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的祝福几章:普陀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1:56:23
面对师德滑坡的现状,要强化制度及措施的作用沈家门一初洪伟根      瘦肉精、地沟油、色素面包等一系列轰动全国的卫生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身为国家总理的温家宝感叹道:公民道德滑坡到了何等程度。我想:温总理一定会更深层次地感觉到,我国面临着一场民族危机,民族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层面的危机后果更为严重,更难摆脱。我们不知道中央有何措施挽救这一民族危机。我们期盼着。教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同一社会环境下生活免不了脱俗,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谈何容易。教师的职业是塑造人灵魂的工作,自身的灵魂污染,还会有纯洁的学生灵魂吗?学生行为无不映照出教师的影子,所以教师灵魂的丑恶对社会的危害尤为甚也。      三十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构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拼命地追逐物质利益而轻视或放松了对道德层面的掌控和建设。一方面自新文化运动至文化大革命我们荡涤了 “仁、义、理、智、信”古有的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又没学到资产阶级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精华,而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中的“唯利是图,个人主义至上”的丑恶带入进来。加之我们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否定,剑走了偏锋,贬损了毛泽东思想在民族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在精神空虚的特定历史阶段,为西方进来的资产阶级思想中的丑恶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人们道德滑坡,其最根本的表现为信仰动摇,社会理想的崩塌。社会理想是最核心的道德灵魂,社会理想是根本,社会道德是枝叶,根毁枝叶自然萎。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在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的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能乐观地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枪林弹雨,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独立,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他们顽强地战斗着、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这力量就是来自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社会理想使然。人们的精神支柱倒了,再丰腴的物质条件,社会的发展也是畸型的。人毕竟不是一般动物,所以,才会出现现在的许多人物质生活提高了,幸福感却反而下降了的怪事。没有健康的精神文明作社会引领,丰厚的物质条件反倒为人们提供了争权夺利、营私舞弊、你虞我诈等丑恶行为的滋生蔓诞的浓厚物质依托。      没有信念、社会理想作统领,道德就会迷失方面,社会价值就会错位。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现状,无不是上述因素所致。      师德错位于社会价值,当前主要表现如下若干方面:      1、敬业爱岗精神缺乏。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乘学校人性化管理之机,劳动纪律松驰。上班期间进进出出,或迟上班早下班,工作期间不是放很多时间专心于教材钻研、精心备课、精选作业、认真批阅,而有很多空闲,醉心于上网淘宝、上网游戏、上网看影视、上网抄股,备课用统一多媒体课件,不渗入自己的特色,课堂千篇一律,未有自己筛选的作业,一概用统一征订作业;业余时间更无心于进修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而是放在麻将桌上。敬业精神的缺失,使后进生比例逐年增长。      2、只会教书,不去育人。一些非班主任教师,只顾课堂上课,挨到40分钟结束,至于课堂内学生发生的吃零食、讲空话等,一概不问不闻,更无课后找学生谈心纠错,把责任全推于班主任。而一些班主任老师同样只热心于学科质量,轻视学生德育工作,以不出事求太平为德育工作的最高目标,其中随意挤占班活动课就可见一斑。有些班主任职责不明,只顾自己课堂,不过问其他老师课堂,不利用班主任特有威权,去协助维护其它课堂的教学秩序,做好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平衡工作,致使现在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的轻视,严重地影响了班风与学风。还有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做不到意识不到身教重于言教。升国旗不严肃、不庄重,空话不绝,站姿不雅;走廊内烟蒂正常可见,办公室内瓜皮果壳满纸篓;言语出格,无视对象。学生品行的不端,无不映照出老师的影子。      3、教书功利色彩浓。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只关心学科成绩,关心学科优秀率,只追求自己的名和利,至于和自己名利无直接挂钩的一概漠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上述已经提到,不再赘述。对于学校整体性工作布置总有些怨言,参与了也是心不在意。诸如学校政治学习、师德教育、学生社会活动管理、值周、公共卫生等都带有被动心态,缺少教师的主动积极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4、违规家教屡有举报。