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怎么发个人红包:巴菲特忠告7: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58:42

巴菲特忠告7: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

    1985年我们买下斯科特?费策,买到的不但是一家公司,还附带一位优秀的经理人拉尔夫?舒伊。当时拉尔夫?舒伊61岁,对大部分注重年龄而非能力的公司来说,他为其服务的时日可能已不多。但是在伯克希尔却正好相反,拉尔夫?舒伊之后又在斯科特?费策公司待了15年,直到2000年底他正式退休为止。在他的领导期间,相较于当初2.3亿美元的买进成本,该公司前前后后总共贡献了10.3亿美元盈余给伯克希尔,而我们又利用这些资金再买进其它企业,算下来,拉尔夫?舒伊为伯克希尔贡献的价值可能已超过数十亿美元。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以伯克希尔公司投资斯科特?费策公司为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85年伯克希尔公司买下斯科特?费策公司时,买到的不仅是一家公司,还附带一位优秀经理人拉尔夫?舒伊(RalphSchey)。当时他已经61岁了,对于大多数注重年龄而不是个人能力的企业来说,这个年龄可能已经太大了,可是伯克希尔公司不这么看。后来,拉尔夫?舒伊列在斯科特?费策公司又待了15年。在此期间,斯科特?费策公司一共上交了10.3亿美元利润,而伯克希尔公司当初的投入成本才只有2.3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把这10.3亿美元上交继续投资其他企业,广义地说,拉尔夫?舒伊为伯克希尔公司所贡献的价值已经达到几十亿美元。

    巴菲特兴奋地说,别小看这些数据,这些可都是代表着真金白银啊。所以,作为一名明星经理人,拉尔夫?舒伊绝对可以进入伯克希尔公司的名人排行榜。

    读者知道,巴菲特历来十分重视公司管理层队伍建设。或者说,十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发掘。在他看来,他们是创造自由现金流的主要推手。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那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么多额外的价值,完全要归功于经营它们的这批优秀经理人。”而他和查理?芒格对这支经理人队伍非常满意。

    要知道,这些人过去以来一直如此,他们高超的管理才能和人格品质并不是伯克希尔公司培养出来的,伯克希尔公司只是挖掘到了他们,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他们呢,则把现金源源不断地送回伯克希尔公司,从而使得他和查理?芒格能够把这些资金更有效地运用在其他领域,使得雪球越滚越大。

    为什么说自由现金流是真金白银呢?巴菲特说,因为它不用投资者后续投入,也不用企业举债经营,就能实现业绩和现金流的增长,至少也能保持稳定在过去的相对水平上。毫无疑问,这样的企业当然就是投资者眼里的好股票了。

    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1999年巴菲特投资TCA###时,该股票的内在价值已经很高了,但巴菲特看到它每年都能产生1亿美元以上的自由现金流,还是禁不住诱惑买了下来。如果按照巴菲特一贯的投资原则,该企业是怎么也不符合巴菲特买便宜股的投资思路的,这个案例可以看作是一个特例。后来,COX###巨额收购了TCA###,巴菲特成功脱手,从中狠狠地赚了一笔。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他并不关心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且他告诫同学们说,投资领域你最主要的是搞清楚那些最重要的、自己能够搞懂的东西,对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搞懂的东西忘了它才是对的。就伯克希尔公司而言,从来就不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感觉来决定买或者不买某家企业。

    举个例子来说,1972年伯克希尔公司购买喜诗糖果公司后不久,政府就实施了价格管制。可是这又怎么样呢?如果当初伯克希尔公司因为政府要实行价格管制的原因没有购买喜诗糖果公司,那就会错过一笔大生意——当初购买喜诗糖果公司时的价格是2500万美元,而现在该公司的税前利润高达6000万美元。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7个非金融行业的主要企业的获利水平,在扣除利息和所得税之前高达1.8亿美元,扣除区区200万美元的利息后,税前利润高达1.78亿美元,即使上交了所得税净利润还有1亿美元,股东权益投资报酬率平均高达57%!要知道,这些可是真正的真金白银啊!

