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温北京的包容精神:记叙文的写作 技巧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08:27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十法
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记叙文开篇精妙十法
“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写作亦然。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要在立意、构思、语言上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外,也不可小觑开头艺术。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很讲究闪亮登场,要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从而使其欲罢不能,才能使其为之叹服。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很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就因这好开端而使你的作文得分上升一个得分档。笔者在这里给同学们整理出十条思路,供同学们作文时参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二、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很值得借鉴。又如课文《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使人觉得如此牵挂一枣核简直不可思议,非要刨根就底,看它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景由心造,“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景中显情,情因景设,情景交融而浑然一体,便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如课文《七根火柴》开头描写暴风雨后的草地阴沉、荒凉、寂静,展示出红军长征的艰辛,表现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与毅力,为无名战士的英雄气概营造了悲壮气氛。又如习作《美,向我起来》记叙的是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坚强的故事。文章这样开头:“秋深了,梧桐的叶子飘然而落,凄凉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天空是灰色的,空气冷冷的。偶尔飞过一只麻雀,传来的也是无奈的叫声……”极力渲染了一种伤感,映衬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落寞、悲凉。
五、娓娓道出,顺理成章。
以一种平稳的语调讲故事般地和盘托出,不显得故弄玄虚,不突兀离奇,能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宁静。这种手法常用于记叙故事情节明显的文章中,如小小说、寓言、童话等,显得落落大方。读者便自然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头道德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叙写他们的拮据的家境,初步揭出他们爱幕虚荣的性格特征,如此,后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耐人寻味。又如课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盘古开天辟地》等。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读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写作文时一定要写好第一段,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走。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一句来形容一篇好文章,那如何才能绘好这个“凤头”呢?
一、教你几招,学一学: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始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例如:
(1)唐老师病了。快放晚学时,同学们都难过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如同死水一般寂静。(《真情》)
(2)她叫王芳,我读五年级时的班长。尽管我俩分别一年多了,但班长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3)父亲抡起锄头,画了个满圈,“嘭“,一个土块碎了。“爸,我回来帮你吧!”憋在心里的话终于吐了出来。漂亮的弧只画了一半,锄头遵循着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飞向前了。(《父亲的爱》)
(4)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2、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花开的季节,到处芬芳飘香,而我却无心观赏,因为此时我失去了同窗好友——强。(《同窗好友》)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3)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心中筑起一堵墙》)
3、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3)爷爷是我最爱的亲人。我的童年是在爷爷那边度过的。是爷爷拉着我的手,教会我走路;是爷爷使我从小就懂得不少道理。我把爷爷看成自己幼年成长的拐杖。(《我爱爷爷》)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用悬念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3)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感受生活之美》)
5、引用诗文或歌词,突现中心。
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或歌词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劳作的母亲。(《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2)“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歌声与微笑》)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6、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3)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然而,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却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最美丽的风景》)
总结: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如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借助修辞,或引用诗文。
二、请你选“美”,评一评:
下面是一些文章的开头,请你来当评委,说说哪些文章的开头好,并谈下理由:
1、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有的家幸福美满,有的家快乐温馨,有的家团结和睦,有的家冷清寂寞。同样,我也有一个家,但我的家却不同于别的家,我的家讲究民主、热爱科学。(《我有这样一个家》)
2、清明的风,吹绿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站在奶奶的坟前,看着漫山遍野的山花,我不禁觉得一丝丝的感伤。(《那一次,我哭了》)
3、每当我想起了那一次尴尬的事情,我的脸就慢慢地红起来。(《那一次,我真尴尬》)
4、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困难,做错事没后悔药吃……我也不例外,就让我跟你说说我的后悔的事件吧。(《那一次,我真后悔》)
5、有人说,妈妈的爱像小溪流,源源不断;也有人说,妈妈的爱像甘露,使干旱的我们得到滋润。可我却认为妈妈的爱像空气,我们离不开她。妈妈是伟大的。(《那一次,我哭了》)
三、请你动手,练一练:
1、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我找回了        》(横线上可填上“自信、友谊、母爱、自尊”等等词语)的文章起个好头:
2、训练题目:心中的珍藏
要求:1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2叙事清楚,中心明确。3设计好文章的开头,以记叙为主,恰当穿插议论和抒情,抒发真情实感。
思路点拨:审题时要注意“珍藏”二字:十三四年的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打下了五彩斑斓的印记,总会有一些事情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美好回忆,值得珍藏心中。题材可选师生情谊、同窗友情、母女父子之情、自己一次勇敢的尝试、自己一次真正的成功、对爱物的眷恋、小小的秘密等种种内容。
四、请你欣赏,看一看:
处处书房
老师今天布置了一道阴险的作文题,叫“我的书房”。这个题目,在贫富悬殊的乡中学不能不说有点阴险。
金娃是乡长的孩子,乡长每天坐小吉普上下班;牛娃是平头布衣的孩子,他们家最值钱的是那个手电筒。
金娃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牛娃每天的任务是学习、喂猪、放牛、割草、洗衣、做饭,以及起早贪黑。
金娃回家了,问乡长:“爹,今天要写咱家的书房,咋写?”金娃家有个专门的书房,又大又豪华。
乡长:“说明文吧?看你的观察能力喽!”
