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有限元模型:西安博物馆藏精品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20:01
“李勉”双鱼蔓草纹银盘

  名称:“李勉”双鱼蔓草纹银盘 
  时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12厘米  直径17厘米     边宽2厘米
  来源:1995年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平底,口沿微敞,银盘完整无缺,盘体以鱼纹为中心,分内外两圈,以对称的蔓草组成装饰花团图案。盘心双鱼以金叶134片镶嵌组成,形成金光闪闪的鱼鳞,运用错金法使金色的团花映衬在银白色底纹上,交相辉映,灿烂夺目。加工痕迹清晰可辨,精湛的加工技艺,令人为之赞叹。双鱼蔓草错金银盘的底部有錾文:“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江南道观察处置者团练,守提及莫谣等使,赐紫金鱼袋,臣李勉奉进”。李勉是中唐时期著名的三朝元老,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在相位二十年,‘禄俸皆遗亲党、身没而无私积’,被誉为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李勉在洪州刺史任内,也参与了进奉之列。从文献中看金银器多是在上层统治阶层使用,如《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永徽六年,帝将立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遗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从这里看皇帝一次赐赏金银器就是一车,政治与生活腐败到了极点。上层统治者利用自己的权利,大肆收刮,下令宣索。地主官吏也为了升官进爵迎合上司的要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李勉奉进就是一例。
                               白瓷马蹬壶

 

  名称:白瓷马蹬壶
  时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20.5厘米  腹长径15厘米  腹短径14.2厘米 
  来源: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唐墓出土
  壶体呈扁圆形,上有半圆形提梁,提梁的一端有小圆口,假圈足,平底。上若马鞍形,刻凸起菱花形纹,边饰连珠纹,中间布满方格,外绕椭圆形凸棱,仿针线缝纫状,两侧各施仿绒线四瓣花饰,施白釉,微闪黄,胎白质细。马蹬壶是骑马或驼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上载水饮用的器具。唐代的陶骆驼或三彩马上的行李中就有马蹬壶,它是长途往来不可缺少的饮具。特别是当时有名的“丝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往来频繁,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与马,人们的饮水就是用马蹬壶。从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此壶为唐邢窑器物,从唐邢窑遗址中发现很多残破的瓷器,马蹬壶残器就是其中的一类,可见该窑产马蹬壶,长安城内发现的马蹬壶就是由这里烧造。
                              八瓣仕女狩猎纹银杯

  名称:八瓣仕女狩猎纹银杯
  时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  高4.5厘米  口径9厘米
  来源:1980年西安市火车站东出土
  口为八连瓣,腹壁也呈八瓣形,单柄,圈足,足已脱落。外壁通体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为一组狩猎纹与仕女图相间围绕一周,下壁为八莲花瓣托扶。单柄分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近似三角花叶形,上刻鹿纹,下部圆环与上部连接组成, 圆环仅能容一手指,下部可用手指托扶,使用方便。腹部人物纹样,由左向右,每瓣纹饰为在花丛中有三仕女,两个漫步聊天,一个扑捉花蝶嬉玩;骑马狩猎人,手持绳圈高举,策马飞驰,追赶两只野兽;一仕女手举婴儿,旁站立仕女手持团扇戏弄婴儿,另一仕女双手高举,准备接抱婴儿;骑马狩猎人,手持鞭追赶两只野兽;在花园中,仕女双手抱盒等候;狩猎人骑马飞奔,回身拉弓射猎猛虎;舞乐图,一仕女翩翩起舞,其旁两仕女坐在凳子上,一个吹笙,一个弹琵琶奏乐;狩猎人骑马急转,追赶两只猛兽,近圈足处有一圈相同如花叶纹饰。内底为波涛海水,水中有三条鱼围绕瑞兽竞游,即海水瑞兽游鱼图。
                                 金虎符

 

