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伟中将哪里人:《周易》是怎样一部书(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39:44
关于[《周易》是怎样一部书(四)]的字幕:

我们接着讲,说每一卦里边它都分四个部分。有卦画、有标题、有卦辞、有爻辞。比如说乾卦。这个六个阳爻,就是卦画。乾,这就是卦名,也叫标题。也可以说是标题。元亨利贞,就是卦辞。初九 潜龙勿用。九二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这就是爻辞。这些你都要掌握。要不一会儿说爻辞在哪呢?你找不着。

那么把这个卦爻辞的内容进行分类,它一般都是前边说一个天象。一般啊,一般都说个天象。后边再推导人事, 最后做出一个占断。都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描述的这所谓的象。这个象,所谓的天象,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纯自然的天象,一种是历史事实,人类社会的历史或现实具体的记事,还有一类自己的器官部位,比如从脚说起,从臀部说起等等。那么三类,纯粹的天象、社会的事和人身的器官。那么这个,古人都认为是天象。就哪怕你的脚你的臀部,他都认为这是蕴含着天道的,天人合一嘛。人象呢? 人的 人性也是天道的组成。

后边是占断词。占断词也可以分为三类,吉祥的、中性的、凶险的。吉祥的又可以分为什么。元吉,元吉是大吉。元本来是始,在这就大的意思。大吉。你看李元吉的名字出处多好。大吉,元吉可能 大吉还好一点儿。吉,无不利。无不利没有不利的,那就是利的。相对就是无不利,好像是应该不利, 但是却没有不利,比那个吉要稍微差一点。 它又稍微有程度上的区别。就是吉祥的,这种表述方法。中性的呢?无咎、无誉。没什么过错,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誉的表扬的。这两个还稍微有点儿区别。凶险的,吝,困难;厉,危险;悔,让人后悔,那肯定这件事做错了呗;咎,过错;凶,凶险,这是最差了。

我把《周易》六十四卦四百五十句,按照它这个占断词做了一个统计。我看了它这三类各自占多大比例。很难做,为什么呢?它的占断词有时候不是那么单纯。很多卦,同时出现吉和凶,不好办了。小贞吉、大贞凶,这怎么办?这是最困难的。但是又得考虑那个统计的基础,450句话的这个你不能破坏了这个基数。所以这个呢,我就把它算作中性。同时告诉你吉凶,中性了。如果要历史性那就好办,说是先凶后吉,或者先吉后凶这好办。我以最后结果为统计的采样。总之,这不是绝对的准确,大致可以看出《周易》的这种占断当中三类的各占的比例情况。最后统计的结果是这样,那么吉利的占断 202处,占450句里头的 44.89% 。我为了表示准确,保留小数点后边的两位数,就是差不多45%吧。你思考啊,这样一种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中性的126处占28% ,凶险的占断122处占27.11% ,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现在我们来思考,就人们的一般的感受而言。感受都带有主观的色彩,它不是纯粹客观的。很可能就说,你在我们看来你已经很幸福了。但是那个人,他自己认为自己幸福不幸福。他自己认为幸福不幸福,他自己认为那就是主观性了。我们看他很幸福,但是他自己觉得还很痛苦。所以,就从这个人的普遍的感受来说,人的一生究竟是顺利的多、幸福多,还是坎坷磨难多不幸的多?人之不顺者,大致要占百分之八九十。一般都这么认为,从主观认为,不顺的、坎坷的要多,特别像我们这代人,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上山下乡这一代人,那肯定是这样。所以我一看《周易》这种统计,我很震撼。这能说明问题呀,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周易》最初的撰述者,他在预测人生的未来的时候,实际他更多的给人以希望,就是中国人很少像西方人那种抽象的理论的思辨,他的智慧、思想更多地熔铸于现实的人生实践、道德实践之中。实际这是一种大智慧,它这种比例说明《周易》的撰述者已经认识到人性的特征。人性,人呢,不管男女老少,不管你什么等级,都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他要你给他一个吉祥的预断,他的信心就可以提高了。这一提高了,趋向吉的可能性就大了。所以,这种智慧也在启迪我们,在预测人生、在进行教育的时候,究竟什么方式更有效?那个表扬、鼓励,它的实际作用真的就可能远远大于这种消极的批评。这就是看《周易》那个主体的思想给人信心,给人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激发你这种斗志。

更重要的,《周易》还告诉你,即便你算的这一卦、这一爻的占断词可能是凶,那也没关系。为什么?变化嘛!天道是在变化的,人道也在变化的。你不要怕,你可以趋吉避凶。如果告诉你的结果是吉祥的,那你就坚持你现在的做法,继续努力奋斗。如果是凶的,改变现在的做法嘛!这都是大智慧。

实际是《周易》已经告知人们,人的命运有一部分不是人自己所能够把握的,这是命。是实。古人《周易》当中所说的命是实,不完全是封建迷信,不要动不动一说命就是迷信。它那命里 包含着更多的,甚至可以说是 指的是一种非人力自我所能够把控的一种客观的规律。一种时代的遭遇,像我们,谁能想到念初中的时候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了,十几岁就上山下乡了。这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说人生他承认人生确实有一部分不是自己所能够控制的、能够把握的。但是,《周易》的 更重要的内容在告诫你,其实命运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说人的未来、人的前程,有很大一部分由自身来决定。

