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们同人龙葵:第三次造访世博园(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30:24

 

        高温35度以上的大伏天,第三次造访世博园。在家里盘算着去时挺犹豫,不仅热还要排队晒;其实真撑着伞跑到太阳下面,也就那么回事了。我不禁想起五年前挺过去的沙漠高温,那是夏天去拉斯维加斯,高温达45度以上!即便到了晚上,走在大街上,那热浪仍灸烤得眼珠子都感觉发烫,熏风吹过,刺激得不断眼泪汪汪!

按预定计划,这第三次目的很明确,应直奔先前因排队而放弃的德国馆去,意图将C区的欧美主要大馆全部结束,然后移师到亚洲这边来。但是走到德国馆入口处,门前之字形来回折拐的队伍已排了数不清层,最外层队伍再绕着德国馆排了差不多三分之二圈,待我终于找到队伍尾巴,刚站进去,只见后面马上又来了七八个人。一位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便开口警告:“已经需要排五个小时以上了啊,你们自己考虑好”!我因为找队伍尾巴,已经“考察”过了“长龙”规模,感觉长是实在长了点,但五个小时还不至于吧?然而站了数分钟,纹丝不动,心中开始打鼓了,我毕竟不知道该馆的放人速度,即便工作人员说的不会很精确,但存心骗人总毫无必要,打点折扣就算排四个小时,似乎也太不值了!说笑话,去一趟德国,也不会那么辛苦而无聊吧?当机立断,立即退出!先看别的,下午再来看形势可会好转。

下午再去,只见那尾巴位置大概仅短了10多米,这数字,于总在一公里以上的全长几可忽略不计啊。果然听见换了班的工作人员,又在好心告知了:“各位,现在要排五个多钟头啊”!我倒是不明白,那德国馆到底什么内容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看介绍,新鲜玩意儿不过是一个悬挂着的谓之“动力之源”的3米直径的大金属球,会根据围观人群发出的声响大小,变幻表面图形并作不同幅度运动。想不通,此类声控装置其它馆也有啊?算了,决定再次选择放弃。

但既已来到欧洲区,还是仔细搜寻其它遗漏的吧。果然,德国馆对面的爱尔兰馆就出现在眼前。该馆外貌平淡无奇,就是个玻璃盒子,国名又谦虚得淡薄不显,所以前两次都视而不见错过了。

爱尔兰馆外景

 进入以后,发现内部布置得一如外观,相当清淡素雅,所以首先吸引我的不是视觉奇观,倒是听觉享受——恩雅的天籁般歌声悠悠然飘入耳朵,然后才注意到美丽的爱尔兰海岸景观,峭壁上面竟是绿草如茵的牧场……。一个人的歌声,让全世界的人们念想着一个国家,恩雅,你真是爱尔兰的瑰宝!我至今还记得当我初次听到她的歌声,实在欢喜的不行,特意骑车去搜寻她碟片的情景。

这里且提供几张我拍的爱尔兰人的普通居住生活场景的照片,分“村舍”、“别墅”和“公寓”三种形态,空间是按足尺布置的,家具全部真实。我觉得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如今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某些中国人眼里的“高标准”,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自家远比其“豪华”,但我觉得居住其中已足够温暖惬意,无需排场,这不正是生活的真谛么?而且最关键的是人家城乡、贫富生活水平并无太大差别,。

村舍一角,那坡屋顶简陋结构尽露,所有家具摆设均朴实无华。 

别墅的一间小小居室和带餐桌的厨房,似乎有点局促,和我们概念里别墅的空阔奢华,大概联系不到一块。 

公寓的客厅一角,依然素朴,唯有大玻璃窗显示也许是城市高层住宅中的一套。

 

爱尔兰馆出来,看到上次去过的挪威馆门前无需排队,便又进去转了一圈,因为记得那儿有现制现喝的纯净水,正好可解口中之渴。从高温的室外,一进大门就感觉凉气袭人,只见不少人都忍不住在那不断喷着冷雾的门斗里嬉戏一番。

挪威馆由15棵树形柱支撑起张拉膜屋面,不单主体是木结构,而且内部装修也都是木制品。一方面是显示其森林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与其主题“自然之力”非常切合,装拆十分方便,可重复利用,几乎不产生废料。