金娃奋笔疾书,他把“我的书房”写成了“我的宫殿”。从本质上说,那就是宫殿。他没有夸张。
牛娃回家了,问他爹:“阿爹,今天要写咱家的书房,咋写?”
父亲抬起头瞧了牛娃一眼,又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去了:“不知道哩。”
牛娃家就两间房,一间正堂,一间厨房,再就是猪圈与牛棚了。书房?基本上没这个概念。
牛娃没法,他开始编,编得很牵强,很假。不会撒谎的牛娃边写边面红耳赤,犹如正在耍刀的关公。
牛娃在牛背上编完了“我的书房”。他每天都在野外作业,有时是牛背,有时是河滩,有时是树下,有时是凉棚里。
夕阳把整个西天晒得火红。金娃从田埂那头走过来,他看到了放牛的牛娃,很友好地打招呼:“牛娃,干嘛呢?”
“放牛,”牛娃想了想回答,“写作业。”
“在写作业?给我看看。“金娃手已伸出,作出乞讨的样子。
牛娃不知当给不当给。他握着书本没有动弹。
金娃继续做乞讨状,牛娃做防御状。僵持。再僵持。
终于,牛娃觉得很不妥,还是勉强把作文交给了金娃。牛娃脸开始红,红得很厉害,那该死的笨牛没有察觉到主人的窘态,居然发出“哞“的一声。
金娃很快看完了,将它还给牛娃,说了句“这就是你的书房?”说完就走了。
牛娃认定金娃那是在讽刺他,脸红得像蕃茄。又悔恨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种假的东西来骗人骗已。金娃没有任何讽刺挖苦之意,实属脱口而出,牛娃理解错误。顺着一股牛劲他把那页作文纸给撕了。他重写了一篇。
第二天老师说要朗读两篇作文。说是写得好,描写得很真实,要作为范文念出来。
她先念了金娃的,“宫殿”的确令同学们张口结舌艳羡不已。念第二篇之前她顿了顿,看了牛娃一眼,牛娃赶紧躲过那眼神。
老师笑了一下,三分和蔼,七分“阴险”,便开始念第二篇:“我的书房——”她又顿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四周,“我没有书房……”
天啊!牛娃心里叫了出来!这不就是自己写的那篇!脸红。
老师大声地念道:
我没有书房,我家穷,连盏台灯都没有,更别说书房了……
在学校的时候,教室就是我的书房,我尽可能多利用教室的课桌学习知识……
放学路上,整个田埂就是我的书房,我背课文……
喂猪时,猪圈就是我的书房,我边喂猪边记英文单词……
放牛时,牛背就是我的书房,我在上面演算习题……
下雨天,柴屋就是我的书房,我看会儿书看会儿雨……
我有好多书房,好多好多,哪天我领着你去参观参观吧。
每当夕阳西下,我的书房就消失了,阳光,我的台灯,为什么总在最需要你的时候离我而去……
只要想读书,处处皆书房!
老师念完了牛娃的文章,全班掌声如雷。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技法指导]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文赏析
一条红色的发带
张辉/文
许多女孩子都
喜欢戴发带,使自己充满活力。我也有几条发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条红色的发带。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家住乡下的小姨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来我家作客。我是个独生女,家里突然多了个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做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过了几天,小姨说:“我领你们小姐俩上街去玩玩,你们想买些什么呀?”我听了赶忙说:“我要《渴望》里小芳头上戴的那种发带。”小表妹也跟着嚷:“我也要,我也要!”小姨笑着说:“好吧,一人买一条。”
小姨领着我们一连走了几家商店,也没有看到我中意的那种发带。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前面不远处,一位阿姨正领着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边走一边舞弄着手中的一条发带。小姨三步并做两步赶了上去,对那位阿姨说:“同志,对不起,请问这发带您是在哪儿买的?我看看行吗?”那位阿姨笑吟吟地回答说:“在新益商店买的。”说着,随手从小姑娘手中拿过发带递给小姨,并指点着新益商店的方位。这是一条红色的发带,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小圆点,金线镶边,漂亮极了!小姨刚把发带还给那位阿姨,我就拉着小表妹快步向那家商店走去。
我们到了柜台前一问,非常遗憾,这种红发带只有一条了。小姨交完款,无可奈何地问我俩:“怎么办?你们谁要哇?”小表妹一下子跳起来:“我要!我要!”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发带,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那一天中午,小表妹看见了邻家给我的一条红绳子,张嘴就要,我舍不得给她,可妈妈说,妹妹小,又是客人,应该让给她。结果那条红绳子我还没来得及玩一次,就归了小表妹了。想到这儿,我的心一下凉了。小表妹是小姨的宝贝心肝儿,这条发带肯定又是她的!我正在胡思乱想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把发带戴到了我头上,同时“哇”的响起了小表妹的哭声。就这样,我怀着无限的内疚,踏着小表妹委屈的哭声,不知所措地随着小姨走出了商店。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条红色的发带我一直珍藏着,没有舍得戴它。每当看到它,心头就涌起一股暖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感到它的珍贵和美好——它告诉我要像小姨那样去做人。(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问题」
1.第一段中的“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波澜起伏,出现了几个转折点,请找出来?
