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25级怎么骑马: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与2010届新生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2:04:07

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与2010届新生分享(转自徐凯文博 

作者:曲建英-心理治疗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今年我已经是第15年了,而在北大为北京大学的学子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也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本文就是要通过一些临床案例,并结合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论构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关键词之一:幸福
       最近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全球倡议捐出他们半数以上的财产。从心理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特别健康的行为。助人为乐是人的本性。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在物质上已经达到了极大的丰富,他可以买到世人用钱能买到的所有东西。而当一个人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这样的行为不仅可以得到法律、道德以及其他各个层面的肯定,这么做是对自己的极大肯定,所以助人本身就是件快乐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可以说都是从你们的同龄人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你们就是有更大的能力,或者说是潜能,来帮助别人,来为这个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这远远超出多拿10万块钱所能带来的幸福感,也是更为健康的方式。所以如果我从一个心理学家,一个医生的角度预测,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人,有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心态,应该能够长寿。
 
       关键词之二:完美主义
       今年5月份我们在做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时候,请了窦文涛与我们心理系的博士生高隽和我一起做了一个现场版的“锵锵三人行”。我发现他做事情的事情认真无比,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焦虑。比如说有一期大概30分钟的节目,他录了22遍。其实其他的人看不出这每一遍之间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他就是一个这么敏感的人,他要一直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还有一次他去台湾,想买一双鞋——他笑称自己在买东西方面是个残疾人——他在一个店里看中一双鞋,可就是下不了要买的决心,而他完全有经济能力去买它。他每天都去店里看,但就是买不了——因为每次去都能看到这双鞋的缺点。当星期天他要离开台湾的时候,去机场前他抽出半小时要去把这双鞋买了,结果发现星期天那个商店不开门。为什么一个充满智慧的主持人会为这些事情所烦恼?今天在座的大概300多名同学,有一个算一个,多少都有这个毛病——追求完美。北大不是完全凭聪明就可以考进来的,每个人可能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比周围人考虑的更多——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原因,但凡事都有两面,过于追求完美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我有一个个案是位走向绝望的上市公司老总。他白手起家,从中国最底层的农村,念大学,干事业,成为一名上市国有企业的老总,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他当时来咨询已经是绝望了。他当时已经辞掉了自己所有的职务,来找我看病。原因是他大概已经有20多年没睡好觉了,每天睡觉对他来说是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他的身体状态和工作的感觉非常糟糕。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太痛苦了,所以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睡眠的一个大敌就是焦虑。从物质上来讲,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他依然不快乐不幸福。

       在他来咨询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他刚认识的一个病友——排在他前面咨询的一个小女孩,她和她的父母,在咨询之后就要离京了。在门口的时候他们碰到了,这个老总很关切的问他们火车票是不是买到了,时间是不是来得及,需不需要他派司机送他们去车站……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好人,在自己处于特别不好的精神状态的时候,对一个萍水相逢的病友,表现出了很大的关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会注意到周围所有人的感受,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我还是要说,凡事都有个“度”。他为什么会20多年都睡不好觉?因为他总是事必躬亲的关心所有事情,思虑过度。他躺在床上还有一大堆事情要考虑,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他确实也做到了,代价是他的心太累了。完美其实是虚幻的代名词,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而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可能也暗含着对自己的不肯定,自卑感,所以才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我们做事情需要细致,但也要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在一些事情上能放过自己。
 
       关键词之三:“对错”
       去年在乌鲁木齐发生了非常糟糕的七五事件,我在8月份的时候受委派,去参与事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事件大概就是有谣言说在广东打工的维族青年被当地的汉族人打死了很多,在这种谣言的背景下,三股势力有组织有预谋的组织了这样一个事件。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是汉人就会被攻击。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这是什么样的问题,使得平常生活在一起的同胞会突然变成暴徒,突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线。后来7月7号的时候,乌鲁木齐市的汉族居民也上街,觉得自己这么无故被攻击非常不公平。也只有一个标准——是维族人就攻击。不过这不是一个有预谋的事件了,只是对自己被攻击之后的愤怒,所以伤亡也比七五事件要小得多。这带来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汉族人也不顾法律道德去攻击维族人,你不知道他是不是暴徒,不知道他有没有参与屠杀。即便是的话,也应该让公权力——法庭来审判他是否有罪,而不是私刑。为什么会这样?我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杀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要杀他们,所以我是对的。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绝对对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超越一切其他的评判标准,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愚蠢。

