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测评:“十一五”: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解决“四大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41:20
“十一五”: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解决“四大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个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关专家指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特别突出地解决好“不和谐因素”的“四大矛盾”。

  矛盾一:分配公平失衡,贫富差距加大

  做相同的工作,由于身份、所在地区和部门等不同,享受的待遇有很大差别,收入也可能相差数倍……专家们指出,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羁绊”,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还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统计显示,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1∶2.57,到2004年为1∶3.23。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5倍。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只是目前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矛盾的一个方面。“国有经济单位中,电力、自来水、燃气生产与供应、电信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行业,靠了垄断经营的优势,获取比其他行业平均工资高得多的收入。”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指出,目前我国各个行业之间、各个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据了解,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在2003年为3.98倍,而到了2004年达到4.25倍。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福利收入。2004年1月至9月,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行业有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分别为18798元、15982元和15489元。而平均劳动报酬较低的农业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仅有4655元、8057元和8159元。

  在全国各地中,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和福建(5879元),平均为7453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区市的2倍还多。

  专家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五年要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等,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最广大人民。

  矛盾二:教育不公,发展不均

  高考移民、择校风、乱收费……这些近年来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新名词”,反映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不配套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积聚和配置,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上学难、花费多、压力大也日益成为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

  北京大学的一份报告披露,我国省与省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别是7.8倍;《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现状,无疑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将会埋下城乡、地区、阶层等人际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朱佩玲所说:“在‘十一五’期间,应该把认真解决好我国教育均衡问题列为‘重头戏’。”

  矛盾三:看病难、看病贵仍待解决

  现在,“看病难”已让不少国人“放弃”了健康这一基本需求。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

  据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一方面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既增加了就医困难,又加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导致了目前社会上普遍抱怨的“看病难”。

  “看病贵”是近年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年到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都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药品流通环节混乱等都有关系,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统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矛盾四: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缺口多多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中国社科院预测,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如果经济增长保持8%左右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以安排就业1000万人左右,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4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介绍,包括4000多万已经退休人员在内,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不及劳动人口的一半,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和养老保险一样,同我国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参保人数分别为13341万、10546万、7810万、5085万的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等都还显得“相对单薄”。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截至2005年9月,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区。

  专家因此指出,今后五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把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维护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