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棉和羽绒棉图片:文明史/《世界文化史》第一章 人类文化的黎明时期 - RF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8:34
文明史/《世界文化史》第一章 人类文化的黎明时期
分类: 读书  |  标签: 读书
《世界文化史》第一章 人类文化的黎明时期
一、原始物质文化
1.原始人类的重要技术成就 2.原始人类的生活
二、原始宗教
1.宗教的起源 2.自然崇拜 3.图腾崇拜
三、原始艺术
1.艺术的起源 2.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就
四、原始语言文字
1.语言的起源 2.其他信息交流手段 3.文字的发明
第一章  人类文化的黎明时期
约两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从此人类就开始了创造文化的伟大历程。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漫长的历史阶段,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黎明时期。黎明破晓时的朝阳并非耀眼夺目,但却是瑰丽多彩的。在长达数百万年的岁月中,原始人类倾注全力,顽强斗争,克服了无数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迷惘,终于学会了掌握和控制自然力。在努力摆脱大自然束缚的艰苦劳动中,原始人类不但学会了使用工具、火和弓箭,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还懂得了使用语言,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和宗教,使人类文化获得了初步发展。无论原始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地简单和幼稚,它都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也为以后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原始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技术是文化诸要素中关键的因素。原始人类在适应以及改造环境的生存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以自己的智慧作出了许多技术发明,创造了内容丰富的物质文化。
1.原始人类的重要技术成就
打制石器的出现、火的使用、弓箭的发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是原始人类最突出的技术成就,也是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打制石器的出现
石器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成果,它的出现是人类形成的标志。早在10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也就是一种由猿到人的过渡性生物就会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了。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人工制造的石器开始出现。当原始人类第一次从地上拣起一块石头,用另一块石头把它打击成最简陋的工具时,他们就与猿正式揖别,由正在形成中的人转变为完全形成的人。考古学家把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石代。他们又根据制作工具的水平,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打制的方法制造石器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漫长(约250万至270万年前到15000年前),原始社会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属于这个时代。
最初的石器是砾石打制的砍砸器,加工十分简单。1969年,考古学家在东非肯尼亚特卡纳湖东部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些砾石打制的石器,其存在的时间约为261万年前。粗看起来,砾石打制的砍砸器似乎与天然裂碎的石片很难区别,但这些工具却显示了早期人类的创造力量。后来,原始人类学会了制造手斧。在法国的阿布维利文化遗址,人们发现了用燧石结核打制的手斧。这种手斧一端尖锐,一端圆钝,可用以砍砸、切割、挖掘等多种用途,因而被称为“万能手斧”。除砍砸器和手斧外,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有刮削器、尖状器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创造了人类自身。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两个重要器官,即进行体力劳动的手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大脑。人类的体质与智力水平也不断得到进化。经过早期猿人(又称能人)、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大约从四五万年前起,人类演化为晚期智人(又称新人),他们的体质已与现代人相差无几。
火的使用
火的控制和使用构成了原始技术史上饶有趣味的重要篇章。我们的祖先在与猿揖别组成人类社会之后曾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茹毛饮血”的生活。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原始人类发现了火的妙用。原始人类对火的控制经历了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早在170万年前,我国云南境内的元谋猿人就已经懂得使用火。在其牙齿化石的地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炭屑,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在肯尼亚的切萨瓦尼亚,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用火的证据,时间约为142万年前。在中国北京猿人居住过的洞穴中,人们发现了厚达6-7米的灰烬层,说明了他们已熟练地掌握了用火的技术。
在使用天然火和加工工具的基础上,原始人类进一步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中国自古就有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传说。在法国尼斯附近的特拉·阿马塔,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38万年前的灶头。原始人类根据他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的“摩擦发热”的原理,用钻木、锯木、碰击石块等不同的方法取火。
火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原始人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火使原始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由生食转向熟食,食物的来源和种类扩大,这为人类的体质和大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火帮助原始人御寒取暖,使人类可以移居到寒冷的地区生活,分散到全球各地,从而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火为原始人提拱了照明手段,使人们可以在夜间进行某些生产活动,延长了工作时间。火成为人类对付野兽和保护自己的武器,原始人不仅使用火来吓退野兽,还用火来围攻和猎取野兽。火还为原始人后来发明陶器和冶炼金属奠定了基础。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创举。
