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过山车:欧洲11国景点游图集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4:41:06
   欧洲11国景点游图集 2    科隆大教堂 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图1

德国科隆大教堂,1248年兴建,是德国最大的教堂。

 

 

旅游时间:2010年2月16日(正月初三)--2010年3月1日(正月十六),共14天。

到达国家: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冈、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圣马力诺。

旅行路线:北京-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意大利威尼斯-袖珍小国圣马尼诺-蒙特肯帝尼-罗马-佛罗伦萨-皮亚琴察-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瑞士流森-阿尔卑斯山-铁力士雪山-卢森堡-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北京

行驶里程:4500公里(在欧洲的行程)

主要地点:科隆大教堂、法兰克福凯撒教堂、慕尼黑宝马总部(博物馆)、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和施华洛世奇水晶旗舰店、威尼斯水城、教皇之国梵蒂冈(博物馆)、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瑞士流森湖、乘世界最高的缆车登顶阿尔卑斯山铁力士雪山、巴黎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自费夜游巴黎、自费欣赏巴黎著名的红磨坊无上装歌舞、自费乘游轮畅游塞纳河、自费阿姆斯特丹成人秀、自费阿姆斯特丹风车村和太平洋北海渔村。

交通工具:豪华大巴

 

 

  2010年正月初三,盼望已久的欧洲11国之旅终于启程了。

  欧洲11个国家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冈、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圣马力诺。由于上述国家除了瑞士,基本都是欧盟国家,我们只办理了意大利签证。

  这次在欧洲一共14天,主要交通工具是大巴车,穿行14个国家,全程行驶4500公里。全团46个人,来自全国各地,导游是一位姓崔的美女,她在1997年就在瑞士念书,而且读的是导游专业,以后又常年生活在瑞士,对欧洲非常熟悉,据说平均每个月要带团去欧洲一次,46个人应该是个大团了,团员来自五湖四海,众口难调,她能打理的有条不紊,实在让人佩服。

  2月16日,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三口随着其他团员一起从首都机场乘坐南航CZ345航班,直飞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空中飞行10个小时,北京时间2月17日凌晨1点到达阿姆斯特丹,欧洲时间比我们晚7个小时,所以到达时间是当地时间晚上18:00,出关本来还算顺利,但由于一位团员被查出携带了3条香烟(荷兰海关只许可每人携带400支),40分钟任凭你磨破嘴皮说破了大天,边检人员还是铁面无私坚持按照法律规定要罚款,后来我们真正明白,在欧洲怎么都行,触犯了他们的法律谁都帮不上忙!最后还是罚款100欧元才放行,那多出来的一条烟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啊!

  坐上大巴车经过3个小时行驶,我们从阿姆斯特丹到了德国科隆,住在了科隆乡下的一家3星级的小酒店Hotel Astra,德国的3星级酒店说实话比不上北京的3星级,房间不大,设施一般,电视是中国20年前看的那种10几寸的小电视,有热水,有暖气,床上用品很干净,而且柔软舒适。由于时差关系,感觉还是很疲惫,尽管早睡,还是一夜未眠。凌晨4点半起床,想拍拍日出,但一直到了7点天才放亮,而且天气阴沉,又在郊区,欧洲的第一早晨就这样度过了。

  按照崔导前一天晚上的规定,7点半叫醒,8点钟吃早餐,8点半准时出发。早餐是面包、冰牛奶,有点火腿果酱之类的东西,面包是那种硬硬的用刀切着都费劲儿,据导游说这14天大家的早餐无非如此,德国的早餐还算好的,我是对吃没什么要求的人,但对团里的东北和山东人可是个考验啊。

  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上午10点钟到达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参观,揭开了欧洲之旅的序幕。

 

  位于美茵河畔的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这里曾是罗马帝国在北方的管理中心。科隆最出名的莫过于科隆大教堂了,每年都有超过700万德游客在此驻足。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教堂之一,也是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尖塔高达157米。教堂始建于1248年,距今已经有760多年历史,但直到1880年才全部建成,建造历时600多年。为什么教堂建造的时间如此之长?据导游讲,教堂在建设期间不是因为市政府财力不足,就是因为科隆人更愿意狂欢而不是建造教堂,使得教堂工程成了马拉松建筑。听完导游的讲解,当你置身于科隆大教堂,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

   

  

图2

这是去科隆大教堂的高速路上拍摄的照片。

  德国的高速公路小轿车是不限速的,而且全程免收过路过桥费,但高速公路服务区是要收费的,比如上厕所,每人要收1欧元,1次小便就要花掉10元人民币,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图3

德国科隆大教堂全景

 

 

图4

科隆大教堂外景

 

 

图5

科隆大教堂外景

 

 

图6

走进科隆大教堂,第一感觉就是高。

 

 

图7

 

 

 

图8

 

 

 

 

图9

 

 

 

 

图10

教堂玻璃上彩绘圣经里的故事,非常精美。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教堂外边的天空上出现月牙式的彩虹,但转瞬即逝。

 

 

图20

  女儿这次还是与我们夫妇同行,除了带给我们旅途的快乐,她流利的英语还给我们与老外的交流沟通带来很大的帮助。

 

 

图21

  我这次欧洲之行,摄影器材基本是双机双头,从18毫米广角一直到200毫米长焦,镜头是2.8恒定大光圈,给拍摄带来很多便利,这是我在科隆大教堂前为夫人拍照。

 

 

图22

科隆大教堂旁边就是火车站,科隆是欧洲西部的交通枢纽,高速铁路:ICE(国际快车),Thalys/欧洲之星及快速城间夜车在达姆斯特控制,借助新的ICE可以在1个小时之内到达法兰克福。

 

 

图23

快速列车正在进站

 

 

图24

火车站候车大厅

 

 

图25

科隆街道旁的建筑

 

 

图26

美妙的对称三角形

 

 

图27

我们在科隆大教堂的停留时间是2个小时,午餐要在教堂旁的中餐馆吃,时间还富裕,于是我们又在科隆街上开始闲逛,街上可以看见很多中文字样的商铺,都是同胞兄弟,少不了互相拜年,问寒问暖,很是亲切。

 

 

图28

科隆街道两旁的建筑

 

 

图29

科隆街道两旁的建筑

 

 

图30

在这个可爱的卡通造型下面就是我们在科隆用午餐的饭馆,是一家中餐馆,叫“北京酒楼”,饭菜是规定的,五菜一汤,谈不上吃好,吃饱了没问题,来自东北的有26个朋友,据说是一个单位的,他们怕国外的饭菜不可口,特意从国内带了近100袋榨菜,每逢午餐和晚餐他们都会给每桌放一袋榨菜,即使榨菜就大米饭,吃着也觉得倍儿香。

 

 

图31

午餐后,我们离开科隆大教堂,要在下午15点赶到德国另外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法兰克福。

 

 

拍摄时间:2010年2月17日

拍摄地点: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尼康D70S+尼康AF80-200/2.8D,教堂内照片均手持高感拍摄。

兴趣提示:哥特式建筑,世界最大的教堂之一。

气象参数:温度3度,风力4-5级。

穿衣提示:棉衣,羽绒服。

注意事项:教堂内可以摄影、摄像,但不得用闪光灯,不得携带三角架。            法兰克福 欧洲第一大展会城市   

图1

 德国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

美茵河、教堂、白色的游艇、翱翔的海鸥......,

这就是法兰克福给我的第一印象。

 

 

时间:2010年2月17日

国家:德国

行程:科隆-法兰克福

里程:194公里

焦点:美茵河、罗马广场、保尔教堂、欧洲银行总部、展会城市

 

  出国随团旅游好处就是吃喝拉撒睡都有导游帮助打理了,不好的地方是众口难调,时间紧不自由,想在一个地方等光线更是不可能。

  2月17日中午我们还在科隆大教堂(【冬游欧洲】(1)科隆大教堂,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下午15点就到了离科隆194公里的德国另外一座著名的城市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与科隆不同,她是在战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和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众多古迹,又是战后新建的城市,为什么有180多个不同国家的人居住在这里?每年还有5100多万游客光顾这里?这些问题在我到达法兰克福前都是一个谜。

  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人口65.5万人。据说,在美茵河上还没有桥梁的时候,这里是佛来肯(Frankfurt)地区最低的浅滩(Furt),法兰克福由此而得名。当时附近过河的人都要在此渡口过河,久而久之,美茵河两岸就形成了自由买卖的集市。

