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tr4:王树声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0:30

王树声(1905-1974)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他身遇危难,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他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在率领太行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使地方武装同正规军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从而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10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部深入河南敌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拥有300多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5师一起在中原地区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

  大事年表

  1905年—1930年

  1905年5月26日(农历四月二十三),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

  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在校长、堂兄王幼安(又名宏文)的教育启发下,阅读进步书刊,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春,受聘在本乡教私塾。不久任乘马岗初等小学校长。

  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乘马区农民协会组织部长,领导本地农民运动,并组织农民武装。

  1927年初,任国民党麻城县党部委员,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4月,湖北麻城和河南光山一带土豪劣绅,组织红枪会土匪武装万余人进行暴乱,指挥农民武装坚决反击。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他只身去武汉找董必武毛泽东搬兵,带领省府警备团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军,平息了暴乱。6月中旬,指挥麻城农民县农民自卫军和义勇队在破寨岗激战三昼夜,打垮地主武装万余人的进攻,追杀20公里,毙俘敌3000余人。后又相继指挥了癞痢寨和扬泗寨战斗,粉碎了地主武装进攻。战后群众将破寨岗改名为得胜寨。8月20日,参与组织指挥北界河战斗,粉碎了麻城流亡土豪劣绅武装杀回乡里的企图。

  1927年9月下旬,参与组织领导麻城“九月暴动”。11月13日,率部参加了黄麻起义。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第二路军分队长。之后,参加木兰山游击斗争。

  1928年1月,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4月,任工农革命军第7军第1队党代表,率队返回黄麻地区,参加开辟柴山堡根据地,实行边界武装割据。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任第1大队(第91团)党代表。

  1929年6月至12月,率部参加粉碎敌“罗(霖)、李(克帮)”和“徐(源泉)夏(斗寅)”的三次会剿。9月,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任特委委员。4月,鄂豫皖的三支红军合编为工农红军第1军。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6月至8月,率部与兄弟部队配合作战,两次出击京汉铁路、攻战杨家寨、伏击扬平口、突袭花园镇,三战三捷,歼敌2600余人。1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先后攻占金家寨、麻埠、独山、叶家集、东西鲜花岭,歼敌5000余人。

  1931年—1940年

  1931年1月,任鄂豫皖红4军第10师第30团团长,率部参加磨角楼战斗,以“围点打援”战术获胜。2月,以“坑道爆破法”攻克敌设防坚固的豫南重镇集。3月至9月,任第33团团长,在双桥镇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全歼敌第34师,活捉敌师长岳维峻。4月至5月,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后调任红11师副师长兼第33团团长。在南下蕲(春)黄(梅)广(济)的行动中,指挥所部攻克英山县城,打开南下通道,回师途中激战洗马畈,粉碎敌重兵阻截。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成立,任阅兵总指挥,指挥了隆重的阅兵式,后任红4军第11师师长。11月,红四方面军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发起黄安战役,率部担任最艰巨的打援任务,先后击败敌三个师的援兵,此役共歼敌1.5万余人,活捉敌师长黄冠英,黄安县城获得解放。为纪念胜利,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1932年1月,率部参加商(城)潢(川)战役,打败敌军4个师另1个旅,解放豫南重镇商城等大片地区,此役他身负重伤。7月,调任第25军第73师师长,率部参加潢(川)光(山)战役,歼敌1.5万余人。接着,又率部参加麻城战役,歼敌一个多旅。8月,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等战斗。10月,由于张国焘盲目轻敌错误,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向西转移,率部担任后卫,在枣阳新集、土桥埔等战斗中,迭挫强敌追堵,在漫川关被围的危急关头亲率一个团和兄弟部队配合突围,打开了全军的通道。12月,指挥先遣团,翻越大巴山,挺进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2月至6月,指挥所部参加了反“三路围攻”作战,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6万余人的疯狂进攻。7月,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同年8月至10月,参与指挥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和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11月至次年8月,协助总指挥徐向前指挥反“六路围攻”作战,共歼敌8万余人,巩固和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参与指挥广(元)昭(化)战役。3月,协助徐向前指挥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4月至5月,参与指挥土门战役,歼敌1万余人,挺进岷江地区,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作出重要贡献。6月至7月,任岷江纵队司令员,指挥所部在茂(州)威(州)汶(州)地区抗击强敌进攻,有力地 保障了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随部南下川康边地区,先后参与指挥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和天(全)芦(定)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共歼敌1.3万余人。

