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第一次怎么充电:教育的“归零”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07:38
教育的“归零”思考 2008年09月03日

【摘要】 人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与完善。真善美教育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关于精神、灵魂、生命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就是塑造美好人性的教育,就是培养美好人格的教育,就是使学生拥有美好人生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是进行终极价值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教育原点  求真  向善  爱美

  一、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负重远行,都是背10多公斤的东西,都是几十公里的路,中国孩子松松垮垮,叫苦不迭;日本孩子纪律严明,咬紧牙关,一起走到头。宿营生活,日本孩子烧火、炒菜、煮粥,什么都会;中国孩子就没这两下子,只好饿着肚子向领队叫屈。野外探路,中国家长怕危险,用车把孩子接走;日本家长鼓励生病的孩子:你一定能成功!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于1993年7月采写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如巨石击水,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教育大讨论。
  我们的小学生现在为什么学得这么难?这么累?为什么要做那些稀奇古怪的怪题、难题?一位小学校长说,只有让孩子见惯了各种题型,才可能确保考出好的成绩。他说,我们也知道这不对,可是这种情况至少在几年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改变,上级部门考核我们的是什么,社会考核我们的是什么?是升入好学校的比例,是参加统一测试的成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考核老师。老师的本事,就是教出高分来,否则你就不是好老师。
  应试成为教育的主要环节,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被“异化”为一种淘汰教育。经过一年又一年的考试,分数的功能已经无形地异化了。在很多同学眼里,分数甚至已变成他们挨打、受骂、逃学,甚至轻生的迫害工具了。
  陶行知先生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1】
  朱永新先生大声疾呼:“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2】
钱理群老先生在《我的精神自传》中提出:“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小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教育的问题。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追问,追问到教育的原点上,追问到前提性的问题上。这就是说,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是干什么?中学是干什么?小学是干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其他枝节问题就没法讲清楚。”【3】
  现在的教育已把人的教育演变成了几门学科的教学,演变为教科书的学习,甚至演变为经典习题的操练。学校演变成了人才培养的流水线,演变成了人才克隆的工厂。现在中国的教育很难说已经摆脱了“科举模式”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精神虚空、无“家”可归┄┄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教育的原点在哪里?我们的教育该往何处去?

 二、教育的原点在哪里?
  钱理群老先生在《我的精神自传》中质疑一以贯之的为利益服务的教育观和“为市场服务,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的新教育观。“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呢?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老板)的意图、要求;自觉地压抑自己的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所谓一切‘照章(规定,社会规范)办事’,做到恰当而有效率,并且能够以明确、准确、逻辑性很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作出总结,并及时向‘他者’汇报。这样的人才,正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局限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创造力、情感力和想象力,不过是能干的和有用的工具。”【3】

  要求教育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而“社会”不是抽象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集合才有社会。所以,“社会需求”本身,也是“人的需求”集合而成的,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只能通过实施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来实现。教育的原点就是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与完善。

  对人的教育具有层次性,至少可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层次来:第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关于知识、技能、技术、阶级意识等的教育,是浅层次的教育,是训练劳动技能和培养人才的教育。第二个层次的教育是深层次的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的教育,是关于精神的教育,关于人生的教育,关于灵魂的教育,关于生命的教育,在于培养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胸怀、一种人生境界,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透彻领悟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从而能够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联系起来,自觉地去奋斗。

  第一个层次的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第二个层次的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本体价值。两个层次的教育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仅仅停留于第一层次的教育,是教书匠,教育只是他们的职业而不是事业,教育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只有包含了第二层次的教育,那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第一位,而现今中国的教育,只学“术”而不学“道”,制造出来的孩子,全是同一体制下的同一种产品,离“创新型国家”,差得不是十万八千里。

  国外是把教育纳入生命问题之中,教育是为了使生命获得更高的发展,而中国是把教育纳入生存问题之中,教育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这样的起点,永远赶不上人家,而且会越落越远。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目前我们的教育,已完全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可能有人道和创造精神可言。我们现在教的,完全是一些事实和资料。学习过的知识终究要被忘记或者过时,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简单地累加起来。我们永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以有涯求无涯,殆矣!”

  蔡元培先生根据康德哲学关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把教育也分两个层面:现象世界的教育与实体世界的教育。在他的设计里,所谓“军国民主义”,相当于今天说的“体育”;“实利主义”,相当于今天说的“智育”;“道德主义”,相当于今天说的“德育”:这三大教育都属于“现象世界的教育”,是立足于“现象世界”,即我们通常说的“此岸世界”,是服从于现实的国家的需要,是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富裕、民主、平等,追求现世的幸福这样的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样的“现象世界的教育”,是隶属于政治的,国家本位的,形而下的,经验的,相对的,偏于“术”的。但蔡先生又强调,同时还需要,或者说更加需要有“超轶(现实)政治之教育”,即“实体世界”(我们通常所说的“彼岸世界”)的教育。他因此提倡“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两大教育,其着眼点,是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要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信仰、人格、情操、思想的独立,精神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开发。完全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现象世界的教育,它是超越政治的,人的个体精神本位的,形而上的,超验的,偏于“道”的。在蔡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这样的“世界观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概括地说,在蔡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里,此岸现象世界的德、智、体教育和彼岸实体世界的世界观、美育教育,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现代教育就实现在这二者的张力中,因而两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而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又是更带根本性的。【3】

  正是从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蔡先生给“什么是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3】

三、我们的教育该往何处去?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圆满的人格就象一个鼎,真,善,美是这个鼎的三个足。”7

  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8并把“创造真善美的人格”作为他的教育目标。【1】

  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感,而真、善、美便是与这三个部分相对应的精神价值。其中,真是理智的对象,体现为科学活动,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

  真善美的教育就是塑造美好人性的教育,就是培养美好人格的教育,就是使学生拥有美好人生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是进行终极价值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真”就是真理、真实。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也就是人们平时讲的知识体系。真实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实实在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假浮夸,反对追求虚名等等,就是对真实而言的。“真”,首先要提倡一种热爱真理的精神,对于任何道理都要独立思考、寻问和考查它的根据,决不盲从,具有一种怀疑精神。其次,一旦发现了真理就要敢于支持。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而支坚持真理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善”就是指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它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善”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的概念,包括善待自我,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因此,“善”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有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没有理想,个人便是堕落的个人,社会便是腐败的社会。

    “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个体才显得丰富、优秀,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有了美,社会才会和平、稳定,充满友谊和关爱。一个爱美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往往有较高的追求和品位。

  真、善、美是不可分的。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三者原是一体,属于同一颗高贵心灵的追求,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真善美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热爱真善美的心,敢爱敢恨,成为一个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入无止境的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面对当今社会,金钱至上、权钱交易、追名逐利、贪污腐败,就连一向保持高贵尊严的教育、研究、医疗等领域也不可避免。弘扬真善美教育,恢复和发展人性,拯救和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对当前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进行深刻反思,以求真、向善、爱美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创教育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教育发展研究》[J],2008年09期.
[3]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正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5,(10):47-51.
[5]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东方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姜国平,男,1966年9月出生,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院长助理,大学学历,研究方向:思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
邮编:311258
电话:0571823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