  之后法兰克福成为德意志皇帝选举及加冕处,并发展成一个展会城市,来自许多国家的生意人在展会上买进卖出,货币在此大量流通,因此而诞生了许多银行。目前法兰克福拥有400多家银行、770家保险公司以及无以计数的广告公司,85%的德国股票在这里经营交易。

 

  德意志联邦银行坐落在法兰克福的市中心。这座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犹如一根敏锐的中枢神经,影响着德国的整个经济。欧洲银行总部和德国证券交易所都设在法兰克福。为此法兰克福市被称之为“美因河畔的曼哈顿”。

  法兰克福不仅是世界的一个金融中心,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传统的著名的博览会城市。每年要举办约15次大型国际博览会,如每年春夏两季举行的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两年一度的国际“卫生、取暖、空调”专业博览会;国际服装纺织品专业博览会;汽车展览会;图书展览会;烹饪技术展览会。每逢展览季节,法兰克福都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色,市区街道更显得生气勃勃。参加博览会的人数平均每年超过100万,博览会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及世界了解德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图2

 法兰克福市中心

 

 

图3

  法兰克福市中心的交通,路面上可以看见小汽车、出租车、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德国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基本会有有轨电车.(这个是我这次游过11个欧洲国家的感受),这个也是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他和地铁轨道相同,唯一区别是他只走路面.但德国的地铁并不是只走地下,为节约成本,在市郊也走上路面.由于走轨道,也基本不会发生堵车. 

 

 

 

图4

 德国很多城市的出租车都是我们认为的名牌轿车,最多得是奔驰车,而且同一颜色。

 

 

图5

 著名的罗马广场

  法兰克福位于欧洲中心,又拥有一座大型机场,这使她成为最重要的欧洲旅游城市之一。我们和其他所有的游客一样首先参观的就是著名的“罗马广场”。几百年前,来自罗马的商人在展会期间都居住在现在被当做市政厅使用的大楼内,这个大楼前的广场即被称为“罗马广场”。

 

 

图6

   罗马广场自由女神像对面是连在一起的三座山墙,这是法兰克福标志性的阶梯式三角墙,自1405年开始,这里就是法兰克福市政府和市长办公所在地。虽然遭遇数百年战火的摧残,但整修后仍保存完好。

 

 

图7

 法兰克福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从1562年起直到罗马帝国告终前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正义女神像下面就是一个喷泉,据说曾在盛大的加冕仪式上喷出红、白葡萄酒供市民畅饮,这让罗马广场平添了几分浪漫气息。

 

 

图8

 罗马广场上行为艺术,和法兰克福空气中弥漫的浓郁的金钱气息一样,游人只有向他们面前小罐里投入欧元才能博得他们的笑容和表演,在这里艺术和金钱是划等号的。

 

 

图9

 

 

 

图10

 罗马广场上的美女

在欧洲女孩儿吸烟非常普遍,据说生活工作压力所致。

 

 

 

图11

 这就是著名的欧洲央行总部大厦,是欧洲乃至世界金融的晴雨表。

 

 

 

图12

 两个老妇人站在二战废墟遗址旁,驻足观望,表情凝重。

 

 

图13

  法兰克福大教堂

  和科隆大教堂一样也是哥德式建筑,是13至15世纪的产物,已有600年的历史。

  在1562年-1792年间,是圣神罗马帝国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教堂的典雅的哥特式塔始建于15世纪,是1944年空袭后仅存的几座建筑之一。在教堂的宝库内陈列有大主教们在加冕典礼时所穿的华丽衣袍。尖塔开放给一般大众,可登高俯瞰街景不过要付门票钱。

 

 

图14

走进教堂 

 

 

图15

 教堂里“最后的晚餐”雕塑作品

 

 

 

图16

 教堂内景
      

 

 

图17

 教堂一角

 

 

图18

法兰克福的建筑 

 

 

图19

 法兰克福市内的公寓楼和楼前的花园

 

 

图20

 城市里有轨电车四通八达

 

 

 

图21

 法兰克福所有的广告都要贴在路旁的专用柱子上,政府有严格的惩罚约束制度,所以见不到我们国内狗皮膏药式的铺天盖地式的小广告。

 

 

图22

普通住宅外立面上的彩色雕塑,很有艺术美感。

 

 

 

图23

美丽的美茵河 

  美因河旅游的最好城市被公认为法兰克福。

  公元前后,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这座长城固然不能与中国的长城同日而语,但也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

  关于美因河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茵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母鹿,朝水边走来,他注意看那鹿,果然,这只鹿涉水过河了,大军也随之过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

 

 

图24

 美因河畔嬉戏的鸽子

 

 

图25

美因河上翱翔的海鸥 

 

 

图26

  在法兰克福参观完景点之后,我们来到法兰克福免税店看看。

  这是位于市中心的德国刀具手表免税店。

  我在店里转了一圈,这里除了绝对保证是德国造以外,价格比国内要便宜30%,加上回国前在机场还可以退税13%外,还是获得很大的优惠。手表的折扣在这里是8.5-9折,著名的梅花表在店里打8.5折,还可以退税13%,很划算。但瑞士产的手表,包括一线和二线的品牌表最好在瑞士或巴黎购买,那里优惠更大些,款式也更多些。

 

 

图27

 法兰克福市郊的早晨        Canon7拍摄

 

  在法兰克福当晚入住的是三星级的RAMADA酒店,这是一家位于市郊的新的酒店。

  在欧洲14天当中我们住的酒店除了巴黎一天住在市内以外,全部都住在郊外,距离市中心40-50公里。这里和热闹的市区不同,没有夜生活,只能干巴巴的呆在酒店里,看看免费电视节目,反正白天玩了一天也累了,国外安全也不是很好,早早洗洗睡吧。

  也许是价格因素,受游费限制,也许是图的第二天避开城市的拥挤,尽早上路,我们的住宿条件实在不敢恭维,旅行团的安排嘛,将就吧。

 

  明天我们要从法兰克福出发,驱车400公里,去德国的另外一个城市慕尼黑,那是一个我喜欢的城市,那里不光有世界超一流的足球俱乐部,还是宝马车的老家。

 

 

拍摄时间:2010年2月17日

拍摄地点:德国,法兰克福。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尼康D70S+尼康AF80-200/2.8D。

兴趣提示:罗马广场、美茵河、双立人刀具。

气象参数:温度2度,风力4-5级。

穿衣提示:棉衣,羽绒服。
     闲聊慕尼黑:啤酒、希特勒、 日耳曼、纳粹......   

图1

 慕尼黑市政厅广场上的行为艺术

 

时间:2010年2月18日

地点:德国慕尼黑

路线:法兰克福-慕尼黑

里程:400公里

兴趣:啤酒、希特勒、日耳曼民族、市政厅广场。

 

  德国,是我这次欧洲11国游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不光因为德国是欧盟中除了瑞士以外最富有的国家,还有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希特勒,年轻时喜欢的德甲足球队,还有莱卡相机,还有宝马车和奔驰车,还有精美的教堂和欧式建筑,还有日耳曼民族...... ,当然到了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时,还听到了看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前面我们造访了科隆和法兰克福,可以说到了德国第三个城市慕尼黑我开始初步了解了德国这个日耳曼民族的一些事情。

 

  清晨,天空下起了小雨,昨夜法兰克福的RAMADA酒店条件很好,入睡前还在酒店的酒吧里花2欧元品尝了德国黑啤,起床后精神很好,用过早餐,我们就上路了,今天参观的城市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

 

  在德国的三天来耳闻目睹很多关于日耳曼民族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与慕尼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因为慕尼黑是我们德国的最后一站了,明天就要到意大利,所以在慕尼黑我把这些故事娓娓道来,文字多了些,还有些凌乱,有些观点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想把我了解的更多的关于德国关于日耳曼民族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让我们对慕尼黑,对德国有个大概的了解。

 

  慕尼黑(德文:Münch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06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自由州的上巴伐利亚高平原,距离阿尔卑斯山北麓只有约45千米,海拔高度约为

 

520米。多瑙河的支流伊萨尔河沿西南-东北方向从城中穿过,是慕尼黑的主要河流,绵延13.7千米,德意志博物馆坐落在其中一座小岛上,城内的众多的湖泊形成了无数的大小公园。 
  慕尼黑有四多:啤酒多、博物馆多、图书馆多、喷泉多。啤酒、博物馆和喷泉我们这次都领略了,图书馆旅行社没有安排。

