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桌面删除文件夹:至德明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2:27:03

至德明修

目 錄:

玉詔

奉派著造至德明修神職

奉派著造至德明修人職

群真大會賀詩

太乙真人 序言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序言

本堂文衡聖帝 吳 序言

一修身處事篇: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談 :修善棄惡

太乙真人 談 :知足

本堂城隍尊神 陳 談 :私慾之蔽害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述 :戒貪慾

許真人 談 :守戒

張仙大帝 淺述:人生貴祿

本堂城隍尊神 陳 略述:因果善惡之報

中天 曹仙翁 淺述:慎言守口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論 :勤儉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論 :德化與禮教

開南宮 開臺聖王 談 :正己與自律

中天 張仙翁 述 :仁義為立人之道

麥寮拱範宮 天上聖母 談 :信

太乙真人 概論:智慧

中天 李仙翁 述 :明義以達理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廉潔養身

張仙大帝 談 :忠

孫真人 談 :知恥

中天 何仙姑 略述:博愛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論 :孝道

本堂城隍尊神 陳 述 :恆心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誠心以達道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知過能改

太乙真人 述 :修身之道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好學為立身之本

本堂城隍尊神 陳 談 :謙虛之道

本堂城隍尊神 陳 述 :力行乃成功之本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守持三戒(上)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續述:守持三戒(下)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治國之八經

本堂城隍尊神 陳 述 :處世貴在曠達

孫真人 述 :修善至德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至誠以修真

本堂岳武穆王 黃 述 :修身以立德,節慾以戒色

本堂福德正神 余 略述:大公無私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淺談:因果循環之報

無極宮九天玄女 談 :齋戒之真義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淺談:養生之道貴在治心

南宮救苦真君 李 談 :明善復初之真義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仁德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略述:相由心生

本堂福德正神 余 述 :學道宜淡泊明志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至誠之道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述 :知足常樂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述 :珍惜光陰早覺修

本堂豁落靈官 林 談 :仁之真義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君子慎乎德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忠孝乃君子事上之道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智仁勇三達德

二修道養性篇:

中天 曹仙翁 述 :立德為修道之基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內省為修道之根本

太乙真人 淺述:修之真義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修忍之大義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博學以志道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談 :守中致和

玉眉雪山修道真人 略述:闡教以為宏道

彰邑南瑤宮 天上聖母 談 :靜之奧義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明心覺道

台南應天府 李府千歲 談 :修持之大義

張仙大帝 論 :理、氣、質三性之別

中天 曹仙翁 談 :入堂學道首在明理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中庸之道

太乙真人 論 :棄執離相為道之本體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盡性知命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述 :大學三綱領

東石港口宮 天上聖母 述 :見性首在明心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述 :修心學道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萬教歸一

中天 曹仙翁 談 :三寶與養生之道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無極太極論

當境溫府千歲 述 :道不遠求自身修

崙背奉天宮 天上聖母 述 :道在修心煉性

太乙真人 述 :道由心得,心以道明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談 :一切惟心造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談 :修心煉性涵養真神

麥寮拱範宮 天上聖母 論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中天 何仙姑 述 :修性以立命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道德說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述 :法自然體無為之妙道

本堂副主席南天天君 趙 述 :聖道之沿起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無為而無不為之自然妙道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無中妙有與真空實相之境

太白仙翁 述 :率性合道

燃燈古佛 述 :無心之心是謂究竟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談 :不二法門之真義

桓侯大帝 張 論 :五行之性本乎天命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性法皆空妙行無住

開漳聖王 述 :動中煉心真妙道

本堂城隍尊神 陳 述 :涵養心性貴在閑靜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略述:生死之真諦

九天 馬天君 述 :志道者當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華嚴山悟道真人 李 談 :超生了死之真義

張仙大帝 略述:道之定義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述 :心性之真詮釋義

中天 鍾仙翁 述 :內觀常照

太乙真人 述 :皈戒存養三寶之道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述 :學道旨在煉心性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隱微初發心

本堂豁落靈官 林 述 :聖人心傳十六心法

太乙真人 述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本堂司命真君 倪 述 :三教同源,道德理一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煉道心、法自然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 述 :學道善於養心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戒、定、慧三學

三性命雙修篇:

太乙真人 述 :元神與督脈三關

南宮 柳天君 論 :道與元神

本堂孚佑帝君 鄭 述 :神、氣論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得一萬事畢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述 :中道真禪

北港朝天宮 天上聖母 述 :外功合內果

南極仙翁 述 :性命之道

太乙真人 述 :我命由我不由天

保生大帝 述 :祖竅真處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述 :靜坐之功

本堂豁落靈官 林 述 :修道始自煉心守寂

中天 李仙翁 述 :本體性原

本堂孚佑帝君 鄭 述 :有無妙竅者

南宮 柳天君 述 :一以貫之

本堂孚佑帝君 鄭 述 :金丹之道

四勸世詩歌篇:

中天八仙齊降 詩歌一:

中天 李仙翁 詩歌二:

中天 曹仙翁 詩歌三:

太乙真人 詩歌四:

太乙真人 詩歌五:

太乙真人 詩歌六:

諸聖真詩選 五、七言絕句

本堂文衡聖帝 吳 跋

本堂正主席玄天上帝 蕭 感銘

完著玉詔

沐恩鸞下林振鴻 編後感言

 

 

玉 詔

護駕使者 南天黃、馬天君 降

詩:

護駕御旨下塵埃。 神人虔迎兩邊排。

群賢齊集恭詔至。 慶造金科玉律開。

示:

欽差大臣、玉旨頒堂,神人伏跪迎駕!

 

欽差大臣 金闕主秘護世天尊 駱 降

詩:

欽奉詔命下穹蒼。 至德明修燦堂煌。

著造金篇啟寰宇。 儒宗精華振綱常。

宣化鸞音春秋繼。 珠璣立說警世章。

聖藻妙卷存典範。 敦化民風墨亦香。

欽 奉: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

詔 曰:

朕居昊天金闕。威鎮靈霄。統轄三界。燮理陰陽。職掌五教聖神之權,監制群仙群職。日理萬機。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以赤子為懷。運逢延康災劫。人心不古。世道淪喪。頹風日甚。干戈不息。釀成災殃。此非上天不憫。乃下民自招。茲幸五教聖神齊登龍墀。啟奏立願。下凡代天宣化。著書立說。挽轉狂瀾。警惡勸善。普利蒼黎。堪慰

朕心。今據奏德修堂神人一德。志心頂禮。請旨著造金篇。啟迷皈覺。匡正民心。廣渡善緣。如斯善舉。天心喜悅。准其所奏。特命 駱卿。旨諭宣達。旨准書顏曰「至德明修」。即日開端著造。詔敕十方三界。聖神仙佛。列聖群真。應聘效命。神人恪遵闕職。書成之日。論功加賞。欽哉勿忽。詔畢。稽首謝恩。至心頂禮。

天運乙酉年桐月辛卯日

命派著造至德明修神職:

奉旨彙造至德明修 南天文衡聖帝 關

奉旨監造至德明修 南宮孚佑帝君 呂

奉旨督造至德明修 九天司命真君 張

奉旨編造至德明修 豁落靈官 王

奉旨協造至德明修 精忠武穆王 岳

奉旨監理堂務 正主席協天宮玄天上帝 蕭

奉旨督理鸞務 副主席南天天君 趙

奉命本堂正馳聘 蒞任文衡聖帝 吳

奉命本堂副馳聘 蒞任孚佑帝君 鄭

奉命本堂副馳聘 蒞任司命真君 倪

奉命本堂副馳聘 蒞任豁落靈官 林

奉命本堂副馳聘 蒞任精忠武穆王 黃

奉命本堂濟世 蒞任觀世音菩薩 李

奉命本堂司禮 蒞任城隍尊神 陳

奉命本堂迎送 蒞任福德正神 余

人職之部份由本堂主神代派之可。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玉旨高照著書開。 神仙聖佛登堂來。

慶造金篇頒世宇。 祥光瑞氣耀門台。

示:

今宵承接著書玉旨,人職之部份由吾派之,吾觀今兩年來,諸生可否盡其厥職,觀其心察其為而派職:

奉派本堂 外務堂主 兼監理堂務 林生再春

奉派本堂 監理鸞務 兼書文教化、校正 林生振鴻

奉派本堂 助理鸞務 兼宣 教 洪生健忠

奉派本堂 參 贊 兼助理興建 陳生長壽

奉派本堂 參 贊 兼奉 敬 雷生再傳

奉派本堂 副 參 贊 兼興建教化 洪生銘聰

奉派本堂 副 參 贊 兼興建教化 許生金村

奉派本堂 奉 敬 兼鐘 鼓 顏生貞雄

奉派本堂 奉 敬 兼助理興建 林生朝琴

奉派本堂 奉 敬 兼雜 務 林生國賢

奉派本堂 奉 敬 兼雜 務 康生連進

奉派本堂 奉 敬 兼雜 務 魏生進財

奉派本堂 奉 敬 兼雜 務 許生 選

奉派本堂 正 乩 生 蔡生麗惠

奉派本堂 謄 真 兼宣 教 劉生慈愛

奉派本堂 副 謄 真 兼誥 誦 郭生素真

奉派本堂 副 謄 真 兼誥 誦 孫生秀英

奉派本堂 筆 錄 兼誥 誦 廖生素女

奉派本堂 副 筆 錄 兼迎 送 陳生秀煌

奉派本堂 護 駕 兼誥 誦 彭生貴蘭

奉派本堂 監文房四寶兼誥 誦 蔡生愛鳳

奉派本堂 理文房四寶兼迎 送 蔡生碧玲

奉派本堂 司香茶果 兼迎 送 許生麗花

奉派本堂 司香茶果 兼迎 送 康生素靜

奉派本堂 司香茶果 兼迎 送 蔡生素霞

奉派本堂 司香茶果 兼迎 送 謝生碧雲

奉派本堂 理 庖 兼迎 送 蔡生秀鸞

奉派本堂 理 庖 兼迎 送 許生月英

 

 

 

群真大會賀詩

 

太乙真人 登台

詩:

著書立說作春秋。 普化群生道善修。

匡正民心挽世運。 黎庶安寧樂無憂。

感化堂 文衡聖帝 登台

詩:

聖教格物順天時。 代天宣化繼維持。

善功內外同一體。 道德常存慶有餘。

無極宮 瑤琴仙女 登台

詩:

頒旨高懸照堂楣。 誠意堅志履丕基。

聖訓諄諄開覺路。 書成功就上瑤池。

北港朝天宮

麥寮拱範宮

崙背奉天宮

彰邑南瑤宮 天上聖母 齊降

詩:

天時懸旨神人欽。 上達修身顯良箴。

聖德昭陽垂千古。 母儀慈心渡迷津。

中天八仙 齊降

詩一:

靈筆揮毫著玉章。 闡明聖道維綱常。

文風丕振詩宏盛。 珠璣萬載績輝煌。

功積南天題玉冊。 佳期聖典發祥光。

儒宗聖教揚四海。 堂運鴻圖萬世昌。

詩二:

玉旨高懸感眾生 鍾仙翁

德聖真詮仰英名 李仙翁

修身至善立仁範 張仙翁

堂運輝光昭宏明 曹仙翁

濟世靈筆振聾瞶 呂仙翁

世風循規道為程 何仙姑

期登造化慈航渡 藍仙翁

開就奇功達崢嶸 韓仙翁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示:

今宵乃為吾堂承接玉旨之日,列位諸真不嫌吾堂簡陋,有勞

諸位聖真委曲,失儀之處敬請見諒之!承蒙諸位同參勝會,使堂門

輝光燦爛,摯請諸位聖真,他日登堂立說勸文。

太乙真人 降

詩:

鴻開靈筆著書成。 聖賢真理道寰行。

至德明修匡世宇。 儒範禮教揚古榮。

夫道無不至,道無不容。道乃光明之大道,大公無私,不偏不倚之中,真實不虛之至誠,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聖賢無私心,故能俎豆千秋,造化開教以渡人。

自古聖人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能得天下昇平盛世矣!無奈方今道統中斷,人心不古,道德淪亡,綱常廢墜,梟雄悖逆,亂倫殘殺,搶劫竊盜,作奸犯科輩出叢生,雖操治政策尚安,但比與堯舜之時期,道不拾遺,相差甚遠矣。

今茲幸聖佛仙神,常抱慈悲渡世之衷,請旨下凡,方方闡教,處處開壇,匡正民心,挽轉頹風,尚蒙 玉帝頒旨下界德修堂,開端著造至德明修,意在重整倫常綱紀,普化群生,覺世牖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以木鐸傳聲,宏揚聖道,復興中華文化固有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良箴,茲盼閱者明理大道,聞者棄惡從善立人之道,邁向康莊大道矣!耑此為序。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醒世晨鐘暮鼓鳴。 聖教鸞音警世行。

至德明修開覺路。 民諄安樂四海寧。

夫勸化以修身,而化人以進道,乃上天之所喜,則下民以當為。至德明修者,得鸞音之所造,受鳳闕之提斯,誠感諸天聖佛仙神,降駕揮筆以求其明道廣德,益世益用,非獨修於一己,乃兼善於天下群倫。

道之微妙不以祕而私藏,德之精華而乃顯以公啟,以求益於後學。求用於鸞教而知人類死生之情,更識因果報應之理,創設鸞堂教人以變通應化、正德利用之道,導人以育生、保生、厚生、廣生之理,文雖淺近,大益身心,理乃深微,而增添智識。著書立說本書之要旨,在求其修善佈德益於人類社會,有利於世道人心,廣渡群生。

諸善子,效勞不倦精神,著造成冊,乃極力而至誠,本科善書將付梓問世,願世人深研其奧義,明心見性,造功立德,廣渡善緣以達本書根源之宗旨矣,爰以為序。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沐恩懿德圓功成。 著書闡教渡善行。

至德明修揚聖道。 頒下寰宇樂昇平。

夫,世道衰微,日復一日,人心致之。鑑古察今,鄒魯良風蕩然無存,歐風東侵,物質為重,私慾添膺,名利薰心,致使爭鬥不休,無所不為,天良泯滅,綱常顛倒,禍愆自惹,危及社稷,生靈塗炭,靖平之世何日可待之?

蓋天下興衰匹夫有責,故有道之士振臂疾呼,群策群力,聚資合眾,發心宏願請旨設堂,乃不忍世風沉淪、玉石俱焚,其間途遇荊棘,坎坷難行,終不負苦心之人,克其困境。觀今聖堂林立,如春之花草,欣欣向榮,誠謂可喜之象也;然吾堂辱負天命多年,今能承蒙 瑤池老母之恩賜,再造良機,以補造化之不足,神、人合一,力挽狂瀾,終能圓功請命再造善書。 茲值吾德修諸賢共體一心,勤于聖業,以儒為宗,以佛為教, 尊師重道,闡理渡眾,引迷入悟,作中流之砥柱,以臻普化群黎, 能以此至德明修之善書作為勸化之功,代天宣化,聊表棉薄之力, 期盼天下芸芸眾生,見書覺性,迷途知返,克己修身,遵古道、法 聖賢而弘揚大道,共協聖業大成,則不負諸聖真之婆心,亦可慰及 德修神、人之一片辛勞也。書成是以為序。

 

 

修身處事篇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

善惡之行歸依心。 只因迷昧墜淵深。

心丕意誠臻圓境。 背道而行失德林。

談:修善棄惡

善不為不足以成名,惡不為不足以滅身。善惡之為乃於一念之間,何以世道淋漓人心不古,聚群怙惡不悛?寸善尺魔,使得社會淫亂為惡,亦使國家不能安寧,乃於惡念作祟。

夫哉!行善似春園之草,日有所增,不見其長;行惡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卻日有所虧矣!亦莫絲毫之善而不作,一點之惡而為之,若是世人能有此念,雖無能終身行善,亦須要有終日之善為,雖無能行之終身無愆,亦須行至終日無過,方是善修之為,勸化世人莫虛為,善惡之間一念之為,棄邪歸正修道路,自有祥光照門庭,眾生群黎謹思維,勸教靈筆闡理明,迢迢世路心無處,唯有善修堪昭榮。

然矣!慎思金言自可安然,無書行言達超然,今揮靈筆欣勸然,他日再登台勸化會敘眾生然也。

太乙真人 降

詩:

警化世人莫貪求。 福田種果可消愁。

為人處世知足樂。 自能寬心樂無憂。

談:知足

知足則樂,多貪則憂。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貪慾乃因不知足而起,邪心乃因貪念而起。

古詩有云:「漢武為君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容醜,彭祖焚香禱壽延。」此乃是世人不知足,多貪多慾,使得社會邪心妄念而起,若能學於古人聖賢,單居陋巷瓢飲,亦能知足自樂,心自無爭多利,亦能安於自在。

今乃世人心懷妄念,不安於心,乃至擁有巨大之財亦有貪妄,故導致混亂之社會,國則不安,敗壞世俗盜賊紛起,種種之題,乃是不知足而引起。望於世人明心自悟,自能寬心無憂無煩,何不為之?何以自惹其憂,苦無滿足,盼引以自鑑。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開迷諸生莫妄私。 正心立德渡眾生。

箴規聖訓勤克守。 警世救劫脫苦情。

談:私慾之蔽害

國有自私之民,則不能強;家有自私之子,則不能興;堂有自私之生,則不能展。其有私慾則無仁義之心,故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是私念而起,其正心則偏矣。

既入堂門聖地,乃當是修心養性,非是爭論誹言謗其他人之短。近觀諸生之行為,則感嘆多年之諄諄教誨終忘其意義,其私心私情隨其個人之慾而爭論其辭,若有個人之私心,何能使其堂門渡眾救世?以嚴之心嚴己,恕己之心恕人,則其妄私之慾不因而起。

今乃望諸生自省自悟,堂門不容再有無端之是非昧其人心,只要吾堂諸生皆能以慈悲大愛之心,自有仁義之德。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 :

世道衰頹實堪愁。 利慾薰心惹愆尤。

懸崖勒馬忖思過。 自有寶筏渡善修。

述:戒貪慾

觀今世態炎涼,人心不古,世人之心受其三毒之侵,貪婪妄求慾念難捨而造成社會之混亂,男不遵三綱五常,女不守三從四德,敗壞之風頻頻而起,懵知修身養性靜心寡慾。

嗟哉!實令眾聖神仙佛為之感嘆矣!端為力挽世道頹危,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諄諄教誨循循善誘,望能挽轉世風日趨之惡化。警世篇云:「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患生於多慾,過生於輕慢,禍生於多貪,罪生於不仁。」蓋凡人因有貪圖非份之心,乃因心慾而起。

景行錄云:「寡言則省謗,寡慾則保身,保生者寡慾,保身者則避名。」為人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唯有收拾貪慾之念,方能離苦得樂福慧禎祥,亦方能使社會安寧。乃望世人明悟慾念蠱惑之可怕,自省思而戒之。

許真人 降

詩:

勤修法戒莫貪癡。 警惕世人守清規。

聖佛教化須覺醒。 古今完人善路歸。

談:守戒

孔夫子曰:「君子須有三戒四勿」。何以三戒?(一)、年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二)、壯年之時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三)、年老之時血氣衰微戒之在得。四勿者:(一)、非禮勿視,(二)、非禮勿聽,(三)、非禮勿言,(四)、非禮勿動。

戒眼勿視他非,戒口莫論他短,戒心莫姿貪婪,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俗家有三邪嫖、賭、飲;佛門有五戒:戒殺、戒淫、戒偷、戒酒、戒口。此乃無不警示世人凡事須有戒律,方能其行得宜,亦不使其心妄動,若不守戒者,則易使心念不淨心神不安,動念妄行,然而毀其終身害以家門危亂社會,故世人不得不守戒之。

凡是修持之士更應戒守各門之律,方為修道,方能戒守心念不邪,正心而為達至明心。今謹以數言訓示世人勤修守戒,方能靈性光明善根鞏固,修心養性方能洞徹悟道證覺歸真矣!

張仙大帝 降

詩:

克己秉持修持行。 安貧樂道心清明。

榮華富貴癡夢境。 德教芳躅萬古榮。

淺述:人生貴祿

人生貴祿幾何在,長久不及三世在,何謂貴?何謂祿?貴在子孫賢,祿在無煩憂,福在非財多,樂在非名利,觀今世人只圖眼前富貴名利,罔知要進德修業,待至遇於困境之時,始能覺醒,詩云:「終日昏昏醉夢間,夢醒春遲登高山,因過竹院逢僧化,援得浮生半日閒。」人生在世能得幾何,無事瞬息幾十秋,富貴名利只不過如石火電光,何必為之錙銖必較,不如急早回頭修身養性,能有安貧樂道之心境,供油盞添油燈,靈性自能光明燦爛,方是福祿貴享不盡之樂也。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前因後果今世行。 循環報應無時停。

禍福本由人自取。 為惡必受地獄刑。

略述:因果善惡之報

觀今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八德蒙蔽道心遠離,奸貪讒佞四起,倫理泯滅,實令神仙聖佛為之嗟嘆矣!國家不興之因,社會混亂之故,庶人百姓困苦之源,皆是世人之心受三毒之侵,妄知修持而不信有因果循環之報。

官曹士人不知奉公守法而簠簋不飭,只圖眼前利益飢附飽颺,造下不可赦免之罪孽,此生所造之三業,來生必受苦果,庶人若不知勤儉持行,嗜圖不勞而獲,終日癡迷醉生夢死,待遇困苦之時,怨天尤人呵風罵雨,更造下難以赦免之罪業,待至亡魂無歸之時,方知造下之業障難除罪孽難赦,了悟之時後悔已遲,世人何不自躬反省,人身本難得,東土更難生,人身今已得,東土今已生,何不好好修身養性造功立德。諺云:「善者必昌,惡者必亡,勿謂善小而不行,莫謂惡小而可為,」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乃望世人能知己身之為必有因果之報,若能篤實行善、靜心修造進德修業,必有福果臨身而超凡入聖達至聖域之界。

中天 曹仙翁降

詩:

醒化警世莫妄言。 言慎之道著金篇。

篇造感化知覺悟。 悟見明心證神仙。

淺述:慎言守口

為人者,必須慎言為先,不可妄言為重,因一言之差千里之謬矣!諺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莫以信口開河,造下難以挽轉之禍害,凡是修持之人不可不慎言之。

諺云:「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又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自古繼往開來,言之端,言之正,不離舌之轉,一言可興邦,一言亦可喪邦;言之以誠,言之以正,言之以溫,言之以順,必乎導之於正,方達慎言之道矣!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秉守勤儉可立身。 惟存善仁方得欽。

安家立業宜勤勉。 處世樂道福倍欣。

論:勤儉

「貴自勤中得,富從儉裡來。」故勤儉乃是立身處世之道,不勤無所得,不儉無所堆,君子善能固窮,刻苦忍勞,以身作則而成家立業。凡事無不勞而獲,汝有付出幾分之力,流出幾滴之血汗,則得幾分之成就,莫抱有覬倖之心望能有無因之財,財從所處來,則從何處去!

觀今世人受以利慾薰心,財利蠱惑,望能有不義之財,譎而不正,以賭博、詐騙奸佞之手段得以橫財,而終至人財兩空始後悔莫及,為人寧安而不飽,不可飽而不安,此乃警示世人富貴須從勤儉而得,莫有癡妄坐享而成之心。

蒙經曰:「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然以國要富足安樂須有勤民,家要和諧貴祿須從勤儉,人要福祿無憂須有勤修,乃望世人明悟勤之義哉、儉之意矣!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

循禮遵行品正端。 從善如流道德全。

允執厥中涵養氣。 超凡入聖矢志專。

論:德化與禮教

溯自先賢周公制禮,教化萬民盛傳諄風,為人須品正儀端,達之以禮,達之以義,禮儀干櫓方可為人之範,守禮節乃修身之本。孟子曰:「辭讓之心,禮之端矣,無辭讓之心非人也。」人有禮則理勝,理勝而身安,無禮則欲勝,欲勝則身危,人不學禮無所立。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弗畔矣!」故禮者乃為人處世之端也,富貴之人能以知禮,與人無驕守心不亂,貧賤之人以禮自立,安貧守份不忮不求。

至聖先師重以禮教,教民以四勿遵守禮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法源於禮,禮源於德,德源於道,禮者可達大道之義理,人以知禮天下由此可立,禮以為德則天下可治。故曰:人不可不學禮矣,尤是儒門之風更重禮儀之教,入聖門修養心性,先以禮範做起方能知止而行,守行儀、品正端使心不亂,使行不偏,方能達至修持身心之要矣!

開南宮 開臺聖王登台

詩:

正己化人善修心。 寶筏良箴渡世人。

真理闡教行正道。 君德無荒惟親民。

談:正己與自律

正心以正己,正己以正人,正人以正萬物;正己必先修心,端正身為,心正則善,心邪則惡。人本萬物之靈,可導宇宙萬物,若不正己善為而背道而馳,則與禽獸、草木有何之差矣?中庸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能常此心何凡乎。

欲得正己須莫厭施於人,欲得人之愛,則不偏其愛,不偏其行,不偏道,為富而不驕,貧而不諂,威而不恃勢,得志而不悖天,不以逆人,和謐相挈,而為人行不植仁,為不植義,無偏無我以光明之道而進,方可達至中庸之道,以道而正己,以德而化人,以量而渡人。

正己亦是儒門之士必修之律,能自律克己方能正己化人,乃盼聖門學修之生,須有正善之信念,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心,方能達至修持之要。

中天 張仙翁降

詩:

博愛親民真至誠。 惟仁惟德涵養靈。

聖門教化正人心。 匡扶正道立權衡。

述:仁義為立人之道

仁者,親也;為道者,博愛也。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世人能有愛己之心愛人,愛人之心愛萬物,然天心一理,造化無私無慾而仁性善矣。孔夫子曰:「仁者,人心也;義者,人路也。」人與天地而生,並育三才,其所依附惟仁與義,仁行於外,義守於內,其德無不彰矣!