家教收入的丰厚,诱惑力太大,道德防线本不牢固,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道德底线也就被踏破。一般的处分处罚已无关乎他的痛痒,他们在道德与利益的权衡中,选择了后者,后者显得实惠,前者显得虚无,这就是羞耻感的丧失。现在不仅教育乏力,基本的诚信度也已丧失,你叫他书面公开承诺,他照样件件承诺,你叫他年底自评承诺的的条款,他都是项项满分。诚信丧失,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5、奉献精神萎缩。诸如教师年年义务献血,指标下达,困难重重,报名的人群年年限于同一类,说到义务献血其实也不称为纯粹义务,献血后的慰问款其实也不薄,如果没有这笔慰问款,我想真正能尽到义务的人群一定更少。再如每年半硬性的一日慈善捐款,总有种种怨言和牢骚,有几个非得要公示才勉强捐出来。还有休息日为学校做些事,总有一些人心理不情愿,本是一些享受性的休息日的集体活动,总有这样那样的请假,因为他们另有他图,这些享受划不来。奉献精神与过去相比,大为萎缩。      阻止道德滑坡或使道德回升,无非是德治和法治结合。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证。法治是否加强,措施是否到位,这是国家和政府机关的事,我们某个人、某个基层组织权力有限,无力左右,只期盼着上面“皇帝”急,下面“太监”急,起不了多大作用。我们某个人、某个基层组织要有所作为,就只好在德治上做文章。一是加强教育,正面引导,警钟长鸣,戒心常存。这对人在一定时候、一定条件下会起些作用的。因此说教育总是比不教育好。但教育是软性的,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起效是一长久的过程,最终教育能否起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因此教育不能立竿见影,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以往的教育还少吗?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效果如何,大家心理清楚。谁还不知道当前浮夸之风之盛,谁还不知道总结的材料,可信度有多少?面对道德滑坡严重,教育又乏力的现状背景下,良知还未丧失,忧心忡忡的人们,我们要有所作为,唯有在制度或措施上多做文章。制度措施虽比不上法律的刚性和强制有力,但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一个系统来说,单位或系统内的制度措施好比是本单位系统内的“法律”。本单位内本系统内的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效果肯定会好得多。面对当前师德滑坡,师德混乱的局面,我们要有制度和措施的“重典”,要重新反思过去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措施,进行及时的修改、增补,增强严肃性,增强严厉性,提高震撼力。实施时剥掉面子,甩开各种人情关系背景,去除同情心,发现问题一视同仁,只要杀一儆百,效果一定显见。但这些制度措施在一个基层单位,建立和实施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你这一基层的主要领导制定的制度过于严厉,措施过于得力,则高人一头,“风必摧之”,就会失去群众基础。群众普遍有从众心理,认同大势所趋,他们在与各基层单位的比较中来决定是否支持或认同你的做法,否则学校主要领导年度考核中会得到使你寒心的结果。因此说这些严厉的制度,有力的措施在大范围内统一起来,强调一致,实施结果会更好。显然现在还做不到,但可以在一个系统内统一起来,当然系统越大趋势越强,我想统一起来效果会更好。现有的制度和措施缺少力度,已不适应整治师德的现状,况且执行中也存在不平等现象。制度与措施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呢?我认为大致从几个方面着力:      一要恢复六七年前的实行过的解聘、待聘、转岗、高评低聘的做法,过去可能打击面太大,有些学校又进一步扩大化,有个别校长乘机实行依权谋私或个人报复,实行顺我者昌的政策,确实损害了一些人,这也是事实。但它的积极作用是不用抹杀的.这些举措促使老师们珍惜岗位,努力工作,注重自身的行为约束,整体来说,师德形象也就比较好。现一味追求“和谐”“稳定”,“重典”高搁。结果怎样呢,使一些教师认为又回到了铁饭碗时期,自身行为也就无所顾忌。因此,一味地迁就、掩盖矛盾,矛盾迟早要激化,“和谐”“稳定”的目的也就会落空。当前师德滑坡,就已带来教育整体工作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二是教师的收入分配要拉开大的档次。当前来看,评教师职称对教育工作已失去实际意义。评职称的条件,其实已与教师的能力、实绩、师德最重要的条件挂钩甚微。如写几篇论文,上一堂表演课权重大大,论文是否是抄袭来的,还是枪手代笔的,我们姑且不论,这到底能多大地反映其的能力和实绩;上一堂表演课,能否说明其师德的高尚和实际课堂上掌握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要按德勤能绩划分各个档次,尤其是高职称的档次,不同的档次收入差距要明显拉大。现在好多人评上职称一劳永逸,进取性丧失,特别是一些高职称教师更是如此。现在收入分配上,档次拉得不大,特别是同一职称内,几乎无差别。必须要改观这种情况,否则会造成整体堕落。      三是对那些影响极坏,不及时阻止足以蔓延的可恶师德行为,必须准确及时严厉地打击遏制。为什么有些师德中的丑恶屡禁不止,比如违规家教举报不断,上下领导都被告得心神不定,疲惫不堪,为什么不来一个严厉的杀一儆百,如经济处罚,或下岗、待岗,乃至开除等。      我认为,当前的各种名目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太多,如果真的严格按规定的要求去做,不说其它,就单从时间上来说,正常的教学教育活动就无法开展了。一会儿写计划,一会儿写评议,一会儿写总结,规定要组织教师几次学习讨论,有这么多的时间吗?这么多的教育活动要应付,结果往往活动开展的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总结是胡编乱造。老师们也就逐渐心知肚明,不当你一回事。教育活动固然需要,但要精,开展了就要扎扎实实产生点效果。但总而言之,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千教育,万教育,千嘱托,万叮咛,还不如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的重锤一敲,显得有效,对人有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