 

  慕尼黑在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歌德学院等学院组织的总部均设立在慕尼黑。拥有一长列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单,从1901年的威廉·康拉德·伦琴到2005年的特奥多尔·亨施。该市的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均是世界著名的学府,被由大学和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成员组成的选拔委员会冠以精英大学的头衔。只有慕尼黑的两所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曾得到第一批“精英大学”的荣誉和数百万欧元资金。

 

  慕尼黑是宝马车的老家,啤酒也是慕尼黑最出名的产品。每年10月在慕尼黑举办啤酒节,全世界的食客都蜂拥而至,啤酒节就是一个举国的狂欢节,啤酒节期间满街都搭起棚子和档口,小吃档口上都是慕尼黑本地出名的小吃,猪肘、香肠、麦圈面包应有尽有,各种乐队也到啤酒节上凑热闹,平常是安静的慕尼黑啤酒节期间成了喧闹的海洋。

 

  说完了啤酒,还要说说慕尼黑本土名人。提到慕尼黑一定要提起一个人,那就是战争狂人希特勒。

  这次到德国我才知道大名鼎鼎的希特勒并不是德国人,他是奥地利人,后来加入德国籍。13岁到德国,最早以粉刷匠谋生,也就是我们今天装修公司里油漆工。

  希特勒发家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慕尼黑。1919年的时候,希特勒加入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党派“劳工党”,日后这个党成为了纳粹的核心组织。德国有句俗话:三个德国人可以成为一个俱乐部,一个德国人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德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慕尼黑当时有很多小啤酒馆,希特勒挑选了一个叫国民啤酒屋的地方,发表了他的国家革命宣言,然后带领他的追谁者向战区司令部进发,企图夺取政权,当然遭到了巴伐利亚警察的阻击,很多跟随者倒在枪林弹雨中,他本人也受了伤,被铺入狱。

  后来希特勒发了家,成为德国的首相,在柏林有他的首相官邸,他还是在慕尼黑建了不少的地堡,念念不忘他发家的地方慕尼黑。当年盟军轰炸德国的时候,318架“兰开”轰炸机就把慕尼黑炸为平地,投下了上千吨的炸药,企图炸死希特勒,但都错失目标,当时希特勒就是躲在柏林的地堡里。希特勒不光在柏林修有地堡,在阿尔卑斯山也修有著名的防御和逃避工事,并为这个工程起名叫“狼穴”,至今还很好的保存下来。据说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程,这次没有时间参观了,以后再去德国一定要去看看。 

  德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也是欧洲最大的战败国,但他的经济非常的发达。日耳曼名族是争强好胜的民族,不客气的说也有很霸道的一面,但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我们这次在德国虽然3天,感受不到真髓,却也能够领略一二。

  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最重要的是屠杀犹太人,简直到了血洗的程度。

  为什么要血洗犹太人?

  是宗教的原因?

  当然有宗教的原因,犹太人是信犹太教的,希特勒和整个德国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在他们看来,犹太教是一个很各色的宗教,严守着教义,处世为人与其他教宗格格不入,而且是不被同化的。据说,犹太人是不能跟任何女教徒通婚的,他们只能迎娶和嫁给犹太教的人。像我们国家回族小伙可以娶汉族的姑娘,随着文化的共通,民族之间诧异的减小,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这在犹太教是绝对不可以的,莎士比亚笔下的沙洛克就是这样一个人。贪婪,吝啬,当然他是以一个基督教徒的身份去看犹太教人的,虽然带有一些偏见。但可以看出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

  作为希特勒也是一样,他不喜欢异教徒,不喜欢犹太人和宗教有关系。而且犹太人在中世纪以前,就非常的富有了。犹太人在世界上没有一寸土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走到哪儿,就落地生根,成为那里的人。

  没有一片国土,没有一个国籍,犹太人靠什么发家致富的?

  犹太人发家和致富主要靠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就是他们聪明的头脑,经商的精灵。就像电影《威尼斯商人》描写的那样。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在国内买车、买房除了借贷按揭以外,有时候也会向朋友借款,和朋友或公司拆借大笔的款项要说好利息,这在当今的金融社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中世纪以前,犹太人就想出了你借我钱要计算利息,用他的金钱搏取利息,在当时的宗教是不可想象的。宗教里规定要无私的帮助别人,要爱别人,不求回报,犹太人首先冲破了这种束缚。你和我借钱不仅需要你还本金,还需要你还利息。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犹太人的影子,比如货架上商品的标价2.99,3.99......,美国更是有99美分商店,到英国1.99磅等,这个“.99”的标价就是犹太人想出来的。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这个质的区别,让犹太人抓住了,灵活的头脑让犹太人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个途径,是利用他们传统的手工艺,传男不传女,不传外族人,固守他们的技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优势。他们没有国土,没有国籍,没有人能保护他们,唯一能让产生安全感的就是财富和金钱。二战前,欧洲很多大财团、铁路、百货公司,背后都是犹太家族控制。

  因为经济原因,希特勒视犹太人眼中钉肉中刺,他上台之后,当然不希望异教徒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一夜间血洗犹太种族,德国人出没的地方没有了犹太人的影子。希特勒把把他们赶到犹太人居住区,甚至把他们抓到集中营,这景象在很多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见。犹太人的工厂归纳粹所有了,他们在银行里的金钱也归国家所有了。当时很多犹太家族的钱也存在了瑞士银行,很多后代人无从知道他们先人的银行信息,无法取得遗嘱,这大笔的财富永远留给了瑞士银行和德国银行。所以现在有人说,瑞士银行洗了很多战争的黑钱,原因也许就在于此吧。

  希特勒是狂热的纳粹主义分子,纳粹的精神是什么?

  他们认为,日耳曼血统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纯正的血统。他们不能与犹太人共存,反对一切异种族和异教义,至今德国还有一些新纳粹主义存在。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希特勒在整个欧洲除了俄国,战争触角无所不及。但希特勒在欧洲每个城市没有炸毁任何古建,包括意大利、法国等,因此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精美华丽的教堂和建筑,反而德国本土,盟军毫不留情的把炸弹投向德国大地,一切都夷为平地,一片瓦砾,成为最大的战败国。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城市法兰克福。

  战败之后,德国面临着重建家园,百业待兴,经济也要重新恢复,还面临着面向欧洲各个国家的巨大的战争赔款。德国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恢复了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这也许归功于日耳曼民族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当时在德国制造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不管什么产品,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汽车,一定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记,这在当时可不是荣誉和品质的象征,而是廉价品的代名词。当年德国也走过我们国家现在这个阶段的路子。当时德国的商品和英国商品的价钱要差上4-5倍,甚至10倍以上。但是随着大家的消费使用,慢慢发现德国制造的东西不仅价钱低廉,而且非常的耐用,是廉价品,但绝不是伪劣品的代名词,继而转向消费德国产品,到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产品是“万年劳”的象征,是质量和品质的荣誉。

 

  德国人不否认自己犯过的罪行,柏林城当中的现代公园就是以犹太人陵寝为主题修建的,象征着当时死去的犹太人,而且在总统府前面,还专门给俄国人修了一个苏联红军纪念碑。德国总理到二战纪念日的时候,会当众在犹太人墓前下跪,即使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但这种作秀也不是每个民族都能做到的,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就做不到!从这方面说,日耳曼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德国现在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就说老百姓配个假牙,配副眼镜都是国家报销,自己不用花一分钱(加入欧盟后有些变化)。但德国率先放下自己的优势,加入欧盟当中,愿意分担相对落后国家的负担,承担起带动欧洲发展重任。

  我们在德国也看到了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销路还是不错的,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答记者问中也提到,我们向德国的出口,去年也达到了700多亿欧元,高于世界其他几个大国。

 

  闲聊慕尼黑之后,还是换换口味,请大家看看我在慕尼黑拍摄的图片,主要是市政厅广场和慕尼黑街头巷尾抓拍的一些有趣的瞬间。

 

 

 

图2

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 

 

 

图3

慕尼黑新市政厅是一座19世纪末建造的哥特式建筑 

 

 

图4

  慕尼黑新市政厅是一座位于玛丽亚广场北侧,19世纪末建造的巍峨挺拔棕黑色哥特式建筑。

  它的正面窗间壁龛立有拜恩历代君王、圣徒和神话英雄的塑像。整个建筑布局恢宏、装饰华丽,从1867年起用了40年时间才建成。市政厅85米高的钟楼上装置有全德国最大的木偶报时钟(Glockenspiel),吸引不少游到此观看。

