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复古卧龙山庄:强迫症笔记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32:48

强迫症笔记资料:《脑锁》摘录

 

脑锁

[美]jeffrey M.Schwartz,Beverly Beyette

谢际春、茗茗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1月

 

绪论

强迫症受害者成天忙于各种古怪的、自我削弱的事情,试图避免想像中的灾难。尽管这种做法与想像中的灾难根本就没有任何现实联系。

 

强迫观念是指不受欢迎的、侵入性并造成紧张焦虑的念头与脑海中的画面。英语中的obsession(强迫观念)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意指围攻。而一个强迫念头的情形正是那样――它的围剿包抄如此严密,使得你生不如死。你苦苦哀求,希望它能放过你,而它却毫不理睬。你完全无法掌控它,即便它短暂地离开,也会很快地再找到你,好像生怕你舒服得太久了。

 

常见强迫症状一览表

一、强迫观念

1、怕脏和怕被污染

对患上可怕疾病的毫无根据的担心

过分关注脏东西、细菌,包括担心传播细菌给他人和对环境的污染物。

对身体排泄和分泌物的厌恶

对自己的身体耿耿于怀

对黏性物质及其残留物的异常关注

2、对秩序和对称性的强迫性要求

对于物体某种特殊性排列的压倒性的需求

对个人外在仪表和所处环境的整洁度的异常苛求

3、强迫性贮存和积攒

贮藏无用的垃圾

无法扔掉任何东西,对有可能错误丢掉和处理掉东西的忧心忡忡。

4、有关性内容的强迫观念

把关于性的想法看作是不适当且难以接受的

5、重复性仪式行为

重复日常的一些活动,而无任何合理原因

不停地重复提问

重读或是重写单词或句子

6、无意义的怀疑

无根据的疑虑,担心遗忘一些重要事情

7、有关宗教、道德的强迫观念(顾虑重重)

受困于亵渎神明或是亵渎神物的担心

过分执著于道德判断和是非界限

8、有攻击内容的强迫观念

担心自己可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事故、悲剧

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暴力画面、意象

担心自己会将暴力的念头付诸行动

对是否已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的担忧

9、迷信的恐惧

相信某些数字或颜色吉利或是不吉利

 

二、强迫行为

1、不停地清洁和清洗的强迫行为

过度的、仪式化的洗手、洗澡、刷牙等

坚持认为有些物品无论怎么洗,也很难做到真正干净

2、一定要按照某种特殊习惯来完成事情的强迫行为

在所处环境中,对于对称性和总体秩序的强调。如按一定顺序或固定位置摆放物品,或只有在某种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做某些事情。

3、贮存和收集的强迫行为

仔细检查以防有重要物品被抛弃

积攒废物

4、强迫检查

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电器是否关好等。

重复检查确定并没有伤害别人。

不停地检查是否有错误

与身体健康有关的强迫性检查

5、其他的强迫行为

对大多数日常事务,动作迟缓,缺乏行动人

眨眼或瞪眼强迫

为了放心,问了又问

基于迷信观念的行为,如在固定时间上床,或在人行道上行走避免踩在裂缝上

若有某种冲动行为未能得以实施,就感到很恐惧

极强的必须向他人诉说、询问或坦白事情的需要

重复碰触、轻敲或摩擦某些东西的需要

数数强迫,如数窗户上的玻璃或路边的电线杆

心理强迫行为,在心理念念有词以驱赶坏念头

过度地列清单

 

四步骤法

1、重新确认

(识别症状,认识到这是强迫症。叫出强迫症真正的名字,意识到那不是有助于你生活的思维和行为,而是一种病态,并且那种病态是有科学名称的,也是有发生原因的。)

2、重新归因

(认识到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满足症状并非正常。)

3、重新聚焦

(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转向建设性的行为上。)

4、重新评价

(认识到症状的无益性)

 

我从强迫症患者身上了解到许多东西:勇气、生存下去和努力完善自己的意志、自我改变的能力以及面对症状引发的源源不断的脑内错误信息时自我控制的能力。

 

