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尊哥 杰利特: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54:39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义?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探究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第二目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入手,透视文化多样性,探究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三目讲述在文化全球化大趋势下,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坚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是什么,并探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以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为题目,介绍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体现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第二目介绍文化的手段及发展,探索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强大功能。第三目强调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我们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第四课包括两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先介绍什么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第二目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三目重点讲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二目介绍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第三目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包括两个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主要讲了两大问题:一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第二目主要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第三目主要说明了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主要是说明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第j目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一方面要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第三目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单元导语: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义?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 

(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

(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文化传承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课程标准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课堂探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正式列入奥运会的体育运动项目有20多种,而没列入奥运会的就更多了,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的相扑等;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不同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2)就建筑艺术方面举例加以证明。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外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于故宫中央,在汉白玉台基的衬托下,红墙黄瓦、飞檐翘首的三大殿犹如天宫仙阁,是故宫中最雄伟庄严的部分,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早期的基督教堂是具有隐蔽性的“宅第教堂一·地下墓穴”,4世纪时出现了正式的教堂建筑。9~12世纪末主要是罗马式建筑,15世纪哥特式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地位。建筑艺术是封建主艺术观的体现,罗马戈让人望而生畏,哥特式则有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近现代的教堂建筑超出了教堂建筑的风格和套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形形色色,具有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明与文化。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凶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我们的祖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巾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存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这些节日米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许多客居他乡的人还要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伞、守岁、挂年必、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总之,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小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例如,茶道是一种以特有的形式和礼仪进点茶和饮茶的日本传统文化。茶道在日本已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也有许多流派,仪式也十分复杂。茶道之目的非在喝茶解渴,而在于追求一种清幽闲寂的情趣,富有参禅的意味。泰国是佛教国,因此有些禁忌出自对佛的一种尊敬、虔诚,出白僧侣或佛教徒的戒律,当一般人与上述人、物、事接触时,要注意有无约定成俗的禁忌。如一年中,泰国有好几个重要的佛口。佛日那天,佛教是禁止杀生的;也禁赌、斗、奸淫。因此,赛马场、拳击场、红灯区等就会自动停业,自己也不涉法触犯。

课堂探究:(1)从春节和圣诞节两个节日中,你能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2)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探究提示:(1)中国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都过春节。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活动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活动内容: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相互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包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观花灯。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的春节。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是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圣诞节期间,人们唱圣诞歌,送圣诞卡,吃圣诞大餐,内容丰富多彩。

从以上两个节日,我们可以感知中西方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差异,可以领略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

 (2)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宰牲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巴西的狂欢节,英国的复活节,美国的感恩节,等等。

◇课堂练习:

1.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如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麦加神庙等等,它们的不同风格体现了(    )  

    A.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B建筑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C.建筑文化的趋同化倾向    D.建筑文化的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故应选A。B、C、D三项均;符合题意。 

    2.f{I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节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③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中西方节日内容的差别恰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这种影响是深远而又持久的,故①②③应选,④观点错误。   

2、文化遗产

(1)含义:

文化遗产即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神学、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2)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在上古中国广袤土地上,除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以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古代蜀国文明就是其中之一,三星堆文化在文字、城市、青铜器等文明要素方面,以及在国家政体方面,均与中原夏、商文化有较大差别,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可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扎帕拉人居住在以物种多样化著称的亚马逊河流域。他们通过语言、宗教仪式、神话、艺术,甚至传统医院来表达和雨林的密切关系。殖民统治、外来文化的进入、疾病、战争、森林被滥采滥伐,使扎帕拉人保持的祖先传统受到极大威胁。2001年,扎帕拉文化入选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保护文化遗产:

由于岁月侵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面临被毁坏的危险,这些为历史创造的遗产无法再造,因而成为不容替代的珍品。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于1972年10月16日召开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呼吁各国采取一致行动,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加入公约国家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严格审定,将合格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设立保护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入名录的各项遗产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我国于1978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04年7月,我国已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