弓箭的发明
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考古学上通常把这一过渡阶段称为中石器时代,它在全球各地出现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中时器时代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加工精细、形状美观、体积较小的打制细石器;二是发明了可供远射的弓箭。
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矛、渔叉、标枪等武器。到中石器时代,人类进一步发明了弓箭。弓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木弓,另一种是复合弓。在丹麦的霍尔姆加特,人们发现了一张原始人遗留下来的纯榆木弓,长度约为140厘米,中间刻有浅凹槽,射手可以用眼睛瞄准目标。在找不到适当材料制造纯木弓的地方,人们就制造复合弓。复合弓由木、骨、角三种材料粘合而成。原始民族使用的箭则分为箭头和箭杆。
弓箭是一种远射程的武器,比原始人以前使用的矛大大前进了一步。矛只能投出三四十米,而弓的射程可以达到80至100米,重弓的射程甚至可以达到四五百米。弓箭的命中率高、射杀力强,成为原始人具有威摄力的重要武器。民族学的材料告诉我们,爱斯基摩人的箭,在近距离时能把鹿身射穿。弓箭的发明提高了原始人类获取猎物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因而有力地推动了狩猎业的发展。
农业革命
距今1万多年前,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技术有了重大改进,人们不再用打制法,而改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与此同时,全球不少地区先后出现了陶器。然而,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技术进步的文化特征是农业革命。所谓农业革命,是指原始人类的食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的巨大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原始公社的生活开始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中心。
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前的数百万年时间内,原始人类的经济是一种狩猎采集经济。人们完全依靠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动物生活。大约从1万多年以前起,由于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取代,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气候的剧烈变动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由来已久的平衡关系。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地球上的人口急剧增长。据估计,到1万年前,即农业革命前夕,地球上人口数达到532万人,比旧时器时代初期增长42倍以上。① 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一部分人从野生资源丰富的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散。所有这些情况迫使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
考古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考古学家在濒临约旦河的耶利哥遗址(约前8200-前7000年),发现了小麦和双棱有桴大麦种子,这些种子具有明显的人工栽培的特征。
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美洲墨西哥中部的原始人就开始栽培玉米。后来,这个地区的居民又成功地培植了南瓜、苋、蚕豆等作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粟的国家,也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53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已有厚达2米的粟类粮食堆积。公元前4900年左右,浙江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在他们居住过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和精制骨耜。
原始人类在栽培作物的同时,也开始驯养动物。畜牧业的产生几乎与农业同步。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是狗和绵羊,接着驯养了山羊、牛、猪、马、骆驼和鸡等动物。根据发掘的证据来看,伊拉克的一些原始居民早在公元前8500年就开始驯养绵羊和山羊。公元前7000年前后,西亚和欧洲的希腊等地已经饲养了猪。约公元前4000年,乌克兰草原的初民开始养马。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萌芽到形成,前后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向全球各地传播。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农业革命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它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由完全依赖自然转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利用和支配自然。其次,农业革命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它有利于文化的延续与沉淀。在定居的基础上,原始人类组成了许多农业村落。再次,农业革命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使原始人增长了天文、地理、数学和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最后,农业革命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分布区域的扩大,形成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对抗,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确立了一直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优势,并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③
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6页。
②关于农业起源的原因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可参看C.恩伯和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3—176页;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41页。
