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之魂恶霸在哪:佛经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1:12

 

熟读《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法句经》《贤愚经》《百喻经》等基础佛经

 

·           东汉永平十年,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使者西行求法,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尊者以白马驮经东来,在洛阳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唯独《六祖坛经》称为“经”,就它称为“经”,剩下的都叫“论”。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善知识,给我们讲了很多修道的方法。这个修道的方法,包括开悟的人都很服气,而且都认为他讲的是真理。

 

 《念住经》云: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争斗苦,天界感受放逸苦。

 

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

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诺那上师:金刚经八句,最堪玩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才能生心!生的这个心是什么心?是无住!你把心住在无住上,无住就是一切都不执着,这样才能够得到成就,才能够得到解脱,除此之外,你再也无法寻获。所以事情不须要知道那么多,我们能够断见惑,就很不得了了,只要你能断了见思惑,起码不在三涂流转,不到六道轮回流转,我们不要讲的很高、很大、很圆满,但是做起来,还是得一步步地实行,脚踏实地的做。---梦参老和尚.

华严经..中云:“诸恶莫作,善奉行,自其意,是。”其中,“诸恶莫作,善奉行”是法,“自其意”是法,这两者合起就是所的佛

 

自淨其意即是调伏、调整自己的心,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所云:“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又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改过必定会引生智慧,袒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遮止,这就不是贤者。)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法华经》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世,今生做者是。

 法华经》说:“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事物和人。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普贤行愿品》说:“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楞严经》经中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纯想即飞

楞严经》中开篇即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楞严经里头跟我们说:‘归元不二路,方便有多门’

 

 

《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幻即离是贯穿于修定始终的最高心法  . 

 

《圆觉经》中说:“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这句话即是修禅定的指南针,也是指向“觉性”的手指。而具体到离幻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知幻即离”。

 

 

《地藏本愿经》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

 

 

《无量寿经》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教王经》中云:“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自续佛性如晶镜,忽然障尘极遮蔽。”


    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华严经》。佛在世时,行、住、坐、卧和众生没有区别,只是他的内心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活得轻松、自在、快乐。众生由于妄想执着而迷失了本心,执妄为真,所以活得累。只有去掉了妄想、断掉了执着,本具的佛性才会自然显现。所以说,修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佛就讲:「深奥离言光明无为法,有如甘露之法我获得,告之何人皆无法理解,不宣进入安住森林中。」佛当时就讲,我得到了一个非常深奥的光明之法,可以救度一切众生之法,可是这样有如甘露之法,讲给何人听?世俗众生已经习惯执着于现世,讲因果、空性等都太深奥无法理解,所以佛就决定不讲这个法,

 

 

《摩罗迦》经里表达得很清楚,经中佛陀用了一个受箭伤者的譬喻。这位受了箭伤的人,不是先让人替他把箭拔出来,而是想先四处打听清楚是谁放的箭,箭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箭头是骨制的还是铁制的,箭杆又是用哪种木头做的----这个人被用来比喻那些想知道宇宙的本源、世界是否是永恒的、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那些人,在不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他们是决不会去实践一种宗教的。可惜,这些人在得到他们提出的所有这些不恰当的问题的答案之前,只会象那位中箭者一样白白死去。这一点展示了我们所说的佛陀“实际的态度”。佛告诉他们:不要仅仅由于某种权威而接受任何事物;不要因为这种东西碰巧被记载下来而去接受它;不要仅仅因为对老师的尊重而去接受任何事;不要因为道听途说或某事听起来有道理而接受任何事;而是要去验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检验所听到的事情。当自己知道某事是有害时就摒弃它。而当知道某事是有益,可以使人幸福和平静时就去做这件事。佛陀建议,一个人得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去验证所听到的事。

不久前,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评论说,宇宙的确就象一个伟大的思想。《法句经》中说“心为法本”。思想是所有精神状态的缔造者,物质和能量是相对的,思想和物质并无什么截然的划分。所有这些暗示都正不断地为科学的最新发展结果所揭示。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但願各位記得這一句話,將來你從一生的經驗當中會體會到。