人發端向善,仁慈之體人,體公正博愛之心於事仁,人心向善天佑之,人心向惡天惡之。孔夫子曰:「茍志以仁矣,無惡也。」然以上天有好生之心,四季相齊,寒暑循環,萬物生育焉,仁如天矣。然仁者,儒家曰:仁德心;道家曰:善良心;佛家曰:慈悲心。

孔夫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仁;而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以仁存心,則能成人愛人之美德、博愛慈悲之心懷,所以易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乃是勸戒世人為人處世必須以仁立善以心,以義立忠於良,方謂仁人矣。

麥寮 拱範宮 天上聖母登台

詩:

立信好修身。 身誠感仙神。

神佛渡緣人。 人性本善心。

談:信

信也者,誠之德也。信乃立國之基、立人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而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矣。」而君子欲立其身必立誠信,方能立足於天地之間乎。

然信也,以言謂信,言之有信,重於泰山,踐履諾言,言行相顧。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又曰:「始言吾之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之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而以實謂信,坦蕩無虛,信實無偽,而言辭以立誠矣。以誠謂信,真誠執一,履行不爽。而處世無信,立身無誠,則寸步難行,若言而無信,則無人格可言,所以誠信乃是處世之前提、修身之基本。與朋友之交言而有信,則能以誠相待、講信修睦。大戴禮曰:「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子夏曰:「君子信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乃是警化世人,為人處世須以誠信立足,信守諾言得以信任,方能安處於社會人群之中受以敬之,得以莊重矣。

今宵惠蒙貴堂主席、恩主之請,登台勸世,以學膚才淺之鄙文,簡言勸教世人,承蒙貴堂不嫌而邀。貴堂承天之休,能有機緣再度濟世之命,亦為之賀喜矣!乃望圓功之期能再予登台賀喜。貴堂乃毗鄰之居,盼有閒之時能登台會緣,慶喜有餘矣!

太乙真人 降

詩:

儒範溫述敦民風。 聖教五常揚正宗。

真性善惡悟覺道。 理智慧明自圓通。

概論:智慧

智者,理之明也;慧者,精之元也。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理是非,乃是智之明也。人類謂稱萬物之靈者,乃是其有智慧之能,明善惡,別是非,是理則存,非理則棄,博知達命真實不虛,不蔽其之心,作事合乎道義,智慧之謂也。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謂之三達德也。」智者以求真,仁者以求善,勇者以求美,故知之謂德也。左傳曰:「雖有挈缾之智,守不假器。」人受天生之賦,其智慧乃由學而增、經驗所得,故曰: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有智慧者,智足多謀,用之以正則能智圓行方,作事不亂心神不疑,靜思明慮,自能安命守神而解其惑。尤是修持之人,修道之行難免遇之困惑,須以智慧圓通解惑,方不被困境迷失方向,故智乃儒教五常中修身處世不可缺之要矣!

註:雖有挈缾之智,守不假器。:縱然只有小智慧,也毋須凡事都要仰賴他人。

中天 李仙翁降

詩:

義貫乾坤立志高。 參天化育傳宗皋。

道德以作明心性。 千古不朽揚名褒。

述:明義以達理

義者,宜理也。孟子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人知明義,則是非昭然,能得其所當為,方可謂義也。義理之不達,道德之不存,故為人以道德為重、仁義為先。

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故,國之興展必須忠信以為干櫓、仁義以為甲冑。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明義者,重於大道至理而不顧己者。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然今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為官任者,謀利背理而簠簋不飭,井民則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乃因貪慾之念背馳道義之行,而義理不敦,國則不興,民則不安矣!

明義乃天賦於人之善德,重於至理,行而宜之也。古昔聖賢,漢季桃園結義,德配乾坤之氣,義貫參天化育,精神凜烈赫赫千古不朽,乃行義以達其道也。故今世人修身處世必須知禮達義,方能立足天地焉。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立身處世務廉明。 三畏四知自潔清。

守己嚴規廉為本。 丹心貫日播芳名。

述:廉潔養身

廉也者,潔之本也。為人品性端正清潔明察,能明三畏了悟四知,不茍取之謂廉也。廉可養身,潔可立品,守正志堅不為財利所惑,廉明自愛克勤克儉,廉而持恭品德高潔,乃是君子廉潔之道也。

孔夫子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人不取不義之財,莫貪無因之物,而無廉必然無所不取,無恥必然無所不為,夫子又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孟子曰:「清貧勝若濁富。」為人立身處世若能安貧樂道,窮而不改其志,如松柏後凋之節,松花水月之情操,其廉潔可畏也。觀今世人熱中利祿,簠簋不飭之風日益增長,受其利慾薰心而徇私舞弊,以掩耳盜鈴之飾,損人利己,乃因寡廉鮮恥之為,致使社會風氣敗壞而仁義不達,然人生處世無幾,所貴一身清名立潔,方能萬世留芳,所以事求乎明,明求乎德,明者,德也;德者,廉也。

乃勸戒世人為官奉祿者,須有清廉之心,以義為廉,國家方能興展富饒,人民方能富足安康。而學道修持者,其心更須廉隅不受外境之惑、利慾之蠱,持以廉遠堂高之潔,方是修道之要矣。

註:一、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二、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張仙大帝 降

詩:

護國佑民盡孝忠。 宏揚四海振儒宗。

正直為臣不事二。 萬世不朽垂丹青。

談:忠

忠也者,中正之心,不欺不瞞。事上克忠,事下竭誠,忠誠專一,不偏不移謂之忠也。

諺云:忠臣不扶二主,忠出自人心忠實誠摯,事君不二。忠者,無私謂之忠之端矣,故曰:「忠臣無私,私臣無忠矣。」自古聖賢皆以忠孝為立身之本,然忠孝之道可格天也。憶古思賢,宋代岳帥武穆王,受賢母之悔訓,盡忠報國,芳名萬古留芳,其大忠大孝丹心汗青之史,成為世人效忠之典範,亦而證得其果位也。

故儒門之倡以八德勸救世人,然忠孝以為之首,竊思家貧見孝子,國危見忠臣,孔夫子云:「不臨其境,不明其道。」故幾多賢明達士寧願為忠而捐軀,不願事奸而偷生。然人生無幾,能留青史萬世不朽,當是忠心始可達焉矣。

欣喜哉!諦觀貴堂神、人之務皆能盡俟天命之職,共圓此次濟世之任,乃是貴堂聖真慈懷,不辭疲倦勤勸教化,方能使堂光再度輝煌,吾甚喜登堂立說勸教眾生,他日閒暇之時再予登堂。

孫真人 降

詩:

非禮知羞心光明。 革新自愛篤修行。

仰天不愧日三省。 知恥睿智戒慾情。

談:知恥

恥也者,羞愧也,無恥知恥也。知恥者作事謹慎公正無私,其道不偏,其心能自尊自愛,己身之為能於有所為、有所不為,能清白之辨別、切實之覺悟,然人生在世稟天地正氣,天命賦性至善,必故以知恥也。

孟子曰:「羞惡之心,恥也。」朱子曰:「吾人固有羞惡之心也。」故,恥乃是明知覺悟,有切實之羞必能力圖精進,有切實之惡必能力行湔雪,故恥者,勇也,而知恥近乎勇矣。孔子曰:「行己有恥」又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為人處世能於善惡之中明辨是非,作事皆以恥為戒,其行自有分寸而不妄自菲薄悖逆天道。

然觀今世人,道德淪亡,其心無恥,男盜女娼,無所不取,無所不為,棄倫常之念,致使社會混亂不安,皆是無羞恥之心而造成心邪無正。孟子曰:「人不可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故,凡人有恥則罪惡不生,人人皆可謂善矣。尤是入聖地學道修持之士,更須明知恥之要矣,其心有恥,則心靈不亂行為不偏,自能心正意誠而達其道矣。

今宵能再登堂訓教諸生,乃鐘鼓悠揚催吾登台,已有幾年未登台,今觀貴堂堂光輝煌,甚以欣喜矣!貴堂至禮高請,今於此以三杯香酒敬貴堂圓滿功成,此次之任乃是艱難重任,貴堂神、人同舟共濟、力挽狂瀾,必能再造輝光,在此謹以至心祝意。

中天 何仙姑降

詩:

博愛宏導談果因。 慈悲救劫渡迷津。

親愛精誠善根本。 聖佛濟世古通今。

略述:博愛

愛也者,仁也,博愛也。愛本出自於仁,親愛則敬之,不愛則不能相親矣。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又曰:「愛人不親反其仁。」人之仁善皆出自於仁,有仁心才有慈悲之心、善良之心、博愛之心、、惻隱之心,此乃為愛心之開端也。故,吾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本乎仁,近乎愛,則萬物無所貪,萬物無所爭也。

孔子曰:「仁者人也。」又曰:「仁者愛人。」然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愛心之心。既愛出自於仁,若無禮節,或太過,或不及;太過則溺,不及則怒而亂序也,精誠、惜物、博愛,使人發其良知仁性,則親愛精誠。以仁廣義,以義存仁,為人善良博愛於眾,慈悲救苦救難,見義勇為,則為愛心最高之仁者,謂之博愛也。

凡入聖門學修之人,更須具有仁愛之心、慈憫之懷,能視眾生之苦為己身之苦,汎愛博施救渡眾生,故博愛仁心乃是修持者最根本之要矣。

吾今欣喜登台,貴堂接旨濟世已有期年之日,貴堂神、人同心協力,再造堂門輝光。雖吾少登堂,今承蒙貴堂主席、恩主之邀請,以鄙劣之才,乃望諸真莫以見笑矣。堂門環境幽雅,眼觀皆是坤生,甚以訝異矣!自接旨登堂祝賀,即少以登台勸戒世人,與貴堂諸生有緣,他日閒暇,必再登堂揮筆勸戒眾生。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父母恩情深難量。 奉敬雙親德堪揚。

心存孝道本自重。 孝子格天永綿長。

論:孝道

孝也者,善以事親之謂也。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孝經曰:「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故聖賢之德皆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大孝至誠能感格於天地、動泣於鬼神、名垂於千古矣。

孔夫子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曾子云:「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而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羔羊尚有跪乳之恩,而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若不知反哺孝敬,則其性不如禽獸矣。孝經曰:「天地之性,以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然孝乃吾中華民族固有之傳統美德,而先聖先賢皆視孝為道德根本,而孝亦是德行之起點矣。

孝經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而大孝之道乃不違親心,盡其禮,盡其心,始終如一,盡孝之誠,承歡親心。然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而孝乃為人立身之根本,若無孝敬之心,則無仁善之心。孔夫子云:「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若修持之人無孝敬之心,則無慈悲仁善之懷,亦徒枉入聖門學修矣!然明聖經有云:「爾能孝順爾子孝,點點滴滴看簷前。」汝若能以心事親至孝,子女則以範而循之。今乃勸戒世人,好好善盡孝道,莫待於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以免抱憾終身矣。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恆心毅力功成儔。 堅志信念繼春秋。

砥礪功勳盡厥職。 克服艱辛向善修。

述:恆心

恆者,乃持續不斷,貫徹始終之謂也。夫,人若無恆心,,如車無輪、舟無帆,不能行駛矣。宇宙旋轉天地之象,四時遞嬗,不爽晷則以成萬物,恆之效也。

古云:日計不足,月以繼之;月計不足,年以繼之,持之以久,恆之以貞,則萬事萬物可成矣。孟子曰:「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如棄井也。」世事萬物皆非一蹴可成,須歷經困阨之阻礙,以恆心毅力克服困難,方可成事焉。古云:「有志者,事竟成。」志者,恆心也,故,人不患事之無成,患在無恆也。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天剛健之運行,動能克自強,恆乃能不息,亦是人之修身也。故,先聖先賢、英雄豪傑莫不持以功勳德業,歷盡滄桑,千辛萬苦,磨練得以碩果。

泰山不壓拳石,欲成大河大海,莫經擇細流,焉能成其深哉!然諸子!爾曹養心修道,須持以恆心,夙夜匪懈貫徹始終,效法先聖先賢不屈不撓之精神,滴水穿石,磨鐵成針,則可徹悟其道也。今乃奉勸諸生,聖門修持須持之以恆,以堅定之信念克服萬難,莫以一曝十寒,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則枉費聖真夙夜諄諄教誨與期望矣。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聖教木鐸結善緣。 匡扶正道渡良賢。

修身立德同參造。 善心至誠功果圓。

述:誠心以達道

天地之大,若無誠心,不能成事也。諺云:「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後平天下矣。」故誠乃天下之大本也,無誠則天下大亂矣。孔夫子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誠在斯言,然誠非惟益人,尚且而益己,亦能感格於天地,動泣於鬼神,而其心光明正大、言論篤實、行為磊落,三誠合一方謂君子矣。

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心乃仁心,仁心者,人心也。為人正直即所謂正者,不偏不倚之真誠。心者,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壞其心,若心先壞,必墜深淵矣!而心以思為識,誠能判辨善惡之官,誠心乃發自天性,誠心者,即能明心見性矣,故,學道之士必存誠心,方能貫徹始終道果可成。曾子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其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善在誠心而心能篤實踐履虛懷若谷,以誠心道行天理順天應人,必能功成達其天道矣。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一念之間造果因。 畏難不改罪加深。

思慮知過求懺悔。 過勿憚改日日新。

述:知過能改

過也者,失也,錯也,乃造罪之母,作惡之源也。憚改者,畏難而改也。孔夫子云:「過則勿憚改」又曰:「過而不改,是謂之過矣」。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而改之,則可謂善人矣。

孔夫子云:「天性曰德,天命之謂性,見不善而改之,德齊天福。見不善而不改之,愚也。」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故為人不怕有過,只怕有過而不知改過也。夫為人在世難免有愆過,若能迷途知返,勇於懺悔,洗滌前咎,痛改前非,則無過也。經曰:「缺德之人求懺悔,如改前非亦可行,改卻前非便無過,無過之人吉祥增。」能知過遷善,其性則能日日光明,其德則能日新又日日新矣。

然入聖門學修之士,於學道修持過程中,更須了解是非愆過,而修道不難,空慾困難;空慾不難,無愁最難。懺悔者無罪,強辯者罪過,故修身處世須明知己身之愆過,了悟罪業之何因,勇於認錯改過遷善,則能克己達人。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故,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矣。

太乙真人 降

詩:

靜心養性無煩憂。 修身涵德無慾求。

處世明曉存善念。 啟發靈性早覺修。

述:修身之道

修身者,養性也。有修養之人謂之君子,其心無物慾之累,無邪心之念,言行舉止合乎天理良心,順乎仁義道德,是故身心自然安適。而無修養者謂之小人矣,其心循私驕慾,行為違背道德良心,悖逆情理,身心浮躁無能安定矣。

誠如孔夫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故君子之道修身為本,本立而道生焉。孔夫子曰「身之不修而家不齊,家不齊而國不治,國不治而天下不能平也。」故為人能知修身養性,力求人格之精神,充實自然之生命,擴大人生意義與價值,涵容品德,進而能匡扶正道,自能己達達人。易經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故曰,凡聖人以至於凡夫,「壹」是修養為本也。

然入聖門學修,乃是修身養性為本,只要一息尚存,則不容分秒之懈怠。詩曰:「莫道年少修身早,細看墳墓埋少年,洗心滌濾始終繼,洞察心澄自清靜。」乃勸戒世人及早醒悟,心向正道好好修身養性,自修自得,善始善終,自能心澄清靜而明心見性矣。

今宵乃再登台勸化,喜德修聖真之請,欣德修諸生之儀,乃與貴堂諸真甚深之交,歡心登堂與諸真、諸生聊表幾意也,喜敬觴詠,謹以幾杯聊表敬意,他日閒暇必再登堂會敘諸生。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堅心立志勤學修。 大學之道至誠求。

光陰歲月莫蹉跎。 窮究用功寸寸優。

述:好學為立身之本

學者,學天下之大道也。自春秋時代,夫子觀天之道,唯天之大,體天行道,聖人之造化而為傳道之源,道理之奧,包羅萬象,故為人非學不可,非學不明矣。

諺云:「學無止境。」、「學而時習之。」、「好學如禾如稻,不學如蒿如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疑則滯,疑而不學則昧。」、「學而不化則固,化而不學則劣。」天賦於人五常之慧性,須敏而好學,然不登峻嶺,焉知天高;不履深淵,焉知地厚;不遊於聖道,焉能為賢。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故,為人不學,猶如冥中夜行,則無目標與理想。

然歲月如白駒過隙,莫待白髮蒼蒼方知勤學習之,悔之已遲,不如趁早勤學修身。然貧而勤學可以立身,富而勤學可以揚名,惟見勤學而顯達,未見學而無成。故,學者乃修身之寶,耐心學習,堅心不移,道心永固,修己元神,急早醒悟,方能早登聖域也。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謙和至誠萬世欽。 傲慢自高難為人。

賢聖虛下能體用。 尊懷榮耀照古今。

談:謙虛之道

夫天地之道,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人體也,高則自卑,盈則自謙,滿則自損,尊則自仰,故,虛心為進德之基,自謙為受敬之階也。

天生我材必有用,皆有可取之才,皆有長益之處,故,孔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斯者又有何可傲人者也?人有一分虛心,即增一分謙恭也,蓋盛氣最易凌人,心滿難期上達,才露易流膚淺,此均為處世之大害也,故古聖先賢莫不虛懷若谷謙卑自牧也,是以謙則虛,虛則受,此乃大得人之道。

人之病祇在一「傲」字,傲則失人且亦失己,蓋堯舜之為聖,乃是謙至至誠處,如是亦即允恭克讓、溫恭允塞也。然人能學古之聖,守謙而棄傲,則人生不亦榮耀大千矣。

已有數月未登台勸戒諸生,諦觀諸生近月之為,有喜亦有嘆,知悟精進方能克服萬難,則分秒必爭,專研細究聖真之金科玉律,不上進則茫然不知歲月之寶,蹉跎分秒,只知爭名得以功德,奈何不知己身之動念,已失效勞修持之心。

上天有好生之德,孰人是功是過一一分明,非是以世眼能以論斷,功過在汝心為,乃是良心之為,乃望吾堂諸生自反省汝之心為有幾分之誠,莫於傲氣凌人,自稱造下汗馬功勞則沾沾自喜不為他人所勸,不遵聖教之訓,此乃是吾堂有所顯現之病,只是汝曹皆眼不見其睫,不知己身有此傲氣,收拾這份傲氣則能得以人和,諸生省思吧!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品行優良自不孤。 德修諸子賴良謨。

切磋端藉他山石。 來日功成可慰吾。

述:力行乃成功之本

夫,為人不可只有理想希望與雄圖大志而已,還須去實行理想希望,方能謂之完成。然古今中外一切偉大人物,皆以力行精神為一切盛德大業成功之本。

而大之,聖人之盛德須可力行,英雄之大業須靠力行;而小之,富貴功名之事以及專家學者之流,凡在其一生所成就,皆是從力行實踐中得來。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惠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貞』。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古人云:言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知周乎天地不如行始足下,故王陽明謂:「知而不行與不知同等乎。」

然今乙酉開歲新春新氣象、新之希望,須於新之希望中實踐力行所賦於之任務。曰:「君子以有物而行有恆。」身為鸞門之生,更須以身立行,方不愧入聖門修學,亦方能邁向功成之大道也。

今宵乙酉開筆勸世之文由吾登台,謹以簡言勉勵諸生,力行實踐方能功成。今因主席參加天曹宴會,則由吾登台,乃望諸生能於乙酉年再造新之氣象,共圓數年未完成之任,然再接再厲延續乩筆再造輝光,此乃是吾堂眾聖真跂以望之,諸生相互勉勵而行共圓此任,亦在此勉勵諸生新春快樂。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登台立說勸詩文。 君子守戒先其心。

喚醒諸生歸上果。 苦口婆心意多欣。

述:守持三戒(上)

君子守戒,先戒其心,次戒其業。何`以為心戒之在得?貪妄心也;戒之在鬥,嗔暴心也;戒之在色,慾癡心也。佛說「貪、嗔、癡」為人間之凡根,凡本無不從茲匡正,故以中庸立道,不正之心不足以成人,亦不可成世範,君子為人道之岱宗。

所謂三戒者,君子於人、於事、於時,為一種應病良方耳!術家有十二相焉,所謂:「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焉。」鬥念之氣最盛時莫如帝旺,得念之起最盛者莫如墓相。十二相為天地氣數之循環,少、壯、老為人身氣數之關鍵,氣數雖遞而往來,其機紐關頭在生、旺、墓之三合也,如一日有十二時辰,火之長生在寅,人當寅時,一陽發動,色念便興。火之帝旺在午,人當午時,鬥氣易勝。火之墓藏,得念時起。猶如一年四季,春季木旺,萬物當春,多懷貪春之念;夏季火旺,萬物怒發,爭強比勝;秋收冬藏,萬物歸蟄,物尚如此,人何以堪?由而觀之儒之八卦、五行、陰陽之理。色、鬥、得者為萬物之自然也,生、旺、墓者為氣數之三合也,故少、壯、老之於人身,亦人身氣數之三合也,三合之理,萬物皆然矣!故三戒在一念之中,修三業在一戒之中,舍矢若破。

孔夫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茍能協夫義,則不淫色是為德,不爭鬥是為仁,不困於貪得是為義,則五常之事,在三戒清淨超出氣數,道乃成矣。是儒明善之學,易於佛道之五蘊、三心六賊、八識三繁,宜何從下手、何用處?道瞭然也。故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之理得,道在是也。人能守得三戒,即是打破名色知見、名言習氣也,君子之所以立此三戒者,為世人之風紀,非獨君子當戒,人人亦當戒之,況行善諸生豈可不戒乎。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著勸善書警世頒。 篇篇盡可啟愚頑。

須知三戒內中理。 便能見性悟真禪。

續述:守持三戒(下)

君子為人道之大防表率,世人何以立此三戒?三戒者,所以判人、禽之界之。佛說:愚癡暗昧之因,獲畜生果;嗔殺邪淫之因,獲地獄果;慳貪不施之因,獲餓鬼果。人能明乎三戒之理,守三戒之行,自不墜於禽獸;戒色戒鬥,自不墜於地獄;戒得不貪,自不墜於餓鬼。

人能守持三戒,得等流果。等流果者何?既不上達於賢,亦不下達於愚,若道即佛所謂須陀洹果。小人下達者,有下達之由,何云下達?順情慾流,猶水之就下。故好色、好鬥、貪得無厭,惡乎不失人身而下達三塗也。何云上達?既守三戒,住於等流又能轉變,克己復禮則能閑邪存誠,希聖希天矣!何謂轉變?譬如好色之心轉變為德,如子夏:賢賢易色。戒鬥之心轉而安忍,如張公藝之忍。戒得之心轉而施濟,如佛法:財施、法施、無畏施。

按之貪、嗔、癡亦本於人之智、仁、勇,三流能轉變則為三輔,不能轉變則為三賊。故賢賢助,明決心;安忍助,勤恆心;施濟助,果毅力。何云果毅疏財?仗義之人本具有一種擔當力,天下惟有擔當人易壞事,亦惟有擔當人才能成事,本此擔當力量而好學守戒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所以轉輔,助三原。質者,寧非復禮乎,三質性通天,非上達乎,君子上達本屬性與天道之功。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大道機緘已開,其此之謂歟!今不可聞而聞,幸何如哉。

願諸生奮勉實悟,不可視此虛文也,今乃再續前期之君子三戒之論,乃作一完整之總論。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八經治國民安寧。 昭通四海享太平。

為人處世德為本。 真宣奧理大道行。

述:治國之八經

夫,治國之要道,八經者何?遵道貴德、崇法務實、仁民愛物、節用厚生、明禮重義、勵廉尚恥、去奸除貪、信賞嚴刑。八經不張,其國必亡;八經既張,其國必昌矣。

蓋,遵道貴德者,萬世之治本;崇法務實者,為政之急務也;仁民愛物者,得民心之大道也;節用厚生者,致富強之妙訣也;明禮重義者,所以端世風也;勵廉尚恥者,所以宏氣節也;去奸除貪者,所以端正綱常也;信賞嚴刑者,所以彰功罪也。捨斯八者,治天下而欲不喪亂亡者,自古以來未之有也。夫,道者,人之所遵;德者,人之所蹈,人皆由道德行,而不悖道德為,雖獎之而不為非,鼓之而不為亂。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猶復如是,況其能全者乎!

