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鑫集团有限公司:出死入生——毕爱的真实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31:01

出死入生——毕爱的真实故事

(2011-10-30 13:16:58) 转载标签:

上帝

救恩

中风

神经外科

医治

杂谈

分类: 雨夜随笔

在新希望国际教会初次见到爱,并未觉得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一位和霭的姐妹,带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直到在一次主日聚会中,听到爱讲述她出死入生的故事。

爱看上去不过三十几岁,谁能想到她已和死神擦肩而过了。一年前的十月二十一日,爱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头部的巨痛几乎让她失去知觉。救护车把她送到湖滨医院的急救中心,医生做了头部扫描和检测,却不能确诊,只是给了她一些药物止痛。过了三十二个小时,爱失去了知觉,不能呼吸。医生给她接上呼吸器,又做了头部和磁共振扫描,确定她患了重度中风。

在此几个星期前,爱下班顺便送同事卓熙回家。她们在同一家航空公司做空姐,不过是第一次在同一航班工作。

虽是初次相识,爱还是告诉卓熙她不久前离婚了,有个五岁的男孩:“真是一言难尽。”卓熙为爱难过,但她怕谈多了教会和上帝会让爱反感,觉得她像宗教怪人。所以卓熙只说,她很高兴她去的教会很好。卓熙为爱和她的前夫不认识上帝而惋惜;她肯定如果他们都认识上帝的话, 就不会离婚了。

爱在中风之前,曾几次剧烈头痛,她去看了家庭医生,可医生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是给她开了些药。

在医院急救中心,爱一直昏迷不醒。那天早上正好是神经外科医生劳医生值班,劳医生为爱做了紧急脑部手术,切除坏死的大脑组织,接上一根排液导管,以降低她的脑压。两天后,排液停止,爱又陷入昏迷之中。劳医生那天不是值班医生,并且已排满了五个手术,但劳医生还是挤出时间,紧急为她作手术,在脑部另一侧安了一根导管。

劳医生说:“爱那时已频临死亡,生死悬于一线。我为她装了第二根导管后,为她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圣灵感动我为她祷告。一般来说,医生是不在病房里、在家属面前祷告的,因为要尊重病人的信仰。但在我内心,我感到上帝特别爱她,我就按手为她祷告,把她交托在上帝的手中。”

爱在湖滨医院接受了三个星期的治疗,中风影响了她的视力,也使她不能正常说话、吞咽和行走。因此,她在维吉尼亚· 梅森医院接受了两个星期的康复治疗。回到家后,她视物仍有重影,要靠导管进食,行走要扶着行走器。医生估计她需要好几个月治疗和恢复的时间,谁也无法预计她能否行动自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爱开始思考和寻求生命中的缺失——上帝。

在康复期间,爱得知她的前夫肯尼在她病危期间,日夜在病房守候在她身旁。爱和肯尼分手已有一年半了,爱没有想到肯尼对她还如此深情,她被肯尼的关爱和善良深深打动了。回想往事,爱真是非常感动。肯尼感慨万千,他说:“我当时真是束手无策。艾敦需要妈妈,我也需要她。我只能在床边守着她,为她祷告,求上帝能让她看着我们的儿子长大成人。”

三月中旬,爱渐渐恢复了行动能力。她不时回想起卓熙几个月前对她提过的那家教会。她找到卓熙的电邮地址,发电邮向卓熙寻问那家教会的情况。卓熙从经理那里得知爱在休长病假,也正在和她联系。卓熙告诉她,教会的主任牧师劳牧师在湖滨医院任职神经外科医生。爱觉得这名字很熟,好像在哪儿听过。爱突然想起来了,感到一阵莫明的兴奋,难到劳牧师就是挽救了她生命的劳医生?爱和肯尼一起在网上寻找有关劳医生的资料和照片,确定劳牧师和劳医生就是同一个人。有几位神经外科医生同时又是牧师的?这难到是巧合吗?爱很兴奋,接下来的几天里,爱逢人就讲这件奇事。

卓熙邀请爱参加教会举办的复兴之夜聚会。聚会中,圣灵深深触动爱的心灵,神的手开始在她生命中动工。从此后,爱就在新希望教会参加主日敬拜。教会生活让爱感到很新奇,她感到大家都欢迎她、关心她。她参加了妲牧师的关怀小组,在那里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爱初到教会的时候,身体情况并不好,她行走还不稳,要扶着墙壁或桌椅。可以看出她是作过大手术的病人。自从接受耶稣基督以后,她好像变成全新的人。看她脸上璀璨的笑容,就知道耶稣的爱在她心里,她完全不一样了。劳牧师说:“在我眼中,爱现在是全新的人。那时她生命垂危,几乎就过去了。上帝救她出死入生,改变了她的生命。我真高兴她和她的一家都重生得救了。我们把一切荣耀归给上帝。我们只不过是上帝的器皿。上帝非常爱她。”爱感慨地说:“劳牧师和卓熙是我的天使。劳牧师挽救了我的生命,卓熙带我认识了耶稣基督。”

一年后的今天,爱完全康复了。虽然有时会感到轻微晕眩,但其他一切都已恢复正常,绝对看不出她曾患过中风。爱非常感谢上帝医治了她,使她完全康复,更赐给她新生命。而且,现在她和先生肯尼、儿子艾敦一起在教会聚会。上帝使她和肯尼和好,重新生活在一起。爱感叹到:“我们夫妻之间难免会有磨擦。自从大病一场以后,生活的优先轻重不同了,不再在乎那些小事。我本来很生气怎么那么不幸,但从中我们都得到了益处,我找到了上帝,我们家也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