所谓强迫症的形式: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以一种不会须臾间减弱的集中火力大肆进攻一个人的意识。

 

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的一厢情感――希望马上就能康复,其实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疗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并非让强迫观念自动消失,特别是在疗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并非让强迫观念自动消失――它们不会,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而是,确切地说,控制你对它们的反应。

 

第一章       重新确认

强迫症最让人难受的一点在于,当被症状包围的时候,你的担忧、冲动以及强迫观念看起来都是那么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因此能够与它们保持足够大的旁观距离并识破它们就是症状的真相绝非易事。

 

“识别什么是强迫症,什么才是有实际意义的担心和焦虑。这使我能够在强迫症的陷阱边缘搭救自己。强迫观念之类的想法袭来的时候,我们不再像以前那般忧虑紧张。经常,我的视线已经可以越过强迫念头的桎梏,我告诉自己:再纠缠于这个念头不会有任何的好处。这些我以前都经历过了,被病症的伎俩蒙骗实在是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么做可以带来一些安全感,也令我得以从症状中抽离。”(提高自我的现实感。)

 

一旦痛苦有了个名字,情形就变得好一些。(给痛苦命名,给它一个理由。)

 

最大的敌人在于无所事事……闲散无事的确是症状的生产车间。

 

“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你都必须要经强迫症更强大,如若不然,它便会将你生吞活剥。它可以使得你只能待在床上,然后像一颗蔬菜那样腐烂掉。”

 

休斯:比古怪还要古怪

 

当他最亲近的一个朋友死于肝炎并发症时,他都不能到葬礼上送一束花。因为他被症状控制的大脑告诉他,如果这么做了,肝炎病菌会以某种方式跑回到他的身上。休斯也有着在卫生间里面的强迫行为。有一次,他在马桶上蹲了足足42个钟头,仍不能让自己确信已经可以出卫生间了。

 

第二章       重新归因

如果它感觉像是强迫症的话,它就一定是强迫症!而如果它是现实的话,根本就不会显得像是症状。

 

重要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感觉。

 

“药物就像是感冒片。它能够帮助你减弱一些症状,但并不能从本质上使得它好转。”

 

不管那些内容危险的强迫观念看起来是多么真实,他们永远不会将其付诸于真正的行动。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强迫症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我想我知道我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我的?又将如何能在某天变成一个理想的自己?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我想自己独立地继续探究。我觉得这是康复过程的一部分。”

 

当人们成功地重新评价他们的强迫症症状并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之后,他们会经历一段失去强迫症的哀伤,这并不少见。“我感到生活前所未有的空虚。许多年来,强迫症主宰着并且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我考虑它比任何其他事情都多。现在,它的绝大部分已经消失,所以空虚真实地存在着,我甚至为我的强迫症哀伤。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我开始用积极的行动来填补。随之而来的是积极的思维和感受。”

 

“把强迫症当作拐杖,借口,这样他们不必对自己的生活做任何事、不尝试让自己更好些。许多能干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因为这个疾病在浪费他们的生命。”

 

花在强迫症上的时间导致你在职业和生活其他方面丧失机会……强迫症耗尽你所有的能量,并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你的生活。

 

他如此绝望,以至于发誓如果他死后有机会重生,而重生如果只是意味着将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返回人世的话,他将断然拒绝。每一天都活在痛苦的绝望中。“我可以诚实地说我痛恨该死的受怕的日子。我祈祷自己患上致使的疾病,我祈祷说“主啊,请带走我吧,我实在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患有强迫症使得人对于改变会产生很多的抵触。

 

生活就是冒险,它是运气,同时它也是巨大的机会。正国如此,它是激动人心和令人愉悦的。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并带着他被赋予的一切继续前进。”

 

第五章       四步骤法与个人自由

 

练习专注觉察和使用不偏不倚的旁观者时,你学会的最惊奇的事情之一就是,仅仅观察思考内容本身就可以有力地促使它们走向更健康的方式。

 