       有时候过于执著——我们都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真理,其实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无论谁,当他觉得自己掌握着真理时候,往往就是他走向犯罪,走向灭亡的开始。这个世上本无绝对的对错,而执著,就是我们能坚定不移的认为某些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我是对的,当现实与我的期望不符的时候,我就因此困扰和苦恼。今后无论在大家的学习或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绪,你感到结果不如所愿,我建议在这个时候你能放下绝对对错的观念,放下这种内心的执著。

       究竟怎样能判断谁对谁错,判断事情应该是如何的呢?从我个人来讲,我很欣赏清华大学西操场的日冕上的一句“行胜于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这些巨大改变的一个思想发端,就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在当时对于中国社会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使我们能暂时放下不同意见,走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这一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值得借鉴的。当你思辨不清,不知道是对是错的时候,不如先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之三:焦虑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说自己压力很大,需要找心理学家帮忙减压,其实心理学家压力也很大。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诱惑,可能一夕之间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能经不住诱惑。而这一切都使得我们更容易焦虑。当你有一个需要的时候,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忍耐它,就能越延迟满足而不是及时满足。婴儿是怎么样的?他饿了就会哭,如果大人没有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会不停的哭,直到需要被满足为止,所以婴儿是需要及时满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知道爸爸妈妈可能有别的事情,满足你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忍耐延迟的满足,我们就有多大的力量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钱学森先生去世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没有大师?没有真正能让人信服的大师。我觉得就是因为现在的时代,包括整个学术的氛围,都充满着焦虑。马上就出成果,马上就发文章,马上就上《Science》、《Nature》,或者马上就挣很多钱……很少有学者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坐十年的冷板凳,读十年的书。当然这跟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关系,如果一个教授3年不出成果可能就会遇到麻烦,副教授或者讲师这方面的压力就更大了。没有成果,没有钱,申不到项目,自己就得不到肯定。而我希望大家能够有比现在的学者更好的心态,更好的环境,能够为做学问而学习,不是为生存而做学问。


       关键词之四:压力


       每学期期末的时候,通常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开始,我们心理中心就会门庭若市,原因呢就是来办缓考——感觉到自己接下来的考试会挂,所以来我们这里看能不能证明自己精神上要崩溃了,并以此为理由缓考。

       大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我相信在座的有一些同学是所谓的高考状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想让“高考状元”这个名衔成为大家的负担。很多年前有一个大一的女生来找我,她特别不开心,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人生的最大一个挫折就是成为了高考状元。到了大学之后,不像在她所在的省份那样,所有人都对她非常仰慕。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大家都非常优秀,成绩只代表你过去的成果。我们不要背负着一些“第一名”,“状元”这样的负担来学习,我们看重的是成长。

       我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当你遇到挫折和压力的时候,可能会以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比如说逃避。清华有这样的规定,学生第一年入学不可以自己用电脑,因为每年都有很多大一新生入学后狂打游戏,一个或者两个学期挂科挂到被退学,非常可惜。至于打游戏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逃避。当你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你原来学习时能得到的荣誉、肯定和尊重的时候,就逃到电脑和网络的世界里应对。越是这样逃避,问题就会越严重。我有时候非常痛心的做这样的事情——这个同学已经被退学了,然后来我们中心痛哭,我特别难受,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帮到他了。如果说你非常想打游戏,不要等到挂科挂到要被退学了才来寻求帮助。如果早一点来,院系的老师、学工部的老师和我们心理中心的老师一定会全力帮助,所以一定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加以解决。