和冷气喷雾嬉戏的人们,相互拍照留念。 

挪威馆外观一部分。 

 内部树形柱的材质、色彩和高低不同,有的还点缀着民族风格的纹饰。

展出的影像内容,许多都安置在层叠隔板式的装修中。红衣女是挪威工作人员。曾有报道,一位中国女学生工作人员,与挪威男工作人员,开馆不久就相互爱上了,今天大概不在值班,否则我会认出。估计,此类浪漫故事,在世博会上不是唯一的吧。

 

北欧四国,只有芬兰馆,是第一次去世博会虽拍摄了外观,却没有进去的,这次当然该补上。我原来只知道这是个“千湖之国”,到处是森林,自然条件独到,造纸业发达,学生时代就开始用的最好的浅蓝色半透明拷贝纸,正是芬兰进口的。另外著名建筑大师阿尔托,也曾是学生时代的崇拜偶像,这位芬兰人是现代建筑最早觉悟到需要人情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手绘草图风格,曾是许多师生的模仿榜样。而且他的成名作之一还与世博有关,那就是经典的1938年巴黎世博会的芬兰馆。现在,对大部份国人来说,芬兰当然只与“诺基亚”品牌联系在一起了。

芬兰馆的冰壶造型建筑的外墙“鳞片”材料,据说是一种利用废纸塑化制成的环保材料。走进场馆,环保主题也特别突出,给人强烈的印象,这是个洁净得一尘不染的国家。

芬兰馆外观。 

 整个芬兰馆,座落在铺满卵石的浅水池上,右侧是毫不装饰的入口。

原来外观浑圆实体般的展馆,中间是挖了一个天井的,白壁蓝天亮得晃眼!那双曲内壁是一层结实的环保薄膜构成。 

内外壁之间是走道和展廊。 

天棚装饰得洁净而富于变化。虽然部份廊道主要是交通作用,但壁上不断放映着变幻的画面,可让人一路领略芬兰的自然风光。 

这是展出的餐厨用品。 

这是运动器材展台上的一辆自行车,非常奇特,没有坐垫,也没有脚蹬,车身骨架是一根S形弯曲的钢管;那放着一只蓝色运动鞋的部位,是一块踏板,原来这是一款特殊的运动自行车,靠踏板上下运动来驱动车轮旋转前进的。

        卢森堡馆也属这次捡漏进入的。大家都知道,这个疆域上的小国,却是钢铁大国!所以该馆就突出钢铁元素,不仅整个建筑覆盖着铁锈红的特种钢板,连室外地面也用钢板装饰。一座名叫《金色女人》的雕塑,是1920年代的名作,成为卢森堡馆的镇馆标志。  华灯初上时卢森堡馆的一个入口。 美丽的《金色女人》手捧花环,像是在欢迎着人们!   五光十色的室内灯光。  这条通往屋顶花园的坡道,铺地和围栏都是钢板,当天拦着不让进,是不是怕灼热的阳光下,会烫到人啊?  间隔铺陈在石子路上的大小圆形装饰物,还是钢板,倒也别有趣味。

上回英国馆是晚上去的,因此这回白天又顺便去拍摄几张日景照片。看到参观者不算拥挤,便索性再进去了一回。令人想不到的是,英国馆会不顾中国官方将绿色通道照顾年龄提高到75岁的出尔反尔,仍然执行一开始的70岁规定,这与许多场馆趁机取消绿色通道的减少麻烦态度相比,实在难能可贵。而且,他们的“护照”盖章也照常服务;许多馆,特别是那些势利的大馆,早已取消了。不仅如此,这么大热天,他们还安排了幽默小丑人物在馆内和广场上与观众作互动表演,这种行事礼貌周全、有始有终、一丝不苟的“绅士作风”,真让我有点感动。

白天的英国馆特大“蒲公英”,另有一番光影效果。 

由于进出人流都走入口处同一天桥,所以看上去有点乱,不过门口处实际是分流的。 

这回看清了馆内夜间只见黑影的有机玻璃杆中带色彩的种子。 

 这是另一区域的种子。这些种子既有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也有中国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据说在世博结束后,会把这些带种子的杆件,分赠给中英两国的学校和公园。

