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下水管里有管子:荷兰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1:26

 

荷兰印象

 

 

2009-05-20

 

回来后,朋友问我对荷兰的印象,我回答说:脏,乱。人说真有你说得那么差吗?太让人失望了!失望?难道我表达的有这么强烈吗?我只是说它比较脏有点乱,没说它差呀,这两者并不一定等同吧。事实上,去了荷兰的三大城市----海牙,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一个小镇----莱顿,脏或乱仅指阿姆斯特丹而已。不过可能最后几天的印象过去强烈吧,把前面所有的情绪都掩盖了。我承认,当我身处其中,我确实不喜欢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但人就是这样,经过了一个地方,用过了一样东西,多少就带了一点感情,所以现在......当我敲击键盘追忆它的时候,竟然还有点怀念,真是莫明!也许,最简单的解释是,那里留有我的回忆。我怀念的,时刻涌上心头的,也只是那些回忆而已。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起了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

不可否认,第一眼看阿姆斯特丹,它是骚动的,喧嚣的,甚至是蠢蠢欲动的。各式各样的人体海报,随处可见的同性恋彩虹旗和COFFEE SHOP(不是卖咖啡,卖的是毒品),亲眼目睹有人在街头交易大麻,更别提香艳的红灯区了,穿着三角内衣裤的女人在橱窗后冲着你迷人的微笑......和飘飘讨论的结果是,千万不能把男人送到这个城市,太可怕了!但是在这个城市待了三天以后,你会发现,尽管是这样的极度自由,但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正常的,轻松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毒品泛滥,人人都跃跃欲试;也没有因为暗香浮动,个个都夜夜笙歌。荷兰人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自由,所以并不滥用这种自由。他们懂得,生活是自己选择的。我好象开始在为荷兰人高歌了,呵呵,两个原因:一,因为在这个赌博,妓女,吸毒,同性恋婚姻,安乐死通通被允许的城市,行走在街头,我竟然不会感到一丝紧张和不安,这足以让人吃惊,对吗?二,和几个local people谈天,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看到街头很惬意的人们,或是骑着老爷自行车匆匆而过的人们,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在这样的尘嚣中守着自己的一片小田地,不知道里面种着什么,但至少不是罂粟。:)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小标题,远离尘嚣,要么逃开,逃到没有喧嚣的地方,但我很怀疑有没有绝对的不染尘埃。要么进入,尝试,体验,看懂自己。两种结局,一是沉沦,二是发现那些东西在阳光下没有什么吸引力,然后具备在喧嚣中沉静的力量。

大风车的梦想和郁金香的芬芳

很少有女生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吧,我绝对属于大众群体。我承认,我对它们抱了太多的期待,添加了太多的情绪,以致于当我们搭火车,转轻轨,换大巴,终于来到Kinderdijk时,我是不可能不失望的。因为它只是风车,也就是风车而已,虽然很多人把那里的照片拍得让人美伦美幻,浮想联翩,但也只是照片而已。还记得PRISON BREAK里的Haywire吗?手指着大风车,说我要去那里,眼前浮现的是金黄色的麦田,好象那里就是天堂......这一幕,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共鸣,可惜......用飘飘的话说,就是河北一农村,加了几个欧式大风车。呵呵,这话稍微损了点,其实不是不好看,只是同样好看的景致太多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我们心目中浪漫的化身大风车罢了,但如果要守住浪漫,还是放在梦中更安全。:)不过,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沿路经过一个小村庄,真是恬静得让人不敢相信。浅浅的小池塘,矮矮的小木屋,纯白色的落地窗......这是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最像童话的村落了。

5月1号去的郁金香花园,其实本来还想去花田的(后来......因为行程没打印出来,不知怎么就给忘了)。 一直希望看到的,是成片成片的花海,想要的,是在花海中沉醉,迷失,淹没的感觉,所以即使在 Keukenhof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郁金香,白色,黄的,黑的,紫的,红的,粉的,还是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想尖叫的冲动......不过走在花丛中,心情还是很欢快的,当时就在日记本里写,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不把自己闷在家里,一定要到室外去,到有阳光的地方去,到鸟语花香的地方去。想起《安妮日记》里的一句话: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不是吗?