课堂探究:(1)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努比亚遗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2)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探究提示:(1)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依山就水的丽江古城,既无高大围墙,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属于智利共和国的远离陆地的小岛~复活节岛。数百个造型奇特、雕琢精湛的石雕巨人,环绕着小岛在海风中巍然矗立,成为茫茫大海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学者们推测,这些石像是古代复活节岛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或酋长而建。据说当时每一位酋长或家长去世时都要立一座石像,因此石像都被立在代表不同部落或家族的“阿胡”(即基座)上,一般一个阿胡上立有5~7座石像,不同的阿胡可能代表不同的部落或者家族。在复活节岛人的心目中,这些石像具有崇高的地位,立像不仅仅是对祖先或酋长的缅怀,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石像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守护神。然而这些守护在石海边的巨人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似乎见证了小岛曾经接踵而至的灾难。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称为郎格郎格,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它们像神秘的符号,刻在木板上,可能是一种不同于埃及和中国文字的象形文字。可惜西方传教士将木板文字视为“魔鬼的咒语”加以销毁,幸存的少量郎格郎格板是岛上土著居民偷偷地藏起来的,但认识这种符号的人早已死亡殆尽。准确破译这些符号,是打开复活节岛秘密的一把钥匙。

金字塔和神庙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典范。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阿斯旺南部尼罗河边的悬崖峭壁上,建于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期间。整个神庙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面宽38米,高33米,深入山体65米。这座神庙是埃及石窟艺术的杰作。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阳光可以穿过阿布辛拜勒神庙60多米长的幽深通道,照在太阳神雕像上,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2)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足(    )

    ①中国的长城②九寨沟自然风景区③埃及的金字塔④司马迁写的《史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九寨沟为世界自然遗产,不属于文化遗产。

    2.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

    A.该同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该四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D.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答案:B

    解析: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国家全部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故A项舍去。文化遗

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C、D项舍去,应选B。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1)文化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伯文化等。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文化多样件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苦、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课堂探究:(1)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

            (2)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如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定的性格。俄罗斯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这种精神气质也在民歌中体现出来。印度尼西亚民歌常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抒情、飘逸。

(2)服饰之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引发多重感受,唤起认同或排斥感,源于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当我们看到西亚妇女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依旧衣装严整,蒙着面纱在大街上匆匆穿行,我们尊重她们的信仰与习俗,却不会简单地效仿她们,这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当我们看到前来中国旅游的洋人身穿皇帝的龙袍,或头戴皇后的凤冠霞帔双双摄影留念时,常常感到滑稽,忍俊不禁,这不仅仅是由于洋人的金发碧眼与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洋人的气质与中国服饰所蕴涵的文化特质格格不入。享誉世界时装界的巴黎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在中国举办他的作品展时曾说过:“中国一直吸引着我,中国文化、艺术、服装、传奇故事都令我神往。”他的话暗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表达了对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是某一地区特定生活风尚的表现。中国的服饰文化正是以其独特的内涵立于世界服饰文化之林的!

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刀叉。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使中国人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与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文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会重拾刀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

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

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

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

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

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千万条小溪汇入河流,奔腾人海,成就了海洋的丰富,由于文化的不同,才能使世界显的博大精深。

 总之,我们从东方走到西方,从远古走到今天,对人类社会来说,丰富多彩的世界

文化,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课堂练习:

1.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

    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D.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应选B。A、B、C项都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2.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体现于(  )

①语言文字②宗教信仰  ③思想理论  ④文学艺术  ⑤民居建筑  ⑥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不表现于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

 3.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解析:答好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记忆,并做到语言表述简明扼要。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每天都有大量具有古老文化渊源、蕴涵、独特文化特性的遗产正在消逝。因此,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其重要。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虚心学习不同文化、与异国平等交往的例子,如唐代玄奘西天取经;也有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的情况,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还有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现象,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虚心学习不同文化、与异国平等交往的例子,也有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情况。面对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案: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的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其他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其他文化的观点。

解析:要求简明扼要,表明态度即可,无需展开说明。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之后,对幽力礼会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所注重的人生伦理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最注重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注重仁义并举,为了实现仁的理想,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综上所述,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

课堂探究:(1)比较第17届、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理解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3)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探究提示:(1)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会徽的意义超越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切奥运元素,它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17届奥运会会徽是罗马母狼养育罗马国王

    罗马城的象征为一只母狼哺乳两个婴儿的青铜像。据《罗马史诗》记载,罗马城第一任国王罗幕路,就是被母狼哺育的两个婴儿中的一个。从此,罗马人将狼视为恩兽,以“母狼育婴雕像”作为罗马的城徽,1960年罗马奥运会会徽的主要标志就是罗马城徽。在“母狼育婴雕像”下方,五环代表了奥运会的到来,罗马数字1960标明了举办时间。公元前80年,罗马帝国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将第175届古奥运会从奥林匹亚移到罗马举行。但当2000多年后,奥林匹克圣火在这个城市再次燃起时,和平与快乐成了主题。