 

 

图5

 换个角度再看看这座恢弘的建筑

 

 

 

图6

 广场上的雕塑和哥特式建筑上的雕像遥相呼应。

 

 

图7

 建筑上的细节

 

 

图8

 用350毫米长焦再拉近一点,建筑外立面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塑。

 

 

 

图9

 市政厅的内院

 

 

 

图10

 广场上也有科隆、法兰克福一样的行为艺术人。

 

 

 

图11

 如织的游人也能见到不少欧洲美女。

 

 

图12

 广场上看见靠手艺乞讨的人。

 

 

 

图13

 广场上除了游人便是那些闲事的人

 

 

 

图14

市政厅周边有很多供游人歇息的露天酒吧 

 

 

图15

慕尼黑也有一些打扮怪异的年轻一族 

 

 

图16

 地下通道里草打班子的乐队,为过路人演奏,你认为好听的话,要投上几个欧元。

 

 

 

图17

 也有2人一组的街头艺人

 

 

图18

 慕尼黑的老人

 

 

 

图19

 穿行于车流中骑行者

 

 

 

图20

 匆匆行走的小姑娘

 

 

 

图21

 慕尼黑的街头

 

 

 

图22

 慕尼黑小型车很多,大多装扮的非常可爱,这辆SIMAK据说只有8000欧元,德国人最低的月收入也有2000欧元,也就是说他们4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辆这样的小车。

 

 

 

图23

 普通建筑上的精美雕塑

 

 

 

图24

 玻璃窗上的艺术作品

 

 

 

图25

 路灯都那么有艺术美感

 

 

 

图26

 街头的建筑

 

 

 

图27

 街头小景

 

 

 

图28

 大街边上的酒店

 

 

 

图29

夕阳里的慕尼黑街头

 

 

 

图30

 慕尼黑人工作时间是受法律保护的,他们不会超时和加班,下班时街道上车辆很多,经常也有塞车现象。

 

 

图31

 傍晚的慕尼黑街头

 

 

 

图32

 自行车对慕尼黑人来说不是交通工具,而是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材。

 

 

 

图33

 露天画廊

 

 

 

图34

 市政厅广场上形形色色的人

 

 

 

图35

 傍晚时分,我们离开慕尼黑,明天是在德国的最后一站,要去宝马车展览馆参观,那也是我期待的地方。

 

 

拍摄时间:2010年2月18日

拍摄地点:德国,慕尼黑。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尼康D70S+尼康AF80-200/2.8D。

兴趣提示:慕尼黑市政厅、、双立人刀具。

气象参数:温度2度,风力4-5级。

穿衣提示:棉衣,羽绒服。        在慕尼黑宝马老家参观BMW展览馆    图1

穿山甲在德国慕尼黑宝马展览馆门前留影

 

 


时间:2010年2月19日
地点:德国慕尼黑
路线:慕尼黑Highway Hoter酒店-慕尼黑宝马展览馆
里程:50公里
兴趣:宝马车、宝马展览馆、宝马总部。 

 

  今天我要去宝马车的老家慕尼黑宝马展览馆参观,这个展馆馆2009年刚刚落成,是世界上展示宝马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和配套饰品的最大的BMW品牌展览馆。

  说实话,我骨子里就喜欢汽车旅行,喜欢车,更喜欢宝马品牌,这次能在宝马的老家看新落成的也许是世界上宝马车最大的最先进的展览馆,纯属意外收获。原本这么重要的参观项目旅行团并没有放在规定的项目内,是好心的导游,也是大家的努力,才临时增加了这个自费的项目,也是14天欧洲11国众多自费项目的第一个。因为是集体参观,门票可以打折,原来5欧元,打折后是2欧元,是我们所有自费项目里成本最低的。 

 

  如果说德国就是汽车、啤酒、足球和纳粹历史的话,那么慕尼黑就是最有德国味道的德国城市之一。慕尼黑有德甲第一强队拜仁慕尼黑俱乐部,每年十月有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与德国斯图加特有奔驰车和保时捷一样,慕尼黑是宝马汽车的总部、宝马博物馆和今天我要参观的BMW展览馆所在地。 

  宝马展览馆和宝马全球总部大厦紧挨着,宝马展览馆就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中心的马路对面。

  四个圆柱形组成的宝马大厦是慕尼黑标志性的建筑,旁边的一个形似“大碗”的建筑就是宝马博物馆。

  今天我们看到的宝马博物馆是2009年刚刚落成的,从第一辆宝马车,一直到目前世界上最新设计的BMW车型在这里里都能找到。 

  宝马车的徽标蓝白个相间,来自巴伐利亚州州旗的颜色和图案;还有一种说法是,宝马蓝白相间、被等分成四部分的圆形标志便是来源于飞行员驾机时的视野:蓝天、白云、螺旋桨把天空分隔。不管怎么样,现在这个标志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宝马的历史最初和航空有关,前身是1916年成立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专门生产双翼小飞机。后来转造摩托车,并推出汽车大获成功。BMW,实际就是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德语缩写。现在的人们给了新解释:B-Business事业,M-Money金钱,W-Women女人,就这样,宝马摇身一变成为身份和成功的代名词。

 

  现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宝马专卖店,销售原装进口的宝马,也销售国内组装的华晨宝马,但两者的售价要相差1/ 3,甚至更多,为什么原装进口的宝马车比我们国内组装的价格上要有那么多差价?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工匠师傅的一丝不苟的严格工作作风造就了她的质量和持久性!

  安全性和牢固性的代名词。比如一个汽车零件要车1500转,车到1200转的时候,就已经达到图纸的要求,一般人也许就此停步了,但BMW人不一一样,他们一定要再精工细作这看似不重要的300转,就是这剩下的300转也许带来更耐用更安全的结果。1200转符合标准,汽车可以行使10年,但1500转可能让汽车到了15年甚至20年还能稳定使用。德国工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工艺加工组装每一个零部件,才有了高品质的德国制造。

 

总览不同年代不同车型的风貌,宝马车一般设计精巧,车身造型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极富艺术性;通过观看现场配置的音像片,会发现宝马汽车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很高,驱动总成和车身均为机器人进行组接;宝马的产品以其动力性好、安全性高,具有跑车特色而著名,宝马跑车型轿车称为“驾驶者之车”,在喜欢车的人心里也才有了“开宝马,坐奔驰”口碑。

 

BMW展览馆上午9点开门,我们是第一批进馆参观的游人。

 

 

 

图2

 早晨8点钟从慕尼黑郊外的Highway Hoter酒店出发,在行程为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看见很多小型轿车,在德国小排量的轿车占到80%,尽管油价是1欧元多点,但德国人图的停车方便、省油,可能车辆的保险也低些,和国人动辄豪华大排量车相比,德国人很现实,很实用。

 

 

图3

 我在德国几天发现,路上的汽车不管阴天雾天还是晴天,汽车的大灯一直是常开的,据说主要是为了安全。

 

 

 

图4

慕尼黑宝马总部、宝马展览馆。

22层高的BMW总部办公楼的每一层都是在地面建成,再像搭积木似的一层一层拼装起来。因为它优美的四个圆柱形楼体,办公楼一直被人们称为“四气缸大厦”。 

 

 

图5

世界上最大的气缸是奥地利著名建筑师卡尔•施旺哲设计的BMW慕尼黑总部大厦。

  这栋造型独特的大厦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启用,外观是模拟四汽缸引擎,它是101米高的四气缸引擎。

这座美丽大厦的旁边就是宝马汽车博物馆,也有人说二者本来就是一提,因为这座大厦本身就是博物馆最珍贵的馆藏之一。 

 

 

图6

 进入宝马展览馆,浅灰色的装饰风格,清新、简洁、时尚、极富现代美感。

 

 

 

图7

 

 

 

图8

 展览馆一处的顶部结构

 

 

 

图9

 车辆展示区

 

 

 

图10

 

 

 

图11

展览馆内所有的汽车,每个人都可以进到车内和她亲密接触。 

 

 

 

图12

越看越喜欢宝马进气栅的双肺造型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驾驶者体验区,是宝马展览馆主要的组成部分。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女儿太喜欢这辆宝马摩托车了,非让我拍张照片给她留个影。

 

 

 

图23

体验着 

 

 

 