华严经: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然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都由心而生,由心而造,一切法也无不从自性(心性)中流出。一切功无不从心性中产生,而又回归于光明觉性之中。世人重有形,轻无形,乃至否认形而上的能量体的真实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沉迷于声色名利,纠缠于恩怨得失,爱形体,恶本体,自我障蔽,舍本逐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自误误人,可恶可叹。在自性与佛性(宇宙觉者的高能信息)进入同步轨道,产生共同效应--即圆成法性后,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外向型(外动)与内向型(内调)。何为外动?究竟什么叫精、气、神?不是精液、精髓的精,而是通过自我调整,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地修炼;不是呼吸之气,而是通过自我调整,使自己适合自然,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就是气;就是指我们的精神活动,达到天人合一。精气练好了,能供你劳作,有了挖掘潜能的力,挖掘开发出潜能就是神。佛祖释迦牟尼说:给自己高悬明灯,请务必信赖自己,只要坚持心中的真理, 这乃是唯一的明灯。您说的这些是哲学范畴理念的东西,是虚幻不实和非物质的吧?不,真理是物质的、真实的,是能量,佛家称之为业力,犹如电,虽然肉眼看不见,但谁能否认是物质能量呢?能量本体衡定不变,但其外在表现和功用却因时、因地、因事、因需,因各种缘法不同而异。譬之于电可以化为光能、热能,机械能等等,譬如于生灵,可转化为人、畜、禽鸟,林木等等。佛家称之为六道轮回,其实就是能量本体在不同时空层次和不同助缘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形态。行善可以得到较好的形态存在;行恶得到较低层次的形态存在,如此而已,佛法深奥,但并不神秘。”“不受轮回和万有引力的束缚牵制,自由自主地控制自己能量体,无障无碍,无灾无难,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在宇宙星系间自由来去,真正为自己的主宰,这也就是成佛了。这种无形的能量和美妙的境界似乎没有人能看到?不,有人能看到。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只是因为自身各种恶业和迷昧的负能量障蔽了心性。故视而不见,佛家称为无明如何才能看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苦苦修炼,明心见性,功德圆满,神通具足,自然得见。

《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事物和人。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大般若经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常言道:心平才能气和,气和才能精生,精生才能神聚,神聚才能归心,如是功用。

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这其中有一个奥秘,就是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别人,原谅别人!一定要和蔼!一定要爱惜精神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教证就说明了,如不能把上师视为法身佛,仅仅把他当作具有色声香味触等特征的常人,如此恶劣的心念必将遮蔽修行者的自相续,导致其在能获致殊胜成就的道路上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金刚经》中说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以法尔道理[1],就应将上师观成法身佛。

[1] 法尔道理:四种道理之一。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皆不离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在平时亦须保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信念,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感觉到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一切都是如梦幻般虚假,如幻术一样真实,若能保持这样的心念,便能消除对外境和对自我的执著和贪恋了。

释迦牟尼可以说是在这一方面,他达到了登峰造极。所以他说了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从他亲眼亲证人类的智慧是平等的,而且是圆满的,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能是能力。那么第三个就是相好。所以说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是平等的,那平等为什么现在变成不平等了?他说你有障碍。这个障碍《华严经》上讲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他告诉人,这个修行的工夫在哪里?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成就了,你就明白了。你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这个世界变成什么?变成六道轮回了。

圣严法师:心的经典—心经新释

般若 梵文prajn~∣a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

  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众生可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类,在佛法中有六道众生的分类法,人及畜生等动物是有形的,其余四类均非肉眼所能观察,所以是无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类的身体是最可贵的。因为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六道众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当我们还拥有人的身体时,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变成为其他动物,或变成无形的众生时,就难得有机会修行佛法了。

简单说,《心经》的内容是在说明人生的根源出自无明,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生活的态度是要达到心无挂碍。因为有无明的烦恼,故而生死不已。如果无明尽,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无挂碍。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聖嚴法師>__

<金剛經>是論空論得最透徹得佛經﹐卻也是最難講述﹑最易被誤解。聖嚴法師突破傳統講經方式﹐以現代﹑實用的主題分類法﹐將<金剛經>轉化為人人能懂得生活智慧﹐讓您的人生從此福慧自在﹗我一向主張[古為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理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例如﹐經中的[云何降服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靈環保的指導原則﹔又如<金剛經>的[無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質的六塵為基礎﹔自我的提昇﹐是從有相的假我來體驗無相的解脫。<金剛經>所強調的佈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經中有六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為其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唯有全心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渡不善之人人的性格即他的命运,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树冠就是身心与精神境界,即人文、诗、乐、体育和信仰等,它起着充实休闲活动的内涵,恢复生命的完整性进而领悟人生的根本意义的作用。只有具备树根、树干、树叶才是棵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树。同样,只有具备人格、人才、人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

这就是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业障个人了的道理。你可以替孩子干活,但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因为每个孩子就是一粒种子,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千年草子,万年鱼子,一颗苹果树上结几个苹果可以数得出,但一粒种子种下,将来可能结出多少个苹果,那是谁也不可能算得出来的。北师大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我们只有彻底把握住河的源头和流淌了5000年的活水,才能彻底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

 

