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监狱男朋友写信例文:太极杂说19-20-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03:37
太极杂说192009-04-05 22:39
】有两种人,是一定要打的,一种人是坏人,出手歹毒,要比他还狠还毒,对不对还在其次。另一种人,就是朋友。用招,拆手,互通有无。
】彼此没有冲夺,相互长进才是.
】有位陈家沟的老师……,曾提到当年陈克忠先生一个云手能把自己打出打出很远,又提到陈发科先生进北京时,当地人为了人他出丑,放了一只狼狗咬他,发科公一个野马分鬃把狼狗打出20多米,死了。
】重心问题,这是太极的要点.讲中定也好,内劲也好,推手也好,散手也好,根本点就是重心.以此类推,只要拳法都讲重心稳定的.特别练太极的推手,首要破坏别人重心,尔后击打,劲方能透入对方体内(谓之内伤),这是技击原理,很多人不以为然的.我遇一个与形意的,练了20多年了,他每秒击出5拳,很厉害,空着打还可以,但被我粘住双手后,居然一拳没能发出!所以太极推手决非不能散手。
】跆拳的鞭腿以得分得点为主,讲究起腿直踢,不如散打鞭腿有摧毁力。
正确的散打鞭腿技法,是正常人感到很别扭的一种姿势,很难控制平衡。鞭腿在姿态上的关键,是上身和腿部成一直线;要领上的关键是送髋。你如果在右鞭腿时身体向右转,会因为易保持平衡而感到舒服,但却是一种错误的姿势,自己觉得有力,但力在内部自耗,送不出去,鞭击力传不到沙袋上。
散打和太极共通的地方,一是内部重腰胯劲,二是在姿式上的表现是三节从内向外动——出拳应该是胯先内合、肩再送出、最后是把拳甩出去;出腿在击中时,胯和膝是在脚的前面的,时间上的主次先后分得很清楚。好的拳手也是意一动,腰腹(丹田)一哼一哈一扭一合即打人于无形,此点最重要,也最难。
散打练意练劲,但不练气不练极柔阴阳,这是和太极区别的地方。
】松与紧,刚与柔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练拳中有松无紧是不可能的;和人站立一样,只有一条脚紧了,另一条腿才能放松....这是顾留磬<<太极拳术>>里的到法,但顾没有讲到金鸡独立,分脚,摆莲,二起脚,旋风腿等单脚着地时腿如何放松,其实单腿里面也分阴阳的(松紧).看你何处做松何处做紧了,马岳梁单腿抵御数人推拉,必定是个中道理呀.这是高层次化解,也是掌握重心的绝好例子,值得太极拳者深悟的.
】一, 拳艺高低, 不在乎拳龄长幼, 更不可以年龄论之. 薑是老的辣, 但胡子长的未必见识长。二, 好一点的老师, 理应教出好一点的学生, 更好的老师, 应该教出比自己更好的学生。三 , 练一年拳不一定长一年功夫, 练一年拳也未必不长十年的功夫. 单看自己是个什么料, 怎么练.和跟谁练。
】《周易参同契》,《道德经》等一些道家名著是太极拳理论的源泉。
】关于“合力”与“巧力”的问题。“合力”称之为整劲,“巧劲”其实不是“劲”,巧只是一种用劲的高效率的方法,劲只有一种,就是“整劲”。柔化是把劲散掉,让对方的劲找不到着力点。
】劲散掉找不到着力点,好。只有走内才能做到,不是技巧。
】有一名言“能婴儿呼?几乎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谁家的婴儿会怕丢脸?!人越大就越怕丢脸,我一直不清楚原因何在,做婴儿脸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大人们总爱他们的那张脸?和婴儿的脸相比,大人们的嘴脸真是太丑陋了。只可惜我离婴儿时期已经太远太远!所以我的脸其实很丑陋,丢了也不足惜!