    更不用说,这7家企业过去10年来的内在价值增长率都要高于账面价值增长率,这是巴菲特感到更满意的地方。

    毫无疑问,内在价值增长率高于账面价值增长率,与这些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自由现金流是分不开的。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代表着真金白银,这是企业内在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巴菲特根据企业内在价值来投资股票,自然而然地就会注重考察自由现金流这个外在指标。

忠告7 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伟大的公司必须现金流充沛

    我们要寻找的生意,是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长迅速更好,但是即使没有成长,那样的生意也是值得的。我们只需简单地把这些生意中获得的可观收益去购买别处类似的企业。这里没有什么规定说钱是哪儿挣来的你就必须花在哪儿。事实上,这样的做法通常是一个错误: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资,就能维持其高回报率。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自由现金流必须充沛是其前提条件之一。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所寻找的投资项目,就是那些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果这些企业具有迅速成长性当然更好,可是如果没有这种成长性,只要能产生可观的自由现金流,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伯克希尔公司可以把从中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重新投入在其他领域。

    巴菲特由此总结说,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再投资就能维持其原有的高回报率。

    巴菲特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谁都知道现金流是一家企业的血液,血脉旺盛当然比贫血要好啦。

    就拿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价格在全球最高,之所以这样,与该公司始终拥有相当比例的现金是分不开的。

    正如巴菲特自己说过的那样:“充足的现金流能让我在这个市场犯错误的时候买到价廉物美的好东西。”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就能在市场最低迷时抄底股市。这些庞大的自由现金流主要来自伯克希尔公司旗下70多家企业中的30多家大大小小的保险公司。巨大的自由现金流,为提升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拓展了想像空间。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上市公司可以分成三大类:伟大的公司、优秀的公司、糟糕的公司。

    在他眼里,“伟大”的公司是投资者投资这样的股票能够得到非常可观的利息,并且这些利息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优秀”的公司是当你在不断增加存款的时候,利息依然会很具有吸引力;“糟糕”的公司是指投资这样的企业不但利息收入令人失望,并且还要不断掏钱才能维持这种少得可怜的回报。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投资对象,读者就很容易发现某股票究竟是属于“伟大的”、“优秀的”还是“糟糕的”一类了。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巴菲特又举了几个实例来加以说明。他说,在他心目中伟大的上市公司的理想原型是喜诗糖果公司。

    喜诗糖果公司所在的盒装巧克力行业,由于美国巧克力人均消费量非常低,所以上升速度缓慢。巴菲特1972年收购喜诗糖果公司时投入的资金是2500万美元,当时它的税前利润还不到500万美元。之后,伯克希尔公司又另外投入3200万美元对它进行改造,如今它的税前利润已经达到13.5亿美元。对比其他的美国企业,实现利润从500万美元增长到8200万美元平均需要4亿美元资本投入。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喜诗糖果公司有多么伟大了。

    更不用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喜诗糖果公司后,除了返回给它的3200万美元投入外,其余的自由现金流全都输送到了伯克希尔公司,被巴菲特用来收购其他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企业。用中国读者熟悉的词语来说,那就是喜诗糖果公司成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取款机”。

    巴菲特眼里的优秀公司的原型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国际飞安公司(FSI)。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收购该公司时,它的税前利润还只有1.11亿美元,固定资产净投资5.7亿美元。而在伯克希尔公司收购该公司后的10年间,该公司资产折旧9.23亿美元,资本投入16.35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配套那些飞行模拟器的。2007年该公司税前利润为2.7亿美元,比1996年增加了1.59亿美元,不过与喜诗糖果公司相比还是逊色多了。

    巴菲特眼里的糟糕公司,是那种成长速度很快,可是却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发展速度、利润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赚钱的企业。美国航空公司就具有这种典型性,从第一架飞机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决定了航空公司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有时候根本就不创造利润。

    除了上面三种类型,更糟糕的要算是亏损投资,投资者别想得到投资利息了,甚至还要赔了老本。巴菲特也有过这样的教训。

    例如,伯克希尔公司用4.33亿美元价值的股票买下Dexter制鞋企业,结果呢,最终造成了30.5亿美元的亏损。尤其让巴菲特痛心的是,巴菲特当初这笔投资用的不是现金,而是比现金更值钱的伯克希尔公司股权。这些股权要是放在今天的话,仅仅自然增值就不知要增长多少倍了。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自由现金流是否充沛,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属于“伟大”的主要标志之一。而这个观点是他在对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到的。在他看来,自由现金流比成长性更重要。

