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4节气吃什么食物:苗强: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16:23
苗强: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06-12 10:20:30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市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行业结构、就业结构、税收收入、投入力度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从服务业的经济总量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8.5亿元,可比增长15.9%,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02.4亿元,可比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9.4%,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0.5%,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8%,与去年持平。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其他营利性服务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为21.2%15.4%6.7%13.8%18.4%。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8.562.129.4,由此看来,服务业已经成为威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服务业的产出构成看。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中仍占主导地位。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140.8亿元,可比增长21.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5%;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实现106.7亿元,可比增长15.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6.5%;金融保险业实现10.3亿元,可比增长6.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6%;房地产业实现33.1亿元,可比增长11.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2%;社会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实现111.4亿元,可比增长16.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7.7 %。上述数据表明,在全市服务业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零贸易、餐饮服务和社会服务业仍占有主导地位。

 

  (三)从服务业的就业结构看。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全市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2006年全市二、三产业就业人员114.7万人,其中,服务业就业人员达51.2万人,与2000年相比,服务业六年来共吸纳就业人员11.8万人,增长29.7%,占非农产业全部新增就业人员数的39.1%。服务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8.6%提升到2006年的33.7%,六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可以说,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从服务业的税收收入看。 服务业提供的税收越来越成为全市税收增长的源泉。2006年服务业实现税收总额为28.8亿元,是2000年的2.9倍,年均增长19.4%,其中地税服务业税收总额20.8亿元,是2000年的3.2倍,年均增长21.4%。服务业税收总额占全部税收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1.1%上升到2006年的32.1%,地税服务业税收总额占地税税收总额的40.9%。服务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对税收收入的贡献日益增加。

 

  (五)从服务业的投资力度看。全年服务业投入稳中有升。2006年,全市服务业完成规模以上投资247.6亿元,同比增长19.2%,超过全市投资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5.2%略升到35.5%

 

  二、威海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无论从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还是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来看,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都日益突出。然而,从近年情况看,全市服务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值得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慢与比重低”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发展速度偏慢,比重依然偏低。从速度上看:发展偏慢。从近十年经济发展的情况看,“九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平均每年递增16%,“十五”年均递增13.7%,“十五”慢于“九五”2.3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611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9%,略高于GDP的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但2000年至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降为14%,低于GDP年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从比重上看:依然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经济发达国家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45%以上,即使低收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分别为38%49%。“九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94427发展为155332,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进入“十五”以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成为领跑全市经济的主力军,服务业发展相对工业发展有所减缓,2006年服务业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5个百分点,排在全省第11位。而且2006年服务业总量占全省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也略有下降,由2000年的5.9%,略降为5.8%

 

  (二)“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和谐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首先,服务业中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以交通运输邮电、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继续壮大。到2006年其行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0.8亿元、78.6亿元、2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21.2%13.3%21.3%,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5%。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服务业。其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与市场经济联系极为密切的、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市政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也明显落后。

 

  (三)“两个偏低”的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是: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偏低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就业偏低问题: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结构优化。2006年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33.7%,比40个直辖市、副省级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2004年的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目前,世界上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68.5%,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56%,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47.3%。这表明,目前全市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差距比较大,服务业扩大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劳动力就业结构尚处于向服务业转移的阶段。贡献率偏低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但2006年全市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

 

  三、制约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市服务业的提升速度比较缓慢、比重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化水平不高。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二者具有互动关系。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505元,是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的2.6倍,城镇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目前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偏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不相适应。2006,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仅为47.3%,而中心区人口不到61万人,市区人口密度仅达到806/平方公里。2004年苏州、无锡城市人口密度已达到1338/平方公里和1378/平方公里。偏低的城市化水平、聚集力及辐射带动力,都将影响服务业发展。

 

  (二)投资力度不足。2006年,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资为247.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5.5%,比第二产业低22.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9.2%,比第二产业增速低1.4个百分点。从投资分布情况看,服务业投资主要是集中在房地产的投资上,为106.8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43.1%,交通运输业、邮政通讯和批零贸易餐饮业占服务业投资的10.6%;从外资的利用上看,第二产业投资也占居了主导地位,服务业则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很低。因此,投资力度不足,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市场化程度偏低。一般而言,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发展相对较快。而全市目前除商业、住宿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在服务业的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准入的障碍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可以说,服务业领域是政府管制程度最深的领域。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竞争机制在行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对生产型服务业需求不足。生产型服务业的拓展和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含量较低,对服务业需求不旺。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研发、信息、金融保险、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但是现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难以促动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制造业粗放的生产模式,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的不足。

 

  (五)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为51;农村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为6.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52.7%的农民,只占有35.1%的收入,这种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使大部分农村居民和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没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服务性消费,致使城乡居民之间服务性消费的差距过大,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不利于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

 

  (六)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主要是因为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不够,在要素资源环境竞争力(包括人才要素、资本要素、科学技术、自然资源要素、生产要素成本)、产业关联度(包括产业集群环境和产业服务环境)、城市区位竞争力及本地需求规模和质量等服务业的基础竞争力不强。

 

  四、加快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综合分析发展形势和威海实际,我们认为,振兴威海市服务业,要突出服务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两大主题,坚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和拓展新兴服务业三个方面并举,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招商引资、重抓市区龙头等措施,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全市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有更高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地位上将最终取代第一、二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业的兴旺与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服务业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展服务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当然,加快服务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代替第一、二产业。从全市看,工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能动摇,还需进一步优化。加速服务业发展,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全市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其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二)加快城市化建设,要有更快的步伐。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强化中心市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来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方面,总的趋势应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对服务业的投入,要有更大的力度。要保持服务业较快发展速度,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是关键。因此,要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要把投资重点放在商贸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更好地吸引资本、技术,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部门,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四)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要找准突破点。找到一个突破点会将服务产业向前推进一大步。在选择突破点的同时,经济地理位置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威海、青岛、烟台半岛城市群之间由于地缘接近、人文相袭,服务业结构往往呈现较高相似性,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使得地区间互补承接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服务业要想拓展“服务半径”,突破城市发展界限,必须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找准定位。结合威海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等是当前威海服务业寻找突破口的现实选择。

 

  (五)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首先是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支农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不断提高工薪人员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适当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职工工资随经济发展而逐步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求更加完善。截止2006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8.3万人。与全市总人口249.8万人,就业人员152万人相比,覆盖面还不大,因此,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民和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企业中的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中低收入户的医疗和教育方面的经济压力, 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

 

  (七)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完善服务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威海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