  名称:金虎符
  时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尺寸:长4.8厘米  高2.3厘米  
  来源:1979年陕西省凤翔县出土
  金质,作卧虎状。巨目大耳,龇牙,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体纹饰为凸雕合阴刻,器背面有扣槽,体形小,但制作精美,雕刻生动,造型雄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似为仿虎符之作。虎符,也称兵符,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迄秦汉继续使用,到隋及以后还有使用,唐用鱼符,宋有虎豹符,明为金牌。虎符是我国古代封建皇帝授予臣属们兵权后,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多以青铜或金铸造,也有用玉、竹、木制造。符中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一般右半部由中央保存,左半部发给统领军队的将军,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验证后表示命令真实可信。在文献上曾有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一段历史说明兵符的重要作用。目前发现虎符有:1975年陕西西安郊区山门口出土的秦国杜虎符,铜质,符内有错金篆书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兴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翳。”从而可知虎符的性质、作用和各种符的职权范围,另外还发现秦新虎符,秦阳陵虎符,均有铭文。从铭文中可知上述三件铜铸虎符的时间及国属。金虎上没有铭文,其出土地点是凤翔县虢镇,原是先秦所辖区域,另外从造型特征看,属春秋战国时期,因此推断此符为早期形状。
                             金镶玉佩
  名称:白玉错金牌饰
  时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宽3.8厘米  高4.2厘米  
  来源:西安市北郊张家湾大明宫遗址出土
  牌饰呈三角形,尖顶底边平,两腰边为三连弧形,顶角处有一孔,可以悬挂佩带,面上错金丝勾连云纹,纹饰纤细规整,玉质纯白,细腻,温润晶莹,衬托流云金饰,显得富丽堂皇。从制作工艺上看,当为宫廷皇族用品,出土地为唐大明宫遗址,也为例证。玉错金银制品始于春秋时代,战国秦汉流行,至唐代更为发展,该件玉饰虽小,反映唐代错金银的工艺水平。该玉牌饰造型带有浓厚的西域风格,错金及流云纹饰是传统工艺与纹样,它是融合传统及各民族间文化艺术,并吸收外来文化,经过发展,完全摆脱汉代遗留艺术风格,形成更成熟的新的艺术风格,具有豪迈开朗,饱满瑰丽,意气奋发的时代精神,与当时的雕刻绘画艺术一样,达到登峰造极。

               
                                 鎏金走龙

  名称:鎏金走龙    
  时代: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长18厘米  高10.8厘米
  来源: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走龙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有鱼鳞纹,三爪长腿,筋骨强劲,昂首行步,姿态雄壮刚健,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表现出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
                                玉雕双猪
  名称:玉雕双猪
  时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长13.5厘米  高5厘米 
  来源:西安市南郊山门口村汉墓出土
  玉猪一对,呈奔跑状,长嘴,竖双耳,双目大睁,肥体短尾,两猪形象相似,雕刻手法一致,动态不一,在艺术技艺上达到很高水平,表现了猪的平常奔跑动态,一头猪前双蹄向前齐跃,后双蹄用力蹬地,另一头前双蹄奔腾,后双腿回收,准备再跃出有力双腿,用力后蹬,向前飞出大步。为了加强飞奔有力姿态与狂奔猛跑的形象,头向前伸,小耳双竖后抿,尾巴短小贴在臀部,透过肥胖的皮肉,可以“透视”看到四肢骨架的动作,四腿短小,体态肥胖,表现猪狂奔向前的动作真实生动。

                
                                    三犀鬲

 

