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可以吃巧克力吗:大师为何青睐从未获奖的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20:29

大师为何青睐从未获奖的孩子

市北高中学生获丘成桐数学奖引发创新人才培养话题

2010年12月26日   03:科教卫·综合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爱铭

  本报记者 李爱铭

    日前,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在清华大学揭晓。经由世界各地的22位权威数学家组成的评委会评议,上海市北中学高三(10)班学生陈波宇以论文 《Weierstrass函数在不可列的稠密集上不可导的一种证明》摘得金奖。

    此前从未获过数学奖的孩子,缘何能得到数学大师们的青睐?偏科的学生,如何在人才济济的“创新班”中发展?一流尖子生被外区名校挑走后,如何依然培养出一流人才?陈波宇获奖引发了三个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关注。

数学“有思想”,学习不走寻常路

    “平时,陈波宇的数学成绩在班级并不是第一名,而且,考试也难得拿满分;从小学到高中,也没有拿过数学竞赛的奖项。”市北中学高三(10)班班主任金荣生介绍,按常规的数学人才“擅长解题”的标准,陈波宇并非特别出挑。“但在数学方面,他很有思想。”

    陈波宇的“有思想”,是因为其学习方式不同寻常。与不少同学多数时间在忙于做题不同,陈波宇学数学,是阅读很多数学文献、数学论文,自学大学相关课程等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并时常“发呆”思考。如,费尔马小定理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有很多证明方法。但小陈发现,多数证明方法都要涉及高中生不熟悉的 “完全剩余系”等内容。他自主探究,找到了两种基于高中数学知识就能证明的方法,让同学感叹。本次获奖的论文,也是他在业余学习中对一个数学史上著名的“病态函数”的推导和证明,最终在丘成桐数学竞赛中赢得国际评委的认可。

    “陈波宇这类孩子,是有潜力成为数学家的人才。”中国奥数高级教练杭顺清提出。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数学家”?在中小学,多数人可能认为是那些奥数尖子。但其实,奥数并非衡量数学能力的唯一标准。奥数和日常数学考试是考察单位时间内的思维和计算能力,让孩子去寻找已有答案。但数学能力,有时更像一种“思维探险”,要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丘成桐数学奖,就是开放式的比赛,鼓励有志于数学的孩子,自主选材撰写论文;邀请全世界的知名数学家进行评判。这种全新的评价模式和标准,体现的是避免把数学当成空洞的解题训练的一种新导向。”

培养创新素质,鼓励“扬长”发展

    陈波宇获奖引起的另外一个争议,是偏科生的教育问题。据了解,陈波宇明显偏科:数理化实力不错,但英语常在班级“垫底”。这类学生,如何培养?市北中学校长陈军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宜“求全”,而要鼓励其“扬长”发展。

    陈波宇所在的高三(10)班,是市北中学首届“创新班”。不少学校的创新班选拔,不是按学科总分高低,就是看学科竞赛获奖多少。但市北中学创新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中考成绩低于全校平均分;陈波宇当初中考成绩仅为闸北区的中游水平。这个创新班,是开发多元潜力的 “综合创新实验班”,班上不仅有陈波宇等数学尖子,还有很多学生在全国作文大赛、艺术体育比赛中捧回大奖。与此同时,全班学习成绩也逐渐进步到了全区前列。

    创新班取得成效,秘诀在于因材施教、激发潜力、各展所长。为鼓励学生“扬长”发展,市北高中提供了宽松的平台。如学校不仅成立了“我爱数学”社团,还专门出版社刊《简单》,为爱数学的学生建起交流园地,每期都有十几篇学生论文发表。薛方晖、姜琪源两名同学的论文,还曾被全国数学核心期刊《数学教学》采用。反过来,创新班学生的优异表现,也让学校坚持“扬长”教育的做法更有底气。

变“选种”为“育苗”,“漫灌”为“滴灌”

    从小学到初中,陈波宇从未获过奥数奖牌,数学基础也赶不上一流学生。但高中两年学习后,却击败了包括上海不少名校学生在内的对手获得丘成桐数学奖的金牌。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正林提出,与一些名高中相比,闸北区的高中留不住一流生源。但是,闸北区变“选种”为“育苗”,培养一流学生,照样有所作为。

    日前上海“新知杯”奥数竞赛结果揭晓,一等奖18名选手中,9名来自市北初中。不过,校长何强透露,一流的“种子”选手,每年都被外区县的4大名校等“抢走”。而本区内的市北高中、新中高中、风华高中等,只能招到少数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

    生源,被很多学校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不少校长认为,搭建创新人才“培养链”,就是要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路“对接”选拔一流苗子,进行跟踪培养。但闸北区却提出,基础教育不能“选材施教”,与其层层“挑种子”,不如潜心“育苗子”。

    因此,闸北区把创新人才“培养链”,落实在课程对接上。以数学尖子生培养为例,依托于市北初中、当代中学、扬波中学等多年积累的奥数教学经验,闸北区在全区稳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向下延伸到10所小学,初中横向拓展到8所学校,再向上延伸到市北高中等一批高中……通过联合教研,贯通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教学的“课程链”,给创新“苗子”提供成长土壤。

    “育苗”,还有一个秘笈:变“漫灌”、“喷灌”,为“滴灌”。陈军比喻:整齐划一的授课为“漫灌”,老师满堂讲解为“喷灌”,针对不同学生基础的因材施教为“滴灌”。“不断发现学生长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才能让这些当初实力平平的孩子,最终成为某方面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