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试培训:益肝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1:39
总计显示小于30条,更多内容请搜索。
十大功劳─阔叶
【中文名】: 十大功劳─阔叶
【类 别】: 叶类
【英文名】: Leatherleaf Mahonia Leaf
【别 名】: 土黄柏、土黄连、八角刺、刺黄柏、黄天竹。
【来 源】: 为小薜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rt.) Carr. 的叶。 ...
枸骨树皮
枸骨树皮
(《本草拾遗》)
【来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树皮,植物形态详"枸骨叶"条。
【化学成分】含咖啡碱、皂甙、鞣质、苦味质、淀粉。 ...
鳖甲养阴煎
鳖甲养阴煎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鳖甲 龟版 干地黄 枸杞 麦冬 杭芍各9克 首乌藤15克 地骨皮 茯神各9克 丹皮6克
...
补阴丸1
补阴丸1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异名】虎潜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七)、补阴种子丸(《医学正印》卷上)。
...
救脱活母汤
救脱活母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60克 肉桂3克(去粗皮,研) 当归30克(酒洗) 麦冬30克(去心) 山茱萸15克 熟地30克(九蒸) 枸杞子15克 阿胶6克(蛤粉炒) 荆芥(炒黑)6克
...
菊睛丸
菊睛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枸杞子90克 巴戟(去心)30克 甘菊花(拣)120克 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60克
...
聚精丸
聚精丸
【来源】《证治准绳·女科》卷四。
【组成】黄鱼鳔胶500克(白净者,切碎,用蛤粉炒成珠,以无声为度) 沙苑蒺藜240克(马乳浸两宿,隔汤蒸一炷香久,取起焙干)
...
鹿茸四斤丸
鹿茸四斤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鹿茸四神丸(《普济方》卷二二五)。
...
清骨散2
清骨散2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一。
【组成】银柴胡4.5克 胡黄连 秦艽 鳖甲(醋炙) 地骨皮 青蒿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
摄阴煎
摄阴煎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组成】活磁石30克 地黄 首乌 龟版 鳖甲各15克 山茱萸肉 白芍 山药各6克 五味子4.5克
...
泰山磐石散
泰山磐石散
【来源】《古今医统》卷八十五。
【组成】人参 黄耆各3克 白术 炙甘草各1.5克 当归3克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2.4克 续断3克 糯米10克 黄芩3克 砂仁1.5克
...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
【来源】《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克 钩藤(后下)12克 生石决明(先煎)18克 山栀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
煨肾丸2
煨肾丸2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组成】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破故纸等分 桂减半
...
援土固胎汤
援土固胎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0克 白术60克(土炒) 山药30克(炒) 肉桂6克(去粗,研) 制附子1.5克 续断9克 杜仲9克(炒黑) 山萸30克(蒸,去核) 枸杞9克 菟丝子9克(酒炒) 砂仁3粒 炙甘草3克
...
资生通脉汤
资生通脉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白术(炒)9克 生怀山药30克 生鸡内金6克(黄色的) 龙眼肉18克 山萸肉(去净核)12克 枸杞子12克 玄参9克 生杭芍9克 桃仁6克 红花4.5克 甘草6克
...
左归丸
左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大怀熟地250克 山药120克(炒) 枸杞子120克 山茱萸肉120克 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精滑者不用) 菟丝子120克(制) 鹿胶120克(敲碎,炒珠) 龟胶120克(切碎,炒珠)
...
仙灵脾酒(三)
仙灵脾酒(三)——(阳萎)
(验方)
【配方】仙灵脾60克,白酒500克。
...
牛膝独活酒
牛膝独活酒
【来源】 《千金方》
【原料】桑寄生30g 牛膝45g 独活25g 秦艽25g 杜仲40g 人参10g 当归35g 白酒1000ml。
...
茯苓煮鸡肝
茯苓煮鸡肝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鸡肝30克 茯苓10克
...
雀儿药粥
雀儿药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麻雀5只 菟丝子30~45克 覆盆子10~15克 枸杞子20~30克 粳米100克 细盐 葱白 生姜各适量
...
山萸肉粥
山萸肉粥
【来源】《粥谱》
【原料】山茱萸肉15~20克 粳米100克 白糖适量
...
松花淡菜粥
松花淡菜粥
【来源】民间方
【原料】皮蛋1个 淡菜50克 大米 盐 味精各适量
...
萸肉粥
萸肉粥
【来源】民间方
【原料】山萸肉15克 糯米50克 红糖适量
...
白癜风
白癜风
(一)
【辨证】风邪侵犯皮肤,袭入毛孔,致使气血瘀滞,毛窍闭塞,血不荣肤。 ...
唇癌
唇癌
(一)
【辨证】肝肾阴虚。 ...
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
(一)
【辨证】肝郁,肾虚。 ...
糖尿病
糖尿病
(一)
【辨证】气阴两伤,血瘀于络。 ...
外阴萎缩性硬化性苔藓
外阴萎缩性硬化性苔藓
【辨证】真阴亏损。
【治法】补益肝肾,和血养阴。
...
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骨质增生
【辨证】风寒湿邪乘虚外袭,侵犯筋骨,气滞血瘀,经脉闭阻,邪结瘀凝腰椎。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通络,消肿散结。
...
早期视神经萎缩
早期视神经萎缩
【辨证】肝肾虚弱。
【治法】补益肝肾。
...
哪些药粥有益于急性肾炎患者
青春期白发药粥三则
医学研究表明,毛发的色泽与毛发中黑色素多少有关。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蛋白质,当毛发毛发根部的毛乳头功能发生障碍时,便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从而出现白头发。
影响毛乳头功能的因素很多,比如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叶酸、铜、铁等元素;或者某种氨基酸摄入不足;内分泌功能障碍,如垂体分泌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减少;严重营养不良,过度精神紧张以及慢性消耗疾病等,均可造成头发早白。
...
青春期白发药粥三则
青春期白发药粥三则
医学研究表明,毛发的色泽与毛发中黑色素多少有关。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蛋白质,当毛发毛发根部的毛乳头功能发生障碍时,便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从而出现白头发。
影响毛乳头功能的因素很多,比如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叶酸、铜、铁等元素;或者某种氨基酸摄入不足;内分泌功能障碍,如垂体分泌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减少;严重营养不良,过度精神紧张以及慢性消耗疾病等,均可造成头发早白。
...
松花淡菜粥
松花淡菜粥
【来源】 《家庭药膳》
【原料】 皮蛋1个,淡菜50克,大米100克,盐、味精适量。
...
乌发粥
乌发粥
【来源】 民间方
【原料】 何首乌30?0克,核桃仁15克,黑芝麻15-30克,黑米100克,冰糖适量。
...
药粥疗便秘
药粥疗便秘
粥是老人喜爱的食品,而配用中药熬制的药粥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缓解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为便秘老人以粥调治摸索出一些经验和方法,便秘老人不妨一试。
白术粥 用白术40克水煎取汁,加大米60克煮为稀粥,早晚服食。
...
第五节 颤震
第五节 颤震
...
第七节 痫病
第七节 痫病
...
隆胸丰乳-乌鸡白凤尾菇汤
隆胸丰乳-乌鸡白凤尾菇汤
 
〖 原 料 〗: 乌鸡500克,白凤尾菇50克,料酒、大葱、食盐、生姜片各适量。
〖 制 作 〗: 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及爪,洗净。沙锅添入清水,加生姜片煮沸,放入已剔好的乌鸡,加料酒、大葱,用文火炖煮至酥,放入白凤尾菇,加食盐调味后煮沸3分钟即可起锅。
〖 用 法 〗: 佐餐食用,每日1~2次,每次150毫升~200毫升。
〖 功 效 〗: 补益肝肾,生精养血,养益精髓,下乳。适用于产后缺乳、无乳或女子乳房扁小不丰、发育不良等。
...
雀斑
...
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先天性慢性进行性眼病,具有遗传倾向。本病有以下临床表现:
(1)夜盲及视野缩小:夜盲是本病最早期症状,多出现于青春期。病程进展缓慢,中心视力常可保持很长时间。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发生视野缩小。晚期形成管状视野,最终可失明。
(2)眼底改变:早期体症不明显,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以下变化。①视神经乳头蜡黄色萎缩。②视网膜血管变细,尤以动脉为甚。后期可呈线条状。③视网膜色素沉着,开始发生在赤道部视网膜血管旁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变由赤道部逐渐向后极部及锯齿缘方向发展,色素越来越多,但黄斑部一般不受侵犯。④整个视网膜呈污灰色花斑状或豹纹状。
有的病例具有上述症状,而视网膜无色素出现,为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西药可给小剂量维生素A及维生素E常期服用。中医对本病的治疗重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尤其是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法的运用,进一步展示了中医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优势。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单独应用中药,有中药与针灸同时进行,或再配合气功,推拿,按摩等。此外,还有手术疗法,目的在于扩张血管,如巩膜环钻术,内.外直肌移植术(移植于脉络膜上腔),视神经按摩兼埋线术等。
...
早泄_肾阴不足为什么会早泄?
早泄_肾阴不足为什么会早泄?

肾阴不足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禀赋薄弱。另一方面是后天损伤过多,如房劳过度、少年误犯手淫等,或因惊惧恐吓伤及肾阴,肾阴不足,肾精亏虚,阴虚则火旺,会出现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耳鸣、腰酸、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肾阴不足,虚火扰动精室,出现阳事虽然易举,但举而不坚,临房早泄的病症。
肾阴不足引起的早泄,病位虽然在“肾”,但与“心”、“肝”密切相关。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而致心烦失眠、盗汗,欲念时起,心不守舍之症丛生。肝肾同位下焦,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火偏亢,而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口苦目赤,宗筋弛纵,痿而不坚而早泄。
治疗肾阴不足的早泄,中医采用滋阴降火,补益肝肾的方法。常用药物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如心火亢盛可加黄连阿胶汤、导赤散;肝阴不足加白芍、生地、枸杞子;肝火上炎加菊花、决明子、青葙子、胆草等。
放心120
...
阔叶十大功劳的作用-阔叶十大功劳的功效
阔叶十大功劳的作用-阔叶十大功劳的功效
全文:
阔叶十大功劳
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
folium mahoniae bealei
(英)leatherleaf mahonia leaf
别名 土黄柏、土黄连、八角刺、刺黄柏、黄天竹。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rt.) carr. 的叶。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4m。根、茎断面黄色、味苦。羽状复叶互生,长30~40cm叶柄基部扁宽抱茎;小叶7~15,厚革质,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14cm,宽2~8cm,先端渐尖成刺齿,边缘反卷,每侧有2~7枚大刺齿。总状花序粗壮,丛生于枝顶;苞片小,密生;萼片9,3轮,花瓣6,淡黄色,先端2浅裂,近基部内面有2密腺;雄蕊6;子房上位,1室。浆果卵圆形,熟时蓝黑色,有白粉。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于甘肃、河南、浙江、安徽等。
采制 全年可采,晒干。
性状 羽状复叶,小叶片7~15,对生,无小叶柄,多略皱缩,革质,广卵形,边缘反卷,每侧有刺3~5个,叶脉明显向背面突起,上表面绿色到灰绿色,下表面黄绿色。总叶柄圆柱形,直径约至5mm,着生小叶处膨大并有环纹。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小檗碱(berberine)等。
性味 性凉,味苦。
功能主治 补肺气,退潮热,益肝肾。用于肺结核潮热、咳嗽、咯血、腰膝无力、头晕、耳鸣、肠炎腹泻、黄疸型肝炎、目赤肿痛。
附注  根、茎、果实亦入药。
 