】以前做右鞭腿,身体是左转的,很多年都这样,后来学了太极的合劲,就身体右传,,把以前的惯性力全部转为合力.感觉力量好像大了很多,
】没有不好的拳,只有不好的功夫,拳只是载体。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水平高低,甚至估计拳龄的长短。去年焦作太极年会闭幕式上陈正雷大师与小旺之幼子陈鹏飞同台献艺,我就没有分清谁的“水平”更高一点,而且持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正雷大师的拳龄是鹏飞的年龄的几倍,相信圈中人都应该清楚。窃以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推的好看与否与对手的水平有很大关系。如今年顺德全国锦标赛上陈自强(陈小兴之子)在第一场比赛时打的就非常好看,对手根本就无还手之力,一分钟就结束比赛,而且几乎都是大分数的倒地,去年陈炳(陈小旺之侄)全国锦标赛决赛时,打的也非常漂亮,手履胸靠,动作潇洒极了,对方一分未得,优势获胜,……
】很多朋友对太极技击很神往,而实际情况却是太极圈里技击高手太少了,焦作是拳乡,陈家沟,赵堡,以及附近的沁阳,博爱等地,太极传人比比皆是,而真正能用太极的高级技法,让人输的心服口服的人还是凤毛麟角,高手们被练外家拳或摔交的人击败也是常事。想成为高手有几个条件,明白的老师很难得,缘分,财力。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或是老师不真心传授,学成此艺实比登天,有了老师自己还得苦练,你有时间吗,你能经受住其他各种诱惑,专一去练拳吗。当然先天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悟性是成为顶尖高手的必要条件。若几个条件你都已具备,那么成为技击高手只是早晚的事。大多的爱好者,对太极的技击有所追求是很正常的,找一个好的老师很必要,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能够实实在在的为朋友们提供一些信息,不要被那些江湖骗子所蒙蔽,误入歧途。
】我以为对一些成了名的大师还是要礼貌一点。在中国,大师都是靠脸面吃饭的,撕破了对太极大业并无益处,会使很多太极爱好者心寒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已给了我们很好的忠告,这是中国的国情。而且将众多的朋友引进太极圈,众大师功不可没。
】武术中的肘法,十分丰富,具杀伤力,是“弱欺壮”的重要武器。
】太极拳应该是在对手旧劲已失而新劲未生最弱的时侯攻击对手,使对手丧失战斗力。练己和知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个方面,练己即使练到两胯倒阴阳倒得很好也不能随时随地各个方向很自由的化和发,因为此时力是分新旧的 ,仍有机可乘。如果是转太极就不同了,不贪不欠连绵不断,不管接不接手,只要对手劲出意出,身上就会有应对,就能接上劲借上劲借上意,对手的劲就会停在那儿进出都不方便,进也挨揍退也挨揍,分寸拿捏得好的话,对方一点知觉都没有。此时,对手何时出力何时倒霉。如果能借到别人腿上的力而不是去破坏别人的根,真是另一种感觉。
】真正推手较技时,马步没有这么低,而且是双方一接触,高下立分,没有推手比赛中的你来我往。越是程度高的拳手之间,越不会有什么“招来术往”。正如陈公发科所言:高手间较技,恰如两只瓷碗相碰,不结实的立碎。
】目前太极拳的练习在两个端点上比较兴旺,一个是学习拳架子,许多老师办班也是教个拳架子就走人,比如一个月,两个月,夏季短训班等。学生也是学完拳架就认为已入太极拳大门。再就是在太极拳的高端也兴旺的很,这主要是以一些文人学者为主,将太极拳与哲学思想紧密结合来论述太极与人生,太极与艺术,太极与技击等。
    这中间有着一个巨大的中试阶段,也就是如何从一个只练拳架子到达太极艺术的高端的阶梯。每个人都看到山上繁花似锦,但上山的路在哪里却是学人最关心的。