强迫症患者经常利用强迫症作为人际冲突的武器……更有甚者,当他们觉得他们的苦难被其他家庭成员贬低或低估时,他们尤其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通过将他人的生活变得悲惨来找平衡。一场心理的拔河比赛就此上演。

 

随着强迫症患者的好转,家庭的动力发生了改变,通常会带来破坏性的心理后果。角色互换,曾经无力的一方可能变得强大。家中的其他成员可能怨恨患者的改变,因为家庭现在不得不开始面对它自身的现实和缺陷,而这可能与强迫症毫无关系。患者不再是家庭失败的借口或受气包。他或她是一个带着新发现的自尊,要求被当作功能完备的家庭成员那样被对待的人。突然之间,在他们中间冒出了一位陌生人。

 

“我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感觉变得麻木。当我进入一段关系,我会立即封闭自我的感觉并开始自我陷害。那是强迫症到达峰值的时刻。而当你真的想要感受些什么的时候,你所能感到的全部都是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所感到的孤立感是他们决定尽可能长时间地向人隐瞒自己的可怕秘密的结果。相反,告诉人们自己患有强迫症,“这是一种非常解放的感觉,一种真正的宣泄。

‰现在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人,更能够承认自己其他的弱点,并更能自嘲。

 

第九章       强迫症与药物治疗

 

三种已被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强迫症的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分别是氟西汀、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唯一的另外一种被批准的是氯丙咪嗪。它也是一种重摄取抑制剂,是早期就开始运用于精神治疗的药物,具有非选择性特性,显著作用于神经递质而非5-羟色胺。另一种针对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是舍曲林。要想从这些药物中获得最大疗效,最重要的也许是要记住:它们需要服用几个月后才能显出全部的疗效。一般的原则是,服用任何一种此类药物都须经过3个月的时间来决定它是否对治疗你的强迫症有效。所有这些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对治疗抑郁症有效,且药物对抑郁症起效所费时间通常只有对强迫症显效费时的一半左右。(所以,有理由怀疑,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情绪而增强患者控制强迫症状的能力。)

强迫症笔记资料:《强迫障碍》摘录

 

强迫障碍

崔玉华主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第一章       强迫障碍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点

 

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这在疾病在神经症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

强迫障碍的历史最早来自1838年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的一例报告。这是一例强迫性怀疑病例,患者表现出独特的对行为和思维的怀疑性,Esquirol把它和做“单狂”(monomania)。1861年Morel描述了类似的病例,首次创用了强迫观察一词,并称之为情绪性妄想,之后,Morel正式提出强迫障碍这一名称,认为它是一种情感性疾病。Westphal(1878) 前人的看法,并提出强迫观念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这外的疾病,将强迫与情感疾病区分开来。Janet(1903)使用精神衰弱一词,春中包括了强迫观念的概念。其后,弗洛伊德在神经症的分类中,把强迫障碍作为独立的疾病,在地位上与癔症并列,归入精神神经症的一类分类。

 

目前公认的强迫障碍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患者虽然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一种神经症。

 

典型的强迫障碍患者一般具有多种强迫观念,而且也常常具有多种例行习惯……各种观念和行为之间有着不同的症状组合,相对而言症状的组合之间也有着部分的规律性。

另外,强迫障碍患者因为强迫症状会出现对一些事物或情景的回避,从而对社会生活造成影响。再者本身各种重复动作的反复、交叠出现的各种情绪体验都会让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受阻,一方面患者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异常而惴惴不安,另一方面患者为内心的强迫症状而不能预测很多事实,影响生活……有的患者因为害怕清洗不干净之后的反复清洗动作,而宁愿选择不再清理个人卫生,选择与污秽共存……有的患者因为害怕错过某个时间,需要如厕的时候,宁愿憋和解在衣裤之内。

 

事实上80%以上的正常人承认自己有时会有奇怪的、闯入性的想法,而且关注的方面和强迫障碍患者关注的很像,很多都是关于污秽或者遭受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与此相似,正常人当中有50%以上的人承认有强迫行为的习惯,这些表现和强迫障碍患者的强迫行为习惯并无本质区别。以上这些证据显示正常人和患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似乎在于程度而不是实质的内容……如果强迫症状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得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