        一般男生逃避压力的方式就是打游戏,而女生是节食行为,如果没有一定限度的话,更严重的就会出现厌食症。厌食症严重到一定程度是有可能危害生命的,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全身器官的衰竭。所以我想告诉在座的女生们,适当节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发展成厌食症。试着学习其他更健康的方式来舒缓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么去处理压力和挫折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包括我自己,压力大到我没有办法去回避。今年我曾帮某高校做心理干预,有一个已经毕业留校工作的博士,突然拿起一把刀去砍他的同事。他不是疯了,而是过多的压力,找不到发泄口。碰巧和这个同事之前有一点矛盾,所以他情绪突然失控,这件事也对他的一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他的众多压力之一就是他的妻子怀孕了,这是一件好事,他们也都很想要这个孩子。但我要说的是,好事有的时候也是压力。安家、结婚、生子这些都是好事,但这意味着你人生角色的转换。考上北大是好事,但你如何适应与中学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也是会有压力的。

       比如说我们是一个纸杯,而纸杯中的水就是我们所承受的压力,比如来自学业的、感情的、家庭的等等,如果不断的往杯子里倒水,迟早会溢出来的,溢出来也就是你情绪的崩溃。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也是在大学期间需要增长的一个能力,甚至是比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件事——无论你以后做官还是经商,不管你做什么,都会遇到比现在大得多的压力。

       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把杯子变得更大,使它能容纳和抵御的能力更强,更好的处理压力;另一种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时不时地把被子里的水倒掉一些。重要的是你要有疏泄自己情绪的渠道,比较简单的方式有听音乐,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更有效的方法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新环境中,你需要有一个情感上能交流的人,可以是恋人,可以是朋友,两者皆有更好。情感是需要疏泄的,不是说压力来了我就扛,每个人的抗压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承受的压力已经太大了,请到我们心理中心来寻求帮助。

       而从做杯子的角度上讲,怎么样把杯子做大,也是我刚才提到过的。怎么样去处理这些焦虑,要让自己能够把生活节奏放慢一点,不要太焦虑的去打造很多的目标。我们在这里必须做很多事情,但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尽你所愿,要学会当你的焦虑来的时候、压力来的时候,要学会顺其自然。不要因为在我们过去生活当中,一件事情,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可能这一条在在座的相当多的人中,到现在为止都是成立的。但是,我在这里也先说一点,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有一天,你发现,我努力了,但我还是做不到我所希望的这个高目标的时候,你要学会顺其自然接受这件事,没关系。我还是这样讲,你们在北大,收获最多的东西,肯定不是成绩,这个成绩单会随着你们毕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也不是知识,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最重要的,是你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心理和自我成长,包括怎么与他人相处、合作,怎么去获取新的知识,怎么具有创新的精神。


       第五个关键词:学习


       学习的方式大概有两种,溺水式的学习和性爱式的学习?溺水,就是一个人落到水里,掉到河里、掉到湖泊、掉到海里,你可能还不会游泳所以这个时候你会拼命挣扎想要回到岸上。这个时候结果是什么呢?可能你通过拼命地挣扎终于回到岸上,然后大口大口的喘气,再也不想回到那个水里去了,对吧?我说的这个感觉,是很多人经过了期末考试以后的感觉。真的会是这样的,因为你在这之前可能没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时间不够压力很大,题目很难,然后平时做的练习也不够,最后就像拼命的冲刺,然后好不容易都过了,没有挂科。但是你对这个学习的过程,就像地狱一般的煎熬。

       那么什么是所谓性爱式的学习。性爱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没有性爱我们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会生出来,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为了那个结果。如果只是为了结果的话那么哪里来的所谓的甜蜜和所谓的浪漫,对不对?所谓的性爱式的学习是指过程本身,每一个细节,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是美好的。我们要的是整个这个过程,而不只是这个结果。如果只是这个结果的,就直接人工受精就行了,不需要性爱。

       同样,学习最大的乐趣应该是在过程。最终能够做好学问的人,一定是对他所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好奇和从中能够享受快乐的人。我们要开始学习怎么样让自己的学习是享受其过程,而不是关注其结果。结果很重要,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从过程中汲取最多的信息和快乐的感受。
 

