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液体标志图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15:4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景    

 


历史上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钢琴中的“新约全书”之称,这种说法是相对于巴赫的被称为钢琴中的“旧约全书”的《平均律曲集》而言的,这其中包含了关于音乐发展的深刻意义。巴赫的那套作品是对他之前的复调音乐的总结,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像《旧约全书》讲述了耶稣诞生之前的故事,《新约全书》则讲述了耶稣诞生后的故事一样。在这个比喻里,似乎贝多芬成为了音乐的“救世主”,事实上,就贝多芬的历史作用来看,这样的说法也不为过,正是他,将已经走到尽头的古典主义引向了浪漫主义,从而才有了音乐在十九世纪的空前发展。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跨越了从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体现了两种风格的转变,也是作曲家本人一生风格变化的缩影,所以只有听过全部奏鸣曲,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如果仅仅听几首有标题的奏鸣曲——诸如“悲怆”、“月光”、“热情”等,是无法全面领略到贝多芬音乐多姿多彩的音乐的,事实上,一些没有被冠之以标题的那些作品,常常能给人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尽管贝多芬在创作32首奏鸣曲之前,曾在少年时代创作过诸如三首《选帝侯奏鸣曲》这样的作品,但是就艺术水平而言,是无法与后来作品相比的,故而他的奏鸣曲从作品二号的三首开始算起。

`

一、早期

尽管贝多芬的f小调第1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明显与莫扎特一首同调性的交响曲终乐章主题近似,然而纵观全曲,其悲剧性情绪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却已经显露出贝多芬旺盛的创作欲望,以及今后的风格走向。在清澈而有活力的第一乐章之后,一个散发着古典温馨的“柔板”乐章,却有着浓厚的浪漫情调,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超脱出普通小步舞曲的优雅姿态,而是有着谐谑的趣味,末乐章的力量释放,让人们领略到作曲家的魄力,这是最接近贝多芬自己风格的一个乐章。

如果说第1奏鸣曲与“悲怆”和“热情”是息息相通的,那么暗示了“华尔斯坦”的方向的,则是C大调第3奏鸣曲。它是作品2号的三首中规模最大的,钢琴技巧十分华丽,没有一点儿伤感的味道,体现了年轻的作曲家雄心勃勃的劲头。奏鸣曲以“活泼的快板”开始,这是一个有着贝多芬式刚毅性格的乐章,音乐的开始坚定而有力,主题经过充分发展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旋律,它达到高潮后,一个优美的旋律,又将乐曲引向了另一番境界;这一乐章的华彩段落华丽而富于幻想性,结束部分规模庞大而强有力。“柔板”乐章有着诗意的隽永,如悠然唱出的心声;“谐谑曲”乐章给人以非常自由的奔放感,包含了强烈的强音,结束时却是静悄悄的。末乐章是一个如同即兴曲般的“很快的快板”,洋溢着欢欣的气氛,整个乐章充满了戏剧性。

通常认为,作品10号三首中最杰出的一首是D大调第7奏鸣曲,主要是由于其内容比之前的奏鸣曲前进了一大步,首先“急板”速度的第一乐章,在结构上远比其以往的作品更加紧凑,开始时的雄壮有力,随后的富于动感的发展,都显示出完全的贝多芬的性格。尤其是第二乐章“悲伤的广板”,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往不曾有过、以后也未曾再有的最深刻的音乐”,据说贝多芬曾说过,这一乐章是“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乐曲表情悲戚,有着不安定感,并不乏柔和细致、充满美感的旋律,随着音乐发展,变得断断续续,给人以浮沉而飘忽之感。与之情绪相反的“小步舞曲”乐章,让人从上一乐章的阴郁中逃离,进入到和平与明朗之境。末乐章“回旋曲”于华丽中有着内容上的细微变化,音乐中暗含忧郁的动机,虽然这一动机活跃得近乎横冲直撞,但整个乐章结束时却是一切归于沉寂。

