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道开工报告:中国国学网-- 清逸流丽 天然浑成——谈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2:32
清逸流丽 天然浑成——谈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
发布时间: 2009-2-24 14:51:04 被阅览数: 289 次 来源: 中国文学网
文字 〖大中小 〗 )
【作者】肖旭
魏晋以后,老庄之学盛行,世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及于文学,于是诗坛出现了玄言诗。玄言诗内容枯燥抽象,毫无诗的意境可言。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沈约也认为:“自建武至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宋书·谢灵运传论》)。对于这样的反现实主义的逆流,当时却趋之若鹜,奉为诗歌创作的规范。到了东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知识分子大都以隐逸为清高,把自己理想寄托在山水之中;尤其在南渡之后,世族地主凭着政治上特殊的地位,在江南建立园林别墅,肆意游遨于绿水青山之间,过着悠闲的生活。随着游赏江南秀美山水的机会增多,诗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加深,至刘宋初年,新颖清丽的山水诗逐渐兴起,最后代替了淡乎寡味的玄言诗,使南朝诗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山水诗不只在内容题材上不同于玄言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有新的开拓。对山水诗地位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南朝诗人,当数谢灵运和谢朓。
 
谢灵运的山水诗辞采玮丽、对偶精切,描绘山水穷形尽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千峦竟秀、万壑争流”的以永嘉、会稽为中心的浙东南自然景色,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的感情。如《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四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泡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杀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诗人根据行途中的所见所感,在诗中写出了风潮汹涌之势,乘月夜游之景,原野山岩之状,尤其是“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两句更为脍炙人口。诗人没有给暮春时节的原野抹上浓重的色彩,只是将绿野和白云互为衬托,抓住春天充满生机这一特点,绘出了一幅素净、柔和的图画,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再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几句,工巧地描绘了湖边美丽的景色:离开山谷还是清晨,归来入舟已是夕阳西下。极目望去,幽邃的翠壑渐现暝色,暮空的云霞只剩下天际的一抹金色。湖里荷花映着夕照,周围是那碧绿的蒲稗。此时此景,怎不使读者跟作者一起陶醉在这美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又如“白云抱幽石,绿镰媚清涟”(《过始宁墅》),“铜陵映碧涧,石磴泻江泉”(《入华于岗是麻源第三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等诗句,不但选择了恰当的描写对象,而且选用色彩鲜明的词语,运用拟人的手法,加强了渲染的力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谢诗对祖国山川胜景的歌唱,不仅能给人们以美学享受,而且能唤起每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乡土、对大好河山的挚爱。因此后代的诗人在歌咏自然景物的时候,往往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得到沾溉。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山水诗所具的奇隘挺拔、纵横变幻、清新飘逸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固然非谢诗所能企及,但他的不少诗句化自谢诗,如“挂席欲进波连山”(《梁园吟》)出自谢诗“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海月破圆景”(《新林浦阻风寄友》)取自谢诗“圆景早巳满”(《南楼中望所迟客》)。至于“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劳劳亭歌》),“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等诗句,更直接地表达了李白对谢灵运的羡慕之情。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绘山画水的同时,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却常是忧郁的,甚至是消极出世的。如“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登上戍石鼓》),“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郡东山望溟海诗》)。“羁苦孰云慰,观海借朝风”(《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等,都表明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压抑在心头的苦闷。正因为这种忧郁的心情难以在游览山水中消除,于是也只能发出“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的感叹了。诗人寄情山水、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谢灵运出身世族大地主,叨蒙祖父谢玄的功绩,他十八岁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故称谢康乐。由于门阀关系,他成了贵族特权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者之一。宋初刘裕执政后,采取了压抑世族的政策,对于凭借门第置身显位而没有“预同艰难”的“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降爵为县公及县侯”(《通鉴·一百十九》)。谢灵运对于刘裕对他的疏远和歧视,常怀忿恨,直接参加了谢混、刘毅等人反对刘裕的政治活动。谢混、刘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后,谢灵运虽获倖免,也终未被重用,他曾先后出任永嘉太守、秘书监、监川内史之职,由于郁郁不得志,或任性遨游,政务废弛;或称疾不朝。宋文帝时,因纠众谋反而被杀于广州。由此可见,谢灵运在他的山水诗的后半部分,总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时时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固然是世族大地主颓废人生观的反映,但也是诗人对自己境遇不平的发泄,正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所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形式上也颇具特色。首先是善于铺叙。如“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胞”(《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人将水、树、山等自然景物依次铺叙,使人体会到山水间幽居的乐趣。其次是静景和动景相结合,使被描写的景物跃然纸上,犹在目前。如“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登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都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第三,景物描写层次分明,或自上而下:“倪视乔木抄,仰聆大壑漎”;或从早到晚:“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或由近及远:“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第四,讲究修辞、注意音调的和谐。谢灵运的诗注重雕琢,极为工丽,诗句多为骈偶。不仅对仗工稳,并且音调铿锵。对此,后来的齐梁诗人纷纷仿效,再经过他们的发展,形成了新体诗,并为唐代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清代叶燮的《原诗》说:“游览诗切不可作应酬山水语,如一幅图画,名手各各自有笔法,不可错杂。又名山名岳,亦各各有性情气象,不可移换,作诗者以此两种心法,默契神会。”因此好的诗歌必须语句简明准确、生动形象,通篇自然浑成、情景交融。根据这个要求来品评谢灵运的山水诗,不难发现它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重表象,求形似,客观地模山范水。二,喜欢“用事”,凡诗经、易经、老庄、楚辞以至佛经中的语言都引用到诗中来。这样,虽然在谢灵运的诗中不乏佳句,但从整篇来看常会出现景与景破碎、情与景游离的现象。有的诗句艰深板滞,毫无情趣,与那些名句置于一篇,殊为不称,使人感到繁芜冗长。钟嵘说:“颇以繁芜为累”,梁简文帝说:“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这些评语确是比较中肯的。
 