...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部分患者发病期有受寒冷、潮湿、劳累、创伤或精神因素等影响。本病中医为“痹症”,有热痹和寒痹之分。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①感染 病灶与本病发病有关。以链球菌胞壁碎片水悬液注入鼠腹腔,可产生慢性关节炎,关节呈增殖性、炎性、糜烂性全滑膜炎。本病患者粪便可培养出大量产气荚膜。病人的关节滑膜中曾找到病毒颗粒。以上发现,支持本病发病与感染有关。②遗传 本病病人HLA-DRwu抗原检出率明显升高,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③免疫机能紊乱 目前大量实验资料支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因滑膜及其附近组织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滑膜组织中发现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免疫复合物沉着。关节滑液中补体活性降低。滑膜液中存在沉淀素等。
感染因子或结缔组织内在代谢异常,在关节滑膜中产生抗原性变。这些抗原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性质转变为异体,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促进吞噬和引起溶酶中酶的释放,滑膜细胞的溶酶体膜很易脆裂,其释放的酶导致关节组织损作和发炎。
病理改变
早期,滑膜红肿渗出大量液体,关节囊、腱和腱鞘炎改变,关节明显肿胀。滑膜炎继续进行,富有血管的肉芽组织从关节软骨边缘的滑膜,向软骨面伸展,最后可将软骨完全覆盖,遮断了软骨从滑液摄取营养,软骨发生溃疡。最后软骨表面的肉芽组织纤维化,使上下关节面互相融合,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硬。关节附近的骨骼呈脱钙和骨质疏松,肌肉和皮肤都萎缩。关节本身畸形或脱位。
皮下小结 是本病特征性病变。其中间为坏死组织,旁边围有增生的大单核细胞,周围有一层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浸润。在周围神经鞘内和肌肉组织内也可形成小结。
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呈隐匿发病,进行性关节受累,但也可急性发病,同时累及多个关节.炎症关节最敏感的体征是压痛.多数活动性发炎关节最终要出现 滑膜增厚,这是最具特异性的体征.典型病例其手部小关节(特别是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足,腕,肘及踝关节呈对称性受累,但最初表现可发生在任何关节.
晨起后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僵硬超过30分钟者常见.午后可出现疲劳与不适.关节畸形可发展迅速,尤其是屈曲挛缩.手指尺侧偏移,同时伸肌腱从掌指关节滑脱,这是本病典型的体征.腕管综合征可能是由于腕关节滑膜炎所致.腘窝囊肿破裂酷似深静脉血栓形成.
皮下类风湿结节一般不是早期表现,但可能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其他关节外表现有内脏结节,引起小腿部溃疡和多发性单神经炎的血管炎,胸膜或心包积液,淋巴结病,Felty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巩膜外层炎或其他关节外表现等.可有发热,通常为低热,但成人Still病除外.Still病为一种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样多关节炎,伴明显的全身症状.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病变后期常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高粘滞综合征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增加血浆粘度,以巨球蛋白(如IgG)最明显。血粘度增加,血流缓慢,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心力衰竭、腹痛、肠系膜动脉栓塞、皮肤紫癜和溃疡等。类风湿因子IgM和IgG复合物均可形成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三、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有IgM、IgG和IgA类风湿因子。其中以IgM类风湿因子含量较多、故目前多测定IgM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本病。因为它可被其它血清蛋白所掩蔽。或由于在血清中被有高度亲和力的抗体所结合,而不易检出。
四、X线检查 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
中医治疗
1.风湿相搏,郁而化热证:关节肿痛,有灼热感,伴肌肉酸痛,自汗恶风,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缓或数。核风除湿清热。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湿凝滞证:关节剧痛如掣,四肢拘急,不可屈伸,恶寒肢冷,身重,苔白而润,脉弦或紧。温经散寒除湿。代表方:乌头汤合术附汤加减。
3.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代表方:活络丹加减。
4.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疼痛,畏寒喜温,阳痿早泄。舌质淡,苔白,脉细数。补益肝肾,祛风止痛。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5.肾阳虚微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温肾壮阳。代表方:《金医》管气丸加减。
[临床疗效]治疗375例,临床治愈258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沉降至正常范围,关节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50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沉恢复正常范围,关节功能有改善)65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理化检查指标无恢复)2例。
...
施今墨抗老防衰丸有何功效?
施今墨抗老防衰丸有何功效?
施今墨抗老衰丸是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集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种抗老防衰的药剂。主要成分为:黄芪、枸杞、桑椹、芡实各20分,党参、黄精、首乌、黑豆、五味子、玉竹、紫河车、葡萄干、白术、大生地、菟丝子各10分,大熟地、麦冬、莲子、山萸肉、炙甘草、怀山药,柏子仁、龙眼肉、丹参各5分、乌梅2 分。共研末,和蜜为丸,每服9克早晚长期服用。方中黄芪培元气,补虚损;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肠;茯神养心安神;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党参补中益气,生津;黄精补脾润肺,养阴生津;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黑豆利水、祛风、活血、解毒;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汗,涩精止泻,安神;玉竹滋阴润燥,除烦止渴、柔筋、强心;紫河车补气、养血、温肾、益精;葡萄干滋阴润肺;白术健脾、和中、燥湿、利水;生地清热养阴、凉血、润燥;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明目;熟地滋阴补肾精;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莲子养心益肾,健脾止泻;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止汗;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怀山药健脾止泻,补肺益肾;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龙眼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丹参活血祛瘀,安神宁心;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虫。长期服用此抗老防衰丸,可以补元气,固精血,保脏腑三功效。
脊髓灰质炎(方数:9)
脊髓灰质炎(方数:9)

脊髓灰质炎 (方数:9)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弛缓性麻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临床以发热,伴有咳嗽、咽痛,或呕吐、泄泻、腹痛,全身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弛缓萎缩等为主要表现。潜伏期为3一35天。前驱期数小时至3一4天,起病缓急不一,低热或中度发热、乏力、咽痛、咳嗽或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多数患者体温下降而迅速痊愈,称为须挫型;少数进入瘫痪前期,体温再次上升,除呼吸道、肠道症状外,往往出现头痛、全身肌痛伴有感觉过敏或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一般经3一4天热降、症状消失而愈。少数进入瘫痪期,在起病后  2一10天,可突然出现肢体瘫痪或逐渐加重,轻症1一2天后不再进展,多数在体温下降后瘫痪停止发展。据瘫痪出现部位和程度,临床还分脊髓型麻痹、延髓型麻痹、脊髓延髓型麻痹、脑型麻痹等类认。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一种圆形的微小病毒,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强,低温下可长期存在。l一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均可排出病毒,由于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很短,故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本病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当时流行情况和接触史。脑脊液的检查有助诊断,瘫痪前期脑脊液即有明显变化,外观清沏或微浊,压力稍高,细胞数每立方毫米数十至数百,偶然见到100O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质量逐渐增加且持续较久。恢复期血一清较早期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长亦有助于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除一般疗法外,于重症患者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对瘫痪肢体可用理疗以促进恢复。此外无特殊治疗方法。
中医学对本病很早就有论述,如《内经》中就有“五脏使人痿”之说,疾论中将疫证分为痿甓、脉疾、筋痪、内痿、骨痿等,且很早就认识到本病是一种时疫性疾病,有较为强烈的传染性。对本病急性期,一般用清热解毒、利湿疏风等法治疗;若湿热已尽,则多子补养气血、调补肝肾之剂。临床上可分为:(l)邪犯肝胄,肺失清肃,胃失和降,治宜解表清热,利湿通络;(2)邪窜经络,湿热内蕴阳明,熏蒸于里,窜犯经络,治宜清热解毒,宣络利湿;(3)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气血受损,治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4)肝肾亏损,肝肾两伤,筋脉失养,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经络。此外,更有邪陷心肝,治予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痰阻肺络。治用豁痰理气等辩证论治法。(赵章忠)
方     名
膏葛芩连汤
苍防独活汤
大造丹
五妙汤
补筋汤
田基黄煎剂
通经活血膏
起痿丸
麻痹汤
...
抗肿瘤中成药
抗肿瘤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无数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门实践医学,有它自身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治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医药学的全面振兴,中医肿瘤学亦得到了较快发展。从肿瘤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探讨与整理到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经方的收集与临床验证,从中医肿瘤辩证论治规律的总结到单药、复方的休内外试验,从中医单一治疗到中西医有机统一的复合治疗,等等,各个研究领域无不涉及。自20世纪50年代从植物药长春花中发现了具有抗癌活性的长春碱以来,近40余年国内外对从植物中寻找新的抗癌成分的兴趣日益浓厚。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筛选抗肿瘤植物约3000 种,盖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于1955年成立国立癌症化疗服务中心,投以巨资,每年从5~15个国家接受3500~4000种植物样品进行筛选,已发现 1283属2591种植物中有1583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从化疗药物研究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是烷化剂发展的鼎盛时期,而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是植物药、抗代谢药、抗生素类及铂类药物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中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植物药多达近百种。其中最常用的亦近20余种。其中紫杉醇、喜树碱衍生物及维生素甲类化合物抗肿瘤的作用的证实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抗癌药物的三大发现。部分抗肿瘤植物的发现受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经方、验方之启迪。因此,努力发掘传统医学治疗肿瘤的宝库将会有力推动植物、矿物、虫类中有效抗肿瘤成份的发现。
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发展原因并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遗传、激素、营养、免疫等多种因素,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常细胞核基因的异常改变。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及七情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损是形成肿瘤的主要因素;气机不利、瘀血阻滞、湿痰凝聚、毒邪内聚、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的主要机制;气滞血瘀型、痰温凝聚型、热泪盈眶毒内结型、气血虚弱型或多种证型的复合则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证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扶正固本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四大基本法则。一般而言,与肿瘤相关的中医治疗大法主要有解毒驱邪、软坚散结、活血消瘀、化痰除湿、消食导滞、疏通经络、理气消胀、通腑泻热、利水消肿等治实之法,以及补益气血、养阴清热、温阳散寒、健脾益肺、和胃水中、补益肝肾等治虚之法。众多治法的合理选择必须建立在中医审证求因之基因上,只有在审因论治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准确地遗方用药。
大蒜新素
[药理作用]大蒜为百合科植物的鳞茎,其主要抗肿瘤成分可能为大蒜新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损伤瘤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结构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大蒜提取液对大鼠腹水肉瘤mtK-III、小鼠腹水瘤细胞有抗有丝分裂作用,延长接种肠癌的腹水型及实体型两种瘤株小鼠的寿命;腹腔及瘤体内注射 50~100mg/kg,对动物多种实体瘤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40%~50%。另外,大蒜新素尚有防癌作用。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5  6
 
[临床应用]可用于鼻咽鳞癌,淋巴上皮癌,肺小细胞未分化癌,胃腺癌等,常与放、化疗联合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40mg。
静脉滴注:每次60~120mg,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中。
[不良反应]偶可致局部刺激或疼痛,长期静脉用药可发生静脉炎。
[制剂规格]胶丸:20mg/粒;注射剂:30mg/2ml。
复方在生注射液
[主要成分]本品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延胡索、三七等中药加工提取而成。
[药理作用]本品对肺癌]肝癌]胃癌细胞仍直接杀伤或抑制作用,阻止瘤细胞有丝分裂;尚有一定的镇痛、抗炎、止血及增强免疫作用。
[临床应用]可用于减轻肺癌患者的咳嗽、咯血、胸痛、气促等症状。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日40~80ml,溶于5%葡萄糖液500ml,5周为1疗程。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
[制剂规格]注射剂:620mg/20ml。
[贮 藏]密闭、干燥处保存。
槐果碱
[中文别名]苦甘草碱、脱氢苦参碱,西豆根碱甲素。
[外 文 名]Sophocarpine.
[性 状]本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苯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药理作用]本品是从苦豆子的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对瘤细胞分裂增殖有直接抑制作用。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4  5  6
 
[临床应用]试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宫颈癌等。
[用法用量]静脉或局部注射:每日200mg,10日为1疗程,可用7疗程。
[不良反应]有轻度的骨髓抑制作用。
[制剂规格]注射剂:10mg/支。
唐松草碱
[外 文 名]Thalicarpine.
[药理作用]本品为从唐松草中提取出的一种物碱,可抑制瘤细胞RNA、DNA及蛋白质合成,对骨髓无影响。
[临床应用]可用于肺癌、食管癌、胃癌、头颈部癌等。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周1次,每次1100mg/m2,静脉滴注2小时,6周为1疗程。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中枢抑制、心律不齐,及一定的肝肾毒性。
[制剂规格]注射剂:1000mg/支。
去氢吐根碱
[中文别名]去氢吐根碱。
[外 文 名]Dehydroemetine,Mebadin.
[外文缩写]DHF。
[药理作用]本品为吐根碱的消旋体,对癌细胞有丝分裂有一定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可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直肠癌、膀胱癌、舌癌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50mg,于早餐后服用,连服23日。
肌肉注射:每日60mg,连用10日,停10日再用。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制剂规格]片剂:50mg/片;注射剂:20mg/支。
肿节风
[主要成分]含琥珀酸、延胡索酸、黄酮甙、鞣质及树脂等。
[药理作用]本品对多数实验性肿瘤疗效难以肯定,且作用不稳定;另具有抗炎、解毒、止痛作用。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6
 