  1936年3月,率部队进入甘孜道孚炉霍地区,6月,与红军第2、6军团会师,第二次北上。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接着,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央这委命令,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他在病中以教导团团长的身份随部西征。11月,过河部队改称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后兼第9军军长)、军政委员会委员,参与指挥血战河西走廊的多次战斗。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孤身辗转,历尽千辛万苦,于8月到达陕北延安。毛泽东在窑洞里接见了他,说:“西路军的失败你没有责任......”后介绍他去抗大第三期学习。之后,又转入马列学院第一期学习。

  1938年4月,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指挥所部开展后游击战争,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至1943年10月,晋冀豫军区撤销,成立太行军区,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刘伯承指挥抗日作战。

  1941年—1950年

  1944年9月,率部进入豫西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组建了河南军区,任司令员。

  1945年10月,奉命率部南下桐柏山,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接着奉命率部移师光山泼皮河,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兄弟部队一起,牵制国民党军精锐部队30余万兵力达8个多月之久,为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6年6月,参与指挥中原突围,率左路军先后突破敌重兵防守的平汉铁路和汉江防线。8月初,1纵撤销,组成鄂西北军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武当山区开辟鄂西根据地。

  1947年7月,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任鄂豫军区司令员,配合刘邓主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清剿”,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1949年5月,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

  7月,兼任鄂豫皖边剿匪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湖北军区部队和三野、四野各一部,彻歼灭了大别山国民党残匪,活捉敌中将总司令汪宪以下1.5万余人。

  1950年5月,任湖北军区司令员。

  1951年—1960年

  1951年8月,任中央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鄂豫皖分团团长,热情慰问革命老战士和父老乡亲,挨门挨户访军烈属,深切关心老区建设。

  1954年1月,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致力于研究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2月,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还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议。

  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3月,任总军械部部长。

  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59年4月至6月,参加中国人民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蒙古、东德、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亚七国。

  1959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叶剑英元帅致力于军事科学的研究工作。

  1960年,组织领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种条令条例的制订工作,还参加徐向前主持的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的领导工作(至1973年结束)。

  10月,出席军委扩大会议。

  1961年—1974年

  1961年2月,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汇报我军《合成军战斗概则》、《连以下步兵战斗条令》、《空军飞行条令》的制订情况。

  4月24日,发表军事著作《几点作战经验》。

  1961年至1963年,主持筹建军事科学院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建成后的该馆分设9个教研所,成为对干部进行军兵种知识和合成军知识教育的基地。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3月,遵照中央军委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带领军宣队进驻七机部等国防工业口,对其所属院、所、厂实行军管。

  1971年6月,出席军事科学院第一届党代会。11月30日,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

  1972年1月,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带领11人组成的“学习调查组”赴南京军区调查,为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提供第一手材料,向军委写出了林彪对军队建设进行破坏情况的调查报告。

  2月,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5月20日,以国防部副部长名义邀请坦桑尼亚军事代表团来华访问。

  6月20日,陪同董必武代主席,接见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

  7月10日,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也门总统伊斯梅尔。7月18日,陪同周恩来总理宴请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理艾尼。

  9月29日,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

  10月,以国防部副部长名义邀请秘鲁军事代表团来华访问。

  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

  1973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4年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王树声生平介绍

  一、再破黄安城 活捉赵瞎子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王树声任第十一师师长,成为总指挥的得力助手。不久,红四军接到了攻打黄安城的命令。

  黄安位于大别山南麓,是鄂东北的重镇。守敌为六十九师的两个旅共4个团。师长赵冠英,在黄安精心部署兵力,大力构筑工事,摆出一个“众星捧月”的防御体系。战前徐向前总指挥分析了三条:首先,敌虽兵力多,装备好,可自9月调驻黄安以来,即不断受到我武装群众的袭扰,军心涣散,士气不佳;其次,敌虽工事森严,可从总体布局看,过于突出、孤立,犹似单枪匹马深入,难以与我持久抗衡;其三,也是最主要的,敌虽控制了供应要道,可兵力有限,只要高桥、桃花两处断其援军,就等于扼住了赵冠英的脖子,置敌于死地。因此,打援就是我们这次战役成败的一大关键。

