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绍婷裸条图片:韩寒以“对簿公堂”应战方舟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48:06

韩寒以“对簿公堂”应战方舟子

2012年02月06日11:08IT时报忻云我要评论(5) 字号:T|T

“一张嘴+一支笔+一众粉丝”让对手打退堂鼓的豪情不再

一场围绕“人造韩寒”的争论从春节期间至今绵延不休,主战双方是方舟子与韩寒,两个都十分熟悉网络笔战的人物。不过纵观这场争论的发展,似乎算不上关公战秦琼的精彩论战,人们见到以往从容的韩寒誓要以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方舟子抠字眼的方式似乎也令很多人不满。当事件已走到官司的层面,方舟子也承认这种文字“打假”比以前的假文凭事件更难掌握证据:“这次的确难度更大,唯一的方式就是从文本进行分析,从清代时就是如此,只是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

80后作家:没觉得《三重门》多老练

对文字好坏、文学水准高低的评判,本就因人而异。即使是此次对韩寒进行质疑的两位人士麦田(微博)和方舟子也出自不同的见解。骂战事件的始作俑者麦田告诉《IT时报》记者,当初怀疑是因为“韩寒的《三重门》等流露出不像那个年龄的人能写出来的老到、老练。”

为了应对“过于老练”的质疑,韩寒也在博客中难得地承认部分作品是处于幼稚期:“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有时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为了显得渊博和少年老成,我还摘录了很多典故或者英语,准备随时引用在文章里显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80后作家向《IT时报》记者表示,文字圈外的人因为作品老成而质疑有人代笔或许是出于不熟悉80后的整体文字功底,这又和针对韩寒的个人崇拜是一个悖论:“其实当时也才十多岁的我读《三重门》并不觉得有多老练,身边很多同龄人都有条件可以写得更好,所以对外界把这本书抬得很高还是挺惊讶的。为何有不少人对刻意老成的文字追捧,为何后来的同龄作家没有整体展现更好的实力?我觉得‘80后作家’成为一种概念被出版社盯上后过度商业化,来迎合读者口味,于是早一步成名,有条件更从容表达的韩寒就进一步凸显了,虽对其评价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是否‘人造’还是确实要证据的。”

质疑者麦田、方舟子:韩寒反应过激

事实上,此次韩寒的态度不再从容,偏于过激也引起外界的反响。与往常通过一张嘴、一支笔和大量粉丝的支持就让对手打退堂鼓不同,这次韩寒的父亲、妻子等都被推至一线,摆出全家总动员架势,作为好友的路金波甚至忍不住在微博中对方舟子展开过激骂战。

麦田向记者表示:“我只是对韩寒文字与其父和路金波相近、当年新概念比赛各方供述不一等一些疑点提出讨论,就被韩寒骂了!”

方舟子则认为韩寒的反应过于奇怪:“我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韩寒这个人,只是面对别人提出疑点,他立即很激动地进行2000万悬赏,这些不自然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后他摆出要与我论战的样子,既然如此我就针对其文本进行进一步的细致分析,越分析就越发现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他的很多话也前后矛盾,是说谎。这时候他又退缩了,要把事情摆上法庭。针对疑点的分析并不是诽谤,这种事情不值得法庭受理。即使受理了,我也不会停止分析。”

方舟子还对记者表示,其关注了韩寒前几次与他人的论战,“被他的粉丝们一骂,脸皮太薄的就退缩了,如今也有大批人对我谩骂,但这对我没有用。我建议他如果真想论战,可以找一个没有粉丝在场、只有媒体的地点与我进行当面论述。因为现实中我的声音挺沙哑的,如果他的粉丝在旁边吵,可能就听不到我的声音了。”

“疑似策划团队成员”段东涛独家澄清:这种说法非常滑稽

围绕此次论战,网络上充斥着不同声音。有人再次提到2007年时就被质疑为韩寒枪手的韩寒御用摄影师马日拉,也有人认为曾爆料韩寒《独唱团》幕后故事、并请韩寒担任自己所写《中国八零后调查》一书旁白的青年作家段东涛也是其幕后团队之一。

段东涛在与《IT时报》记者交流中,对影射他是“韩寒背后代笔团队成员”的说法进行了澄清。

据其介绍,虽然几年前曾写过一篇博客《关于韩寒杂志的一点内幕》,并经媒体转述后引起轩然大波,但当时只是想表述韩寒这个人要求很高,并非将《独唱团》杂志延迟出版的原因归咎于韩寒。他更没想到现在有人还能找出他的那篇博客并发布在各个论坛上,“我当时只是负责《独唱团》的营销工作,接触也仅限于他的杂志,对方把这一点拿出来称我是韩寒策划团队成员,是非常滑稽和无知的。”

对于外界认为韩寒本人实际口头表达能力不佳,与文字风格并不相符,段东涛表示接触中还是能感觉得到韩寒的思想和主见:“他不会发火或者气急败坏地否定其他人的意见,可能与文字中的犀利略有不同吧。但现实中,并非每一个实战了得的人一定是口才非凡的演说家,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由于当时筹备杂志时韩寒是一边赛车,一边做杂志,段东涛认为他边赛车边写作,只要精力调配得当并没有问题。经常同时见到路金波和韩寒的段东涛表示很难想象前者是后者的枪手:“路金波也是写作者,可以写出韩寒的文字,那他为什么不自己写呢?对于商业而言,把自己的才华套在他人头上,不是聪明的举动。”

各方说法

方舟子:韩寒说他“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都在写这本书,但是在2006年11月26日播出的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可凡倾听》节目中,韩寒却对曹可凡说他课余都在玩,只在课内时间写作。

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的是韩寒告诉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给他看了参赛作文,最后是韩寒自己把作文寄走。而韩寒说的却是他不知道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是韩仁均帮他把文章寄去的。而且韩寒还说他补赛时,出题考官往水杯里扔的是一团餐巾纸,又多了一个版本。怎么不统一一下口供啊?

李思磐(曾任媒体记者):韩寒的问题在于不该使用团队,却使用过度,这样使他看起来比较不像一个“立碑坊”的“知识分子”,而像公关失败的明星;方舟子的问题在于该使用团队而没有使用团队,毕竟打假是专业活,光杆司令忍受度不够,漏洞百出。

江南袁敏(曾出版韩寒《三重门》):自己一笔一画写下的手稿,或许是这个聪明的孩子面对外面阔大未知的世界一种本能的谨慎,怕手稿万一遗失?不管韩寒当时出于什么考虑,带来的是复印稿,但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他漂亮的钢笔书法。

陆弃:倘若一个偌大的社会需要依靠一两个韩寒式的人物来支撑的话,这样的社会着实可怕。我希望,再也没有“韩寒式”的舆论霸权,再也不需要“方舟子式”的“英雄人物”。

深圳李琛:从来不认为韩寒是天才或者神(不知道这些标签是谁加上去的),也没觉得他迄今为止的哪部作品将成为传世经典。韩寒的成功包装具有功利性,那么质疑者们呢?又有哪个不是为了名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