[体内过程]本品口服后2小时,其总黄酮胃肠含量最高,次为胆汁、肾、肝、血液等;5小时后,胃肠含量下降,胆汁中含量上升。24小时粪尿排泄量为48.5%。
[临床应用]可用于胰腺癌,胃癌,直肠癌,肝癌,食管癌等消化系肿瘤。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3次,每次0.75g,连服数月。
肌肉注射:每日2-4ml。
静脉滴注:每日10~20ml,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
[不良反应]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局部刺激及免疫功能抑制。
[制剂规格]片剂:250mg/片;注射剂:250mg/2ml。
龙乐片
[药理作用]本品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癌细胞有抑制及杀灭作用。实验结果证实,可阻止癌细胞向其他脏器转移。
[临床应用]可用于肝癌、贲门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肺癌、鼻咽癌及泌尿生殖系瘤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2.4~3.0g,对已经不能进食的患者,可用相同剂量溶化后服用。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制剂规格]片剂:0.3g/片。
[贮 藏]密闭、避光保存。
强力康
[主要成分]由灵芝、银耳、猴头菇等中药组成。
[药理作用]本品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细胞吞噬能力,升高白细胞,减轻放、化疗损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另外,栖品还可保护肝细胞免受中毒损伤,增加肝脏解毒作用,防治肝纤维化;对消化系统具有增加食欲、消胀、止痛作用。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4页  1  2  3  4  5  6
 
[临床应用]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治疗常见肿瘤及白细胞减少症、急慢性肝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1~2袋,温开水冲服。1疗程为7个月。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制剂规格]冲剂:5.0g/袋。
[贮 藏]密闭、室温下保存。
复方天仙胶囊
[主要成分]本品系由人参、青黛、乳香、没药、蟾酥、天花粉、冰片、麝香、蜂房、蜈蚣、土鳖虫、枯矾、黄芪、斑蝥威灵仙等20余种中药组成。
[药理作用]本品对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细胞株有一定抑制作用,对Hela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可使癌灶周围发生细胞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用于食管癌、胃癌以减轻吞咽困难及癌性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2~6粒,1月为1疗程,停用3~7日可继续服用。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胃部不适、恶心感,饭后或蜂蜜调服,可减轻此反应。
[制剂规格]胶囊剂:0.25g/粒。
莲花片
[主要成分]本品为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山慈姑、仙鹤草、莪术先进中药与5-氟尿嘧啶提取而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
[药理作用]本品对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维持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每3次,每次4。2g,饭后服。
不良反应]有轻度胃肠道反应。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5页  1  2  3  4  5  6
 
[制剂规格]片剂:0.7g/片(中药干浸膏0.245g,5-FU3.34mg)。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6页  1  2  3  4  5  6
...
针灸巧治面肌痉挛_中医美容
针灸巧治面肌痉挛_中医美容
面肌痉挛以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为特征,多呈进行性发展,可渐致同侧各面肌痉挛。若病因不除,甚至会双侧发作,令人一脸怪相,说话用眼均不方便。
 
根据《灵枢?官针》中有关“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记载,笔者将仿针刺与足部按摩结合起来,创竹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优于局部取穴针灸,对发病在一年以内者效果尤为显著。
具体方法是:选择坚韧的竹扦削制成竹针,消毒备用。取足部反射区之脑、三叉神经、肝、肾、眼、耳区,十四经穴太冲、太溪、解溪、涌泉。先行竹针点刺,再以指腹揉按之。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两天。可单针治疗,也可多针集束使用。
本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足部反射区原理设计的。治则遵循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养血舒筋,缓急制动,立意上病下取、以下治上。竹针能比金属针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多点集束式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和经络传导,使大脑皮质和受损神经获取充分的良性调节信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修复受损神经,或者解除病理性压迫和干扰,缓解面肌痉挛。
...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两类。其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两者均可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急性期可以不明显)。如急性肝炎的病程超过6月-1年,症状持续或肝功能试验仍有异常,即可认为已进入慢性阶段。“迁肝”的病情发展属良性,多数病人迁延多年后病情好转、稳定,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痊愈,极少数变为“慢活肝”。后者病情较复杂,且可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亦可有肝硬变的伴发,最终演变成肝硬变,预后较差。
本病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综合考虑。“迁肝”其急性期者病程超过半年以上,有的病人偶于健康检查时发现肝肿大或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或过去曾有急性肝炎巳愈多年,再次出现轻度症状或肝功能异常,临床症状轻微;体检可发现肝脏轻度增大,质软或偏中等,可有轻度压痛,脾脏多无肿大,亦无肝硬化体征;肝功能试验可完全正常或仅有少数个别指标轻度升高,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可阳性;肝活检肝小叶结构完整,门脉区境界清晰,伴慢性炎症性浸润,肝实质内亦有炎性浸润,此外还可有急性肝炎的一些征象,偶亦可有极少“碎屑样”坏死区。“慢活肝”亦可无急性肝炎病史,有急性期者往往病情连续或有间隔较短的缓解期,反复发作超过1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有轻度出血倾向,有的尚可有持续黄疸,亦可有肝外其它系统病变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表现等;体检肝脏肿大,质地中等或偏硬,有压痛,多数患者脾脏可扪及或轻度肿大,伴肝硬变者可有少量腹水,明显肝掌、蛛蜘痣等;肝功能试验明显异常,尤其是蛋白电泳示丙种球蛋白增高,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伴白球比例变小或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周围血象降低,特别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可阳性;肝活检肝小叶结构紊乱或破坏,门脉区有慢性炎症浸润累及小叶周围,肝细胞有坏死性病变,位于小叶肝细胞界板者为碎屑样坏死,门脉区之间或中央静脉与门脉区之间有桥形坏死,肝小叶内亦可有广泛坏死。
本病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除适当休息注意营养外,可用保肝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治疗,疗效均不够理想。
本病属中医“黄疸”、“湿阻”、“肋痛”、“虚证”、“症积”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由湿热之邪缠绵,日久正气损伤,由实致虚,形成肝郁脾虚,肝肾不足,脉络瘀阻等虚实夹杂的病理表现,其治疗亦可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139例,痊愈65例,好转37例。
...
阔叶十大功劳
全文:
阔叶十大功劳
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
Folium Mahoniae Bealei
(英)Leatherleaf Mahonia Leaf
别名 土黄柏、土、八角刺、刺黄柏、黄天竹。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rt.) Carr. 的叶。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4m。根、茎断面黄色、味苦。羽状复叶互生,长30~40cm叶柄基部扁宽抱茎;小叶7~15,厚革质,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14cm,宽2~8cm,先端渐尖成刺齿,边缘反卷,每侧有2~7枚大刺齿。总状花序粗壮,丛生于枝顶;苞片小,密生;萼片9,3轮,花瓣6,淡黄色,先端2浅裂,近基部内面有2密腺;雄蕊6;子房上位,1室。浆果卵圆形,熟时蓝黑色,有白粉。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于甘肃、河南、浙江、安徽等。
采制 全年可采,晒干。
性状 羽状复叶,小叶片7~15,对生,无小叶柄,多略皱缩,革质,广卵形,边缘反卷,每侧有刺3~5个,叶脉明显向背面突起,上表面绿色到灰绿色,下表面黄绿色。总叶柄圆柱形,直径约至5mm,着生小叶处膨大并有环纹。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小檗碱(berberine)等。
性味 性凉,味苦。
功能主治 补肺气,退潮热,益肝肾。用于肺结核潮热、、、腰膝无力、、耳鸣、肠炎、黄疸型肝炎、目赤肿痛。
附注  根、茎、果实亦入药。
 
...
骨碎补图谱
骨碎补图谱
 
【药
名】:骨碎补
【拼 音】:GUSUIBU
【英文名】: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
【来
源】:为蕨类植物药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
【功 效】:补肾,活血,止血。
【主
治】: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性味归经】:苦,温①《日华子本草》:"平。"②《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③《广西中药志》:"甘微苦涩,温。"
入肝、肾经。①《纲目》:"足少阴。"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③《本草再新》:
"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①《本草经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②《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③《得配本草》:
"忌羊肉、羊血、芸薹菜。"
【药物配伍】:1、配狗肾,治疗肾虚久泻。2、配自然铜,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症。3、配牛夕,治腰膝酸软疼痛,筋骨乏力,筋骨疼痛等。4、配熟地,补益肝肾,培元固本,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牙痛,目暗不明,腰酸腿软等。5、配茺蔚子,一寒一温,一行一补,相得益彰,治疗目暗不明。
 
