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阅读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浅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9:43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浅议

2009-06-10 02:21:0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中蕴涵着许多不同形态的美源,如诗词、国画、书法、陶瓷、染织、石窟、泥塑、戏剧、建筑等等各种门类的艺术,为人类创造了无穷的美。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于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将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书法、建筑诸艺术,它为环境和空间美的塑造增添了独特的风采。无论是壮观的山水、还是小园的一角,经过设计者的精心规划,别有一番情趣。即便是一块景屏、一组路灯、一具趣石、一线飞桥、一孔景洞、一池镜水,只要布局得当,也无人不惊,无人不爱!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首先在于其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古人云:“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象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入心入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一开始便带有  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法,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是追求意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扬州郑板桥读书处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等,其意境令人遐想翩翩。

  2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具有不同的性格
  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个性美。例如建于1773年的乾隆花园的五个景区就有秀、雅、奇、精、巧等不同形式的美。园林景物的特性则通过其形体、材质、色彩等的合理组合,以及整个园林的空间布局而得。景物的形体分为不同的点、线、面的组合,给人不同的感受。如规则的点(或直线)给人坚实、有力、庄严的感觉,而不规则的点(或曲线)则给人活泼、优雅、变化的感觉。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也有相同的特点。孤植者以“点”的形态展现,整齐排列的群植则给人“线”的特性,而三三两两、疏密高低不规则的布置则给人以曲线或面的感觉;景物的疏朗与紧密、光滑与粗糙等不同材质结构给人简朴与坚固、明朗与豪放的不同感受;而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不同组合,给人以轻重、远近、华丽与朴素等不同的联想⑴。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整体的构思和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泰山东侧的经石峪景点有我国现存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经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石坪上,字径50厘米,气势磅礴,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字”。其中“曝经石”三个大字,从下往上看是倒着的,而从泰山中心南天门看则是端正的,体现了经石峪人文景观的营造与泰山整个文化体系是相呼应的。
  园林的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物及动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正如下面的一首造园小诗所述: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后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荫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悬,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不却,酒行有醉醉不归⑵。诗中的字头“门、径、屏……”等是常见的园林景物,诗中的第二个字“内、转、进……”等是两类景物的空间布局关系,诗中的落脚字“曲、小、平……”等表现了各种园景的形态,通过形来表达某种意境。从一进门之后即把人引进了生动、优雅、变化的园林美景中,通过景物、人物及其布局关系,运用许多形式美法则,使整个园林的展开如同一部大型的乐章,层层展开,有起有伏。其形式美法则运用举例如下:对比法则,如“低桥”与“高树”的对比,一高一低,一竖一平,构图完美;“鲜花”与“朴亭”的对比,使鲜的更鲜,朴的更朴,互相衬托,视觉效果强烈。平衡法则,如“路合有桥桥欲危”表现了路合之后,迎面一线飞桥,低压水面,站在其上有凌波而渡的“危”感。发射法则,如“室旁有路路欲分”即表现幽室旁有多条曲径,逐渐分开,在小小的空间里取得了变化多端的效果。调和法则,如“石”与“亭”的材质,色彩的协调统一。变异法则,如“怪石”形态的漏、绉、瘦等。群化法则,如“鲜花”及“青草”的繁茂。整个篇章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感,一幅幅优美、秀丽的园景跃然而出。即使是一组景物,也有前景、胜景、主景、余景的起伏变化。

  4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空间组织的独特艺术手法
  欲扬先抑是中国古典园林典型的对比手法,为表现空间的开阔,先营造一个压抑的预备空间,使游人在充分压抑之后豁然开朗。对比手法运用的例子很多,如苏州拙政园有南朝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月色空明之夜,万籁俱寂,静中传来武烈河水流动的哗哗声,细听似乎还能听到江上人家的摇橹声,江声并不吵人,相反正是有了江声才使月夜显得更加宁静。
  如前所述,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隔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曲折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漫无尽了;庭院的分隔增加了边界,使本来不大的空间,更显拥塞,为此又常用“不尽尽之”的手法,也即山石,绿树等把边界隐蔽起来,用化有为无的手法,变有边为无边;或用长廊或景洞等构成前后空间分而不隔的流连,以扩大空间感;改变视点也是丰富园景形式美的重要手法,山顶一亭可以观望远景,视野开阔,而低桥、草坪则降低视点,同样开阔了视野;重复也是常用的艺术手法,园林的道路分分合合,构成没有终点的环,避免“穷途”的现象,既照顾了观赏的方便,又令任感到回味无穷。

  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创造,不仅与其意境、不同的性格、整体的构思和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空间组织的独特艺术手法密切相关,还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特别是山水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加以吸收和发扬,运用各种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