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文燕视频:仲富兰民俗博客(246)图文(42)老茶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1:35

民俗博客(246)图文(42)老茶楼


上海老茶楼



1890年上海福州路上的青莲阁茶馆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随着茶叶及饮茶习俗的兴盛而出现的,是一种以饮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我国茶馆业发展历史久远,它是随着城币经济、币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茶馆,老上海风情旧景之一。清末,沪城内外,南市北市、沿河傍桥、十字街头茶馆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有人认为茶馆这种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南方两广之地多称茶楼。各地更有茶肆、茶寮、茶屋、茶室、茶坊,叫法各异。旧上海茶馆多以楼、馆、园、阁、居、社之称。茶馆题名亦雅,如:秋月楼、碧玉春、鹏飞白云楼,江南一枝春、品泉楼、香雪海等颇具诗情画意。



1900年上海福州路上的青莲阁茶馆   

 

      据说,上海滩最老的茶馆大概是咸丰元年(1851年)。清同治初年沪上茶馆开始兴盛,著名老茶馆丽水台建于洋泾浜三茅阁桥边,高阁临流,背靠东棋盘街,坐落于青楼环绕之中,当年茶座间有“绕楼四面花如海,倚遍栏杆任品题”之句,成为文人雅士、富绅阔少流连之地,有歌咏道:“茶馆先推丽水台,三层楼阁面河开,日逢两点钟声后,男女纷纷杂坐来。”晚清庙园均设茶肆,旧时沪城有“城中庙园茶肆十居其五”之说。尤其在城隍庙附近茶馆丛集,有鹤亭、船舫厅、乐圃阆、群玉楼等十余家。其中,西园湖心亭是南市茶馆的代表,这西园原来是豫园故址,湖心亭筑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由大布商祝韫辉等人集资建楼于老庙九曲桥旁荷花池中央,嘉道年间是青蓝布商贾聚会之地,咸丰五年改为也是轩茶楼,楼内花梨木茶几、云石台面老红木圆桌、蛋圆形红木凳、名人字画布置甚雅,暑中坐饮,荷风徐来,清香拂面,饮者尘心顿滤,两腋生风,龙井、碧螺芬芳欲醉,申江品茗消夏胜处也。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除旧布新的时代,戏剧、电影的演出场所,也于此时实现了重大转变,传统的戏园、茶园为新颖的舞台、影戏院所替代。这种转变,从当年开全国风气之先的上海开始,进而推广到全国各主要城市。



清末民初南京路上的茶馆



1930年代上海豫园茶楼


  戏园,是演出昆戏、京剧等传统戏剧的场所,晚清时尤以北京、天津、苏州、上海等地最为兴盛。上海最早的戏园,名三雅园,约于1842年前后开设于城内县前街,专演昆戏,至1854年为小刀会起义军焚毁。随着县城大批居民避难租界及江浙地主豪绅为避太平军乱涌入上海租界居住,租界人口剧增,市面日趋繁华,三雅园也在法租界小东门处重新开设。在其近旁还开设有同桂轩戏园。英祖界也有满庭芳、金桂轩戏园的设立。满庭芳一切按照北京戏园样式,聘请天津京剧名角,为当时较完善的戏园。京剧名角受邀纷纷南下情况下,上海戏园也由主演昆戏而转为主演京剧了。 

茶园即戏园。戏园改名茶园,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按规定平民百姓要带孝三年,期间民间不准登台演戏。当时昆戏班尽是苏州人。苏州有个叫钱文元的,便把昆戏改为清唱,不登台演出,一律坐唱。如此维持了两年生计。到了第三年,有人建议改戏园为茶园,对于官场,只说是吃茶的地方,而里面尽管袍笏登场,笙歌盈耳,在衙门前用点小费即可无妨。一经尝试,民众热烈欢迎,官场不问不闻,茶园之名就此代替戏园,只称茶园而不提戏园。同治、光绪年间,茶园之名传入上海,所有戏园,都以茶园名,同桂轩就先后改名为红桂茶园、丹凤茶园。新开设的尚有丹桂茶园、大观茶园、天仙茶园、一洞天茶园、桂仙茶园、春仙茶园等不下十多家。

戏园、茶园,都有传统格式,戏台为方形,前后台以一层板壁相隔,板壁中间悬挂红绿幔,上有狮子滚绣球、二龙抢珠、和合二仙等图案。戏台西侧有门,分别为演员上下场之用,上场门曰“出将”,下场门称“入相”。戏台左右有二柱,阻挡观众视线,使人憎厌,但陈陈相因,从不想改变。观众席位,主要有正厅包厢、边厢,皆有方桌,招袜观众则由案目负责。



1932年,西藏路上的天蟾茶楼,不知道天蟾舞台有何关联

 