梵高博物馆

绝对不敢谈艺术,因为深知自己没啥艺术细胞也没受过什么艺术熏陶。但喜欢总是可以的,意法之行最感到幸福的事,就是可以离那些大师那么近那么近,也是在那些画前面,开始认可那些愿意出天价把这些画据为己有的人。:) 逛完n个博物馆后,爱上两个画家,一位是莫奈,印象派大师,觉得他的每幅画都像一首诗一样,那么朴素,却那样充满感情。(极力推荐Orsay Museum,千万别相信人说两三个小时就够了,它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另一位就是梵高。不仅是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的精神。有些人,作品和人是可以分开的,但在他,两者合而为一!人们一般把梵高归为后印象派大师,但印象很深的是吴冠中先生的一句评价,“印象派追求的是太阳所发的光,而梵高追求的却是发光的太阳。”所以,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被我们定为必去之处,尽管那个队伍长的呀......足足排了一个半小时。

当然值得。画,真的不能远观(当然,也不能亵玩),只能近品。只有无限靠近,你才能在它的一笔一画中体会力度和激情(就此打住,实在说不好)。当天最感意外和激动的,是在那里看到了《星空》(STARRY NIGHT),这幅一直保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的画,现在却奇迹般的在荷兰展出。呵呵,太幸福了!什么感觉?灵魂在跳动......

P.S.现在听Vincent又多了份感情。

P.P.S.梵高博物馆真的很小,但它的门票却是我进过的所有博物馆中最贵的,且,竟然对孩子也收费,荷兰的商业气由此可见一斑。

QUEEN'S DAY——You need to experince it once, but once is enough.

这是Aajan问我对女王节的感觉,我给的回答。一路的行程设计都是为了配合这个所谓世界上第二大的节日(不知道怎么得出这个排名的),以为会相当之好玩有趣。但是当4月30号,一下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我就感觉自己来到了上海火车站(注意,不是南站),吵闹,拥挤,人贴人。不过事物要看完全貌嘛,先不下判断。于是我们非常配合的戴上闪亮的橙色帽子,跟着闹哄哄的人群走,真的就是走,把大半个城市走遍了,也就是走。除了有很多的露天音乐会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我不知道,也许这本来就是别人的节日吧,所以很难产生共鸣。而且,相当不喜欢人们借着节日表现出来的疯狂劲。

参加的大部分还是年轻人,我想我可能真是老了,急急的想逃回莱顿,这个在我看来更有节日气氛的地方,热闹,欢乐,喜庆。露天咖啡巴大家尽兴地喝酒聊天,一群又一群的人们聚在岸边唱着老歌,跳蚤市场上都是孩子们摆出的玩具和孩子们认真快乐的样子,飞扬的橙色气球和远处飘着红白蓝国旗的大风车,多美好~~

在Aajan这个出色的向导带领下,夜访莱顿。瞄了眼莱顿大学,了解了最冷的温度是-273度,称为“绝对零度”;看到了传说中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馆;进了一加老酒巴听了一首爵士乐(不过没法欣赏,掉头就出来了);还偷进了一个庭院,非常好看,有点像中国的四合院,据说几百年前是专门为了穷人建的,现在里面住的是一般老百姓。ANYWAY,喜欢莱顿。

荷兰教育和芬兰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去荷兰前就听说荷兰的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待遇很不一样,所以忍不住和Aajan讨论了下。Aajan是个记者,他说前阵子刚巧问过他们的教育部长同一问题,可惜,人没给回答。其实,不问也知道,荷兰和英国澳洲一样,只不过把教育当作产业来做罢了。但是,把教育搞得商业气息十足,从长远看,绝对是个糟糕的想法!所以,再回过头来看芬兰教育,真是不得不赞一下!芬兰教育自然有它的不足,所以有一段时间让我对它在PISA上的排名非常怀疑,但观察多了,了解多了,就公平性和宽容度而言,它绝对有理由成为第一。说几件事:一、学历保证。芬兰所有老师,包括幼儿园,都要求硕士学历,且要通过心理测验;二、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空间。比如7年纪就可以自由选课;三、教师没有任何评价制度。就这个问题,曾经和我们的J教授讨论过,因为在我看来想法固然美好,但实行太难,但他说到现在为止,EVERYTHING WORKS WELL;四、缩小因客观因素带来的教学差距。举个例子,偏远地区的学生,政府出钱每天出租车接受;五、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在一般学校,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会配备额外的老师,在特殊学校,学生老师的比例是一比一多一点(具体忘了)。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和芬兰的高福利有关,但不是所有富裕的国家都愿意拿出16%的财政支出给教育的。

忘记了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教育不平等乃是一切不平等中影响最深远的一种不平等。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呵呵,这么严肃,脸红一下),真心希望能在我们的孩子的心中播种下公平善良的种子,虽然知道这很难,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