③参见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18页。
2.原始人类的生活
原始人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中,不仅作出了重要的技术发明,也一步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从原始人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文化的进步。
饮食和烹饪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原始人类的食物范围甚广。甚至在许多文明民族看来是难以接受的食物,如毛虫、甲虫、大蝇、白蚁等也为原始初民当作美味佳肴。民族学的材料告诉我们,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把块根、块茎、嫩树叶、草籽、硬壳果、软质树心、蜗牛、晰蜴、鼠蛇、各种昆虫和鸟卵都作为食物。在这看似荒谬的饮食习惯中,我们窥见了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而敢于尝试的勇气。
原始人类饮食的方法最初是生吃,无论动植物都不例外。爱斯基摩人名字的原意就是“食生肉者”。自从学会了使用和控制火之后,人类才逐渐知道熟食,也就产生了烹饪。原始烹饪先后有三种方法:一是烧烤,人们或者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或者把食物放在原始的炉子(坑穴)里烘;二是煮食,人们或者把肉投放到沸腾的泉水中进行“水煮”,或者把烧熟的石头投放到有肉的水中,进行“石煮”;三是用炊具烹饪,陶器发明之后,人们开始用炊具烧煮食物。①
服饰的起源
人类最初赤身裸体。一位旅行家在巴西穆卡拉的一家印第安人小茅屋发现,女人们几乎没穿任何衣裳,而这些心地纯真的妇女根本不觉得不好意思。只有其中一个人穿着一件被称作“萨依阿”的小短袄,而这女人穿上这件小短袄时,就象文明人要脱下它时那样感到羞愧难当。②
为了抵御日晒雨淋和严寒的袭击,并满足自己装饰打扮以及得到图腾庇护的心理需要,原始人类逐渐发明了衣服。衣服的原料完全取之于自然界,人们用树叶、树皮遮身,用兽皮、鸟皮、鱼皮裹身。随着衣服的出现,缝纫技术也发展起来。人们以骨为针,以肠作线制作衣服。大量出土的旧石器晚期的燧石和骨头尖锥以及精巧的带孔骨针说明了这时人类已经学会了缝纫。
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获得发展。原始织机出现,标志人类学会了用亚麻、大麻、棉花、毛和丝等原料纺纱织布。与此同时,人们还掌握了染色技术,色彩缤纷的花布给辛勤劳作的原始人带来了美的感受。原始人衣服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腰带、斗篷、裙子和围群等几种类型。考古和民族学的资料说明了原始人衣着的情况。法国的“莱斯皮格的维纳斯”雕像,在人体的腰部画有一条围裙。南美印第安人的标准服装贯头衣,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斗篷。在护身和审美动机刺激下发展起来的服饰文化构成了原始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住所的演变与交通运输
人类脱离动物界组成社会后,先是住在自然界提供的天然住所内。树巢、树洞和树穴都是原始初民喜爱的天然栖身处。中国古代文献《韩非子》上提到“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说明远古人类已会用树木筑巢。南非的布须曼人(bushman)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布须曼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将较大灌木的树皮编织起来作为住所的习惯。1856年,考古学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了早期智人的代表尼安德特人,他们因住于洞穴或者岩石下而被称为典型的穴居人。洞穴是原始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地方,是原始人类的生活居处,还是原始人类进行宗教祭祀和艺术创作的场所。昏暗的洞穴中透露出的是人类文化的曙光。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建造住所。最初的人造住所是风篱、窝棚、天幕、地穴、土窑等简陋的遮蔽所。考古学家在法国尼斯河上的特拉·阿马塔地方发现了21间棚屋,它们被确定属于12万年前阿舍利文化遗址。天幕(tents)是原始民族的简便屋子,十分易于搭建和拆除,其建筑材料和形式多种多样。美国的平原印第安人常用柱子支成圆锥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缝好的兽皮。大约生活于5万至1万年前的欧洲晚期智人代表克罗马农人往往于春夏季节在野外架设天幕或窝棚。就是从建造这些简陋粗糙的住所开始,人类掀开了世界建筑史的第一页。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学会了建造比较坚固、宽敞的房子,砖屋也开始出现。造房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北美易洛魁印第安人住的“长屋”是用树皮或木料建造起来的。史前时代瑞士居民的水上建筑称为“湖居屋”他们把木桩打入水底或淤泥中,用木桩支起木板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建造小屋。考古资料证实,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约旦河谷的初民已经用砖来建造房屋。中国河姆渡人建造了干栏式房屋,木桩打入泥土中作为房屋的柱子,在梁柱间用卯榫接合,房屋分为两层,是世界上最早的较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房屋的出现为原始人类的定居生活和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原始人类学会建造住所的同时,也发明了用曳叉作为陆上运输工具,用狗、牡牛、骆驼、鹿、驴、山羊、象和马作为牵引动物,制造木筏和独木舟当作水上交通工具,把树木搭在河两岸作桥,还发明了最初的车轮和帆。这些看似简陋的交通工具为原始人类的出行和交往创造了条件。
①参见林惠祥:《文化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第91-93页。
②布雷多克:《婚床》,三联书店,1986年,第56页。
二、原始宗教
1.宗教的起源
宗教产生的时间
宗教究竟发源于何时?在神学家们看来,宗教信仰是人的天性,宗教与人类同时存在。然而,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却表明,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宗教,宗教并非与人类相伴而生。
人类产生之初,并不具备宗教观念。他们对死者的尸体毫不在意,随意乱扔。只是到了几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时代,人类才萌生了宗教思想,出现了最初的葬礼和宗教遗迹。尼安德特人的遗骸有一定的摆法,通常是头东脚西,周围还撒有红色的碎石片和工具。在法国的穆斯特累洞穴中发现的一个尼安德特青年的遗骸头枕在一块燧石上,身体周围摆放着74件石器,左侧还有一件石斧,头部和肩部还用石板保护着。生活在距今5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中国山顶洞人的洞室分为“上室”和“下室”,前者是活人住室,后者则是死者的墓地。在死者的遗骸和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还有随葬的燧石、石器、石珠,穿孔兽牙等物品。尼安德特人和山顶洞人的埋葬方式具有象征意义,它说明原始人这时已经产生了灵魂不死的思想和冥世观念,并产生了埋葬死者的仪式。大量的证据说明,宗教只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约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的产物。
