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游泳池防水改造:自俞有道(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9:58

第1节: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1)



  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

  不懂“颠倒之术”,容易未老先衰

  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炸弹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其实,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黄帝外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紧密联系的中医典籍,据说久已失传,但书中玄妙精深的养生之道——“颠倒之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其精髓就是:人如果不知道“颠倒之术”,就很容易未老先衰,而懂得运用“颠倒之术”的人,就可“精固神全,形体不弊,老而不衰”。

  佛家也有一个“颠倒众生”的说法。它认为:凡人其实是活在一种颠倒状态之中的,活在当下却本末倒置、因果颠倒,并未认清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总是向外求,越求越放不下,越求心越累,越累病越多。

  放眼望去,我们最怕的是疾病、衰老和死亡!

  正值青春岁月,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到人过中年,望一眼前方,太阳已悄然西斜,肃杀之气依稀可闻,我们又会感叹青春的可贵、时间的流逝,却只能无奈地说“天凉好个秋”!

  健康的时光是可以这样肆意挥霍的吗?“40岁之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话前半句或许是可以实现的,但后半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真的能够“拿钱换命”,那许多得了重病的名人和富豪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了。因为他们并不缺钱,也完全有条件停下手里的工作全力配合治疗。但事实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生命。

  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炸弹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其实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洪水过后,我们还有机会亡羊补牢,整修水利。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允许病邪积累到足以摧毁生命的程度呢?我们为什么要把仅有一次的生命像押宝一样押在所谓的奇迹上,指望“神医”来起死回生呢?这难道不是对生命认知的严重颠倒吗?

  况且,干一番事业并不一定要以透支健康、危及生命为代价。身手矫健、头脑清晰、身心合一地生活,只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事业干得更好。

  截肢的人最懂得奔跑的快乐,盲人最渴望灯火的光明,聋哑者最向往音乐的美妙。有人说,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但我要告诫大家,人生不该是这样的,我们还可以选择在拥有时去珍惜。这样,即便不得已而失去,我们也会胸怀坦荡。

第2节: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2)



  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道德经》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事物盛壮之时,往往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这句名言呢?如果从“颠倒之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该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预防疾病呢?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股神巴菲特可能从未读过《道德经》和《黄帝外经》,但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颠倒之术”就隐藏在他这句名言里,说法不同,道理殊途同归。

  有呼就有吸,有阴就有晴,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月圆就有月缺。这道理谁都懂,可轮到我们自己却变成了:得到了就不能失去,占有了就不能放手。一旦失去了,放手了,我们就会痛苦,就会烦恼,就会抱怨。

  古人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是的,即便是斜阳衰草,几缕青烟,弹一曲清音瑶琴,和一管婉转洞箫,错落掩映之间,笔墨山水之意亦在其中矣。

  懂得回归平淡,能在常态的生活中品出滋味,从容不迫的人就会明白“颠倒之术”的深意。我也深信,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健康以及精神、事业的双丰收。

  活用中医,回归纯净,回归身心合一,回归天道自然。如是,我们今生才有无病可治的境界。

  心静自然凉——“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健康之道

  通过调心来调身,就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真是省力又高效、“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自然健康之道呢!而最容易上手的静心方法就是做金鸡独立和听古琴音乐。

  有朋友会问,心静自然凉,就是强迫自己什么都不要想吗?如果是,这算不算自我压抑呢?

  我想说的是:心灵宁静本身就是一种愉悦,何来压抑呢?以一颗清澈之心看世界,往往更容易发现美好。在济公和尚眼里,一个平凡的黄昏也可以那么充满韵味,他写道:

  几度西湖独上船,

  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

  正是山横落照边。

  而寒山子在描述宁静之美时,也写得相当传神,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更与何人说?

  世间本就有两种快乐,一种来自感官刺激,一种来自心灵;一种是消耗式的,一种是生长式的。

  《黄帝内经》开篇不谈疾病,不谈治病,而是将人们从千变万化的病症迷阵中引出来,从健康的基点上看问题,道出了为后世十分推崇的养生真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诉您如何不生病才是人活着的最高境界。

第3节: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3)



  我们看看这十六字真言,居然前面一半都是在讲心境的淡泊、精神的安定。心神静定了,才能使血气愈加精纯,少有干扰。顺着自然的纹理运行,去该去的地方,这就是“真气从之”的境界。

  “真气从之”了,自然五脏安定。身体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正气内存,抵抗力很强,疾病哪里还会找上门来呢?故曰“病安从来”。

  通过调心来调身,就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这真是省力又高效、“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自然健康之道呢!