c小调第8奏鸣曲“悲怆”之所以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顶级之作,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内容的戏剧性,还有就是优美的旋律。它表现的是年轻的贝多芬的悲怆情感,与其后半生的那种悲剧性的凄然深刻的悲怆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被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青春的哀伤感”。情绪庄重的引子很长,沉闷而令人窒息,进入到“快板”后,音乐猛烈地爆发出热情,并随着发展变得颇具流动感,结束处坚定而简洁。第二乐章即著名的“如歌的柔板”,它抒情如歌,徐缓而优雅,令人想到一种祈祷的气氛。末乐章“回旋曲”带着不稳定的游移情绪,但却含有更多满怀希望的成分,就像贝多芬大多数作品末乐章那样。



二、从早期到中期

衔接早期与中期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被贝多芬称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其中降E大调第13奏鸣曲,是一首超越了奏鸣曲形式的作品,其结构非常独特。第一乐章的“快板”夹在“行板”之间,先以“行板”速度的柔和主题开始,再转为一段舒缓而宽广的抒情旋律,然后“快板”以猛烈的气势突然进入,力度上的变化剧烈,与前面的平静气氛形成了截然的对比,最后再回到“行板”中安静地结束。中间的乐章是一个谐谑性质的“活泼的很快板”,显得十分躁动不安,很少有旋律的要素。第三乐章“富于表情的柔板”,如同一首诗情诗一般,有着冥想的效果,末乐章紧接着演奏,在由“活泼的快板”转为结束的“急板”时,第一乐章引子中的那个“柔板”主题再次出现。

c小调第14奏鸣曲被后人非常不恰当地冠以一个与内容无关的标题“月光”,并还煞有介事地编了个很美丽的故事,但是贝多芬当初却没有提到自己这首作品中具体描写了什么,那个被许多人误认为描写月光的第一乐章“庄重的柔板”,实际上是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乐章,是远非“月光”这一标题可以概括的,它包含了不安甚至沉重和压抑的因素。第二乐章“小快板”的轻快格调与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将第一乐章的气氛与末乐章“激动的急板”巧妙地调和在一起,在最后的乐章中,音乐高昂而有很强的紧迫感,翻滚着的冲动贯穿始终。——历史上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某次爱情的结晶,或许这倒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它的一个注释。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标题大都是后人所加,除了“月光”,D大调第15首“田园”、d小调第17首“暴风雨”、C大调第21首“华尔斯坦”和f小调第23首“热情”等,都属此列。降E大调第26首“告别”,贝多芬最后确定的标题是“离别”。另有G大调第25首“杜鹃”,恐怕是后人所起的标题里最贴切的,因为第一乐章中可以听到近似杜鹃的啼鸣,严格说,这是一首小奏鸣曲,也是贝多芬最为小巧玲珑的奏鸣曲。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品31号第二首“暴风雨”奏鸣曲,它的标题并不意味着作品本身是单纯描写暴风雨的,而这一标题的起因是贝多芬的一个门生向他请教如何理解此作,贝多芬回答道:阅读莎士比亚《暴风雨》即可,于是作品标题由此而来。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以气势非凡的笔触描写了年老的李尔王的悲剧故事,由此可以推测奏鸣曲所表达的也正是与命运的悲剧性抗争。全曲充满了奇异的紧张感,第一乐章含有“广板”和“快板”两种速度,整个乐章极富于变化,极有幻想感,它开始于灰蒙蒙的色调中,然后发展出激烈的情绪,音乐就在缓与急中向前发展,并逐渐趋于高潮。夹在两个阴暗乐章的“柔板”,是个美妙而清澈的乐章,虽然它的情绪发展始终是有节制的,但却尽情叙述了美好的憧憬。末乐章则如旋风一般,如同疾驰,迫力十足,有着无比的推动力,音乐在波澜起伏中前进,高潮迭起。