我们虽然羡慕陈发科的交手立决胜负的高超技艺,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达到这个阶段。就我们一般人来讲(包括陈发科在内)在平日里推手,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处处发人。这也正是我们喜欢陈兆奎推手照片的原因,他使我们看到的是平常的太极大师,而不是出于交战中的大师,透过这,我们或许可以领悟一点太极拳的练法(当然指的是陈式),在比如我喜欢李雅轩的书就是因为他说了许多当年杨澄甫推手时的表情,感觉,味道,这些是很有借鉴意义,是修炼太极拳的路上的路标。
】我体悟到一个关键的要领——右鞭腿的鞭击力来自腰胯的整劲,尤其是左腿的绞击配合最为关键。因为右腿的绞击配合要差些,所以左鞭腿的水平差很多。另外,在出重拳时,只要腰一松,腿和拳的劲就合在一起了。因此,我体悟到腰胯膝在发整劲中的核心作用。
】一是无极桩实在是很好,各式太极拳的起式应该当作极关键的一招来练,现在我对“无极生太极”有新的感悟。二是可以把各招定式当桩功来练,如“揽扎衣”定式练低桩,对提高体能极有裨益。
】对于神意的运用,现在我把练一遍拳称为“想一遍拳”,这可能是“用意不用力”的一个好方法。
】不要进行拳种之争,千万不要忘记太极乃“无极而生,生太极,生阴阳,生五行,生万物”形形色色的太极拳种无不是从一而生,谁又能敢说那个门派没出过或不能出高手,谁又敢说那个门派能永久强盛;好拳是悟出,是练出的,不是说出的!太极杂说202009-04-05 22:40
】练太极拳者常要舌顶上顎,口唇微闭。嘴张得太大不仅不卫生,还容易惹祸。出言不逊常常跟着自取其辱。陈小旺很善谈,但他跟我说,他两点不谈,一是不评论其他各派太极,二是不评论其他拳师。我同朱天才交往更多,也未听他说过什么人不好。还有苏自芳,她更是慎言,给人沈着端庄之感,有老师风范。嘴臭的人往往心不善,这种人离得越远越好。
】……“其中机会是无意碰到的,不是有意找的。”给我重要的指引,更正了我原来在推手中找机会的错误思想……
】劲断意不断。意一断,必为人所乘。
】技击中的另一个问题,既是“断点”问题,即劲之断点,凡劲有断点,易为人所趁。许多太极拳的书籍很着重于绵绵不断的描述,或如水或如丝及至纯意于虚无缥缈中,可见“不断”在太极拳劲路中的重要性。我老师在推手中总在不断地找对方的断点和缺陷,一但找到,即刻如水般灌注进去填满对方,给我很大的启发。也正反映出“二道力(劲)”的危险性,即被控要害后,对方为了不伤你,将劲松开或断掉了,此时对方有断点,易为你所趁。不练太极拳或练太极拳感悟不深的人,对“断点”还是较难理解和体会的。就算理解和体会过,推手时断与不断也只能是相对的,是功力和悟性的体现,要找对方的断点,同时又要尽量使自己更不断。在我的理解中,真太极的推手,不管时间多长,有多少个动作,却只有一气呵成的一道劲,没有二道力。
】将人打出后,劲实质已断,如果是引动对方的根(或控根)后再将其打出,对方其实已经没有机会出二道力,断开已无妨,我们所讨论的是,对方根已动或已被控,在即将被打出的瞬间,你留住了他,此时你劲已断而他再袭你,你当如何?意是太极拳的最高要求,也最难,如意已练到,再多道的力也奈何不了你。
谈第二劲。推手时如欲引对手进攻或发劲被接或生顶抗时,及时撤回劲力,蓄于后脚,接点不变,引对手失中或生停顿,以原势发第二次劲,称为第二劲。
】推手过程中自己感到对方的二道力(是否可讲二道劲?),是你的听劲不好的原因,是走化过程中意念感觉"丢"的表现.
沾粘连随,有沾粘在手,连随在走之说.即是靠手法,身法,步法来完成沾粘连随的过程的.但这种沾粘连随是属于低层次的,也容易产生"丢","顶"之类的毛病;高层次的沾粘连随除了上述要领外,还含有意念的沾粘连随,即靠内部气机澎胀收缩形成的沾粘连随,这样的话,听劲也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的.
