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风险经验分享:第10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3:39:12
上师为夏令营营员答疑 2011.8.4浏览次数 6016       发表于 2011/9/18 15:03   


问:如何看一个人在顺境和逆境中是否会被转?

师:是否被转主要是看能否觉知,一个是有觉知,一个是没有觉知。转和不转主要取决于是否保持了觉知。

问:在求证佛性的道路上,个人的生命能量是否一定要保持住生理的不漏,就是不漏丹?在家居士有夫妻生活,如何做到保持不漏丹,又能转化呢?

师:刚才讲到维摩诘居士“虽有妻室、田宅,却修梵行”,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虽然他有妻子儿女,但他的心并没有停留在物质生活和肉体的生活上,而是志存高远,发愿要弘扬佛法。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他很注重精神的生命、灵性的生命,因为他心怀众生,心怀天下,所以自然就超越了生理的习气,物质与肉体的生活自然少之又少。当然,毕竟有妻室,他会尽人伦之道,但不会像其他世俗人那样停留其上,乐此不疲。

人之所以有性,是造化让人繁衍后代,而不是以此为乐。如果你有很高的精神生活、灵性生活,你与道相应了,怎么还会一直停留在肉体的享受上呢?佛教讲的“不漏”,主要是指心灵的不漏,不局限于生理的不漏。实际上更可怕的是我们心灵的漏,就像刚才讲的,你的心灵里面没有戒定慧,就是贪嗔痴,或一些邪知邪见的理念,这些就是心灵的漏。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灵上,往下走就是漏。那么,如何能不漏呢?慈悲心、菩提心、爱心、感恩的心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的意识往上升,当你心里装满了这些,自然就不漏了。

问:很多经典上说佛和凡夫没有区别。佛在讲《楞严经》时可以放光动地,凡夫悟了以后也会有这种能力?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师:他这个问题说得很真实。佛跟凡夫没有区别是从佛性上来讲。佛的佛性和我们凡夫的佛性,比如说悉达多的佛性和万行的佛性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悉达多的嗜好和万行的嗜好可能决然不同。万行的嗜好是贪嗔痴、杀盗淫都有。可能悉达多的嗜好就是普度众生,弘扬真理,解脱众生的痛苦。怎么会没有区别呢?一个是从究竟的位上讲,一个是从不究竟的位上讲。如果一个凡夫悟了道,证了道,在特殊因缘下,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一样会有人天感应,一样可以放光动地。但并不是说一个悟道的人,一个得道的人,每时每刻都能放光动地。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每次讲法的时候都有很多人来听,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阿罗汉的天眼已经开了,还有很多佛菩萨在场,他们自然能看到释迦牟尼佛放光动地。我们不否认有形有相的放光动地,但在更多情况下,佛是无形无相地放光动地。这个无形无相是对没开天眼的凡夫而言。对开了天眼的阿罗汉、佛菩萨来说,释迦牟尼佛无时无刻不在放光动地。你怎么知道万行现在没有放光动地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一念道心高高升起的时候,都在放光动地。一个是不同层次的放光动地,一个是在不同世界的放光动地。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难道我们在这里讲法,这里没有放光动地,他方世界却在放光动地吗?真是这样。我们不仅跟这个世界的众生有缘,还和他方世界的众生有缘。我在这里讲经说法,和大家探讨佛法,这一方世界的众生也许没有鼓掌,不欢喜,不赞叹,没有看到我放光动地,但和我有缘的他方世界的众生已经在欢喜,赞叹,已经看到我放光动地了。

因为你我曾经是他方世界的众生,来到娑婆世界,是来做明师教化众生,加持净化这个世界的。可是我们来了以后,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忘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把自己当成凡夫俗子,我说你本来就是从他方世界来的明师,你不相信,你相信自己就是个凡夫俗子。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都有佛性,但你不敢承认,或者你承认了,心里还是战战兢兢地想:我只是有佛性,但我还有很多业障。有很多业障,你不用业障,用佛性不就对了吗?我们有贪嗔痴,也有戒定慧,你不用贪嗔痴,用戒定慧来为人处事,你不就是佛菩萨了吗?可是你偏偏不用戒定慧,要用贪嗔痴、杀盗淫来为人处事,那你就是阿修罗。

我们内在的两种力量,往右就是贪嗔痴、杀盗淫,往左就是戒定慧、慈悲喜舍。所以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他的意思是,你有贪嗔痴有业障,但不要管它,你只要用戒定慧,用佛性就是了。这个东西你只管用,她就是佛,她就是道,你用得越多,另一边的贪嗔痴就越少;你不用戒定慧,贪嗔痴就要发挥作用了。所以你得主动生起一念戒定慧,不让贪嗔痴占据你心灵的空间。

问:打坐时身体快要消失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请问如何消除这种莫名的恐惧?

师:这是正常的,多练就好了。一个人一生之中又抓这个又抓那个,现在突然让你心无一物,什么都不要抓,连空也要放下,你当然会恐惧了。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经常训练自己,少抓一点,再少抓一点,最后完全不抓了,多训练几次,自然就不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