【别
名】: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石庵闾(《开宝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LIU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原植物①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②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③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
【处方名】:骨碎补、碎补、猴姜、毛姜、申姜、生骨碎补、鲜骨碎补、炒骨碎补等
处方中写骨碎补、碎补、猴姜、毛姜、申姜均指生骨碎补。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晒干生用入药者。
鲜骨碎补为新鲜药材去杂质,洗净切片,鲜用入药者。
炒骨碎补为干净干燥之骨碎补片用砂子炒至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晾凉入药者。强筋壮骨、祛风胜湿功效增强。
【商品名】: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以根茎粗大、色棕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槲蕨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槲蕨药材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②中华槲蕨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③石莲姜槲蕨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石莲姜槲蕨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
④崖姜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药材产于广东,在辽宁、广东使用。⑤大叶骨碎补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大叶骨碎补药材产于广西、广东,在辽宁、广西、广东使用。
⑥海州骨碎补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冬、春采挖,除去叶片及泥抄,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拉丁名】:药材 Rhizoma Drynariae原植物槲蕨
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 中华槲蕨  Drynaria
baronii(Christ) Diels石莲姜槲蕨 Drynaria propinqua(Wall.)J.Sm.
崖姜 Pseudodrynaria coronans(Wall.) Ching光亮密网蕨Phymatodes
lucida(Roxb.) Ching 大叶骨碎补 Davallia orientalis C.Chr.
海州骨碎补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炮制方法】: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砂烫骨碎补: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①《本草纲目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②《日华子本草》:"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③ 《开宝本草》:"骨碎补,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④《本草图经》:"骨碎补,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⑤《本草衍义》:"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⑥《纲目》:庵闾主折伤破血,此物 (骨碎补)功同,故有庵闾之名。""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贸众叶,谓叶如庵闾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生药材鉴定】: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
20 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
l~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突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
l
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弱,味微涩。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显微鉴定:
槲蕨根茎横切面:呈长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或长圆形,外壁稍厚;鳞片基位于表皮凹陷处,细胞3-4列,壁厚,内含棕红色色素。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切向延长,凯氏点不甚清晰。分体中柱18-28个,排成扁圆形环;中柱鞘细胞多角形;木质部管胞多角形,直径6-40μm,中部较大,向两端渐次变小,发育几达两端将韧皮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壁增厚并充满黄棕色分泌物。
【中药化学成分】: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
,还含柚皮苷(Naringin)。含柚皮甙(naring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三萜类化合物有:何帕
-22(29)-烯(hop-22(29)-ene)、何帕-21-烯(hop-21-ene)、何帕-22-醇(hop-22-ol)、羊齿-9(11)-烯(fern-9(11)-ene)、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methyl-
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乙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ethyl-
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酮(24-methyl-
9,19-cyclolanost-25-en-3-one)、正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ic
acid)及β-谷甾醇等。
【中药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开,展距10cm,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柚皮甙斑点(Rf
=0.3)显棕色。
...
第六节 痴呆
第六节 痴呆
痴呆,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外出不知归途,不欲食,不知饥,二便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
呆者,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之谓也。本病在心脑病证中较为常见,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但以老年阶段最常见。据国外资料,在65岁以上老人中,明显痴呆者约占2%-5%,80岁以上者增加到15%—20%,如以轻中度痴呆合并估计,则要超过上述数字2-3倍之多。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今后本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本病属疑难病证,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本病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临床研究,疗效有较大提高。
古医籍中有关痴呆的专论较少,与本病有关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认识散在于历代医籍的其他篇章中。如《灵枢· 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从年老脏腑功能减退推论本病,与现代老年痴呆相似。明代以前,对痴呆的认识不很明确,至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首次立“癫狂痴呆”专论,澄清了过去含混不清的认识。指出了本病由多种病因渐致而成,且临床表现具有“千奇百怪”、“变易不常”的特点,并指出本病病位在心以及肝胆二经,对预后则认为本病“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都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至今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亦立有“呆病门”,对呆病症状描述甚详,且分析其成因在于肝气之郁,而最终转为胃气之衰的病理转化过程,其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受累,髓减脑消而病。陈氏并提出本病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的治法。立有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以成年人痴呆为主,小儿先天性痴呆不在讨论之列。西医学的痴呆综合征,包括 Alzheimer痴呆、血管性痴呆、正常压脑积水、脑肿瘤、麻痹性痴呆、中毒性脑病等。但不包括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当上述疾病出现类似本节的证候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因以内因为主,由于七情内伤,久病不复,年迈体虚等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虚,痰瘀阻痹,渐使脑髓空虚,脑髓失养。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证候特征以气血、肾精亏虚为本,以痰浊、瘀血之实邪为标,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1.脑髓空虚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一身之主。由于年老肾衰,久病不复等,导致脑髓空虚,则神机失用,而使智能、思维活动减退,甚至失常。
2.气血不足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多因年迈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心之气血虚衰,神明失养而心神涣散,呆滞善忘。
3.肾精亏损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脑为髓海。年老、久病,致肾精亏损,脑髓失充,神机失控,阴阳失司而呆滞愚钝,动作笨拙。
4.痰瘀痹阻七情所伤,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涩不行,气滞血瘀,蒙蔽清窍,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胃功能失调,不能转输运化水湿,酿生痰湿,痰蒙清窍;痰郁久化火,扰动心神,均可使神明失用。或瘀血内阻,脑脉不通,脑气不得与脏气相接,或日久生热化火,神明被扰,则性情烦乱,忽哭忽笑,变化无常。
总之,本病的发生,不外乎虚、痰、瘀,并且三者互为影响。虚指气血亏虚,脑脉失养;阴精亏空,髓减脑消。痰指痰浊中阻,蒙蔽清窍;痰火互结,上扰心神。瘀指瘀血阻痹,脑脉不通;瘀血阻滞,蒙蔽清窍。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纷繁多样,总以渐进加重的善忘前事、呆傻愚笨以及性情改变为其共有特征。
1.善忘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并渐进加重,初期可见患者对近事遗忘;平时经过的事情,似是而非,记忆不全,常不自觉地进行虚构而被认为“说谎”。进而发展为近事及远事记忆能力均减退,甚至不能记起自己的年龄、出生年份等。
2.呆傻愚笨表现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思维迟钝:注意力集中困难,渐至计算力明显下降;动作笨拙,时常发生错穿衣服、系错钮扣等现象,重者不能自理。
3.性情改变情绪变化无常,不能自控,不修边幅,自私多疑。或表现抑郁,闭门独处,寡言少语;或表现亢奋,忽哭忽笑,言辞颠倒。重者表现为攻击行为,妄想,幻听幻视等。
【诊断】
1.智能缺损,其严重程度足以妨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轻度: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降,尚保持独立生活能力;中度:除进食、穿衣及大小便可自理外,其余生活靠他人帮助;重度: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记忆近事能力减弱,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常有遗忘。
3.抽象概括能力明显减退;或判断力明显减退;或失语、失用、失认,计算、构图困难等。
4.性格改变,孤僻,表情淡漠,语言噜嗦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的欣快,易于激动或暴怒,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等。
5.起病隐袭,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起病较急。
6.精神检查、颅脑Cr、删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郁病痴呆的神志异常需与郁病中的脏躁一证相鉴别。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且无智能、人格方面的变化。而痴呆可见于任何年龄,尤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并伴有明显的智力、记忆力、计算力及人格情感的变化。
2.癫病癫病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俗称“文痴”,以成年人多见。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重症痴呆患者与癫病在精神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精神检查、Cr、Mm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3.健忘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动作笨拙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痴呆根本不知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而易忘,且健忘不伴有神志障碍。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精神检查、CT、Mm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明虚实与主病之脏腑。本虚者,辨明是气血亏虚,还是阴精衰少;标实者,辨明是痰浊或痰火为病,还是瘀血为患。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应分清主次。并注意结合脏腑辨证,详辨主要受病之脏腑。
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因而补虚益损,解郁散结是其治疗法。同时在用药上应重视血肉有情之晶的应用,以填精补髓。此外,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训练与锻炼有助于康复与延缓病情。对脾肾不足,髓海空虚之证,宜培补先天、后天,使脑髓得充,化源得滋。凡痰浊、瘀血阻滞者,当化痰活血,配以开窍通络,使气血流通,窍开神醒。
分证论治
·髓海不足
症状:智能减退,记忆力和计算力明显减退,头晕耳鸣,懈情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方药:七福饮。
方中重用熟地以滋阴补肾,以补先天之本;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用以强壮后天之本;当归养血补肝;远志、杏仁宣窍化痰。本方填补脑髓之力尚嫌不足,可选加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晶,以填精补髓。还可以本方制蜜丸或膏滋以图缓治,也可用河车大造丸大补精血。
·脾肾两虚
症状: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气短懒言,肌肉萎缩,食少纳呆,口涎外溢,腰膝酸软,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方药:还少丹。
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滋阴补肾;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温补肾阳;杜仲、怀牛膝、楮实子补益肝肾;人参、茯苓、山药、大枣益气健脾而补后天;远志、五味子、石菖蒲养心安神开窍。如见气短乏力较著,甚至肌肉萎缩,可配伍紫河车、阿胶、川断、杜仲、鸡血藤、何首乌、黄芪等以益气养血。
若脾肾两虚,偏于阳虚者,出现四肢不温,形寒肢冷,五更泄泻等症,方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再加紫河车、鹿角胶、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若伴有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瘦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者,是为肝肾阴虚,可用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
·痰浊蒙窍
症状: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方药:洗心汤。
方中人参、甘草益气;半夏、陈皮健脾化痰;附子协助参、草以助阳气,俾正气健旺则痰浊可除;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石菖蒲芳香开窍;神曲和胃。脾气亏虚明显者,可加党参、茯苓、黄芪、白术、山药、麦芽、砂仁等健脾益气之晶,以截生痰之源。若头重如裹、哭笑无常、喃喃自语、口多涎沫者,痰浊壅塞较著,重用陈皮、半夏,配伍胆南星、莱菔子、佩兰、白豆蔻、全瓜蒌、贝母等豁痰理气之品。若痰郁久化火,蒙蔽清窍,扰动心神,症见心烦躁动,言语颠倒,歌笑不休,甚至反喜污秽等,宜用涤痰汤涤痰开窍,并加黄芩、黄连、竹沥以增强清化热痰之力。
·瘀血内阻
症状: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暗晦,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中麝香芳香开窍,并活血散结通络;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大枣、葱白、生姜散达升腾,使行血之晶能上达巅顶,外彻肌肤。常加石菖蒲、郁金开窍醒脑。如久病气血不足,加党参、黄芪、熟地、当归以补益气血。瘀血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虚明显者,可加当归?鸡血藤、三七以养血活血。瘀血日久,郁而化热,症见头痛、呕恶,舌红苔黄等,加丹参、丹皮、夏枯草、竹茹等清热凉血、清肝和胃之晶。
【转归预后】
本病的虚实之间可以转化,属实证的痰浊、瘀血日久,若耗伤气血,损及心脾肝肾,或脾气不足,生化无源;或心失所养,神明失用;或肝肾不足,阴精匮乏,脑髓失养,转化为虚实夹杂之证。而虚证病久,气血亏乏,脏腑功能受累,气血运行失司,或积湿为痰,或留
滞为瘀,也可见虚中夹实之证。故临床以虚实夹杂多见。
痴呆的病程多较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部分精神症状可有改善,但不易根治。治不及时及治不得法的重症患者,则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摄】
精神调摄,智能训练,调节饮食起居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对由其他疾病所致的痴呆,应积极查明病因,及时治疗。良好的环境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及饮食调养等一般处理,颇为重要,适当的医护措施可促进其一般健康水平和延缓其精神衰退进程。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解除情志因素。对轻症病人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智能训练,使之逐渐掌握一定的生活及工作技能;对重症病人则应注意生活照顾,防止因大小便自遗及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感染等。要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结语】
痴呆属老年常见病。其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久病不复为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性则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痴呆的辨证要分清虚实,辨明脏腑。治疗原则虚则补之,以补益气血和补益阴精为主,由于肾与髓密切相关,因而补肾是治疗虚证痴呆不可忽视的一面;实则泻之,以豁痰化瘀为主,又因痰瘀之邪阻滞,脑之神机不用,故应适当配伍开窍通络之法。至于虚实夹杂证,当分清主次,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主要分为四个证型:髓海不足,治以补肾益精,填精养神,方用七福饮;脾肾两虚,治以补肾健脾,益气生精,方用还少丹;痰浊蒙窍,治以健脾化浊,方用洗心汤;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开窍醒脑,方用通窍活血汤。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调摄与智能训练。
【文献摘要】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景岳全书·癫狂痴呆》:“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
《辨证录,呆病门》:“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石室秘录,呆病》:“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而悠悠如失也,……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故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
【现代研究】
·临床诊断的研究
1990 年5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与内科学会在北京制定的《老年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认为:诊断本病主要从记忆、判定、计算、识别、语言、思维能力减退,个性、人格改变,年龄在60岁以上亦可在50-59岁之间,起病发展缓慢,病程长等10个方面加以判定[中医杂志 1991;(1):56)。张氏则根据病史持续1年以上,具有成年后进行性加重的智能障碍、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经神经系统详细检查,并按1286年龚氏等制定的成人智能量表评定总分及等级,用长谷川式简易智能测验法测得智能分数来诊断本病.C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158]。
·病因病机的探讨
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D)和阿茨海默型痴呆(AD),病位在脑,病因以内因为主,其共同的病理因素为虚、痰、瘀,以虚为本,以实为标。王氏等认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原因为年高肾精衰枯,七情内伤,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痰浊内伤,气滞血瘀而致[中国医药学报1994;(2):19]。主要病因病机包括:①心肾不足、痰瘀郁火:如姚氏认为心之气血不足:肾之精气亏损、脑髓失充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新中医1991;(1):55]。②肝脾肾虚、痰瘀阻窍:如许氏认为本病以肝肾阴虚、髓海失充,脾肾阳虚、脑髓失养为本;痰浊蒙蔽、机窍不利,瘀血内停、脉络阻滞为标,虚实多夹杂为患[中医杂志1992;(7):19L③气滞或气虚致瘀:如黄氏认为VD主要病因为气虚和血瘀致脑络不通、脑失所养[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3):18儿④气虚精亏、风火痰瘀:如刘氏认为年老正衰、起居失常、劳逸不当等致脏腑虚损,气血衰伤,进而使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瘀血阻络蒙窍[中医药信息1992;(2):3]信原敬二郎从社会、心理角度认为本病乃是老人渐被家属和社会疏远等情志原因而导致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3):15]。
·证候分类与论治
《标准》据痴呆主证外的兼证的不同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分为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实证分为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
以补为主的治法,①补肾填精益髓法,姚氏以二仙汤加味治疗老年期痴呆初期患者[新,中医1991;(1):55);②滋养肝肾法,邓氏以自拟补肾益脑汤治疗肝肾阴亏痴呆证20例,总有效率95%[中国医药学报1991;(3):13];③调心补肾法,郭氏对呆病虚证之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型,分别以补肾阴为主,稍佐阳药;补心气血为主加滋肾阴的方药治疗[中医药研究1991;(1):16);④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法,王氏治疗心脾痴呆症,以归脾汤合养心汤加减[中医杂志1994;(9):526);⑤补脾益肾,王氏认为脾肾不足型痴呆,治疗以还少丹、归脾汤加减;阳虚明显者,以金匮肾气丸加减[中国医药学报 1994;(2):19]。以通为主的治法,有侧重于或祛瘀或祛痰或清火降浊的不同。偏重于祛瘀的如张氏用醒脑康冲剂(含丹参、川芎、当归等)治疗成人痴呆5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i匕京中医1990;(4):29];偏重于通络涤痰的如邓氏治疗中风痴呆之痰瘀痹阻证,以《辨证录》之洗心丹加丹参、赤芍[中国医药学报1991;(3):13);清火降浊的如隆氏等用清开灵注射液合洗心汤治疗痴呆10例有效[中国医药学报1991;(6):30)。通补兼施的治法,如廖氏以补肾活血化痰的脑力康(熟地、黄精、丹参、远志等10味中药)治疗AD、V13共31例,结果10例AD总有效率40%,21例 VD总有效率85.7%[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0)。
·实验研究
近年来,以AD、VD动物模型观察中医药干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组织学以及神经递质、代谢机能等方面改变的影响,探索痴呆发病及治疗机理,为近年来实验研究重点。如吴氏用复方益智液,观察其对中枢胆碱能系统损害所致的痴呆模型,在水迷宫分辨学习训练和被动回避条件反射中学习及记忆成绩的作用。结果发现治疗组学习、记忆成绩比喜德镇对照组及空白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11]。蔡氏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到,服用健忆口服液后,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老年人血浆和老年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cAMP及红细胞内SOD活性均增高,与服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203]。唐氏报道益脑冲剂可提高大脑中动脉凝闭大鼠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2):29]。
...
壮骨关节丸是什么药?
壮骨关节丸是什么药?
壮骨关节丸是由深圳南方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曾荣获全国医药科技成果奖。主要万分为狗脊、淫头号藿、独活、骨碎补、木香、鸡血藤、川断、熟地,其中狗脊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脊酸痛,风湿久痹等症;淫羊藿强筋骨、祛风湿、温肾助阳;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骨碎补补肾、祛风湿、活血;木香行气止痛;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川断即续断能补肝肾,强筋骨;熟地滋阴补肾,补血。诸药合用可以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主要用来治疗腰椎、颈椎、足跟部位、四肢关节以及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又叫骨刺或骨赘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骨关节的生理性改变,没有任何症状,仅有少部分人因骨质增生部位不同而有压迫或刺激症状。西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壮骨关节丸为中医药类中治疗骨质增生效果较好的药物之一。
口服,每日两次,早、晚饭后各服6克,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需要连服1~3个疗程才能收到明显效果,连续服用3个疗程效果更好。
上消化道出血药膳方
上消化道出血药膳方
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可用药膳进行调治,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以下就分别介绍黄花菜饮、参芪三七炖鸡、旱莲红枣茶、栀子仁粥四种药膳的作法。
 