 第27届奥运会会徽是悉尼世纪更替文化交融

本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象征了澳大利亚绮丽的风光和清新原始的自然环境,契合了本届“绿色奥运”的主题。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

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则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亲和力很强的艺术性文字好似沙滩上随手写出一样随意,拉近了设计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

 (2)在古希腊人看来,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此,他们大肆进行宗教崇拜,举行各种祭祀。他们用体育竞技来娱乐神祗,祈求庇护,这些祈求活动逐渐发展成了定期举行的全希腊性的节日竞技,统称为泛希腊运动会。在泛希腊运动会中,最著名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为期5天,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于公元前776年,优胜者戴上桂冠或橄榄冠,受到英雄般的尊敬和拥戴。

19世纪末期,在法国人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奥林匹克运动在欧洲开始复兴。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伴随着现代奥运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奥运会会徽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与进化。从早期复杂的招贴画式会徽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徽记,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会会徽的上面,让人感悟到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芡展的基础。

◇课堂练习: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它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讲,宗教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调节情感的功能。这说明(    )

  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②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t分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且表述正确。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故②舍去,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成就,他们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后来两河流域的人们义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业述法典》等等。其中,影响最大保仔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忠之一,它对以后两河流域乃至古代希腊、法典的发展产生了大影响,还成为研究两河流域和社会状况十分珍贵的资料。

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占代印度人民在宗教和数学方面的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富J,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课堂探究:(1)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占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探究提示:(1)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对那些面

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2)我国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如湖南江永

的女书、原生态民歌、古藏戏、长阳土家哭嫁歌,西安鼓乐、川戏中的变脸等。

◇课堂练习: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

    ①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②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②④体现了尊重民族多样性的正确原因。①观点错误,③不是原因。

3.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对待不同的文化坚持一律平等的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各民族的平等是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同时,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看到,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应得到更充分的关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更具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观。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练习: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    )

①尊重差异②理解个性③和平相处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均正确,④观点错误。

第二框题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课程标准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1)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奇闻趣事;阖家团聚,高谈阔论各自的所见所闻;独居一室,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探究提示:(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

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一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后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政事论》一书中,论述了支那(指中国的秦朝)及丝织品。随着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以后的数个世纪里,两国的联系比较频繁,除丝绸之路外,两国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有:滇缅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开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同时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总之,中印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两国问频繁的贸易往来分不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课堂探究: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3)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广告是什么,顾名恩义,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也是很难受的。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况且,没有广告和言语的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7~11 世纪,大批阿拉们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们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鼍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   

课堂探究:我同历史卜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m: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牛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唐、宋、元、明时期,朝鲜曾派遣大批学生来中国留学。仅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达105人。很多朝鲜留学生在中国考试及第,长期居留,最著名的有崔致远等。

从明代起,中俄两国正式开始交往。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派遣的来华留学生和来华传教士以及中国旅居俄罗斯的华侨和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入俄国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媒介。

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练习:

  1.“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C

  解析:“传道、授业、解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不同知识,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

  ①古代商旅活动②网络互动  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  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⑥为单纯的科研活动,故不选。

  3.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材料明显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我们祖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经演进后发展到铅合金铸字。铸字和排版都离不开高温,于是,“铅”与“火”和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末,激光照排技术不断成熟,具有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字库齐全等优势。激光照排是激光与电子的结合,它逐渐在印刷行业中取代铅排,意味着印刷业从“铅与火”的时代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电视是人类20世纪的一项伟大的发明,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它作为大众传媒,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们从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电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世哥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电视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美术品可以走下圣殿,音乐会可以步人家庭。从此,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课堂探究:你能用哪些方式搜集资料?比一比它们各自的特点。

探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欣赏电视、上网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来搜集资料。

其特点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耙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关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课堂练习:

第ll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 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观众达196亿人次。以上事实说明(    )