19世纪60到70年代,上海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宝善街(今广东路中段)、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茶馆林立,有一壶春、桂芳阁、阆苑第一楼、升平楼、菁华楼、一洞天等,当时沪人把去宝善街上松风阁茗饮列为沪北十景之一。而光绪初年,沪上三胜楼、开东楼、玉川品香社这类茶馆内有二八妖姬、高髻盘云陪人调笑,那是走了茶味的东洋茶馆以色情招揽客人的场所。旧时南京路上,老茶馆五云日升楼位于浙江路口,西对面是易安居茶馆,后来广东商人把它买下后开先施公司;易安居南对面是陶陶居茶馆,郭家盘下后改为永安公司。著名茶馆青莲阁的前身是华众会茶园,旧址在现外文书店。当年楼上卖茶,楼下百戏杂呈,有西洋镜、哈哈镜、幻灯片、珍禽异兽等供人参观。有人统计,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约有茶馆64家,到民国8年(1919年)增加到164家。民国以后至抗战时代的孤岛时期,沪上茶馆业逐渐走向衰落,一些晚清极负盛名的老字号茶馆因门庭冷落纷纷关门,但数量增多的小茶馆及“老虎灶”式的平民茶馆仍能吸引不少社会底层的茶客。

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青莲阁是沪上闻名遐迩的老字号茶楼。青莲阁原名华总会茶楼,曾被列为“上海洋场一景”。茶楼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摆放12张八仙桌,供人品茗吸烟;楼下则是集游艺、杂耍、唱曲和摊贩于一体的小型游乐场,有西洋景、哈哈镜、打弹、棋牌、珍禽异兽、高矮畸形人等。京剧坤角老生张文涓早期在青莲阁演出并一举成名,象棋国手杨官麟也曾在此设擂挑战各地棋坛高手。

青莲阁是沪上各行庄的现货交易中心,固定营业的有西药、颜料、麻袋三个交易所,还有纱布、棉花、油麻、米面、猪鬃等业商人来此洽谈生意。茶楼每日众商云集,看货取样,立约议价,热闹非凡。著名实业家刘鸿生就经常在此进行煤炭交易,建筑营造商也定期在青莲阁以茶会形式招雇工人。1912年,上海妇女界响应孙中山实业救贫号召,募集资金4000元,在青莲阁创办女子植权物产公司,专售国货丝绸布匹及家庭日用品。由于青莲阁地段繁华人流量大,三教九流良莠混杂,地痞娼妓吸毒者也常出没于此。

青莲阁茶楼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但当时只是夹杂在各种游艺活动中,并没有固定的放映场所。1903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携带一架旧放映机一些残缺短片,在青莲阁楼下租赁一间小房开设影戏部。房间里挂一幅白布,摆几张条凳,凑满20人放映一场,一天好几场。票价每人制钱30文,影片大多是欧洲风情的记录片,片长15分钟左右,单机放映,换片要停几分钟。雷玛斯悬挂照片,贴出广告,并雇了几个印度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门口拿着喇叭、铜鼓大吹大擂。放映电影时,还不时地撩开放映室的门帘以招徕顾客。上海市民对电影(当时称“西洋影戏”)倍感新奇,纷纷购票先睹为快,青莲阁成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固定放映点。由于生意兴隆,雷玛斯发了财,以后又在虹口创办了一家250座的正式电影院。

青莲阁茶楼最初在今外文书店处,后迁至湖北路转角,现已不存。



上海老城隍庙“湖心亭”茶馆



上海老城隍庙“湖心亭”茶馆



上海本地老船工出传之前到茶馆喝上一壶茶


许多上海人都说老上海城隍庙有一间规模宏大的老茶馆——“春风得意楼”,简称“得意楼”。当年的“得意楼”茶馆,确实人声鼎沸,每天天蒙蒙亮,老茶客就已经聚拢来了,而且许多老茶客都有固定的座位。茶馆跑堂的也都是些有经验的老手,接待时面带笑容,殷勤而又热情。客人刚坐定,一块热腾腾的毛巾便递了过来,一转身,又将一壶香茗送来了。所用茶具很多是私人自备专用而由茶馆代为保管的。当你才呷了几口茶,跑堂的又过来问用些什么点心,如松月楼的素什锦两面黄,松运楼的蹄膀面,以及南翔小笼馒头等,随点随到,方便惬意。还有些小点心,如刚出炉的蟹亮黄、葱油饼和生煎馒头等,则由小童端着,穿梭也似的来往兜售,既快,又方便,所以也很受顾客欢迎。“得意楼”的三楼,特设鸟市茶座,是应喜爱养鸟的茶客需要,特为提供水斗和小帚,免费给茶客冲洗鸟笼。各式各样的笼子,各式各样的芙蓉、秃眼和百灵鸟,吱吱喳喳,百鸟争鸣,组成一曲非常悦耳的大合唱。这些爱鸟成僻的鸟主人,一面欣赏自己的爱鸟的妙奏,一面和三明四友扯谈品茗,这种闲情逸致,不是局外人所能意会到的。“得意楼”茶馆还附设书场,天天满座。还有底层的柴行厅,经常聘请一些评活的响挡。卖座始终不衰。城陵庙的书场还有一个特点,是各种小吃的品种很多,有些品种当时还只有在几家书场里才有供应,如鸽蛋圆子,鸭膀鸭舌头,面筋百叶等。听两挡书只花费5分钱,还供应一壶茶,但花费在零食小吃方面的,往往要超过好几倍。

50年代,由于把城隍庙的豫园扩建,将三穗堂,点春堂,和内园三座假山园林连接起来,碎成上海的最大的古色古香的园林,因此“春风得意楼”这座古老的茶馆也就不复存在了。


 

仲富兰

      2011年10月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