宗教起源的探索
对于宗教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长期而热烈的讨论,但至今还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起源问题作出了探索。被人们称为“宗教学之父”的麦克斯·缪勒①开创了自然神话派,提出了太阳神话的理论。在他看来,神话的核心以及神的最初概念归根到底都是太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的宗教起源学说。他主张原始人根据疾病、死亡、睡眠、梦境、幻觉等生理心理现象,得出了存在着与身体不同的灵魂的结论,然后把灵魂观念推及万物,形成了万物有灵论,而这种万物有灵论就是最早的宗教表现形式。英国人类学家马雷特一方面承认原始人信仰万物有灵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又认为万物有灵信仰不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他认为最原始的宗教是一种由非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玛纳”引起的敬畏感。英国学者弗雷泽主张宗教产生于巫术不能解决重要问题之际。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宗教是原始人非理性思维的结果。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索宗教的起源。他在其名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强调,宗教是人类群体借助象征实现自我认同的产物,并认为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宗教的起源。他指出,宗教源于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机制,人们借助宗教来控制自己的无助感和对犯罪行为的恐惧。②这些理论和学说从不同方面对宗教起源作了极有价值的研究,为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开辟了道路。
在我们看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极为有限的知识使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对它产生了敬畏感和神秘感,这是宗教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宗教产生的必要条件。原始人逐渐萌发的灵魂观念则是宗教观念产生的思想前提。
①麦克斯·缪勒,19世纪英国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和神话学家,生于德国,中年后定居于英国的牛津。
②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51-458页;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     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306页。
2.自然崇拜
原始宗教形式多样,自然崇拜是其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原始人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感到难以驾驭,就将大自然加以神化,于是便产生了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对象主要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如土地、水、火、太阳、森林等等。崇拜的对象因地理环境而异,同时也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土地崇拜
自然界诸多事物中,土地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土地崇拜成为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我国古代有“地母”的称呼,古希腊神话也把地神称为“地母”。原始人为了获得丰收,通过各种崇拜仪式来祈求地神的保佑,由此产生了播种节、丰收节等与土地崇拜相关的节日。人们用土地上收获的果实献祭,或用舞蹈、歌唱的方式向地神表示谢意和报答。由于怕翻耕土地会触犯地神,原始人就在耕地前先以牺牲献祭,甚至用人或动物的血作为祭品来祈求地神的宽恕。菲律宾的土著民族在播种之前必杀人献祭,孟加拉的康德人则把人杀死,将焚烧后的灰埋于土地,以表示对地神的补偿。①
天体崇拜
变幻莫测的日月星辰诸天体受到了原始人的广泛崇拜,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对太阳的崇拜。托尔蒂克人建造了高达60米的太阳金字塔和太阳神庙,古秘鲁人建有一座由整块巨石构成的太阳门,他们还相信酋长为太阳之子。英国有竖立石柱以祭祀太阳的习俗,北美印第安人黑足部落每年都有举行太阳舞的节日。所有这一切都是原始的日神崇拜的遗迹。
山石崇拜
原始人对山、石的崇拜颇为盛行。古希腊人把奥林匹亚山看作是诸神和天使生活的圣地。我国云南班洪地区的佤族把阿佤山的最高峰“鹿埃姆”看作是最大的神。委内瑞拉的奥托马克部落相信他们的祖先是石头化身的人。秘鲁的原始部落认为石头是触犯神灵的人变的,故石头有灵魂,须供奉它。尼日利亚人有供奉神石以求治病的现象。
水火崇拜
水和火的威力使原始人感到恐惧,于是就产生了对火神和水神的崇拜。西非洲海岸的原始民族常由巫师献供物给海神以平息怒潮。古秘鲁人称海为“海母亲”,把它当作食物供给者而加以崇拜。我国云南西盟马散寨的佤族每年用六天时间祭水神。从我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的“河伯娶妻”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崇拜水神的风貌。在一些初民崇拜水神之际,另一些人更敬畏火神。古代印度人曾以火神阿耆尼为最高的神。古希腊人把火神叫作“赫斯提亚”,每个家宅都设有祭坛,祭坛上燃烧着永不熄灭的圣火。马来亚人有不能跨过火炉的民间习俗。这些崇拜仪式虽然与原始的火神崇拜有不小区别,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中追寻原始人火神崇拜的踪迹。
3.图腾崇拜
图腾制的概念与特征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重要形式,约与氏族制度同时发生。图腾(totem)一词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共同尊崇的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血缘亲属关系,这种东西就成了氏族的图腾。图腾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某种生物或无生物作为群体的名称,并相信其为群体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信仰所奉图腾,并有一套特殊的崇拜仪式,对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他东西一律不得毁伤或杀害。图腾是一个原始集团的标志或徽号,实行外婚制,同一群体内的男女禁止结婚,每个图腾集团都有关于图腾的神话传说。①
图腾的种类