忠告7 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有没有利润上交是不一样的

    一般的人可能无法体会,我们众多旗下事业的表现到底有多杰出?虽然相较于其他已上市的同业,水牛城日报公司或是斯科特?费策公司的获利表现看起来并不突出,不过大家要了解,大部分上市公司通常会将三分之二以上的盈余保留不分配以支应内部的成长,但是伯克希尔大部分的子公司却将所赚取的盈余分毫不差地缴回母公司。是他们贡献的资金,促成母公司伯克希尔进一步的成长。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过在考察自由现金流时,要特别注意该公司有没有向母公司上交利润,这里有着巨大差别。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子公司表现有多么杰出。虽然与其他同行相比,水牛城日报公司和斯科特?费策公司的业绩表现看起来并不十分突出,可是要知道,大部分上市企业通常会把自己三分之二以上的利润留在企业内部,而伯克希尔公司的大部分子公司却要把所赚取的利润全部上交给母公司。正是因为它们的利润上交,才促使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进一步成长。

    巴菲特说,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如果上市公司把利润留在企业,用于自身的发展,这对该公司今后的业绩表现会有累积作用。可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却把所有利润上交给母公司,这样,本该属于这些子公司的业绩表现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伯克希尔公司。考虑到这一因素,再把这些子公司与同行企业相比,即使业绩表现不再那么突出,而事实上就已经够突出的了。

    举例来说,水牛城日报公司、喜诗糖果公司、斯科特?费策公司这三家企业,在1997年以前的几年中上交给伯克希尔公司的利润高达18亿美元。而伯克希尔公司好好利用这些资金收购其他优秀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回报。所以巴菲特实事求是地说,伯克希尔公司对下属子公司这些明星经理人的感谢,不仅仅局限于账面上所能看到的业绩,实际数字要比这大得多。

    巴菲特始终认为,单纯从会计账簿上看到的盈利数据很难反映某些公司的实际状况。所以他每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都要首先按照一般会计原则编制详细的分部门信息,然后再按照他自己的理解,重新编制一份能够完整体现伯克希尔公司整个营运状况的相关数据,目的就是要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便于投资者更多地了解相关信息。当然,这两种编制方法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例如,每年列在伯克希尔公司旗下子公司账面上的投资利润,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伯克希尔公司经营早期,巴菲特并没有要求旗下子公司的利润一定要上交、进行重新分配,事实上,巴菲特历来很重视没有进行利润分配的那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很可能会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来。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这部分盈利如果不分配,保留在旗下子公司账面上,可能会比上交给伯克希尔公司创造出更高的业绩回报来。那既然如此,伯克希尔公司又何必要它们上交呢?

    原来,巴菲特在这里引入了一个“完整透视盈余”的概念。意思是说,与会计准则要求不同的是,通过某种数据改编,更方便普通读者完整理解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业绩完成情况。

    完整透视盈余的具体数据,是在账面利润基础上,加上被投资对象的保留利润(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这部分利润无法反映在母公司的账面上),然后要扣除这部分利润上交给母公司时估计要交纳的所得税。

    巴菲特认为,经过如此这般调整,投资者就容易看出伯克希尔公司及其被投资企业中,实际上取得多大的业绩回报了。

    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巴菲特手中可以运转的资金除了旗下子公司上交的利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旗下各保险公司上交的浮存金。之所以要把浮存金单列出来,是因为浮存金虽然可以随时随地供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之用,但却不属于公司盈利。

    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中,目前有近一半属于保险公司。巴菲特之所以如此青睐保险公司,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看好浮存金的关系。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浮存金虽然不属于伯克希尔公司,可是却能暂时被伯克希尔公司所用。从发展趋势看,伯克希尔公司手中拥有的浮存金数量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保险业务中通常是先收取保险费用,然后在一年左右后才提供保险服务,这样,这部分资金就被闲置了下来,可以另派用场;二是目前发生的财产损失并不表明保险公司马上要进行理赔,一般来说,从发现损害到调解,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总要相隔一段时间,有时候这个过程需要好几年,这样,浮存金也会被沉淀下来。

    巴菲特回顾说,1967年时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浮存金数额为2000万美元,而如今(2005年末)已增长到490亿美元之多。

