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三宪:雪溪董氏发祥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9:22
康泰公(董宁)有三个儿子,子子孙孙一代接着又一代,开创在雪溪水边的董氏家园,文才武略,衣冠济美,贤俊豪杰,代不乏人,蔚为新昌东乡之望族。
  九世董遂良,信佛,宋祥符初年捐钱百万装裱石城大佛,将大霞庄山园田地千余亩舍入佛寺,又在南岩寺筑董公塘三口护田,还在大雷水口造石板桥一座,被誉称一乡善士;董遂初,宋明道年间举进士,任大理寺评事,上书《务实策》,受到皇上嘉许,致仕还家后,恣情于雪溪山水。十世董贤皓,性诚笃,有胆识,善作诗,曾因打抱不平,为人连累被捕入狱,闻杜鹃有感题诗于壁上,县令见诗受感动,知其受冤,放其还家。十一世董功健,素以刚正廉直见推乡里,率领六个儿子和乡邻族人抵御外侵,人心畏服,宋宣和二年(1120)冬,官军封董功健为先锋讨伐义军,以数百兵对数千众,孤军被围,战败自刎,以忠勇刚烈之心报效家国,后来,朝廷封赠他为武功大夫、汝州团练使,几个儿子也封官补职。十二世董赁,宋嘉泰甲子乡试中举,后又进士及第,任广西监察御史。十三世董淳,以诗书养志,孝悌闻于郡国,宋建炎四年授承事郎。十四世董韬,宋隆兴、乾道年间为国子祭酒朝议大夫。十五世董汝为(1156—?),举乡进士,尚宋秀王三女宝阳宫主,以郡马致富;董知远(应申公),宋淳熙末年举贤良方正,任翰林大学士修撰,出知会稽县。
  这些宋代雪溪董氏的杰出代表,一边铸造着家族的荣耀,共同把雪溪董氏打造成了一个家资巨富、簪缨相继、诗礼相传的大家庭。
  元代,战乱的纷扰和仕宦的风波使雪溪董氏更加留恋乡土的佳山丽水,向往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董伯昭,蕴五典于胸,乡里奉为楷模,仕绍兴越城及湖州府都仓,致仕回家,结听泉轩,供四时乐;董伯和,与宁海名进士舒岳祥友好,筑寿康精舍于雪溪之畔;董德懋,少精翰墨,乡里尊为书府,著有《墨菊诗集》;董景俞所居的第宅“一溪贯其中,两山如画,夹行而西鹭,半岩为飞瀑,下为龙湫。”名“养志堂”。董旭,博通群书,工诗书画,方国珍闻其名欲罗致门下,不屈遇害,他的《长江伟观图》曾被清代学者朱彝尊收藏并题辞;董曾,通习经史,避居东阳山中,朱元璋在金华时以礼招致,授无为州知州,后被陈友谅所执,抗骂不屈,沉于江而被害,州人立碑崇德,(有《天姥山赋》传世)。
  宁海人阆风先生舒岳祥(1219-1299),为避难两至雪溪,他称赞雪溪“董氏以笔砚肄业者十九,世以隐德著于乡。”还为董氏撰写了《寿康精舍记》和《养志堂记》,“林下相吟赏,幽闲兴不穷”,他和村中的文人一起一边吟赏着雪溪的美景,一边切磋诗文,慨叹时事,村中的寿康精舍和养志堂该是他们把臂谈心的好地方。
  元至正十六年(1356),义军首领冯辅卿率兵从宁海攻新昌到达雪溪,远近乡里都被兵燹所毁,雪溪村只剩宗庙石柱门楼,族人死伤无数。兵荒马乱中,董彦光(二十世,1313-1366)挺身而出,召集宗族子弟骁勇者,聚兵于新昌与宁海交界的松木岭,他沉毅威猛,拔剑在手,一举将冯辅卿擒杀,并将首级解送省宪,被封授为武略将军、松江府同知,后来又转升为佥海道防御运粮授义兵都元帅府事。
  董氏家园第宅在元代遭遇了一场如此的劫难,雪溪水却不改她晶莹澄澈的姿态,流淌着千古的美丽。溪流发源于群峰攒蔟的高山,群峰中有一座似鳌的高山,名鳌峰或鳌坑大山;村居之南有两座并列的山峰似笔架,名“笔架峰”;村中有一块大石墨,铺在一张平展的大纸上,这张大纸又是一个大晒场。这些自然的造化让雪溪董氏日夜与笔墨为伴,在学业功名、科举场上也独占鳌头。
  当岁月走到明王朝建立不久的洪武年间,雪溪董氏不但在废墟之上重建了家园,在笔墨的装点之下,还让书香儒风飘满屋舍:董历,洪武七年进士,董思诚,洪武七年第七名进士,为新昌县开科鼎甲,董璿(音旋),洪武年间进士,董荆,洪武十七年举博学宏词,董薛,洪武十八年进士。
  “挥毫铺锦绣,笔底生云烟”,他们相继在洪武年间金榜题名,并出官入为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雪溪董氏家族上璀璨的群星。
在清末至民国初期,雪溪村中有一座飘满了书香的西峻楼,这座第宅里有一位董汝钧(尔陶公),他从官立法政学堂毕业,却不愿为官,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又名为“槐轩自逸楼”,他还是喜欢恬淡闲逸地在雪溪水边古槐树下修身养性,教育子弟,安享天年。槐轩自逸楼的墙脚,一棵古老的槐树伸出枝桠,横摆出一片绿意,一到初夏,槐树开着透黄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幽香,笼出了雪溪水边的一方清凉。(这棵槐树会开花结果)
  雪溪村中还有一棵只开花不结果古槐树,在金冠桥地方。这两棵古老的槐树,虬枝苍冠,和雪溪村民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诉雪溪水带走的故事。
