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钢炮免费阅读:欣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语文报杯第六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0:59

欣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 (语文报杯第六届)

 

李  震(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从 7月28日至30日,我受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的邀请,有幸担任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评委,共听了18节课。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向年轻的语文教师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对照高中新课程方案审视语文课堂的过程,更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精彩细节的欣赏过程。
  什么是语文教学精彩细节?就是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的教学质量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教学精彩细节具有外现性,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的行为组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流程的考察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精彩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

巴尔扎克葬词:基于文本的生成

(授课者:安徽盛庆丰)

  教师先展示课件: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给巴尔扎克的称谓词,然后再请学生挑一个最合适的称谓给巴尔扎克,并说明理由。学生有的挑“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有的挑“哲学家”、“思想家”,有的挑“诗人”、“天才”,还有的挑“精神统治者”。这时,教师再请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改编、自创一句话作为给巴尔扎克的献词。教师也给出两句话作为示例:“你是承受苦难、净化灵魂的大丈夫。”“你走了,人间喜剧依旧没有落幕。
  这一教学细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三点。第一,构建了丰富的知识空间。这个细节设计分两个空间层次,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找称谓,说理由;第二层次是让学生找句话,再改创。第二,两个层次之间有着内在的知识联系。称谓也好,找赞词也好,都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披文入情”,体现出两个问题的“同源性”;问题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巴尔扎克人格的崇高和精神的伟大,深刻理解巴尔扎克逝世影响的深远。第三,在于细节设计的生成性。学生对“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精神统治者”这些称谓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说明学生联系了自己的阅读经验,扩大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具有一定的动态生成性。学生在根据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改编或自创献词时,有的说:“巴尔扎克是一座令人们思考活着的真义的人生坐标”,有的说:“巴尔扎克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些都说明,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特定的问题提示做出思索,用语言表达出来,既有着语言生成,又有着精神的享受,还有着思想的收获,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温庭筠《望江南》词中有这样一句:“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吹落眼前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里事”就是在细节设计中促进学生语言动态的生成,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设计中不能忘却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否则真是“水风吹落眼前花”,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项脊轩志:探究性与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融合

(授课者:北京吴欣歆)

  教师引导说: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能理解这句话吗?这句话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不要紧之题”题,是指题材,即文章的写作内容,具体到本文就是平常的生活琐事、平凡的生活场景;“不要紧之语”语就是语言,指文章的用词用句。下面我来读一遍文章,同学们边听边体会,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一定要用心体会,并在文中圈点勾画。接下来师生共同品评的语言有:“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教学细节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探究性。这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自问世以后就被人们称道。在教学细节设计时,教师先引用清代姚鼐评价归有光的散文的话为依据,让学生圈点勾画课文,进行印证。学生必然以演绎推理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问题,进行探究,求得破解。其次,这个教学细节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紧紧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让学生朗读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升华情感。如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品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可能只是作为叙述句子一带而过,可这堂赛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层理解;教师再引导说,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能不能想象到作者面对这种场景,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这是第二层导向理解,由文字到情感。又如对“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语言,教师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句子的内容和情感:作者对家道没落衰败的现实,又怨恨,又无奈,只能在客观的记述中抒发深长的感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一层认识,说:你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师生讨论后认为:由“篱”到“墙”表现了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于是,句尾的一个“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这样的设计,才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品评,这几句话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深挚动人。妻子死后,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寄托和倾诉的情感惟一对象了,此时,树就是妻子的化身,睹物思人。教师再适时地点出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链接,这种链接,有“四得”。“得体”:由文句到词句,相互照应,得完备之体;“得意”:文意是悼亡,词意也是悼亡;“得情”:文意表达了怀妻之情,词意亦是;“得境”:品评文句形成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的意境,再拿词句来吟诵,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氛围。

病梅馆记:在传统朗读法中融入学法指导

(授课者:江苏周黎)