黄花菜饮
功效: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胃热或肝火者的辅助治疗。
配料:黄花菜、鲜藕(切片)各60克,白茅根30克。
制作:将3者共煎汤。
服法:做汤饮。
参芪三七炖鸡
功效:补气止血。
配料:嫩母鸡1只,黄芪、党参各15各,白术9克,三七、陈皮各6克。
制作:
1、将嫩母鸡宰杀、去内脏后洗净,把黄芪、党参、白术、三七、陈皮用纱布袋盛好,放入鸡腹腔内。
2、将鸡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并加入适量葱、姜、食盐,用文火炖至鸡烂熟,取出药袋。
用法:食肉喝汤。
旱莲红枣茶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补血。
配料:鲜旱莲草50克,红枣8~10枚。
制作:二者放入锅中,加清水2碗,煎至1碗。   用法:每日2次,去渣饮汤。
栀子仁粥
功效: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肝火旺者可以此粥作为辅助治疗。
配料:白茅根30克,藕片40克,大米100克,栀子仁细末6克。
制作:将白茅根用水煎,滤汁,去渣,入鲜藕片、大米,同煮为粥,粥将熟时,调入栀子仁细末,稍煮即成。
用法:每日服2次。
...
第四节 中风病
第四节 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 “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近年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疗方法多样化,疗效也有了较大提高。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临床表现】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1.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者,也有一侧肢体瘫痪不遂者;病人起病可仅为偏身力弱,而进行性加重,直至瘫痪不遂,或起病即见偏身瘫痪。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期,多遗有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织发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孔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5.血压、脑脊液检查、-服底检查、颅脑Cr、真OU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病痛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5.痿病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悯。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涤痰汤涤痰开窍。瘀血症状突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红花等药物剂量,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黄通腑泻热凉血,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化痰通络汤,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化;配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伴头晕、头痛加菊花、桑叶,疏风清热;心烦易怒加丹皮、郁金,凉血开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黄。若症见神识恍惚,迷蒙者,为风火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方中生大黄荡涤肠胃,通腑泄热;芒硝咸寒软坚;枳实泄痞;厚朴宽满。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加丹参活血通络。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星蒌承气汤,方中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
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热积滞较甚而出现躁扰不宁,时清时寐,谵妄者,此为浊气不降,携气血上逆,犯于脑窍而为中脏腑证,按中脏腑的痰热内闭清窍论治。
针对本证腑气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半身不遂等症进一步好转;二可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达到防闭防脱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故此方亦常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等破血通络之品。
·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
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方中怀牛膝补肝肾,并引血下行;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滋养阴液,以制亢阳;茵陈、麦芽、川栋子清泄肝阳,条达肝气;甘草、麦芽和胃调中。并可配以钩藤、菊花熄风清热。挟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中腑脏』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
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安宫牛黄丸可辛凉透窍。
若痰热内盛,喉间有痰声,可加服竹沥水20-30d,或猴枣散0.3-0.6g以豁痰镇痉。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有力者,可加龙胆草、栀子以清肝泻火;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者,削口生大黄、枳实、芒硝以通腑导滞。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症状: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扶助正气。苏合香丸芳香化浊,开窍醒神。寒象明显,加桂枝温阳化饮;兼有风象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加丹参。
此证即为辨证要点中所提之脱证。
中风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要以开闭、固脱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后遗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进康复。
1.阳闭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i静滴,每日2次。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痰多化热者用穿琥宁静滴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可辨证选用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
2.脱症可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滴注。
3.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EP、大川乌头、红海蛤各lOOg,捣为末,每周用15-20g,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em,外敷左右脚心,再令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每周2次。
4.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转归预后】
中风病的病死率与病残率均高,其转归预后与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治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关系密切。
中经络无神志障碍,而以半身不遂为主,病情轻者,3-5日即可稳定并进入恢复期,半月左右可望痊愈;病情重者,如调治得当,约于2周后进入恢复期,预后较好。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证候的病机特点重视辨证施护。但有少数中经络重症,可在3-7天内恶化,不仅偏瘫加重,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而成中脏腑之证。中脏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预后不佳。中脏腑之闭证,经抢救治疗而神志转清,预后较好。如由闭证转为脱证,是病情恶化之象,尤其在出现呃逆、抽搐、戴阳、呕血、便血、四肢厥逆等变证时,预后更为恶劣。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往往恢复较慢且难于完全恢复。若偏瘫肢体由松弛转为拘挛,伴舌强语謇,或时时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属正气虚乏,邪气日盛,病势转重。若时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则有复中的危险,应注意预防。
【预防与调摄】
中风病的预防,在于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重视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节饮食是指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远房帏是指节制性生活。调情志是指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七情伤害。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尤其是中脏腑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重点注意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以了解闭、脱的转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肠道的通畅。防止肺部、口腔、皮肤、会阴等部位感染。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循序渐进。病情稳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训练,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结语】
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文献摘要】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医经溯涸集,中风辨》:“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以予观之,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景岳全书·非风》:“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证治汇补,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
【现代研究】
·病因病机的探讨
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经历了从外因论到内因论的发展过程。近代学者多认为,中风病皆由内因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任氏认为中风病是由于邪气上犯脑髓血脉,下侵脏腑经络,引起脑髓神机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所致[吉林中医药1983;(4):12)。王氏提出,“气血逆乱犯脑”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痰瘀互阻,气机出入升降失常,是中风病急症的主要发病机理,认为“风”指病势而言,说明起病急骤,而痰热瘀血为生风之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9):1)。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分析,认对中风病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而产生的。
·辨证论治的研究.
1.辨证规范化、定量化研究1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提出了病名、病类及证类诊断标准,对中风病的规范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科研观察病例创造了条件,也为临床治疗、疗效评定、科研及学术交流、中药新药开发、临床药理研究指导原则的制订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表明我国中风病中医诊断已达到新的水平。
近几年,有学者开始把计量学的内容渗透到中风病的量化诊断研究中,如王氏等引用国际量表学设计的原则,遵循中医学理论,并吸收了部分专家的经验,将中风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六大证候,选择有特征性的症、舌、脉作为辨证项目,经过临床验证及统计学处理,制订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并于1993年在全国急症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从而使中风病辨证诊断向客观化、定量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3):64)。
2.主要治法临床报道很多,归纳其主要治法:(1)出血性中风:张氏综述近5年的文献总结本病的主要治法包括辨证论治,及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开窍醒神、通腑泻热、益气化瘀、补肾活血为主的治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3):51儿陈氏、杨氏分别两次报道“逐瘀化痰口服液”(红参;、水蛭、生南星、生附子、生大黄等组成),总体看来该口服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效果较好,且无药物“反跳”作用,不影响血浆渗透压,认为该制剂可能是一个能透过血脑屏障的钙拮抗剂[中国中医急症1993;(6):243) [中国中医急症1995;(2):58];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出血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2):87)(中国医药学报 1996;(1):44)。(2)缺血性中风: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南氏综述了近15年来国内运用活血化瘀方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报道,表明中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预防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和良好效果[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2):46)。通腑化痰法治疗中风病来自于临床疗效总结,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由风、火、痰、瘀导致的腑实、窍闭证。王氏等运用化痰通腑饮(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158例,总有效率85.4%。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应用通腑法的三大指征[中国医药学报1986;(2):X]。
关于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近10多年来,中西医界对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进行了深人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其临床报道也较多。活血化瘀法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从近几年的临床观察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符合中医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及治血必先以祛瘀为要的理论。如樊氏综述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法结合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案、活血化瘀类成方及口服液制剂方案及活血化瘀静脉制剂方案三大类,并从CT扫描对脑出血治疗的动态观察、药理从对抗脑血肿、对抗脑水肿、对抗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他作用等方面研究了本类药物治疗该病的机理[中国中医急症1997;(3):129)。对于各家报告的疗效,则仍然存在选例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诸多问题。
·预防与康复的研究
近10年来,中风病的预防得到了重视。张氏等根据先兆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诊断230例中风先兆病人,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瘀滞、肾虚不足三型,分别辨证治疗予口服汤剂,同时设61例西药对照组,予阿斯匹林治疗,并服降脂降压等药,均以2个月为1疗程,半年内达“安全”的病例分别为98.7%、60.7%,中药防治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Cj匕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4):25)。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于1988年5月初步制订了《中风病预防方案》。199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脑病协作组又讨论通过了《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明确了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及防治措施等。
说明中风病的预防将是今后中风病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由于中风病致残率高,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要有大康复的概念。目前,虽有一些有效的康复方法,但尚无大宗病例的观察报告,未选出最佳康复治疗方案。
...
第六节 阳痿
第六节 阳痿
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失养而弛纵,引起yin茎痿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的一种病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阳痿为“阴痿”,《灵枢·经筋》称为“阴器不用”,在《素问·痿论篇》中又称为“筋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内经》把阳痿的病因归之于“气大衰而不起不用”、“热则纵挺不收”、“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和“人房太甚”,认识到气衰、邪热、情志和房劳可引起本病。《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说:“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认为本病由劳伤及肾虚引起。《济生方·虚损论治》提出真阳衰惫可致阳事不举。《明医杂著·男子阴痿》指出除命门火衰外,郁火甚也可致阴痿。至明·《景岳全书》立《阳痿》篇,始以阳痿名本病。该书论述其病因病机和治疗都较全面。·
西医学中的男子性功能障碍和某些慢性疾病表现以阳痿为主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命门火衰房劳太过,或少年误犯shou淫,或早婚,以致精气亏虚,命门火衰,发为阳痿,正如《景岳全书·阳痿》所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
2.心脾受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若忧愁思虑不解,饮食不调,损伤心脾,病及阳明冲脉,以致气血两虚,宗筋失养,而成阳痿。《景岳全书·阳痿》说:“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盖阴阳总宗筋之会,……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
3.恐惧伤肾大惊卒恐,惊则气乱,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渐至阳道不振,举而不坚,导致阳痿。《景岳全书·阳痿》说:“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4.肝郁不舒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汇。若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条达,不能疏通血气而畅达前阴,则宗筋所聚无能,如《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说:“又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
5.湿热下注过食肥甘,伤脾碍胃,生湿蕴热,湿热下注,热则宗筋弛纵,阳事不兴,可导致阳痿,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明医杂著·男子阴痿》按语中谓:“yin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热则萎悴。”
阳痿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以房劳太过,频犯shou淫为多见。病位在肾,并与脾、胃、肝关系密切。病机主要有上述五种,并最终导致宗筋失养而弛纵,发为阳痿。五者中以命门火衰较为多见,而湿热下注较少,所以《景岳全书·阳痿》说:“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脑床表现]
阳痿的临床表现以yin茎痿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为主。阳痿常与遗精、早泄并见。常伴有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阴囊 yin茎冷缩,或局部冷湿,精液清稀冰冷,精少或精子活动力低下,或会阴部坠胀疼痛,小便不畅,滴沥不尽,或小便清白,频多等症。
【诊断】
1.青壮年男子性交时,由于yin茎不能有效地勃起,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即可诊为本病。