       第六个关键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你在学校里,要跟同学交往,要跟导师交往,还要跟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部门,无论是申请奖学金、交流、将来出国,你要跟老外交往。但跟重要的是——包括很多课程都要求学生之间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一些研究。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已经离开了那个陈景润的时代。陈景润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可以自己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来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但是现在,据我所知,没有谁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一些重要的研究。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与人交往,以及特别重要的是相互支持。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是互惠双赢。我所接触的人,让我感觉到,所有真正成功的人,都是你跟他接触特别舒服的人。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特别傲气的、看不起人的、虽然聪明却贬低对方的人。就是那个你和她相处特别舒服,然后你和她合作特别快乐的人。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她在联想工作。她是一个女孩,在联想做销售工作,她的销售业绩有做到全球前五位,然后因为她要生孩子,所以离开这个工作有半年多的样子,当她回到这个岗位后,她的位置已经被别人替代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她的老板就对她说准备还让她回到原来的职位,就是还让她回到原来的职位上,还是做原来的工作。然后这女孩告诉我一件事情,就是当她回到原来的职位时,她的所有合作者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地从位置上跳了起来,说“刘姐回来了,太好了!”这是天大的喜讯。

       为什么她那么受合作者的推崇?原因是,她告诉我说,她和她的合作伙伴的关系是,比如别人卖一台机器赚100块钱,别人如果说五五分成的话,她可能会只拿20%,而让她的合作伙伴拿80%。所以她会吃亏,她会少挣那30%。但这个30%的让利,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所有人都愿意和她合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她这个人本身也是让人感觉特别舒服,跟她合作也特别愉快,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一点。而最终的结果,她的销售量成倍地增长,成为遥遥领先的销量冠军。

       什么是互惠。你要做成一件事情,你不能只考虑自己,你要考虑你的合作者的利益。甚至,你要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这个时候,你最有可能获得成功。这就是心理学中我们强调的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这个心理能力我们在2000多年之前孔子和孟子都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这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很核心的部分,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而行之乎?——他实际上是在问说人际交往的法则是什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大家都清楚:你不想做的事情,你不要让别人来做。这个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肯定,那么你们一定能够成为好朋友的,你们的合作一定会愉快。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如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呢,任何一个合作都是不会长久的。
 

       关键词之七:信仰


       去年比较流行的一个电视剧,叫做《潜伏》。我看了片子有一个联想。我博士论文是在北京监狱里做的,研究暴力犯罪和犯罪行为。大家应该没有一个人去过监狱。大家知道监狱里对待犯人最残忍的方式是什么?是关禁闭。再强悍的犯人,基本上给关上一个礼拜,都服软了,都求饶了。

       这会让我想起,像曼德拉,像江姐,像余则成这样的人。他们所关的禁闭之长,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问题就是,他们是怎么保持心理健康的。我觉得这个答案是信仰。因为你坚信你做的事情是对的,非但是对的,而且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是一个崇高的事情。也就是这个人有一个崇高的信仰,有一个崇高的理想,有一个支撑自己的非常强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种信仰是支撑他去应对压力、应对挫折、百折不挠的重要的心理和精神的来源。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也是这个人重要的资源,就是精神的资源。

       而我想说的是,我会觉得我们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是我们丢失了这种理想和信仰。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我会问一些大学生,你怎么看周总理曾经写过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们会觉得这种想法蛮老土的,说:中华崛起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我会觉得,这种爱国利他的态度,是追求我们内心的平静、强大、包括幸福感的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知道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包括你现在的学习,对知识学问的探究,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挣更多的月薪,而是有更崇高的目标,你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更充实,而有意义。