故,大學傳曰:「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故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登台揮筆聳詩肩。 造功立德意志堅。

著書立說須心切。 宏揚正教繼先賢。

述:處世貴在曠達

人生在世,處世是一種藝術、一種學問,亦是一種工夫,善於處世者,處於任何之環境,皆能怡然自得澹然自安,如孔夫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然處世有超曠高遠之懷、飄逸出塵之志、灑脫不凡之風、空靈藑異之想,則其人生之境界,自能超人一著、高人一等矣。

凡夫之所以為凡夫,乃是凡事沾滯執泥,看不空、放不下,擺脫不了世俗習氣,以世俗眼識看世人,以世俗眼識看自己,何能住凡而超凡入聖、住世而超世出塵乎?然為人處世,可看一個人之人品、器識與修持,故,洪自誠謂: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須是大火流金而清風穆然,嚴霜殺物而和氣藹然,陰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濤倒海而砥柱屹然,方為宇宙真人品也。

故,為人處世,首宜心有主宰,轉境而不為境所轉,轉物而不為物所轉,轉天下而不為天下所轉,方可立得住腳根,人活於世上,宜將萬世事看透,闢入微宮萬塵而不染一塵,如是方得處清風之明月矣。

吾堂此次著書之篇廣泛,深淺之意之字皆有,然最著重乃於能達至勸世之要,能廣渡眾生,達至修心養性棄惡從善之目的。

孫真人 降

詩:

為仙為佛總由人。 天道無私德是親。

禍福端憑方寸地。 聖訓宣化醒迷津。

述:修善至德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但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但凶神已隨之。

所謂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此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也;若是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此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也。太上曰:「至德無形,至仁無聲,至人無我,至誠無情而出乎於至情,惟其無我而皆有諸人,視人如我,視我如人,發之於至形之為至誠,故無聲之聲是謂至仁,無形之形是謂至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故,修行者宜有憫人之心、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願諸生聞道過程中,以此作為修行之目標,進而達到修善之意義,方不負此生焉。

今宵欣喜同參至德明修善書之著,承蒙貴堂主席之請,方有榮幸參與之,今謹以淺短之文勸世於此,他日閒暇之時,必再登貴堂著書勸世矣!今以一杯香酒賀喜德修堂光輝煌。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虔修一念真心誠。 濟世著書立道行。

啟教宗香渡眾善。 功德非凡感聖靈。

述:至誠以修真

修真虔者,誠也;有志而誠則虔矣!處世立業有『誠』字,則萬事清心,自其得意也。佛偈云:「在家菩薩智非常,都市鬧處作道場,若能心地無掛礙,山中平地總四方。」

然人生一世,不外乎一性之真,惟以至誠自強不息,包容萬象運用於身體,故賢能者,莫過於一性之善;不善者,莫過於身心之慾。所謂知其善者,而能主宰身心而不放縱,消除身心之慾,故,修身無能知其性之善,即不能真行,若是心無果決,則優柔寡斷,身心之慾必乘隙而入也。

人之一生之所以招災惹禍,皆是心慾之使然,若不能徹底剷平心中之慾,則謂之拂仁之性矣!故拂性即逆天理,而逆天之行者,其身必受天災之禍殃之。

蓋凡有慧根深緣之人,更須參修真理,藉聖道行修之本,以德施於天下,則為濟世渡眾之源。深願諸善修之士,謹身種德以勸梓桑,修陰騭遺蔭子孫,以崇人品之昇華,獲福無量矣。

本堂岳武穆王 黃恩師登台

詩:

立德潤身清心懷。 好色無知幾落開。

了悟本性須懺悔。 修身學道進鸞台。

述:修身以立德,節慾以戒色

蓋天降生人皆有其本性,且有其清靜光明之德性,然,人之氣質與嗜好,則各有不同,且各有其所好,其中最善者,好德也;最惡者,好色也。

德者,恩惠也,身之端也,心之正也。好德者,乃行道而發自內心也。孔夫子云:「德不孤,必有鄰。」凡有道德者,其一生必不會孤立,並以自己之德行感化眾人,良以德行,人人能修且人人能舉,既無聲色,亦無氣味,乃在其修與不修、舉與不舉而已,其不修不舉者,乃為私心所蒙蔽,為名利所誘惑,其一生無道德滋潤,以致忘其所以昧著良心胡作非為,敗壞倫常,小則害人,大則害國,其害無窮矣。

色者,容莊也,美麗也,溫潤也,人之性也。殊不知色如鴆毒入口則死,色上有刀,觸身即傷,色雖為人所慾,須適可而止,不可縱慾也,故曰:「好德者壽長,好色者夭亡。」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也,好色者不如好德者,德可潤身,色可殺人,故須修身以立德,節慾以戒色。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色者空也,空者色也;性者,天之性也,無慾則心靜,心靜則誠明,誠明則善惡分明,則淫念自消也,故修道之士更須戒色為要矣。

甚以欣喜!吾堂能承接著書之旨,再造德修堂門之光,亦可延續德修之未來,此乃是吾堂眾聖真跂以望之,今皆能一一完成,乃是神、人共挽狂瀾努力同心所成之果,乃望日後諸生能更加精進,再造輝煌之德修。今乃是欣慰之心著勸書文,諸生!再精進、再努力!吾期望之。

本堂福德正神 余恩師登台

詩:

無私無我成大公。 聖德巍峨邁大同。

人人物物我同胞。 效天法地是所宗。

略述:大公無私

夫無私即公。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此所以完成大我也。

祁黃羊自傳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霜露無私降。」故其道公也,王道蕩蕩乎,無偏無黨;王道平平乎,亦無偏無黨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萬物之主,不私一人,聖人與天地合德,大公無私,物我無間,故無人我之分別,則人人物物皆我同胞也。

然今之世人,陷溺富貴功名,沉淪聲色貨利,陰謀詭計不顧損人,馳逐紛拏徒求己利,卒之不亦身敗名裂,墜為下流私之,為害豈淺戡哉?是以立身處世安可因私害公耳!

奉勸諸生,今吾堂能再訓筆,乃是承天之恩,諸生須好好珍惜此機會,放下自我自私之心,方能成就堂門之輝光。省思堂門數十年來之造化,乃是人為之私心所造成,乃望諸生能努力同心,摒棄前之垢病,省思前之遺憾,諸生自能放下私心之牽絆,共同造就堂門輝煌之光。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人生苦海渺茫茫。 造業罪障業不亡。

因果循環千百劫。 如斯報應在身旁。

淺談:因果循環之報

人生於世,歲月易逝矣,凡人諸事稱心之時,其心非但無善惡之觀念,甚至對於天地或諸真仙佛亦無敬仰之心,焉能深信因果循環報應如斯?然而一生之運境亦有榮枯得失,其順逆隨著大限流年而輪轉,其間難免有旺盛或衰微之期,故世人一味追逐逍遙自在,若待榮華富貴之歲月境遷,非是無常來臨,福報已享盡,即嚐受人生逆境之時,方知捫心自問,何以蒼天厚此薄彼乎?

故因果之循環報應,即是應天地之運轉,乃屬大自然中之法則也。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實之理無庸置疑矣!故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因一果皆無偏差,而歷經千百劫所造之業不亡,是故應悔前作之非,覺於諸真聖佛座前,懺悔罪愆,祈求赦罪,勤於修善,種植福田以消宿業,業障消清日,身心自如時也。當今災殃禍劫四處叢生,頻降不息,果報纏擾之可畏,不分王侯將相、販夫走卒,律網之下,人人平等,上蒼規條無私,明察秋毫而鑑,誰亦難倖免之。

世人急於了解因果之來龍去脈,卻不願立身向道,修功立德消宿罪業,願世人自復省悟,勿存僥倖之心,盡己之力,日日行善,舉頭三尺有神靈,財可為障道之魔,亦可為助道之力,在乎善用耳,明之!記之!自能清明了知矣。

無極宮九天玄女 登台

詩:

世人學道持心齋。 定靜靈神掃塵埃。

育化群生真我養。 不修性命實堪哀。

談:齋戒之真義

夫欲修其心,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是以三教道德最高上者,可惜世人不知齋戒之真味也,菜根譚云:「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就是淡也。」

蓋,人生於宇宙之間,保存性命,大道已包括在內,不單只是吃齋,心無雜念曰齋,戒除貪、嗔、癡、愛、惡、欲,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不良之嗜好也,故孔子曰:「齋,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齋必變食,居必遷坐。」而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易經繫辭上傳曰:「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故莊子南華經人間世曰:「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故曰五蘊皆空,蓋於六度能除心中之毒,如佈施度慳貪,持戒度邪淫,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心專一定靜,猶齋戒摒除殺、盜、淫、妄、酒,不見殺、不自殺,不為我殺,止惡揚善,去濁留清,了因果,養慈悲,是謂醒世也。

故偈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是以遵守真我戒律,能抱老子之樸,守孔子之矩。樸乃吃苦耐勞,低聲下氣,實行做到能免了輪迴之苦;矩乃不驕、不貪、不妄、不癡,若能謹遵此者,本性自然光大也,此方完全之人矣。

今宵乃奉懿命登堂,承蒙貴堂主席之請,不嫌吾才疏學淺,同參著造至德明修善書,謹以鄙陋淺詞勸著文章,實感愧顏矣!今之任務已成,回宮稟示天母。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人生百歲無玄奇。 養生治心是所依。

了悟迷途能知返。 安身立命樂天池。

淺談:養生之道貴在治心

夫,人生上壽不過百歲,世云:養生不死者,迄今未聞有見其人,有者則為卻病延年者乎。世所言卻病者,莫不曰薄滋味、節淫慾、寡言語、戒嗔怒、保形煉氣等,斯乃治表之術也。

實則卻病在此心之不病焉耳!蓋,人本自靜定本自泰然,故,何病之有哉?惟遇貨利則思爭奪,遇功名則思擠排,遇勢燄則思趨附,遇睚眥則思報復,遇患難則思推避,未遂而心病於患失,已遂而心病於患得,是以外物日攻於心,則內病日入於膏肓,雖有外之養,終不勝內之所擾,此扁鵲之所以望而走焉,壽豈能不促乎?

故欲治其病先治其心,一切榮辱得失俱不足為心累,即小之而疾病,不以疾病累其心;即大之而生死,不以生死累其心,即清明之氣常在吾躬,而不期壽而壽自增益也。養生莫善於養心,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心累而同大化也。人生以此治心,雖未證道而期亦不遠矣。

今之勸文乃奉勸吾堂諸生,細思量之!萬法惟心。諸生之起心動念,瞞騙不了自己之良心也,吾堂聖真苦口婆心,乃不忍諸生自我沉淪,乃望諸生多用一份心忖思今之勸文也。

南宮救苦真君 李 降

詩:

著書立說獻光華。 養氣玄玄入眼霞。

應有江郎符大夢。 數點靈筆筆生花。

談:明善復初之真義

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實天人一貫之學也。又曰:「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故明善復初則盡人合天矣。

蓋,人群擾嚷,終日奔忙,故無非在心為形役、性為情奴,則世故入深慾日熾,墮落日下,遑言合天,今欲明善之道,無非正情正慾以合天道。天道者,性也。欲盡其性,從何下手?曰在實行,然,善惡不分,從何行之?縱能實行,孰為正軌?孰非正軌?盲人瞎馬,歧路甚多,不可不明善也。

既知明善為性學之正規,而猶不能實行,仍不知性為何物?是真所謂庸人也。然明善者,則所以打破情羅慾網,俾得以慾返乎理、情返乎性,情慾正,天理存,便可超乎氣數也。故曰:「三界如火宅,眾生日受燃眉而不自知。」故諄諄告誡,無非教人超出氣數;人在氣數之中,如在大浹之內,隨波逐流不能自主。若學君子講究明善,則當守三個原則,一曰明決志,二曰勤恆心,三曰果毅力。故曰「明善」;曰「修真」;曰「正念」皆本於修身矣。

然身要如何修?善欲如何明?其必在守戒矣。故君子有三戒,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三戒者,人之所必學,君子必自此始,是則欲明善之人,登行亦由此始,原人生於氣數之中,少、壯、老三者,又為一生之氣數也。為人欲超出此氣數,必先於三者,把握明善復初之樞要,明決其志、勤行其心、果毅其力,一以貫之,則氣數不求超而自超也。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良知仁德修身行。 博愛慎思審問明。

養性天人合一體。 格物致知真意誠。

述:仁德

夫仁之道,為物之核心也。故能仁者,即能全其生命者也,即盡為人之道也。聖人察天之道,推知賦與之性,亦無異由源及上下一貫,蓋顏子問仁,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曰:「仁者,人也。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是以顯現人類之道德性。仁即是博愛也,論語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中庸曰:「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禮記曰:「中心安仁。」曰:「安土敦仁。」皆求仁得仁,仁里為美,仁者安仁,故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以仁為木德,屬東方甲乙木,木德主生,生生不已,故大德曰:「生也,然天有好生之德,慈愛萬物。」故不殺生謂之仁。

仁者,仁之心也,人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存仁德之心,行仁德之事,則吉星佑之,災厄免之,百老歸年,自登聖域而成聖人也。如今道德之修養,論語有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中庸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仁者,人之心德;心德者,性靈之良知,良知乃天理也,天理乃人之元性也,體天地好生之仁德,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然君子學道先要保守自己之良心,故曰「忠恕」;曰「應感」;曰「慈悲」,是以聖諭,惻隱為重,使人復還天地公心天理也。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觀人觀面知其心。 相貌舉止知其行。

心窗面鏡本為一。 充實內在得圓明。

略述:相由心生

夫面由心生,境由心轉。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也。人心善惡,觀其眼眸可知心,心術正直,其眼神亦正,心術歪曲,其眼神亦邪。

故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眼是心之窗,面為心之鏡,然人之生,先天承受父精母血之遺傳,如長相、血型、智慧者是,隨之後天歲月與境遷,喜怒哀樂日久成習,故有貌形、格局、談吐與氣色之差異。是以孟子有曰:「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由是相貌中即可窺見人生之一切。

吾人應時而惕厲,充實內在,多行善德,廣結善緣,修身養性,時知感恩,知福惜福,知足常樂,面帶微笑,則相由心生,好運隨至,自可樂其所樂也。

本堂福德正神 余恩師登台

詩:

學道修心志不移。 聖真君子是所依。

百年身世三更夢。 萬里江山一局棋。

述:學道宜淡泊明志

夫,人之學道,其貴在內不在外,在質不在形,在實不在名,故心性之養、氣質之化,尤重於一切,而不以世俗人之所重為重也。

聖人盡人可至,人人可為聖人,而富貴功名卻不能相提並論,然世人每熱衷於此、埋首於此,徒斷送了一生,不知回頭,不自悔悟,至死猶自癡迷,亦可浩歎也。然志於王侯將相,志於功名貨利,與之爭奪者多,故有得有失。若志於聖賢,志於君子,志於修道,則無人與之爭奪,故有得無失也。

是以百年身世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如是世間人又有何可爭哉?蓋,千般易捨,難捨利心一段;萬般易淡,難淡名心一段。故學者之名利心宜淡,一切心均皆宜淡也,君子之道,淡而不厭,道之味也;淡而能至於無,則上矣。

諸生!身在聖門學修,更宜抱淡然名利之心,方不枉此些年來入於鸞堂修心養性。尤是身為一位乩筆,更須淡然一切,若無能捨下掛礙,放下慾念之心,則無能成為聖真代言之人。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入定通禪造詣深。 精神溫養似淘金。

誠看虛空懸日月。 照臨無意過光陰。

述:至誠之道

夫,修身是人心一點精誠。誠者,真實無偽,乃天理之本然,是充滿宇宙之真理,所謂本體,即自然之本相也。誠之者,即以人為之功,求知此本體真理以通民用;所謂民,人之道也,由誠而明,則循本體之自然,以達於人為之事功,是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以合此理,自明而誠,則是由人事之作業、禮義制度之功,以求上合於天道,達於天理本然之境,是即修道之謂教也。

其終則誠明為一,人與天合,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莊子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

萬物熙熙,皆從誠基,殖且道先,以繕性也,是故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性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而真虛,而實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以通乎物之所造,養生之道也,是為條達而福持。

所謂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浩浩其天,無聲無臭,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欲,物美自入焉也。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貪心妄念造愆尤。 施捨濟困無憂愁。

仁義道德行端正。 本份隨緣自善修。

述:知足常樂

貪者,慾愛也。俗云:心貪貧字殼。能以施捨濟困,自能心安理得也。昔日王因貪色而亡國,王因貪利而喪邦,而世人貪圖金錢、美色、名利,貪妄不厭,自私自利,往往不分五倫道德,不顧人情義理,貪求之慾望無窮無盡,欲達高峰則樂極生悲矣。

須知美色如狼虎,金錢如蛇蠍,名利如陷阱,享受如利刀,凡事須無貪心之妄念,能自我檢討,將心比心,則能行於康莊大道矣!竊思,鼓不打不響,鐘不敲不鳴,乃一定之道理,貴從勤中得,富從儉裡來,亦理之常矣。

然濟濟蒼生,寧可安而不飽,不可飽而不安,人生之意義,須能安份守己、安貧樂道,唯能知足常樂,自能解脫貪念之苦惱,而離苦得樂福慧禎祥矣。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綱紀不缺守倫常。 秉正修持聖教揚。

修己化人行正道。 到頭獲福總無疆。

述:珍惜光陰早覺修

夫,人生一世如鏡花水月,其影虛幻又短暫,似石火電光明而不長久矣!人生不過數十之秋,早覺修真可歸源而超萬劫。

凡人能修非常之道,修其真圓煉不變之心,存誠去妄方能成道成神,守一抱元方能為仙為佛。人生一世,剎那光陰,亦埋許多英雄,是故須臾裡內造化,若遲疑已不及,歲月循環不盡矣,古今往來,萬靈之中輪迴不已,凡人呼吸一停止,一氣消滅,此生即無存,天下之間,人生不過於此身之苦,立於寰宇中之外,無法超越大道之修持,故修身煉道得三分真氣之存,能化千般之用,何愁一息不存,只怕吾人凡心未了。

為人能修己化人,善用智慧,用雙手撥開是非之門,兩足方能逃出生死輪迴之路,能得清靜之根源,直透逍遙之地而得永生,願天下眾生秉正修己化人,行善證道果,何樂而不為乎?

本堂豁落靈官 林恩師登台

詩:

仁心善德性本然。 響應儒風效聖賢。

遵循禮教行正道。 千秋薪火永延綿。

談:仁之真義

夫,人有合群之天性,亦有求生之本能。然人所以為人者,其一生奔波勞碌吃辛受苦,並非為喫飯穿衣,係有其生活之目的與生命之意義也。不僅在增進全體人類生活之幸福,並且須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於永遠,向至真至善至美之目標邁進,以達成理想之人生而後已,故為人須以「仁」字為中心,發揮固有之人性也。

仁者,博愛也,心之善也,德之光也,義之本也,順之體也。本乎大公,出乎至誠,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無違人,處中居正,形神以和,克己復禮,終身而無憂者,皆可謂之仁也。仁者榮,不仁則辱;得之者尊,失之者卑;仁之所至,天下愛之;所行不仁,天下惡之;仁無隱而不著,無幽而不彰。

蓋儒家之言仁,以溫良為仁之本,慎敬為仁之地,寬裕為仁之體,遜接為仁之能,禮節為仁之貌,言語為仁之文,歌樂為仁之和,分散為仁之施。故為人在修身方面,必須律己而明理,敬人而有道,剛毅而力行,當仁而不讓。在善群方面,必須克己而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寧殺身以成仁,勿偷生以害仁,仁心仁術可謂之大仁矣。

然為人欲求生活之意義與生命之價值,凡事必以仁為中心,立善修行,以仁安人,以義正己,當仁不讓,斯可謂之大人有大仁也,庶幾無愧一生焉。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修身立德挹高風。 存心養性君子光。

三畏綱常大道守。 安神和合人芬芳。

述:君子慎乎德

夫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故君子修身立德欲求其善,是以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蓋以仁者,人也。所謂人之道大,是一點之真心,只是一曲之仁,僅此為人不大矣,君子則不然,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止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孔夫子曰:「君子之道費而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皆以君子誠之為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中庸曰:「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蓋以仁固貫,義仁之宜也,禮仁之矩也,智仁之光也,信仁之果也,中仁之體也,性仁之寂也,命仁之運也,天仁之圓也。

先天就有仁,從首貫到尾,又結果在信,果又合者圓天,如環無端,謂之道也,此道乃至尊無上之道矣。道尊則心天尊矣,謂之天尊;道尊則世尊矣,謂之世尊。能知而行之,此詣其極曰聖人,即世尊也、天尊也;如此而行之純,未詣其極曰大賢,即真人也、菩薩也;知此而行之未純曰賢者,即神仙也、羅漢也;知之而未行曰志士,即圓覺也、仙也。

此道玄門得之以養身,空門得之以養性,賢者得之以養民,聖人得之以養天下,人人得之,人人長生不死。不死者,仁也,人人金剛不壞;不壞者,仁也,仁不死則人不死矣,仁不壞則人不壞矣,人而不死不壞故曰道人,所謂君子之德也。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君臣仁政世欽宗。 執中貫一理歸中。

忠孝事親千古範。 萬國九洲普大同。

談:忠孝乃君子事上之道

夫理者,心之得;物者,名之辯。從命利君曰順,從命病君曰諛,逆命利君曰忠,逆命病君曰亂。孔夫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也。」是故,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教,乃君子之事親也,要教人以善,以德覆君而化之,謂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補之,次忠也。諫諍弼輔者,可謂社稷之臣,明君之所貴也,蓋,忠臣之事君,如孝子之事親,先誠其意而順其志,一念之善則助而成之,無使不決之功阻遏而中止也;一念之惡則諫止之,無使昏蔽不明遂成而莫救也,防止於豫,戒於未然,防於無跡,若必以犯顏敢諫,盡命守死而後為忠,未然防微杜漸之為益也。

惟君子忠愛出於至誠、出於天良,與君心洞察,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如父子之一氣,元首股肱一體,君享其安,臣獲其榮,是以君臣上下自然相親也。是故,臣心愛君,身雖在遠而不自謂遠,君一念出於至誠,恆藏於中心無暫忘也。

若非本於孝者,何以能忠於君也?為人之臣必如此之事君,始可為忠臣,斯是為人之子,故忠於事君、孝於事親,乃忠孝之事親釋也。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日常養性存心誠。 貫一執中儒禮成。

明智行仁勇猛進。 良知道德浩然行。

述:智仁勇三達德

夫智、仁、勇者,三達德也,乃天下古今所行人道之理也。蓋以智者,人人涵修性命,論語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庸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大學曰:「致知格物」深知事物之理,窮究其極,格其心物所生,戒貪嗔癡妄愛為之智慧,是以明其明德,即本性也。所謂孔夫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此謂智者,明於事以達道之良知也,故不惑也。

仁者,人人一視同仁。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以仁立德,為之博愛仁慈也。程子曰:「觀雞雛知仁。」又曰:「若夫至仁,則天地為一身。」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謂仁者樂天知命,內省不疚以達德之良心也,故不憂也。

勇者,人人切磋琢磨,不偏不易,不狂不狷,故能無過無不及,極剛健而高明,嚴密敬慎,武毅剛正,秉天地之至公為之勇猛精進,養乾坤之浩然正氣,所謂勇者,折衝禦侮以達誠之良能也,故不懼也。

是以實行德性,唯有誠心、智仁勇和忠誠合併,知行合一方能成功,故子思子所述孔子曰:「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夫今時為學者,讀而不悟,物潮枉廢失之矣,然能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必具高遠聰明睿智與宏博之明理與仁愛。物理無窮,事象日新,必永遠學習不可中止,故曰學不厭智也。天地無私,物我同存,人道莫大於博愛,教不倦,即博愛循序之實踐,所以為之仁也。人能具民胞物與之仁心,運廣大精微之智慧以立身行事,發強剛毅,則三德全備矣。

修道養性篇

中天 曹仙翁降

詩:

德化人心渡善民。 修真達道仰辛勤。

堂門濟世闡明理。 開覺悟性普惠津。

述:立德為修道之基

有威方能治其家,有德方能服其人,有量方能渡人行。家若無威,子孫不興;家若無德,子孫不旺;家若無量,子孫不和。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其為人莫能無德,無德則無能立足也。有德者風行草偃,無德者寸步難移,故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孔子云:「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吾之憂也。」諺云:「茍無大德,至道不凝。」方知立善修德乃是修道之基,眾生莫以蔑視德之要矣!金言玉篇勸化於世,倘能悟其理、明其意知其義,則能立德矣。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

大道真理勝易言。 善惡昭彰召分然。

平生作事須三省。 悔悟前非福自綿。

述:內省為修道之根本

痛自悔咎,洗滌舊染,為進德修身之要節。改過遷善,必能成事也,亦能明心見性,方是修道之法。孔夫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省須克己慎獨以為之功,內省於一念之功,可以民胞物與,一念之誠可以貫徹始終,於一念之省察,此一念乃是善惡之原源,經云:缺德之人求懺悔,如改前非亦准行,改卻前非便無過,無過之人吉祥增。所以作福不如遠罪,避禍不如省非,而其修心之道,莫難以養心。心即知有善知其惡,而不實力而行,為善棄惡,則謂己自欺,方寸自欺與否,蓋他人不知而獨己知之。

乃望眾生能日思三省,愆過改棄,方能修其真理。

太乙真人 降

詩:

雲遊寰中登堂台。 妙筆題詩渡善材。

警世神仙開覺路。 勸教修心道果栽。

淺述:修之真義

凡修者,應具知本義方得造化,修知真理方得真道,事不知理,則不能精覺圓通,「修也」,必先修心方謂修身之道。

心者,神魔之藏處,若心忿懥,則心魔上昇致心生邪思,若心有所懼,則心魔侵身而生不安,故修心之道貴於誠,故大學云:「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止於至善之真義,然修三業,須先修其心養其性,克修「五戒」,方除「五蘊」,亦方能自性圓覺。

今乃匪淺數言闡教,乃是寰察世中黎庶,其心不正,敗壞社會,今逢佳期謁見恩主,聊表數言逢以扶筆勸世,謹以之感勸教眾生,修心養性,立善造功,方能蔭庇子孫,乃望金言勸化謹記於懷。聊表心意之餘,以最高之敬忱奉飲三杯香酒,乃與貴堂諸生有緣,來日再登堂勸教諸生!