2.多因房事太过,久病体虚,或青少年频犯shou淫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3.排除性器官发育不全,或药物引起的阳痿。
【鉴别诊断】
早泄早泄是指在性交之始,yin茎可以勃起,但随即过早排精,因排精之后yin茎痿软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性交。早泄虽可引起阳痿,但阳痿是指性交时yin茎根本不能勃起,或勃起无力,或持续时间过短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别有火无火阳痿而兼见面色觥白,畏寒肢冷,阴囊yin茎冷缩,或局部冷湿,精液清稀冰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无火;阳痿而兼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者,为有火。其中以脉象和舌苔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分清脏腑虚实由于恣情纵欲,思虑忧郁,惊恐所伤者,多为脾肾亏虚,命门火衰,属脏腑虚证;由于肝郁化火,湿热下注,而致宗筋弛纵者,属脏腑实证。
治疗原则
阳痿的治疗主要从病因病机人手,属虚者宜补,属实者宜泻,有火者宜清,无火者宜温。命门火衰者,真阳既虚,真阴多损,应温肾壮阳,滋肾填精,忌纯用刚热燥涩之剂,宜选用血肉有情温润之晶;心脾受损者,补益心脾;恐惧伤肾者,益肾宁神;肝郁不舒者,疏肝解郁;湿热下注者,苦寒坚阴,清热利湿,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的原则。
分证论治。
·命门火衰
症状: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阴囊yin茎冰凉冷缩,或局部冷湿,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右尺尤甚。
治法:温肾壮阳,滋肾填精。·
方药:右归丸合赞育丹。
方中鹿角胶、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韭菜子、蛇床子、杜仲、附子、肉桂、仙茅、巴戟天、鹿茸温肾壮阳,熟地、当归、枸杞子、山茱萸滋补肾阴,山药、白术健运脾胃。诸药阴阳相济,可达到“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目的。尚可加黄狗肾、锁阳、阳起石等以增补肾壮阳之力;加龟胶,与方中鹿角胶同用以补肾填精;加砂仁、陈皮以防诸药碍脾。
·心脾受损
症状: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健忘,胃纳不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
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枣仁、远志、桂圆肉养心安神,当归补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健脾安神之功。
·恐惧伤肾
症状: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夜寐不安,易醒,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益肾宁神。
方药:大补元煎.
方中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益肾,人参、当归、山药、炙甘草补益气血。可加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因恐则气下,还可加升麻、柴胡以升阳。
·肝郁不舒
症状:阳痿不举,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脘不适,胁肋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脉弦。有情志所伤病史。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
方中柴胡、白芍,当归疏肝解郁,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运脾胃,实土御木。
另可加香附、川栋子、枳壳理气调肝;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诸药相配,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益肾助阳之功。
·湿热下注
症状:yin茎痿软,阴囊湿痒臊臭,下肢酸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疏肝清热泻火,味苦坚肾;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阴、活血、凉血,与清热泻火药配伍,泻中有补,使泻火药不致苦燥伤阴。会阴部坠胀疼痛,小便不畅,余沥不尽,可加虎杖、川牛膝、赤芍等活血化瘀。
若症见梦中阳举,举则遗精,寐则盗汗,五心烦热,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伤,虚火妄动,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转归预后】
阳痿大多数属功能性病变,经过适当的治疗调养,一般可以得到治愈,预后良好。
【预防与调摄】
阳痿由房劳过度引起者,应清心寡欲,戒除shou淫;因全身衰弱、营养不良或身心过劳引起者,应适当增加营养或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性欲;由精神因素引起者,应调节好精神情绪;由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由药物影响性功能而致者,应立即停用。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夫妻暂时分床和相互关怀体贴,这些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结语】
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yin茎痿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的病证。阳痿的病因虽然复杂,但以房劳太过,频犯shou淫为多见。病位在肾,并与脾、胃、肝关系密切。本病主要是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肝郁不舒、湿热下注等,导致宗筋失养而弛纵所致。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别有火无火及分清脏腑虚实。阳痿的治疗主要从病因病机人手,属虚者宜补,属实者宜泻,有火者宜清,无火者宜温。命门火衰者,应温肾壮阳,滋肾填精,忌纯用刚热燥涩之剂,宜选用血肉有情温润之晶;心脾受损者,补益心脾;恐惧伤肾者,益肾宁神;肝郁不舒者,疏肝解郁;湿热下注者,苦寒坚阴,清热利湿。节制房室,戒除shou淫,调节好情志,都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文献摘要】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太阴司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雕痛,动转不便也。”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重订济生方·虚损论治》:“五劳七伤,真阳衰惫,……阳事不举。”
《明医杂著·男子阴痿》:“男子阴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经云壮火食气。”
《景岳全书·阳痿》:“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曰恐伤肾,即此谓也。故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又或于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临证指南医案,阳痿》:“又有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而已。”
【现代研究】
·男子性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
江氏等采用以疏肝益肾为法组成的兴阳振痿栓治疗功能性阳痿3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兴阳振痿栓由柴胡、枳实、蜈蚣、淫羊藿等组成,依法制成栓剂,治疗时每晚用栓剂1粒,睡前纳肛,连用10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观察3个疗程。结果兴阳振痿栓组近期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0%,与同时服用安慰剂的15例作的双盲对比观察表明,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功能性阳痿虽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但又与体质因素有关,肝郁肾虚是功能性阳痿的最常见病因[中医杂志1996;37(2):98]。
华氏等提出阳痿在临床上常见命门火衰、肾阴亏虚、精瘀精室、心脾两虚、肝气郁结、湿热下注等六种证型。命门火衰型临床表现:主症为阳痿不举。兼症有:畏寒肢冷,阴囊yin茎冰凉冷缩或局部冷汗多,腰膝冷痛,头晕耳鸣,小便清白、频多,精液清稀冰冷,精子活动力低下,舌淡苔薄润,脉尺无力,右尺尤甚。治法:补肾壮阳,温补命门。首选方:赞育丹。肾阴亏虚型主症为阳痿不举,或有自发勃起但临房即软。兼症有:性易兴奋且易软疲,五心烦热,盗汗,腰酸膝软,足跟疼痛,溲黄便干,头昏耳鸣,阴部湿汗,精液量少而粘稠,不易液化,前列腺液量少或难以取出,舌红少苔欠津液,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填精益肾。首选方:知柏地黄丸。精瘀精室型临床表现:主症为阳痿不举,或在无适当刺激时yin茎可以勃起,但性交时却痿而不用。兼症有:两侧肾区、足跟或足掌部、睾丸、yin茎、两侧少腹部针刺样疼痛,或睾丸坠胀疼痛,每于睡前或休息后加重,适当的活动后缓解,在无适当刺激情况下缓慢地渗出精液(化验小便时常可发现精子),会阴部坠胀疼痛,小便不畅,余沥不尽,头脑昏闷,思维迟钝,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液稠厚,呈团块状,量偏少,不易液化,舌质及龟头紫暗或有紫斑,脉涩不畅。治法:活血通精,养血益精。首选方:活血通精汤(当归、鸡血藤、淮牛膝、益母草、血竭等)。心脾两虚型临床表现:主症为性欲淡漠,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即痿软,且与忧思劳倦密切相关。兼症:面色萎黄无华,双目少神,心悸怔忡,劳则气短,神疲易倦,纳呆食少,夜寐不安,甚或失眠,遗精多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腹胀或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首选方:归脾汤。肝气郁结型临床表现:主症为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胸胁胀闷。兼症有: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性急易怒,胸胁或少腹胀痛,睾丸会阴部胀痛,纳呆,嗳气,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首选方:柴胡疏肝散。湿热下注型临床表现:主症为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兼症有:阴囊潮湿或瘙痒,口苦咽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或涩痛,大便溏臭,后重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利湿热。首选方:龙胆泻肝汤[中医杂志1995;36(7):394]。
李氏认为近年阳痿患者中器质性疾患所致比例有增高之势,治疗时应分辨清楚。功能性阳痿中以肾虚肝郁型多见,作者用自制兴阳冲剂(海狗肾、仙灵脾、巴戟天、山茱萸、柴胡、当归、白芍、鹿角胶、枸杞子等),治疗50例均符合肾虚肝郁阳痿和西医精神性阳痿诊断标准的患者,结果治愈21例占42%,显效15例占30%,有效7例占1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4):32)。
...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为视神经纤维变性的表现,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和视盘颜色苍白。病变位于视网膜,累及神经节细胞时,可出现由视网膜向颅内方向发生的萎缩,称为上行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萎缩征象一般出现较快;病变位于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可引起由颅内向视网膜方向发展的萎缩,称为下行性视神经萎缩,一般约经1~3 个月后,视盘才出现萎缩征象。
临床上一般从视盘的外观上,可区分为原发性(单纯性)视神经萎缩和继发性视性神经萎缩两种。
(一)原发性(单纯性)视神经萎缩:为视神经纤维退化,神经胶质细胞沿退化纤维排列方向递次填充,一般是由于球后段视神经,视交叉或视束受压、损伤、炎症、变性或血液供给障碍等所引起。临床上分为全部和部分萎缩两种,前者视盘全部呈白色或灰白色,边缘整齐,生理凹陷轻度下陷,筛板小点清晰可见,周围视网膜正常,视网膜血管无白鞘。常见于不合并有颅内压力增高之颅内肿瘤,如垂体肿瘤、颅脑外伤(颅底骨折等)、奎宁或甲醇中毒及绝对期青光眼等;后者依视神经损害部位不同而异,视乳头可为颞侧半苍白或鼻侧半颜色苍白,其中尤以颞侧半苍白最为常见,因为从该侧进入视神经之盘斑束最易受累,常见于球后视神经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但正常视盘在颞侧的神经纤维较细,血管较少,故颜色略淡,因此诊断时必须结合视野改变来决定。
(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为视神经纤维化,神经胶质和结缔组织混合填充视盘所致。多发生于晚期视盘水肿或视盘炎之后,视盘为渗出物结缔组织所遮盖,呈灰白色,污灰色或灰红色,边缘不清,生理凹陷模糊或消失,筛板小点不见,动脉变细,静脉狭窄弯曲,血管周围可有白鞘伴随,是为视神经炎型萎缩(neuritia  atrophy)。由广泛性视网膜病变性引起者,视盘呈腊黄色。常见病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弥散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边缘不清晰,血管很细,为视网膜型萎缩(retinitic atrophy)。
视盘颜色为什么变白,有人认为是视盘区的毛细血管消失所致,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组织学检查均不支持这种解释,近年来认为这是由于该处缺乏能传递光线的透明轴索,所有射入光线都是由遮盖视盘表面的不透明的胶质反向出来。
诊断
对早期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单纯地从视盘外观来判断,有时很难做出结论,因为视盘的颜色和边缘在正常人变异很大,如近视眼视盘颜色较正视眼稍白,婴儿又较成年人略白,其他贫血和白血病患者的视盘无萎缩,亦较正常人者白,远视眼的视盘边缘有的人也不清楚,因此有人认为视盘边缘上小血管数目的多少,对判断有无视神经萎缩的诊断有些帮助,这种小血管(是指不易辨出动脉或静脉者)正常人可有9-10条,如减少到7条以下,可能为视神经萎缩。另外用无赤光检眼镜检查眼底,正常的视神经纤维呈白细线条状,萎缩的视神经纤维,常呈杂乱斑点状。视野改变多为向心性缩小,尤以鼻侧周边视野发生最早,也有开始周边视野出现楔形缺损,继而向中心扩展,最后形成向心性缩小者。此外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尚可出现各种不同形状的视野缺损或暗点。
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早期采用大量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等药物以加强神经营养。硝酸士的宁1毫克球后注射,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有提高视觉兴奋作用。中药可用消遥散加减和补中益气汤等。新针疗养法,主穴为风池、睛明和球后,配穴为瞳子髎,丝竹空,光明、失明、合谷、肾俞和肝俞等。理疗可用碘离子透入等。
本病中医属“青盲”范畴,证属外观端好,视力日渐减退,终致失明。可从“视瞩昏眇”、“高风雀青、“.绿风内障”、“青风内障”、“暴盲”等证演变而成。也有由脑海病变.目系受累所致。在临床上本病是属致盲的一种严重眼病。本病大抵分为虚证与实证,虚证常属肝肾不足,心阴亏损,脾肾阴虚所致;实证乃属肝郁气滞,血瘀脉络,目系失养为患。虚证以补益肝肾,养血补血,补益脾肾为主;实证常用疏肝解郁法。
[临床疗效]治疗57眼,疗程平均30天,痊愈(视力恢复1.2以上)45眼;有效(视力提高2行以上)9眼。总有效率为94.7%。
...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如何治疗?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如何治疗?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在临床上常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视乳头水肿和帮助渗出吸收,特别是对伴有颞动脉炎的患者,大量激素不仅对患眼有帮助,且可预防另一只眼发病。
病因治疗:如伴有全身病者治疗全身病,如降低血压、降低血糖、降低血粘度、纠正贫血等。
降低眼压:口服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压,改善睫状后动脉的灌注压与眼压之间的不平衡,促进视乳头的血液循环。
血管扩张剂:如口服地巴唑、菸酸、球后注射妥拉苏林等。
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B12、ATP、辅酶A、肌苷等。
中医中药: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采用辨证分型治疗。肝郁气滞证予疏肝解郁、活血通络,逍遥散合失笑散加减;肝阳上亢证予滋阴潜阳、活血通络,大定风珠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气血两虚证予益气养血、化瘀通窍,熟地黄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肝肾亏虚证予补益肝肾,驻景丸加减。
...
施今墨抗老防衰丸有何功效?
施今墨抗老防衰丸有何功效?
施今墨抗老衰丸是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集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种抗老防衰的药剂。主要成分为:黄芪、枸杞、桑椹、芡实各20分,党参、黄精、首乌、黑豆、五味子、玉竹、紫河车、葡萄干、白术、大生地、菟丝子各10分,大熟地、麦冬、莲子、山萸肉、炙甘草、怀山药,柏子仁、龙眼肉、丹参各5分、乌梅2分。共研末,和蜜为丸,每服9克早晚长期服用。方中黄芪培元气,补虚损;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肠;茯神养心安神;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党参补中益气,生津;黄精补脾润肺,养阴生津;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黑豆利水、祛风、活血、解毒;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汗,涩精止泻,安神;玉竹滋阴润燥,除烦止渴、柔筋、强心;紫河车补气、养血、温肾、益精;葡萄干滋阴润肺;白术健脾、和中、燥湿、利水;生地清热养阴、凉血、润燥;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明目;熟地滋阴补肾精;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莲子养心益肾,健脾止泻;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止汗;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怀山药健脾止泻,补肺益肾;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龙眼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丹参活血祛瘀,安神宁心;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虫。长期服用此抗老防衰丸,可以补元气,固精血,保脏腑三功效。
...
口腔溃疡常发要重视
口腔溃疡常发要重视
口腔溃疡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症状,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过。通常,口腔溃疡经过休息、饮食调节、保持大便通畅等可以自愈,部分患者仅需局部用药或服用数帖中药而痊愈,一般不会对全身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但是如果一个或数个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甚至此起彼伏,疼痛难忍或伴有其它部位的溃疡(如外阴溃疡),则要高度重视,因为这种复发性溃疡很可能是一种免疫病——白塞氏病的警示信号。
白塞氏病又叫白塞氏综合征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虹膜睫状体炎三联症较常见。其中眼部症状多样,可表现为视力模糊、视力减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及飞蚊症等,严重者可导致失明。此外还有后针眼反应等。如果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就医时可能会把各个症状分别向不同专科的医生叙述,常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丧失接受最佳治疗方案的机会。
白塞氏病自古就有,男女均可发病,可见于各个年龄,以 35岁后多见,其发生、发展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中医称之为“狐惑”,且指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阴亏虚、外感湿热等密切相关,久之,湿热与气血相搏,湿、毒、淤相互胶结,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多年来,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依照不同的症型,分别采取清热解毒、清利湿热、解毒通脉、益气养阴、补益肝肾等治法,结果表明中医不仅可以控制溃疡的反复发作,而且可以调节免疫功能。
此外,根据该病病灶小、病位浅的特点,运用锡类散、冰硼散、黄柏和细辛研末局部吹敷,金银花、甘草等煎汤漱口,野菊花、地肤子、苦参等煎汤坐浴熏洗。临床实践证明予中药外用及中药内服治疗白塞氏病,溃疡的发作频率、发作个数及疼痛程度多数能在一个月左右得到缓解,继续给予数月中药治疗可进一步控制病情。
除了药物治疗外,平时要注意保护口腔卫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烧烤油炸和油腻食物,不吃辛辣及热性食品如辣椒、生葱、生姜、大蒜、烟、酒、羊肉等,忌劳累,保持心情愉快和大便通畅。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经络是机体内的一种体系,由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具有通行气血,协凋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是维持肢体之间、肢体与脏腑之间等机体功能活动协调统一的结构保证。肢体即四肢和外在躯体之谓,由肌肉、筋骨等组成,经络贯穿其间,四肢的协调活动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躯体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经络肢体病证以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机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临床特征,其证候必然与经络相关,因经络广泛联系于表里内外,参与其生理、病理活动,病理状态下,经络或因病邪侵犯,或因经络失养,或经络不畅而出现经络肢体病证。