       你到北大来,到清华来,到国际一流的大学来,我觉得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应该不只是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而是产生的思想、精神、技术、理论,能够对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之八:依恋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个案,他是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男生,高大英俊,成绩优异,也是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的人。但是他出现了一个状况,就是他虽然和很多女孩有暧昧的关系,但是一直没有谈恋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就开始了他的恋爱之旅。说恋爱之旅的原因是在于,很多女生喜欢他,他也一入学就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才貌双全,性格也好,所以他一直很喜欢她,但他一直没有表白。所以,当他通过心理咨询,能够迈出这一步去向对方表白的时候,对方已经等了三年了。所以呢,他们在第一时间就确定了恋爱的关系。可惜这样的关系持续了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听起来很可笑。他们第一次去食堂吃饭,女孩负责占座,男孩负责打饭,男孩打完饭回来就决定和女孩分手。原因是在于他发现这个女生拿着纸巾去把她要坐的位置擦过,而没有把他的位子也擦了。

       然后就是这个男生很优秀,所以呢,有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他。所以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有七八个女孩前赴后续的去追求他。后来我对他做了一个数据分析,横坐标的他对这个女生的喜爱程度,纵坐标是他们相处的时间——从确定关系到分手的时间。结果发现,他越喜欢一个女生,他们分手的越快;交往时间最长的那个女孩,他一点感觉都没有,维持到了一个月,当她对那个女生有感觉了以后,他们就分手了。

        为什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把刚出生的小猴从它的母猴身边带走,然后做两个人工的母猴,一个是铁做的,一个是木头做的并且裹上毛巾。实验的结果,如果那只猴子可以选的话,他一定24个小时和那个木头裹着毛巾的在一起。为什么?温暖。而这样的结果所做出的推论是,认为说寻求爱和温暖的关系是人的本能,而对这种心理感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

       我们一生都在寻求这种温暖的关系,我们每一天都在寻求和维系这种温暖的关系。这种关系最初是我们和父母所形成的依恋关系,而在这之后可能是跟你的朋友、跟你的恋人、跟你的配偶、跟你的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已不开这种温暖的关系。

        那个男生为什么会出现谈恋爱的障碍。为什么他越是喜欢的女生,会越要离开。是因为他有一些特殊的经历。这些经历是他小的时候,他生下来不到三个月,他母亲就去世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事实上当他母亲怀他的时候,因为她当时重病,医生就告诉她说:你不能要这个孩子,你要这个孩子,你自己会死。但是她母亲特别想要这个孩子,愿意赌自己的命,也要把他生下来。他的母亲因为生他病情恶化,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病危了,拖了三个月,去世了。然后在这之后,他的父亲因为这个打击,就离家出走了,他就成了一个孤儿。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包括在他童年早期父母不在身边,也许是父母因病去世,或者是像这个父亲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家出走,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素,对这个孩子来讲,就是抛弃。而这种抛弃会导致一个因素,就是他会对这种亲密感,对别人的这种亲密和爱的关系产生恐惧。或者说,更确切的讲,是一种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所以他忌讳与女生保持一种亲密关系,意图保持一个——用他的话讲,他追求的关系。但是又不能跟对方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对方再次重复自己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经历。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什么?是这种关系——是你和你的父母的关系,是你和你朋友的关系,是你和你恋人、配偶、孩子的关系,是你和你周围的关系。这种关系越亲密,情感上越能够交流,越能够相互被理解,越能够相互支持,那么你遇到挫折、困难、创伤,就越能够去应对和度过。

       而对于我们来讲,保持和父母亲、家人、朋友、同学、周围的人,包括今后的恋人、今后的孩子亲密的关系,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就是依恋关系,或者说爱的关系,这也是我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努力去学习和刻意地去经营的,就是维持和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一个是亲子关系,一个是和朋友的关系。这种关系越多,你会越有力量,而且你会越看到自己的价值,会越健康,你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就会越强,包括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越强。建立、保持和维护一定的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基础。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我读到胡适的一句话,这句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做学问要在不疑之处有疑”,这句话是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对的,不要盲目的全盘的接受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老师也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进步,因为知识是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有这种质疑的精神。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北大的重要思想、精神。所以,做学问,一定要有质疑的精神。而做人,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就是要有一个真诚的态度,跟别人交往,寻求合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谢谢大家!

  • 分享
  • 转载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签名档

修改  

取消

本文最近访客

设置 查看最近位访客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