 

第二章       强迫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第一节 强迫障碍与遗传

Griesing(1968)的家系研究,结果显示,强迫障碍先证者的父母及同胞具有强迫人格障碍者占14%~37%.Pauls等报告强迫障碍先证者的亲属中强迫障碍及亚临床强迫障碍患病率(10.3%、7.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2%)。

 

第二节       强迫障碍的生物学研究

日益增多的证据提示强迫障碍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物学病理基础,大脑皮层-皮层下神经通路异常,尤其是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ACC)、额叶背外侧皮层(DLPC)以及尾状核和丘脑,在神经生化、生理等方面存在异常。(到底是原因还是结果,比如紧张与出汗,紧张的时候满头大汗,是否就可以根据这一证据表明紧张是由出汗造成的?显然,紧张与出汗有关系,但出汗是结果,而非造成紧张的原因。我们当前对强迫症的生理化学研究,都是对已经患有强迫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或者与正常组对照,所有被观察到的,很难区别是强迫症造成的表现,还是强迫症的原因显示。)

一、神经生化

1、5-HT系统

最重要的证据来自于5-HT再摄取抑制剂对强迫症状具有特效的事实。……氯米帕明主要作用于5-HT系统……更具特异性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LS)如氟西汀对强迫障碍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安慰剂。(类似研究结果不一致。比如感冒发烧时可以用冰块或冷毛巾降低体温,减轻症状,但是不是就可以根据这一效果推论感冒是由体温造成的,因为降低体温可以减轻感冒发烧?显然,身体的发烧是由感冒病毒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2、去甲肾上腺系统

证据很少。可乐定治疗强迫症状。

二、神经内分泌

发现患者基础或刺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激素水平存在异常。

三、神经免疫学

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2%~3%的风湿热患者产生强迫症状。

四、神经电生理

脑电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P300:低波幅,潜伏期延长,波形稳定性差。

五、神经心理学

额叶功能、视空间结构、记忆功能、眼球运动

六、神经影像学

脑结构研究:CT最早发现强迫障碍患者脑结构异常,如儿童期起病的强迫障碍患者脑室容积比对照组大,尾状核体积减小。但是研究结果很不一致。

Jenike(1996)发现患者的脑白质总量显著减少,胼胝体变长,左侧尾状核体积变小。

Choia(2004)发现患者左眶额皮层灰质减少并与ROCFT操作成绩差相关。

脑功能成像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脑功能异常,涉及额叶皮层至皮层下结构,包括如眶额回、扣带回、丘脑、尾状核等区域。尽管有的研究没有发现变化或降低,但是多数研究报告眶额皮层活动两侧或单侧亢进,另一方面,额叶背外侧皮层反而活动低下,而且这种异常往往伴随着两侧的前扣带回、两侧或右侧的尾状核头部、两侧或右侧的丘脑活动的亢进。

新近发展的磁共振波谱技术:强迫障碍患者右纹状体和扣带回前部,左、右丘脑,尤其是丘脑中部N-天冬氨水平(NAA,被公认的神经元丧失标志物)降低,这种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尾状核谷氨酸浓度升高,而且在经过帕罗西汀治疗后下降,这与疗效成正相关。

 

第三章       强迫障碍的临床表现

强迫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90%以上患者既有强迫思维,也有强迫行为,而单纯表现为强迫行为者少见。

 

强迫思维:以刻板形式进入患者头脑中的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观念、冲动、表象。临床上为了简便起见,除了强迫行为以外的症状都归于强迫思维。

1、  强迫表象(视觉、听觉或复杂的感知觉情境)

2、  强迫性穷思竭虑

3、  强迫怀疑

4、  强迫性思维反刍(ruminate)

5、  强迫联想

6、  强迫回忆

7、  强迫性犹豫不决

8、  强迫性赘述

9、  强迫性对立思维

10、              强迫意向

11、              强迫情绪

12、              难以归类的强迫思维

 