  趁热打铁,在这里推荐两个比较快捷简单、容易上手的静心方法吧:

  金鸡独立静心法(闭着眼睛随意单脚站立)

  这不是老生常谈,是因为确实好用才反复强调的。

  因为“金鸡独立是最好的入静法门,而其补肾健脑之功,引血下行之力,不过是入静的副产品。如果您打坐不能安心,睡眠纷然乱梦,那都是心不静的症状,练习金鸡独立,真是一个接引的桥梁。因为在闭着眼睛单脚站立的时候,您是无法分神想事的,因为没有给您想事儿的时间和空间,您稍不集中精神,就站不住了。而当您能站到2分钟了,您的意念自然就容易专注了。这时,您再去打坐,很快就会入静。”

  古琴音乐

  有朋友说,古琴是几千年前的老乐器了吧,跟我的身体到底有多大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大诗人李白听琴的感受。他在《听蜀僧浚弹琴》这首诗中写道: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的意思是说,有位峨眉山的和尚为李白弹奏古琴。清微淡远、似有还无的琴音让诗人感到心像被泉水洗过一样清澈。钟声清凉,仿佛松风习习,诗人不由得沉醉其中,不知不觉已夕阳西下,秋云映山。

  在古代,古琴被称为君子之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古琴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以我的经验,静心效果最好的是《平沙落雁》曲,包括古琴版和琴箫合奏版。我个人非常喜欢龚一演奏的《平沙落雁》,在此特别推荐。还有其他曲目如《普庵咒》《忆故人》《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您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我个人的感触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的音乐形式在静心安神方面能够超过古琴曲的,尤其是上述几个曲目。

  一直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初遇古琴时的那份别样感受。十几年前,迷茫焦躁的我,乍遇缥缈而出的清远琴音,胸中垒块顿消,波涛汹涌的心海竟趋平静,顿感天高云淡,烟岚青翠,余音绕梁。

第4节: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4)



  我平时用《平沙落雁》做背景音乐,练习各种养生小功法,乃至读书学习,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您要是感觉着急上火,烦恼燥热,听会儿古琴曲,心海的万顷波涛能相当迅速地转为和风细雨。

  纷乱喧闹的世界里,古琴音乐真可算是一剂难得的清凉贴,能抚慰人们躁动不安的心灵。

  两千年前,越女在谈论剑术的最高境界时说:凡手战(剑术)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即使是以动为用的武术技击,其最高原则依然是“内实精神”、虚静为保,如此才能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料敌于先机,虽后发而先至,静时如“好妇”,动时如猛虎,一击而中。

  可见,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动静之妙,存乎一心,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庄子云:“至人用心若镜。”就是说贤明的人心静如水,清澈透明,以至能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天地万物的整体。圣者之所以为圣,盖以此为本也。

  耳听太古遗音,可契悟先贤心法,消胸中之燥火,心中一派清明气象,如空山新雨、鸟鸣山幽,于无形中治病、调身和养心。再配合练习各种小功法,如按摩温灸、导引泡脚(尤其是金鸡独立),自能事半功倍,身心愉悦,可谓养生之最高境界矣。

  鼻端调息,拒病于千里之外

  鼻端调息法是随时随地都可练的(闭目调息比睁着眼睛效果好很多)。工作之余,靠在椅子上闭目调息一会儿,能很好地缓解疲劳;睡前靠在床上调息,心静入眠,可以睡得更踏实。等车时可调,坐地铁时可调,热水泡脚时可调,黄豆温灸时可调,心中烦乱紧张时可调??

  我在前文中给大家介绍过两种比较简单的静心方法——金鸡独立和古琴音乐。金鸡独立简单方便,身心同治,可随处练习;古琴音乐效用迅速,能在短期内潜移默化地平缓情绪,静心安神。

  然而,有朋友反映金鸡独立很好,但毕竟消耗体力,练久了有点累;古琴音乐虽妙,但毕竟要借助外物播放,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有没有一种方法既不累,也不需借助外物,而且随时随地可以练习呢?有,答案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鼻端调息法”。

  鼻端调息法,顾名思义,就是关注鼻子下端来调节呼吸的意思。

  为什么调节呼吸能达到静心的目的呢?因为呼吸和人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道家叫做“心息相依”。心念急则呼吸急,心念清净则呼吸微细。

  我们的心念通常处于散乱无序、难以停息的状态,像野马奔跑嘶鸣,不知疲倦;思绪通常就像河流,蜿蜒涌动,刀斩不断,像猿猴四处攀缘,跳跃不止。我们不可能一下就静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无端的思绪收于一点,以一代万,这样心便不再狂野,能渐渐清静下来。而借助调节呼吸的方法正好可以用来调心。

第5节: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5)