图24

 展览馆内宝马工作人员

 

 

 

图25

展览馆内开设的休闲餐饮区,座位都在巨大的落地玻璃旁边,明亮、舒适。

 

 

 

图26

 小型吧台提供酒水和饮料。

 

 

 

图27

 展览光里另外一处休息餐饮区

 

 

 

图28

 展区内设有的小憩座位,非常简洁的钢木组合桌椅。

 

 

 

图29

  与我们匆匆地走马观花不同,老外们不愿意那么幸苦,看了一会儿车,就会到展览馆里的酒吧要上饮料、点心,开始休息了。 

 

 

图30

展览馆的餐桌椅摆放也很有节奏感

 

 

 

图31

另一处酒吧台有着漂亮的灯光渲染

 

 

 

图32

 展览馆有图书阅览区,与宝马车和汽车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可以阅读,也可以购买。

 

 

 

图33

酒吧区放置的有关宝马的图片架

 

 

 

 

图34

图书和书架 

 

 

 

图35

宝马车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全的宝马车模。

 

 

 

图36

展览馆在一角设有商场,面积有上千平米,销售宝马牌的服装、箱包、鞋帽和饰品。

 

 

 

图37

 宝马美女,也是宝马展览馆的一道风景。

 

 

 

 

图38

离开宝马总部不远,就进入玻璃房内的高速公路,感觉很新鲜。

 

  我们在宝马展览馆花逗留了1个多小时,真的还想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因为今天中午前我们还要驱车164公里,赶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所以只好与慕尼黑宝马说再见了。      因斯布鲁克 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   图1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

 

 

时间:2010年2月19日

地点: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行程:德国慕尼黑-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

里程:164公里

兴趣:阿尔卑斯山雪山、因斯布鲁克、施华洛世奇水晶总部。

 

  奥地利是我这次欧洲11国的第二个国家,虽然旅行社只安排了半天时间,但还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我认为之所以选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因斯布鲁克,不光是考虑线路上的原因,因为这里距离我们刚刚离开的慕尼黑160公里,距离即将到达的意大利36公里,更重要的是在德国的科隆、法兰克福和慕尼黑参观的大多是教堂和建筑,来到这个坐落在迷人的冰川山谷中的茵斯布鲁克换换口味儿,再说来这里游览的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年都是奥地利最多的。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建立于1239年,顾名思义是因河桥的意思,这座小城只有11.7万人口。

  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旁边流淌着因河。这里的一切,就跟她的音乐一样,是世界知名的。

  无论是在因斯布鲁克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能见到白雪覆盖的山峦。

  因为北面被山脉遮挡,虽然小城海拔只有500米,但终年不化的山顶积雪,使得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3度,十分清凉宜人,是欧洲有名的避暑胜地。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

 

 因斯布鲁克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在狭窄的小街上,哥特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展现出古城的风貌。在老城的东部和北部,是因斯布鲁克新城区。

 

  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即位于因斯布鲁克。如今,因斯布鲁克是一座大学城,也是主教所在地。她的工业非常发达,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会。

  著名的水晶制品制造商施华洛世奇Swarovsk公司总部也设在因斯布鲁克,于1995年在城市郊区建造了多媒体声光的水晶世界。

 

 

图2

 德国慕尼黑去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高速路旁,我们可以看见德国还是冰天雪地,与160多公里以外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绿草茵茵相比,我们在视觉上将经历两个季节。

 

 

图3

高速路上的警示牌是一张巨大的照片,提醒人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注意交通安全,这与我们国内的生硬的文字相比更形象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图4

 进入奥地利,眼前就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

 

 

 

图5

 即将到达奥地利小城因斯布鲁克

 

 

 

图6

下高速,进入这条S形扎道,就到了因斯布鲁克。

 

 

 

图7

 小城市郊的街道

 

 

 

图8

 

 

 

图9

 

 

 

图10

 小城中心街道

 

 

 

图11

 这个小广场是游客们最集中的地方,正面建筑就是著名的黄金屋。

 

 

 

图12

 有500多年历史的黄金屋是因斯布鲁克的标志性建筑,以前是公爵的府第。建筑物突出的阳台上装饰华丽的金色屋顶,整个墙面、阳台雕梁画栋,装饰非常讲究。

 

 

图13

 

 

 

图13

 广场上的建筑物外墙大多绘有带有各种寓意、故事的人物、动物等画,用以装饰,非常精致、精美。

 

 

图14

小城一切都是安详、恬淡的,甚至连冬天的太阳都是温暖的,身体感觉非常的放松。很多游人在街头露天酒吧、咖啡馆小憩 

 

 

 

图15

 

 

 

 

图16

 小城也能看见行为艺术人

 

 

 

 

图17

 中心广场旁边小巷内有很多精致的小店,女孩子们非常喜欢。

 

 

 

图18

 一盆鲜花2.9欧元,相当于人民币29元。

 

 

 

图19

 这是一个露天酒吧,羊剪绒的椅垫很有新意。

 

 

 

图20

 

 

 

 

图21

 讨人喜爱的双胞胎兄弟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小城也有时尚的街道,这是橱窗前走过的老人,中间那位的装束很有意思。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小城的交通和德国差不多看见的更多的是有轨电车。

 

 

 

图30

 

 

 

 

图31

 

 

 

 

图32

  著名的水晶制品制造商施华洛世奇Swarovsk公司于1995年在城市郊区的总部建了这座多媒体声光的水晶世界。在水晶世界可以欣赏到水晶世界独特的韵味。这里是Swarovsk的旗舰店,分为三层,一层和二层都是展卖区,主要的水晶饰品都放在这里,地下一层是用高科技手段营造的多媒体声光水晶世界。 

 

图33

这里的水晶饰品国内大多有的买, 只是价格上差距较大,加上退税,还是蛮实惠的。

 

 

 

图34

 

 

 

 

图35

 多媒体水晶世界

 

 

 

图36

 

 

 

图37

 

 

 

图38

 

 

 

  在因斯布鲁克我第一次接触阿尔卑斯雪山,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后面我们还要两次走不同的路线翻越阿尔卑斯雪山,还有一次登顶阿尔卑斯山的主峰3600米的铁力士雪山,这更让我期待后面的精彩旅程。

  在因斯布鲁克用过午餐我们就启程了,下午我们要从奥地利穿越阿尔卑斯山去另外一个我向往的国家意大利。     从奥地利到意大利 穿越阿尔卑斯雪山   

图1

 


时间:2010年2月19日

行程: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意大利(威尼斯)

里程:388公里

耗时:5小时

海拔:1700米

气象:阴,小雨。

兴趣:阿尔卑斯雪山,穿越。

 

  中午在奥地利小城因斯布鲁克吃了中餐,大家就匆匆上路了。

  下午我们要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路程有300多公里,而且是在小雨中行驶,虽然我在国内驾车穿越了很多雪山草地,但阿尔卑斯雪山到底路况如何,说实话心中没底。

  我是最后一个上车的,因为我要做到第一排,第一次接触阿尔卑斯山嘛,一定要占据有利位置,争取把这次穿越过程记录下来。我听导游讲过,第一排的座位旅行社是不给上保险的,所以平时都空着没人坐,对我来说无障碍的欣赏阿尔卑斯山更重要,这会儿只有兴奋、热情、期待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告诉自己,冷静、平和、镇定,于是我拉起了横向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好。一切准备停当,就等着汽车进入我梦中的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从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大利边境北上,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绵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最宽处可达300公里。

  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 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 600平方千米,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

  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的许多大河,如莱茵河、多瑙河等,都发源在这里,水力资源丰富。在勃伦纳、辛普朗、圣哥达等中、南欧的山口通道,筑有铁路隧道。法国和意大利合建的勃朗峰公路隧道,全长11600米,使巴黎和罗马之间缩短了220千米。

 

 

图2

汽车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出发进入阿尔卑斯山。

 

 

 

图3

开始进山的公路是三车道,在转弯的地方修建了半封闭的通道,既安全又可以欣赏风景。

 

 

 

图4

已经看到了山坡上的积雪,此时的车速控制在80-100公路/时。

 

 

 

图5

意大利的高速公路与德国不同,全程收费,但路况很好。

 

 

 

图6

进入阿尔卑斯山以后,看见很多山间的滑雪场,横跨过高速公路的缆车将滑雪爱好者送到山顶。

 

 

 