根据摩尔根的分法,图腾可分为动物、植物和无生物三大类。动物类图腾在数量上居于首位。据有人在澳洲调查,在统计到的704种图腾之中,非动物的图腾只占到56种。古埃及人曾奉鹰、猫、牛、蛇、山羊、狮子、鳄鱼等动物为图腾。古希腊布劳朗人崇拜熊,他们每四年举行一次熊的节日,届时年轻姑娘们身穿黄色长袍,并模仿雌熊的行为。古罗马人普遍尊崇母狼。印度的拉贾斯坦土著则奉鼠为神,还为老鼠建造了庙宇。这些都是原始的动物图腾崇拜留下的遗迹。《诗经·商颂》上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商族以玄鸟为图腾的史实。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圣物。据闻一多等人的研究,龙是在我国史前的一次部落大融合过程中,炎黄部落以自己原来的蛇图腾为基础,吸收了马图腾的头、鹿图腾的角、鱼图腾的鳞、虎图腾的掌等,综合成的新图腾形象。何星亮认为,我国太暤部落是龙图腾的诞生地,以虎为图腾的黄帝各氏族部落接受了龙图腾,并在龙的原形——蟒蛇体上加上了马的头,兽的角。②他们的看法虽有差异,但都承认龙是在动物基础上塑造的图腾。
植物类图腾虽然不像动物类图腾那么多,但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大凉山诺苏人的三个图腾都是植物:香竹、梨树和松树。云南碧江地区傈僳族人的图腾差不多一半是植物,如紫柚木、竹子、麻、荞麦等。南美洲阿查瓜部落的韦列纳斯人以小树桩为图腾。希腊神话中达佛涅化为月桂树的故事和英格兰人以樱草、苹果树、玫瑰、桦树、榉树为姓的习俗都是植物图腾崇拜的遗迹。
无生物类图腾或者说非动物类图腾,不仅包括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岳河海以及土石水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类,而且也包括刀斧、帽子、房舍等器物。印度迈素尔地区的库鲁巴部落的图腾种类五花八门,除了动植物图腾外还有以大车、杯子、打火石、手镯,棍子、尺子、毯子、织机、竹筒和彩色花边等为图腾的。我国哀劳山区的诺苏人,还有个氏族以猪槽为图腾。③
图腾禁忌
原始人把某种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亲属和祖先,并奉为图腾之后,就在内心对图腾产生了某种敬畏感,于是就对图腾物实行一些限制性的规定,这就叫做图腾禁忌。图腾禁忌是人们尊敬图腾的表现,也是氏族社会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图腾禁忌也可以被看成是原始的习惯法。图腾禁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言语禁忌
在原始人看来,被奉为图腾的动植物是神圣的,不能直呼其名,只能改用亲属称谓或其他名称来称呼与图腾同类的动植物。以狼为图腾的各部落对狼的讳称名目繁多:科里亚克人管狼叫“老爷”、爱沙尼亚人叫“叔叔”、斯摩梭斯克人叫“棒小伙子”、布里亚特人叫“天狗”、瑞典的牧羊女则称其为“静默者”、“灰腿”和“金牙”。被世界各地不少部落奉为图腾的熊也有许多讳称:有的称为“大人”,有的称为“祖父”、“祖母”,有的称为“朋友”,有的称为“森林之王”。
(2) 行为禁忌
禁止伤害、碰触和诅咒侮辱图腾是行为禁忌的主要特点。我国青岛是古代东夷人的居住区,有些地方至今仍然存在着鸟图腾禁忌习俗。他们严禁伤害燕子,相信谁打了燕子谁就会瞎眼。曾经奉白象为图腾的老挝和傣等部落,除最高首领外,其他人是禁止碰触白象身体的。
(3) 食物禁忌
禁止食用作为图腾的动植物。原始人类普遍相信,如果随便地食用作图腾的动植物,就是“不肖子孙”,会遭到不幸。在大洋洲的马尔基兹群岛,人们把鲨鱼奉为祖先,严禁食用鲨鱼。不少印度人崇拜公牛,他们向公牛祈祷,并忌吃它的肉。我国白族的虎氏族严禁猎虎,更不准吃虎肉。这些都是原始的图腾禁忌的遗迹。
(4) 婚姻禁忌
禁止同一图腾的男女发生性关系与结婚。澳大利亚的各部落普遍实行图腾群体外婚制。尤其是在库尔奈、阿兰达等部落中,违反图腾外婚的规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处死。我国云南克木人至今仍然遵循图腾外婚制习俗,凡同一图腾氏族的人不得通婚。④
如果有人触犯了图腾禁忌,就会受到惩罚。不过,各原始部落实行图腾禁忌的宽严程度不同。有些原始部落可以吃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者不严格禁止图腾群体内的婚姻。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的伴生物,氏族制度衰落后,图腾禁忌也渐渐松弛。
原始宗教具有泛灵信仰的特征,崇拜仪式多种多样。除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外,原始宗教还有巫术、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生殖崇拜等形式。原始宗教虚幻地、歪曲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它在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巩固氏族团结和维护传统道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①参见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1年,第1页。
②《闻一多全集》(第1卷),《伏羲考》;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70页。
③参见高明强:《神秘的图腾》,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2-55页。
④参见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第155-187页。
三、原始艺术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的同时,也创造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文化的黎明时期,处于萌牙的艺术十分稚拙,与艺术对象保持着某种实用功利关系,并和图腾崇拜、巫术等原始宗教形式混为一体,难解难分。但是,原始艺术粗犷质朴,无拘无束,充满激情,显示了其特有的意蕴和韵律美。
1.艺术的起源
关于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了模仿说。他们认为艺术来自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又是人固有的本能。维隆、托尔斯泰和科林伍德等人主张情感说。他们把艺术看作情感的表现。席勒、斯宾塞等人提出游戏说。其主要论点是,游戏和艺术都是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泰勒和托马斯·芒罗提倡巫术说。他们认为艺术的形式被相信交感巫术的原始人用作保证巫术成功的工具。这种理论影响很大,已为许多学者所接受。沃拉斯切克、毕歇尔、梅森和恩格斯等人主张劳动说。他们强调劳动是艺术的源泉。当代美国考古学家马沙克首创季节变换说。他在用显微镜对3万年前的骨器刻纹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说,这些人类最早的刻画符号是原始人用来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并依此来确定礼仪的日期。上述这些理论部分地揭示了艺术发生的原因,但都不能被看作是唯一的解释。我们认为,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原始人类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起源与当时人们的社会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了艺术的发生。