在初时,胎儿只像一点乳酪似的,慢慢才会长至像一尾小鱼的形状。在这阶段中,胎身只有细微气。

在第二个月,粗显气开始发展出来,并且凝聚于性器部位附近的脉轮之中。这时候的胎儿,形似一只乌龟。

在第三个月,胚胎的气延伸至脐轮,胎形有点像一头小猪。

在第四个月,胎儿体内的气延伸至喉轮,胎形长至小狮子一类的兽类身形。

在胚胎发展至第五个月,胎儿身内的气延伸至头顶而逐渐能运行至遍布全身,其体形已发展至像一个侏儒的身相。

由第六个月至出生前,胎儿陆陆续续发展出肢体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各种功能。

由受生者的主观体验来说,入胎时先是没知觉的,然后慢慢地开始感到痛楚。在母亲走动时,胎儿会感到天旋地转。由于胎儿的皮肤十分敏感,在母亲饮下冰水时,胎儿感身处寒冰湖中一般;在母亲饮热水时,胎儿则感到像被沸水淋在身上似的。在母胎中,胎儿感到又热又黑,受被挤困幽闭空间中动弹不得的多个月折磨。在出胎时,婴孩会感到像被挤入窄长的隧道中硬推出来。出胎后,婴儿对外在的事物会感到极度的恐慌及不安,同时更会因其皮肤的极高敏感度,而甚至在被最软的人手轻触时,都会感到犹如刀割的痛楚。

以上所说,只是以胎生于人间为例而描述。这些资料,在《入胎经》中有甚详尽的开示,在西藏传统医学体系中亦有极为精确的胚胎发展之描述。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在金刚经中有很多四句偈,也经常提到〝四句偈〞,到底哪一句最重要?记得在1978年左右曾听过一位机械系的余教授 (后来的果空法师) 讲金刚经,他那时便认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最重要的一句。我当时即印象深刻,也一直觉得这是〝不主观〞观察,非常重要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慧能大师开悟的句子,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禅宗用心的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可是我们从科学上,也知道其实是地球自转,且绕着太阳公转,并没有所谓的太阳升起、落下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而从西边落下呢?

 

问题出在〝我们看〞,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太阳,看着太阳的运动,也就是说我们站 (〝住〞) 在地球上的某一点,看着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如此一来,不但四相具足,而且我们也有所〝住〞而生其心(来看) 。那么我们所观察的事情就主观了、扭曲了、失真了。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要我们不要有分别心 无住生心是要我们不要执着,对一切人事物都不分别,不执着,那么心就定了,心就不被任何表相迷惑而如如不动了。如此观察用心,便是所谓的不即不离;禅宗的精髓:〝于相离相,于念离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金刚经这三句话实实在在地提供了我们观察真相最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一切会变化的现象,就如同 梦、幻、泡、影一样的短暂,虚幻不真实;如露,亦如电一般的快速,变化消失。」 在仁王经上说:「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这就像近代物理的基本粒子绝大部份生命周期都非常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是所有的现象、表相,都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如果能看到这些表相,都不是像我们一般所知的情形,(不是单如古典物理表相的解释,而比较像近代物理的观念),那么就可看到事实真相了。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佛) 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个人完全不了解我所说意思。为什么呢?佛完全明白,时间、空间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如此还有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呢,所以叫如来。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所谓如来,就是完全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法,都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法尔自然〞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当时,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以物质,形相来看佛,认佛,或是以音声来求见佛,这个人完全弄错了,不能见到佛,也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综合上面所说的,我们从物理学的观点:观察、时间、空间、物质、及现象/真相,来看金刚经的名句及其物理的意含,并将其与近代物理中的精华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基本粒子物理比较对照,他们之间的相应与契合,实在是叹为观止!

 

永嘉大师开悟之后所〝看〞到的真相,记载于其「证道歌」上。关于生活环境,其中的两句如下: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境界与金刚经所说的〝真相〞非常契合,而且也需要些近代物理的基本粒子及时空的观念,才比较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近代物理的理论不过是这一、二百年的事,从近代物理的基本观念来看金刚经及心经 (下一章另有说明) ,实在是方便许多。由此观之,近代物理观念,也可以是佛法般若智慧入门的一把钥匙。

 

一直以来总是认为如果能把时间及空间的范围放大,放到最大,来看一切人、事、物,就会看得更正确。〝看〞就好比是一个作用,一个function,数学上的函数 (函数的三个要素为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它应用到的范围愈大,其值域范围也就愈大。那么如此来〝看〞就会看得更正确、更真实了。相信这个观念还是对的,只是可能不究竟。在这里看到其实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独立存在的,如果能够看破,看清楚这一点就可能更完美些。

 

 

 因此,与其幻想有一个能救护你的寄托,不如反过来求你自己的心,把你的心住到一定的住处。《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才能生心!生的这个心是什么心?是无住!你把心住在无住上,无住就是一切都不执着,这样才能够得到成就,才能够得到解脱,除此之外,你再也无法寻获。所以事情不须要知道那么多,我们能够断见惑,就很不得了了,只要你能断了见思惑,起码不在三涂流转,不到六道轮回流转,我们不要讲的很高、很大、很圆满,但是做起来,还是得一步步地实行,脚踏实地的做。---梦参老和尚

 

《妙法莲华经》中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殊胜法门,证明佛是大智慧者、大慈悲者、大德能者。“佛不但自己解脱了一切怖畏,而且精通从怖畏中解救他人的方便,佛对一切有情心怀大悲,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无论是否饶益过自己都能对他们普作利益,只有圆满的佛陀具有如此功德。

 

 

 

 

 

 

 

 

六祖的悟道因缘自然而然的涌现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