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曹魏传2015攻略:简论 道家与道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0:25

简论 道家与道教

发表于 2009-10-10 09:04:01

 

     

              简论 道家与道教

                                                              生死观之异同

道家与道教对生死观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者是对生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在生前应生活得快乐、喜悦而真实。但对死的看法则大异其趣,一是面对死亡之事视为正常自然,无所畏惧;一是畏惧死亡,以为死亡是一件非常恐布之事。

一、生是一件非常美妙、愉悦的事

  由庄周梦蝴的故事,可知庄子是如何热爱生命,美化生命,无论是真实的生活或梦幻世界;无论是庄周本人或蝴蝶化身,都充满了情趣。庄周拥有庄周的生命和世界,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愉悦;但是蝴蝶也有蝴蝶的生命和世界,翩翩起舞,享受它的生命喜悦,这正显了天地一体,物两相融的境地。

同时庄子将人生的层次无限的提升和扩大,以鹏鸟自喻「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四海之外,六合之内。将生命扩展至无限,带给人类无尽的遐思。

而道教的人生亦是多彩多姿,与道家相比毫不逊色,如葛洪「抱朴子」书中描述达官贵人之生活「杯中美酒轻轻地荡漾;到兰林园中去采摘鲜花;到莲池中去赏玩红莲。登高远眺,可以忘却人间的忧伤;俯临深池,可以观赏景色而忘记烦脑。」而一般百姓生活则是「高吟长啸于山崖之间,把世间万物看得云淡风轻;或在茂盛的大树下开颜欢笑;或手握着农具躬耕田亩,吃着菽豆,喝着泉水。逍遥于无为的境界,心情泰然,充满了欢乐;处身于不争之地,视贵贱如一,自然欣喜而适意。」而葛洪自身呢?他是「躬耕以食之,穿井以饮之,短褐以蔽以,哷吸以延之。逍遥竹素,寄情玄毫,守常待终,斯以足矣。」

由此可知道家与道教在生前都希望过着写意而舒适,逍遥而自在的生活,挥别悲伤,远离痛苦,无论达官或平民,都希求着一个充实而飘逸的人生。

二、道家与道教对死亡的看法两极

  道家面对死亡乃视为自然之事,大家所熟知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最能代表道家的生死观,庄子以为人的生命是来自于自然,由无形、无气、无生,逐渐变为有形、有气、进而成为生命。最后人的生命又逐渐变成老死,而消失其形归于自然,正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之事,何哭之有?在大宗师篇中也强调「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认为人之生死现象,就如同宇宙中有昼夜之变化一样,皆是不能改易的天然常则。大宗师篇又云「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死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悟道之人,面对死亡是何等的自然而潇洒,来去自如,不留痕迹。在养生篇对老子死时评论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点出人生百年,随大化而俱往,来去均自然之事,哀乐何能入其间?因此有论庄子对生死的看法是:「庄生之旨,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既齐,则无为当生而忧死矣。」

  道教对死亡的看法与道家迥然不同,他们认为死亡是恐怖而可怕的,在抱朴子求勤篇曰:「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壤合体。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人死之后埋身于九泉之下,真是长夜漫漫,一则为蚂蚁之食物,最后与泥土合而为一,想起怎不令人心生恐惧,为之叹息!葛洪进一步描述怕死的心态,他认为人生宛如疾风飞驰,一会儿还是青年,忽然便衰老了。生命消逝的迅速,使人心惊,他说:「人在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进一步,去死转近。」葛洪并批评庄子人生如大梦以及生死同一的观点是「巧言诡辩,故作旷达,而成违心之论。」又曰:庄子「主张生死一体,说活着就像服劳役,死去就像休息一样。这种法距离神仙之道,有千亿里之远。还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其著作吗?」

 

   结    语

  道家是生死一观,故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之论,他们以为在生前能妥为安排,生活愉悦,就是善待死后了。同时他们又有『薪尽火传』之说,以为人的生命就像薪柴,燃毕火不绝也,换言之,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小我),融入整个宇宙大我的生命之中,代代相传,永续长生。

  而道教多注重个体的生命,恐惧死亡,因此有成仙之念,葛洪曰:「茍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计,非我所有。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定,可以任意。」又言:「论其贵贱,即使有帝王之位,也不能与长生之法相比;论其轻重,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足以换取不死之术。所以有虽为帝王而死,不如为鼠类而生的比喻。」于是炼丹、行气、宝精等长生之术,在道教宣扬下风气大盛,成为魏晋时的主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