  名称:三犀鬲   
  时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尺寸:高35.5厘米  直径23.7厘米  耳高6.6厘米
  来源:1974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库征集
  直耳,敞口,束颈,鼓腹,足上部中空为乳状,颈部六道扉棱,分为六部分,每部分为一夔龙纹。腹部分为三部分,每部为一个兽面,长角宽耳,突目大鼻,呲牙咧嘴,如同一牛首,与1975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琉璃河伯矩鬲造型雷同,从造型特征看为商代的晚期,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大量的商代青铜器中也得到证实。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比以前又有发展,对它的特征和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带有立体浮雕的器物,具有很高艺术性。造型端庄,设计精巧,极富情趣,浮雕的动物形象逼真,古拙大方,给人一种威严感。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以牛首纹为装饰较为普遍,当时很多器物都是用此为装饰纹样,在青铜器上常见饕餮纹就是以牛设计的兽面。牛在畜牧业中占主要地位,也曾是古代部落或氏族的图腾标志,有着通天神秘的能力,是祭祀活动中牺牲品,称之为“太牢”,象这样纹饰的青铜器为上等器。三犀鬲特点明显,立体浮雕牛首,清晰逼真,形神兼备,表现狰狞,是一件标准的商代晚期器物。
                                  玉高足杯
  名称:玉高足杯
  时代: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尺寸:高14.5厘米  口径6.4厘米  足径4.5厘米
  来源:西安市西郊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内出土
  直口,深腹,腹壁较直,下部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腹外壁分四层纹饰,口下四蒂叶子与勾连云纹一周,腹为谷丁勾云纹,下腹几何形勾连纹,近足处变形云头纹。圈足上部阴线勾勒纹饰,共分五组,每组内有交叉的“S”形几何纹,构思新颖别致,纹饰华丽。口与足部为二方连续,腹部点散式四方连续,布满器表,制作工整,切琢精细。腹部凸雕采用压地隐起与阴线结合手法,先碾出纹样,压低外廓,凸处谷丁,然后以阴线勾勒出云纹,上下左右相连,成为有机的四方连续。腹上下的两周纹饰浅浮雕,丰满浑厚,与腹部成为完整装饰。近足处变形云头纹,如同莲花托扶口杯,在高足缩腰支托下,显得秀丽挺拔。

                
                                   说唱铜镇

 

  名称:说唱铜镇    4件 
  时代: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尺寸:(1)高9厘米   底最大处7.4厘米
        (2)高9厘米   底最大处7.4厘米
        (3)高8.5厘米   底最大处6.5厘米
        (4)高8.9厘米   底最大处7.2厘米
  来源:西安市北郊第二砖瓦厂出土
 (1)谈笑形,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腰系带,跪坐于地上,一手着地支撑,另一胳膊肘置于腿上,手上举,一肩高,一肩低,头前伸,谈笑得意状。头带风帽,后发髻外露,胡须刻划的清楚可见。
 (2)形同上。
 (3)头留发髻,略向前伸,身穿交领长袍,腰系带,大肚高凸,跪坐于地上,双手置于腿上,咧嘴呲牙,说唱表演状。
 (4)双眼微眯,头下低,后留发髻,着交领宽袖长袍,跪坐地上,腰系带,一手撑地,另一手置于腿前,似睡非睡状。
  以上四件均为合范铸成,形体较小,姿态不一,表情各异,造型生动,戏剧性的说唱表演场面是汉代铸造雕塑作品中难得的珍品。说唱俑又称百戏俑,古代把说唱表演与乐舞、杂耍称之为“百戏”,在汉代非常繁荣,并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说书的最早记载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辩者谈辩,能说者说书”。说书与小说的兴起相关,中国的小说是从古代神话发展而来,历史甚早。汉代的《东方朔外传》、《吴越春秋》等可以说是短篇小说集,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可见说书表演在当时也很盛行。
  这四件说唱铜镇,具有卓越艺术技巧,是现实与浪漫的艺术结合,把当时的说唱人物生动形象真实的表现出来,是边说唱边表演的一刹那情景。从传神的表演神情与姿态看说唱故事进入高潮,得意忘形,又说又唱又表演,把周围的气氛都演染的欢快。
                                    永盂