图7

翻越阿尔卑斯山,你不必为汽车没油而担心,加油站、维修站、SOS、超市等服务设施非常齐全,图中显示的是公路旁的加油站,这里的油价平均在1欧元多点,完全是自助加油,非常方便。

 

 

 

图8

 

 

 

 

图9

由于海拔上升,重载汽车也会出现我们在国内经常看见的抛锚现象,图中右侧的大货车发动机冒出了浓烟。

 

 

 

图10

穿山隧道与国内的差不多,好像比我们的还要简单一些。

 

 

 

图11

 

 

 

 

图12

前面讲过,在德国,高速公路是免费的,而且小车不限速,高速公路上的卫生间是收费的,上一次厕所要10-15元人民币;而在意大利高速公路是收费的,但服务区里的卫生间却是免费的。这是意大利界内的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

 

 

 

图13

不管在德国,还是在意大利,公路上很少见到像我们国内的豪华大排量轿车,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小排量轿车,在阿尔卑斯山公路上见到更多的是车顶装着滑雪板的旅行轿车,欧洲人很会享受,一周工作之后就是旅游度假,从不加班,他们更喜欢和家人一起旅游。

 

 

 

图14

海拔上升到1000米以后,气温明显降低,山谷间出现云山雾罩的奇特景观。

 

 

 

图15

阿尔卑斯山高速公路上的警示标志非常齐全,也非常醒目。

 

 

 

图16

海拔1700米的阿尔卑斯山公路

 

 

 

 

图17

空中缆车横跨高速公路

 

 

 

图18

公路旁,山间缭绕的云雾、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农舍,恬淡、安详、还有几分神秘,看得我们是如醉如痴。

 

 

 

图19

 

 

 

 

图20

驾车行驶在阿尔卑斯山公路真是一种享受。

 

 

 

图21

 

 

 

 

图22

又到了收费站 

 

 

 

图23

公路旁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见醒目的“SOS”标牌。

 

 

 

图24

在欧洲驾驶员都很守规矩,大车和小车绝对各行其道,即使借道超车也会立马回到原道,很少有抢行、猛拐和开斗气车的现象。我想,这应该归功于人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吧。

 

 

 

图25

 

 

 

 

图26

阿尔卑斯山意大利界内的服务区,设施虽比不上德国先进,但也应有尽有,咖啡、饮料、速食品、纪念品,非常齐全。让我纳闷儿的是,他们竟然容许游人在加油站内吸烟,是防范措施更先进吗?

 

 

 

图27

服务区内套餐的价格,比我们国内的类似产品的价格稍高一点,但相比人家的月收入,这真的就不算什么了。

 

 

 

图28

 

 

  傍晚时分,我们用了5个小时,顺利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完成了我的阿尔卑斯山处女行,第一次接触阿尔卑斯山,第一次穿越阿尔卑斯山,既新鲜又兴奋,直到汽车驶出了阿尔卑斯山我还没有回过神儿了,还在过去的美妙的阿尔卑斯山画面里。

  来到了意大利,明天我们要先去水城威尼斯,那又是我一个我喜欢的小城。      列支敦士登瓦杜兹 5000人口的小国首都   

图1

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一个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安详恬淡的小城。

  

2010·欧洲11国的路线:

荷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圣马力诺-梵蒂冈-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荷兰

  

拍摄时间:2010年2月23日

拍摄地点:列支敦士登,瓦杜兹。

拍摄内容:欧洲小国首都,建筑、人文。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尼康D70S+尼康AF80-200/2.8D。 

 

 

  今天是欧洲之旅的第八天。

  昨夜我们入住的意大利皮亚琴察乡下的小酒店很有特点,四周看不见什么建筑,好像都是菜地,晚上出奇的安静。酒店是天主教徒开的,房间虽小,但很精致,床是那种很柔软的,躺在上面非常舒服,房间内的墙上挂了很多精美的装饰画,老板对我们很热情,临行时他送每人一份小银饰挂件作为纪念品,是我们这次11个国家所有酒店里唯一送客人纪念品的酒店。

 

   今天我们要从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去瑞士,中间顺道游览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

   在世界最小的10个国家中,如果按照面积排名的话,我们前面去过梵蒂冈列第一位,圣马力诺排在第五位,今天我们要去的列支敦士登排在10个最小国家的第六位。

   列支敦士登,整个国家只有16000人口,是一个只有160平方公里的小山城。

   列支敦士登与我们前边曾经去过的意大利版图中的小国圣马力诺有些相似,圣马力诺(博文链接:圣马力诺,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3万人口,2个总统!)从属意大利,在联合国意大利大使同时兼任圣马力诺大使,而列支敦士登从属于瑞士,也由瑞士大使兼任,花钱也是瑞士法郎。我们说圣马力诺已经是袖珍小国了,它还有3万人口,而列支敦士登只有圣马力诺一半的人口,仅有16000人,不禁让我感叹:见过小的国家,还没有见到这么小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将军的姓,当时战争这个将军占据山头,占山为王,有了列支敦士登这个国家,将军也成了后来的国王。这个国家的政府非常的简单,只有4个人,一个国王,三个管理人员。政府最高领导是轮作制,除了国王以外,其他三个人轮流坐庄,倒也相安无事。国家的大事小事只要开个四方会议就可以搞定了。

   这个山区小国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三万美元,高于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它没有文盲,没有失业,社会秩序良好,甚至连专门的监狱都没有,真可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听说,这个国家只有7个警察、一个卫士和一只警犬,不知真的假的。

   列支敦士登是个主权国家,但这个国家却没有城市,只有包括首都瓦杜兹在内的11个村庄。这个国家没有飞机场,瓦杜兹也没有火车站,甚至没有军队。

 

   今天我们要去的瓦杜兹(Vaduz)是列支敦士登的首都,位于莱茵河东岸,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中,人口只有5000人,占整个国家人口的1/3,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旅游中心。

 

     

 

图2

 

  瓦杜兹原是一个古老的村镇,始建于1322年,1499年毁于瑞士罗马帝国之战,16世纪初重建,1866年成为首都,市内有很多17至18世纪的建筑,古朴而典雅。

 

 

图3

 

  城市到处流露出清新,宁静,整洁,令人感到环境十分舒适。

  这是瓦杜兹公路两旁的街景,这里可以看出还有不少多层建筑,但到了小城内,你会发现大部分建筑都是平房。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树木成荫,朴素典雅,田园色彩浓厚,没有一国之都的感觉。

 

 

 

图4

 

 

 

图5

  瓦杜兹城堡

 

  从瓦杜兹市中心仰望,能看到矗立在三姐妹山半山腰的瓦杜兹城堡。整个山上就这么一个建筑,十分显眼。

  这座城堡始建于700年前,是列支敦士登的象征和骄傲,也是列支敦士登最为著名的哥特式风格建筑。

  据说这座城堡是王族住地,目前列支敦士登的国王还住在这个城堡里。城堡同时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私人收藏博物馆,馆内珍藏历代大公收集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藏品之丰富仅有英女王可与之匹敌。
  瓦杜兹城堡建在海拔120米高凸出山腰的坡壁上,临崖而立,城墙约15米高地势非常险要,山崖下面就是首都瓦杜兹的街市,从下方遥望王城,想象着那里曾经发生的事与物。王城虽不对外开放,但为了列支敦士登的观光事业,城堡的花园及周围的草地可以自由参观,一条高级公路绕过堡前,用栏杆围绕,公路可通往另一行政区特里森贝格。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瓦杜瓷城堡参观。

 

 

图6

 瓦杜兹城堡和山下的建筑

 

 

图7

 站在商业大街上仰望瓦杜兹城堡

 

 

图8

 

  这条街是列支敦士登最繁华的地方,相当于我们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但远像我们的商业街那种整个黑白天儿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所见游人寥寥无几。

 

 

图9

瓦杜兹的商业街 

 

 

图10

 

  由于建筑物不高,显得街道比较宽敞,而且街旁树木成行,一片浓荫,行人稀少,全无车马喧闹之声,也看不到公共交通车,人们在街边散步,好似身处公园中。
 

 

 

图11

  

 

 

图12

 

  街道整洁,现代化的城镇设施齐全,有各式商店、旅馆、邮局、博物馆和医院。

  据说,这个小国多年来未发生过暴力冲突、恐怖和重大盗窃事件,甚至连殴斗、吵架的事也极少发生,社会十分稳定。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的家园,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他国谋生。

 

 

图13

 

 

 

图14

 

 

  都说城市雕塑能够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瓦杜瓷的雕塑,是这个国家最吸引我的地方,一个个都十分可爱,十分精美,有的也几分雷人。看了好多作品,虽然当时并没有完全弄懂表现的什么意思,还是用镜头记录下来了。

 

 

 

图15

城市雕塑

 

 

图16

 

 

 

图17

 

 

 

图18

建筑物中间的女性雕塑,映在巨大的玻璃幕墙上,十分有趣。 

 

 

图19

 小城的各种设施也很齐备

 

 

图20

女儿很喜欢这家店,非让我拍下来留个记号。

 

 

图21

  面对静谧而安详,朴实而恬静的小镇,我们的脚步似乎都变得又慢又轻了。

 

 

图22

 快到中午饭点儿了,怎么这里还是没有客人?