兹将其基本证候分述如下。
·邪犯经络
1.主要脉症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或肿胀,或麻木不仁,或挛急抽搐,或弛缓,痿软,舌苔薄或黄或白或腻,脉多浮、弦.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为邪气所犯的肢体病变外,常伴有寒热证候。与邪犯卫表证的区别是:本证为邪壅经络,气血不畅,表现为肌肉筋骨绌急痿废的症状,如疼痛、肿胀、麻木、挛急、抽搐、弛缓、痿软等症。邪犯卫表证则为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卫表不和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等症,而无明显麻木、肿胀,更无痿废、抽搐等表现。
·经络空虚
1.主要脉症肢体麻木不仁,隐隐疼痛,绵绵不休,汗出,神疲,抽搐,肌肉萎缩,痿软不用,面浮,舌淡或红,苔薄或少,脉沉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空虚、筋脉失养之见症外,又有督脉挛急与失用之见症;与虚损劳伤证的鉴别是:本证仅限于经络空虚之见证;虚损则为气血津精亏耗,渐加重,甚至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之虚劳见症。
·血瘀阻络
1.主要脉症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肿胀变形,拘挛,抽搐,痿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而涩。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气滞血瘀之见症外,又有血瘀阻络、督脉拘急与失用之见症。与一般瘀血所致积聚等病的鉴别是:本证为经络肢体病,血瘀表现为肢体的疼痛、肿胀、麻木、挛急、抽搐、痿弱等症状;血瘀致积则表现为某部位的肿块、拒按、寒热、肌肤甲错等症。
·血虚筋急
1.主要脉症起病缓慢,头摇肢颤,甚则不能持物,继则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口角流涎,舌红或淡红,或舌体肿大,苔黄或白,脉沉弦而紧或沉弦有力,或沉虚或沉滑而濡。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筋脉拘急、失用之肢体震颤之见症外,还有神机受累之症。与痴呆的鉴别是:本证以筋脉拘急失用,肢体震颤为主症,或见神情呆滞;痴呆则以痴呆为主,精神、言行反常等症明显。
【病机述要】
1.邪犯经络多因感受外邪,直犯经络,或内伤因素,内生风痰瘀血阻滞经络,使经脉痹阻不通,气血不畅,故发生肢体关节疼痛、酸楚等症;邪聚之处可见肿胀;瘀血留经,经脉失养,故麻木不仁,或弛缓、痿软;风痰内动,则经脉挛急、抽搐。
2.经络空虚多因内伤所致,或因亡血失津,或气血生化不足,或疾病耗损阴精等症致经络空虚。气血不足,肢体经脉失养,故肢体麻木不仁,绵绵而痛;气不固津,血不养神,故汗出神疲;阴血亏耗,经血筋脉失营失养,血虚生风,故肢体强急、抽搐,久之可见肌萎、痿软不用等症。
3.血瘀阻络或因外感之邪蕴结血络,或外伤血络瘀阻,或情怀抑郁气不行血,或气虚血滞,亦可因痰浊阻滞经络而碍血行。血瘀经络,气血不畅,故肢体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气血壅滞,故局部肿胀等;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经脉失养,则肢体麻木、挛急,甚则抽搐,久之可致痿弱。
4.血虚筋急或因禀赋不足,或因年迈,肝肾日衰,阴血渐虚,筋脉失养,故拘急不柔;血虚生风,肢体失用,故震颤不能持物;血不养神,神机受损,故神情呆滞,行动迟缓。
【治疗要点】
经络肢体病证,总以经络病变为核心,而影响肌肉筋骨等,故在治疗上,必以通经活络为法,即所谓“通”法。盖通之之法;各有不同,根据虚实,虚则补益,助之使通;实则去其阻滞,泻之使通,亦通法也。虚证宜益气养血,培补肝肾,根据虚之所在,或健脾益气,或气血双补,或滋阴清热,或补益肝肾。实证宜祛邪通络,根据感邪的不同,分别予以祛风散寒,疏风清热,清热除湿,或化痰行瘀,活血通络。虚实夹杂,当权衡主次,攻补兼施。
另外,慎起居,适寒温,据病情适当活动和采用外治法,不仅是护理的重要措施,也为防病治病及康复所必须。
...
治疗脱发
针灸治疗脱发
李亚男1,李松明2,李 杰2
(1 长春中医学院99级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21;2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词:脱发;针灸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02)08-0056-03
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脱发分为斑秃、全秃、早秃、普秃、先天性毛发缺乏症、症状性脱发和斑痕性脱发等。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原因是情志所伤,肝肾亏损, 气血不足,血热或血瘀所致;西医认为脱发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精神创伤,神经营养障碍,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深受患者欢迎。现将近二十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针灸治疗脱发概况近二十年来,针灸治疗脱发的方法主要有皮肤针叩刺法、毫针刺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火针法及羊肠线埋藏法等,现分述如下:
1 1 皮肤针叩刺法在众多针灸治疗脱发方法中,皮肤针叩刺法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1 1 1 叩刺部位1.1.1.1 脱发区 皮肤针叩刺法治疗脱发的叩刺部位以脱发区为主。
1.1.1.2      颈椎(1-7) 张氏等用梅花针叩刺颈椎(1-7)和脱发区,行网状刺激,并配合生姜片沾复方斑秃酊外擦,日2次,20天为1疗程,共治疗8例,其中痊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1.1.1.3      经络循行线 杨氏采用毫针针刺后,再按所过头部的督脉、足三阳经的经脉走行,从颈部向前额部行梅花针叩刺,以局部出现潮红或微有出血点为度,日1次,15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严重者4个疗程,共治疗12例,10例获愈,2例显效。陈氏用电梅花针沿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和膀胱经穴,从头叩至腰,以皮肤潮红为度,日1次,同时配合脱发区叩刺及中药治疗。共治疗斑秃22例,其中痊愈15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0 9%。
1.1.1.     4根据经脉和皮部的分布原理,在头部自拟5个针灸刺激区域,辨证选区,以梅花针叩刺,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共治疗早秃84例。治疗后头发完全再生者42例,占50%;部分再生者31例,占36 9%;无改变者11例,占 13 1%;总有效率86 9%。
1.1.2.    叩刺方法 多数采用常规皮肤针叩刺方法:在所选部位上弹刺,针尖与操作区垂直接触,下落要稳、轻、准;叩刺手法要轻、中、重三种;一般脱发时间长,面积小,头发凹陷光亮,身体健康,耐受力强者用强叩刺;脱发时间短,面积大,头皮微肿发红,耐受力差者用轻叩刺;病情一般,头皮无明显变化用中叩刺。每周治疗3次,每次3min或更长时间,每分种叩刺5次,治疗15次为1疗程。在脱发区叩刺时从脱发区周围向中心均匀密刺或呈网状刺激,亦有从脱发区中心向外轻叩的。
1 1 3 皮肤针配合其它疗法
1.1.3.1         皮肤针配合生姜汁外擦 皮肤针叩刺脱发区后使毛囊,尤其是毛乳头周围的动脉充血,血流量增加,促进毛球细胞分裂和角质蛋白合成,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强毛囊活性,促进毛囊生长。生姜汁外擦是利用其辛热之性,增强皮肤针的作用,故临床上多用皮肤叩刺配合生姜汁外擦治疗脱发。
1.1.3.2       皮肤针配合中药 于氏等运用益肝肾、补精血、祛风方剂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脱发80例,痊愈40例,有效3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 75%。任氏采用皮肤针叩刺配合局部外擦中药酊剂治疗斑秃13例,有效率100%,痊愈率92%。
1.1.3.3       皮肤针配合电针 于氏用自制的电梅花针配合体针治疗斑秃50例,痊愈49例,有效1例。龚氏以电梅花针刺激为主,辨证分型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53例,痊愈511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
1.1.3.4      皮肤针配合毫针刺法 葛氏针刺风池穴与脱发区,并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102例,痊愈80例,显效9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1.1.3.5         皮肤针配合穴位注射、艾灸等方法 杨氏用梅花针配合雀啄灸及维生素B6穴位注射两侧肾俞穴治疗斑秃16例,治愈15例,无效1例,治愈率93 75%。付氏用梅花针配合利多卡因加去炎舒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28例,治愈26例,无效2例。李氏采用梅花针叩刺配合艾灸温灸局部皮肤约10~15分钟,日2次,共治疗斑秃96例,痊愈74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齐氏用七星针加心理暗示治疗斑秃86例,痊愈26例,显效38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 100%。
1 2 毫针刺法
1 2 1所选穴位 多数采用局部取穴加辨证取穴。局部取穴:阿是穴、百会、风池、生发穴、安眠穴、上星、头维、四神聪等。辨证取穴以体针为主,心火亢盛型加神门、少府、内关;肝郁化火型加行间、太冲、期门;气血虚弱型加太白、太渊、足三里肾虚型加太溪、肾俞;血瘀型加血海、太冲、三阴交。
1 2 2 针刺方法 阿是穴(脱发区)多采用局部围刺法,在脱发区用毫针围刺,针尖指向脱发中心;亦有采用在脱发区交叉沿皮刺;此外,邓氏治疗斑秃采用在脱发区毫针平压挑刺配合中药治疗脱发取得满意疗效。
1 2 3 单纯毫针刺法配合其它疗法 毫针刺法是针灸治疗脱发方法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并且除同其它疗法配合外,还可单独用于本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
1.2.3.1  单独毫针刺法 张氏等采用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治疗脱发56例,其中痊愈42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张氏采用针刺治疗脱发880例,取穴以百会、头维、生发穴为主,配上星、太阳、风池等。治愈507例,显效213例,有效98例,无效48例,中断治疗14例。阎氏用“头三针”治疗脱发 108例,痊愈87例,好转21例。
1.2.3.2 毫针刺配合中药法 沈氏采用毫针配合六味地黄丸及四物汤加味治疗脱发72例,痊愈65例,好转5例,无效2例。燕氏采用毫针刺配合滋水生发饮治疗脱发48例,其中痊愈22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1例。
1.2.3.3     毫针刺配合艾灸法 雷氏采用毫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斑秃13例,痊愈9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 3%。
1.2.3.4         毫针刺配合电针法 李氏用电围针加艾灸治疗斑秃18例,治愈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83 3%。
1.2.3.5     毫针刺配合耳穴疗法 磨氏用耳穴贴压肺、内分泌、脾等,配合毫针刺及梅花针叩刺治疗脂溢性脱发41例,痊愈2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
1.3         艾灸法黄氏用艾条灸治疗斑秃36例,其中23例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白氏等用梅花针叩刺加隔姜悬灸治疗斑秃15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
1.4                                 穴位注射法
1.4.1       药物 复方丹参液、利多卡因、维生素B6、维生素B12、生发合剂、三磷酸腺苷等。
1.4.2       部位 主要有脱发区、肺俞、肾俞、曲池、血海、足三里、百会、风池、通天等。
1.4.3       操作方法 按穴位注射常规方法操作: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程度后,产生得气感,如回抽无血,便可将药液注入。1.5 其它针法门氏等于脱发区行羊肠线埋藏法治疗斑秃60例,痊愈54例,好转4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6 7%。杨氏用火针针刺阿是穴、肾俞、肝俞治疗斑秃122例,痊愈88例,显效26例,有效7例,无效1例。2 针灸治疗脱发机理目前,虽然针灸治疗脱发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但对其治疗机理研究、报道甚少,且多见于80年代。龚氏用电梅花针治疗斑秃553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针灸治疗本病,可改善脱发患者脑循环血容量,增高脑血流波幅。张氏用单纯针刺治疗脱发300例,并测定治疗前后脱发患者头皮温度与厚度,证明针刺具有增高脱发患者头皮温度及增加其厚度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针刺可改善脱发患者的全身的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的机能失调,其中包括支配血管收缩和舒张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改善及皮脂腺功能紊乱的纠正。
3 参考文献1 李周劳.中西医结合治疗脱发40例[J].陕西中医,1995,16(2):68.2 向 丹.梅花针、101药物涂擦治疗斑秃15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9):39.3 詹建华.梅花针治疗斑秃50例[J].福建中医药,1995,26(2):36~37.4 张惠斌.皮肤针配合外用复方斑秃酊治疗斑秃的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1):27~28.5 杨伟群.针刺配合梅花针治疗脂溢性脱发12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2):11~12.6 陈东正.电七星针配合中药治疗斑秃22例[J].广西中医药,1999,22(3):44.7 朱凤山.早秃的针灸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1998,(3):36.8 欧阳世英.梅花针治疗斑秃5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34.9 陈秀英.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26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7):311.10 任会珍.梅花针配合局部用药治疗斑秃13例[J].陕西中医,1994,15(12):28.11 许 幸.梅花针加侧柏叶酊治疗斑秃[J].中国民间疗法,1999, (12):28.12 李桂芬.梅花针重叩治疗斑秃10例报告[J].黑龙江中医药,1997,(1):53.13 冯文明.梅花针合生姜外擦治疗斑秃 54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1):49.14 于英丽.针药并用治疗脱发80例[J].针灸临床杂杂,1998,14(5):21~22.15 于博文.电梅花针合体针治疗斑秃5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8,14(95):21~22.16 龚东方.电梅花针治疗斑秃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8,(6):3~5.17 葛书翰.针刺治疗斑秃186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1,(1):17~18.18 杨 青.针灸治疗斑秃16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1):27~28.19 付晓红.梅花针叩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39.20 李彩云.梅花针治疗斑秃96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5,15(1):61~62.·75·针灸临床杂志2002年第18卷第8期
1.1.1.4      针刺配合康为电子灸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2例侯广云(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关键词:乳腺小叶增生;针刺;康为电子灸中图分类号:R271 44 :B
号:1005-0779(2002)08-0058-01   乳腺小叶增生为妇女多发病之一,常见于25~40岁之间。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可为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可随喜、怒、经期而消长。笔者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用针刺配合康为电子灸治疗此病收到较满意效果。现将32例的治疗结果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32例均系门诊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年。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乳根、膺窗、膻中,期门,月经不调加三阴交。
2.2       治疗方法 用40mm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得气后将G6805治疗仪接在诸穴针柄上,以疏密波通电30分钟,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同时将康为电子灸疗仪的灸头分别对准压痛明显处的阿是穴、乳根穴、膻中穴,每穴每次灸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1日1次,10日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经前及情绪波动时乳痛肿块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乳痛明显减轻,肿块变软,体积缩小1/2以上;好转:乳痛减轻,肿块变软,体积缩小不到1/2者;无效:治疗2个疗程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32例,痊愈19例,占59%;显效8例,占25%;好转4例,占12.5%;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4 典型病例王××,女,29岁,干部,1999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双乳阵发性胀痛2年余,月经前或生气时疼痛加重,自服乳癖消症状无改善而前来就诊。乳腺扫描提示:右乳内上部有一2cm×3cm×1cm的肿块,左乳外上方有一1.7cm×2cm×1cm的肿块,质地中等硬度,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有压痛。诊断为乳腺增生。给予针刺及电子灸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肿块开始变软、缩小,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以原仪器复查,肿物消失,双乳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5 体会乳腺增生症是以乳房胀痛、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多由忧郁伤肝,饮食不节,思虑伤脾,内聚痰湿,导致气滞痰凝,或肝失调达,肝气郁滞,气不行血,导致气滞血瘀而成本病。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配以活血化瘀,消炎散结的康为电子灸给予持续刺激诸穴,使痰消气顺,血脉流畅,核消病除。收稿日期:2002-05-2721 齐雪娟.七星针加心理暗示治疗斑秃86例[J].中国针灸,1996,16(10):11.22 张 新.针灸治疗脱发52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90):405~406.23 张翠屏.针灸治疗脱发880例的临床体会[J].江苏中医,1998, (6):17.24 阎世燮.“头三针”治疗脱发108例临床体会[J].江苏中医,1998,(6):17.25 沈麒根.针药并用治疗斑秃72例 [J].中国针灸,1999,19(7):408.26 燕金芳.针药结合治疗脱发48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7,13(1):33~34.27  雷振萍.针灸治疗斑秃13例[J].广西中医药,1988,11(5):31.28 李玉兰.电围针加艾灸治疗斑秃[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8829 磨炳森.终合疗法治疗脂溢性脱发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48.30 黄桂兴.艾灸治疗斑秃36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8,(9):419.31 白 侠.梅花针加隔姜悬灸治疗斑秃15例[J].中国针灸,1998,18(10):597.32 刘茂华.复方丹参注射液局封治疗斑秃[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1):522.33 穴位注射治脱发[J].河南中医,1996,16(6):330.34 张惠彦.局部封闭法治疗斑秃46例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 (6):301.35 冷廷芳.穴位注射生发合剂治疗斑秃80例[J].中国针灸,1998,18(3):186.36 王富春.穴位注射治疗脱发症36 例[J].上海针灸杂志,1988,7(2):30.37 门延松.羊肠线埋藏治疗斑秃6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89,8(5):28.38 杨生华.温通法治疗斑秃122例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2):31.39 张翠屏.针刺治疗脱发症30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1980,1(3):6~9. ...
耳鸣失眠食疗方-三子炖猪腰
耳鸣失眠食疗方-三子炖猪腰
 