关于艺术产生的年代问题,还没有定论。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种子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之末。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各种造型艺术就出现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才可能产造型艺术。这些看法还有待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证实。
2.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就
原始时代的艺术可以分为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绘画、雕刻、装饰等形式,后者包括音乐和舞蹈等形式。
绘画
最早的绘画比较简单,仅在岩壁上描画轮廓,可能是用手指沾着泥画出来的,画出轮廓后,用红色或黄色矿石颜料涂画。以后彩画大有进步,颜色增多,所画的动物也由先前的静态发展为表现它们的动态。
最引人注目的原始绘画是洞穴壁画,欧洲许多地区都发现了洞穴壁画遗址,其中以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和法国的拉斯科洞最为著名。阿尔塔米拉洞穴是1879年由工程师素特乌拉和他的女儿玛丽亚发现的。长约46英尺的大壁画位于洞穴的顶部。画面上的20多只野牛、野猪、野马、母鹿、狼等动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经专家鉴定,该洞穴已有15000-22000年的历史。拉斯科洞是1940年由四个结伴游玩的少年发现的。洞中壁画把府冲的猛犸象、奔跑着的野马和即将落入陷阱的野牛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除欧洲外,考古学家在非洲、美洲、澳洲和南洋群岛等地也都发现了洞穴绘画。1993年,在我国内蒙古雅布赖山的洞穴中首次发现了据说是旧石器时代的手印岩画。经考古学家的考证,在三个洞穴的岩壁上留有39个手印。①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史前绘画的这种形式分布的范围很广。
史前的绘画,尤其是洞穴绘画主要以动物为题材。据法国学者勒卢阿统计,在66个饰以史前壁画的岩洞中,共画野马610匹、野牛510头、猛犸象205只、赤鹿112只、驯鹿84只、熊36头、犀牛16头。②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狩猎劳动是原始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原始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初民们把长矛和弓箭对准壁画上的猎物,用巫术“杀死”它们,以求实际狩猎的成功。法国尼奥斯洞穴中的“野牛中箭图”就反映了原始猎人的这种心理状态。
雕刻
雕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有人认为它们的出现比洞穴绘画还早。原始雕刻的重要题材仍然是动物。在德国南部的沃吉尔海德,人们发现了一件用猛犸象牙刻成的野马雕像,年代约在30000年前,这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动物雕刻之一。1940年,法国出土了一个投矛器,它的一端是一只小羚羊雕像。雕刻这一塑像的原始艺术家传神地表现了羚羊这种弱小动物胆怯而又机敏的性格特征。北美西北岸印第安人的雕刻艺术十分著名,他们在房屋外面竖立木柱,木柱上雕刻着许多动物图腾的形象。
除了动物之外,人是原始雕刻的另一重要题材,而在人的雕像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欧洲的广大地区出土了许多女性裸体雕像。在法国南部的洛塞尔洞,考古学家发现了雕刻在石板上的一幅女性裸体浮雕,浮雕上的女子右手拿着牛角,乳腹部丰满,臀部肥大。该浮雕距今已有25000年的历史,它被称为“持角杯的少女”,又被称为“洛塞尔的维纳斯”。在原苏联国土上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女性雕像,其中一尊在乌克兰发现的女性裸体雕像被称为“科斯丹克维纳斯”。它描绘了一个乳房十分丰满的妇女形象。在中国的辽宁红山地区也发掘出了类似的女性裸体雕像。这些乳丰臀肥的女性裸体雕像是女性崇拜的表现。对生命现象不理解的原始初民直观地把女性的外部生理特征与孕育生命、绵延后代和丰饶多产联系在一起,因而把女性及其生育功能捧上了祭坛。从这些维纳斯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类对生命的崇尚和对丰产的企盼。
装饰
原始装饰分为器物装饰和人体装饰两类。器物装饰体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表现的统一,它的范围既包括把饰物附加在器物上,也包括对器物进行修整。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喜欢在盾牌、棍子和飞去来器等器具上刻上表示袋鼠、蜥蜴、蛇、鱼等动物的线条。我国实用器物的装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上尤其是彩陶的制作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等遗址都发现了饰以图案的彩陶。彩陶上的装饰以及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案为主。几何形图案花纹由直角三角形、直线、斜线、圆点和折波形线条等组成。动物花纹表现了奔驰的鹿、游动的鱼、飞翔的鸟、伸肢欲跃的蛙等多种动物的姿态,线条简洁而又形象生动。器物装饰中植物图案的大量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农耕的产生在艺术上的反映。
原始的人体装饰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的,如绘身、文身、割痕、耳鼻唇饰;另一类是不固定的,如穿戴,悬挂在人身上的装饰。
原始部落普遍具有绘身的风俗。澳洲土著经常在他们的袋鼠行囊中装着白、红、黄等色的土块,平时只在颊边、肩上和胸前画几笔,遇有节日宴会便涂抹全身。布须曼人常常用红色矿土涂抹他们的颜面和毛发。由于身上绘画容易褪落,因而出现切痕和文身的装饰方法。切痕是用石片、贝壳或小刀割破皮肉,待伤口愈合后就露出一道颜色较浅的瘢痕。安达曼人不论男女都要施行割痕。托雷斯海峡邻近的男人两肩上有很厚的马蹄形切痕,看起来颇像肩章。文身是用尖锋刺皮做连续的点,然后用花粉一类的东西渗入皮下,待发炎过后便现出蓝色的花纹,永不褪色。1991年在意大利境内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中发现了距今5300年的“冰川人”古尸,身上就有美丽的文身图案。爱斯基摩女子自8岁就在脸、臂、股、胸等处施以刺纹。我国云南傣族男子也有文身的习俗。耳鼻唇穿塞小块骨、牙、贝、石、木片等物,戴鼻环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装饰的方式。
悬挂、穿戴在身上的饰物包括发饰、头饰、颈饰、腰饰等,它们具有宗教、图腾、社会地位等不同含义。原始人的头饰多用树叶、植物纤维等做成头带,涂上红、白泥土。澳大利亚土著男子特别注意发饰,他们常用红土脂油涂抹头发,有的人还将鸟羽、苔绒、蟹爪插在头上。塔斯马尼亚人喜欢在颈上戴碧绿的小贝壳,挂在用植物纤维或袋鼠的筋腱做成的绳子上。③腰带、围群是原始人普遍的腰饰。
音乐和舞蹈
原始的音乐和舞蹈经常结合在一起表演,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最早的声乐,也就是单音节的喊叫声可能比语言的产生还早。原始人在获得丰收的欢乐场合或同伴遇难的悲伤场合,都要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原始歌曲旋律单调,音符和歌词经常重复,但节奏强烈明快,不乏艺术感染力。有一首夸扣特尔人哀悼首领的挽歌这样唱道:
哈那,哈那,哈那!擎天柱折断了,
哈那,哈那,哈那!擎天柱倒在了地上,
哈那,哈那,哈那!我们伟大的领袖去休息了,
哈那,哈那,哈那!我们过去的领袖已经倒下去了。