 

 

图23

 

 

 

图24

 

 

 

图25

 

 

  徜徉在这个安详恬淡的小镇,我就在想:像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宜居城市”,不知有多少人做梦都想加入它的国籍?像我等这样的人八成是非分之想了,但入不了国籍,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也好啊。

  听听列支敦士登的首相是怎么说的:“我们并不希望人多,现在人口已经很够了,而且正在逐渐增加中。”

  据说,申请入籍者,必须在列支敦士登住满5年,并缴纳1万元,最后得国会批准才行。

 

 

 

图26

 各色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

 

 

图27

 

 

 

图28

列支敦士登的政府办公大楼 

 

  大街的最北头是一幢依山而建的毫不起眼的米黄色三层建筑,这里是列支敦士登的政府大楼,楼上是首相府,楼下是法院,地下室是监狱。

  看看人家,大事小事在一个楼里都办了,简洁、高效、快速,不像我们是个机关就要建造一座大厦,又离着800丈远。

 

 

图29

 

 

 

 

图30

政府办公楼前的街道和市民休息广场 

 

 

图31

 离开政府办公大楼不远就是一座教堂

 

 

图32

 

 

 

图33

进入瓦杜兹,旅游大巴只能停在这个指定的停车场。

 

 

 

图34

女儿走到哪都要留记号滴,这么美丽的小城当然更不能放过老爸的镜头了。

 

 

图35

  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邂逅一对儿通体黑色的小狗,本来就喜欢狗,家里还养了一条可爱的金毛,加上这一对小家伙儿太可爱了,自然就引得夫人和女儿和他们温柔半晌,久久不远离去。

 

 

  但凡去瑞士旅游的人,都会捎带去这个袖珍小国的首都转转,怎么说也是多去一个国家!

  即使是搂草打兔子,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中国人常说的那句话:船小好调头啊!小国家,大富翁,几千人口的国家怎么玩都能整出超高的GDP。

  一路从德国和意大利走过来,再到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国家,和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国家首都,我想每一个人至少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叫什么首都啊,分明是个小镇!

  现在回忆起来,也许还有些印象的就是瓦杜兹大街上颇具现代感的雕塑陈列和不经意间邂逅的那对儿通体黑色的小狗。

  瓦杜兹的2个小时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导游催促我们要上车了,因为下午我们还要赶到瑞士,一个令人陶醉的美妙的城市“流森”,还有那么多精彩在等着我们......
   圣马力诺世界最古老的国家 3万人口2个总统   

图1

 圣马力诺的市政厅广场,

这就是一个只有3万人口,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最上镜的地方。

 


时间:2010年2月20日

地点:圣马力诺

行程: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力诺

里程:约200公里

兴趣:世界最古老的国家、2个总统。

 

  圣马力诺?一个主权国家?不怕您笑话,以前我还真没听说过。

  我们这次欧洲之旅的行程中原本没有这个国家,因为旅行团中绝大多数团员来自一个单位,作为优惠,旅行社附送了这个项目,参观这个被意大利包围的小国,整个游览时间是2个小时。

 

  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San Marino)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位于欧洲南部,意大利半岛东部,整个国家被意大利包围。所以,圣马力诺也被称为“国中国”。整个国家的面积只有60.75平方公里,还没有我们国家一个镇大,人口不到3万人,90%为圣马力诺人,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

 

  圣马力诺没有什么像样的旅游景点,只有一个不大的市政厅广场可以参观,广场上有办公楼、钟楼、教堂等建筑,广场四周有一些小商店,里边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

  这个小国平时街上见不到什么人,非常安静,我感觉她更像是一个意大利的特区,听说这个国家没有大使,都是意大利兼职管理的。

   见过小国,但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国家,这次我们旅行中经过的梵蒂冈、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等都是小国,那里有不一样的古老建筑和别样的风景,也都是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而圣马力诺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弹丸之地,本身没有什么像样的景点,欧洲的旅游手册里也没有这个国家的介绍,为什么每年却都会吸引300多万的游客到这里参观?

 

  小有小的精彩,圣马力诺虽小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国家。

  圣马力诺的地名的来历。

  公元301年,一位来自达尔马提亚北部拉布岛,名为马力诺的基督徒石匠,为逃避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藏身于蒂塔诺山顶,由此有了圣马力诺的地名。
  最初的圣马力诺实行族长管理,于1263年制定共和法规,确立了两个执政官联合执政的制度,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共和国。15世纪起确定现在的国名。圣马力诺于1600年10月8日确立了其成文宪法。这个蕞尔小国于1797年为拿破仑的法国所承认,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其他欧洲国家所承认。虽然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圣马力诺在各个方面仍旧依赖意大利。从19世纪意大利统一时起,圣马力诺被意大利完全包围起来。
 

  圣马力诺有3万公民,两个总统。

  圣马力诺是共和国,国会是民选的,跟西方一样,但最特别的是,圣马力诺的国家元首执政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总统,一共有两位,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家,能够同时由两位总统担任国家领导人。总统任期只有六个月,届满后三年内不得连任,得由国会重新投票选出新的两位继任人。所以理论上,每人都可以一尝当总统的滋味。

  政府成员由大议会任命。不设总理,外长起总理作用。

 

  圣马力诺的收入来源什么?

  因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圣马力诺是以旅游业为主,可是后来,因为税率低,开户口像瑞士银行一样,资金来往不受封查,所以人们都跑来在这里注册开公司,条件是要与当地人合作。因此银行资金充裕了,增多了税收,圣马力诺人不用工作,也富裕起来,街上法拉利多了,男人们的肚腩也愈来愈大。听说有一次,税务局收到一张公司的税单,就是有关潜水艇业务的。试问这样一个山城,又怎会搞起潜水业务呢?可见这里的热钱特别多,经济体系的确十分自由。

  圣马力诺旅游业发达,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2002年来圣观光的外国游客为310.24万人。全国有中等规模以上的旅馆27家,饭店67家。
  在经济方面我们看一组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9.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34600美元

  双边贸易(2005年):162万美元

  货币名称:欧元。

  通货膨胀率(2000年):2.2%。

  失业率(2002年):3.92%。

 

  圣马力诺的交通、教育和风俗。
  圣马力诺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没有铁路,也没有机场和港口,所有的公路加在一起才有104公里。2002年注册汽车45179辆,整个国家的路面交通没有一个红绿灯。

 全国共有电话线20601条,ADSL网线600条。

  全体公民享受公费医疗。全国有1所医院,三所医疗中心,17个诊疗所,6所药房。
  教育方面,国家实行小学和中学16年义务教育制。全国人口中的27%拥有高中文凭,7%大学毕业。境内文化机构包括:公共图书馆5所,国家博物馆5所,私人博物馆5所。

  圣马力诺的习俗与意大利差不多。在所有正式场合和大部分私人交往中,第一次见面要互换名片。和朋友约会,一定要准时。应邀到圣马力诺人家中做客,在咖啡和白兰地酒未端上来之前,客人一般不要吸烟,免得引起主人反感。到当地人家里做客,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带上一束鲜花,注意衣着,在办公室、在餐馆吃饭或在街上行走都要穿外衣,相见时多以握手为礼。

 

 

图2

 圣马力诺面积不大,建筑和街道却很整齐,这是通往国家市政厅广场的街道。

 

 

图3

 这就是传说中的圣马力诺唯一用来聚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市政厅广场。说实话,真的不象一个国家的广场,倒有些私家庭院的味道。

 

 

图4

 别说全国人民在这里集会了,就是几百号人聚在这里,就跟下饺子一样了。

面积不大,容纳人数不多,广场上的设施也很简单,但很整齐简洁,很温馨。这是广场一角浓荫下的座椅。

 