`

三、中期

    作品53号“华尔斯坦”奏鸣曲和作品57号“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最辉煌的钢琴奏鸣曲,前者包含了贝多芬前所未有的华丽技巧,结构上比之从前也更为扩大,并拥有丰富的抒情性,给人的感觉如天空一般阔达,后者是贝多芬最激情洋溢的作品之一,表达了沸腾的情感,充满了最激烈的起伏,需要非凡的高超技巧来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辉煌灿烂的主题,华丽的音群,是“华尔斯坦”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最令人兴奋的特点,随着主题的行进,音乐不间断地滚动着,形成了强有力的高潮,这其间又不乏柔和的抒情性段落,与整个乐章的戏剧性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乐章最后的强有力的收束同样令人难忘。中间乐章“很柔和的柔板”是一个绵延而优美的乐章,一段意浓情深的音乐,有人这样的形容:那孤寒凄凉的表情犹如“天使的微笑突然被乌云遮蔽一样”。它直接进入旋律美妙的末乐章“回旋曲”,这是个规模巨大的回旋曲,贝多芬几乎把回旋曲的所拥有的可能性都进行了探究,据说这一乐章的主题旋律取自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昂地区的民谣,它经贝多芬之手,充溢了温馨暖人之感,效果十分迷人,而最后的强有力的结束,会令人欣喜若狂。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开始的“热情”,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高贵的一首,它包含了“命运”的动机,一个激烈颤动的主题和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主题相继出现,二者形成绝妙的对比——这是贝多芬所喜欢的方式,而随着乐思的发展,音乐越来越奔放粗犷,一泻千里,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在对比中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直到在巨大的音响中结束整个乐章。 稍停顿,变奏曲形式的“流动的行板”,以平淡却优美的旋律平静地奏出,而在乐章最后,给人带来风暴再来的预感。在不停顿地进入激烈的末乐章“从容的快板”之后,是旋风一般急速旋转的旋律,音乐在激烈的弹奏中发展,形成动态很大的快速音群后,逐渐减弱音量,然后狂潮再起,最后在极快的急奏中行进,抵达势如破竹的结束。

通过“华尔斯坦”和“热情”,贝多芬创造了钢琴奏鸣曲最宏伟的奇迹,它们就如同金字塔尖,是新约全书中的最精彩篇章,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一个激情飞扬的贝多芬。而同样作为中期杰作的作品81a号“告别”奏鸣曲,在华丽的钢琴技巧之外,又体现出贝多芬新的探索,在此曲中,“有一种由理性的知性所磨练出来的透明感,而且所表现的情绪非常细腻。加上这阙奏鸣曲内有很多类似对话式的音响,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在这一乐曲内含有‘诉爱’的成分在内。”第一乐章有“柔板”的缓慢序奏,含优美的“告别”动机,淡淡的伤感之情十分明晰,然后在一声强奏之后,音乐速度加快,而“告别”的动机似乎随时都会出现,特别是尾奏,“告别”的动机连锁性地奏出,令人回味无穷。中间乐章“充满感情的行板”,有着不安的因素,有一种阴影的效果,而阴影深处,已经令人可以感受到一股淡淡的贝多芬后期的味道。末乐章是个洋溢喜悦的“活泼的”终曲,充满了像透明的光那样缤纷交错的美感,尾奏更是有着感慨万千的情感。



四、晚期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大致应该是从第2832号奏鸣曲,第26“告别”和27号可以看作是从中期到晚期的过渡。作品第90e小调第27奏鸣曲仅两个快乐章,它充满了感慨之情,与中期风格相去甚远,据说贝多芬曾笑称此作的两个乐章是“理性与感情之争”和“与情人的对话”。两个乐章的表情标记也很详细,第一乐章:“快一点,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地”,尽管都是快乐章,但它们却有着慢板那样的安静与抒情。前一乐章中的动态与幽静的相交,后一乐章中的极其抒情的歌唱以及最后的留下细腻余音的结束,都是十分精致而美妙的。

在晚期奏鸣曲中,贝多芬越来越不把传统结构放在眼里,例如作品109E大调第30奏鸣曲的末乐章,是一个含有六个变奏的“如歌的、充满感情的行板”,作品110号降A大调第31奏鸣曲的末乐章“不太慢的柔板”含有一个赋格曲,还有两个乐章的作品111C大调第32奏鸣曲,结束乐章是个含有五个变奏的“朴素而如歌的柔板”。