打击乐器很早就出现了,而鼓是原始部落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澳大利亚原始部落的男子跳舞时妇女敲的鼓是紧绷在两膝间的一张?鼠皮。阿斯马特部族敲的鼓则是用蜥蜴的皮粘在软木上制成。原始吹奏乐器的考古发掘有了很大进展。在法国的下比利牛斯山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根长108厘米的骨质笛管。在乌克兰境内,发现了6支用猛犸象骨骼制成的管乐器,它们被认为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乐器。我国河南舞阳县出土了7000年的骨笛,它可吹出七声音阶。④一些原始部落还发明了哨、箫、笙、喇叭等乐器。简单的弦乐器在原始时代也产生了。琴瑟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布须曼人有称为“歌拉”的原始弦乐器。
舞蹈是原始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许多部落每逢节日庆典、狩猎成功、作物丰收、欢迎客人、出发远征和举行宗教仪式时都举行跳舞活动。考古发掘为研究史前舞蹈提供了证据。考古学家在南非的洞穴中发现了史前舞蹈的绘画形象。1973年,我国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了舞蹈纹彩陶盆,证实了5000年前原始舞蹈的存在。原始舞蹈的一种形式是体操式的操练式舞蹈。常在月夜举行的澳洲土著的集体舞“科罗波里”即是这类舞蹈的代表,舞者多是男子,妇女充当乐队伴唱。原始舞蹈的另一种形式是模拟动物的模拟式舞蹈,它在原始部落中流行最广。澳洲土著的袋鼠舞十分出色,他们的表演把袋鼠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北美印第安人有模仿熊动作的舞蹈。他们认为,跳熊舞可以巩固人和熊的友谊,保证人的安全。非洲一些原始部落则喜欢跳鳄鱼舞。
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反映了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并与图腾崇拜以及巫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原始宗教的附属形式。但是,音乐和舞蹈使原始人产生快感,调节了他们的心理,促进了氏族部落群体的团结,也体现了原始人的审美情趣。
①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
②张延风:《西方文化艺术巡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③参见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3—83页。
④朱狄:《艺术的起源》,第216—224页。
四、原始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信息的工具,它与制造工具的劳动一样,是区别人和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特征。人类的语言与思维相联系,它既是文化的基础,又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原始社会,人们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与文字的形式进行沟通。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基础上,人类创造了文字,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语言的起源
语言起源的探索
人类语言究竟产生于何时?这是学术界至今仍无法确切回答的问题。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把语言产生的时间估挤为智人出现之后。前苏联语言学家墨山宁诺夫认为,有声语言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的学者推断,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发音,克罗马农人可以发出短促的声音。无论人类语言产生于何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这就是,人类语言从产生到发展为流利语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始人类曾经历了一个无完备口语的艰难时代。
对于语言的起源,学术界也存在几种不同的解释。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等人主张手势说,认为语言的源头是人的手势。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提出感叹说,主张人类的语言起源是表示情感的声音。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用摹声说来说明语言的起源,在他看来,语言是人们摹仿自然界各物的声音而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劳动说,他们认为,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创造了语言。由于史前时代文字资料的匮乏,上述种种说法只是学者们的推测。当代一些美国学者从研究哺乳动物和儿童的语言能力着手,对与人类语言起源相关的人类语言能力进化的原因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学者强调语言发展的社会条件,主张语言是哺乳动物长期学习和运用符号表达方式的结果。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学者则注重语言的生理基础,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才能。①在我们看来,原始人类为求生存而集体劳动、共同合作的社会因素是语言产生的关键,它与原始人才大脑皮层组织发展的生理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推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进化。
语言的产生与分化
在获得生存条件的共同斗争中,原始初民的交往需要日益迫切,当他们感到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候,语言就产生了。语言或有声语言是原始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包括音素、词素和语法三个组成部分。由于早期人类的分散与隔绝,人类的语言产生了很大差异。即便是讲同一语言的人群集团因故分裂和迁徙后,也会在音素、词素和语法方面产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方言。语言的变化与文化的变迁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某种文化的兴衰,相关语言也会产生和消亡。有人估计,世界上各民族目前使用的语言总数约有3000种,另有约3000种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消失。②语言学家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语系等不同语系。
原始语言的特点