3.文章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是不是重复了,要不要删去,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文章一开头就用“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要事件。同时设置了悬念,耐人寻味,“美好”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在行文中,为更好地推进,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使故事情节有了转机,场景进行了变换。还有“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一句,又自然过渡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情节,这一插叙,既为后文赞美阿姨作铺垫,也间接的赞美了母亲。这些虽是简单的一笔,但它却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给人一气呵成之美感。3.不要删去,表面上看,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和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有重复的味道,但这是在叙述完故事后又回到现在,抒发情感,这样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完整,结构缜密,同时结尾也交代了开头所说的“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阅读训练
飞彩流辉的满月
佚名/文
月,总是那样
静谧、安详。它历尽了无数的沧海桑田,却总是默默地把人间多少往事记在心田。我想,她一定会记得那年中秋的。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
岁月总似水流去,月又圆在中秋。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走出紫竹院公园大门,仍觉得热情涨满心胸,刚才的景象历历在目:月色,如纱如绸,如梦如幻,同学们围在月光下跳起了集体舞,快乐得如同刚冲出笼的鸟;跳累了,唱个歌,歌也轻,舞翩跹,欢声在夜色中飘散。那情景引得游人们纷纷驻足:好欢乐的学生哟,月影娟娟,人影朦胧,茂林修竹,雅致玲珑。我被这样的气氛烘烤着,似乎都熔化了,几天的紧张、烦恼都已烟消云散了。
深夜,月光清寒,秋凉如水,我们仍处于亢奋之中,一路车铃叮当,飞奔向前。
我兴奋极了,骑着车也不老实,眉飞色舞地和同伴聊个正欢。毕竟已是中秋,深夜寒气袭人,
我抑制不住想咳嗽几声,可哪知越咳越不对味。我赶紧跳下车来,马上觉得眼前发黑,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旁边的同学忙扶住我,团支书杜平从后面赶上来,搀我到路边。我感到浑身发麻,好一阵子,才觉出这是在黑黝黝的街上,同学们都静静地围着我。
“你怎么了?”话语带着焦急。
“唉,吓死我了,你还好吧?”有人尖着嗓子叫着。
“我们还是去医院看看的好。”一个老成的声音。
“哎,瞧你的样子,求求你把难受分给我一点吧!”有人小声地问。
“班长呢?不知他们已骑车走到哪了?”有人小声地问。
我还有些昏沉,可这些话却都听得真真切切,我的心暖暖的,耳畔竟响起了刚刚才同学们甜美的歌声。我觉得舒服了许多,同学们默默地望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分明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妙。在这种氛围中,我略一仰头,这月竟如此皎洁,华光四射。在它的照耀下,夜很清亮,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桂子的馨香,月光,缓缓地从每一个人脸上流过,同学们的脸色都有些苍白。一阵冷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个寒噤,有人说:“还是想想怎么送她回去吧。”同学们马上窃窃私语起来。杜平马上扶着我,沿着银龙似的路灯缓缓地走。
月,依旧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是嵌着一颗璀璨宝石般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他们在前面数人数时发觉少了人,便寻路找来。说明情况后,班长提出应让人带我回去。开始,我有些不情愿,可看到同学们诚恳关切的眼睛,我终于答应了。真的,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五双双眼睛。
月光下,他们那么清澈,因激动而使睫毛不断抖动,眼睛里充满了爱护,充满了真诚,溢满了最浓最醇的温情。大家那么注视着我,我真想掉眼泪──我被深深地感动着。噢,我的同学哪!
我们又出发了,大家左右前后拥围着我。我们又像刚才一样,一路车铃叮当,长街上留下了串串笑声,这时,我也想像同学一样来一次开怀大笑,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只觉阵阵暖意盈怀。嗓子里像堵上棉花团,我有些哽咽,眼睛里水滋滋的,于是我抬起头。我看见了,那使星辰失色的月是那样恬静地看着我们,笑盈盈的,梦一般的轻风停在身边;我也像在做梦,心儿飞得很远很远啊,好一轮飞彩流辉的满月呀 !(选自《时文选萃》)
「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分析其作用。
2.发病是“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可后来“我们又出发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请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3.文中两次提到班长,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过渡,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自然引出正文。)
2.作者在文中写“我”的病;犯病时就写到“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接着又写道“我知道我一会儿就会好”;最后定到“我们又出发了”。这样写,既合理,又严密:病来得急,但是“老毛病”,“ 一会儿就会好”;当然就较为顺利──“又出发了”。
3.文章两次提到“班长”,一次是“我”刚犯病时有人问:“班长呢?不知道他们已骑车走到哪儿了?”另一次是“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并解释了他们刚才为什么不在,现在又赶回来的原因。这既表现了作为活动组织者对同学的关心,又因前呼后应而取得了行文脉络贯通、无懈可击的效果。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