  王树声率领的第十一师担当了打援的重任。在兄弟部队和黄安独立团配合下,他们击退了敌第三十一、三十三两个师和黄安城内敌人的增援,攻克高桥、桃花店两镇,全歼守敌一个团,首战告捷。赵冠英一听高桥、桃花店失守,顿感仿佛有一条绳索套上脖子,暴跳如雷要夺回两镇。但令部队猛冲多次,也未能成功,反而损兵折将上千。粮弹供应断线,出城反攻碰壁,军中怨声渐起。

  12月7日,驻宋埠之敌第三十师的两个旅,经尹家河向黄安出援。王树声指挥第三十三团阻击,采取挫其锐气、磨其实力,寻机痛打的战术,给敌以重创;9日,敌人1个旅进至黄安城郊嶂山脚下的十里铺,王树声指挥第十一师以两个团分别向敌人两翼猛烈反击,又全歼敌一个团;20日,在黄安战役“围点打援”的关键时刻,驻守黄陂之敌第三十三师3个旅,驻宋埠之敌第三十师1个旅,分两路向黄安县城以钳形攻势增援,战斗十分激烈。敌人曾一度突破我前沿阵地,逼近红十一师指挥所。

  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徐向前总指挥亲率三路劲旅,如天兵飞降,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凶敌的正中和左右两翼压来。王树声和红十一师战士,顿时精神振奋,力量倍增,他亲率师通信队、手枪队和第三十一团,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他身先士卒,提出“死守桃花店,寸步不后退”的战斗口号,鼓舞干部战士浴血奋战,彻底打垮敌人的增援。红十一师打援成功,宣告厂赵冠英的末日到来。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助攻,敲响了黄安守敌的丧钟。赵冠英扒掉军装,换上便服窜山西门企图溜走,谁知冤家路窄,在红十一师打援地区的一个小寨被群众认出活捉。

  二、夜摸青龙观 吓煞刘神仙

  1932年寒冬,转战川陕的红四方面军迅速建立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一大片红色区域。相互厮杀中的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田颂尧、邓锡侯等,预感到他们共同的不妙前景,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立即停战言和”的敦促,暂停了在川西的火并,宣布枪口一致对付红军。

  蒋介石委任在军阀争霸中得势的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统120余个团共20多万人马向红军发起6路围攻。“三期总攻”过去,刘湘被愈战愈强大的红军在东、西两线打得焦头烂额,损兵折将3万余人,原定“三个月内全部肃清川陕边区赤匪”的野心破灭了,原本就“各怀鬼胎”的各路军阀矛盾进一步加剧,面临散伙的危险。刘湘只得拨款400万大洋和400万发子弹奖励各路军阀再战。为确保“剿匪”的全胜,还请出他的最高军事顾问、军师“刘神仙”为前方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由他全权指挥。

  “刘神仙”名刘从云,本是威远县一浪子,当“八字”先生骗乡民钱财。正当他穷困潦倒之际,恰值刘湘、刘文辉两大军阀为争霸在泸州和老君台爆发激战,打得难分难解。他为刘湘胡占一卦,说道“两战必胜,全川属君”。这无非想讨个欢心骗些钱财,没想到“瞎猫碰上死老鼠”,居然测了个正着。生来迷信的刘湘,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拜刘从云为师父,言听计从,奉为“活神仙”。

  徐向前定计将刘湘引到东线作战,并决定由王树声在西线多作点文章,把这股祸水引向东去。为实现“诱敌东歼”的战略,分管西线的王树声副总指挥,巧施妙计,将“迎击”变为“迎敌”。6月27日佯装败退,撤出敌人急欲占领的通江城;又虚晃一枪,分兵向东进击,攻占城口,造成红军将出巫峡、奉节,直捣刘湘老巢万县的声势。刘神仙果然中计,举兵东进万县,即钻进我军布下的铁阵。刘神仙使出浑身解数,驱赶数万人马,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红军进行了轮番猛攻,可遗憾的是只留下了一批批尸体。黔驴技穷的刘神仙孤注一掷,下令农历七月初五与红军决一死战。

  战场形势对我极为有利,方面军决定总反攻开始。战略部署是:先集中兵力击破敌人第五路,尔后再挥戈向西,横扫西线敌人。东线敌军第五、六路七、八个师分布在东起万源西迄通江东南100多公里战线上。我军把反攻的突破口选在万源东南的青龙观。青龙观位于万源城西南70里的青龙山主峰,形势险峻,两侧全是抬头望不到顶的、刀切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只正面有一条羊肠小路可通。