 
谢灵运开一代诗风,使诗歌初步摆脱玄学的羁绊,走上写景状物新的艺术道路,而为山水诗开拓新的境界,使山水诗从工于客观描摹发展到形神兼备、物我合一、诗风和山水同样清逸流丽的诗人,应是齐代的谢朓。谢朓,字玄晖,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499年,他与谢灵运同族,有“小谢”之称。他从小爱好文学,曾以出众的文才被隋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招在幕下,后为齐明帝掌中书诏诰,明帝建武二年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永元元年,因事牵连,下狱致死,年仅三十六岁。他著有《谢宣城诗集》,现存五卷,共一百五十三首。
 
 
谢朓在宣城太守的任上,游遍了境内的胜地美景,他以清峻流丽的笔调创作了许多天然浑成的山水诗。他和谢灵运一样,都是怀着对壮丽河山喜爱的感情,去刻画祖国的山水,把充满着自然情趣的山水风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如:“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蓝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梦寐藉假黄,思归赖倚瑟。幽念渐郁陶,山楹永为室”(《春思》)。诗中描绘出一幅春晨图:茹溪的春水潺潺地流着,阰山的背后升起一轮朝日。水面上一片浮萍,望去清绿如一。燕子鸣叫着上下飞舞,黄鹂相互嬉弄着自己的伴侣……那鲜明的画面状物入微,仿佛使人身临其境,睹其物、闻其声。
 
 
再如《游东田》:“戚戚若无惊,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廓。”这首诗绘写的是初夏的景色:诗人登高而望,远处树木葱郁,云烟缭绕;近处荷塘里鱼儿在莲叶间嬉游追逐,使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栖息在树上的鸟儿四处飞散,振落了枝头余花残瓣……诗人这种远近结合,静动结合,粗细条勾勒和工笔刻画结合的写作方法,显然是接受了谢灵运诗的滋养。但我们也应看到,谢脁善于捕捉形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刻画描写,虽与谢灵运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他并不追求形似,而是把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不露痕迹地溶入笔下的景物之中,克服了谢灵运写景犹如断线珍珠的弊病。
 
