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没了迅雷怎么办:话说阳山系列——文殊寺石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59:11

话说阳山系列——文殊寺石刻

(2011-06-23 16:06:06)转载 标签:

王鏊

文殊寺

顾元庆

李根源

摩崖石刻

文化

文殊寺石刻

 

    阳山箭阙峰下文殊寺,为东晋名僧支道林开创,曾被明末遗民书画家徐枋称为支公道场,距今1600余年,为吴地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因寺址接近山顶,海拔300米,为吴地地理位置最高的寺庙。因此,文殊寺在苏州,可以说是最有观光价值的宗教旅游胜地之一。

    文殊寺自古就是人们喜欢探古访幽的好去处,寺旁的文殊岩壁立千仞,崖面如削,上面至今还留有五处前人的摩崖石刻。自南而北,依次为明代的王鏊石刻、顾元庆石刻、夏禹锡石刻,清代的西白龙僧人石刻、民国的李根源石刻。

    现一一分别介绍。

    第一块是王鏊石刻,字迹斑驳,94年我曾同浒墅关镇文化站同道上山探访,当时字迹尚可辨认,现已难以全识。经详细辨别,识得全文如下:正德丙子四月庚申,少傅王鏊、少卿都穆、经府、王铨、正衍、空鏐、诸生顾元庆、庐恩同游。共五行33字。

    从内容上看,只是记载了一起游览文殊寺的时间和人物。时间是明代的正德丙子年四月庚申,即公元1516年农历四月庚申日。人物共有8人。其中王鏊、都穆、王铨、顾元庆4人有史可考,其余4人无法考查。

    王鏊(1450—1524)是明代有名的大臣,文学家,吴县人。十六岁时他写的文章就被国子监诸生传诵。成化十一年(1475)王鏊26岁就中了进士。正德初(1506)王鏊50岁出头,担任了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第二年又晋升为太子少傅、武英殿大学士。

    太湖东山陆巷是王鏊的故里,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病逝,享年75岁。逝世后归葬东山梁家山,追封太傅,谥“文恪”。其墓前曾有唐寅手书的“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牌坊。现陆巷有“惠和堂”、“双进士坊”等遗址。王鏊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等书籍传世。

    都穆(1458—1525)明代金石学家藏书家。吴县人,7岁能诗文。40岁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至太仆少卿。

    王铨,是王鏊的弟弟。也是举人,曾被推荐去杭州府做官,但他不愿为官,拒不上任。在京任职的王鏊曾修书赞扬其弟,称自己“输与伊人一着高”。

    顾元庆,明代著名藏书家,长期隐居大石山,是都穆的弟子。石刻中“顾元庆”前“诸生”二字,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第二种亦称弟子学生为诸生。这里称顾元庆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块是顾元庆石刻,主要是三个楷书大字“常云峰”。由于山石风化厉害,字迹已漫漶不清,须仔细辨认才可看出云峰二字,“常”字已经无法卒读。落款字也模糊不清,经泼水洗净后仔细辨认,读出是“明顾元庆题”五字。过去志书上记载是明韩馨所题,现在看来,也许清代时这些字已经风化厉害而看不清了,才导致古人读错的现象。常云峰也称长云峰,是阳山众多山峰中最为奇险的峰峦,位珠冠峰和箭阙峰之间,因长年云雾缭绕,故称常云峰。

    第三块夏禹锡石刻,在顾元庆石刻的右上方,共三行,字形较小,字迹更是难读。用水泼洒后字现出是庚申石刻,全文为“庚申五月,顾孟林、沈尧俞、夏禹锡同游”,计15字。石刻内容也为游览文殊寺后在寺后石壁上题名。但庚申五月,到底是哪个年代的已无法考证,因为每隔60年就有一个庚申年。而三个同游者的生平事迹也无从查考,只能留下一个谜让后人去考证了。

    第四块是清代的西白龙僧人石刻,由于年代较明代稍近,文字还能完整解读。题刻文字如下:“乾隆戊午仲冬,西白龙僧师韶仝、陈凤翔、林东候、叶建功吟玩于此。”

    其内容浅显易懂。首先交待了去文殊寺的时间,时在乾隆戊午仲冬,即1738年的冬天;接着说明了游赏的对象,4位在阳山西白龙寺的僧人,名叫师韶仝、陈凤翔、林东候、叶建功;最后讲了去文殊寺的目的“吟玩”,即吟诗玩赏。看来这几位僧人很风雅,能吟诗赏玩,一定很有学问。只是吟了什么诗无从知晓,不然更添雅趣了。不知为什么僧人不题上自己的法号,全部题刻了自己的俗名。

    第五块是李根源石刻,主要是为文殊寺北岩壁下的一潭清泉题名。“文殊泉”三字为隶书,古穆朴茂,苍中涵秀,线条挺拔,笔力超群,极有工底。这都与他平生喜爱金石文物有关。

    李根源曾以小舟一叶,深入吴郡西部诸山,登阜陡岭,搜蒙翳,驱狐狼,得一碑碣,就摩挲辨认,详为记述。

    1926年5月30日,李根源登箭阙峰,访文殊寺,当时僧人曾向李根源索字,李根源写了“箭阙”“文殊泉”等胜迹之名,现在见到的“文殊泉”即为当时题写的真迹。

    李根源是民国元老,在苏州隐居14年,为保护苏州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吴中山水胜迹处,经常能看到当年他留下的墨迹。特别在穹窿山东麓小王山,李根源和民国时期的名流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更是吴地的一份珍贵财富。

    文殊寺的摩崖石刻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史料价值,还有观赏价值,是正在重修中的文殊寺的镇寺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