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英语:山 西 灵 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8:03
  灵 石
  “灵石”,位于山西省灵石宾馆西侧的天石公园八角亭内,是全国第二大铁陨石。

  灵石,满身孔洞,状若靠椅,而又不规则,“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灵石县志》),露出地面的部分高达1.6米,底部直径1.5米,体积2.4立方米;埋于地面以下部分的体积究竟有多大,迄今仍然是个谜。传说,日本侵华时期,一个叫山口大荣的日本军官,企图把“灵石”运往日本,令士兵连挖数日,不见根底,于是只好作罢。

  “灵石”为天外之物,何时降落人间,史无记载,据《灵石县志》载,此石为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北巡太原,傍汾开道时所获。相传石上有“大道永吉”四字(今已存)。其时,文帝以为灵瑞,遂赐其名为“灵石”,并下旨割平昌西南地置县,以石命县,取名为“灵石县”,至今已1410余年的历史。

  “灵石”因隋文帝赐名而名传千古,因其不同寻常而富有神奇色彩。相传灵石县城的原状是一艘大船,“灵石”则在桅杆处,按其地形,滔滔汾水北来,大船必覆,但因灵石能“镇水灾、捍城垣”,汾水即蜿蜒绕城南下。旧时,由于种种说法,灵石被当地百姓尊为“神石”,每逢岁时节日,居民纷纷前来敬祀,祈求好运。随着科学的发展,“神石”之说已成为历史。

  “灵石”,经科学化验结论,为一块铁陨石。其硬度为5.5-6.0,有磁性,主要成份为铁,含量达96.17%,其余还有镍、钛、锰等,含量均不达1%,外部体积之大,仅次于乌木齐博物馆陈列的铁陨石。

  “灵石”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右边是豪华舒适的灵石宾馆,左边是直通大运公路的汾河大桥。园内存有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清初学者傅山等名家真迹,还有碑刻“晋省地域全图”,并建有三个展览厅,如果您来灵石旅游或途经这里,一定不要忘记到“灵石”景点一游。

资 寿 寺
 

  资寿寺,初名司宾寺。因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故俗称苏溪寺。该寺距平遥古城37公里、介休绵山6公里、灵石王家大院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二日或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上的一个著名景点。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资寿寺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寺院坐北朝南,层层梯升。它东望太岳,西近汾河,前邻清溪,后靠山垣,处山明水秀之地,立人杰地灵之乡。晨昏钟鼓,昼夜香灯,殿宇崔嵬壮观,楼阁金碧辉煌,正是禅门论经之场,实乃释家修行之所,为佛教艺术的殿堂,是民族文化的宝库。

  资寿寺原系邻近几十个村共同建修,以 “资寿”为旨,本为“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意在祈求圣佛保佑庶民长寿。希望“神灵呵护,风雨以时,水旱无闻,春祈秋报之间,登吾民于康阜,跻吾邑于仁寿”。这是建寺的宗旨,也是百姓的祈求。自古香火旺盛,佛事频繁。

  资寿寺创建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重修于宋咸平二年(999年),金末,被周围林火毁坏,元泰定三年(1326年)大修,明洪武间,合并兴国、崇福、安静三寺人于资寿寺,并且置僧会司(官方管理寺庙及僧人的机构)于内。成化三年至正德十六年(1467年—1521年)的50余年间不停顿地又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天启二年(1622年)增建仪门与“法王”砖坊,现存建筑以明代为主。其规模宏敞,布局合理,雕梁画栋,巧夺天工,依山就势,蔚为壮观。

  资寿寺占地面积17000余平方米,建筑布局以南北纵轴线左右对称展开,前后共15座大殿。入寺有通道直达山门,中院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后院有大雄雷音宝殿等,每进院左右均有庑殿配置,偏边院有僧舍、禅堂与藏经楼。整个寺院建筑既参差错落,又浑然一体。

  资寿寺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有二:一是三大士殿、地藏王殿的彩塑,尊尊优美,座座传神,为全寺现存的百余尊彩塑之最。二是大雄雷音宝殿和药师佛殿保存完好的巨幅壁画,工笔重彩,气韵飘逸,勾勒线条流畅舒展且敷色贴金,富有很强的质感、动感,精湛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资寿寺于1986年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至今,山西省文物局和灵石县人民政府投巨资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

介 庙
 


  介庙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春秋后期,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进行过大的修葺。该庙位于灵石县马和乡张蒿村与柏沟村交界处的神林。其山顶是著名的绵山风景区,周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旌介古墓、资寿寺、晋祠庙、后土庙、王家大院,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升文庙。介庙亦称洁惠侯祠,乃为纪念介之推所建。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逃亡路上“割股奉君”的故事广为传颂,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遂和母亲隐居绵上神林中。后来,晋文公率人来绵上寻访,焚烧神林,逼其出仕,他不愿受禄,与母亲相抱而被烧死。晋文公以绵上之田作为介之推的封地,后称此村名为“旌介”。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介之推,每年清明前后三天禁火,故清明又称“寒食节”。

  为了纪念介之推,后世在介之推墓前建了介庙,规模宏大的介庙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有石碑数通保存完好。介墓、介庙遗迹尚存,介墓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介庙占地约3000平方米,199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 信 墓


