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米莉经典小说:從聲音共振到心靈共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3:40

                                                                          從聲音共振到心靈共振
——體驗蜀山義學書院(小篩子)
        2011年7月5日入住蜀山義學書院,7月18日書院按照課程表計畫正式運行。
        今天星期一,早課是大學、中庸、道德經。7:25鐘聲響起,書院的主人敲鐘時眼簾低垂,戒尺輕輕觸碰黑色的鐘,鐘聲清脆而舒緩,書院的主人在用這樣的鐘聲傳達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創造一種特殊的情景——一切都是在心的沉靜中進行著。清晨嘈雜的聲息被鐘聲收斂,所有的修學者在孔子像前凝神而坐。
       接著,全體起立,面對孔子像三拜:一謝夫子,二謝天地恩師,三謝父母祖先。禮畢,入座。又是鐘聲,早課開始。
蜀山義學書院修學課程計畫表顯示: 7:30~9:00——早課, 15:30~17:00——晚課;修習內容:周1、5早課:大學、中庸、道德經,晚課:論語;周3、早課論語,晚課:大學、中庸、道德經;周2、4、6早課:孟子上半部;晚課:孟子下半部。從早課和晚課的修習時間和內容上,可以看出早晚課在整個修學計畫的核心地位,凸顯了書院儒家經典教育的意圖,這是書院的理念的呈現。
        面對書院主持策劃者制定出這樣一個長時間大容量的早晚課修習計畫,每個修習者都會發出不同的疑問:天天這樣讀的目的是什麼?最終能背誦嗎?不理解文意怎麼辦?成人也為孩子提出些問題:不熟悉文本不能點字怎麼辦?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怎辦?中間要不要安排課間休息?等等。這些問題是在第一周內,伴隨著長時間大容量的讀經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有過堅實的義務教育經歷的人會發現,這些問題,在體制內的基礎教育階段似乎都能很好的解決 。而這些問題幾乎都是基於這樣的教育背景提出的。
        很顯然,大多數修習者,一開始都在疑惑中疲憊地努力地堅持著,每讀完一章或一部,就期待著下一章、下一部,有的會側目一下時鐘,打哈欠、揉眼睛,有的孩子會楞著發呆,無法正確點字。當然,這中間總會有精神飽滿的時間段,字字分明,節奏鏗鏘,頻率和諧。總有幾位修習時間較長的修習者,能有很強定力,不停的讀下去,他們是同一節奏和頻率的的保持著和支撐著,所以整體是不會間斷和混亂的。
        堅持對缺少定力的修習者來說是痛苦的,但每每看著厚厚幾本書被讀完,成就感油然而生。
       主持人沒有過多的解釋,只是提醒修習者個人的頻率和主體的頻率保持一致,然後體會聲音在同一頻率下的共振,讀快、讀慢,或者快慢不均,整體的頻率就會打破,就會導致修習者的情緒不定,氣氛低落。特別是一部分孩子則更為散亂。這時主持人就會大聲的誦讀,提供一個恰當的頻率,修習者就會自覺的調整。對於有些孩子則需要用戒尺提醒,這是對違反書院規則的孩子的合理的回報,告訴你,你是要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既是懲戒,也是激勵。
        有修習者提議早晚課中間應該休息片刻,實驗幾天,有人就感覺整體的頻率就被打亂,就像一首完整的樂曲,演奏了一半,停頓一下,然後接著來,氣脈斷了,沒有渾圓感。考慮頻率的流暢性,共振的持續性,又恢復到原先狀態,每個修習者可根據自己的狀態合理的調整。
        第二周,困惑和疑問仍然存在,但這些都被擱置。可能在慢慢沉澱中,會呈現更清楚的面目。
       仍然這樣努力的堅持著。隨著每個修習者的自己調整的意識提高,頻率和諧的時間段在延長。如果你感覺身心愉悅,那麼肯定是自我的頻率與主體的頻率和諧一致,共振強度大;如果你心神不安,燥氣未平時,肯定是內外頻率不同。
        群體誦讀要保持頻率的和諧一致,是要消弭每個修習者的個性的,而恒順主體的頻率,執著於自己的優勢的人,會有一種被隔離的孤獨感。而執著於自己根深蒂固的習氣的修習者會身心疲憊。在這裏,整體即自我,你的節奏、呼吸、共鳴都應歸於整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思維在不斷被切換、更改、牽引,我們更適應一種跳躍、混亂、紛雜的頻率,而沒有機會澄清。當我們面對聖容,恭敬端坐,口無雜言,面無嬉笑,專注誦讀,意不散亂,萬緣屏息之時,身、口、意慢慢純淨。融入一個和諧的頻率的過程,其實就是摒棄習氣,放棄執著,獲得無我的境界的過程。
“聲和韻穩,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早晚課同樣是伴隨著鐘聲結束的,鐘聲依然很清。個個垂簾端坐,主持人提示修習者體會身體的變化。開始很是盲目,漸漸的倒有“但余鐘磬音”的意味。在一個喧鬧的世界裏,選擇一個有著和諧的頻率的生活,是可以收拾那顆散亂的心。
和諧的頻率不僅是協同的聲音創造,更是心靈的共生的旋律。而且在這個旋律中,流淌的是儒家的博大的仁愛和洪深的智慧。 安住與此,即安住與一種神聖的境界。

                                     2011-8-30 蜀山義學書院義工  鄔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