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塞罗vs达伽马:西方教学中学校与家长的互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52:46
基于女儿在加拿大上学的经历,我多少亲身体会了一些。据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发现西方学校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上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每个当了家长的父母一定有过参加家长会的经历,这是中国学校与家长最主要的沟通形式之一,每学期一到两次,每次两三个小时,主要是听听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的介绍、教学计划的布置安排、解决问题的考虑,等等,其他的似乎没什么了,形式相对较为单一。

   女儿的五年级是在加拿大小学上的,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作为家长却应邀与学校有过多次的互动。在办理入校手续的同时,我拿到一张校方领导和班级各老师的联系表,电话、email、分工一目了然。然后是一张征求家长担当一定义工的意见表(如当校门口马路交通指挥、图书馆管理员、外出社会实践助理等等);暑期放假前夕,会发动学生捐书,把家中看过的不用的书籍拿到学校捐献给图书馆或非洲对子姐妹学校,对大家送来的书籍需要家长做义工予以搬运、整理归类;年终学生汇报演出,也邀请家长到场观看,则需要有人协助引导等等。2005年圣诞节前夕,我去女儿学校帮忙,发现女儿同学的父亲哈珀也在场。斯蒂芬? 哈珀当时是加拿大最大反对党领袖、即将上台当总理的议员。只见他穿着工作服,在校方人员的指挥下来回搬动着各类书籍,满头大汗的样子。没过几个月,经过大选他成功当选为加拿大总理。这让我感到人家是真正的人人平等。对于学校而言,不管你职位多高,你就是学生的父母,你就有像每一个学生家长一样的义务。而当事人,也往往能正确对待,作为一个公民,模范地履行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要求特权。如果太特殊了,便会授人以柄,成为日后阴影。

   而每天上学和放学时间,学校四周的交通管理也都有人穿着黄绿色反光服在指挥着过往车辆,保障孩子们安全穿过马路。这些人十之八九都是学生家长,大家都不计报酬、兢兢业业地做着这些义工。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加拿大缺少劳动力,需要人手,所以大家有力出力,另一方面,是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样一种为社区、为社会无偿奉献的习惯。这是一种文化。

   在西方,孩子的毕业典礼是其人生的一大盛事,校方和家长格外重视。尤其是家长,不管多远,坐飞机也会尽量安排到场参加,记录过程,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有时甚至会倾巢而出。这也是一种文化。

   我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几年里没见学校与我的父母有过什么互动,70年代时在浙江农村学校还偶有老师家访,现在很久没有再听说了。女儿在国内上到了高中,似乎除了家长会外也没有什么了。

   我不想比较孰优孰劣,只是觉得有些东西可以借鉴发扬,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作者:Lucky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