  初读有了印象,再读没了障碍,那么三读我们再从无到有,来个“三读有感觉”。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且准备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方法:a知人论世法(介绍龚自珍及写作背景);b触类旁通法(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借物抒情言志);c瞻前顾后法(补充的单元导读及课后练习);d明察秋毫法(诏,帝王专用)。又明确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清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惜,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我对周黎的课,曾做过现场评价:“四读一贯之,每读明要求;语言细推敲,词句为抓手;文本勤研读,背景添深厚;分享心所得,小组有交流;疑义相与析,引领现绿洲。”这个细节设计体现两个特点,一是重视朗读,当然这里的朗读是全文朗读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在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过程中适当地安排朗读,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方式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周老师的“三读”(后面还有“四读品赏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把握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传达。二是重视了学法指导。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包含了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教学细节设计中有机地融进阅读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从而获得多元的阅读经验,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整合各种阅读策略。周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总结“知人论世法”、“触类旁通法”、“瞻前顾后法”、“明察秋毫法”等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阅读的素质。“知人论世法”的运用,周老师没有一开始先交待,而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背景来深化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法”的运用,如对全文中的23个“之”、14个“以”的学习,重点讲解一两个,其他则让学生归纳比较,举一反三;又如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处借物抒情言志的文章。“瞻前顾后法”的运用则让学生理清文脉,理顺关系。“明察秋毫法”的运用,则是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作者不经意处经意,像对文中一些动词和叹词的品赏和推敲。

《扬州慢》(淮左名都):适度引领与平等对话

(授课者:福建郑云如)

  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诗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就这首词而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沉思)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那样,就真的是无情呢?生1:我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因为这首词中虽然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情,但是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候已经融入了他的感情。师:能不能说具体些,比如能不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说?
  生1: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描写的景物如二十四桥,河水,还有月亮就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有几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师:好,分析得不错。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有味道。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说说?生2:我也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我就觉得,就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很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人只说桥,河水和冷月,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细细品味,会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师:是的,这里颇有几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之感。能不能分析得再具体些?生2:这里只有景物,却没有人,而且“冷月无声”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出扬州荒凉的景象。也就是说诗人虽然没有明说,但却能让人产生无尽联想,我觉得这便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师:分析得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可以说是姜夔的粉丝,如果姜夔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称你们为知己,但就没有王国维先生的知音吗?生3:我同意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就认为这首词确实读起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比如他写景似乎只是点到为止,但我觉得这就是姜夔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这一教学细节设计,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师生对话。第一,以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作为引子,引发学生深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之处——情景交融、用典、语言精巧等。这在师生对话中属于“垂直性的互动”。本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属于平等的地位,在这里,教师先把自己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告诉学生,即王国维对姜词的评价,首先发问,让学生去思考,这样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与学生构成了垂直性地互动。这样的教师发问,就构成了这一教学细节中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的重点不是王国维的评价,而是由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文本的阅读和赏析之上。第二,生1和生2在课堂上都是对王氏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分别说明了自己思考的结果,生1体会出“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生2说“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语言表达不同,但情感的指向是一样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可以相互启发,这种对话交往可以“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段的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与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这种学生之间的对话叫做“水平性互动”。这种“水平性互动”使课堂的交流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的特点。第三,在这个教学细节中的对话还体现出批判性。生1和生2都对王氏观点持反对意见,有理有据,生3对王氏观点持赞同意见,又与生1生2持不同看法,这种对话互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丰富性的学习环境,使得多种观点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中得到聚集和碰撞,得到转化和提升。

失街亭:把微笑和尊重送给学生

(授课者:山东孙礼亮)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失街亭”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生:第一段马谡开口就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可以看出,马谡是一个比较骄傲、狂妄自大的人。师:哦,自恃很高,狂妄自大——这是你的观点。谁还能补充?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因为只是纸上谈兵,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师:不错,你的意思就是他是一个死守教条的人。谁还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马谡也不完全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失街亭后,他自己绑了,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师:说得好!兵败之后不投降,不逃匿,这是一个言而有信、勇担责任的马谡。我觉得大家读书越细致,观点就越个性化。从前面的文字里能否读出马谡性格的其他内涵?生:他很勇敢,对来犯之敌毫不畏惧,而且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心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勇敢负责,无私无畏的人。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个教学细节设计中,教师始终把温馨的微笑送给学生,始终把尊重的语言送给学生,始终把中肯的评价送给学生,从而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完成了对马谡人物性格的探讨。师生对话中抓住马谡的语言和动作来分析马谡的性格,分析就没有架空,就不会产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示侄孙湘》诗句)的语言训练不到位的情况。

纪念刘和珍君:品味语言,自有妙法

(授课者:湖北范莉)