  总指挥部之所以选此处为总反攻的突破口,一是由于这里恰系敌主力第五路左、右两翼的结合部,一旦攻取,就能将敌拦腰斩断;二是由于这里易守难攻,敌人防备较松,较适宜我军采取夜袭方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夺下;三是由于刘神仙最近常出没青龙观玩神弄鬼,说不定还可来个“擒贼先擒王”。

  突破青龙观的任务由擅长夜战的第三十一军二七四团担任,这是一支由王树声在鄂豫皖根据地亲自带出来的素以攻如猛虎、守若泰山名扬军内外的部队。王树声针对川军畏惧夜战的弱点,亲率二营向青龙观出发,穿山越涧,攀藤附葛,登悬崖,爬峭壁,过暗哨,神不知鬼不觉地摸上了青龙观。正披头散发“作法”的刘神仙,听到枪声一响,感到大事不妙,这个长期花天酒地、外胖内虚的妖人,手中宝剑掉地,从祭坛上栽了下来,便一命呜呼了。

  夜袭青龙观,歼灭敌师部和一个营。后续部队紧接着投入战斗,乘胜追击。从8月9日到9月22日,我军在40多天反攻作战中,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四川6路军阀,使敌人“空全川之兵”、“竭全川财力物力”发动起来的6路围攻,遭到了彻底的破产。

  三、强渡嘉陵江 气坏邓锡侯

  接到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的指示,红四方面军收缩东线部队,集中主力强渡嘉陵江,迎接中央红军。

  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起源于秦岭山脉,与长江汇合于重庆,中上游出没在高山峡谷之中,水深流急,对于缺少渡河工具的我军来说,确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天险。敌为阻止我军西渡,以52个团的兵力布防。北起广元,南至南部县境的沿江一线,敌具体兵力的配备是:邓锡侯部17个团,防守北起广元以北陈家坝,南至江口以北的沿江地段,其中以10个团守备江防,以6个团分别于车家坝、三磊坝和下西坝地区作预备队,以1个团担任广元兵站勤务。田颂尧部35个团,防守江口以南迄南部县境新政坝的沿江地段,其中33个团守备江防,以1个旅为预备队。上述邓、田两敌江防部队均筑有坚固工事,妄图凭借嘉陵江之险,阻止红军向西发展。但是,由于敌人防线绵长,致使兵力稀薄,纵深空虚。

  根据当时敌情和地形,主要突破地段选在哪里为好?徐向前、王树声等领导反复勘察了地形,确定集中兵力在苍溪县的鸳溪口至阆中以北地段,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首先夺取沿江要点,尔后向敌人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至涪江的广大地区,为向甘南发展创造条件。我军选择的这一主要突破地段,江面虽较宽,约150—400米,却是敌人整个江防的薄弱部位。该地段正面宽约30公里,敌人仅部署了3个团,一线地区只有4个营;这些部队属田颂尧第二十九军,装备较差.又因屡遭我军打击,士气低落,是薄弱而好打之敌;从地形条件看,东岸一般高于西岸,便于我军隐蔽待机和组织火力掩护;水文条件有利,江水流速缓慢,水深只有3至5米;岸滩比较平坦。战后,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共军竟乘虚进攻,真可谓善于选择弱点。”

  在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援下,军民协力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造出了可以同时运载3个团的船只,还用毛竹扎了3座浮桥。造船的同时,各部队在思想动员、敌情侦察、组织计划和渡河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王树声亲任渡江前线总指挥。

  3月28日黄昏,各部队按预定计划推进至嘉陵江边。29日凌晨3点钟,渡江开始。涂有“奋勇杀敌,争取革命早日成功”大红字的木战船如百舸争流,直冲对岸。敌人用猛烈的火力阻挡我军前进。勇士们顶着弹雨,齐心协力向前摇着、划着,先头连登陆成功。可岸畔是一片空荡荡的、难以掩护的沙滩;而且敌人又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反攻过来。在此万分紧急时刻,王树声指挥炮兵开火了,密集的火力构成了道道火网,映红了嘉陵江上空,打得反扑的敌人缩了回去,掩护突击队乘机从左、右两侧插入敌阵,拿下几个大碉堡,巩固了滩头阵地。随即,大量后续部队,通过强架的竹扎浮桥,涌过江去。拂晓,强渡完全成功。红军乘胜追击,一天推进70多里,全歼江防守敌刘汉雄一个旅。敌人经营多年,自夸天堑的嘉陵江防线此刻全线崩溃。