  名称:永盂
  时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47厘米  口径58厘米  腹深37厘米
  来源:1969年陕西兰蓝田县出土
  铜盂是盛食物器,兼可盛水盛冰,若盛冰是储藏食品用。“永盂”是西周时期的大器,侈口深腹,圈足较高,腹部有一对附耳,与两附耳相对的中部装饰卷鼻象首一对,在上面又各有浮雕兽面,在附耳与卷鼻象首下及圈足各有扉棱,腹上部饰饕餮纹,下部饰蕉叶蝉纹,圈足同样饰饕餮纹。造型雄奇,纹饰复杂,线条刚劲粗放,兽面纹宁静而威严。在内底铸有一篇长达123字铭文:
  隹十又二年初吉丁卯,益公
  内入,即命于天子。公迺出氒(厥)
  命,锡卑师永氒(厥)田,阴阳洛
  疆    师俗田。氒(厥)  公出
  氒(厥)命:井伯、荣伯、尹氏,师俗父、
  遣仲,公迺命郑司徒  父
  周人司工  、  史、师氏
  邑人奎父,毕人师同,付永
  田,氒(厥)率履氒(厥)疆;宋句永拜
  首,对杨天子休命,永用
  作朕文考乙伯尊盂,永其
  万年孙孙子子,永其率宝用
  铭文大意是益公传周王的命令,分给永(人名)土地于陕西的洛河南北的边疆地带,当时有邢伯、荣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五人在场听命。益公还命郑司徒  父、周人司工   、     史、师氏、邑人奎父、毕人师同,监理王命给永的赏田。这篇铭文对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当时历史人物的政治地位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69年永孟在陕西兰田县出土,当地农民交给物资回收门市部,后集中于陕西省物资回收公司仓库,该公司工作人员兼文物保护员吴少亭同志在分料拣选时发现,上交西安市文物局。
                              玉鸿雁圆形牌饰
  名称:玉鸿雁圆形牌饰
  时代: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尺寸:长径3.5厘米  宽径2.5厘米
  来源: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征集
  椭圆形牌,面雕鸿雁,尖喙圆目,长颈,双翅展开在云间飞翔。青玉有土浸痕,在雁尾后有一圆孔,是固定器物用的,从雕刻工艺特征、题材内容及出土来源分析为宋代玉器。花鸟图案是当时玉器主要题材,如孔雀、鹦鹉、鹤、鹭鸶、雁,还有牡丹、海石榴花、葵花等,其新颖、素雅、形象逼真。上述的玉鸿雁牌饰,雕工精巧,鸿雁周围压地碾琢,突出鸿雁,具有立体效果,再用斜刀与阴刻线表现羽毛,简单概括,把直硬的翅羽与柔软腹绒毛的质感均表现出来,结构与动态形象准确,自然生动。周围的云朵,同样是偏斜刀推出,衬托出鸿雁在万里长空翱翔,鸿雁是吉祥飞禽,寓意传送书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留恋或对家乡的思念。

                
                                    父辛卣

  名称:父辛卣
  时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尺寸:高34厘米  最大腹径28.5厘米
  来源:1976年西安市长安区沣西出土
  扁圆体,外罩式子母扣盖,盖顶隆起,花苞形握手,腹扁圆体,上有提梁,下为高圈足。腹两侧均饰饕餮纹,腹上部饰夔龙四只围绕一周,足以扉棱分为四部分,其间饰夔龙纹,提梁上饰四只夔龙纹,两端为兽面,内底有铭文“父辛”二字。卣,是古人盛酒之器。《左传》所云:“ 秬鬯一卣”。卣就是盛香酒的,铜卣始于商,盛于商晚期与西周,西周晚期消失。卣分为提梁与无提梁,还有方体、动物形体、鸟形体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鹗卣,河南省睿县出土大保鹗卣,均为珍品。卣是举行祭祀各类典礼或宴享时,不可缺少的酒具,说明商周时期盛行酗酒。
                               青石彩绘立佛

  名称:青石彩绘立佛
  时代: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97厘米 
  来源:西安市南郊王家村出土
  高肉髻,双大耳,脸形椭圆,额有毫光,双目下视,面带微笑,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衣褶在胸前呈“U”字形,右臂从肘部上屈,手残缺,左臂向前平抬,手执物,跣足立于圆座上,圆座下有覆莲方形佛座。座前两侧各有一狮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