一群美国游客与两位小丑演员在馆内合影留念。 

演员在广场上表演。 

离开欧洲国家所在C区,向东走就是B区南片,那里主要有世博主题馆、联合国馆、世界气象馆、红十字和红新月馆等国际组织馆,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各馆,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联合馆,我一口气全部看了。

从C区乘车到达B区,第一个遇到的场馆是世博主题馆。因为知道是自己同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当然应该看一看,何况主入口基本上不需排队,便轻松地折了进去。没想到庞然大厅里面内容很少,原来它同一屋顶下还分成“城市人”、“城市星球”、“城市生命”三个独立部份,各有外部入口。这是个特大跨度双向不设任何中柱、覆盖面积达25000平米的大空间,整个屋面都覆盖着太阳能板,同时东西立面攀爬着大面积垂直绿化,据说这三项都创造了世界之最。

我在欧洲区时,无意中取得了一张“城市生命”馆的预约券,可以不排队进入,便也进去看了一下。那里最主要的有一个由七张大屏幕组成的环形影厅,通过播映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拿大的埃德蒙顿、肯尼亚内罗毕、印度孟买和中国汶川汉旺镇的五个城市广场发生的“故事”——不同民族和地域真实的生活场景——由此来传达城市生命的活力。

这个主题馆,估计以后还会再来,因为其中“城市人”馆,据说是由六个不同国家的真实家庭故事,来具体叙说不同的城市生活的,应该有些看头。

宏大的主题馆外貌。 

遮阳绿墙。 

主题馆高大的中庭。 

泛光照明下的主题馆夜景。 

东南亚国家的那些馆,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展示品大多比较“土”,接近于许多非洲和拉美国家馆,这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过不少异国特色风貌入眼,收获还是蛮多的。

据我观察,东南亚各馆中,泰国馆最受欢迎,因为有一场非常地道的需要戴上立体眼镜欣赏的4D电影招待,而且有规规矩矩的座椅。当朵朵鲜花迎面飞来,人们会闻到花香;影片中人群泼水,观众一样会措不及防被水溅到,我胸前挂着的相机,幸亏镜头是盖着的,否则就遭殃了;尤其是当水果、足球一类有分量的东西,以及拳脚、枪棍,飞鸟等直扑面门而来,场里更是一片惊呼……。相比之下,新加坡馆的电影招待就很差了,花很长时间排队等候入场,结果是席地而坐,银幕是特别低矮的几块拼成的一窄条,内容又是李光耀通篇英文演说,只是穿插一些风光人物画面,对大部分参观者来说有点索然无味。

不过新加坡馆的外观造型却是比较夺人眼球的。而泰国馆,完全的民族形式,最像中国早年在国外参展时建馆的套路——永远是黄瓦红柱加大红灯笼,我一直担心这会让外国观众厌倦。这次看了泰国的,倒醒悟过来,民族形式对本民族虽然烂熟于胸,对外国人却还是新鲜的、识别性特强,不一定会不喜欢。

马来西亚馆也选择民族形式的船型屋面,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馆不约而同地都使用了竹子,各具风采。下面选部份有特色的照片,作简单介绍。

 从新加坡馆鸟瞰泰国馆。

 泰国馆民族形式屋顶近景。

 新加坡馆外观,全金属外罩,垂直窄长细条和中部横带是通透的。外突的小叶片,没有实际功能只是起装饰作用。

新加坡馆是极少数不设空调的场馆之一,理论上那细条窄缝(画面中白色细条)和横向带形窗,有自然通风作用,实际上除了迎风一面大多感觉不到。这是沿外壁的走道,看电影循此排队,金属板壁已被烤烫,里面温度也就自然随着上升了,相当闷热。 