註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蘊:色、受、想、行、識。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平和善德可修身。 忍辱寬容道本心。

定慧理真無窮究。 靈性光明照乾坤。

述:修忍之大義

修身處世倘無忍焉,則萬事難成,「忍」乃為治心之本,修忍尚能修其身心,方能成就明道。儒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道曰:「教人忍耐,忍為第一」,釋曰:「六度梵行忍辱波羅蜜」,三教聖賢無不以修忍為治本之道。

當今世人不知忍之意義,乃認為忍是弱者是懦夫而不戒不忍,欺凌惹禍其害不淺,諺云:「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若天子有忍國無害,諸侯有忍成其大,官吏有忍進其位,兄弟有忍家富貴,夫妻有忍終其世,朋友有忍盟不廢,己身有忍無禍患,若而反之,天子不忍國空虛,諸侯不忍喪其身,官吏不忍刑罰誅,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朋友不忍情意疏,己身不忍患無窮。

格言:「凡事讓人三分何等清閒」,尤是入堂修身養性之人,更須有容忍寬容之心,莫因一時之忿而造成一世之怨,若能忍人所不能忍之氣,容人所不能容之事,以恕己之心恕人,則百忍堂上有太和之氣,若修道有寬忍和貴之心,方能修其真理達至明心之境,誠如氏曰:「善如青松惡似花,如今不及眼前花,待得一朝松雪下,只見青松不見花。」,耐他、忍他、讓他,數年後汝再看他。乃奉勸眾生有忍耐之性,方能成大事,亦望世人能悟其修忍之要矣!

註:六度梵行:乃是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禪定 六、智慧。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儒門書香溫良箴。 博學勤修求知新。

堅志奮發明真道。 中庸處世造福群。

述:博學以志道

蒙經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者乃是起家之本,論語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故志道立德若不從求知入門,空談造功立德其蔽也害,凡是修持學道之士,必要有精益求精之心,然而鏡花水月空談無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優則學之,無益則捨,切莫有邯鄲學步之作法,方能自達達人。

吾堂著書不注重文學華麗、文詞巧妙,乃重於意義,方能讓世人黎庶引以為借鏡,警戒於心而以身力行,若文詞過於生澀難解,須再以解詁其文,則無能達至著書之意義,須能使一般庶人悟知其義理,令其頑廉懦立,方是吾堂著書勸世之宗旨。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一:

中和大道行。 聿修善心靈。

始終遵聖訓。 闡教揚儒風。

詩二:

著書立說登堂台。 金科玉律勸善哉。

修身處世和為貴。 和衷致祥鴻運開。

談:守中致和

和也者,順也,天下之達道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未發謂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中和者,乃天地之正氣,天得之,四時有序;地得之,萬物生長;人得之,而明性命也。和者,不分執,彼此相從,古云:有一事必合一意,有事無意必不能成;而和必以心為前提,必須以誠為後盾,若能心誠意正合乎本心,和衷始能達成也。

孔夫子云:和為貴,和者乃齊家之本,國得和而成強,家得和而致富,友得和而崇義,故和衷乃處世之要務也。諺云:知性可以同居,然和衷乃知其性始能互諒而通順也。孔夫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為人立於社會人群中,須與人處事圓融和諧相處,和而不流方能功成立業矣。

然吾堂聖真耳提面命勸戒諸生,凡事須忍辱求和,以和為貴,和謐相挈,堂門和氣致祥,方能丕振堂光、和衷共濟共圓使命,乃望諸生能拳拳服膺,聖真訓教之金科玉律引為省思矣。

玉眉雪山修道真人 降

詩:

玉虛玄關明性圓。 眉峰群英怖宇寰。

雪水毓秀靈心悟。 山峻崢嶸祥瑞連。

修業進德勤終始。 道果煆成證神仙。

真空理體須窮究。 人離苦寂養萬年。

略述:闡教以為宏道

道者,路也,真理也。修道者,修真理也。故修道之人不離真理,若離者,非道也。道生天地,而天地生萬物,故道本於心,人人有道也。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道也者,乃無形無象之造化,而道乃先天教為後天,然天下萬教千宗,其理同一出源矣,故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乃闡示教義莫不為道之維繫,故,知教為道生,教能核道矣。然今聖神仙佛處處開堂闡教,莫不是婆心切切教之諄諄,感化眾生修道立善。然末劫當中,劫數層出不窮,皆是世人迷戀紅塵,三毒薰心而不知修道,背道而馳人本俱有之天性,聖佛之心,明光圓融之氣,受其世俗塵染而迷失方向,故難歸本位而墜六道輪迴難以解脫。

故,孔夫子之道,乃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精髓,以修己化人,立己達人為修道之本也。凡修士本知真理,早覺修圓,能真實修心養性,自修明性,自能達其天道矣。

今宵惠蒙貴堂主席、聖真至高禮請,登台立說勸教,吾乃才淺學膚,鄙陋淺詞實感羞顏矣!觀予貴堂立居清新幽雅,清新聖地乃是學修最佳之處。諸子!珍福聖真慈悲之教,能於此聖地修身養性乃是汝曹之福,諸子莫以磋跎歲月。若他日閒暇之時,再予登台勸教。吾酒力不勝,謹以三杯禮敬聖真之請。

南瑤宮 天上聖母 登台

詩:

虛空無慾真靈界。 積功立德福自來。

靜心養性培實力。 品行端正種德栽。

談:靜之奧義

心者,萬法之宗。佛謂一切惟心造,菩提只修心靜。無心者無靈,無靈者無佛也,故,心靜則能道心開發、明心見性,則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修持戒、定、慧,斷滅貪、瞋、癡也。

莊子曰:「聖人之靜也善固靜,萬物無足以擾心,故靜也。」大易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之故。」寂然不動,心體之靜。感而遂通,心靈之用也。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在在乃是言靜之重要矣!然靜可以養生,靜可以生慧,靜可以開悟,靜可以明道,靜可以通神,故,了元子曰:「無念則靜,靜則通神,良以靜心乾坤大,心安理數明。」故,心靜則靈現,靈現則神通,神通則安然自在、自覺、自他,正等正覺,方得參禪造機,明心見性圓融,滅除煩惱,一切虛空,方能成證道果也。

然學道之士,若能得以靜定之工夫,明悟靜之意義,心中自有主宰,敬守靜心,無欲則靜,靜則明;無慾靜虛動直,達了至靜之境界,自然能得寡人慾而勝義也。

今乃欣逢與貴堂主席共參盛會,惠蒙主席之至請登台勸教,文章學膚才淺,今以聊表幾言,莫以見笑矣!數十年之久未登堂門,今乃不愧,至堂會敘幾言矣,他日閒暇再登堂門會敘諸生。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明道闡教渡群生。 心安理得靈自清。

覺悟醒修端品德。 道聖怡綽警世風。

述:明心覺道

明者,光明也,如日月普照乾坤,無微不照,處處光明。然,人知修神之以正,道之以明,真元之體,無形無相、無淨無垢,無偏光明正大,開發見智,復禮歸仁,忠孝節義,悟世修心至理,證聖成佛之境。

心者,主也,神明之舍,萬法之源。大者為天地萬物之主宰,小者一心之主,茍曰道由心學,仙由心傳,佛由心堅,功由心造,德由心積,而善惡皆於一念之間,上昇下墜,茍心不可不修焉。

覺者,知也、悟也,正直夢醒,悟其理,達其道。事理不明不能達其道也,然,事理有良知良智,通明明理、心圓覺性方達悟也。

道者,路也,為人皆行之路也。道有高明精微之奧,大無不貫,小無不包,能創造陰陽之道,能生天、地、人之力,道本無形而至理,理則由路,路有軌道,脫離軌道則無理,理無則無道也,無道為寸步難行也,茍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蓋,自古迄今,修行悟道者不乏其人,證聖成佛者,莫不是修至返本還源、無差異,須誠篤咸寧,磨志切磋,達至真元之體、明心見性。乃望修道之士,能悟徹醒決,方能達至聖域也。

台南應天府 李府千歲登台

詩:

真心修持善根優。 自性自渡道源流。

煆練禪機參佛果。 至誠學道深固籌。

談:修持之大義

修者,修正也;持者,維持也。修本不易持更難,因修乃達一境界,而持則維繫在境界之內,無時空之限制,故深知持比修者更不易達到也。

然言修者,乃修己身之缺過以端其正,存養省察,自性自渡。持者,乃不受外力之擾,持之以恆。然,方今人心慾望橫流,三毒薰心,以致沉溺財色酒氣之中而矇蔽自性,引而心魔之作祟,心起邪念無惡不作。諺云:「萬法皆由心起,萬法皆由心滅。」故何魔擾心乎?而擾心乃因本身內心之七情六慾侵蝕心性之故也,故,若要除此外魔,必先制止心魔之擾,心魔不生,外魔自滅。

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虛則無私,靜則無慾,惟正惟誠,然修行者,須不移不渝,不動不偏,方可達其道也。

今宵乃特駕貴堂謁見恩主、正主席,有事懇請相助為懷,幸逢貴堂濟世扶筆,今乃以淺陋之文,謹以數言勸教世人。蒙受主席至高之請,吾實感羞顏矣!不嫌吾鄙陋之才。觀之貴堂環境幽雅清靜,實是修心養性之聖地,故今乃以修持兩字勉勖諸位賢生,好好於此聖境修持必能悟真道。以簡言數句聊表吾今特登貴堂之喜,他日閒暇之時,再登貴堂與諸生會敘,貴堂神、人至高之儀,略感喜懷之至也。

張仙大帝 降

詩 :

性道真諦學切磋。 篤實履行勤練造。

三教真理終貫始。 洪慈垂範功德高。

論:理、氣、質三性之別

性乃天地之大統、萬物之大本,在天為理,賦於萬物為性,致此萬物統體之性各具於天。孟子曰:「盡其心者,則知盡其性。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性:佛家曰「佛」、儒家曰「聖」、道家曰「仙」。

天賦性於人,人若無性焉能生乎?孔夫子曰:「性在人在,性去人亡也。」人稟此靈明之性,而為人類生長之原理,而本性具有八德之寶,故稱萬物之靈長,而列三才之一。人之身為水、火、風、土四大氣之化合物,即謂之命,本是無所知覺、無所主宰,全賴性之支配,盡善盡美之性,若受氣體所拘、物慾所蔽,變而氣質物慾之稟性,失去本來之靈,造成理、氣、質、三性之分,故三教聖人教人由性入手而修也。

理性:理者,本也、性也。人之初生,純善無惡,故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謂之理性;然性也,大而瀰滿六合,能主宰天地生滅,小而寓於身中,主宰人之生死,故能知此性者為佛、為聖、為仙,迷此性者為人、為鬼、為畜。

氣性:當今世人只知命不知性,宛如皓皓明月蒙上一層灰塵,因迷悟而有善惡之分。善者,為善宿所管,生人亦善;惡者,為惡宿所管,生人亦惡,隨我而生,亦隨我而去,雖脫肉身,難脫氣質。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性之善惡難以主宰,為氣質之宿主,能明此性,廣種善根,乃列賢果。故告子曰:「人性非善非惡,可善可惡也。」

質性:生身之後方有此性,因所染之事而成性,若氣質越多、物慾越深,終至人心澆漓道德淪亡,變為質性,終墜地獄,淪為純惡無善。故荀子曰:「人性本惡。」此者乃眾生,謂之質性。

性雖分三性之定論,實則一性之變化,故人人須效法古今之完人,而養天地之正氣,以往聖先賢為榜樣,以理性處世,發揚人性之光輝,達至真、善、美之圓融境界。

今宵再登堂門,乃關照此次著書立說之文,他日閒暇,吾再登台立說勸文,承蒙貴堂主席之請,方有機緣,謹以一杯香酒賀祝堂光輝煌。

註:性不動而藏於內即為性,性發而顯於外即謂情,情惑於外物而離其性之真即為慾。故,性者,情之體也,情者,性之用也。

中天 曹仙翁降

詩:

無明學道爭未休。 真理若昧實堪愁。

苦口婆心開覺路。 免得沉淪度春秋。

談:入堂學道首在明理

夫,大道之難行,是道德之日漸衰微,真理亦是不明,此致於學道者眾,成道者寡也。孔夫子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當今之世,異端邪說紛擾,旁門左道橫行,致道德真理亦難有度化之功也。以是知者明知故犯,明知故犯者,自恃學識高人一等,傲慢亢高較他自是,自命不凡,如是之學養,何嘗配當一修人儒士乎?愚者無知屢犯,無知屢犯者,常述而不醒,執假為真,貪求富貴榮華,禱祈百福千祥,如是道德不守,是非善惡不分。其作奸犯科者,真理亦昧,欲遂己願豈可得乎?斯者乃學道者之一大隱憂也,無怪乎大道之難行、人心不古,此所以世態丕變也。

人生不再,此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於有生之年,既入聖堂學修,切莫盲目所為,為人處世,將心比心,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懸崖勒馬知所進退,則人生於世,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自能萬古流芳矣!

許久未登堂門,吾喜堂門清靜幽雅,常登堂門謁拜主席、恩主,今再以簡述之勸文立說勸教,吾乃跂以望之,貴堂能再造輝光,望有好之功就,乃是立說勸教著書以造功勳。諸位賢生皆是主席、恩主之高材生,吾今賀祝德修堂能功勳成就,以報天恩之賜,此乃是吾之望也。他日必常登堂門勸教立說,今謹以三杯香酒喜敬主席、恩主之至請之儀。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中庸正道啟寰宇。 功參造化渡迷愚。

立紀正論崇法式。 唯修窮究聖賢儒。

述:中庸之道

中者,乃是天下之正道;庸者,乃是天下之定理。所謂不偏不倚至中至正謂之「中」;無過無不及常而不易謂之「庸」,如天命之謂性,性處於中;率性之謂道,常行為庸。

自誠明,乃明體而達用,是中則必庸也;自明誠,乃明用而達體,是庸亦可中也。故中庸之精微與奧旨,乃歷代聖賢仙佛持修法門,如等,在世能以天下為公、禪讓帝位而無偏私之心,此種精神則是不偏不倚謂之中庸也。然此中庸也者,乃是仁人必由之路、聖賢仙佛必守之經,亦是人人需要抱守之正路,惜乎世人遠於理性中道之正心,秉於氣性、質性偏邪之見,以致動靜之為常失違理,有知者過之,有愚者不及之,皆難符中庸之常行。

孔夫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故修持之眾生,須效法歷代聖人所曰:有教無類,眾善奉行之格言,能有寬宏度量,忍辱一切無所偏私與貪妄,不為一切相執迷一端而失中庸之正位,須能執其兩端用其中,擇善而固執之,方是學聖賢之榜樣也。孔夫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故人人須一日三省,言行相顧拳拳服膺,以誠於中而形於外,以慎獨為入手之功夫,以至誠盡性為了手之方法,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何患中庸不能行於天下乎!

太乙真人 降

詩:

參玄學道非常道。 有如不執去塵勞。

不落有無離名相。 究竟善養道自高。

論:棄執離相為道之本體

夫道可道,非常道。道體虛無,窈冥若虛,恍惚若無,不可以知見知,不可以識解識,不可以言語說,不可以文字解,一落詮解,便失真常矣!修道道不可執,道本無道,有何可執?

名可名,非常名。萬事萬物均各有名,有名者則非常名,學道無名相,無終始、無內外,不可說亦不可名,執名以求道,猷執指以求月,不可得矣!背道而馳,愈求愈遠,離指可見月,離名可見道,離名相宗義,不落於有,亦不落於無,不著於空,亦不著於相。自與道學也,無名相之見則無分別心,無分別心則與天地同體,與萬物為一也。富貴貧賤、壽夭生死、苦樂好憎、善惡是非、毀譽得失、大小多少及名利等等之差別相,皆生於分別心耳。

故為道之要在生心即滅、動念即絕、著相即破,不著一切相,不動一切念,不起一切心,而起心動念,乃為道之害矣!學道務宜從心下手,善養道心,則心靜神怡海闊天空而得大自然矣。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

命數由天不由人。 氣運吉凶本於心。

順受其性正其命。 素位而行自在身。

述:盡性知命

夫命論之說,自伏羲一劃開天,文王演卦,迄今數千餘年,支配了人心,不可顛仆,上至學士、大夫則曰:得之不得曰有命;下至農工、商賈莫不曰:安份守命也。

孔夫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易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命使也,從口從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蓋天命即天道,天以道賦之於人,人受天道以生則謂之性,應順受其性各盡其命也。天地間以人為主宰,人以心為主宰,捨此心,宇宙則無著落處,故人生禍福,均由心生,是禍是福,無不由心起;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念之心,禍福必至,故曰福莫大於無禍,禍莫大於邀福,數定已矣!然皆囿於氣數,故有一定之吉凶禍福。

不知氣數之說,何堪言命,知命當知數,殊不知氣中有數、數中有氣,知氣中之數可以盡人,知數中之氣可以盡天,氣數定天人合而為一矣。

已是歲暮年終,諸生可曾省思此一年來學修可有精進?隨之歲月流逝,年紀亦漸年長,切莫再茫然渡日,一日三省無能履行,亦須一年有所省思,方莫枉費入聖堂學修也。休息期間亦須日日檢討於行,切莫有踰矩之為,為人之成就非是事業功成,最大乃在於心靈之成長。乃望諸生於此段期間好好檢省心為吧!以更精進之心迎接新之一年,即能有所成果。

諸生!新之一年新之希望,今年神、人勞心勞力共圓此年度之事,明年更加神、人合一團結一致,共圓新之使命,好好進修!莫有懈怠之心,明年再予諸生訓言。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

克明復初達性功。 性命雙修內外王。

至善至理自天性。 覺世親民天德揚。

述:大學三綱領

夫,大學三綱領者,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即克明復初之性功,日月陰陽合明之命訣,性命雙修之功夫。明德,即本來之德本明,惟其明者,故又稱明德,即天性天德。

全具明德者,乃聖賢、仙佛、原人、佛子。昏昧明德者,乃凡夫眾生、殘靈、俗子。故大學之道第一綱領,乃針對吾人久落後天迷昧不明而天性明德之眾生,首要以性命復明之功夫,以復本然明德至善之靈明性體,此乃大學首闡。

正本清源,全體大用在親天性之良民,自性良民因久被塵緣污染,使天性成濁民、惡民,若不知革除如新,則無法回親自性本然之良民,待得自性親後,由內聖之功推之外王之道,推己及人,發揚天性覺世化民之功能事,則內聖外王之功盡矣。

在止於至善,至善乃至理天性,時常凝神、存神、守玄,養性致中皆比喻止於至善為根本,止於至善而明德與親民之功兼具,則亦達至止於至善不遷之地,故大學三綱即是性、命、倫理之三大綱要也。

東石港口宮 天上聖母登台

詩:

人法皆空心自休。 亦無煩惱亦無愁。

明心見性修正果。 清靜佛心覺圓修。

述:見性首在明心

明心者,日月無私照,無為無我之心,即清淨心。所謂日月合其明之心,亦是諸佛之心、吾人之妙明本心、佛心、道心。然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道由心得,非由法得;道在心悟,非由外得;道在心悟,非由言說,千經萬典千法萬法,皆歸於一心。佛云:「萬法由心生,萬法由心滅。」故一切唯心,心不明何能見性。

六祖惠能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故要見性首要明心,明自身本有菩提心、佛心,能掃除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吾我心、誑妄心、諂曲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能離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不住任何塵相、法相佈施。故,六祖在懺悔品第六要:吾人明心見性,須自性中了悟做起,任何時刻心不因動念而起,都要有清靜自在之心,修持己身之妙行德業,達到自身中本性法身,見到自心中之自性佛,自渡、自戒。

六祖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故,明心見性須從自性中佛心做起,斷除無明煩惱、一切妄心塵相,啟發智慧,言行合一,體用合一,妙行無住境界,廣結善緣,自化化人,自渡渡人,自覺覺他,達覺行圓融之宗旨。

今宵甚以欣喜,許久未登貴堂,堂門清雅幽新,諸生禮範至儀,乃是貴堂輝光燦爛之期。有聞貴堂即將著書勸世,今乃特駕貴堂謁見貴堂主席,賀喜至慶,今乃以膚淺之文聊表數言,他日閒暇,再登堂門會敘諸生,勸世著書,以表慶賀之意矣。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三教法則修真誠。 元靈顯現智慧明。

清淨養性悟覺道。 歸理達道應天行。

述:修心學道

三教修心之訣,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為修持之法則,由此可見,心性乃不可須臾離也,故,古人有言,能誠心便可學道也,是以必由修心先起。

觀今實知修心者寡,隨心作事者眾,不知由修心做起推求,則心心處處顯現,然心者有三曰:道心、人心、血心。道心者,理也,人同一理而生,未學而能知即陽明,為良知良能,未生則有,死後不無,純然至善,大公無私,故,儒曰:「天命之謂性」,道曰:「元神」,佛曰:「妙明本心者也」。人心者,氣也,學而能知,善惡不均,見景傷情,歸理者上昇,歸情者下沉,隨事應變,在人志趨向而分凡聖也。血心者,眾也,居於臟腑,健壯不一,氣通則運,氣盡隨時亦絕,此為普通心性也。

佛之最三心之說,名為空情法則,乃過去心不可思,現在心不可存,未來心不可想,三心既無,真心自現。六祖云:「真心一個字,十人九不明,不悟本來性,萬劫難超生。」此言乃是身為修持學道者,須以用心領悟之寶言矣。

吾堂沉寂數十寒暑,未能有著書之機,今吾堂承蒙天母再造恩澤,歷經神、人合一力挽狂瀾,方有今日之機會請願著書,亦可使德修堂堂光曙現,能使神、人再造立功之機會,以此聖真金科寶典廣渡眾生,此乃是使吾堂聖真最大之安慰,聖真婆心勸文,乃是一大之寶,乃望吾堂諸生能善以閱聞,深以體悟啟發心智,莫視以為不值之言文,此亦是一大機會,乃望諸生善加珍惜此次著書之機會,亦望諸生更加用心團結一致,神、人共完三年濟世之任務及著書之任命。今乃以勸化諸生好好識聞勸文之意,聽講解方能曉明大義。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天理至正合自然。 地育萬物理不偏。

三教傳心理歸一。 成仙成佛道心堅。

述:萬教歸一

天者,理也,性也。在天為曰理,賦於人曰性,發於事曰德,率而行之曰道,故,天無理不立,地無理不長,人無理不生。人者,陰陽之體,得一為大,一為數之始,為萬物之源,亦為萬事之始。

三教傳心唯傳此一,大舜精一、孔子貫一、老子抱元守一、如來萬法歸一。一者為心性之別名也,人不知此一,名為無體之學,知而不體,名竟自棄,知之體之,久久純熟,厥性復初,謂仙謂佛,亦可謂聖謂賢,均無不可,故古人有言:人生之事,道德第一,若道德不修,生死如同花木無異,可不畏哉!然心者,道之根也。呂祖曰:「三界性心妙理。」朱子曰:「人之虛靈明覺一而已,具眾理而應萬事」。此言不惟,宜大謹慎,方得向自己本源上體會,方有所得。

人心本具足諸理,不假外求,用之自在,惜乎先天真我,不會承認之,反將情慾誤用此心,殊不知情慾由物誘而生,故今一貫心傳應獨重此心矣。

中天 曹仙翁降

詩:

延年益壽守三寶。 珍惜今生善修好。

知曉生滅本自然。 歸根復命養樂高。

談:三寶與養生之道

人生無常,逝去難追,世上多活一日,是天假道之一日,豈可虛度乎?俗云:「今歲酒筵席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智者不失時,勇者不再計,修行之路此時方是,姑待異日,恐亦無時矣。

人有三寶「精、氣、神」,老來惟恐精竭,精竭則死;老來惟恐氣洩,氣洩則死;老來惟恐神離,神離則死。何以精不竭,必亦遠色乎;何以氣不洩,必亦寡言乎;何以神不離,必亦無欲乎。精不可漏,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氣不可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神不可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

今視草木,其葉蓁蓁,秋後落葉,生理歸根,歸根不死,來春復生。由是觀之,生生不已,天之道矣!各歸於根,物之理也,知理而不悖其道,其惟真人乎。是以心息相依、忘言守中、還精補腦,則三寶固矣。慎語言、節飲食、絕思慮、去嗔怒、寡淫慾,則五臟足矣,三寶既固,五臟又足,如是方能延年益壽乎!故,三寶自安養矣。

喜哉!貴堂今能著書勸世,乃是堂門輝光燦爛之日,吾乃欣喜能有此機會登台立說著書。神、人合一戮力同心,乃是貴堂之成果,他日吾常登台聊述,以簡淺之文勸化眾生。再以香酒禮敬貴堂列位聖真,並表欣喜賀喜之情。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一:

著書立說感蒼穹。 聖教宏揚貴始終。

三教神人沾德厚。 十方黎庶沐恩隆。

詩二:

和衷共濟諸生責。 團結無間君子風。

但願光茫能四射。 天意民心兩相同。

述:無極太極論

夫無極者,義深而理微;太極者,玄妙而詮真。言無極其中奧,以其至無而至有;談太極其理妙,以其至實而至虛。無者,無萬象森羅也;有者,有一性之圓明也。養虛心,則同無極合,明實性,則與太極符也。

聖門之金丹,在養浩然之正氣,道境之黃庭,在煉偉矣之精靈,現代科學有形,靈機無象世人不知,說靈魂不在,然而仙家大覺言,萬物以空虛,神若風,可感覺不可窺見,道在炁,可修為不能比喻也,則如蓮花有孔竹無心,則內空而不積污穢,故君子效之而修道;松甚堅柏更勁,則外翠而不凋霜雪,乃賢人法之以鍊神也。所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而其思慮情慾之未生,皆從內境清幽外緣冷淡,不為剝削真氣,不被干涉元神,所以能靜也。占卦而知吉凶禍福,是故氣之充也,養修能現病患倒巔也,所謂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者,列分三等:曰理、曰氣、曰象。

無極,極於何處?即曰極於無,無者真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中妙有也。或問太極,極於何點?即曰極於太,太者,氣天也,太字下一點,用力上推,即湛然為天矣!天者,一大也,一為數之始,即萬事萬物之源也,故曰「允執厥中」四字之心法;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之心法,此一通天徹地橫貫十方,故伏羲氏仰觀俯察一劃開天是也,故聖人復其本然之性,率性中有五常之德,實踐於言行,承道統之源淵,使萬民歸大化,天必降之於大任,作萬世之師表也。

人皆聖賢之體,惜乎弗悟也,然今言無極、太極之理,願世人能深究其義,自能有所得焉!