    很显然,巴菲特手中拥有的保险浮存金越多,对提高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增长就越有利。可是为了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需要,浮存金却不能上交太多。尤其是当保险公司遇到的意外损失很大时,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付出毁灭性代价,而这正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写照。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子公司把所有利润上交给母公司后,经营业绩和其他同行相差不多。这表明,一方面这些公司能够产生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另一方面,它们的实际盈利水平更可观。

忠告7 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资金分配是最重要的管理行为

    我们最希望能透过直接拥有会产生现金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各类公司来达到上述目的,否则退而求其次,是由我们的保险子公司在公开市场买进类似公司的部分股权、购并对象的价格与机会,保险公司资金的需求会决定年度资金的配置。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资金分配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行为,所以不能不高度重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最希望能够通过直接拥有会产生现金,并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各类公司来达到上述目的。很简单,这种会直接产生现金、并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公司,必定会产生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

    那么,巴菲特在这里所说的“上述目的”又是什么呢?他特别提到,这就是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年平均内在价值的增长率达到极大值,最低限度是不能低于美国大企业的平均水平,为此,伯克希尔公司从来不以企业规模大小来作为衡量标准甚至重要标准。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呢?巴菲特说,那就退而求其次,由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保险公司部分收购具有这种特征的投资对象。而这时候这些保险公司的资金配置情况,就会直接影响到这种投资和收购行为。

    容易看出,巴菲特在20多年前说过的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并且做得非常好。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坚定而简单,几十年来一贯如此。

    巴菲特认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行为就是资金分配,因为资金分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公司管理层的理性程度。

    举例来说,如果企业对于利润的再投资,其投资报酬率能超过股权资本成本,那么这时候就应该把所有利润全部用来进行再投资;相反,如果再投资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权资本成本,那么这时候的这种再投资实际上就是低效益的。换句话说,这样的投资越多,效益就越“差”。当然,这里的“差”是相对而言的,并不一定表明就会发生亏损。但无论如何,这种投资行为是不理性的。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它产生了自由现金流,并且这种自由现金流的再投资效益低于平均水平,这时候它依然有以下3种选择:一是扩大现有业务,二是投资其他企业,三是分配掉。

    仔细考察其投资结果,在第一种选择下,继续扩大现有业务只会使这种现金投入的内在价值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是该公司的股票价格越来越低,最终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收购;采用第二种选择,如果能购买到一家成长型公司,理论上说会对本公司的投资者有激励作用,但巴菲特对此抱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这种做法代价太高,并且新老公司要重新整合成一家新公司,有可能会侵犯股东利益。

    相比而言,巴菲特认为第三种做法即把公司获利返回给股东是最明智的。既然该公司没本事把再投资的业绩回报维持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那还不如返回给投资者,让投资者自行处理。

    当然,这种返回有两种方式,一是给股东直接派发现金红利,二是回购公司股份,变相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这两种方式中,巴菲特特别青睐于回购股份。他认为,如果这时候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那么这种回购股票对原有股东就是有利的;更不用说,这一举措能够更好地表明公司管理层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反过来又会促使公司股票价格的回升。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完全赞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层把当年1700万美元利润保留下来不分配的做法。正是因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两年内陆续回购股票,才使得该公司流通在外的股份从原来的3400万股减少到2100万股。总股本减少了,也就变相增加了原有股东的权益。

    巴菲特特别指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同行业中取得骄人成绩,原因之一就在于把自己定位于低经营成本企业。由于它的低成本运营,才使得它能够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创造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它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危机,也没有削弱这方面的竞争优势。

    巴菲特高兴地说,他非常幸运自己当初能以4700万美元的代价买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份,要知道,如果是购买一家同样能够每年创造2000万美元利润的企业,至少需要投入2亿美元,有些行业可能还要更高。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的看法也是这样。正是因为自由现金流的不断增加,才使得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派发现金红利和回购股票。

    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回购股票发生在1984年,当时的回购数量是600万股,从此以后每年都要回购,一共回购了4.14亿股,金额高达53亿美元。在这9年间,静态投资53亿美元的股票,到1992年末总价值已达到185亿美元。正是从中尝到了甜头,1992年7月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到2000年前还将继续回购1亿股,占总流通股本的7.6%。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不但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还要看它把这些现金流用到了哪些方面。具体地说,就是要看其投资项目的获利回报率是高是低,这是公司管理层最重要的管理行为之一。

