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gps测亩仪怎么选:古玉器收藏的赏析概念问题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54:01

         古玉器的赏

说到鉴赏和美学的观点,我们最后拿一件实际的玉器来展开下玉器的鉴赏和欣赏角度,由此我们可以更加的理解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和玉器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件玉配,(见图例)



 

 

假如这件玉配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的文明以及美学的观点,是欣赏不透的,也解读不了这样的玉器,甚至这样的玉器都会流落在地摊,被当作仿品,假如一件仿品能够仿的如此深厚的文化文明知识,这样的仿者也着实叫人佩服。

说了那么多,我们就这样的玉器来进行下赏析。尤其这是一件及其标准的玉配,在玉配的背面书有“长乐未央”四个小篆文字,文字的书写形式是汉代的惯用手法,在玉器中带有文字的玉佩是级别及其高的玉器。文字的研究暂且放下。我们只对这件正面的美学和文化文明进行赏析,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三个兽一个人,有龙、有凤、有熊,从整个的风格和玉器的特征来看,都非常象汉代墓室里面的壁画,我们知道壁画一般都是神话传说和一些佛道的故事,来诠释着墓主以后的再生或者是转世,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件玉佩的大体年代,而文字“长乐未央”是西汉时候成型的二个宫殿,被世间喻为快乐无终止的含义,尤其是在汉代瓦当中更多有此语,所以这件玉配不会超过西汉,从纹饰的功法我们看出也是典型的铁陀所致,而佛道的传入是在东汉末年,从整个的雕刻风格我们也看到了东汉的痕迹,这也是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典型浮雕品,也和这个时期的审美观点及其相似,而到了隋唐出现了大量的压陀雕法,及其不符合,而龙的特征在唐宋时候要求逼真、写实,在以上章节中也有介绍,而唐宋以后的龙头多采用了狮子的特征,这也是从生活最写实的一个范例,因此,该玉配不会晚于唐代,这样的一个断代出来后,剩下的就是解读玉配的图案信息了,有许多的收藏者爱把这个人物当作唐代的胡人,但是对于唐代的胡人,能够乘龙的胡人,还没有出现,因此他不是胡人,而且胡人手里所持的也不是这样一个带盖子的玉壶,唐代的时候壶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圆肚细颈的瓷器,因此这些都不符合唐代胡人。有了这些基本的蓝图后,我们就只有走进资料中去查询了,一个拿壶的人,一龙、一凤、一熊。这样的风格也只有神话的传说中来找寻了,那么什么样的人物符合这些呢,我们来看看乘龙的资料,在汉代之前,乃至清代之前,敢于乘龙的人物寥寥无几,只有那么二个人物,一个是黄帝、一个是东王公,但是这2者被一些地方认为是一人,黄帝是人类的祖先,只有黄帝才有资格去驾乘龙。而成型于战国的传说,被称为“ 东君”的太阳神就是东王公的化身,而做为东汉时期的佛道兴起,显然这个时候的黄帝说,已经不再盛行,而且黄帝所乘的龙也不是这样的龙,再者,在一些地方,黄帝就是东王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那么我们就看看东王公的记载。历来对东王公的记载都不缺乏资料,最早的《枕中书》记载:把他称作扶桑大帝东王公。他与西王母(也就是民间的王母娘娘)是一对,是神仙的首领。河南郑州、江苏、陕西、山东都曾有出土过东王公乘龙图,是东王公立与龙背,手执玉壶,有星、云、太阳等代表天上。而该图就是着实的书写了乘龙的细节和执壶的特征。我们再看下魏晋书《东荒经》记载述说:“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矫出而脱悟不接者,天为之笑。”人物的刻画原型展现出来,立于龙上,占据一个半面来形容高大,直立的头发,人型鸟面,临摹虎的坐姿,代表虎尾,这里的黑熊也完全的体现出来,以及他的眼神。都丝丝入扣,雕刻的栩栩如生。手中的投壶更加贴切,这里还有一个典型诗词:李白的《梁甫吟》中诗句“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就将这个投壶的原因诠释了出来。投壶本来是人间的一种礼仪,后来发展为游戏,《东荒经》的记载是来鉴定天庭和人间的事件,当中后,会赐人间一对姻缘成对,因此也就有了龙和凤的图案,来寓意人间的夫妻姻缘。而到了李白的词句中,是揭示当时社会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多次不中之后,在洛阳做的词句,来反映当时的皇帝就知道玩乐,昏庸无道,反映当时的政令世事无常。这样一件玉器将一个神话故事全部的诠释清晰,将人生的“长乐未央”和世间最伟大游戏与姻缘,崇拜的神灵,都集合在一件玉器上,这已经大大超出了玉器的范畴,她是一个画卷,一个充满了文化文明的画卷。一个方寸之间的玉石就将她挥发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件不可多得一件玉器。堪称是玉器中的精品之作。这就是鉴赏的最大魅力,也是在美学中产生的文化,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玉器文化,她蕴含了太多的元素,鉴赏一件玉器,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科目,象这样的玉器作假,真的需要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有研究这么深切文化修养的人,也是不屑去作假卖玉的。所以鉴赏一件玉器要比断定一件玉器难的多,这需要许多的知识,这就是中华玉器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