底层大厅有几组圆柱体电声装置,手按击之,会发出不同音响,有人指挥一起动作,便可听到悦耳和弦。  

新加坡馆屋顶花园可能是各场馆中植物最茂盛的,尤其各种热带花卉十分丰富多彩。 

游人在拍摄花卉照片或相互留影纪念。 

马来西亚馆外貌。

 大厅中,作为马来西亚骄傲的曾经世界第一高楼“双子座”,装点在两台液压观光电梯前面。

 国家画廊的漫画家,现场给人做漫画肖像,相对于世博会各馆其它商品,收费还算低廉合理。

 这是画廊中一幅描绘城市街道夜景的美术作品,我相当喜欢,便拍摄了下来(外围近画框部分因广角镜关系有些变形,略有剪裁)。

印尼馆是全竹子结构,内部装饰也突出竹文化。 

这通贯二层直抵屋顶的疏落竹排,不起结构作用,只是装饰。 

 每天有数场印尼民间音乐舞蹈,这是楼下观众席的盛况。

整棵树挖空而成的两条独木舟。 

印尼是岛国,海和水是其文化的另一主题,这张渔民用鱼枪潜水捕鱼的照片,和真实的鱼枪构成同一幅画面,很是有趣。 

 劈开竹筒将篾片做成的花盆,别有风情。

 横着的竹子做成花槽,也很别致。

 

 

 

印尼的五光十色的三轮车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馆里陈列品沿出口廊道一溜放了六、七辆。因突出风光游览的功能,大多客人坐在前面,蹬车人在后,可不遮挡视线,也有如第一图那样客厢在旁边的。

最后说一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馆。前者外观让人马上联想起他们那闻名全球的赭红色艾尔斯巨石景观,通体使用的材料是一种锈色涂层钢板,据说会随天气温湿度变化而变色。在走道位置,部份穿插着橙色透明管状窗户。新西兰馆则起初曾让我误认为是园区的一处供餐饮休息的小品建筑!明知新西兰馆应在这一区域,却根本没向它走近,看完了所有馆,天已黑下来了,查地图,才发现原来那就是。

澳大利亚馆的最令人难忘的内部场景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动画电影。进入一个小型体育馆规模的周边有近千看台座位的圆形剧场,坐定,却发现中间一无所有,不知可看什么。直至入场人满,灯光转暗,又重新亮起时方看到灯光聚焦处,出现了一个中心舞台,上面矗立着一大堆巨大的儿童玩沙子的铲、筒之类玩具,然后随着解说和音乐声起,中心舞台四周的地板下,忽然徐徐升起三块分离着的巨大弧形银幕,同时银幕又沿弧形轨槽作水平移动,形成螺旋式运动。中央的那堆立体道具被银幕上的画面一会儿遮挡一会儿呈现地融为一体,而动画中三个黄、白、土著不同人种的儿童,就这样共同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多元文化、友爱融合和城市发展的故事……

澳大利亚馆外观,接近地坪处可见那横着的管状窗户。 

圆形剧场中,最先出现的一幕…… 

澳大利亚华人移民越来越多,银幕上的红衣女孩,显然是为中国特意设计的友好象征。 

 这是关于城市发展的一幕,模型道具有着悉尼歌剧院的影子。

 银幕升起部份遮挡住模型的瞬间……

 又一幕电影的场面,可以看到三块银幕正面和背面都有影像。 

前面是让我误作餐饮小品建筑的新西兰馆高架部份,后面是其屋顶花园。 

躲在高架柱束后面的馆名和logo 

天色暗下来的屋顶花园,装点着毛利人的图腾柱。 

 这棵足以乱真的大树可有点来头,是专门由拍摄《指环王》的特技公司制作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道具树。

 屋顶花园点缀着的喷水小品,晶莹透剔,仿佛也有点魔幻世界的味道。

 最后参观的联合国联合馆等国际组织馆,内容比较空泛,我到达时又已是夜晚,参观人稀稀拉拉。有意思的是,联合国馆在卖附赠品的30元优惠世博护照——预先盖好19个馆签证章,再送中国和日本各一枚世博邮票外加纪念章。那护照本来也该卖30元,应该是物超所值的,但似乎生意并不好,不知是否和如今许多馆已经不再盖章有关?更有意思的是,门口居然挂着横幅,广而告之,说本馆有新到的预测世界杯足球赛神奇章鱼保罗的纪念戳,藉以招徕观众。我也趁便盖了一枚,但细看,不是代表任何场馆的,似乎很没来由。

 联合国馆夜景。

 “护照”上的“章鱼保罗”章。本页原为新加坡专页,下面是新加坡馆章。一般没有专页的馆章,就找任何页面空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