】如果所说的“二道力”是指二次发劲的话,这实际上正是太极拳实用中,应该避免的东西。记得学推手时,老师经常批评我“二道力”,即第一道力破对方的根,第二次发劲将对手放倒。老师说,引与发应是一体的,一次发劲中完成的,我后来体会,引与发同时完成,必须上下配合,立体作用才行。“二道力”易为人所乘,所以不能算是到家的太极发劲方法。学太极之前,我学的是查拳散手,回过头去看看,很多技法都是“二道力”的。当然外家顶尖高手,出手也是抬手就是,不用“二道力”的。
】化打一体,引发瞬见,从时间上只有一没有二。胜与负就是一与二的区别。
】“老虎张大嘴阴阳颠倒颠”是描述赵堡拳的特点,与人接手时,对手感觉到赵堡拳出手.进退,阴阳不定瞬息万变。就象老虎张大嘴在等你,随时可能把你吞进去。那只限于高手才能表现出这重魅力,我们初学之人见过但做不到。
】推手分好多重情况:其一,两个生胚子,一身僵劲未除,此时推手就象揉面把身体松开,体会内外.僵柔.顺逆等等这是第一任务,没有输赢。其二练到一定层次比较松的阶段,两人或是同门或是好友或是师生,在一起找劲喂劲拆拳架。你把我打倒,可能不是因为你的劲对,而是因为我的劲不对或是我在喂劲喂招给你。你没把我打倒,不一定你就不对,你对的部分可能尚弱小,暂时没有用,假以时日,对的部分会慢慢利害,战胜不对的。此时求的是理,更没有输赢。其三,两人在擂台上或僵到非要分出胜负,那就是对手就是敌人,应该讲好什么允许用,手脚肘肩漆跌打摔拿都行。只要能起来,敢接手,都不算输。一方罢手,或一方失去战斗力,才算分出胜负。俗称“放马过来,搏一搏胜负”很多人把几重情况混为一谈。两人讲劲摸劲,占了一手先,就说赢了某人实在欠妥。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达与别人争胜负的水平。
】有时候,是否是二道力,也不易判断。比如,在一次推手中,老师的一只手已经击到了我的命门,很轻,我能感觉到,但我并未被他制住,我也没觉得有危险,我还以为是他不小心碰到的,我继续向他进攻,他在短时间内又用同一只手再击一次我的命门,并加大了一点力量,我这回才觉得危险所在,先停了手,接着老师说:“如果我第一次就加劲打你,你还有第二次?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指命门)”更有一些功夫比较好的人,当被对方的掌轻拍到身上时,并不认为就能打着自己,不会就此停手的。所以常有误会。我发觉,参加过正式推手比赛的人与未参加过推手比赛的人(且以实战为推手目的的人)推手时,“比赛”的人几乎没有二道力之说,而“实战”的人就最忌二道力,所以武技的友好切磋有点到即止之说。是否现在的太极拳推手比赛已经误导了“现代太极人”呢?!我老师是把“推”和“打”在推手中分别体现和对待的,“打”是用,“推”是练,练时通常不打,即使打到也即止。对待不熟的人,以“推”为主,尽量以韧劲控对方的根,最好能“填满”对方或“封”住对方,如不得已“打”到,也是打到即止。
】佛家与道家求的是慧,即对本体内在及外在的最高认知。道教与道家不同,有很多派别,通过不同的修炼方法,以求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以上各家,包括儒家都有静坐打坐等手段。所谓“功”是在此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较低层次时,只在打坐时有“功”,出离这个状态则没有;而到了较高层次时,精神气质相貌都会发生变化,虽不求胜人而人亦不能胜之。
    武术的目的有三个,修身,健身,防身。最基本的是防身,即技击。这是武术的根本属性,舍此则起不到武术独特的健身修身作用。技击就是一种制约技术。要想制约别人,先求完善自我,当自我高度完善时,别人的缺陷自然就看清楚了。此时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矣!然而到了这个阶段,争胜负反倒在其次了,进一步的自我完善才是追求目的。这也就是许多前辈宗师说‘技击乃末技’的原因所在。
】中定的定义较多,各种太极门派说法不一.吴式吴公藻写的一本书里也有精确定义.只要能理解含义就行.八面支撑与八面撑煞是两回事.八面支撑的同时要有阴阳虚实的内容才对的.与松的概念一样,人们以为松就可以了,此松用在推手中,一点没用.松我认为是松骨紧筋.骨松多少筋紧多少.有比例配合的.