當境溫府千歲 登台

詩:

道在平常無玄奇。 無明學道成者稀。

一應妙理悟自得。 以訛傳訛實可悲。

述:道不遠求自身修

夫,學道無玄奇,以平常之道行平常之事而為平常之人而已。孔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故天上神仙乃世間庸人也。

嗟乎!古今旁門無數,其亦盡屬捏空作餅,何救於飢哉?然有志於修者,宜學至道,以大賢大聖為宗師,以明心見性為準則,踏實自修,鼓大勇、立大誓,以求入聖登真,蓋道不可言求,亦不可知取,貴在證明堪驗,是道可進,非道則退,斯乃士君子必由之途。

太上渡人以道,不聞以丹;神仙渡人以丹,未嘗離道也。是以上士學道體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故學者眾成者寡矣,良由道在邇而求之諸遠也。

今宵甚喜哉!承蒙貴堂正主席之邀請,登台立說勸世,此乃是吾之榮幸矣,今能參於至德明修著書,乃是貴堂聖真不嫌吾才淺陋,謹以簡文淺詞著作勸文,亦為之貴堂能再丕振堂門,為之賀喜。同處一家,他日閒暇必再登堂勸文立說,此乃吾最大之期望也。吾今宵懷躍,謹以一杯香醇之酒,賀祝貴堂堂光輝燦。

崙背奉天宮 天上聖母登台

詩:

聖神勸世早回頭。 黎庶蒼生要克修。

古道休風能再振。 良心不負自無憂。

述:道在修心煉性

夫,大道普降人間,有志修者,則可悟明道之生焉,修道即是修心,心為身之主,倘若主不顧,則萬事不由人。然心之大,如日月之普照,有晝夜之分,心者亦牽於性,其性乃主宰於心,心之發動,全身皆能,故修心者,則見性也。

佛說:心、口、意,三者皆是互合之緣,心必使其靜,心靜萬般皆靜,乃是參禪之理也,佛家菩提妙諦:般若圓融之法,『禪』乃穩定之故。心若不靜,其心猿不時處處叢生,意馬奔走而不停,倘若迷子貪求名利、慾望無窮,其人生勞碌一世,亦毫無所得矣!

當今之世,大道宏開,修身參養品性,豐富其精神,穩如泰山,外誘不侵,風雨不倒,心安而不亂,而所行之事無不正矣!故曰:「學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亂之源,生人憂樂之本矣。」人生一世能知是非,合敦共篤,步入聖道修身,大道實踐之典範,古道休風能再振,社會必可趨於安寧矣。

吾今再登貴堂勸世著書,乃對貴堂之儀甚以賞之!神、人之儀莊嚴肅重,至高之禮,使吾甚以愧顏之,此乃是吾之宮所不能及之處,貴堂之儀範亦是吾之宮所效範之儀,敝宮所不及之處,乃望貴堂神、人予以指教之,毗鄰之宮堂,望能如同姊妹兄弟般之相好,互相切磋,力求精進。他日閒暇之時,必再登堂勸世立說。

太乙真人 降

詩:

妄想顛倒苦海游。 流浪生死萬世憂。

存生守道常清靜。 形神合道樂春秋。

述:道由心得,心以道明

夫,心從我起,我起欲起,六情因此而生六識。人之憎愛來去取捨深著,煩惱、分別皆起於諸邪見,邪見既興,輾轉纏縛,流浪生死矣。

言生死,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能長存不亡也,常清靜其心則道來居,神明存身,生而不亡也。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猶火在卮,明從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潤,油藉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生照,神託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故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身覺,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道也者,不可以言傳口授而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而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矣!道貴常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淳自不散,形神合道,飛昇崑崙,先天以生,後天長存矣。

喜哉!喜哉!承蒙皇天之賜,至德明修勸世之文能普化眾生、教化群黎,乃是德修神、人共挽狂瀾所成之果。今之有幸能參與勸世著書,他日吾必常登台立說。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生生之謂易。 動靜乃天機。

陰陽萬物始。 造化定不移。

談:一切惟心造

夫相隨心藏,有相無心,無心萬物無,相無以有生,相隨心生。相者,象也、物也,有物均有相與象也。

人受天地之真謂性,人受天地之靈謂心。人有靈可合天地之真,惟心以象之,蓋靈處祇是心,非是性,人本具有之靈性,亦惟心以象之,心意之動靜,陰陽之對立已明,吉凶即見,能以無我即可發揮至高之慧智,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誠鏡明,心至誠可通天,爾等欲修至道,必先修心,故心易,心誠以正,以其正付諸自然之變化。

陰陽法則以觀物,即以天地自然之變化為道,屢遷惟變所適,以觀看萬物,亦即以靜觀動,以無形觀有形,動顯形明,禍福吉凶可判之者也。是以物物一太極,生成障智皆數定,萬古如斯一定不移也。

諦觀吾堂諸生,每日庸庸碌碌,不知為何所求?為何所生?心中層層之掛礙不能釋放,皆不能給予己身一點之時間、一些之空間,好好靜下心省思,人生何有所苦?乃是自己所造成。今吾堂能有此之機會著造善書,又勞十方之神聖仙佛特駕登台立說,篇篇之聖藻,卷卷之精髓,諸生皆不知珍惜,每見聖章講解之時,生身為監理鸞務又兼書文之教化,他能夙夜精研性命雙修之精要,與諸生講明其義,此乃是難得也,但諸生卻心不在焉,不知珍惜聖藻之寶貴,本身無能以學識了解,今能藉講解之方法得聞,卻不知好好聽聞省悟其要義,使吾每每觀之為,甚為感嘆也!汝曹今能盡厥職造外功,亦須修內果,方能合一,方不枉費入聖堂學修也,多一份之修持,吾堂則能多一份之光彩,省思此意吧!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屏棄魔心掃外緣。 修心煉性學參禪。

靜神養氣知還本。 自在逍遙得安然。

談:修心煉性涵養真神

持齋禮佛,不修心性,終何所益?聽經聞法,得參禪道,始合其宜也。俗子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修道無拘畛域,隨方皆好,安禪不論住行,到處悉宜。

內障除開,掃退外緣,中庸道踐,上乘法修,清淨性天,光明心地,清池皓月照於靈台,慧劍明燈懸於寶塔,松觀靜雅妙聽秋蟬神入定,竹徑清幽靜觀曉雁意歸安。學道無他,只修心性,參禪不外,惟養精神,明善復初,知本來之面目,覺迷返本,悟元始之真如。先天一炁即是元神,後地三光非是本性,事不擾心,靈光乃現,情無繫性,道氣自清,修心煉性恰如淘沙取金,樂天知命,自是守真存道,風清道院,月朗禪房。

凡夫愚昧,業造如山,佛性慈悲,恩施似海,指破玄關,開來覺路,引出紅塵火宅,拔登白玉梵天,脫離生死之門,斷卻往來之路,自在逍遙於法界,泰然安樂於天堂也。

諸生!汝今既已立在此處,則須扮演好汝之職務與角色,縱有層層之掛礙與煩憂,亦須拋開,非是聖真不體恤汝曹所面臨之困境,乃是己身之困境須自己之志念方能化解一切,逃避乃是弱者之行為,亦非是修道者之表現。【心】好好領悟此心字!凡事乃在心念,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乃在於汝曹皆無領悟聖真對汝曹之期許。「心情要寬,意志要堅,眼光要遠,體會要深,領悟要徹。」此乃是目前諸生須好好省思之言,時時檢視自己之心為可有盡其心效其職,自能在修為之方面有所精進,若能日漸修持己身應修之心為,吾堂日後堂光何不光輝燦爛呢?乃望諸生相互勉勵相挈相成。

麥寮拱範宮 天上聖母登台

詩:

洗盡塵相見性天。 空空色相可參禪。

若知返本歸原理。 故里依希在眼前。

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者,不執著一切事物色相及念念不離之諸境,達空而不空,非有而非無,如明鏡照物、水清月現,能事來則應,事去則空也。生其心者,生出直心妙智慧,即妙如真性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不執著一切事物法相及念念不離之諸境,則能生妙如之真性直心,此是妙行無住真空妙有之實義也,亦是歷代祖師之心法。六祖云:「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離相,即不著相,不起分別對待之心而生平等之直心,無論修任何之法相宗教,法法平等,宗宗平等,不執分別功德相,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莫執相之佈施,莫執著行善與人知而為,無人知而不為,故立無相為體,莫執有無見、大小見、聖凡見、分別見、人我見等等之二邊見。無念者,於諸境上心不染,在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於境上有念,便起邪見,則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起,故無念者是口說心行,在塵不染塵之境也。無住者,念於性在於諸法相,念念不住,心不思一切事物一切法,念念無所執著,達心無罣礙,來去自如,世上無論是非善惡,將一切視之虛空幻想而無報復之心,此就是忍辱波羅蜜。金剛經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故要發無上菩提心,要離六塵相之佈施,故佛之六度萬行是無所住佈施、無所住持戒、無所住忍辱、無所住精進、無所住禪定、無所住般若,此就是有而非有、無而非無真空妙有之實相也。

故無念、無相、無住,三者稱呼雖異,其相貫之理一也,乃要人從自性上了悟做起,達空而不空於相離相,念而無念而掃三心飛四相,離斷六塵,不掃而自掃,不清而自清,不斷而自斷,如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亦如佛陀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性、法、相皆空,破執之境,如此者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湛然寂靜,澄心如神,覺性圓明是妙行無住之境也。

今之有幸同參至德明修之著造,承蒙貴堂主席之至邀,方有此機緣闡教勸文、廣渡眾生,他日閒暇之日再登台立說勸文。

中天 何仙姑降

詩:

風清月白露遲遲。 影照桑株第一枝。

山意衝寒梅數點。 恍然疑是雪花癡。

述:修性以立命

夫命有宜吉而返凶,有宜凶而返吉者,遂視性與命為兩途,豈知天下事不過偶然而起之數,數命失其常經,義命自神之變化。

義命者,真性也。而擇患之人,則不能修性以立命也,爭名奪利,克勤克儉,費盡心機是圖復命,不能惜其原命,節飲食、事吐納、學搬運,廢倫常、守空寂,是延凡命而不知天命。人皆以性命一樣之理,豈知性與命大有異之,若論其理其長,故略略以述之。然亦過名師之指授,得妙竅之真傳,靜以凝神調其氣生其精而復命,則不克全道德者何?內有瘴氣以阻之,外有逆境以累之,功不得成,善不能為,如入寶山空手而歸,是知原命不能復命也。

復命者何?復天命也,天命之謂性,性為統心,本是非之心以居境窮理,性之理也。本敬恭之心以動容周旋,性之禮也。本仁義之心以因宜制事,性之義也。本惻隱之心以愛人如愛己,性之仁也。一皆以誠實之心,貫之性所以始終,端雖有五,不外一中也。

今承蒙貴堂主席之邀,共參至德明修之著造,因與貴堂主席共參瑤池大會,諸仙聖神皆欣喜能有參與著造之機緣。今之有幸,主席不嫌吾才膚淺,共邀參造善書,他日閒暇再登貴堂立說勸文。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玉旨高懸敕十方。 至德明修傳流芳。

真理闡教揚正道。 諸子虔誠感上蒼。

述:道德說

道本無形無象、無聲無臭亦無名,但能生育天地萬物。老子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其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就是道之德性,故道之德性由萬物方能顯出其尊貴。

而人為萬物之靈,合三才之中,調合萬物顯出大道寶貴,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人能合乎良心本性之自然流露就是德。道德本無名,為顯道德之尊貴而強名道德,道德經尊貴章有云:「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然因世人不明道德之真實義,而流於名相,亂用道德兩字之真實義,而變成滲有私心有為之德,即所謂福德,因而有功德與福德之分別。

功德乃道德之化身,是無形無相自然而為,大公無私不求回報,為使人方便了解而強名功德之名相。而福德是有為而為,有私心目的而為,非良心之自然流露,為區分而以福德稱之,故老子看世態人心,不守仁義道德,因而提道德之真實義,處厚章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要利益方便天下蒼生之事,盡力而為之,如道德經襲明章有云:「善行無轍迹,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能眾善奉行,此就是上德,無為而無不為,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真實義。而下德之人,為人處世,講求名利假仁假義,為其善行執於德之名相,道德經觀徼章有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乃是下德為之而有不為,即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之真實義。

故,要達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之境,必須不摃高自大,常行普敬,一體同觀,切莫有萬教之分別心,普及天下蒼生及宇宙萬物,不離自性,平等自然,無所執染而為,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達圓通之境界,即如天地聖人之上德也,故道德經聞道章建言有之:「一、明道若昧,二、進道若退,三、夷道若類,四、上德若谷,五、大白若辱,六、廣德若不足,七、建德若偷,八、質真若渝,九、大方無隅。」此是聖人心量廣大無邊之上德也。而下德之人,如凡夫俗子有執著心、妄想心、計較心,故失德而謂之眾生矣。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無為妙玄藏至高。 自然自在學自多。

不假造化在其道。 不空虛學免徒勞。

述:法自然體無為之妙道

夫無為天地始,有為萬物母,無心求,無心有;有心求,有心無,一切萬物因此而生,通乎萬事,貫乎萬有,不假聲色,不介名相,依天地之道而造化,妙萬物而不遺,入萬物而無間也。

自然之道,自變自化之道,人切莫有心依賴,亦切莫有心不依賴,關尹子曰:「不要有心,萬物自然顯現。」人多爭名我則退後,人多爭實有我卻取空無,空無不積所以能容大,所以充足也,堅則碎,銳則挫,所以寧守拙守柔,顯仁而藏智也。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人皆善智己獨多愚,以謙卑下自恃,以寂寞恬淡自適,以虛極靜篤歸根復命自養,以光和塵自應無名以自務也。

故為學應盡心窮理,自然無為為進道之階,體古聖先賢學道之範,身心不二,知行並進,知之者心,行之者身,腳踏實地不空虛學,自有成就也。

本堂副主席 南天天君 趙恩師登台

詩:

真道傳理繼延綿。 混沌無為靜寂然。

三教本是同一脈。 性修至德大羅仙。

述:聖道之沿起

何謂法天象地之道,人奉天賦之性,為萬物之靈,應明法天象地之道。天可法乎?天本無極,靜體難見,以大地坤元之靜而推之,河出圖以顯黃中通理。地可象乎?可見而知,君子素位而行,不改其樂,美在其中,能靜能應,動而能化,洛出書以顯其變,故聖人靜則象地,寂然不動,立無極之大體;動則法天,感而遂通,達太極之大用,法天象地,聖人則之。

何謂聖道?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本源起於道,未有天地先有道,將道之本體分為十二段,以地支十二代之,說明天地生滅之秩序。天開於子會而沒於戌會,地闢於丑會而沒於酉會,人類生於寅會而沒於申會,當寅會生人之初,性本善;天生人,其權在天,無道可言;道降中天,人生人,其權在人。伏羲氏首出仰觀俯察,知天地之運行,為聖道降世開山之始祖,道在整,大運曰:「青陽迨至幽厲無道,為一大變局。」道在分,大運曰:「紅陽分為三教,老子降世發揚道宗,註道德經五千言,開道教之嫡脈。孔子設教於杏壇,刪詩書、定禮樂,教化萬代,闡永久不變之真理,立萬世不變之定論,開儒教之嫡脈。然,運不相逢,究未繼續道統,良以孟子時,天運業經盤轉印度,釋教接衍,釋迦牟尼度大弟子迦葉,開佛教之嫡脈,單傳二十八代至達摩尊者;梁武帝時,良機復還中國,故曰老水還潮,達摩初祖傳至惠能六祖,道轉火宅,衣缽失傳,故有南頓北漸之稱,古往來今,真道失傳。」

然儒以五常為本,佛以三寶為根,世人竟三心難了,三寶不歸,五蘊難空,繼而五教興起,分門別戶,天時末後,旁歧雜理,日又紛張,真傳天道,聖學真傳盡將湮沒,教道益遠,人性愈昧。今時白陽,上天慈憫,恩施金線,不惜祕寶,今乃三曹普渡收圓之期,五教之真詮齊漏,有志欲修者,皆許得聞道,悟者一超直入,則聖佛之地位可期也。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宇宙萬物性圓空。 修心煉性悟神通。

其有真無真妙處。 道兮自在理其中。

述:無為而無不為之自然妙道

蓋無為之道,乃是天地之自然妙道,宇宙一切萬靈萬彙、萬事萬物,皆從無為道理中產生,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包,無所不貫,故此無為之至道妙理,通乎萬事,貫乎萬有,不假聲色名相。

天地依此無為而造化,萬有依此無為而生成,體萬物而不遺,入萬物而無間,故孔夫子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天不言,便是道之無為真相,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便是天道行無為之妙用。然道即是無為本體也,真空也;德即是無不為用也,妙有也。故老子道德經從道章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故道之言妙,不可思議之真理,是空而不空,無而非無,有而非有,故無才是真正實相,萬物萬象皆是無之作用,然道德經虛中章就證實無之妙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太上道祖要吾體悟有與無之妙處,造化天地育化萬物之妙用,故無為之妙道,至誠無妄之實理,有微有顯,有體有用。微者,道之體;顯者,道之用,體為萬物總持,用為萬物之眾妙,其體雖微,在寂然不動之中,乃有感而遂通;其用雖顯,在玄微妙用之中,須臾之間,不離妙體,即真空妙有,此即是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之真實義也。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無中妙有妙玄玄。 道化無中空色然。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理天。

述:無中妙有與真空實相之境

夫無中妙有者,空不異色,空則是色。陰陽未判,二儀未分,三才未定,有甚汝我?原來本是一理也。空在色中,世人難見,色空不異,妙理金彰,色可色,非常色,空可空,非真空,總歸太虛空。

道無萬殊則不能顯,萬殊無道則不能生,是以三教聖人不見有色有空,色空有無雙泯,如如常自然,空不空,無中之妙有,光明洞耀,周遍沙界,豎穹三界,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橫亙十方,彌綸天地,包羅萬象,其大無外,近之不見其首,其小無內,隨之不見其尾,鑽之彌堅,退藏於密,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無形無名,無邊無際。

無中之妙有,真空實相,虛空大道也,然其造詣有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之分。清淨法身者,充實而有光輝,能照見五蘊皆空,乃大人造詣之境也。圓滿報身者,念念自性自見,回假返真,所欲不踰矩之聖人造詣之境也。千百億化身者,有聖而不可深知,神人能變千百億煩惱,代為千百億菩提造詣之境也,本於至靜不動天之度,能自見實性有三身分清、則濁、闡明,盡人合天之道。所謂盡人合天者,盡人性以合天理也;何謂先天理天?生天者是;何謂後天象天?天生者是。生天者,理也,至靜不動天也;天生者,象也,經星緯星天也,理天象天、先天後天之間,一氣流行者宗動氣天也。

頑心,象也,上應經星緯星天,有象可見之心,縱情逐物,萬事擾之,有生死限之。人心,氣也,上應宗動天,此變而有常之天,允執天人之中,致中和之修而造此者謂之賢關,賢人精進求道之關也。道心,理也,上應不動天,此生天生地,常而不變之天而造此者謂之聖域。儒曰:「大成至聖」,釋曰:「無上正等正覺」,道曰:「大羅天仙」,三教歸一者,歸於理也,此理在天為天理,在人為性理,釋曰「佛性」,故曰萬物皆有佛性,物物各具一天,人人各具一理也,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性,天命也,率性乃盡人性以合天命也,乃天人合一矣。

太白仙翁 降

詩:

無極動來太極生。 虛中一點乃真靈。

正是先天真妙道。 天性中和常五行。

述:率性合道

夫道者,無極之真理也。無極者,混沌也。混沌者,太極未判,未有天地之先之元炁也,無極而生太極,始分陰陽,有動有靜,動屬陽,靜屬陰,靜極生動,陰動生陽,陽靜而陰,一動一靜,始分陰陽,天地開闢,乾坤定矣。

宇宙現象所從始,天地人萬物所從生,乃無極之真、先天之道主宰之也,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於始,窮之於天地之後,莫知於終,高而無上,廣不可及,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虛空依此之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

道也者,真空實相之妙理也,神明莫測,真空而生妙有,真虛而統至實,無形而形天下之有形,無聲而聲天下之有聲,天命之性也。蓋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則神,神則性,性則理,乃無極之真、萬化之主宰也,理貫三界,大化流行,物生物而有生命,物物造化即所謂虛靈,在天為理,賦人為性,性本無形,動生萬善,仁、義、禮、智、信之所從生也。

理生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則賦之。人物生之各得其所賦之性,以為健順,五常之德,造化之氣,動為陽,陽之成長,其性健,木火屬之,在天為元亨,在人為仁禮。靜而為陰,陰乃收藏,其性順,金水屬之,在天為利貞,在人為義智。土寄四者之中,得二氣之沖和,信貫四德之內,兼健順之剛柔,皆理之所生也。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吾性天所賦,本然至善,遵循本然而行於事物謂之道,循天理是謂率性,道乃事物之當然,順其當然,則修道也。道者,吾人稟賦天命之性也,性本天理,自然明善復初,悟徹率性,循其本然性道之理也。

喜哉!喜哉!今能同參至德明修之著作,承蒙貴堂主席至邀而登堂,乃望他日閒暇再登堂門,在此謹以三杯之香酒,慶賀德修堂堂光輝煌。

燃燈古佛 降

詩:

睿智聰慧學佛真。 修心養性可潤身。

樂天知命勤修善。 精誠丹衷善德因。

述:無心之心是謂究竟

今之學佛者,不悟此心體,更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者,非菩提道也。無心者,無一切心也。佛教四聖修行,文殊菩薩當理;理者,真空無礙之理也。普賢菩薩當行;行者,離相無盡之行也。觀音菩薩當大慈;大勢至菩薩當大智,諸大菩薩所行者,人人皆有之,不離一切心,悟之即是也。

今之學者,不向自心悟,乃以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也。恆河沙者,佛法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等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珠寶玉落於沙上,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等之心謂無心之心也,離一切相矣。眾生與諸佛有何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佛之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束,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願心而為終結;但要以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俱促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等乃得無心者。長短得心乃住,更無修可證,實無可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不在二念,念由心發,因心境相所動,始起一切念,因念再造境,因而念起念落,一切皆由心境之不靜。

能無心之心,始可不起念,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人人皆具有清靜之心,與諸佛菩薩一體無異,能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也。如來佛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由此可知,即此本源清靜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常自圓明光照。世人不悟,自認見聞覺知為心,因而為見聞覺知所覆,故不能睹精明本體,如能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日輪昇於虛空,遍照十方無礙矣。

今之有幸同參至德明修之著造,聞貴堂勸化造善之功甚大,今聞一喜望能再同參著造是也。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不二法門身。 無有觀之心。

以智冥真道。 萬法皆歸真。

談:不二法門之真義

不二者,絕對唯一,離二邊見也。六祖云:「善惡不染」。「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又曰:「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法身即是不異色身,法身是色身之體,色身是法身之用,名雖有二,真不離假,假不離真,本體一也。

佛法立八萬四千法門,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即萬法歸一。一者,吾人之自性也,愚人、智人之分別在於心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萬法盡在自心也。六祖云:「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為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此乃萬法平等佛性平等也,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所謂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真名為真度,此真度是二乘見解,六祖云:「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又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悟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蓋不二法門本是深奧玄妙而不可思議,非可以言顯道,而以智冥真也,故一切佛法離不了信解行證,即教理行果也,若能依乎此則深悟深行,則可離一切相而滅一切心矣。大覺性海真智照明諸法之真性,達到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妙處,即是不見有能觀之心,亦無心外所觀之境,方是真正之不二法門也。

桓侯大帝 張 降

詩:

陰陽動靜道中生。 源流欲識心性明。

名為佛性藏天命。 心正氣清合神靈。

論:五行之性本乎天命

夫,太極動靜之氣氛,陰陽相推而複合,剛柔相摩而感化,八卦相盪而變化無窮矣!五行所以由來也,其序天水地金、天木地火合於土,其用水沉火飛,乃木生金死而混於土,故土者,天地之祖炁,太極之胚胎,五行一陰陽矣,故,天地分奠其位,五藏其機合成其化,得其備者惟人也。

然五行每滯於氣、神於數、妙於理,故言者難焉,非得天地之性而踐中和之功,其孰能與於斯,是故,性一而已,天之以清,地之以寧,人之以正,其自靜而之動,故有五行心性之名。五者,有全有偏,可分可合,得之於身而究極其微,然百變而不渝其則,乾元一氣是生萬物,性也即仁也,其裁制之意為義,仁義可賅乎體用之全,專言其用,則仁乃一端,義為之理,禮也、智也、信也,然非中無以適變,非神無以妙用,非至誠,人奚立本哉。

故溯五行心性之原,無一不本於天命,所以為一元之運者,乃太極之精華也,故道生於太極,人心乃天地之心,人心之靈是性府也,形骸之所以存,知覺運動之所以主,心也。君子不可不明乎性焉,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夫危與微之界,剖分在一念之中,而普賦於天下萬物,非性何以正之?乾元天命,本自無極性之苗、心之本也。

自神氣拘而性雜,金木易其位,水火分其華,陰陽二氣之精,攝於物誘,晦於人事,天之道微,情之擾多,則離道遠矣!故性者,乃不二之乾元。心者,後天之靈舍,故聖人與道為一,則性全心正。賢者,體道雖未臻其極,但能心正氣清。愚者,則其心意放浪物感,未能制遏其識神,所以胡作亂為也,因而未能達乎天命之源者也。

今宵甚喜!承蒙貴堂主席至邀登堂同參至德明修之著造,此勸善之書乃聞名南天響遍天界,今之有幸登台著造一文,他日閒暇必再同參之也。今宵謹以三杯香酒恭賀德修堂門輝光燦爛。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貫一真如法自然。 真空不變自隨緣。