忠告7 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现金流不能只看账面数字

    会计数字并不会影响我们经营或资金配置的决策。当购并成本接近时,我们宁愿去买依会计原则不列示在账面的两块钱盈余,而非那种完全列示在账面的一块钱盈余,这也是我们当要购买整家企业(盈余可完全列示)的价格要比购买部分股权(盈余不可列示)贵上一倍而常常所须面临的选择一样类似。但就长期而言,我们却可期望这些不可列示的盈余透过长期资本利得反映在公司账面之上。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大小,不能仅仅看会计账本上的数字。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会计数字并不会影响伯克希尔公司经营管理和资金分配的决策。当两家企业的购并成本相近时,如果一家企业会计报表上有1元钱利润,可是另一家企业有2元钱利润,只是没有反映在会计报表上,这时候他宁愿购并后一家企业。这也是有时候伯克希尔公司为什么明明可以以较低价格购买某家公司的一部分,却要以较高价格购并整个企业的原因所在。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购买某个企业的一部分,那么很可能会有一部分盈利较高的项目被原企业保留了下来,而卖给你的很可能是“质次价高”项目。道理很简单,俗话说“卖的比买的精”。既然不在账面上反映,那么真正了解底细的还是非本企业莫属。

    所以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最希望能够直接拥有那些直接产生自由现金流的企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退而求其次,通过旗下保险公司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拥有这种特质的部分股权。当然具体怎么买,还要看保险公司当年的资金配置情况。

    巴菲特强调,他和查理?芒格一再认为,他们作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和经营者,实际上并不是十分重视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数字。正因如此,所以在每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中,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门别类地反映旗下子公司中每个主要经营行业的获利情况,以帮助股东有一个更明确的判断,而不仅仅是看获利数字比去年增加还是减少了。

    正如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对旗下子公司的考察,他更关心的是经济护城河是不是变宽了。而考察经济护城河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很重要的一个考察点就是看自由现金流是否持续、充沛。

    本书认为,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自由现金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水流”,当这种“水流”充足时,经济护城河自然也就“变宽”了;当这种“水流”断流了,河床暴露,经济护城河当然也就变得窄而又窄了。

    当然,这时候无论你看到的经济护城河是宽是窄,都是一种表面现象,除此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有“暗河”、“地下河”。有时候“暗河”、“地下河”比“地上河”的水流更湍急也说不定。

    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子公司的竞争地位每天都会发生变化,要么变得更加坚强,要么变得更加弱小。让客户更加高兴,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是提高竞争力的途径;相反,如果对客户冷淡,或者容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上升,竞争力就会减退。从每一天来看,这种行为很微小、很难察觉,但天长日久所造成的后果之严重就难以估计了。

    巴菲特强调说,如果这些企业的长期竞争地位不断得到改善,这种现象就在不断“加宽护城河”,而这对于想要打造10年、20年之后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请特别注意他以下的一段话:“当然,我们总是想在短期内赚到更多的钱,但当短期与长期目标冲突时,加宽护城河应该优先加以考虑。如果一个公司管理层作出糟糕的决策以实现短期盈利目标并因此置成本、客户满意度、品牌吸引力于不顾,那么,以后再出色的努力也难免弥补由此造成的损害。”他举例说,美国汽车业、航空业的那些公司管理层在处理前任留下的问题时所面临的进退两难,就是一个最好证明。

    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巴菲特才会重视会计报表却不会被会计报表所蒙蔽。在考察企业自由现金流时也是这样,要把已经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数字和没有反映的数字两部分结合起来考察。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没有人能够精确地知道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才能足够支付保险公司所承保的保单的索赔。例如,医疗过失责任保险就是一种“长尾”(long-tail)型保险,保险索赔往往要在好几年后才能处理完毕,更不用说还会有其他损失发生,而保险公司对此往往一无所知。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对于保险公司这样的行业来说,不要看到会计报表上的盈余比较可观就忘乎所以,说不定危险就在眼前。

    他提醒说,保险公司通常对迫在眉睫的损失处理过于乐观。这就好比说,你和一个手持弹簧小折刀的家伙在搏斗,当你在他喉咙上猛刺一刀后,他还在那里高喊:“你别想靠近我”,因为他手里也有刀。而你的回答是,“等你摇摇脑袋后再喊喊试试看。”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对方看上去虽然厉害,但终究快要血流殆尽了。而有些企业就不是这样。例如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保险公司MedPro公司由于提取了充足的损失准备金,所以在这方面堪称安全无患。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考察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不仅要看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数字,还要看会计报表上没有反映或无法反映的数字。有时候,后者的数字还可能会大于前者,这就是中国人形容的“树枝大于树干”。

