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毒誓会应验吗:道士求利不求道,僧人羡财不羡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1:32
 道士求利不求道,僧人羡财不羡佛

     ——《济公全传》藏玄机之十

 

在小说中,济公下世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宗教存在的客观意义之一,就是维持人类的道德水准不至下滑。这是宗教的真正底线。而宗教的教义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通过宗教人士传达给大众的。这就表明:如果宗教人士自己对教义的理解有误,或行为违背教义的话,就会影响到更多的众生。连矫正人类道德的人自己都出了问题,被矫正者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和尚求名求利,充当政客,他连自度都做不到,还谈得上什么度人吗?

但如果这些矫正者没有变成应该被矫正的人,济公也就没有必要来了

财主周半城因儿子中邪,来请道长刘泰真捉妖。小说描写:“老道知道周宅是大财主,连忙答应。”随后,我们看到的就是刘泰真典当观里物品,为的是“这一去得穿好点,好多进钱。”读者眼里的真相,与当时百姓头脑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百姓看到的是那个“头戴青缎子九梁道巾,身穿蓝缎子道袍,腰系丝绦,白袜云鞋,背上背着一口宝剑,绿沙鱼皮鞘,黄绒穗头,黄绒腕,真金什件”的道人,听到的是他口中所作之歌:“玄中妙,妙中玄,三清教下有真传。也非圣,也非仙,长在洞中苦修炼,口服金丹原神现,方显三清真有传。”但在济公面前,他不得不承认“我这里素常就指着给人治病,蒙碗饭吃”。

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长在洞中苦修炼”。但你要是跟大众讲出这个真相,你看他们相信你不?他们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成见。

到底谁看到的才是实情呢?

岂止道教人物,连许多佛教人士不也是这样的么

小说中有一段故事:临安绅士郑雄家产丰厚,为人又慷慨好客。母亲寿诞之日,“家人拿进一个礼单来,说:‘三清庙的广惠师父前来拜寿。’郑雄一听,一愣说:‘我素日跟他并无来往。’接了礼单一瞧,上写:‘银烛一对,寿桃全堂,寿酒一坛,寿面一盒,寿帐一轴,山羊四只。’郑雄忙迎进。众人一看,此僧有五十多岁,衣貌鲜明。”

如果你是主人,你会怎么判断这个位不速之客?你很可能愉快地接受来客的“善意”。但“书中交代:广惠来给郑雄送礼,他有贪心,知郑府的花园闹妖,他会捉妖净宅,打算以送札打进步,好给捉妖赚点银子。”

周员外是听说刘泰真“如轰雷灌耳”的大名,才来相请的。但这个广惠师父 却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他们是降妖来了吗?不是。是做买卖来了!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些宗教人士还有信仰吗?尽管他们身上还有一件宗教的外衣。扪心自问:他们的道德水准比众生如何

可见,这类借正教之名,行邪教之实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正教之所以是正教,就在于他不能涉入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一旦涉入,即使是正教,也会邪变。当广亮一伙见有大施主前来,立刻迎接:不是恭敬信众,而是膜拜钱财。但这些信众非比寻常,乃是有识之士,一语见血的指出“这些僧人都是妖言惑众,装模做样”。正待回身要走,却被和尚拦住——这个举动充分暴露出其真实面目。

请注意,这种“道士求利不求道,僧人羡财不羡佛”现象到了现代愈演愈烈。经济和尚自不必说,政治和尚也大有人在。

用不着列举实例,人人都知道这些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你如何对这种现象下一个明确的判断。

依我个人之见——昔日的正教已经被一群披着宗教外衣的魔鬼败坏成了邪教!这就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末法时期”,即正法已经被彻底败坏,变成邪法了。

宗教败坏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既然宗教存在的客观意义之一就是维持人类的道德水准不至下滑,那么,宗教败坏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类整体道德的飞速滑落

其实,“末法”并非始自今天,也不仅仅限于某几种宗教。《济公全传》讲的正是这种最可怕的人类末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