】你说松在推手时没用那可是偏见啦,我就记得大约在86年间的一次练功时与一位70公斤级的搭手(我当时为52公斤级),由于他抢了先手,两手抢入我的腋下使我两手臂无法施展(竞赛推法很容易犯规的),我当时就全身大松,意识下沉,他就怎么也发我不出,连发我三次都不成,结果他自己倒脱水啦,瘫软在地,不是大家匆忙到处讨得杯糖开水给他灌下可就会有危险出现啦。所以松也是好的方法。
】学拳首尊传授,二贵有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在其中(发明)矣。尊传授非明师不可。明师者,明白太极拳之师也。不仅明白,还要倾囊相授。然学拳者也要品行端正,用心向学。徒寻师,师择徒,各有盘算。所谓得其人不教谓之失道,不得其人而教谓之漫泄天宝。自学纵然有成,恐有极限,国术之道贵在传承,拳术为国术之一,口授心传向不形之文字,经籍论典,其义常不在文字表面,设若支解经意,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非明师点破,不足以恍然大悟。
】个人庆幸得遇明师,家师领我入门,一不收费,二不藏私,倾囊相授只为教几个自己想教的学生,喂劲喂招,凡事躬亲。家师不徒托空言,讲的写的都能做到(个人领悟总在挨打后),老人家常言「不想把这些东西带进棺材」,因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是恨铁不成钢。
未遇家师前,个人走过很长一段自以为是(其实不是)的路程,自从遇到家师后,谨遵传授,不敢离师太远。坦白讲,个人际遇相当好,能得明灯指引,不致迷航,也因为有段「其实不是」之路,故遇明师而诚心向往,只是沧海一粟,有恒难求,老是挨老师关心。
】冯志强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第24页讲“三换掌”时也提到腰的虚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左顾则左实;右盼则右实;中定者,定在虚实之中也,非两足站死,非八面撑煞,实神气得于虚实之中,其消息即在左右两肾的虚实中。如三换掌:两腿站立,右腰肾实则右足实,左腰肾虚则左足虚,重心在右腿;换掌时,全凭左右腰肾虚实抽换,左腰肾向左抽换而为实,右腰肾由实而变虚,此时出右掌,重心不变仍在右足,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右腰肾向右抽换而变实,左腰肾由实变虚,此时出左掌,重心仍不变,左掌前伸为实,右掌后引为虚,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马虹在〈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中谈到三换掌(第一换掌)时说:“身向左螺旋略下沉,右腿逆缠里合,沉右臀,突出右外胯”。我以为“沉右臀”是“泛右臀”之误,一身既左螺旋略下沉,如果沉右臀则是左右皆沉,于理不合;二沉右臀就不能突出右外胯;三如果改成“泛右臀”,右腰肾必上抽,与冯先生的说法也吻合。
创编过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阚桂香女士在〈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一书中也提到身法的提抽,不过她没用腰肾这一古老的概念,而是用了腰側肌这一解剖术语:“右腰側肌向上伸长则右虚”。
】太极拳的意念占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确实低不下,就稍高一点,保持劲力不断就行了,不必拘泥于拳架,……
】太极拳和外家拳其中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听劲的技巧,而功夫是长期的锻炼得来的,不只是在练拳中,生活中处处都合太极之理,所以才会练到那种招着何处何处击的功力,太极拳师应该具备的这种素质是处处存在的,他不应想外家拳一样有偷袭一说,应该随时都保持一种松沉状态,即便不发人,自己也不至于失中,虽然别人这种做法不太光明正大,但我想我们应该有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太极杂说212009-04-06 09:51
】明师确实只不过是外因,即名师未必出高徒,但高手必定出自明师门下。练者很少认为自己悟性差,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悟性也确实相差无几。如果经过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练习,仍未窥拳学真谛,不要怀疑自己,而应怀疑老师。习者是否能有所成就,不在于学哪门哪派,而在于跟谁学怎么学。
】在拳学方面,自学成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不追求拳学真諦,仅以自娱为目的的除外。拳学是多少前辈血汗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见过,感受过,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你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怎么才能达到吗?我认为明师,悟性,苦练;缺一不可,尤以明师最为重要。如无明师,悟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越是苦练,走的弯路越多,自己受的损失越大。岂不闻“学拳容易改拳难”。有人说自己的悟性即明师,明理即明师,实乃偷换概念。我倒是认为,悟性差的择不择明师差别不大。因为既使有明师指点,也未必能悟出。悟性高的一定要择明师,否则极易“悟”入歧途。“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都没有否定师的重要性,没有教大家以“悟”为师。孙禄堂先生初习武时,学拳殆有天授。其师恐误其前程,将其送至郭云深处,深造八年。后又至程廷华处学了两年,加上先生自己苦练,后成为一代宗师。以孙先生殆有天授的悟性,尚须从明师苦学十余年。如果悟性可为明师的话,孙先生何须转益多师,孜孜以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小鬼推磨",这是最普通的招式,但圈内人也知道,这是比较难解的一试,有许多人都是在这一试上吃的亏……
】太极拳讲逢硬必打(发),这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很容易造成骨折等。
】最好的老师是自己___练拳中的悟字,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也是这意思.我不敢妄加评论别人,但明师就是明理啊.明师要但不能依懒于明师.从推手角度讲,应与各种人推,越多越好,大量的感性认识,必定有理性认识产生的.
