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号令:坚守职业道德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24:24

 

坚守职业道德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人事司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

 

 

【主题:服务社会】

履行教师职责 真情服务社会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占安

 

  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有一条叫“服务社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履行教师职责,真情服务社会。

  第一,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古人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我们作为后人更应该树立“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志向。

  第二,要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高校教师应该把心思花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上,让教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使科学研究支撑教育教学,做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同时自觉担当科学知识的普及任务。

  第三,要热心公益,服务大众。高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同时,关心公益,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与百姓心贴心,和大众同命运,平时多到基层搞调研,真切地了解大众的意愿、大众的经验、大众的需求,在为大众提供及时的和最好的服务中发挥作用,并接受大众的教育。

  第四,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主动提供专业服务。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大胆探索,搞自然科学的与搞哲学社会科学的要形成联盟,一起攻关重大课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克服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五,要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近年来发生的种种学术不端,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学术资源浪费,而且带来了不良的学术影响。高校教师应该做讲诚信、讲规矩的模范,珍惜学术资源,维护学术尊严,恪守学术规范,保持正面的学术形象。

 

立德立功立言 坚持经世致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 刘海峰

 

  中国历史上有“三不朽”的说法,即仁人志士努力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所谓“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我觉得,高校教师也应有“三不朽”的意识,不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

  立德是对高校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这点很容易理解。立言要做到不朽,努力为后人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为学术踵事增华,因此要老老实实,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力求创新。立功则是将自己的知识和专长用之于社会,即古人所说的“经世致用”。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主动提供专业服务,是高校教师应尽的职责。在现代社会,高校教师要提倡潜心钻研,提倡坐冷板凳,但并不是要我们躲进象牙塔,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做冷僻的学问。那种纯学术研究虽然也需要,但大部分学者还是应该从事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研究。即使是少数研究纯学术问题的学者,也应关注现实,了解现实。实际上,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对深刻认识理论上或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往往有所助益。因此,立功与立言两者是互补为用的。

 

勇担社会责任 积极建功立业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教师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我们认为,作为高等学校教师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本职岗位奋发进取有所作为的鲜明标志。

  我国高校教师具有追求真理、矢志报国、竭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荣传统。110多年前老交大执教人之一张元济先生,通过创办我国高校最早的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严复首译的《国富论》,为大变革之际的中国社会提供思想武器。55年前交通大学西迁之际,我国电机工程泰斗、曾培养钱学森等杰出学子的钟兆琳教授第一个站出来,走在西迁师生最前列,在大西北黄土高原奉献终生。近些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广大教师更自觉地肩负起历史责任,勇于改革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

  事实表明,只有那些把国家民族福祉、人类社会进步看得高于一切,心系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公益、勇担社会责任、甘于无私奉献的高校教师,才能得到广大受教育者的衷心爱戴,成为青年学生的崇高榜样。而也正是在自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得以提高思想认识和增长智慧才干,有力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主题:为人师表

 

倡导社会正义 引领社会风尚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提出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从学和行两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总体要求,传统师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规范》强调,教师要“倡导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关注人类命运,弘扬社会正气,维护教育公平。

  《规范》提出,教师要“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体现了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维护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北京师范大学一直注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先后出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行政纪律处分办法(试行)》、《教师学术行为规范》等,进一步规范了教师行为,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自身修养 做好学生表率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秦宣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话可以说是道出了教师对学生表率的巨大作用。今天,虽然世情、国情与两千多年前有诸多不同,但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没有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没有变。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是一句空话,具体到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就是要求:其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二,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其三,应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爱护、尊重学生,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其五,要注意仪表仪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在学生中树立美好形象。

  邓小平曾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一定能够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做学生满意的优秀教师。

 

提高学识德行 潜心教书育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肖群忠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教师学识和德行的职业素质的合法性前提,也是教师道德的根本所在。教师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要求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为师,我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具备一桶水”。教育不仅是智育,更是德育,只有身正才能为范。因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礼记·文王世子》)在中国向来有“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之说。教师的德行人格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前提,而且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素,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行为和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君子谋道不谋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追求道义而非利益是士人、知识分子和教师的人生使命和职业特性,要赚大钱去做商人好了。士要以天下为己任,自然要志存高远,只有志存高远的人才能行为世范。“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教师本身具有传承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基本价值和社会正义,承担“社会良心”的使命。要“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物欲与金钱价值观对教育基本价值的冲击,不以教谋私谋利,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如宣扬金钱至上的“宝马教授”价值观,否定教师基本职责的“大学仅搞教学自杀论”、正确处理师生两性关系而不违人伦道德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

   教育部人事司 中国教育报 联合主办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