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④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限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多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②舍去,应选C。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唐、宋时分别发明了火药和印刷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此外,还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影响至今犹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举世公认。中华文明曾彪炳寰宇,震烁古今,辐射亚洲,远播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内涵丰富、水平先进确立了在亚洲地区的领先地位,提高了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再加上地理交通条件的便利,使得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周边各国,或是通过政府组织形式,或是通过民间交往途径,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因此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文化f{勺_烙印。中国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总的来说,从古代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占主要地位。在汉字传入口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对口本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几次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尤其重大。如7世纪的大化改新,12世纪镰仓时代至16世纪中叶室町时代,日本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统治者,在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意识形态方面发展的需要。17世纪初建立的德川幕府把朱子理学确立为官方哲学,德川幕府后期兴盛阳明学,则反映了日本小地主和市民阶级变革社会现状,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颠覆幕府的催化剂。

 文化应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全面冲突,等等。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上来华传教,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人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图上标有世界上所有大小国家的位置和它们的疆域范围,并附有中文注释,传播了地球为球体、世界上有五大洲与地球可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等地理方面的学说。许多名词如赤道、北极、南极、亚洲、欧洲、地中海、大西洋等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这是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地理学最早传至中国。

课堂探究: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探究提示: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警生活的形成,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争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尊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变的学界文化。因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

◇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巾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是(    )

    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②唐朝玄奘西行  ③明代郑和下两洋  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胡锦涛主席访问南美⑥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7)-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①②③④应选,而今天的胡主席出访和中国文化年的举办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故⑤⑥入选。

    2.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文化年”,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

  结合课本文化交流有关知识回答这种互办文化年的意义。

  答案:(1)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2)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有利于法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法国的了解。

       (3)中法文化传播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是中法两国文化传播的盛事,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在回答本题时要突出文化传播的意义,同时不忽视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共分四个框题6个目题。

  学习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总体上重点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三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学习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同样须把握三点:一是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二是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体和手段,三是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在把握以上内容的同时,还要把握两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传播的需求,才会使社会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角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要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反对排斥异文化和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既要看到旧的传媒的文化传播作用,又要高度关注大众传媒的独特作用。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人类历史进入到新世纪,文化的交流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看来,各种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与融合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应当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地界多元化。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                         

(1)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二、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四、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3)文教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包括文化竞争。

五、方法点津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问我们: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具体思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文化在继承中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人体验,领会所学理论。例如,搜集口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课文导语

    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略举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课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课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课堂探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课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①中秋节赏月  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②是傣族传统习俗,③是蒙古族传统习俗。故选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①理论观点  ②学术思想  ③道德观念  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教材,不难选出A。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

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课堂练习: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课堂探究: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探究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课堂练习: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下面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有(  )  

①民族②国家③社会④个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教材不难选出D。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呢?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讲述了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练习: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教材不难选出D。

第二框题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课程标准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课堂探究:我们今天常常针对什么问题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做什么

事情,都要从容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

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要把握

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说出理由。

    探究提示:(1)观点一是片面的。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予以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予以借鉴吸收,不能全部抛弃。

       (2)观点二也是片面的。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极成分,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课堂练习:

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理解,④说法错误,故B、C、D项

可排除。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列举了社会制度的更替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中国占代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从超越时空局限的意义看,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探究提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声音、图像、文字、活动影像等多种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收集、选择、传递、储存,--h-~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交流与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例如,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一批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观察和探讨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历史研究的对象和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史学的编纂方法出现了突破,唯物史观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课堂探究:你能否根据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见解。

    探究提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无等差的爱,无论任何人,都不分轻重厚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4)韩非子崇尚法,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要求人人必须遵守法;韩非子还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课堂练习: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制度③科学技术④思想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难选出B。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课堂探究:在你看来,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具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示:(1)①私塾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老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能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无固定、统一教材,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②课堂教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以班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固定,教师按课程表上课;课堂教学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师,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③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整个学习活动,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实现真正的共享和社会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规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人机交互等众多途径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实现个别化学习。

 (2)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课堂练习:

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理解。A、B、c项从不同角度

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故选D。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

    本课讲述的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我们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知道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掌握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继承中发展文化。本课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切人点,分析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地做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如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存在区别,相互对立;一方面相互统一,不可分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 

(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

(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社会认识

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没有文化实践,就没有文学原理。正因为古往今来有着丰富的

文化实践经验,历代的作家、评论家才能对它们加以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

◇课堂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答案:B

    解析:对“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莫能知”,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所以B项应选。题干未涉及认识的发展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A、C项观点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锚误。

    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本课小结:

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以此系统地掌握全课内容,还要从中总结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