  鼻子下端,佛家叫“鼻端”,就是中医所说的“人中”。为什么选这里调息呢?因为人中既是呼吸出入所过之处,也是督脉与任脉经气交汇的地方。我们知道,督脉总领人体阳经(六腑),为阳经之海;任脉则总领阴经(五脏),为阴经之海。由此可见,人中正是人体阴阳交汇之处和中道之所,所以叫“人中”。古人起名真是意味深长啊!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而且要想达到“和”的稳定状态,就必须交融相抱。反之,阴阳离决就会导致解体。

  人体也是一样,阴阳平衡、冲融相抱才能身体健康。在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时候,掐人中是可以救命的。这是因为强刺激人中这个阴阳经气交汇的地方,可以使即将离决的阴阳接通相交。

  在人中处调节呼吸来静心安神,也是依据这个道理。

  但我要强调的是,调息静心并不是要意念一直守在人中这个地方,因为那样会导致意念过于集中,引起气血上涌和高血压。比如,我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某个东西,时间长了,我们不仅不会感到心静身松,还会觉得比正常用眼累,原因就在于用意(念)过猛,导致精神紧张。这完全与静心安神的出发点相反。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阴阳交汇的人中,又不出现用意过猛、精神紧张的状况呢?

  大家注意,呼吸是有节奏的,一张一弛,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两次呼气之间有不小的间隔和停顿。如果我们只关注呼气,就会产生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放松感觉,这正是我们要的效果——既专注又松弛。

  不论男女,人中部位都长有一层淡淡的绒毛。我们呼出的气体是和体温大致相同的温热之气,这股气掠过鼻子下端的绒毛时会有轻微的温热感。注意,我们调息时要仔细体会的就是这股温热感。心浮气躁时是体会不到的,只有沉下心来才体会得到!

  如果您尝试了几次都体会不到,那就先做几次腹式呼吸,略微静静心,再仔细体会,您就能找到了。

  此法的妙处就在于此,要想找到呼气时人中处的温热感,首先就要收心,达到比较静的程度。由于心比较静,呼吸也会渐渐缓慢平和。随着呼吸的节奏渐行渐缓,一张一弛,一开一合,我们的心也渐渐走入宁静之乡了。

  调息的入门方法就是数息法,通俗点说就是数呼吸。专注于人中处的温热感,在呼气有温热感时数一,一呼一吸为一次,在下一次呼气时数二,从一数到十(或者六),然后返回来重数。

  为什么要数数呢?因为平常人心绪太过散乱,呼吸和数数就像两条缰绳,为的是拴住您心念这匹烈马!

第6节:第一章 自愈有道,曙光在前(6)



  平时,我们并不觉得心有多乱,可您真的静下来就会发现,心念是如此烦乱无端。就好比一杯搅动过的浑水,看不到有多少泥沙。把它放在桌面上慢慢沉淀,那些翻腾的浑浊之物反而显露出来了。

  几乎所有人刚练习此法时,可能都只专注地数了几个数,就又想其他事去了。不过没关系,返回来重数就行了。坚持练习,每天二十分钟以上,您的心念自然越来越专注,心念溜号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当然,后续还有随息法等方法,不过在您还没学会走之前,最好不要打听跑的事。当数息法已经很熟练了,平时的心态也比较静了,您自然会水到渠成地进入随息法了。

  心越来越静,您就会渐渐喜欢上数息,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之美。那种感觉就像一首禅诗描绘的心境:

  独坐群峰上,胸臆自开张。

  风拂长松静,泉响落花香。

  古道生幽草,梵钟渺仙乡。

  昔人何处去?岚雾湿衣裳。

  大家要注意,鼻端调息法和金鸡独立法一样,偶尔练一两次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坚持练习,就会日增月长,好处不断积累。坚持的结果是:不仅调息时心会很静,平时的心态也会逐渐平和淡静。拿得起,放得下,看问题更客观,待人接物更细腻、更富于洞察力。您还会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困扰您的问题,在您气定神闲、心清如水之际已经得到了解决。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非虚言也!

  而且,鼻端调息法是随时随地都可练的(闭目调息比睁着眼睛效果好很多)。工作之余,靠在椅子上闭目调息一会儿,能很好地缓解疲劳;睡前靠在床上调息,心静入眠,可以睡得更踏实。等车时可调,坐地铁时可调,热水泡脚时可调,黄豆温灸时可调,心中烦乱紧张时可调……

  有一次,我去办事,人很多,排了很长的队,大厅里人声鼎沸,烟雾弥漫,心中很是烦躁。我忽然想到调息法,便默默地闭目调起息来……不一会儿,烦热渐消,清凉自生,仿佛身边已不再人头攒动,而是置身山间谷地、清幽惬意之所。想到古人所言“万般烦恼皆自惹”,“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禁会心一笑,眉间舒展,于我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