  四、血战剑门关 摔死刁司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剑门地势的描述。剑门关确是险要,是横亘剑阁、昭化之间的剑门山的隘口,两边峭壁如利剑砍成,中间只有一条人行道南北向穿过,扼川陕要道,是一个战略要地和敌人江防重要支撑点。莫说大刀长矛的古代,就是洋枪钢炮的当今,这里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敌第二十八军宪兵司令刁文俊率3个团在该地防守,他口出狂言:“就算他红军能渡过嘉陵江天险,也插翅难飞过我的剑门关。”

  敌人原定的战略部署,是以剑门关为中心,组织起面北防御的。他们断定,红军若渡嘉陵江,只能在剑门关以北,而非南。这是因为关北江面,水流和缓平稳;而关南江面,水深流急,无船难渡。尤其是前不久红军偷渡失利,他们又加强了沿江防御工事,并毁坏了沿江所有的船只。因此,只要他们把牢剑门关,再由陕南胡宗南部在关北70里外的广元一线布防,构成南北夹击之势,红军一旦钻入,必遭歼无疑。

  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军偏偏从剑门关南第二次渡江,并一举突破敌沿江防御工事,使邓锡侯苦心布置的以剑门关为中心的面北防御,彻底落空。

  红三十军和三十一军先后到达剑门关地区,对敌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不甘灭亡的刁文俊,依托其坚固的工事,逼着士卒将所有的轻重火力,汇成一股股炮风弹雨,向我军不停地倾泻;而我军炮火有限。王树声决定集中使用迫击炮和机枪,掩护突击队对敌各个集团工事实行逐点攻击。4月2日11时许,攻击全面展开,敌拼命反扑,迫使红军的攻击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攻上退下,退下攻上,几度拉锯。几个回合的恶战过去,敌二道阵地终于被夺取,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了,但攻击部队经过长途奔袭和一天一夜苦战渐渐显得力不从心。

  王树声决定速调“夜摸青龙观,吓煞刘神仙”的二营预备队上阵。敌人忽见红军预备队投入战斗,先是一愕,几乎忘记了射击;可稍顷,炮火就更疯狂、更猛烈地打来。二营利用山坎,重新组织好战斗队形,趁着敌人炮火稍松,又开始猛冲,眼看敌人最末一道阵地就要陷落了,可红军的支援炮火却意外地稀疏下来,营政委鲍英连中数弹倒下,王树声在望远镜里看得真真切切,悲愤万分。一查,原来3门炮只剩下仅有的10发炮弹了。

  王树声命令炮兵连长三炮必须打下敌人主峰上的大暗堡,片刻之后,3声炮响,敌主峰上的工事果然被摧垮。霎时,匍匐的红军勇士们,一跃而起,杀声连天地冲上山顶。失去工事的敌人,如被捅了巢穴的蚂蚁,你争我夺往关上乱窜乱跑。

  但刁文俊早给守关人下了死命令,凡败退逃命者,一律格杀勿论,因而一阵枪响又逼得逃敌调头回跑。前路受阻,后退无门的残敌被压到了一个不足300来米的漕沟,红军居高临下,手榴弹像漫天冰雹落下,炸得敌人烂成一锅热粥。刁文俊想发给每人10块银圆作“拼命奖”,但已不起任何作用。无计可施的刁司令只好带了几个亲信一边催马向关上逃命,一边往路上大把大把撒着银圆,他们以为红军像他们一样见钱眼开。这可打错了算盘!红军战士紧追不舍,刁文俊好不容易奔到关前,可雄关早已易主,又只得慌忙转向营盘嘴。就在这时,自命不凡、害人一世的刁司令,勒马不及,摔下了万丈深渊。当天黄昏,守敌3个团全部被歼,红军一举占领了敌人所谓“插翅难飞”的剑门关要隘。

  “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剑门关的夺取,拔掉了敌人沿江防线的最后一个要点,为方面军取得整个渡江战役的全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