浅尝辄止 英文翻译:挥洒成积习 草圣亦有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3:27:26
               林散之           挥洒成积习   草圣亦有疵
  林散之(1898--1989),江苏江浦人。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出版有《林散之书法集》等多种著作。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文联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林散之书法由唐入魏,有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草书以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师古法、出新意、揉碑入帖、以柔济刚,随手生发,妙造自然,有一种古典的仕女美。
               草圣也是人,不是神。林散之在他的草书王国里,也免不了留下遗憾。他没能革新传统书法,胆敢独造。他将传统书法中的众多优秀素材集中起来,糅合得天衣无缝。作为自己的书法语汇,独造性不及书圣王羲之,不及颠张狂素,只可与王多雁行。
他的草书章法胜人处在于一气贯下,常能意到笔不到,白处当黑处写。但细细品味起来,他为了取势,常将上一字的末笔写成弧形向左下方快速挥去,有时为了乘兴挥洒,呼应下一字,竟忘了节制,当止不止,当断不断,造成通篇雷同的弧形斜线,形成一种习气,伴随终身。如图“毛泽东词  十六字令”为他书法高峰期1975年所书。“山    倒   海   万  ”等字的最后一笔都拉得很长,在整幅中形成一组弧形线。“翻    江   卷   澜   犹”等字,为了呼应下一笔,最末一笔虽有所节制,但用笔取势,笔笔相同,毫无变化。古人虽有一笔书,但“一笔”往往随字赋形,龙蛇翻转,各有态势。如怀素大草不拘一式,无定格,确似惊蛇入草,神出鬼没。左盘右旋,一泻千里。
林书由于用笔习惯,常常在一行的最后一字、一片中的最后一字已没有下一个字相应,还用这种笔法去空呼。有行其当行,无止其当止。这种笔法在他的诸多草书精品中屡见不鲜。任情恣意挥洒,乃至情感奔泻所致,但应有擒有纵,尤其条幅、中堂,一幅作品中若出现两笔以上的长竖,形成诸多平行直线则不妙了。学林体,一幅中字少尚无大碍,篇幅大、字多,则要注意分寸了。1998年,江苏省的一次书法展上,有位学林字的书者,书写的篇幅大,通篇竖画多,又刻意夸张拉长,一眼望去,犹如无数根枯竹矗立其间。可套用李北海的语式:学林者死,似林者俗。
  林散之的时代,学书大都自书斋中悟得。他的书法也只能挂在书斋中,让文人雅士品位,可以永垂千古。若挂在大厅广厦间,镌刻摩崖雄峰上,则缺少庙堂气象了。相反,会显得孱弱寒俭。字形虽在,字魂却在虚无缥缈间,无从追逐。辉煌山河得有辉煌之笔,这是时代使然。凡雄迈之笔,林散之则显得无能为力。
  他精擅墨法,尤其被人称道的涨墨、湿墨,虽几近墨团,,但如果拿这类字对着日光看,可见笔笔中锋、笔笔脉络清晰。此种用墨、用笔既取法王觉斯,更多的却取自其师黄宾虹。尤其林的行书用笔的横竖呈弧形,带框的结体呈倒梯形,更是黄氏家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林散之是站在黄宾虹的肩膀上继续攀登,黄宾虹则是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中国20世纪一座书法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