强迫行为:强迫动作或仪式是一再出现的刻板行为,这些行为或运作的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苦恼或预防出现某种可怕的事件或情境,但是这些行为或精神运作与打算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境缺乏现实的联系或显然是过分了。从根本上讲,这些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患者常将其视为能防范某些客观上不大可能的事件,且认为这些事件对患者有害。这种行为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且反复企图加以抵抗。

强迫行为有的为外显性的,能看见的仪式运作或行为,有的为隐匿性的,例如默默计数或祷告;有的为了消除强迫思维而用另外一种思维来抵抗或消除,又称精神性强迫行为。

1、  强迫检查

2、  强迫清洗

3、  强迫询问

4、  强迫性仪式动作

5、  强迫性迟缓

缓慢的可能原因:重复所到,归强迫性核查;仪式动作所致,归强迫性仪式动作;单纯缓慢;混合。

6、  强迫性计数

7、  强迫性收集

8、  强迫性整理

9、  强迫性回避

10、              强迫性注视

 

第四章       强迫障碍的论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强迫障碍的论断

强迫障碍具有的人格特点:几乎所有的强迫障碍的患者都有某些强迫性格的特点,如过分追求完美,过分注意小事,过分关心事物的细节,过分认真,时常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敏感甚至多疑,责任心过强,要求整洁,做事楼榭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完成一件事情后有强烈的不恰当感或自我怀疑,担心或害怕事物的变化等。

 

有关强迫障碍诊断的不种观点:多少年来,精神病学家一直竽如何将其与精神病区别一,尽管作出诸多努力,但至今强迫障碍与这些疾病的界限也不十分明确。目前对强迫障碍的自我反复纠缠,违背自己的意愿,自我的强迫而非外力所致等基本原则认识一致,但在自知力、对症状的抵抗与痛苦体验程度方面国内外诊断要求是不一致的。另外在症状的不合理性或内容荒谬性方面仍然存在模糊认识。

 

精神分裂症与伴有分裂型症状的强迫障碍区分:强迫障碍患者出现的分裂型症状比较多见的是无明显内在阻力的强迫性思维,内容古怪,离奇,常常涉及迷信巫术性思想,患者为此问题纠缠不休。但患者对这些症状坚信程度并不像妄想那样牢固,而近似于超价观念。

部分患者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样信念,如恐怖画面,令患者讨厌的某些物体,并对此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逃避,要求保护等行为反应,这类表现归于强迫性表象似乎更合适。有些患者出现类似妄想一样的信念,如怀疑父母是否要或抛弃他的想法出现时,恐惧、紧张,反复询问父母是不是真的要这样做,得到父母肯定回答后,患者害怕紧张情绪减轻,但仍然反复询问。这种信念与典型的迫害妄想是不同的,他具有明显的强迫症状的某些特征。还有些强迫障碍患者变得孤僻,脱离社会正常生活,对周围人疏远,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但在某些方面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节       强迫障碍的鉴别诊断

 

一、与精神分裂症:

   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强迫症状为前驱症状,好在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状出现以前,强迫症状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一部分病人的强迫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同时存在,也有部分患者的强迫症状在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出现;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症状还可以是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关的强迫症状……如长期使用氯氮平治疗后出现强迫症状,或药物导致不明显的强迫症状加重。

 

强迫症状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出现,国外报道精神分裂出现强迫障碍的比例差异较大,有人报道为15%,有人报道为25%,也有人报道为1.1%。国内报道结果也同样如此。

有些精神症状与强迫症状类似,易发生混淆,常见的有:

1、  强迫性怀疑与妄想:当妄想还处于形成初期的半信半疑的阶段,此时容易与强迫性怀疑混淆。

2、  强迫思维与强制思维:强制思维出现具有偶然性或突发性,患者对此感到陌生和意外,内容多样,不由自主地突然涌现出来,患者会体验到或暴露出是受到外力的影响或控制,思维不属于自己。强迫思维与强制思维区别在于:A经常出现,并非是偶发的、突然的;B内容较重复,并不是千变万化;C认为思维是属于自己而不是受外力影响或控制;D有强烈的抵制愿望,经常为此感到烦恼,摆脱的欲望强烈。强制思维患者有时也存在一定摆脱愿望,同时也可以伴有烦恼情绪,但不强烈,通常在强制思维出现烦恼一阵过后就变得若无其事,也没有强烈的求治愿望。

3、  强迫性表象与假性幻觉:比如脑海里出现音乐,但这音乐是感觉到的,而不是听到,与注意力有关,有强烈的摆脱愿望。

4、  强迫意向与冲动行为:强迫意向是反复的存在,而非发作性的;冲动行为多是突然发生的。强迫意向仅保留在意向阶段,而能够克制不付诸行动。冲动行为的冲动是克制不住而会造成后果的。

 

几个实际问题:

1、  强迫障碍内容的荒谬程度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有些强迫障碍患者的强烈形式和内容,表面上看来十分荒谬离奇,但一经追溯其发生根源却是可以理解的。

2、  客观评价强迫障碍患者的行为表现

3、  强迫障碍患者是否都积极主动地要求治疗。

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的消极想法

 

二、症状性强迫综合征

身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伴强迫症状。

 

三、恐惧症

恐惧症可以伴有强迫症状,也可以没有强迫症状。

如患者对恐惧对象的体验只是暴露于实际的情景时出现,并经回避行为后消失,不应诊断为强迫障碍,如两种情况均存在,可作强迫障碍合并恐惧症的诊断。

 

四、疑病症

疑病症可以被认为是以反复涌入的患有严重疾病的一种强迫观念,但多数患者并无自我抵抗,并不认为这种疑病的观念是没有必要的,而不构成强迫观念的核心症状,因此目前疑病症被认为是强迫谱性障碍,如果患者同时有仪式性检查、洗涤以减轻疑病带来的疑虑,这时可以给予强迫障碍合并疑病症的诊断。

 

五、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内容大多数不固定,主诉担心的内容比较强烈,而患者较少有强迫障碍患者的自我抵抗、强烈摆脱等特点。

 

七、抑郁症

抑郁症的强迫症状以强迫思维为主,精神分裂症以强迫行为为多。

 

强迫障碍常见的合并症状

1、  焦虑

2、  抽动障碍

3、  人格障碍

 

第五章       强迫障碍的治疗总则

第五节强迫障碍治疗的长期性问题

目前比较一致的专家观点是:急性期治疗后继续服用药物至少3至6个月,随后的长期治疗仅仅是为了预防复发。也有人建议,维持服药时间需要两年以上,而2-4次的复发后可能需要终生服药。目前的治疗观点强调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推荐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应持续服药至少1-2年,如果必须停药,应该缓慢停药使反应降到最低。

 

第六章       强迫障碍的药物治疗

目前强迫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这类药物包括氯米帕明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及氟伏沙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批准这6种药物治疗成年强迫障碍,其中氯米帕明、氟伏沙明和舍曲林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强迫障碍。

 

第九章       强迫障碍的其他治疗方法

一、              电抽搐治疗: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入睡,并给予肌松剂及氧气,然后给予大脑一个短暂电刺激,引起大脑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使大脑神经细胞释放化学物质以恢复大脑正常功能,达到控制精神症状。我国一般称之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二、              手术治疗

1、  内囊前肢切断术

2、  扣带前回部切断术

3、  边缘白质切断术

4、  脑深部电刺激

三、              传统医学

1、  中医中药

2、  针灸、电针治疗

 

第十二章 强迫障碍的病程及预后

强迫障碍由于大多数起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也有些病例起病于儿童期,约1/3的病例症状首次出现在10~15岁,75%起病于30岁以前。由于患者在疾病初期对疾病不认识或极力掩盖症状,故多数人发病之后需经历5至10年才就医,一项研究发现患者从症状明显到第一次寻求治疗的时间平均超过7年(Rasmusse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