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阴阳两界奇遇地点: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用人之道之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9:07

来源:人民网

转发 众所周知,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但他们的人生结果却迥然不同,一个改天换地,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一个兵败大陆,退守台湾一隅。这其中有许多主客观原因,但有一个根本原因不可忽视,这就是他们的用人之道有所不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一:毛泽东“海纳百川”,蒋介石“任人唯亲”。毛泽东历来都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王稼祥因为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吃惊。为了增强党内团结,他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力荐王稼祥。最终王稼祥顺利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与王明、博古等人同属留苏学生群体,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也犯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王稼祥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为党作出过重大贡献。王稼祥的当选,对于团结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同志,有过意见分歧甚至冲突的同志,犯过错误的同志,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蒋介石用人则不同,他讲的是“江湖法则”,任人唯亲。他是依靠“黄埔系”起家的,在抗战胜利后,“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再者,蒋介石在用人时还讲究“同乡渊源”,“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故有“黄埔浙江”之说。


其二:毛泽东“用人不疑”,蒋介石“越俎代庖”。毛泽东历来用人不疑,对下属从来都是放手使用。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所以取得重大胜利,是同毛泽东的从善如流和粟裕的战略奇思、斗胆直陈分不开的。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中,粟裕数次直抒己见,斗胆直陈,从集中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大仗,到“小淮海”以及“大淮海”的战略战役规划,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后,均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布实施。与毛泽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对下级总是不放心,常常越级指挥,“越俎代庖”,使战区指挥员手足无措。辽沈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后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无奈之下,蒋介石想用卫立煌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但他对卫立煌又充满狐疑之心,甚至撇开卫立煌,亲临指挥作战,最后兵败辽沈。


其三:毛泽东“从严治吏”,蒋介石“迁就姑息”。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毛泽东对干部从来都是从严要求。1937年10月5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开枪将其打死。事件发生后,黄克功被捕认罪。他曾幻想党和边区政府会因为他资格老、功劳大,对他网开一面,从轻处罚。毛泽东认为应依律严惩,后来,在陕北公学大操场,对黄克功进行了公开审判,边区高等法院判处黄克功死刑。毛泽东严肃指出:“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同是军队高级将领,国民党的张灵甫却是另一番命运。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大耍“帝王之术”,抛开党纪法规,对待枪杀了无辜之妻的张灵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张灵甫误信谣言,怀疑爱妻吴海兰不忠,除夕之夜张灵甫命令吴海兰到后院菜地摘菜包饺子,从背后将吴海兰击毙,酿成了轰动西安的“团长古城杀妻案”。事后,蒋介石却对他网开一面,最后张灵甫为蒋家王朝殉葬于孟良崮。


毛泽东用人之道与蒋介石还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毛泽东“化敌为友”,蒋介石“化友为敌”;毛泽东“化疏为亲”, 蒋介石“对人苛刻”;毛泽东“不拘一格”,蒋介石“讲究资深”等等。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当下,人尽其才,执政兴国,愿各级领导从毛泽东的用人之道中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