  品味语言,揣摩疑难语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第二部分的“幸福者”不好理解,咱们在读的时候还要联系上下文来品读,先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生读)师引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清醒地看到民族的苦难,人民的痛苦,他们必然是悲痛者,那么后文作者又写了哪一类人呢?请女同学读后面的一段文字。生:后文还写了庸人。师:这类人是什么生活态度?生:他们苟且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师:这样的人是“幸福者”吗?生(顿悟):他们不是幸福者,只有真的猛士能真正地看到淋漓的鲜血,正视惨淡的人生,他们虽然是悲痛者,但正是因为这份清醒,也是幸福者。师:是啊,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牺牲为最大的幸福啊。
  品味语言,方法多样。学生对“幸福者”的内涵不好理解,老师引导得法,一是读,以读解意;二是联系上下文,把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解读;三是作比较,拿“庸人”来比较。这样设计,显示出教学的深度。

离骚:传统诵读的广阔空间

(授课者:天津程滨)

  教师:下面四句,是我个人认为《离骚》写得最美最动人的句子。这四句出现了四组意象——学生:日月、春秋、草木、美人。
  教师:它们之间的对应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日月忽其不淹兮”对应着“惟草木之零落”,“春与秋其代序”对应着“恐美人之迟暮”。教师:为什么这样对应?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并作以指导。这样,我请几名同学来读读这四句。(学生诵读)教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我也来吟诵一下这四句。这里解释一下,我们平时读诗,可以称为朗诵、诵读,但不能称为吟诵、吟诗。吟诗是属于一种比较古老的,旋律性较强的哼唱方式,如果按照“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分组,应该分到“原生态”组里去。这是我向研究楚辞的老先生学来的一种吟诵腔调: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全场掌声)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和手段,是我们东方文明古国的一门绝学。对于古诗文的吟诵,陈少松先生在《古诗词文吟诵》中曾介绍过。他认为,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用古代流传下来、经近人译谱和整理的曲调演唱。如王维的《渭城曲》、苏轼的《水调歌头》、姜夔的《暗香》等诗词名作。二是用戏曲(如京剧、昆曲、川剧、沪剧、黄梅戏等)、曲艺(如评弹、京韵大鼓等)、甚至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三是用近人创作的曲调吟唱。一些音乐工作者和吟家如马思聪、李明等先生曾创作过不少古诗词作品的吟唱曲。四是用现代朗诵学中讲求的方法诵读。现今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读古诗词文一般都用此法,而近年在各地举办的唐宋文学名篇朗诵会上,许多著名演员和导演用的也是此法,只是他们的朗诵往往带有话剧表演的意味,所以人们称他们用的是话剧腔。而对于楚辞的吟诵,李炳海在2004年第4期上说,楚辞作为一种诗体样式,存在多种形态。《离骚》、《九章》为一类,都是不能用于演唱的吟诵体诗。从本质上讲,它们的直接母体是春秋以后兴起的吟诵型诗。《九歌》为另一类,继承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歌谣的传统,能够进行演唱。程滨老师吟诵这四句,可以说字正腔圆,表达出楚辞的音韵之美;因声入境,以声音增加了楚辞的形象感染力;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吟诵者动情,听诵者入境。所以,一曲吟诵之后,台上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堂好课中必然有着细节的设计,在细节设计中体现出语言点的捕捉,体现出语言意识的萌发,体现出语言文化底蕴的结合,体现出语言美善相谐的熏陶,体现出语言素养的提升,让师生的思想之舟在语言文字的风波里出没,正像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一诗中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正是我的期待。
  语文是青春的事业,“青春作伴好还乡”。而教学细节设计正是能够体现语文课堂青春的活力的手段。没有语文教学精彩的细节设计,语文课堂上就没有青春的热情。

哪里有关于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录像? 哪里能免费看高中语文的教学录像。 协同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语文教学细节案例 魔术大师的表演精彩,可是怎么欣赏呢? 20世纪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外国教育家是谁?他的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20世纪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外国教育家是谁?他的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20世纪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外国教育家是谁?他的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今天的扣篮大赛哪个球最精彩? 你在做大学老师课堂教学评价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学生对教学评价的作用 到租碟的地方可以租到高中语文的教学的碟吗? 我想发表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有没有相应的网址呀? 急求粤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站!!要免费的!!~~~恳请各位语文老师出手相助!万分感谢!! 那儿可以下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问题教学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有何利弊?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 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活动 课堂教学程式的心理要求 请问一下谁能告诉我一些交谊舞大赛计划书的细节? 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为: 我想要体育频道做的精彩欣赏短片里面的背景音乐 如何可以一次性看到“麦克格雷迪精彩绝伦的球技欣赏”? 谁能提供下可以欣赏到精彩足球技术动作的视频啊 谢谢 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