無邊佛法空色相。 清靜真常遍大千。

述:性法皆空妙行無住

夫常者,真常永久不變之謂。清靜者,清心寡慾以靜其神。故常清靜者,元神主事、真常得住之境界,要達此境界,必先寡慾以清心,澄心以靜神,故清靜經有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乃內心、外形遠物,即是慾界、色界之謂。

如是內觀無心而心空,外觀無形而身空,遠觀無物而境空,心、身、境三者既空,則能兩忘而真性自在,時也超越三界、悟見性空也。然老子恐後人泥於頑空而不知真空妙行之意,故有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者,破空之執也,六祖惠能云:「不應住於色,不應住於空,不應住於法。」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皆破執之法,色相之執既破,性法之相更須空。

金剛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六祖亦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是性法皆空妙行無住之境,既能達此湛然清靜,覺性圓明,不為聲色所奪、情慾所牽,豎穹三界,貫通天地,故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乃是達本還源之實地也。

開漳聖王 登台

詩:

煉得身中至寶存。 方得進步入玄門。

神歸大化虛無盡。 斬斷世間凡根塵。

述:動中煉心真妙道

歷觀古今修道有成者,皆是不為世態偽情所牽,如能多培外功、虔修內功、依法行持,久之既知所以修養,則後天色身方能保守,精神始可健全,靈智方能增長。

然心為一身之主宰,心若不生妄念,則視聽言行皆合乎理,實踐存養,明德必要止於至善,自在當須時刻自觀,然使身心安閑精神固積,始可築好根基,自能成佛、聖、金仙矣!然大道雖玄微,不外乎自己身心性命,更不外乎倫常而已,修道首重倫理,尤要煉心,勿偏重外而輕於內,更勿偏性專命,須與道德並行、性命雙修。

蓋煉心之法並非在靜中煉,須在於動中煉,靜中煉心雖易見妙處,究不及動中將心煉得不動,方是真工夫,人如能在動中煉得不妄動,而於靜中煉心之時,更能直超而入,妙不可言也。故,動中煉心之法有二,一順一逆;順即百般如意,逆則遇事反觀,逆煉本非易事,惟事逆來順受,尤須心不妄動,順逆隨緣,本無一定,但吾心總要拿定方針,操持得住,受寵若驚,遇巧若拙,見財不貪,得福不戀,若逢逆境受辱不怒,臨難不退,至死不變,持之以決志,行之以毅力,內省而無疚,遇順若逆,逢逆猶順,如此居心方能成其妙道也。

不然即心無主宰,無論順逆,心隨事轉,情隨境遷,雖每日靜坐不懈,於身心性命毫無所益,其與道相去甚遠矣!何以修為焉也?故煩惱即是菩提,可見動中煉心,方得真實之妙境也。

可喜可賀!德修堂今能著造至德明修,名譽天界。今之有幸同參此書之著造,乃承蒙貴堂正主席之邀特駕登台,不嫌吾才膚學淺之文,他日閒暇必再登堂同參此書之著。今之喜賀,僅以三杯之酒祝賀至德明修圓滿功成。

本堂城隍尊神 陳恩師登台

詩:

靜理乾坤學而高。 無明妄為只徒勞。

涵養本源在方寸。 啟開覺路受益多。

述:涵養心性貴在閑靜

夫仙家之樂,因無所事可掛心;道家之閒,豈有其情之煩惱。大道無為,有為非道也,真空絕念,起念不空矣!故耳目之根不淨,聞聲必亂,視色必迷。精神之本能清淨,臨事未狂,見情未動,養氣充塞乎週身,五臟朝元凝神盈於遍體,三心固本靜理煉金丹,毋忘毋助,動中遊荒野,不想不思矣。

故,欲超仙骨,非藉凡身以修煉未得成功;要入靈山,不經道路而進行豈能到達,探乎道之玄關,入於仙家之勝景,須從心性兩字求之,而將陰陽兩儀悟矣。然,常聞凡夫云說,學仙非容易,誠可笑亦可愁矣,道客亦云脫俗以無難,誠堪追而堪法,而吾聖言,求閒取靜是學仙之大法也。

然今世人,奪利爭名乃是造業之根由,人間業障何時得洗?災殃何日能弭?爭名爭利,爾我相欺,智愚互厲,道情喪盡,皆為殃人之事,昧公利己,相交爭利,蜚短流長而逞干戈,造成罪孽以生禍患之源矣!故聖人自古立言於世,皆以修身為本,成仙成佛,總以養性為根,修心能大我無私,天下永不相爭,悟得真性,返本回元,世上自無紛亂。

大哉聖賢之教,可以為世間法,偉矣鸞壇闡述,堪作天下之規。崇三教之經書,修一身之道德,則天理流行,消殃納福,日進於德矣。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人生何苦惹塵埃。 輪迴生死孽鏡台。

如能回頭早覺悟。 了卻生死禍劫災。

略述:生死之真諦

人之為人,必有生死,故有生便有死也。人生無常,大限來臨,氣離神散,四體不存,終入鬼域矣。

然修道者,必學生死大道,則我之身可與太虛同體,我之壽可與造物同然矣。修道逆而修之,則性體虛靈而不昧真心,浩劫而長存,蓋天得其真故長,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壽。

自古聖人不以死為死,而以不明道為死,不以生為生而以明道為生,故大道明焉,身雖死而真性不死,形雖亡而真我不亡,是以我之法性不生不死、不壞不滅、無古無今,得大常住。

嘆哉今人鑿其性、喪其心,迷無執有,認妄為真,以色身之不死為之壽,如是豈能超生死之彼岸乎?又豈能證無漏之真常乎!

諸生!汝曹入聖堂已有多年,無論汝抱以修持之心或以效勞之心,亦須存有榮辱之心。若是以修持而入,然必須經常受聖真之鞭策與訓戒,則非是修持也。若是以效勞之心而來,又須受聖真之叮嚀與警戒,則非是效勞是也。何以吾堂聖真嘆哉諸生不求精進,乃是此鍵也,不能自我檢視、自我鞭策,永不能成長矣。若每位諸生皆是抱著打發時間歲月之念,豈不是枉費入聖門。

既是有此善根入聖門而來,則須把握歲月好好修行,修前之不良心念與行為,切莫沉淪,浪費己身之精神與歲月。乃望諸生能有榮辱之心,既是德修堂之鸞生,則須以堂門為榮,莫以己身不良之為污辱堂門之光,乃望諸生捫心自問,可有以此團體之榮為己身之榮?可有違背堂門之規?乃望能自我省思自懺矣!

九天 馬天君 降

詩:

無息至誠道果純。 歸根修煉脫沉淪。

明聖經典宜窮究。 四書賢聖謹箴存。

述:志道者當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聖經賢傳,無非聖人為垂教而設,然而其最關重要者,莫不載於篇首,此不言之言也,然四書流傳古今,聖君賢相奉為箴銘,其開章第一義,尤為明彰較著,如論語之學而時習,使學人明善而復其初也;大學之明德、親民,使人人各還其固有之性也;中庸之率性修道,使人究夫天命之性,蓋,必究其所由來,乃可返本復性歸根復命耳。

古聖賢雖不言命,而其功則無不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即孟子之嚴戒乎利,急講仁義,亦深知人情之壞皆因乎利,天性之復賴於仁,居仁由義,自能盡其性,而盡人之性則盡物之性,故曰亦有仁義而已矣!蓋仁無不愛人,決不遺親,義無不宜人,必不後君,由仁行義,滿乎其量,性在是命亦在是,故聖人直欲世人恍然大悟,乃蹶然而起,此當今之要務亦後世之良圖也。奈何哉!聖賢誨之諄諄,世人聽之藐藐,將此性命大事置之度外,棄本崇末,沽愛章句,變成腐迂,因釀累劫,然而亂極思治,有心世道者,早為躊躇焉。

孔子聖人也知來之事,於百世之上預為木鐸,防於未然,齊魯兩論,大學中庸為末世起死回生,其中明講人道暗講天道,令人盡人道而合天道也。孔門傳授心法,終言聖神功化之極,真無中生有之妙,爐中再造之化功也,乃千古常秘妙道,非時不傳,非人不傳,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此中所以鮮能也。

時逢三曹普渡,至德明修著作瑤章,三教聖真承命,暗使木鐸散於八方,莫非欲人究天命之性,率性而行道乎。群生讀聖賢之書,豈專崇詩詞章句而沾沾於名利哉!其深究最關緊要者,乃是當務之急也。

諦觀德修堂門丕振輝煌,甚以喜慰也!後生不畏狂瀾,共振堂門之光,乃是最大可取之處也,未來之德修尚須後生團結一致丕振輝煌。今至德明修即將完功也,神、人功不可沒,亦是延續鸞筆之良機也。與貴堂諸生有此機緣,他日必再登堂勸戒著作文章。

華嚴山悟道真人 李 降

詩:

不明生死苦因緣。 墜落紅塵不計年。

混合迴風知大道。 世緣超脫自天然。

談:超生了死之真義

所謂超生了死,即超出生了卻死之義,而生死為人生必有之條件,吾人不明生死之究竟,則失去人生之價值也,蓋以順治君出家詩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莊子云:「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莊周曰:「我本不願生,忽然生于世;我本不願死,忽然死期至。」足見人皆怕死,能不死乎?如果不死,則世界無立足之地;鬼亦怕生,能不生乎?若果不生,則地下無容身之處,可知生死乃必然之理也。

人生在流浪生死之中,苦海無邊是最難解決之大事也。然欲求了死先要了生,若欲了生必先超生,欲要超生必須去慾,去慾便無我,無我即無生也。我者,為常一主體之義,有人我、法我之謂,凡夫不了人身為四大假合、五蘊之假和合,固執為有常一之我體,是為人我。若無此固執曰人無我,能了一切諸法,不從因緣生,不固執為常一之我體,是無為我,即超生了死之乎也。

今宵乃特駕謁見貴堂主席、恩主,適逢扶筆勸世之期,承蒙主席不嫌吾見聞淺矣、學識未深,請吾扶筆著勸文一章,淺鄙之文實感愧之!今之有幸能同參至德明修一書之著作,甚幸之也!甚感堂門書香濃郁,乃是貴堂聖真教化之功也,幽雅之境乃是學道修持之佳處,他日閒暇必再登堂著造勸文。今謹以三杯之香酒禮敬貴堂主席、恩主至高之禮,再敬德修堂堂光輝煌,三敬恭祝至德明修圓滿功成。

張仙大帝 降

詩:

達理通儒學聖賢。 率真本性返先天。

謙謙君子乾朝夕。 動息無時養浩然。

略述:道之定義

夫,道之定義,由一本而散萬殊,包羅三界,由理而氣,由氣而象,故老子曰:道能生一,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能生萬物。

初則抽象,示一二三之定義,繼則示一陰一陽之原理,再則示宇宙森羅萬象之生機;初則不動,為絕對之永久與現在之時空超越,繼則感應萬變,為相對之過去與未來之互相續遞,生、長、衰、化,瞬息萬變,由本及末之洪流也。雖然森羅萬象,由無而生有,由有而生繁,其盈蝕消長尚井井有條,端賴真理而主宰之,故道之真義,不可由一事一物而定之。

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孔夫子曰:「君子不器。」大可証開天闢地之奧秘,小可定一身性命之端定,深可以示生死禍福之大路,淺可以言悔罪改過之標的,為古今聖賢所共由,中外明哲所當學也,然發於物,無物不美;發於事,無事不善,其理至真,其事至妙。故以此治天下,天下莫或違,以此行天下,天下莫不悅,其真正意義,非楮墨所能罄,其至尊至貴,非言語所能述,求而得之,如魚得水,研而明之,猶大夢初醒也。

喜哉!至德明修一書即將圓滿功成,乃德修堂門之光、神人之榮。歲月如梭,當年參與訓教此乩筆,今能力挽狂瀾,挽救德修之危,能神、人將功贖罪再續堂門之務,丕振堂門之光,吾甚慰之也。

今之德修堂有如煥然一新,朝氣蓬勃,乃是德修堂之未來顯亮無限之光耀也,勉之神、人合一,共創新之希望與光彩矣!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

心性真詮論一篇。 儒門君子率為先。

至德明修鸞音誌。 世上頒行渡善緣。

述:心性之真詮釋義

今下三教中人也,儒門之所謂教者,道門又從而教之;道門之所謂教者,釋門又從而教之。教之雖不同其跡,而皆不外此一心;教之雖各分其形,而皆不外此一性,故性具於心,有是心即有是性,全此性即全此心,捨心性而別尋事功,則儒非真儒;捨心性而別求金丹,則道非真道;捨心性而別求妙諦,則釋非真釋也。

然知心性而不知所以存養,則儒仍不真;知心性而不知所以修煉,則道仍不真;知心性而不知所以明見,則釋仍不真。三教之不真,人心所以愈趨而愈下,人性所以日梏而日亡。吾欲為之正其教,非去假存真不可,假去真存非明理得法不可,理明法得非斷欲絕事不可。事上有一毫罣礙,心必浮而不安,性必躁而不靜;欲上有一毫沾染,心必邪而不正,性必昏而不清;法中有一點偏缺,心必散而不歸,性必走而不守;理中有一點混蒙,心必塞而不通,性必拘而不化;真處有一分剝喪,心必雜而不純,性必亂而不定;假處有一分依回,心必私而不公,性必偏而不直。

心何為而存而修而明乎?不存不修不明,則必失而性難全矣。性何為而養而煉而見乎?不養不煉不見,則必失而心難全乎!何以心而不全乎?至心性之不全,尚可以為人乎?人欲養性,不離存心;人欲煉性,不離修心;人欲見性,不離明心,則性中之功,實為心而致也。人能存心,乃可養性;人能修心,乃可煉性;人能明心,乃可見性。心未之明,功先夫修;心未之修,功先夫存,而存之者,實所以修之也;修之者,實所以明之也。

性未之見,功先夫煉;性未之煉,功先夫養,而養之者,實所以煉之也;煉之者,實所以見之也。明則又修,修則又存,心愈存愈明,性愈養而愈見,性愈見而愈煉,而性於是乎盡矣。

中天 鍾仙翁降

詩:

世緣妄見皆無知。 內觀常照把道持。

妄念動心惑不起。 見如不見養心宜。

述:內觀常照

夫,人之妄緣皆生於見,惟見為害最大。見如不見,惟全其神,使安其心矣!其要,未起知覺時,涵養如天上明月,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究同我性,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不分,神無留去,常在於心矣。

將起知覺時,惺惺不昧,發皆中節,如琴上之弦,太和之音,應指而發,悠然有領會處而不著於物,則起而不起,神在於心矣。已起知覺時,辨得明白,見得機微,如御車之馬,二十四蹄諧和合節,眾馬之行如一馬,眾蹄之動如一蹄,雲行水流出於自然,不使雜塵混入其間,則流行無礙、旋轉太虛,神在於心矣。

是以見不緣物,物不緣見,如鏡光照影,影未嘗有心入鏡,鏡未嘗有心觸物,則神何馳之有乎?又無物無見,見性不滅;有物有見,見性不起,如琉璃中火,照見一室中所有之物,而火自在琉璃中,不在琉璃外也,則神何馳之有哉?故靜照常明,真神自在,日月有盡,慧眼無窮。子不見夫魚乎?魚不見水,魚性自樂;魚若見水,魚性自勞;而柳下惠,美女當前,坐懷不亂,見如不見,應作如是觀矣。

諦觀德修堂光輝照,至德明修一書即將圓滿功成,甚為可喜可賀也!德修堂歷經多年,神、人不畏艱難,力挽狂瀾,方有今日輝光之德修。觀之後生可畏,共結力挽之心,使聖真甚為讚許也。

今宵欣喜可至,謹以三杯香酒賀喜德修堂門堂光丕振,乃望日後之德修堂,更加輝光燦爛。

太乙真人 降

詩:

三五理同妙合玄。 覺悟真理學聖賢。

格物致知誠返本。 貫通三教法無邊。

述:皈戒存養三寶之道

夫,三皈五戒猶三綱五常也,乃聖賢成道之骨髓,修仙修佛之本源也。三綱即釋之三皈、道之三寶也。天之三寶:日、月、星,天所以常清而常明;地之三寶:水、火、風,地所以常靜而常寧;人之三寶:精、氣、神,人所以常壽常生。

天無三寶,黑暗不明;地無三寶,萬物不生;人無三寶,軀殼難存。故三教聖人成道不外此三寶、三皈、三綱也。故道之三寶:道、經、師;佛之三皈:佛、法、僧;儒之三綱:君、父、夫。但三教之中,世俗只知其外,不知其內,皈依佛,返照元神;皈依法,返保元氣;皈依僧,返煉元精。神為氣綱,須存其神;氣為精綱,須養其氣;精為神綱,須保其精,三教言之雖異,無非是保守精、氣、神三寶也。

儒之五常即釋之五戒也,一不殺生,仁也;二不偷盜,義也;三不邪淫,禮也;四不酒肉,智也;五不妄語,信也。夫此五常即先天五元也,蓋,人在西方,性命合一潔白光明,因投東土,性命失中,以至六慾障染、三業纏累,性散之而為神氣,命化之而為元精;元神住於心為識神,元氣住於脾為妄意,元精住於腎為濁精。故道教曰五行,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肺屬金,肝屬木。心意妄動以至水火不濟,五蘊遮蔽而心主顛倒,一切殺盜、邪淫、妄語漸造漸深,將靈光塵埋如黑漆,不能反白入於西方。

夫三綱真,則有三花聚頂,可免三途之厄;五常全,則有五氣朝元,可免五苦之害也,三五合一,戊己歸中,性命結就刀圭,超出三界,不落五行,此乃三教聖賢成道之根本矣!

今乃與主席、恩主同參天曹勝會,主席至請吾登台著造勸文闡教。今宵甚以欣喜,逢春佳節,諸賢生!新春如意。(謄真稟:亦祝師尊新春快樂。)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凌雲壯志路迢迢。 莫負天命萬里遙。

修證菩提步步進。 善功圓滿上天朝。

述:學道旨在煉心性

夫,學道千言萬語,不過煉心兩字。煉心者何用出世,古之成道者,豈得盡入山林乎?殊不知日用飲食無非是道;仰事俯蓄,無非是道;戎馬疆場亦無非是道也。

有道者,所謂動處煉神靜裡煉命,旨哉其言也,至於習靜之道,能得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致中而天地位,致和而萬物育,斯乃如來最上一乘也。嘗聞學子以塵緣俗累為憂,欲捨現在而求超脫,故若能學君子素位而行,諒不為此而憂也。昔時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仲尼陳蔡而操絃歌,聖人患難之境尚且能盡性達命,況且爾等今日所處未必至於如此極乎!

人但患無志,不患多累,推卻言詞徒喪其志,有真志即有真道,真修者,言性不言境,究竟勇猛精進,後得跨鸞乘鶴,悠遊紫府長樂永生矣!

諸生!汝曹能入聖堂學修,乃具有一份善根,汝曹來自不同之處,乃是有此善緣,每人皆有面臨困境之時,只是來早與來遲,每人之磨難考驗大小不同,乃是個人所賦之使命各異。今世有此善緣同聚聖堂學修,則須好好珍惜這份善緣。同修面對困難之時,須以真心關懷與鼓勵,相攜相挈,視如家人,視如兄弟姊妹一般之關愛,方是入聖堂學修之第一步。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隱微心念顯機情。 慎獨工夫靜中誠。

天理假真由此造。 德凝至道立禪行。

述:隱微初發心

夫隱微者,是心物欲動未動幽暗中間見其顯現者,意念之心發於外也,故人心可善可惡,萬法唯此心所造,一念善,一念惡,莫不波動外現,天地神鬼悉皆共鑒,所以修性者,宜戒涵養來源至真、護持正念於心。

欲動未動之中,所懼者心念動,善惡不得自主,恐失權衡,故君子須有戒慎、恐懼之修也。然聖人所以為聖者,欽其究初步工夫,立志於隱念為入德法門,而後修其正德以凝正道,其化民教民、大仁大悲,功同天地,顯現天地兩間。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所見於道者,莫不始於隱念之立志也,憫憐世人為愚者,究其初入德時,矢志於微念,因在不明理,而後隨波逐浪而趨其心念波浪,性與能發無止境,現出邪念、物慾,身物之行,疊罪如山而為惡人,其所顯於惡者,莫不始於微念矢志也。

故君子慎其獨者,乃慎隱隱微微心念於隱微之中,言戒睹聞者,是由動至靜,君子必常存敬畏,以施存養之功;隱微慎獨是由靜至動,護念人心之失尤當警惕,蓋人心之失多在於動,是由靜至動之時,正視天理、人慾之分,尤當慎其獨,存天理於未動將動隱微之中。大學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本堂豁落靈官 林恩師登台

詩:

堯天舜日民安寧。 孝禹順敬傳祇承。

儒宗心法聖賢道。 學說明善養精誠。

述:聖人心傳十六心法

夫,人為三才之一,理性俱備,萬物之靈長。心者,萬物之中心、萬事之主宰也,人心之識神為污染之妄心,所謂後天氣質之性,有善有不善也,蓋識神用事,情慾叢生,人心半陰半陽,可善可惡,非偏不倚,偏於陽則散亂,偏於陰則昏沈,昏沈散亂,危殆不安,故曰「人心惟危也。」

道為天地之始,包羅萬象,眾生之祖也。道者,智性也,清淨圓明之真心也,所謂先天本然之理性,無善無不善也,蓋智體圓明,性本虛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微妙莫測,故曰「道心惟微也。」

精者,明之也;一者,誠之也。惟精以治昏沈,惟一以治散亂,精而明之,一而誠之,惺惺寂寂,定慧相資,攝性歸性,轉識返智,危者自安,微者自著矣。所謂「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此即去妄存真,明善復初之功用,故曰「惟精惟一也。」

允執者,篤信隨順,遵守禮教,萬事能執其中則和,人心能執其至中,則諸緣自解、雜念妄想自滅。以中為虛空之性體,故厥中者,真空妙有,前無始,後無終,豎窮三界,橫遍十方。三界正道,宇宙之真理,順其正道,循乎真理而行,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是以儒宗之心法也,故先聖後聖,以心印心,心在人中,故曰「允執厥中也。」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乃聖人十六字之心法也。

太乙真人 降

詩:

常清常靜定禪機。 不管凡情是與非。

一念不生真大道。 自然天地悉皆歸。

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清者,澄清無滓也;淨者,純淨無瑕也,即得清淨便無煩惱也。清靜經云:「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是故,人以清靜為基,以無為為體,以存誠為用,以柔弱為守,以堅忍為行,以靜進為心,以決烈為志,以廣大為規,視天地萬物無一物不在我心性之中,視天地萬物、人,無一事可為我心性之礙,以吾心之真淨,化天下之貪染;以吾心之克明,化天下之蒙昧;以吾願之心忠,化盡天下之愚迷,以吾力之無怠,揚吾教之無邊,不希心於陽福,不惑志於陰愆,不縈情於物累,不畏刺於人言,冥然有自然之宰,榮枯有一定之衡,誠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之理也。

夫,炎炎者,勿直任其氣;滔滔者,勿過溺其情,我之炁養之,周流萬物,我之情藏之,對愛群生,豈可以先天之真性受制於物,豈可以未鑿之良心受制於情,心之所至,氣即從之,形之所寓,情即引之,人能置此身於太虛,化萬物於無有,過而不留,動而能定,與物往來,無縈無擾,何有於忿?何有於慾哉!