】打人是用功夫打人,不是用太极拳或少林拳的招式打人。练太极是练功夫,恰如练少林拳也是练功夫一样。太极拳本身不是武器,也不是功夫,它只是一种训练方法,它首先训练心智,训练大脑,强调用意识指挥肢体。太极拳研究的是以最小的牺牲,最小的代价去巧打,智打,潇潇洒洒地打。太极拳练松柔,一是为的是出拳更快更刚,二是为吸化对方来力,使之无力点可寄托。至于实战中是脱手打还是粘发打没有定规,应就势而为。练太极拳练打是为了不打,要练出英雄气概,更要修出端正的品行。
】推手只是师门内的一种锻练手段,以使学者体会“沾粘连随”和八法之用,以至懂劲。竞技推手纯为争胜负,又为保护对方,八法中“采、挒、肘、靠”都禁用(年会可用靠),割裂了完整的太极技法体系,遂使“按”往往变味为“推”,“履”无“采”助易失其效,“沾粘连随”亦变得无足轻重。可能不仅是太极拳,任何功夫项目一成竞技,难免要害其真意。如韩之跆拳道,竞技中只允许用腿,实战搏杀中,手的技法必然生疏。
】我觉得有时候形无法松下,很大的问题在于心,总是提着心吊着胆,难免全身发僵,无处不死。可是松心哪里那么容易呢。有时候自己站,或者坐,勉强可以静下来,松下来,后来发现都是自己异想天开,都是假的。和别人一搭手,一动起来就又成一堆肉了。如果可以不执着,就会松下来,执着于气则气滞,执着于形,则形僵。执着于什么就会变成什么。当然这些也会因人而异。我的口号是:洒脱为人,淡泊处世。
】“太极是立体的圆”的体会只是一个阶段,还只是御人,而原地“阴阳颠倒颠”才是太极的高级境界。
】打人是用功夫打人,不是用太极拳或少林拳的招式打人,练太极是练功夫,练少林也是练功夫。只不过太极拳练好了,应该可以做到挨到何处何处发。因为太极拳是是在圆字上下功夫,圆弧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发起进攻。发拳如急刹车,走直线没错,妙就妙在收是收回到圆中,真正的圆是无缝可钻,无懈可击的。粘发是推手用的,是后发制人,是太极推手的一般原则,脱手打人是绝对原则,一旦明确对方是敌,一有机会,就应先发制人,脱手而出,至敌与死地。
】真正的圆是无缝可钻,无懈可击的。因为这里说的圆是立体的圆。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练拳首先要注意立身中正,支撑八面。要练就六个方向的混元劲,前后是本能,加上左右是技巧,再加上上下是奥妙。立体的圆是不倒翁,圆是滑头,圆是没有定向,圆是天衣无缝,圆不会向你泻漏任何意图,所是圆是最难对付的。
】我的两次实战经历
    学习功夫型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有一身应敌的功夫,也就是与人交手实战功夫,这种功夫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也许一辈子也用不上。一旦用上时,临战的心理作用尤为重要,心理素质不强,一身的本事很难正常发挥,拳友之间的交流和切磋能心平气和,挥洒自如,和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对付强人、暴徒能泰然自若,发挥所学才是对工夫的真正检验。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要身经百战,“在战斗中成长”。这里说的并不是要滋事生非,没事找事,而是要找机会多与别人交流。积累实战经验,培养实战心理素质。记得十多年前,我刚开始练习太极拳每多久,四正推手也刚会划圈,在别人的纵勇下,参加全省的一次太极拳推手比赛(65kg级),当我了解到我的对手是一所太极拳学校的教练(据说是推手高手)时,心里当时就发怵,一上场,两腿发颤。比赛时,一搭手,对方就用双手卡在我的两腋之下,左右一晃,就把我扳倒在地,什么棚、捋、挤、按全没有。起来以后,我马上醒过劲来,不就是不准抓、别(反关节)的摔交吗?反正是输,豁上去了。第二轮时,他卡住我的两腋,我从上向下捆住他的两臂,两腿一蹬,他也倒地。这哪里是在推手 ,简直是叫牛羝架。就这样,你来我往,最后差他一分败北。通过这次参赛,使我在心理上得到了培养,以后无论是友好切磋还是有人叫板,都能泰然处置,说道底是个面子问题,死不了人。