董氏先祖的文才武功和嘉言懿行,对于子孙后代是一种最好的垂范,最好的激励,子子孙孙口耳相传,以他们为家族的荣耀,并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族人在劫难洗礼中增强了凝聚力,在耕读传家隐居求志中提高素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家族的礼仪规矩,《宗约》《家规》是族人牢记并自觉遵循的,“处世惟孝友,治家惟勤俭,肄业惟耕读。”每一位雪溪董氏会以此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雪溪董氏为了追念先祖的功德,很久以前在石柱之南就建有董氏大宗家庙,供奉先祖的神主,并且岁时致祭。现存的董氏大宗祠名“思本堂”,重建于清康熙辛卯年(1711),乾隆庚子年(1780),董良虬撰写了《雪溪思本堂记》,讲述建堂的缘起。思本堂在解放后移作他用,年久失修,2006年2月,在董必时等几位在新昌的董氏族人的倡议下,修葺一新, 并于2006年3月立《重修思本堂记》记其事。有对联曰:“三策仰前徽,道阐纯儒,学业渊源须念祖;千秋留直笔,书传良史,风规整肃永贻孙。”
  大宗祠以下的23座小宗祠则遍布雪溪董氏聚族而居的一些地方,其中雪溪有4座小宗祠:大房祠堂,在下宅,20世纪50年代初期毁于火;二房南泉公祠,名思源堂,在石桥里屋,年久失修,2007年,在岳庆、顶荣、伯相、陆盛等人的倡议下修葺一新;三房寿荣公祠,名奉思堂,在中宅,20世纪60年代初拆除,改建为学校;四房祠堂,名孝思堂,在尖坑村。
雪溪庙,在雪头村西,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再建于道光二十年,现存正厅、东厢、西厢各三间,门楣上石刻 “鳌峰雪水”几个古朴端庄的大字,厅中供奉为侯王、夫人,两侧为龙王菩萨、土地公和武判官、文判官,《庆神会碑》略显模糊,还在讲述一些古老的故事。鳌峰真君殿,在雪头村东,崇祀抗金名将宗泽,有联曰:“鳌峰无愧千秋颂,真君有灵万古歌。”
雪溪村居背依后门山,南临雪溪水,人们依赖雪溪上的木桥和石町步来往两岸,千百年来溪上不知有过多少的木桥,遇到大水就被冲走。在清代的嘉庆丙寅年(1806),腾九公、云峰公为首把“彙庆桥”建了起来了,不料道光庚辰年(1820)的雪溪大水来得凶猛,无情地把石桥冲毁,族中一位殷实的善人天枢公为首重建了彙庆桥,不久雪溪又发大水,彙庆桥又被冲毁,道光癸巳年(1833),天渠公出资二百余金又把桥重建起来了,后来的光绪丁丑年(1877),董毓母再捐三百余金重建。雪溪上早已没有了彙庆桥,但人们从董毓撰写的《书彙庆桥碑记后》中,知道了族中长辈的善举。
  现在的雪溪上,有石混公路桥3座,铁桥4座,石板桥2座,还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定安桥”,桥额上有“雪溪关键”四个大字。
雪溪村,旧属善政乡,民国时期,为雪溪乡公所的所在地,是当时新昌县东部地区的一中心大村,村中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泰生(茂盛家)、通生(文祥家)、聚兴(如意家)、大生(必时家)、协生、源顺等商号闻名遐尔。新中国成立后,雪溪村仍是雪溪乡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古老的雪溪村,现在名为雪头村,在巧英乡境内,雪头行政村由上雪头、下雪头、同坑、马坑、安头五个村于2003年12月撤并而成。
2005年全村有751户,2127人口,董氏约占三分之二,和俞、刘、张、王、孙、姜、骆等姓氏的居民和睦共处,全村有水田1485亩,旱地397亩,山林10080亩,主要从事杨桐采摘、红豆杉种植,还从事羊毛衫加工和轴承及配件加工,农业特产有竹笋(包括咸糖笋、羊尾笋、笋干、笋丝等)。2003年,巧英站至雪头公路的硬化完成,2005年,雪头至沙溪董村公路贯通,2006年,村容村貌进行美化整治,村中硬化道路,清理溪流,村民喝上了清澈的鳌峰雪水。
  雪溪水淙淙地流过,流走了许多岁月,滋养了一代代的雪溪董氏。雪溪董氏第34世起以“廷献在家修,源深枝叶久,诗书偕礼义,伦常斯孝友,敬尊依德言,介祉庶可受”这三十字为排行辈字,现世的董氏以“廷”字辈为最大,有2人,为女性,以“久”字辈为最小,有几十人,以“家、修、源、深”为人丁最多,总人口达二万余。
       处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新一代的雪溪董氏与时俱进,除了一些耕作于雪溪水边外,更有许多人读大学攻博士,经商办企业,从耕读传家,走勤劳致富、科技兴家之路,涌现出了一批新时代的佼佼者,如:董季棠,凭着小学文化程度,自学成才,当上了台湾嘉义师范学院国文教授;董岐山,留学苏联,海军少将。董汀丰,执教于新昌中学,诲人不倦,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董永泰,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汽车队工作,199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雪溪董氏与时俱进,正继续造就着更加显耀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