蓋,道法以無為自化,則清靜自正,遠離一切惡法煩惱污染,即名清靜矣!然黃老之學,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故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又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登台

詩:

靜養心性盡了空。 聖人立道本源同。

七情六慾莫妄念。 清如止水性圓融。

談:三教同源,道德理一

蓋德乃性靈至善良知,無極而太極,無中生有,故自然無為之真理,謂之道。道生人而後生萬物,故,萬物皆由道中生焉,所以與道同是一體,醒人修道必達到萬物一體,須存佛心,體神意,辦聖事,修道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死性化則道能得,是謂之德也。

曰:「善養浩然之氣。」此氣至大至剛,則充塞於天地之間,人有此正氣靈性之良知良能之德,直養而無虧,良心返本復初,自然通天地動鬼神,故君子須尊德性也,聖人教人明明德、止於至善,知止則能定,定靜始得性靈平安,勸人得真慮、良知、智慧,此謂之修道進德。

曰:「清淨」。道本無為,至清至靜,天至清,地至靜,人能體天地之清靜而養我心性,謂之德也。人神好清,為心擾動;人心好靜,為慾牽引,人多不明道德,故多執著,道教人以靜心養德以合天心,教人養靈靜慧,行人生明路、靜坐修禪立德也。

曰:「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佛是大慈大悲,為救渡眾生靈性上往西方,故下凡塵傳說般若波羅蜜也。佛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眾生能造心南無,則是阿彌陀佛現出根本佛性,般若妙慧合一摩訶大道,即到波羅蜜佛地與佛同等,佛之妙慧,性之德也。

宗根於道,即萬宗一理,人生於天地真理之中,性命為至宗之寶,人為三才之一,為萬物靈長者,稟太虛之氣凝而為靈之光,性以靜養,心以靜明,心明皎潔,性圓一玄之始,道契德合守玄,克復本來無極,奪還天地造化。萬宗真理一也,教本乎德,即三教大同,聖人立教代天宣道,而以道德、倫常、性命之理示喻,欲明明德於天下,人心齊之以行,天心全之以德,教人靜心養氣,道契天地之心,德合日月共圓,學無為之道,證超越之德。

三教名雖不同,道德則一,儒曰「存心養性,執中貫一。」道曰「修心煉性,抱元守一。」釋曰「明心見性,萬法歸一。」三教大法總修斯性以還源,三教至理皆以此心而貫一也。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觀天學道煉心田。 性命雙修真妙玄。

內聖外功行道紀。 神仙渡法自天然。

談:煉道心、法自然

夫蒼蒼者天,是故伏羲一劃開天,有日月之明;黃帝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帝惟天為大,惟則之;文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孔子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子思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明乎天之道,即知地之道,人亦在其中矣。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吾人眼之所見不廣,耳之所聞不遠,何能洞達天道之玄微哉!必也憑心靈之妙悟而得之,吾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事物之繁,是故人為萬物之靈長。天地不果是因人之需,天以覆幬生人,地以載物利人,天為陽,過剛則窮,地為陰,陰盛則爭,惟則天地者人也,然天地日月運行於其間,無積無滯,盈虛消長,不失其時,陰陽變化,寒暑往來,風雲雷雨,起滅無常,此皆天地之常情,陰陽之動靜。

惟天道,無為而無不為,視之而忽見,聽之而忽聞,是故聖人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不觀也,古有堯天舜日之稱,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傳,於今末世,再無其人已乎,孔子嘆曰:「道其不行矣夫。」故今有翻天覆地之災,水火風之劫,瘟疫之禍層出不窮,皆是為人大本不立、大孝不行,以致招罹世上災厄,故能契自然之理,執天之行,應無所執其他也,不執之以乎,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照自然之性。

天道好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聖人效法於天淡然無欲,清虛自守,為而不恃,生而不有,功而不居,知天之道,知人之學,可謂盡矣。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登台

詩:

萬柳逢春枝葉開。 一梅驕霜雪中栽。

惟佛禪心常自在。 法身清淨坐蓮台。

述:學道善於養心

天之月也,雲遮則暗,雲散則明,而世人之心焉,事擾則煩,事無則靜,常以月比心,修道何愁不就,能以情察理,安神豈慮難成也。

善惡念自心生,大則包含天地,慾由意起則多損害精神,動心使意猶如走馬奔猿,去慾絕念恰似刮風止水,養到禪心雖人則佛,培來道氣然俗乃仙,海闊天空或興與滅,心閒意靜情緣自了自亡,養我真如佛性,身雖在世而心出塵,開人明朗慧燈,道自蓋天而功配地,以道運身心,練就金剛終不壞,以功匹天地,養成玉璧水無瑕,則作佛容易而歸真無難矣。

諸子入聖參修,須似月之明似水之清,拂棄心中之塵埃,方不費入聖門學道修持矣。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修身悟道養真靈。 戒學唯心知法行。

定性常住清靜顯。 慧心破闇自然明。

談:戒、定、慧三學

夫,大道者,靜極而生動,動極而後靜,理之所必然也,所謂璇璣復鍵於子動,真物再動於靜極。

夫,靜者,靜其性也,性能虛靜,塵念不生則真機自動。動者,非心動,乃是元炁之動也,炁機既已發動,則當以靜應至,一動一靜,不失機緘,是謂調藥,是為交合,行乎造化,性命雙鎔,是謂真旨妙用也。故六祖壇經云:「有情來下種。」茍專以靜而不識動,或專以動而不復靜,皆非正理也。

若夫至人重立乾坤,再造日月,推情合性,轉而相與,重行玄妙之道,再立戒定慧學,為修心入道之門,捨取三學而能成道者,無有是處也。因戒可以止惡,止則向善,進而修持眾善,自能罪業消除,功德圓滿,戒體清靜然后習定,則定因戒生。而定之淺義者,即息妄念顯真性,靜妄心之動相,還原本之寂靜,無邊智照生焉。

蓋以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故六祖壇經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蓋清靜體中本無一物,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不依無住而住,不依有住而住,心無所住,住無所住,心了無執著,無住轉真,無住之心,是為真心也。

皆以身、口、意三業同修,轉染為淨,能令戒體清靜,因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是三學戒、定、慧,其美無窮也。

性命雙修篇

太乙真人 降

詩:

元神元來有居處。 人心三谷必安住。

善養元炁得自在。 神自來居妙真如。

述:元神與督脈三關

夫,真性者,元神也。其靈明莫測,妙應無方,有別於後天思慮之神也,神來存身者生,神去離身者死,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也。

人一生有一身,形者氣之宅,氣在則形不衰,氣者神之母,氣在則神不散,人為善則神聚而靈,人為惡則神散而昏,人有病則神離形而不受其苦,人受難則神先去而不當其殃,人一息不得神,則一息不至也。人有三谷,其虛若谷而神居之,謂之谷神。上曰天谷泥丸是也,神居天谷則精化炁,炁上天宮而滿之,天門為之開通矣。中曰應谷絳宮是也,神居應谷則耳有聞、目有見,五官效職而百骸為之從矣。下曰靈谷丹田是也,神居靈谷則視能返、聽能收,神炁相守而營魄為之抱矣。

故能得神化之化,非神化之人而不可斷之,世之津津論神者,何嘗見神乎?故有志參玄學道之士,則須於禪定中下功夫,方能體悟神化之奧妙矣!

已是新之歲次,今宵吾再登台勸文著書,乃抱著欣喜之心情,與貴堂主席、恩主交情甚深,亦一再盼貴堂能早日著書以慰皇心,今則將實現而行,亦是數年來貴堂聖真慈悲牽教眾賢生而得之成果。日後著書勸文,吾則常登台勸化之。

南宮 柳天君 降

詩:

靈台定靜慧安知。 只許元神在裡居。

若向此中留一物。 豈能得道合清虛。

論:道與元神

夫,道者,神異之事,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其然而然,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

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以道通,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無澤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

明鏡匣經云:「世人不識一,一氣生萬物,若人知一趣,得一萬事畢。」故能長久,然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用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光潤身,遂至早終,道故難備,經云:尸解,此之謂也。

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斯全備,凝神寶氣,神與道合,謂之得道。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資薰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驗無方,其惟道德也。

本堂孚佑帝君 鄭恩師登台

詩:

性命雙修真道傳。 冥冥杳杳又玄玄。

誰知本體無生死。 生生死死孰使然。

述:神、氣論

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然有性則有命,有命則有性,性、命原不可分。

以其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性無命不立,命無性難存,而性命之理乃渾然合一者,故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此之謂也。賢人之學,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聖人之學,盡性而至命。謂性者,神之始,神本以性,而性則末始神,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則末始氣,氣所由以生,身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中之神,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懼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也。性而心也,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而精神性命之根矣。

性之造化係乎心,命之造化係乎身,見覺知識出於心哉,思慮念想者,心役性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則不能至命,有去來則不能盡性也,故盈天地間,性、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其命流行而不息者,蓋性之理,具於命也,皆盈天地間靈覺明光上下照臨,日月其性之所以炳然而不昧者乎,蓋覺之靈本於性也。

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天竅圓而藏性,地竅方以立命,稟虛靈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蔕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性、氣質之性、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形氣之命,故君子修天賦之性克氣質之性,修形氣之命付分定之命,分之則二,言之則一,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

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定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定矣!此乃是吾真性命,我之真性命,乃是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虛空之真性命矣。故聖賢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練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固,虛心則性體常明,性常明而命永固,則何生死乎?而我之真性命配乎天地,徹古今而永不泯滅乎。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參透三教理自然。 無分仙佛聖真賢。

尼山原是修行路。 大道分明在眼前。

述:得一萬事畢

夫,三教之理,理者,乃三教之正宗也。然教雖分三,其理則一,一者何也?劃之則成一字,圈之則成無極。無者,無天無地、無人無仙佛、無聖賢、無萬物。極者,上極獨尊也,是為三才之根萬物之源,五行之祖,八卦之母。

無極聖母不孕陰陽,於子時以一點清氣生天,於丑時以一點濁氣生地,天雖生,未曾得一,混沌不明;地雖生,未曾得一,清濁不分,天得其一,則有斗柄,即天一無極,故曰:天得一以清也。地得其一,則地有崑崙,即地一無極,故曰:地得其一以寧也。待至寅時又以一陰一陽生人,蓋人未生以前亦有無極,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有一無二,名曰性王,待生以後,性命失一,不能返本還源也。故一者在人身中,曰「靈關」、曰「靈山」、曰「靈台」,然此『一』字包涵性、命,性為陽,命為陰,人有陰陽,人有道矣!若得性命雙修陰陽會合,即可配乎三才,故曰:人得一以聖也。

性藏於乾,命立於坤。乾者,金也;離者,火也。離火剋金,性命乃散,云:「一本散於萬殊。」坤得乾中之陽而成坎。坎者,陷也,原土埋金,命沉於水,致令陰陽顛倒,性命相離,萬殊不能歸一本。故,一者乃人性命之根本也。然太上道祖有「抱元守一」,釋迦牟尼有「萬法歸一」,至聖先師有「執中貫一」,俱是得天道這個『一』也,故成仙成佛成聖也。

三教聖祖知此天道,非時不洩,非天命不傳,非有德者不載,將此道德各著經典,道德經五千言,金剛經三十二分,周易一部、論語二十篇,曾子大學子思中庸,作救世之寶筏,登聖賢之梯航,道以心傳,名曰真言,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後世之人,因失真傳,昧卻本來根源,往往徒尋枝葉,不能復命歸根也。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靜神養氣學禪機。 悟得虛無識玄微。

一竅歸根通萬象。 飛昇脫殼下丹墀。

述:中道真禪

道者,宇宙至妙之真理,強名曰道,其大無外,放之彌滿六合。禪者,天下至中之玄德,強象一,其小無內,卷之退藏於密,中乃道之體,禪者中之用,道之體,性也,中之用,命也。

不中即不明性理,不禪即不識命功,故曰:禪也者,天下之至中也,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為中,即先天至妙真理,此理乃陰陽之本,在後天中禪渾然為和,中禪即是後天無微不入至真之玄德,一點之玄機謂萬物之母,以後天返回先天,性了命凝,性命歸根,真禪之心法也。曰:「執中」,曰:「守中」,曰:「虛中」,中之至理乃三教聖人之真禪,故修性命而成大道,真禪至中,所謂先天真一之炁是也,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謂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不偏不倚,非有非無,非色非空,無形之形,強形一與○,無象之象,強象一,無形而能造化有形,無象而能主宰萬象,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性命之本,陰陽之源,中道真禪玄竅中之妙用,亙古聖賢仙佛皆從此真禪至中而得,悟之者立躋聖位,述之萬劫沉淪,蓋此中乃精神統一真禪之天道性理心法也。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故要谷神長不死,須從玄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玄牝為陰陽,即是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玄牝基立,性命混成一中,守此中者,為真禪聖人也,失此中者,為不明性理之凡夫也。

北港朝天宮 天上聖母登台

詩:

學佛須知萬物空。 沉醉何堪眼昧朦。

赤子黎庶遵規勸。 慈航登上樂無窮。

述:外功合內果

夫性命雙修之法,內外合併,缺外功則德性不全,缺內果則本源不清。而外功本其而生,須使命無虧也,若能說,一言必謹,言則有功矣。一行必慎,行則有功矣。做事不茍,一芥必嚴,莫非功之所積,功之所堆也。

內功者何?惺惺勿致於昏昧,防意之動如防城陷落之險,空空不著一物,守心更比守身之嚴,慎防真性及妄心交鬥之會也。蓋內功不可以色見、不可以相求,若能掃去一毫之色相,即見一毫之陽生,掃去無端之色相,即見無限之陽生,將人慾色相掃盡,不留絲毫,自得大自然,悟本初父母未生前之正理。

此雙修之需要,不可不知也!倘只修性,則落於孤陰不生;若只修命,則落於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皆非先天之大道也。故修煉者必知性命合一,方得爐火純青,九轉大丹可煉也。若只修性或只修命,如車之行,只前輪行而後輪不走,終難得到會合之佳期也。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不滅,不因智而增、因愚而減,只因迷與悟之差,致而昇沉耳,所謂長迷不覺者,永墜苦海,佛是常覺不迷,故能永證佛道也。

今乃承蒙貴堂主席之邀請,方有幸參與至德明修善書之著造。儒門之範,禮儀至上,乃是有志學道之士最佳學修之處,貴堂今能再造著書之功,甚為之賀喜矣!吾才學膚淺,實難登大雅之堂,今乃主席不嫌吾之才鄙,只有登堂謹以淺淺之勸文勸世著書。貴堂環境幽雅禮儀至上,來日必再登堂會敘諸生勸化眾生。

南極仙翁 降

詩:

元神自在坐靈台。 每見蓮花火中開。

正是先天真妙理。 工夫不到費疑猜。

述:性命之道

性者,神也;命者,氣也。雙修者,即修身中神氣合一也,是以神凝則炁固,炁聚則神靈,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蓋元始真如謂之性。孟子曰:「知其性則知天矣。」靈光一點浩氣常存,本來真面目是也。

人之元神,日居二目,藏於泥丸,夜居二腎,蓄於丹鼎,乳養其五臟,氣沖乎六腑,故學道者教人存想眉攢,即用目以養神,人之一身皆屬陰,惟二目屬陽,目之所到,氣即周焉,靜坐之間,用處處昭管,修成純陽之體。

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即天所命,就其氣之靈光,即是性,故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曰:性命雙修之功,太極返於無極。又曰:神是性兮氣是命。惟所謂性根命蒂者,不可不知也,即三百日形圓之際,靈光入體,與母分離,臍帶剪斷,天命真元著於祖竅。道德經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性命圭旨云:「此一竅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腎,非肝肺,非脾胃,非臍輪,非尾閭,非膀胱,非谷道,非兩腎中間一穴,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元氣海,然則果何處耶?純陽祖師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腎,窮取生身受氣初,莫怪天機都洩盡。」言於此也,至矣盡矣!

今宵承蒙貴堂主席之邀請,登堂降筆,同參至德明修著造,此乃是吾之榮幸也。吾聞至德明修著造真文,乃以修心養性為要,尤論述性命雙修更是深義,今謹以淺述性命雙修,乃望世人能深以省思悟之!乃望他日閒暇能再登堂著勸立說。

太乙真人 降

詩:

人生塵世似蜉蝣。 幾個能知性命修。

道在一心無內外。 果然悟此自悠悠。

述:我命由我不由天

有心中之中,始可求人心天地之中,天地之中為乾金,在後天屬肺,統諸氣在先天,寓於頭上,無聲無臭,為性我之性。地之中為坤土,在後天屬脾,統諸形在先天,寓於腹中,不內不外,為命我之命。

人已盡心中之性,以養其腹中之命,以圓其頭上之性,土生金也,性命雙修,斯金丹之大返,在一切福命、生命、延命可得之而操左卷在我也,而且直與天命同其悠久焉,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吾性之純亦自不已。從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處言之,至性命原機未可輕洩,必也發大誓願,不愧於日用倫常於屋漏。

今幸逢大道宏開,對天地三聖虔禱,實行實德,克盡私慾,體天行道,久久必登獲徵效,亦視人之根基願力,如何覺修?如何正果?總在性命之關頭,外其莫大,此其原委,則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有自無不聞矣!諸子幸於儒門鸞教之中,胡不勉諸乎!

保生大帝 降

詩:

祖竅真處藏真炁。 虛無妙有妙玄奇。

一念不生是大道。 無極圓明樂瑤池。

述:祖竅真處

夫祖竅真處舉世罕知,在天之下,地之上,日之西,月之東,正中乃是祖竅也。人者,後是谷神,前是玄關,中是真性,內藏真息。

常人之息由喉以口鼻進出,不能入於祖竅以歸根,真人之息內呼吸四個往來,不用口鼻呼吸,則息息歸根矣。蓋氣藏祖竅,息調則氣和,息住氣不散,調後天之息以尋真息,歸根入於祖竅之內。人之二目間,其中心之內即是祖竅,為玄牝之門,亦是箇○而已,謂之「仁」,亦曰「無極」;謂之「珠」,亦曰「圓明」;謂之「丹」,亦曰「靈光」,斯乃真一之炁,能得此炁,則金丹之能事盡矣!是以安神祖竅為鍊性之所、立命之基。

用功之時,二眼歸中抱一,守於祖竅之內,不能有心守,亦不能無心求。以有心守則著相,以無心求則落空也,然究竟如何而後可?此訣曰:「垂簾明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閉口藏舌頂上顎,五行之中神炁凝。」如是吾念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神清則太極之理自明,倘然一念不起,久久澄清,虛極靜篤之時,則虛室生白,金機飛電則復見,天地之心而自明矣。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無為一性甚圓明。 降落後天六識傾。

真命當知立命法。 止於至善果方成。

述:靜坐之功

蓋人自生以來,易以妄念用事,其在無極時,一性圓明渾然天地,不飲不食,無思無慮,無聲無臭,墜落後天自一離母腹,而元神從無極奔下肉團頑心而變成識神,以此吸氣與元神合為一,同居一處在於心。

心為一身之主,而元神失位識神當權,七情六慾由此而生,晝夜耗散六神,元神耗盡則不能見其性,而肉身四合:地、水、火、風四大分馳終致命,嗚呼哀哉!元神本好靜,而識神反好動,時常擾亂不能清靜,元神不靜則道心不明,元神一衰,百病從此而發,故靜坐能除識神保守元神也,然元神自無極墜落後天,散於眼、耳、鼻、舌、身、意、五臟六腑,故若無用靜坐之工夫,任爾功德大亦無能挽六神合一之效也。

六神合一則道自固,修身之道以靜坐為要,靜之上可以贊育天地,下可以包羅萬象,靜之根源乃無念無相之境界,不染塵垢也;靜之門,則當於不靜之時下工夫,斬斷妄心;靜之終,則當於常靜之時也;靜之極,不靜而自靜也,若能此則靜道可成也。門之明心見性者,非靜定不可明與見也;言窮理盡性,若非靜何能窮與盡也;言修真養性,若無靜何能修與養也,靜者乃三教之命脈也。

學道之人,修真不可在事上修或貌上修,尤不可在口頭上修,如此皆失之遠矣!因一切有為法皆非道也,已失真道之體,不可謂之道也。然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者,未能看淡俗情,凡人皆有真性,能造大器道基也,只因不能看淡世俗,致使道心不徹也。所謂道心者,淡有淡無也,淡得淡失也,淡毀淡譽也,淡生淡死也,能看破一切俗情便是道心,若用此心而修,則道可成,降魔而魔自消。

故,欲返本還原者,應由靜坐而起,坐時必須忘形,莫看四大苦海相,靜中有境,若有若無,空無所空,棄人心存道心,運用三炁,則自得明心見性。深願人人皆發道心,善用靜坐之功修成正果也。

本堂豁落靈官 林恩師登台

詩:

靈育神氣定守堅。 幽幽心田自靈玄。

處如不動心性靜。 修覺菩提證佛天。

述:修道始自煉心守寂

夫,三教聖祖,婆心度世,苦口化人,意欲使人同歸覺路,使能共出迷津,蓋人若不能知心,即不知道也。故修道者,必自煉心始也,然煉於未發難知,煉於既發易為,欲使之寂然不動,殆必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

夫守心之訣,在守其未動時;定心之訣,在定其必動時;收心之訣,在收其已動時。收之不易,先要察其機而隨起隨收,收之愈疾,守之愈堅,定之愈固,此乃修心之妙訣也。然要者,能使此心空無一物矣,蓋心者,即先天一炁之真陽結成,故心屬火,非純陽無陰也,陽中自有真陰,故心形上有三數覆下,下有偃月載上,蓋陽非陰不長,陰非陽不生,真陰從真陽,故以心名,然動一毫之妄念,即少一分之真氣,一事入心即添一道魔障,故心一心即不以心名,是名曰念。

心為一身之主,有一無二,若起二心,是謂之念也,此念一萌,便生虛妄之為,而心不能作主,致使身陷沉溺永難拔度矣。故修心之道,儒家言「正心」;佛家言「明心」;道家言「煉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無有別也,修持各有小異,證果則無不同歸,而作聖作仙作佛總皆自求於心,從心起修,則一真一切真,一得一切得矣。

凡修心之道,若能寂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之要訣也。若隨境放縱,即心動念聚,何得定靜矣?宜隨時檢點此心,務宜正其不正而歸於正,則至善矣!總以心不為物誘、不為習染,不為外動為要。一有動念必即力下克己工夫,降伏其心,使對事境而不動心,降伏其物心,人心而復其道心天心也。

中天 李仙翁降

詩:

本體性原皆至善。 陰陽旋轉自流偏。

丹爐開來運坎離。 真炁精修學聖賢。

述:本體性原

夫,人之始,生也。得其真命之謂性,性乎之命,義理之命也,得其餘命之謂命,命中之性,氣質之性也。

人當七竅未開,性居上而統命,命居下而從性,氤氳佈護,獨釀太和,迨根蒂熟,首倚足顛,性在下而氣凝主昇,交於坤命,命在上而氣凝降下,交於乾性,由先天而落後天,乾變為離,坤變為坎,性命之義理已析,受制於氣質之命而為賓,性命之氣質已知,挾持乎義理之性命而為主。

然聚訟紛紛者,有以性為不善者,不知其為凡氣也;有以性可為善而不善,不知元氣之雜於凡氣也;有以性為善無不善,不知元氣之不雜於凡氣也。惟已性善無不善者,是知元氣不離於凡氣亦不雜於凡氣也,其主宰之謂性也,其流行之謂命,命有吉無凶而有吉凶者,實由性有盈歉遂致失其正命也。

貴堂謄真咬音嚼字須多注意。今之有幸同參至德明修之著作,此書乃是三教聖真嘔心瀝血之精髓,故不能有任何之訛誤也。吾對德修神、人抱有期望之心,今至德明修響譽南天,乃是德修堂之榮,亦是諸生之幸也,再接再厲乃是當務之要也,瓊漿恭祝德修堂輝光燦爛也。

本堂孚佑帝君 鄭恩師登台

詩:

蒲團坐破運禪工。 性命無知竅不通。

一點虛心惟在靜。 無形無象悟真空。

述:有無妙竅者

夫常者,易也,變與不變也,無形之不變與萬變之萬有也,無為與有為也,常無不變也,常有萬變也,空與色也。是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尊貴:「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夫,天之命,實真常而自然,是以常者,有永遠隨緣而不變,又是永遠不變而隨緣,故尋常日用,是以有日用於無而尋常日用也,是有用心於有,皆以無為與有為之道者,即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之功能也,乃聖胎凝結以後,一氣變化之妙也,當聖胎凝結以後,後天已返為先天,只以沐浴、溫養之功,勿忘勿助,運天然真火重蒸變化,自然無形生有形,無質生有質,瓜熟蒂落,前之烹煉之武火而棄而不用也。

愚人不知,未窮性命是何物、修道是何事,而學旁門曲徑,便入山靜坐閉關定神以為無為者,非也!然性命須以雙修之功夫,即有為以先了命,無為而後了性,豈空靜坐定神能了性命哉?故有為之道,即有欲以觀其徼之功。觀徼者,觀陰陽造化之竅,借後天返先天,和四象、攢五行、採藥運火,自還丹以至結胎,其程皆在其內,若非真師口傳心授,毫髮之差,千里之失。愚人不知,在後天幻皮囊擺弄氣血以為有為道者,非也!然無為非是著於頑空,須得勿忘勿助功夫煉就,始能轉迴生死,扭轉乾坤操之在我也。

有為豈是弄皮囊上做作,只是勞而無功,怎曉心傳妙訣神機莫測之功、扭陰陽之柄乎?道德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言不變之常無為也,萬變之非常有為也,是以無欲無聲無臭,空也;有形有欲有象,色也。以無欲觀無名,以有欲觀有名,故有詩云:「玄關一竅少人知,恍惚杳冥含兩儀,順去流歸煩惱路,逆來便是聖賢基。」有無妙竅者,蓋本於此也。

南宮 柳天君 降

詩:

吾儒貫一守真陽。 離位抽爻還坎宮。

造化循環源祖炁。 通徹事理萬殊窮。

述:一以貫之

夫一者,理也;貫者,貫通也。由無極一理貫穿三極而化育生成萬物,此乃一本散於萬殊,順行之道也。聖人知用返本還原之功,守靜迴光返照,六神朝主,萬殊歸於一竅之中,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浩然之氣乃先天靈源原始祖氣,亦曰無極之真氣也。

由此一而生天地萬物之起源,今修道歸一,歸根認祖,原自一理無二致也。一之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人為性理,在事為事理,在物為物理。所謂理失一即埋,窮理萬事靈通,天失一,星辰亂度;地失一,山崩海枯;人失一,沉淪生死。人能得一,通徹宇宙道理,修之復命歸根,還其無極本來之面目也。

此一在人玄關之性,性則陽神,陽中有陰曰真陰,藏於丹田,雖曰真陰真陽,曰性曰命,本自一理分性分命,為離位玄關,亦曰坎宮丹田,今欲返原必須合一,此謂之抽坎填離,宜將心猿意馬制住,六慾除斷,守回六神,將玄關一點真陰後還坎宮,採抽添之法,將丹田旋轉,一點真陽採還離位,謂之抽坎填離、降離歸坎,如此復合乾坤本體。蓋,天地之一炁被吾之陰陽隔住,故沖破後天,方與天地合一,此一貫之道理,真一之門也,亦即為超生了死之道矣,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也歟。」

甚喜哉!至德明修即將圓功,德修堂神、人今能將功贖罪矣!吾諦觀貴堂數十年,堂門無能輝光,為之嘆之,今後生可畏,神、人合一再造輝光,丕振堂門,欣慰讚許。今新春年宵,甚喜!以一杯香酒祝賀德修堂堂光輝煌。

本堂孚佑帝君 鄭恩師登台

詩:

大道無情化眾生。 內外功圓上太清。

三元鎮固金丹熟。 日日心虛煉丹成。

述:金丹之道

夫金者,堅剛不壞之法身;丹者,圓滿光淨無虧之實相也。是故古仙借金丹大道之名,以喻本來圓明真靈之性,從有為以入無為,即了命而兼了性,方能形神俱妙,盡性至命之極。

則此性在儒曰「太極」;在釋曰「圓覺」;在道曰「金丹」。雖分三,其實一物,儒修則為聖;釋修則為佛;道修則為仙。故三教聖人皆以本來真性為成道之本也,是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分天卷曰:「八卦周流運呼吸,古今能有幾人知,愚人紙上尋大道,誰知大道在坎離。」皆後天離性坎命,即先天之乾坤也,在先天為性命,在後天又為性情,究而言之,只是「身心」兩字而已。

心本純陽,先天乾性也,中有至陰之精,感物而動,性遂轉而為情,離中之陰,即火中之木也。身本純陰,先天坤命也,中有至陽之氣,寂然不動,命乃轉而為性,坎中之陽,即水中之金也。坎離一交,則情性自然會合矣!金性猛烈而難犯,其象為虎;木情柔和而利物,其象為龍。水火為坎離之體,金木為坎離之用,金木併,水火交,兩物會於中宮,則五行之氣全矣。

身心一內一外不能遽合,須得黃中真意以和合之,戊己兩土,即真意也,乃黃婆也;真意既到,身心才能打成一片,情性兩物歡然和合矣,自此三家相見,結成聖胎,金丹成矣!煉之又煉,九轉功圓,金丹赫然發光,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直入太清之聖境也。

勸世詩歌篇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

天地正氣泰浩然。 聖賢維訓金玉言。

靈筆闡教開覺路。 積功立德種福田。

示:

今宵有貴賓登堂,稍待中天八仙仙翁將臨堂,慶賀玉旨頒堂,

茶果生備香酒,以表最高敬意,諸生亦須肅靜,諸生迎接聖駕。

中天八仙齊降

示:

由吾李仙翁代表聊表心意

詩:

德修堂門輝光耀。 點點星辰滿天台。

今宵八仙齊登堂。 慶賀玉旨照堂門。

眾生福運德修栽。 護國佑民正氣在。

破關重振挽危難。 自有祥光道程開。

眾仙齊歡慶堂開。 觴詠唱詩樂天台。

濟困救貧其心現。 福祿祥光自延綿。

今乃勸化諸生知。 莫因貪慾禍臨身。

束脩覺悟知悔過。 速快勤修莫延遲。

中天 李仙翁降

示:

今乃鐘鼓悠揚催吾登台,飄雲駕鶴寰遊四海,承蒙德修堂正主席、恩主之請,特以數言與諸生會緣,聊表心意觴詠香酒一杯以表敬意。

詩歌:

黃梁一夢飯迷嚐。 榮華富貴如風霜。

更深夜靜獨思吟。 人生幻覺如夢中。

彷彿才聽三更鼓。 翻身不覺五更鐘。

天空地空人也空。 生生死死何時終。

金空銀空錢也空。 死後何時在手中。

田空園空厝也空。 一生勞碌總是空。

夫空妻空兒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皇冠紫袍今何在。 換了多少君臣翁。

真仙渡眾走西東。 名利計較總是空。

修心養性立功德。 早登仙舟彼岸通。

話:

今乃以數句詩言妙語勸教世人,性命衍仙道氣明光,人身假體一日無,一旦無常萬象皆空,何貪名利製造是非,不如悟道,認理修真,乃望眾生謹以省思。再以三杯香酒敬意至上,來日有緣再登堂門。

中天 曹仙翁降

示:

今乃參加盛宴大會,聞及鐘鼓悠揚,特於登堂會敘,又逢觀音大士佛辰佳期,登台著勸文詩歌勸戒世人,先以一杯香酒祝賀為意。

詩歌:

迷戀紅塵心茫茫。 斷除慾念是妙方。

處處隨緣增歲月。 修行本性渡本長。

時察硬弓紘先斷。 只見鋼刀口易傷。

謹慎行為思心慮。 耐煩處世當思量。

惹禍皆因閒口舌。 招災多為妒心腸。

是非何必爭你我。 雙倆何需論短長。

休將己身心田昧。 莫道他人過失揚。

爭財爭氣禍臨頭。 修心修德福安祥。

少幾虧損莫計酬。 讓人三分又何妨。

春天才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富貴總是三更夢。 榮華如同九月霜。

生老病死誰憐代。 憂愁苦惱自承當。

麝為香重心先死。 蠶為吐絲命早亡。

休以得勝而逞強。 荒坵墳墓是家鄉。

勸君回頭早覺醒。 轉眼已是白頭翁。

話:

詩歌須以韻和調平順也!此乃以淺詞之文勸以世人詩歌,乃望世人了悟一生庸庸碌碌,終究黃梁一夢世,非得修心養性,方能知悟真理之源矣!省思世人何以憂煩不安?乃是慾念作祟,勸戒世人早以回頭省思矣!今宵甚歡,貴堂諸真禮敬之意,暢飲香酒以敬之意`,來日閒暇之時,再予登堂聊敘略言。

太乙真人 降

示:

德修鐘鼓悠揚響赫京台,已有數月未登貴堂,特駕鞭鸞笞鳳登堂台聊述幾言,蒙受恩主、主席至高之儀,喜歡敘會諸生,今乃謹以數言簡淺詩文醒世詩歌勸化世人!

詩歌:

行藏虛實自家知。 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閒時檢點平生事。 夜靜思省日所為。

心猿意馬須繫縛。 自然天地不相虧。

室明室暗兩奚疑。 方寸適長不可欺。

莫道天高無耳目。 還須先畏檢點宜。

庭花密密疏疏葉。 門芳長長短短枝。

萬事欲齊齊不得。 幾人正在不齊時。

大道天眼總時察。 未曾動念已先知。

勸君莫作虧心事。 往古今來放過誰。

放開兩眼看雲裡。 看汝行惡到幾時。

急早回頭須覺悟。 眾善奉行莫延遲。

太乙真人 降

詩:

鞭鸞笞鳳下天台。 騰駕祥雲遊四海。

觴詠香酒參勝會。 興起靈筆勸修來。

示:

今宵再登貴堂,諦聽諸位賢生前期吾所教之詩歌,今有一首修善詩歌,乃望賢生能吟出詩韻之妙。

詩歌:

修善歌兮修善好。 濁世凡夫多煩惱。

紅塵紛擾任他煩。 我心修善無煩惱。

終日貪念何時了。 只恨家中財帛少。

命盡閻王差擒來。 斷線之時身跌倒。

急回頭兮修善好。 小小兒童易得老。

才高八斗富千箱。 業障隨身何日了。

奉勸世人修善好。 持齋念佛有所保。

看來名利一場空。 不如回頭修善好。 修善好。

太乙真人 降

示:

今宵乃參天曹宴會,承蒙主席、恩主再力邀登堂。吾前期曾教賢生吟唱詩歌,今吾再聆聽賢生雅韻,諸位賢生皆可吟唱,吾今欣喜!吟唱賢生賜香酒一杯!

詩歌:

天命謂性修真道。 倫理綱常受天褒。

萬物悉合天地化。 陰陽二氣合天曹。

人能忍性福祿壽。 禮讓謙恭正氣和。

瑟兮僩兮斐君子。 赤兮喧兮如琢磨。

士子五倫知孝道。 九祖同居祖德高。

農夫純樸風俗美。 勤耕深耘收成多。

工藝精通安樂業。 日累月盛勤練造。

商賈親切近遠客。 四海之內萬里和。 萬里和。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降詩

七言絕句

詩一:

至孝由來感上天。 一生獲福自無邊。

多培德行勤修業。 俎豆馨香不計年。

詩二:

德修諸生志虔誠。 中流砥柱出群英。

修善行道明心性。 聖訓悠然樂昇平。

詩三:

晨鐘暮鼓頻敲聲。 諸爾眾志勉勤耕。

靈筆喚醒前因悟。 神人合一心圓融。

詩四:

新春揮筆振堂興。 甲申年運慶和鳴。

萬象更新享長運。 堂門輝光旭日昇。

詩五:

奉誥天命濟生靈。 堪嘆著書難圓成。

聖訓金言篇卷寶。 惟成格天達崢嶸。

詩六:

正道無私共修行。 克己渡人揚前程。

虛心細研開覺悟。 神人體天圓功成。

詩七:

隱微心念顯機情。 慎獨工夫靜中誠。

天理假真由此造。 德凝至道立禪行。

詩八:

君臣仁政世欽宗。 執中貫一理歸中。

忠孝事親千古範。 萬國九洲普大同。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降詩

五言絕句

詩一:

嘆世少真修。 枉費渡春秋。

回頭早醒覺。 同登上仙舟。

詩二:

青山綠水流。 世態炎涼憂。

人心浮萍似。 富貴不長留。

詩三:

春夢似蜉蝣。 立德早勤修。

悟知真覺路。 名利向東流。

詩四:

寶筏渡眾生。 真理闡分明。

回頭醒覺悟。 善修養心靈。

詩五:

德行善人親。 養性好修身。

知足尚安樂。 果滿功歸真。

詩六:

世事轉眼更。 何用苦紛爭。

未識明朝事。 閻羅不徇情。

詩七:

修道恆切磋。 忍勤慰耐勞。

屈伸君子志。 從善累德高。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降詩

七言絕句

詩一:

濟世晨鐘暮鼓鳴。 勸化群黎渡生靈。

修身達道明終始。 至聖芳規敬凜行。

詩二:

明心修善仰聖神。 夙夜匪懈種善根。

修心養性端正氣。 道本頓開脫苦塵。

詩三:

世人難免是愆尤。 端賴誠心旦夕修。

慈航寶筏速津渡。 身登彼岸樂自悠。

詩四:

先正格訓振儒宗。 闡教明性體大同。

堅心抱負立善德。 效法天心見勳功。

詩五:

箴規克守此心清。 義氣通天似月明。

處世須知誠真理。 晨皆毋懈道求精。

詩六:

德修群英志氣高。 夙夜勤行不辭勞。

須知克己修真道。 功業圓明逸興豪。

詩七:

德修諸生日勤修。 道果期圓樂善求。

聖佛慈悲臨凡界。 化人自悟達成籌。

詩八:

真誠堅志悟禪機。 三皈五戒養心基。

萬般修法唯一念。 靈性光明返瑤池。

詩九:

世事如棋轉輪更。 癡人何以苦相爭。

今朝不知明朝事。 壽已終時空傷情。

詩十:

醒化人心德勤修。 處世莫營貪癡求。

紛紛世劫難理斷。 瞋忿妄道反成愁。

詩十一:

仗勢胡為招禍災。 一步行差萬里埃。

陽間雖無招明報。 何瞞陰司孽鏡台。

詩十二:

德修群英勤力行。 颯颯寒宵虔意誠。

謹訓聖言遵克守。 造功立德矢志明。

詩十三:

人生正義真理宗。 造功進德立孝忠。

知止至善涵養性。 儒道聖教化敦風。

詩十四:

歲暮年終省思為。 克己自律守清規。

發揚真理開覺路。 造功立德福祥隨。

詩十五:

甲申開泰賀春釐。 吉祥豐年慶有餘。

丕振堂光輝煌燦。 始照乾坤祝佳期。

詩十六:

浮世由來循果因。 聖神慈悲費婆心。

引迷入悟愿愍世。 揮筆闡教渡陽陰。

詩十七:

三綱五常振儒門。 倫理道德禮恭循。

聖教諸子宜勉力。 德修堂中齊英群。

詩十八:

利慾薰心作為非。 貪財妄義業身隨。

百萬障門因果造。 惟放憎恨得祥歸。

詩十九:

育化群英苦力求。 堂中鸞務待圓周。

聖真慈憫諸生志。 嚴守良規早日修。

詩二十:

諸生立志意氣高。 任重道遠勤耐勞。

精誠學修文章賦。 代天宣化賴汝曹。

詩二十一:

真誠學道承意濃。 聖真吟詩宣儒風。

堂門正氣揚天界。 欣聽雅韻優和融。

詩二十二:

義貫乾坤日月明。 德風廉正惠群生。

渡化闡教端正氣。 重振綱常聖道興。

詩二十三:

香花燭光輝連天。 吟詩作賦祝壽筵。

神人同歡期佳慶。 聖堂普化世安然。

詩二十四:

天理良心品行端。 棄惡從善理明圓。

世道衰頹仁義廢。 匡扶正道儒門鸞。

詩二十五:

天理良心品行端。 棄惡從善理明圓。

世道衰頹仁義廢。 匡扶正道儒門鸞。

詩二十六:

一步踏錯實堪憂。 滿腹衷情敘不周。

寄語苦海迷塵客。 叮嚀訓教急早修。

詩二十七:

富貴名利似雲煙。 月照寒江映山田。

百萬障門因果造。 正誠修心自安然。

詩二十八:

氤氳瑞氣燦輝煌。 聖德巍峨道宣揚。

諸子莊嚴虔誠意。 德修堂光禎福祥。

詩二十九:

牖世闡教任重堅。 堪懷濟世愁心田。

善念解脫煩憂苦。 淬勵勤修群上賢。

詩三十:

人生如路勿梟雄。 轉眼之間白頭翁。

急醒修身立善德。 莫把白骨葬海中。

詩三十一:

苦海無邊為何來。 六道輪迴脫不開。

曲解真理良心昧。 生死路上永徘徊。

詩三十二:

天規地法萬律條。 勸君處世勿奸刁。

棄惡從善求懺悔。 積功立德禍自消。

詩三十三:

往事回憶如夢鄉。 世間萬物總歸空。

從今了悟明心性。 急脫輪迴苦海中。

詩三十四:

榮華富貴享一時。 如今幾許尚能持。

欲得兒孫有長計。 行善立德淨化施。

詩三十五:

焚膏繼晷莫蹉跎。 百歲光陰豈算多。

勿墜孽海幽冥路。 修超造化遠閻羅。

詩三十六:

滾滾紅塵歷滄然。 七情苦海萬深淵。

六慾貪嗔千丈谷。 惟上慈航了俗緣。

詩三十七:

時逢冬至感愁綿。 歲月如梭日轉連。

究有幾人悟聖訓。 枉費赤誠金玉言。

詩三十八:

迷戀酒色實堪憂。 苦衷沉溫作茱仇。

豈不惶惶慎三戒。 自甘墬落至冥幽。

詩三十九:

前世痴迷造果因。 今朝得報不難尋。

紅塵實證頻頻現。 警惕鳴鐘力此陳。

詩四十:

處世時時學為人。 正心無念脫俗塵。

道覺根本修天性。 莫著情緣悟法身。

詩四十一:

古德精華萬世輝。 美倫彬質力勸維。

今風惡頹埋良理。 吾教耿心挽重歸。

詩四十二:

今歲時終暮下歸。 辛勞甲申靈筆揮。

神人良渡新春景。 歡送今宵龍燕飛。

詩四十三:

乙酉開鸞眾諸迎。 佳期靈筆勉勵行。

萬象更新堂輝燦。 神人共歡吟詩謄。

詩四十四:

乙酉開歲轉新更。 堂門輝彩鐘鼓鳴。

年春國泰民安樂。 觴詠留吟享太平。

詩四十五:

孽海無邊莫妄遊。 身同漂浪一盲舟。

醒回戈槳今世渡。 匪待來生再世修。

詩四十六:

大海茫茫水明清。 百川容納覺溫情。

君修寶筏迷津渡。 慈愛善心感真靈。

詩四十七:

啟化妙章化闡緣。 空空眠渡去流遷。

寶陰白費年年是。 難獲修持得道篇。

詩四十八:

有此人身罔知修。 沉淪苦海實堪愁。

逆天背理心何在。 始陷泥中旦夕憂。

詩四十九:

修身學道似栽蓮。 內竅通來外葉圓。

若不虛心參妙理。 焉能見性悟真禪。

詩五十:

乾聚坤連虔意修。 明墀清理功果留。

虹輝聖地昭彰燦。 正日高輝照世流。

詩五十一:

何嘆病魔涉骨纏。 殊知有報果因連。

赤誠虔心神前懺。 自獲康寧莫怨偏。

詩五十二:

待人之道誠為先。 敬重為用德相連。

立身處世知涵養。 心誠意敬感人天。

詩五十三:

德修請願著書文。 玉旨期降輝堂門。

勸世宣化逐開說。 聖道神光普照薰。

詩五十四:

前世痴迷種孽緣。 纏心煩事擾身連。

因果循環終有報。 當以誠心懺罪愆。

詩五十五:

日常養性存心誠。 貫一執中儒禮成。

明智行仁勇猛進。 良知道德浩然行。

詩五十六:

修身悟道養真靈。 戒學唯心知法行。

定性常住清靜顯。 慧心破闇自然明。

詩五十七:

觀天學道煉心田。 性命雙修真妙玄。

內聖外功行道紀。 神仙渡法自天然。

詩五十八:

修身立德挹高風。 存心養性君子光。

三畏綱常大道守。 安神和合人芬芳。

詩五十九:

日常養性存心誠。 貫一執中儒禮成。

明智行仁勇猛進。 良知道德浩然行。

詩六十:

歡悅諸生誠志虔。 勤心上進不避煎。

共同攜手艱難克。 終得成功報善緣。

詩六十一:

修身唯成自心田。 養性無私免墜淵。

致意明善行正道。 終然貫豁理通然。

詩六十二:

至誠佈道學修程。 闡究儒風顯心明。

悟理參禪宜勤勉。 神音妙意會深情。

詩六十三:

靜養心神慾不欣。 成全大淨性鴻欽。

修身悟道明似見。 厥職勤勞惟聖深。

詩六十四:

道貫明心氣節揚。 祥光碧秀雅欣長。

宏儒聖道常綱理。 佈教施化供宇良。

詩六十五:

大道正興普三千。 翼載香舉聚善緣。

堂宇展沛旭常在。 群光振揚永香煙。

詩六十六:

金科玉律勸常勤。 爐鼎薰煙永照臨。

闡化倫理揚聖道。 挽轉沉淪復古人。

詩六十七:

勤修勵志莫辭勞。 仰體天心道自高。

研讀經文崇德義。 知書識禮是文豪。

本堂司命真君 倪恩師降詩

詩:

靜養心性盡了空。 聖人立道本源同。

七情六慾莫妄念。 清如止水性圓融。

本堂豁落靈官 林恩師降詩

詩:

堯天舜日民安寧。 孝禹順敬傳祇承。

儒宗心法聖賢道。 學說明善養精誠。

本堂觀世音菩薩 李恩師降詩

七言絕句

詩一:

眾子勤修道力堅。 百折千磨志休遷。

歲月光陰莫蹉跎。 培養身心種玉田。

詩二:

有緣相聚樂盈盈。 既結今生惜真情。

莫因迷惑動心念。 堅心矢志覓前程。

詩三:

今生進道結宏緣。 前世孽行大過填。

若是皆迷遊不止。 良機枉費罪加連。

詩四:

條條聖訓妙詩章。 字淺意深力善揚。

修身養性良指引。 用心細研自申張。

詩五:

玄理妙章聖神開。 講宣廣達勸善來。

儒門闡教揚正德。 諸結光明有體裁。

詩六:

三教妙真正理傳。 開期濟世渡迷旋。

挽回頹劣今朝惡。 宣化明燈入覺圓。

詩七:

誠心相挈共力行。 動盪工程促早成。

同嚐甘苦齊勉勵。 善果施積功德明。

詩八:

應化乾坤體妙緣。 千秋還祝普光然。

慈悲宏渡塵民溺。 聖德威靈達京天。

詩九:

心虔誠虛敬千秋。 欣感彼堂聖神酬。

共究儒門宣禮節。 同攜闡化眾生修。

詩十:

世道茫茫照夕陽。 人生渺渺堪悲傷。

清靜身心勤窮究。 六根塵識五蘊空。

詩十一:

萬柳逢春枝葉開。 一梅驕霜雪中栽。

惟佛禪心常自在。 法身清淨坐蓮台。

太乙真人 降詩

詩:

常清常靜定禪機。 不管凡情是與非。

一念不生真大道。 自然天地悉皆歸。

本堂文衡聖帝 吳恩師登台

詩:

玉旨高照燦輝煌。 至德明修振門堂。

金篇著造功圓就。 木鐸傳聲四海揚。

著書立說者,皆以繼古通今,應天運而為世人傳道所必要之真詮,實是三教聖佛仙神嘔盡心血之佳作,冀能廣開覺路挽轉頹風。

端正人心引導行善,當由正心修身為本,明辨是非為末,立修堅志而宏正己化人,時時省思默忖,凡事明理詳閱,自易趨向善路,使之棄惡從善積功立德,即可消災得福,回返古道昇平矣!

本堂奉旨著造至德明修,詔敕十方三界聖佛仙神、列聖高真蒞堂著造成書,乃苦海渡眾之慈航,應世之道,重視儒宗,宣化綱常紀律,喚醒群迷,指引迷津,書獻真理之妙道,願閱者精研細究,矢志推求,咨能精究本書之奧義至理矣。

是盼聞者閱者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廣種福田。是故本書乃道義之源,修心養性之本,能得覺世牖民、共挽迷昧育化人生之功,使其達到修真證果、木鐸永芳之境。爰以為跋。

本堂正主席 玄天上帝 蕭恩師登台

詩一:

銘謝諸真著金章。 完成使命振儒宗。

金科玉律宏大道。 天恩浩蕩感慈衷。

詩二:

著造良箴佈四方。 力挽狂瀾振堂光。

至德明修功成耀。 感書結言謝上蒼。

感銘

本堂以靈筆闡教,著書立說,是以啟迪迷濛重振儒風,聖德巍峨,萬載垂古,妙理傳乩,喚醒牖民,力挽狂瀾,勸善懲惡,輔助政化之不足,宏揚倫理道德、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教化迷津,堪貲揚清潔濁,匡正人心,使人自悟向善,同登彼岸矣。

本堂溯自乙酉年桐月辛卯日奉旨開端著造至德明修,承蒙十方三界聖佛仙神列聖群真,不辭千里雲騰迢迢,蒞堂登台揮筆傳真,騰龍吐鳳,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著造寶筏之良箴,勸世牖民。

而今金科玉律告竣圓滿,首先感謝 瑤池老母懿賜,上蒼 天恩浩蕩,南天恩主慈衷,十方三界聖佛仙神列聖高真,勞駕婆心著造成書;並以本堂神、人夙夜勤勞,同心協力,各盡厥職,使能圓滿功成,完成天命,吾由衷之感慰,謹以銘謝忱意矣。

完著玉詔

高穹護駕天君 陸、袁、辛、高 齊降

詩:

護駕欽差下天穹。 德修諸子竭誠衷。

鸞音宣教開覺路。 儒範薪傳大雅風。

示:

欽差大臣降臨,眾神人伏禮排班接駕!

欽差大臣 金闕內相諸葛武侯 降

詩:

欽奉玉旨下雲天。 宣詔誠惶頂禮虔。

金科功成頒寰宇。 錦繡文章世傳延。

珠璣輝映乾坤貫。 聖教千秋喜續綿。

至德明修承典籍。 丕振儒門啟後賢。

欽 奉: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

詔 曰:

朕居金闕寶宮。威鎮靈霄。統御三界之職,抱眾生造化之衷,惠澤四海,恩及大千世界。惟鑑紅塵日亟丕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綱紀紊亂,蒼民冥頑不化,恃勢逞惡,梟雄悖德,殺風日熾,因而招致天災禍劫。

朕本好生之德,不忍不教而誅,常以頒降玉詔於有道鸞堂,以良箴勸教,晨鐘暮鼓,振聾發瞶,期以挽回堯舜世風,盼以醒悟向善,使人心回返本來淳樸之世。茲爾德修堂諸卿呈奏,諸子志虔,請命著造至德明修乙書,經神人合一,不憚辛勞,不違天命,共修厥職,金科如期完竣。

朕聞,龍心喜悅,斯盼早日頒書,體天行道,感化庶民,匡正人心,挽轉頹風,消弭災劫。今已寶書完著,召繳玉旨,擇於丙戌年蒲月戊辰日巳時焚書繳呈,以完天命,神人論功行賞。欽哉勿忽,詔畢,稽首謝恩。至心頂禮。

天運丙戌年梅月己丑日頒詔

編後感言

宗教者,以淨化人心復還真性為本。鸞堂旨在代天宣化宏揚正道,儒門之所以迄今屹立不墜,乃因其所奉行之圭臬,正是華夏文化人倫綱常之思想精髓,所謂人道不立,天道難成矣!

鸞堂雖為神道設教,然却不專以說玄道妙、迷誤人心,而是將神所具足之智慧、德澤、慈悲、博愛與平等,平實的潛移默化於修學者身上,此正是鸞堂所謂之克紹真傳,令其服務眾生效勞聖事植福之餘,亦可內修道果、善養真性,達至內靜外動之涵德,立人倫之本,進而悟覺人生之價值、生命之真諦。

欲達無為之境,還須立有為之根基,至德明修者,乃入世之經典,可助你我在奔忙之際亦能保有一分真我;是出世之天書,讓修行道子洞悉性命,窺探陰陽之奧理。金篇珠璣,堪為濟世永垂之力作,本書集儒道釋之大成,泛及文學、理學、哲學、宗教之精義,企望為當今紊亂混蒙之世局,注入一泓清流。

時下諸多神壇之執事住持,假借神意,大行其盜,就其對性命雙修、陰陽調和之粗鄙認知,以曲作直,愚弄婦道,逞其私慾,此乃天理難容。今本書特闢闡明性命雙修之心法,非斷妄慾、棄執相而不能以竟其功,盼能以正大道視聽,冀自戒慎之。

後學天資不敏,才學疏淺,蒙恩茲任本書校正編輯之職,無限踧踖之至,恐難以圓善,而今付梓在即,或有校對疏忽、遺漏不週之處,尚祈方家斧正,以臻完善再版是幸矣。

沐恩鸞下林振鴻謹奉聖命書成拜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丙戌)年梅月戊子日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