什么来决定你的未来?那为什么孔子到了晚年,就非常喜欢《周易》,喜欢到什么程度?那是“居则在席 行则在囊”。在家闲居,在家待着的时候,《周易》就在席子上,伸手就拿来就能读。行则在囊,行走在外边背着,那时候《周易》跟我们现在《周易》不一样,那几百册书,半斤重拿着就走了。过去是竹简,那一捆一捆的,那非常的沉重、笨重,那也带着走,形影不离。那孔子读到“韦编三绝”。韦就是用熟牛皮做那个绳把竹简一个个编起来,那都多次被磨断。你知道,孔子下多大功夫。他弟子子贡看到老师到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很不理解。就问老师说您到晚年了,怎么喜欢这种书了?注意这个问话,子贡问他,你到晚年了为什么喜欢这种书了?你能得出什么样的信息?子贡对《周易》是有偏见的,也就是说子贡的偏见,也和他老师的教育有关。孔子之前对《周易》并不是很重视,但到了晚年,他才读出《周易》的味道来。所以孔子回答说,我喜欢《周易》跟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巫官 史官,用它来占卜 预测未来不一样,我是从中感悟出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来。读出什么来?读出“道德焉求福” 、 “仁义焉求吉”。这个太重要、太深刻了。

什么决定你的未来?道德仁义。你想你的最后前程光明吗,那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做起。道德焉求福、仁义焉求吉,这孔子真是读出《周易》最核心的内容。《周易》就是告诉,用那个吉凶告诉你,哪些该做,哪样做正确,就是《周易》它不仅是消极地给你预测一个未来的结果,同时更重要的,它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在不同的时,采取不同的对策。六十四卦严格来说,就是六十四种人生的专题。这个所谓的时,在周易当中是非常重要一种概念。我们说的与时俱进,这话就是从《周易》来。人家原话说“与时偕行” ,就是与时同进。那不就与时俱进嘛!

《周易》的影响。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很多的话语都从《周易》来。你说坤车、坤表,哪来那坤哪来。我们一说坤车、坤表、女车、女表。不对,那个坤不是女,它最初的意思是顺。女性在宗法等级社会背景之下,女性应该有的道德修养是什么呢 ?你别冒尖,你别抢功,你就顺承夫义。夫妻之间叫夫义妻顺,在当时来说,那么为妻之道也就是为臣之道。因为夫妻之间和君臣之间的关系存在太多的相似,说你为臣之道。你看看坤卦应该怎么做?顺。《周易》告诉你,生存的大智慧。这是 六十四卦的大致的情况。

那么下边呢,我们就要讲一讲,我们解读《周易》从方法上来说应该怎么操作呢?具体的操作,前面是一种常识性的了解,知道它的性质,知道我们现在对它的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有种种原因,有观念上的原因,有《周易》本身的《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的这样一个有区别的一个原因, 也有《周易》它的推论方法和它表述的观点这样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它推论方法是伪科学,就认为它的观点也有问题,也迷信。不能因为《周易》古经,而就忽视了《周易大传》的这种人生哲学的 这样一个存在。所以就是社会科学记住这话,你读完《周易》就知道了。《周易》告诉你,那个吉也好那个凶也好,那个结果的出现,实际是多方因素共同合力造成的,实际告诉你,任何事情它都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单纯。它就是要告诉你,让你考虑事物尽可能的周密 周详 全面,避免简单 片面。这是读《周易》最终你能够培养自己这样一种思考事物的一个宏观大局与微观细节的一种综合把握。

那么下一讲我们要讲了,就是我们对《周易》的一些体例,它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们到底具体应该怎么操纵呢?下边这讲,我就侧重从方法上来引导大家,引导大家来认知了解阅读古籍读解古意。这样一种具体的操作的步骤,应该怎么做。就是我们可以,因为能力有限 或者资料不足,而产生一种认识上或解释上的偏差、错误,但是不能因为方向性方法上,从根本上就犯了错误南辕北辙。那你越下力可能它的原意离得越远。这话我会反复说,就是因为自古以来,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这阐释学上就有问题,存在问题。你看,在孔子那个时代,他读《周易》,他就根本不考虑《周易》本来什么意思,他就用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周易》。

 讲《诗经》,他不考虑《诗经》作者本来想什么,他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诗经》,哪怕那个《诗经》最初只是描写女孩子的容貌的漂亮,容貌美,说什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翻译过来就是,笑得很美,眼睛里有神。素以为绚。素,素是白脸蛋儿上。绚,绚丽、化妆、漂亮,就这样。你说这和我们的道德修养 有什么关系?因为孔子教学生读经书,读古人的圣典书,那是要修身养性、兴邦治国。你说这个描写女孩子的美貌,实际跟我们现在道德修养有什么关系?就连子夏都读不明白了。就问老师,这怎么理解,这怎么和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孔子就启发式教学。孔子说,绘事后素。什么叫绘事后素?绘,绘画,画画的事。后于素,素以为绚那个素,那个素指什么?脸、白脸蛋儿、素脸、素面。这个素指什么呀?素娟,白色的娟。这什么意思?就是说只要相似就可以联想。这个绘事后素和素以为绚有什么相似啊?先后顺序相似嘛!你化妆时,不得先要洗白脸蛋儿你再化妆,那不更美呀。那画画你是不是得先有素娟,才能画更新更美的图画。道德修养存不存在一个先后顺序问题?存在。所以说,原来是这样。我们还可以这么来思考,只要相似,就可以和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了。 “礼后乎” ,道德修养就仁礼之间,也有个先后顺序,得先做到仁才做到礼。礼后于素,礼后于仁。仁是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先有心理的自觉,主动去接受社会规范道德的约束。你能想到吗?古代是这样来解释的。他根本目的不是在解释作者的意思,而在发挥自己的感悟。他的感悟,有点儿像现在中学生写的周记。所以我们针对中国这种解读古籍,阐(释)学的现象,自古至今都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学者谈自己的心得,很多人不理解。你谈那心得,和你谈的这孔子庄子没关系。实际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学者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本身存在的现象。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刻意求深。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正确的做法,到底应该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