还有一次,我推着自行车在一闹市走,不小心碰了一下前面一个人的自行车,本以为这是正常的事,道歉一下就行了,谁知这人不认帐,放下自行车,摆开打架的架势,原来他们有两个人,是这个地方的泼皮,在场的人们看到要打架,立刻围了一圈,有的还高喊快来看武打片,我那里经历过这种场面,虽说练了几年的太极拳,还没有真正打过一次架。猛然想起我的一个师兄弟在附近开饭店,如果真打起来,他一定会来帮忙的。话说不及,站在我对面比我高半头穿花布衫的家伙扬起右拳,对准我的脑袋砸了下来,我一个右转身手挥琵琶右掌向他脖子斜削过去,只见他整个身体飞了起来,象体操表演的后空翻一样,跌倒在三米以外的地上,爬不起来。圈外的观看者连声叫好。突然,人们静了下来,我也觉得后面有动静,原来是另一个穿拖鞋的家伙从后面挥拳向我打来,我一转身来个白蛇吐信,一拳正中对方的面门,那家伙顿时血流满面,仰面倒地。人们都看傻了眼,全场鸦雀无声。这时,听见远处有人高喊:“抓流氓打架,快抓流氓打架”!抬头一看,两个治安员挥着警棍从远处跑来。那两个家伙顿时从地上爬起,推着车子落荒而逃。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一个治安员叫住,问道谁打架?我指了指远处说,往那个方向跑了,治安员立即追了上去。这时,我师兄弟的老婆赶了过来,说你还不快跑,叫抓住,有理没理罚你五百,一听这我骑上自行车也流之大吉。第二天,我的师兄弟说,昨天有个高手一人大两个,原来是你,我埋怨说,原以为你来帮忙也不知你躲到那里去了,他说正好有事不在。事后,师兄弟之间都向我取经,问我当时怎的会想起用“手挥琵琶”着一招,其实当时根本来不及想用什么招,见他右手一仰,胸前漏出一片空,我右掌一挥就上去了。正象李雅轩所说,是赶到了口上,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我遇到的是两个不会武功的混混,所以侥幸取胜。
】内敛是就是指气收敛入骨,气贴背,敛就是收的意思。但若只有内收而没有外棚,外撑,外放,则无法体现太极的阴阳对立和对称。
】拉筋(或活筋)是打开关节的前提,尤其对你所说的三四十岁练拳的人更是如此。拳谚说:一寸长,一寸强。在这里,一寸长,十倍强。功夫埸上,有一句说最贴切:差一点就没命。
】行拳走架中两脚抓地并时时基本保持平行,不充许乱摆动及掀脚侧或脚跟。膝内撑外包(裹),当身体向左运动,左膝右扣, 当身体向右运动,右膝左扣。档走下弧如用屁眼擦锅底。腰作螺旋升降。手的顺逆缠丝每一指节都要有虚领顶劲,意识要灌输到每一个指节,尤其是每个手指的第一指节,都要灌上劲。身体也有上下对拔的意思,脊椎要上拉下坠,头有顶天的意思,脚有入地三尺的意思。身体向前时,命门要后撑,身体上升时,肘膝要下坠等等。总之要对拉。
】什么是棚劲?我认为不丢不顶又能使对方来力落空的劲就是棚劲。但棚劲是相对的,遇到高手就往往变成硬劲和僵劲。较之与虚领顶劲和中定,棚劲在推手中更容易体会,棚劲一丢,什么就都没有了。虚领顶劲是绝对的,目的是保持身体的中正。中定是相对的,太极拳讲随遇平衡,在开合变化虚实转换中找中定。谁中定把握得好,谁就赢。但要求得中定,气必须能够沈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内功)。气若沈不下去。表象的中定如同表象的松,是毫无用处的,就像电线杆没有插在地里,风一吹就会倒一样。
】太极拳强调内功的修练, 但若仅仅行拳走架而不练推手和散打, 不练发劲, 内劲蓄得再好却发不出来, 拳打得再漂亮却不知道怎么用, 那就是老人拳或休闲拳。
】要做到松而不懈,棚劲当然是不可少的,但什么算是棚劲,而不是硬劲、僵劲,纸笔上说不清,一搭手就有感觉了。除了要有棚劲之外,我个人的体验,虚领顶劲和中定不可没有。太极所谓阴阳转换,虚实变化,柔化刚发都离不开虚领顶劲和中定,而且,不仅身法上有虚领顶劲和中定的要求,即是一腿一臂,甚至一手指,都有虚领顶劲和中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