忠告7 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政府的自由现金流也是这样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它们如何在购买大量美国公司的股份。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并不是外国政府有什么邪恶的阴谋。实际上,我们的贸易平衡仰仗在美国的巨额外国投资。当我们每天将20亿美元强加给世界其他地区时,他们必定会在这里投资点什么。当他们选择股票而不是债券时,为什么我们要抱怨呢?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企业的话,政府的自由现金流也必须持续充沛才能保证国富民强。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它们如何大量购买美国的股份,实际上这并不是外国政府有什么邪恶阴谋,而是美国政府自己造成的。

    巴菲特说,2007年美元对其它世界主要货币进一步走弱,原因在于美国人对其他国家产品的喜欢程度,超过了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的喜爱程度,从而使得美国每天大约要输出给其他国家20亿美元“现金”。

    这样,久而久之,美国的自由现金流就严重不足了,从而对美元造成了严重压力,不得不贬值。而当美元进一步贬值时,又会使得美国产品的价格相应降低、其他国家的产品对美国人来说变得相对昂贵,从而间接地缓解美国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说,一方面,美国人大量购买其他国家的廉价商品会使得美元大幅度贬值;另一方面,美元大幅度贬值又会相应缓解贸易赤字。

    但巴菲特指出,这种情形并不绝对。他举例说,数据表明,2002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平均为1∶0.946,当年美国对第五大贸易伙伴德国的贸易赤字是360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平均降低到1∶1.37,美国对德国的贸易赤字却上升到了450亿美元。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中。2002年美元对加拿大元的汇率平均为1∶0.64,当年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赤字为500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美元对加拿大元的平均汇率降低到1∶0.93,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赤字则上升到640亿美元。

    巴菲特用这组数据是想说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确实对缓解美国的贸易赤字有帮助,但不是决定因素。所以,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只拥有一种直接的外汇头寸,那就是的巴西货币雷亚尔。

    他说,还是在不久以前,谁要是把美元换成雷亚尔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在上个世纪末,雷亚尔陷入了发行、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的周期性循环中。数字表明,如果2002年雷亚尔对美元的外汇指数为100,那么5年后的2007年末就升高到了199,与此同时美元却在步步下跌。这表明,在过去的5年里,富有的巴西人至少损失了一半净资产。在此期间,巴西政府不断在市场上买入美元,目的就是要以此来控制雷亚尔的升值速度,同时支持美元的下跌。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一直在努力提高直接和间接来自国外的收益,但毫无疑问,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和收益仍然主要集中在美国。实际上,这也是为补充美国的自由现金流作贡献。

    补充说明一下,什么是巴菲特上面提到的主权财富基金呢?所谓主权财富(SovereignWealth)是与私人财富相对应的一种说法,指的是一个国家政府通过特定的税收与预算分配渠道,以及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逐步积累起来形成的、由政府控制和支配的、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

    也就是说,主权财富基金是国家以外汇形式持有的一种公共财富,毫无疑问,它代表的是国家政府理财方式。

    从历史上看,主权财富的理财方式总是非常保守,它追求的是保值而不是增值,所以对本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大幅度震荡和国际贸易扩张的急剧增加,如何经营管理主权财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件大事。

    目前最流行的做法是,成立主权财富基金,设立一个独立机构来单独管理这些基金,该机构通常独立于中央银行和财政部。

    2008年末,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3.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从构成看,全球主权财富基金64%来源于石油等资源类商品出口收入,其余的才是官方外汇储备、政府财政预算结余、养老金储备等。从规模看,中国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旗下的华安投资管理公司拥有资产3471亿美元,位列2008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第3位;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拥有资产190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8位。

    主权财富基金和官方外汇储备虽然都不是国家拥有的,可是两者也有区别,这主要是:前者不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并且与该国政府的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没有必然联系,不会对该国政府的货币供给量产生增减变化。所以,政府在经营主权财富基金时通常胆子较大,为了实现回报最大化的目标,开始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了,不再像官方外汇储备那样追求稳妥。

