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法王窟不中土遁:太极拳杂谈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04:40
 举报

太极拳杂谈

    演革: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以文治国,在古代,武师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到清末民初,约300多年历史,冷兵器时代结束,武术向体育运动、强身转化,皇宫贵族搜罗名师,请有功的人教拳,内功拳、外功拳开始产生;陪他们练拳,不能将他们打伤、更不能用武术方法将他们打死。陈式太极,利用腾挪闪战,由刚劲脆捷、逐渐向柔和、舒展圆滑、注重内部的休养过渡,出现杨露禅这样的代表人物,普及杨式太极拳。有人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发明;现在河南省陈家沟一定要将发明权争为己有。实际上,太极拳就像文字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中逐步发明的,只是时机成熟情况下出现几个代表人物而已。人体文化,按照自身条件发展自身特长,在杨式门下,吴氏性格内向,注重柔化,开始有了吴式,吴式也称秀才拳,在知识分子(文人)中流行,绵巧灵活、比较细腻,以柔化为主,有《吴式太极拳》一书。武式注重内功训练,架高而小,严密紧揍,换步不见形。拳没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大架、小架,老架、新架,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哪个好、哪个不好,高明与否看本身修养,如同书法,各有特色、风格,看每个人自身修炼到什么程度、本领,不存在什么式特别好。但无论刚化、柔化,内功不能少,能不能发靠内气。只有内气,才能小力气对应大力气,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并不是空穴来风,关键是如何应用,如何化解。

    儒释道三家。道家分内丹、外丹,其最高目的,经过修炼变成仙,长生不老,讲现世;神,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称谓,天上的神,原来就有的;仙,指后世经过修炼得道而成,由凡人转变过来(佛教注重的是却是来世)。明代皇帝最信外丹,除朱元璋以外,没有一个长寿,都是短命,他们相信方士、道士外丹,中毒或至死。明清以后人们就不相信,内丹开始发展起来,所谓的“仙学”,人体自身的炼丹炉,通过命门、肚脐的训练,让身体发出能量、热量。气功以前没有,57年以后才出现,太极拳也是从外形到内部的转变。事实上,身体的特殊感觉并不是那么神奇,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自然现象,如中医针灸的得气,它是无形的、功能性的东西,西医没有办法解释。

   任何运动,都要利用地球重力、反作用力,利用生理现象、意识控制,对养生大有好处。88年前苏联,90年航天飞机的宇航员,出现“宇航病”,在太空,没有办法运动,没有重力,长期失去体力运动,出现人体衰老、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创造一种运动方式,最终找到中国的太极拳,太极没有直线运动,但难教、要有明师,取几个动作、循环、图形、内气指挥作为主要运动方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忠坤)、信息工程学院、民航总局等专门有教授、计算机专家研究太极拳,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徐字一利用力学原理解释太极拳。美国人受启发,称低冲击运动,低运动量运动、轻运动是健身长寿的运动方式。凡是冲击量大的,都是伤身体的,与健身无关。目前的奥林匹克宗旨走向商业化,已经与健康的目标相违背。

    体育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商业化,买票;大众体育以健身为主,中国提倡全民健身运动,自以为很科学,实际上只是大多数人85%、90%都可以,不可能100%。日本却提倡个人健身运动,要求每个人健身,更科学。军事体育不是为了运动,作为杀伤性的,不称为体育。学校体育目前出现许多问题,学生生病,从小得不到体育培养,有的操场被利用等。

    如何学? 1、分清阴阳虚实转化,凡是重、实为阴,飘、轻为阳。转移支点,追求松、空,让对方抓不住支点。没有就是有,有就是没有;即手上有东西就是没有功,练到手上、身上什么也没有的感觉就是有功了。2、接受理论知识。30年代,老拳师的亲口讲话、传授记录才是真功夫;天下文章一大抄,目前很多写文章的人根本就不练拳,即便练的,很多也是没有内功的。杨式明师代表人物有牛春明、董英杰、汪永泉、黄性贤、傅钟文等。3、持之以恒。练太极要滴水成河,不能特击训练,一个动作起码3个月,甚至还不会。以前很多师傅教拳不教功,不能教,功一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若要真教,必须在师傅身上练,将师傅做靶子,才能练出来。以前学生与弟子有严格区分,对弟子才是传授内功的。4、任何动作的转换都要松胯、下沉,练动作时每一节都要拉开、拉松,发于脚,内气充足,想到那里、那里就松到脚底,太极没有手、处处都是手;触皮不触骨、触骨两头堵。当然,只能尽量去掌握,确实很难的,

    目标。太极拳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但它并不神秘,只不过是人体通过修练产生的自然现象,在中国这种现象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玄学。练拳使肢体、意志、心境都得到培养,长期跟随师傅训练,会产生感应,慢慢产生感觉。杭州柔之艺太极拳馆的口号非常好: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升华我们生命的品质,健康快乐过百年!21世纪,不要把思想境界停留在金庸笔下的武师形象,练功不是打斗技术,不要去追求名利,武术不存在永久的第一,那些第一大师没有一个活得好好的,凡是追求杀伤力的人都是短命的,比如拳王,以前的太极大师如杨澄浦56岁(46年),杨班候小于50岁,陈发科儿子陈兆奎49岁,名师们过70岁的很少;不过有人访问60、70年代的老拳师得知,当时武师们也是迫于无奈,在京师混日子不易,总有人不断挑衅,为了立住脚,拚命练发劲,其实对大脑有很大的损害。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要继承和发扬,要研究、交流,不比赛,国外好的东西要学习,中国的不能丢,走自己的路,不要走人家的路,练拳不是为了争名夺利,打伤、打痛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时代不同,推手等与其它运动不同,将对手看作朋友,友好的交流,保护对方不受伤,不让对方痛苦,但又受我控制,你对付不了我;彼不动,己不动;彼一动,我先动;引而不发,拔而不发,缠而不拿,不顶不抗,不丢不离(抛弃最大的毛病一顶二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对外了如指掌、对方对我却一无所知)、稳操胜券。使用战略战术,这才是文明的、高境界的太极拳,只有中国才有的,粘、拔等是最高明的技术,没有什么运动可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