    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一个活泼的开始,音乐随后的发展是满含幻想色彩的,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比较专业的说法,此乐章是以速度和节拍都不同的两个主题写成的奏鸣曲形式,这是个十分大胆的创造,两个主题中的第一个柔和、轻盈、可爱,第二主题沉重而有动感,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美妙的琶音和如同珍珠散落般的快速音群。音乐转为柔板后进入尾奏,最后的结束宛如在空气中消失一般,然后紧接着进入短小的第二乐章“最急板”,充满了力量与沉静的交错。末乐章的长度比前两乐章总和的两倍还长,表情标记是“如歌而充满感情的行板”,主题旋律温和并隐藏动感,无比优美,贝多芬在此记有“如歌地,从心底很感动地”一句话;第一变奏极富情感,具有圆舞曲节奏,第二变奏轻松愉快,第三变奏活泼而具动态,第四变奏有着缥缈的幻想色彩,第五变奏表情严肃,有赋格曲风,第六变奏的弹奏十分纤细,直至成为更纤细的颤音,主题旋律若隐若现,整个乐章结束在一片静寂之中。

    31奏鸣曲的开始总让我感觉在情绪上与30奏鸣曲的结束十分接近,所以每次听这两首奏鸣曲时,总有在听一首作品的感觉。第一乐章“如歌而充满感情的”,优美而雅致的旋律,梦幻般的琶音,编织成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其第一主题旋律是温情而内省的,并充满了憧憬之情,在清丽脱俗的第二主题出现后,音乐逐渐增强力度,但很快又恢复到前面的状态,最后在幽静中结束整个乐章。它直接进入短小的第二乐章“很快的快板”,音乐豪放自由,富于律动性。末乐章“不太慢的柔板”为一个有着庞大序奏的赋格曲乐章,是内容与形式都十分独特的创造,贝多芬在此处特别指定指法,意图达到古钢琴的效果;序奏以轻轻的宣叙调开始,速度在不断变化,不久出现了一段阴郁的“悲叹之歌”,这一绵延唱出的旋律,曾令瓦格纳大为喜爱。赋格曲为三声部,它有着优美的主题旋律,自由的主题发展,渐强的高潮,“悲叹之歌”的再现——贝多芬在这里记有“精疲力竭,不胜悲叹”的字句,然后“逐渐恢复元气”,直至最后脱离赋格曲的形式,并一扫悲哀之情,以动人的高扬情绪结束全曲。

如果最后一首奏鸣曲的开篇乐章“热烈活泼的快板”,不是在一个庄严肃穆的序奏中开始的,我也会很容易将它与上一首奏鸣曲的结束部分连接在一起。这个序奏于庄重的气氛中散发着些许灰暗的色调,它结束于最弱的低音,然后“热烈活泼的快板”如同从地下冒出来一样,赫然呈现而出,音乐一下子变得精神抖擞,主题旋律也颇有动力,音乐时而是波浪状的,时而是跳跃的,激流中不乏清澈,粗犷中不乏细腻,直至抵达猛烈的高潮。乐章的尾奏巧妙地引导出梦幻般的下一乐章“朴素而如歌柔板”,其主题是一个“小咏叹调”,平静至极,却有无限深度,第一变奏的圆滑演奏,第二变奏的精巧节奏,第三变奏的琶音弹奏,第四变奏的很弱的震音,最后一个变奏的在细致的伴奏下唱出的动人主题,这五个变奏恰如精神被高扬净化的整个过程,此乃一个美妙无比的过程,却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得以体现。

    到这里,我们已经从宏观上全景式地了解了贝多芬各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通过了解这些作品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的风格、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发展,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到这部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的历史地位,它对于音乐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年贝多芬在创作它们时,或许并不会想到,他通过同命运抗争获得灵感而创作的这些作品,竟会被拿来与欧洲文化传统的基石《圣经》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这些音乐所起到的作用也正如基石一样,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