 
例如《游敬亭山》中“兹山五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千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泄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等写景的句子,把高山、白云、灵鸟、溪流、藤蔓、樛枝、朝鹤、夜鼯、乌云、阴雨等景物自然地组合在一起,突出了敬亭山幽深壮奇的气势。最后再通过“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两句让读者去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整首诗的情和景巧妙而自然地交融起来。
 
 
再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灞涘望长安,河源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诗的上半部分描绘了诗人在傍晚登上三山所见到的景色:在夕阳的映照下,巍峨而参差的宫殿金碧辉煌,明丽可睹;天边尚未消尽的晚霞,犹如裁成的块块锦缎;明澄清澈的江水,宛若闪烁着银光的素绢。江中的陆洲上鸟儿欢叫,芳草鲜美。充满了春天的活力。就在这些既宏大雄伟,又素雅秀美的景物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既阔大又深沉的胸怀。既然景色是如此的诱人,那么告别京阙时必然会被那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所缠绕,感到惆怅而迷恋。篇末“有情知望期,谁能鬟不变”二句低回缠绵,催人泪下,从而使读者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以上这些都说明谢脁在摄取和表现自然景物以及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段上,确比谢灵运要高出一筹。
 
 
谢朓的山水诗也有借山水之乐排遣心头对嚣尘和虐政不满的意图,甚至还有“聊恣山水赏”的出世思想,但他并没有谢灵运那样颓废的感叹。他出任宣州太守,认为对仕宦荣禄的追求和赏玩山水的情趣都已得到满足,因此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的欢愉情绪,不仅彻底割掉了谈玄的尾巴,而且也大大减少了繁芜冗长的词句,形成了一个与谢灵运迥然不同的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果说,谢灵运在他的山水诗中注重音调的节奏仅是初步的探索,那么谢脁的“始用新声”则是在诗歌声律上的创造。所谓“新声”,就是“四声”,即根据音韵学的规律,制定出诗歌声律的一些原则。谢朓自觉地运用“四声”进行诗歌创作,从而使诗歌形式从华丽典雅的建筑美进一步发展到了音韵巧变的音乐美。他的《离夜》诗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声律音韵上的成就:
 
 
“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眇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
 
 
这首诗对仗工整,平仄和谐,音调铿锵。除了“清琴哀”和“不可尽”分别为三平和三谐,和二三联失粘外,其余都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谢脁在新体诗上所作的贡献,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连“四声”理论的倡导者沈约也在《伤谢朓》一诗中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高度肯定了他在诗歌声律上的创造。同时,他的诗歌也为齐梁时期的诗人所推崇,梁高祖曾说:“三日不读谢朓,便觉口臭。”足见声誉之大。
 
 
综上所述,谢脁走的虽是谢灵运所创的以山水为题材的艺术创作道路,但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吸取了谢灵运的长处,克服了谢灵运的短处,为山水诗开拓了新的境界,从而使他在艺术上自成一体。尽管他的诗还存在着“微伤细密”、“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诗品》)等缺陷,但毕竟瑕不掩瑜。同时由于他处于承先启后的地位,为诗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而赢得了比谢灵运更高的评价。曾批评谢灵运诗冗长的梁简文帝说,谢朓的诗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答湘东王书》)。杜甫称赞说:“谢朓每篇堪风骨”(《寄岑嘉州》)。就连愿意“且随康乐寻山水”的李白也一再对谢朓见诸吟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饯别校书叔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等等。清人王士桢在他的《论诗绝句》中还说李白在六朝诗中“一生低首谢玄晖”。这些赞语难免褒扬失当,但谢脁以他的诗歌成就对于“优秀诗人”这一称号,还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