    不难看出,规模庞大并且还在迅速增长的主权财富基金如何投资,将直接影响到各国政府的“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国家的“自由现金流”投向。而个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买卖外汇,一方面追求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调剂自由现金流。

忠告7 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自由现金流有赖于优秀经理人

    费切海默在1988年进行了一项规模颇大的购并案,查理?芒格跟我对于他们相当有信心,所以我们连看都没有看就同意了这项交易。很少有经营阶层,即便是财富500强企业也好,能得到我们这样的信任。因为这项购并案与内部本身的成长,费切海默的营业额可望大幅成长。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特别关注该企业管理层是否足够优秀。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费切海默兄弟公司在1988年进行了一项规模庞大的购并案,出于对该公司管理层的高度信赖,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连有关协议看都没看就同意了这项交易要求。即使是财富500强企业,也很难得到他们这般待遇。他预计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业务量会因此有大幅度增长。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他们呢?他解释说,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Heldmans家族,就好像是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罗丝?布拉姆金夫人家族。无论家具业还是服装制造业等不是十分有吸引力的行业,在他们手里都会让股东获得好的投资报酬率。而这,就是Heldmans五位家族成员为伯克希尔公司所做的贡献。

    巴菲特对购并对象管理层的考察和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他甚至会因为公司管理层不愿意继续留下来而放弃购并这个企业,这可是真正的“重视人才”,是标准的人才“一票否决制”。具体涉及到自由现金流,巴菲特当然认为,某企业自由现金流是否持续充沛会与该公司管理层有莫大关系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5年末伯克希尔公司完成了购进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00%股权的动作。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是美国第7大汽车保险公司,接受投保的汽车数量高达370万辆。至此,巴菲特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个人关系长达45年以上,可以说对该公司的发展历史和业务经营非常了解,这是影响他做出如此巨大动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巴菲特说,他自从1950年就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时,利用某个星期六坐火车去拜访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后,就对该公司的业务有了非常熟悉的了解。不但认识到该公司的直销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了解到该公司管理层非常优秀,从而把该股票确定为他有生以来最心动的第一只股票。

    1951年,巴菲特一共4次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最早购买该股票,是因为他刚担任股票经纪公司业务员,向别人推荐该股票却没有人买,所以只好自己吃下来,当时动用了他个人一半以上的积蓄购买该股票。当年他一共买入350股,总成本为10282美元,到了年末这些股票的市值就上升到13125美元。

    遗憾的是,1952年巴菲特就以15259美元的价格把这些股票全部抛了出去,然后买入了西方保险证券公司的股票。之所以会有这一举措,关键是他看到西方保险证券公司的股价相当诱人,市盈率只有1倍左右。可是巴菲特说,20年过去后他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由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低成本运营、自由现金流持续充沛,当时他卖掉的这些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这时候的市场价值已经增加到1300万美元。

    巴菲特承认,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业绩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这就与公司管理层密切相关。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该公司新任管理层犯了一连串的严重错误,几乎把该公司推上破产倒闭的边缘。当时这种错误的主要表现是过于低估了保险理赔成本,从而使得公司对外销售的保单价格过低。这种不赚钱的生意,业务量越大亏得越多,从而使得该股票的价格也节节走低。

    后来,当1976年杰克?拜恩(JackByrne)执掌该公司,并且采取一系列紧急补救措施后,才使得该公司幸免于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伯克希尔公司于1976年下半年开始大量买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然后陆续加仓,到1980年末时共投入4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在接下来的15年中,伯克希尔公司一直持股不动,也没有增加股票。但由于该公司不断回购股票,伯克希尔公司原有的这些股份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重达到50%左右。

    容易看出,20世纪70年代末,伯克希尔公司大量买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看中以杰克?拜恩为首的公司管理层能够把该公司带出困境,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和自由现金流的持续充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15年间不断回购股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公司管理层能够创造优良业绩,这样才能把这种业绩转变为自由现金流;二是公司管理层勇于回购股票。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但都反映了优秀经理人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正是看准了这些因素,巴菲特才在1995年毅然以23亿美元的代价买下另一半原来不属于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份,要知道,这可是天价!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有赖于该公司管理层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当初伯克希尔公司之所以会以23亿美元的天价买下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另一半股份,这是一项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