〖 来 源 〗: 民间药膳方
〖 原 料 〗: 菟丝子20克,桑椹子30克,韭子10克,猪腰2个,生姜1片。
〖 做 法 〗: 菟丝子、桑椹子、韭子、生姜洗净并用白纱布包扎;猪腰切开,去白脂膜洗净,切厚片。将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即可。饮汤吃猪腰,每天1料。
〖 功 效 〗: 补益肝肾、黑发养颜,用于腰酸不适、夜尿多、妇女带下、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视物不清者。
附:其他相关食疗方
1、核桃五味蜜糊:核桃5-8个(去壳),五味子3克,蜂蜜适量,共研膏状食用。有补肾固精作用。可治肾虚耳鸣,盗汗,遗精,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2、桑椹糯米酒:桑椹子5000克,绞汁,与糯米饭(糯米3000克煮成)拌匀,再下酒曲适量装罐,外用棉花和稻草保温,七天左右即可取酒服用。每次四汤匙,用开水冲服。有补肝肾,明耳目,抗衰老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之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等衰老症状。
3、制何首乌50-100克于砂锅内,浓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大枣3枚,同煮粥,用冰糖调味食用。有补肝肾,延年益寿,养血抗老作用。适用于肝肾虚损,头晕耳鸣,头发早白,以及老年人高血脂、血管硬化,血虚便秘等症。大便溏稀者忌食。服食本品期间忌食葱蒜、萝卜、茶叶。
4、银耳鹑蛋羹:白木耳10-15克(洗净及发好),隔水蒸一小时;鹌鹑蛋10个煮熟剥去蛋壳,与蒸好的白木耳同煮汤,加入冰糖调味食用。有养阴滋润,补气强心作用。适用于头晕眼花,体弱多病,失眠等症。
...
排卵酒
排卵酒
[配方]  柴胡6克,赤芍、白芍、鸡血蘑、坤草、泽兰。苏木、刘
寄奴、怀牛膝。生蒲黄、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0克,
黄酒1000毫升。
[制法]  将前14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
经常摇动,浸泡14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  补益肝肾、活血调强、促排卵。
[主治]  肝肾失养、气滞血瘀引起的卵巢机能不足,不孕等
[用法]  口服。每次服30毫升,日服2次。
[附记]  引自《药酒汇编》。验之临床,坚持服用,确有良效。
凡胃肠道有溃疡出血者忌服。
...
延寿九仙酒
延寿九仙酒
[配方]  人参、炒白术、茯苓、炒甘草、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酒炒)、生姜各60克,枸杞子250克,大枣(去核)30枚,白酒17500毫升。
[制法]  将前11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加热至鱼眼沸,置阴凉干燥处,浸泡5-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  补气血、益肝肾、疗虚损、返老还童,其功不能尽述。
[主治]  诸虚百损。
[用法]  口服。不拘时候,适量饮用,勿醉。
[附记]  引自《明医选要济世奇方》。
...
如何治疗视神经炎?
如何治疗视神经炎?
临床治疗视神经炎常采用下列方法:
病因治疗:能找到病因,如细菌感染引起者,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梅毒、结核引起者,应用驱梅、抗痨药。由副鼻窦炎、龋齿、扁桃体炎等引起者,予消除病灶。
皮质激素:皮质激素能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及减少组织水肿,减轻视功能的损害和缩短病程。在无全身和局部禁忌症的情况下,开始时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以后减量渐停。①全身用药:地塞米松10mg~20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静滴;或强的松80mg每日一次口服。②局部用药:强地松龙05ml~1ml或地塞米松5mg球后注射,隔日1次或1周1次,按病情决定。
血管扩张剂:地巴唑、菸酸、芦丁等口服,妥拉苏林、654-2肌注或球后注射。
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及B12、肌苷、辅酶A、细胞色素C等。
中医中药: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采用辨证分型治疗。气滞血郁证予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柴胡疏肝散加减;痰热上壅证予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肝火亢盛证予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火旺,予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肝肾不足予补益肝肾,加减驻景丸加减。
...
总计显示小于30条,更多内容请搜索。
好草网为你提供中草药资讯和药方大全,全力打造最权威的中草药资讯网站
Copyright ? 2005-2012 好草网版权所有 浙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