原始语言与以后的语言有很大区别,其特点是:十分具体,缺乏抽象概念。原始语言在表示事物细节的专门用语方面十分丰富,而在表示事物类别的一般概念方面却十分贫乏。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没有树、鱼、鸟的属名,却有用于每种树、鱼、鸟等的专门用语、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能够分出树的性别,对某些树的雄性和雌性有不同的名称,对鸟、动物、鱼的尾巴也有各种名称。居住在北欧北部的拉伯人有20个词表示冰、11个词表示冷、41个词表示不同形式的雪、26个词表示结冻和解冻。③阿拉伯人曾经用50个词形容狮子,用200个词描述蛇。印度的卢舍人也有不同的形容词来表达不同种类的鹿,却没有一个词用于鹿的一般概念。在原始语言中,诸如物质、精神、灵魂、希望、恐惧、色彩之类的抽象词十分缺乏。原始语言的特点反映了原始初民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
①童正恩:《人类与文化》,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②威廉斯:《文化人类学》(Thomas Rhys Williams,Cultural Anthropology),新泽西,1990年,第207页。
③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67页。
2.其他信息交流手段
有声语言在原始初民的信息交流中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严重缺陷。因此,原始人采用了许多交际手段来弥补这些缺陷。
副语言
手势、烟火、鼓声、口哨等非语言交际手段被一些语言学家称为“副语言”。手势曾在原始人类的交际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澳洲阿兰达部落所用的手势语共有450多个符号。如果想表达“你的兄弟死了”这样的思想,他们就用三个手势符号,即:先给第一个符号:“兄弟”,再给第二个符号“已经”(表示过去了),最后给第三个符号“死亡”。尼日利亚人见面时各自用大拇指在对方手上轻轻弹几下,表示问好。烟火是原始民族广泛使用的视觉信号。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希腊人在特洛伊战争中大捷,胜利消息从伊利乌姆传到几百英里外的希腊,都是靠烟火为信号传递的。火地人用旋涡状的烟作为通知消息的信号,一个表示无意外,两个表示发生不寻常的意外,三个表示死亡,四个表示在路上捡到鲸鱼并邀请所有的邻居欢宴。①鼓声和口哨是原始民族较为普遍使用的听觉信号。非洲的许多部落常用鼓声来传递消息,不同的鼓声可以表达二三百种不同的意思。在法国一个叫做阿斯的村庄,人们可以在相距3公里的情况下,用口哨进行对话。我国广西环江县的毛南族和壮族青年,也善于用吹口哨的方法来相互表达感情。种种副语言交际手段有效地弥补了语言在空间上的缺陷。
前文字
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等交际手段在原始初民中十分流行,它们被原始部落用来帮助记忆和表达思想,是文字的先驱,常被人们称为“前文字”。结绳记事是一种用绳子打结来表意的方法。秘鲁的印第安人结绳记事的技术十分熟练,他们经常用不同的颜色、粗细长短不一败涂地的绳子打成各种各样的结来记录发生过的事情。古波斯人也常用结绳的方法来传达信息,在他们那里,黑绳表示死亡,白绳代表银子与和平,黄绳表示金子,绿绳代表谷子。我国高山族、独龙族、纳西族等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这种方法来记事。契刻记事是指人们用刀子在木片、竹片、骨片或木棒上刻上或画上一定的符号来储存或传递信息。澳洲土著居民的传信刻木十分著名,他们把要传达的主要内容刻在木棒上,由送件人携带到各有关部落。在邀请人们参加宴会、成丁礼或围猎时,他们常常使用这种刻木。我国少数民族曾经普遍使用刻木的方法来记载重大事件或记日子和账目,他们还把刻木作为借贷或婚姻的契约凭证。佤族过去有一种记事的传世刻木,刻木的两侧刻着许多缺口,每个缺口代表一件事情。每年新谷收获后,村寨的头人都要召集全村老小一齐来“尝新”。活动期间,老人们就依据一块块刻木,讲述本村的历史。②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它们的发现为原始初民刻木为契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旁证。结绳和契刻的记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语言的时空限制,并为文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①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第437页。
②龚友德:《原始信息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3.文字的发明
图画文字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最初也是人们补充有声语言的交际手段,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的雏形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或记载事件,它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处于文字的萌芽状态。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初民就已掌握了图画文字。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图画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在石头或者粘土上刻画图像表意。他们用波浪线来表示水,用星的图像表示星星,画一块岩石表示一个人具有铁石心肠。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幅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页岩雕刻,描绘了两个人进行交易的情景,这幅具有记事表意性质的雕刻为图画文字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①近代原始部落经常用图画文字来表意。1849年印第安人特拉华部落递交给美国总统一份以图画形式表达的请愿书,他们在桦树皮上画了湖和小湖以及通向湖的道路,还画有7只眼和心都用线相连的动物,意思是7个氏族一致请求总统允许他们在苏必利湖附近的一个小湖上捕鱼。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一个女子则在杨树皮上画了一封情书。这类民族学的资料生动地说明了图画文字的特点。
书写文字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社会生产力随着农业革命的发生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类的交际需要日益增长和复杂化,因此图画文字就进一步发展为书写文字。书写文字不仅具有比较固定意思的符号,还有一定的读音,是真正的文字。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
文字的发明是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文字进一步打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能够传至远方并保持久远。有了文字,人们的思想感情交流不再局限于相互认识的少数人,而是扩大到了全社会。有了文字,人类的经验就不再因为个体的记忆衰退或死亡而耗散,因为人类可以借助符号,把知识和经验积累下来,后人可依靠文字记录,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文字的发明与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以及国家政治权力确立等成为人类文明发生的重要标志,正是文字最早产生的地区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文字的诞生宣告了人类历史时期的开始。
①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