 

图5

 广场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圣马力诺国家首脑宅邸,从色调到建筑风格都很简约。

 

 

图6

 即使在国家最大的广场也很难见到行人,这是我在圣马力诺街上看见的唯一一对母女。

 

 

图7

 商店也是很小的那种,没有顾客的话,门都是关的。

 

 

图8

 这家正对着市政厅广场的店铺算是大些的,面积也只有10几平米。

 

 

图9

 整个国家见不到专用停车场,汽车随意停放。

 

 

图10

在这个小国里,分不清楚什么是公共建筑什么是民宅,

也许这红白相间的警示横杆才能告诉人们里面建筑的属性吧。 

 

 

图11

这是一处私人住宅,因为是冬季,篱笆上的花还没有开放,看上去有些冷清。 

 

 

图12

 我在圣马力诺转了一圈,没有发现超过2层的建筑,

而且结构很简单。这张照片上的建筑可能是公寓,窗户非常别致。

 

 

 

图13

 圣马力诺国家不大,街道不多,人口不到3万,

但非常整洁干净,城市应该具备的生活设施很齐全。

 

 

图14

 

 

 

图15

 这是圣马力诺附近公路上的服务区,

应该属于意大利管辖,这里除了给汽车自助加油以外,

还提供给游客餐饮、休息、购物等全方位的服务,建筑物的色彩和结构更是别致。

 

 

图16

 

 

 

图17

       梵蒂冈小国家里有一个 和天安门广场一样大的广场   

图1

 梵蒂冈,

圣彼得广场和广场建筑

差不多有0.44平方公里的面积,

算起来和我们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几乎一样大,真是了不起。

 

 

欧洲11国的路线:荷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圣马力诺-梵蒂冈-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荷兰

 

  在意大利我们参观了水城威尼斯之后,并没有马上去罗马和佛罗伦萨,而是选择了在意大利境内的著名小国梵蒂冈。

  在威尼斯还是小雨绵绵,到了梵蒂冈,天开始放晴了,温度也升高了很多,我们褪去了厚外套,开始享受这个国中国温暖冬日的午后阳光。

  穿过意大利罗马宽敞的街道,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来之前就知道在这个只有1400人口的小国家,却有一个和我们北京天安门广场一样大的广场,叫“圣彼得广场”,而且这个广场的面积几乎就等于梵蒂冈整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这样的广场恐怕在世界上也只有梵蒂冈才有。

  当我从意大利一脚迈入梵蒂冈国家的大门,穿过粗大的廊柱,站在圣彼得广场的台阶上,我却怔住了,先前想象过圣彼得广场的大,但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么个弹丸之地的小国的广场这么大!

  据说,圣彼得广场的设计是采用人的造型设计,从空中俯瞰好像是一个人的身体,这个人就是教皇,教堂的大圆顶是教皇的头部,下面是身子,巨大的回廊相当于教皇伸出的双臂,把整个广场环抱住了。

 

 

图2

 穿过意大利罗马的街道,就可以看见梵蒂冈的标志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

 

 

图3

  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城市街景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她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面积是0.44平方公里,人口有1400人,常住人口仅54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图4

梵蒂冈附近的罗马街道

 

 

图5

 站在罗马看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据说大教堂的圆形穹顶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

 

 

 图6

这个高大的环形廊柱就是意大利和梵蒂冈两个国家的国界,进入廊柱等于从意大利罗马进入了梵蒂冈。

 

 

图7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中央是一根巨大的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吨,方尖碑上部是亚历山大七世教皇家族的徽章,据说是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听说这个地方就是圣彼得殉难处。这种方尖碑从埃及一共运到梵蒂冈13根,圣彼得广场上的这根是其中最大,这方尖碑和我在埃及卢克索神庙里看见的差不多。

 

 

图8

  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

 

 

图9 

 圣彼得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设计师是贝尔尼尼。 

 

 

图10

 圣彼得广场上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在参观梵蒂冈博物馆后,都会在这个广场走走。

 

 

图11

 在梵蒂冈博物馆门前用长焦镜头拍摄的圣彼得广场和广场外意大利国土上的建筑。

 

 

 图12

 圣彼得广场上的宣传画、广场喷水池和廊柱。

 

 

图13

 听导游讲,每逢一月一日、复活节、圣诞节,广场上往往都会聚集二十万之众。每逢礼拜日,也总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此聆听教皇在阳台上播送晨祷词,接受教皇的祝福。每年,世界各地到这里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

 

 

图14

梵蒂冈的建筑基本上是意大利风格

 

 

图15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门前的小广场

 

 

图16

 梵蒂冈的卫士全部是瑞士人,据说在教皇眼里瑞士卫兵是世界上最忠实的。

  大教堂左边的大门有皇家卫队守卫,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卫士们个个高大魁梧,他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图17

 我对瑞士卫兵的忠实没有领教,但守护梵蒂冈的这些瑞士人,长相很英俊,各个都称得上帅哥。

 

 

 

图18

 梵蒂冈国家的瑞士卫兵

 

 

图19

 

教堂上的雕塑  每根柱子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说是由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巴洛克式作品。

 

 

图20

 圣彼得广场上等待进入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参观的游客

 

 

图21

去梵蒂冈,主要是参观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游人很多,排队要等待20分钟时间。 

 

 

图22

 圣彼得广场上的游客

 

 

图23

我女儿非常喜欢梵蒂冈这个小国,当然也喜欢圣彼得广场。

 

 

图24

 

 呵呵,给不爱出境的夫人一次亮相的的机会吧。

 

 

图25

这是我女儿为我们夫妻两拍的合影,呵呵,挺有创意。

 

 

图26

 在排队等着进入博物馆的空隙,女儿用我的相机拍摄教堂上雕塑。

 

 

图27

 我在圣彼得广场

 

 

图28

 圣彼得广场执行巡逻任务的梵蒂冈警察,不像我们国家的广场又有警察又有武警,兴师动众,我在圣彼得广场只看到驾驶小电瓶车的两个警察,而且笑容可掬,非常悠闲。

 

 

 图29

在圣彼得广场上这个建筑的右边第二间是教皇的房间,  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侧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书房。

                   据说以前教皇常常

                        在每个星期天的的正午出现在最顶层右边第二个窗口中,

                   向广场上聚集的人们祝福,所以这间阳台又称为“祝福阳台”。

 

 

图30

 

圣彼得广场上的博物馆门前可以全景观赏整个广场,

拍完这张照片,我就进入了梵蒂冈圣彼得教堂,那里有更精彩的东西吸引我。

 

 

 

拍摄时间:2010年2月21日

拍摄地点: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拍摄设备: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尼康D70S+尼康AF80-200/2.8D。        梵蒂冈精美绝伦的圣彼得教堂 偶遇隆重教会仪式  

图1

 圣彼得教堂是小国梵蒂冈最为重要的建筑,大教堂可同时容纳5万人。

 

欧洲11国的路线:

荷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圣马力诺-梵蒂冈-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荷兰 

 

  在欧洲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不管到那一个地方,您所看到的最辉煌、最耀眼、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无疑是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堂。 

  欧洲的教堂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从一个侧面综合反映了欧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论您在欧洲哪个地方访问或旅游,参观教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之前我们参观的德国最大的科隆大教堂、法兰克福的保尔教堂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要去的圣彼得教堂,一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有着一个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和精美建筑与一身的巨大的教堂,让人惊叹。

  在圣彼得教堂除了看见了很多艺术珍品,还幸运目睹了一场隆重的教会仪式。

 

 

图2

 等待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参观的游客,在圣彼得广场上拍成了上百米的队伍。

 

 

图3

 我在馆内偶遇的教会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图4

 圣彼得教堂内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令人们叹为观止。

 

 

图5

 圣彼得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屋顶十分别致,它为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续完成。大圆屋顶周长71米,直径42.34米。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在圣彼得教堂一个小时的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一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表情肃穆的走入教堂,细一打听,原来是在圣彼得教堂里举行一次教会活动。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我还想在圣彼得教堂里多待会时间,但由于旅行团的游览时间到了,我在圣彼得教堂的参观只能到此为止了,随团游就是这样,留下不少的遗憾,但想想后面我们马上要去罗马竞技场等几个著名的景点,只好和圣彼得教堂说再见了。

 

 

拍摄时间:2010年2月21日

拍摄地点: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拍摄设备: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手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