  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城南10公里的高壁岭,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陈豨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  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山西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遂令葬于岭上,随从  军土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现存韩信墓丘方圆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砖切围墙,内有1米多宽的通道,墓前现遗存有青石刻“汉淮阴侯墓”碑一通。墓前建有韩信庙,祠庙座北朝南,始建于金明昌年间,元代时曾修复三次,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扩修祠庙,现存初创建的三孔砖券拱型十字窑(正殿),其它建筑物毁于战火。历代过往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明代监察御史于谦曾题诗云:“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蒯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

  韩信为历史名臣,汉朝的开国元勋,其知名度很高,人文价值非同一般。灵石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 槐


  周槐位于灵石县城东南五十公里处的西许村中,东临为雄伟壮丽的石膏山峰,西瞻开阔弯曲的仁义河谷,南对翠屏山上的文笔塔,北倚千古名山韩信岭。这里青山环绕,涧水穿行,为游览石膏山风景度假区的必经之路,也可称山前第一景。周槐高约18米,胸径7米有余,中空如穴,可容五、六人。  树下存有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立的石碑一通。据碑文记载:这棵古槐“植自周初,历及清时,树以伐而仍留,地以和而属公。”。树根周围三米处以青石、砖垒筑两米高的方台,树植其正中。当地人把这里看作“一村风水所攸关之所在”,看作能够“补风续脉”的神树。古槐虽经3000年沧桑,但依然年年勃发新枝嫩叶,生机勃勃。周槐早于太原晋祠的周柏,介休秦树的秦柏,是我省最古老的珍贵树木。这株古槐在离地面2米高的躯干上有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洞,从洞口钻进去里面却象一间小屋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河支部的重要文件和枪弹等物就藏在这里,一些重要的秘密会议也曾在此举行。有几次,地下党员就是在这里躲过了日本侵略者搜捕。如今,游客到此,也都瞻仰流连,为的是能领略它那3000年沧桑的风采和那神奇而不凡的经历。

  1993年县政府在古槐的北面修筑了仿古式卷棚顶革命纪念亭,碑亭的建立更增添了古槐的风韵。1994年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拔出专款在周槐附近建立了革命纪念亭,以缅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夏门古堡


  夏门古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晋中市西南端、灵石县境、夏门镇域,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累积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自汾河北岸,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密密匝匝的布满整个龙头岗。古堡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确乎是一处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论从民居科学角度衡量,还是从阳宅风水讲究测看,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位于夏门村西的秦王岭,曾是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进军关中、途经雀鼠谷时驻军的地方,与秦王岭相对的汾河对岸有隋将宋老生扎过寨的老生寨。雀鼠谷曾发生一场对唐王朝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雀鼠谷大战,因此历来为史家所重视,也是研究李世民生平的重要史迹。至今,夏门村后的山坡上仍依稀可见当年李世民征战、留宿过的古战场遗迹,当地老百姓称为龙头岗。后来,人们又在此修建了文昌宫以保佑一方百姓兴旺、平安。

  夏门的兴盛与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氏家族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生前死后授赠荣誉者达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在梁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动京晋、清史留名的铁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奋读书,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以候补知县居家8年,期间以执教为业,为夏门村修渠、修路、赈灾济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称颂。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监察御史。道光四年,山西榆次县发生了一起官官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赵二姑案”。榆次县东阳村13岁民女赵二姑被同村恶棍阎思虎强暴,后赵家父女状告于县衙,县令受贿,反诬和奸,逼供之下,二姑悲愤难忍自刎公堂;其父又被县令反诬杀人灭口,受刑毙命;其母上诉府衙,府台袒护县令,仍逼其母自认诬告,其母终以头撞公堂,以死抗争;其叔父无奈之下上京控告,朝廷命山西巡抚亲提,谁知巡抚、按察使以及府县各级官官相互、相互包庇,仍以和奸拟结。铁面无私的梁中靖通过明察暗访,了解了实情,他冲破阻力,上疏弹劾,最终经刑部提解京审,方真相大白,沉冤申雪。这一惊天动地的大案,轰动朝野,史乘有载,成为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

  夏门古堡内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为止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梁氏宗祠——惇叙祠堂遗址一处,西祠堂及其它家庙遗址8处,“祭祖堂”一处;关驿、逆旅各一处;老字号店铺5处,私塾3处,“竹林书院”(在县城,已改建)一座;关帝庙、土地祠各一座,真武庙、三官庙、河神庙、文昌庙、魁星楼、鬼门关、雁归亭、对碑滩、鲁班缠、文峰塔等遗址各一处;牌坊遗址5处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夏门古堡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实用;蕴巧布奇建之趣,含隐匿安详之韵,可居,可赏,可御,可逸;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

  夏门古堡的历史街巷主要有九条。东西走向的街有三条,分别为东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条,后堡道;巷有两条,分别为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两条,分别为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后东西走向的一条,为天九巷。古堡所有九条主要的街、道、巷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且景观连续,街、道、巷两侧的建筑均属历史传统建筑,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筑的外貌与风格,同街、道、巷协调一致。

  夏门古堡除了营造特色和建筑技艺的出巧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内涵深邃。古堡中蕴涵有高雅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通俗的风水文化、禁忌文化,具体的装饰文化、匾额文化,吉祥的龙文化、凤文化、狮文化等。

  夏门古堡的自然环境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优美的形态。夏门古堡是灵石古八景之一——“夏门春晓”的所在地,是灵石唯一在汾河以西的古八景,也是八景中唯一有人题匾的古景观。

石膏山风景旅游度假区

  石膏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50公里处,雄踞太岳山北段,地处晋中、临汾和长治三市界处,与绵山、灵空山鼎足而立,群山环抱,奇峰叠翠,有清清河水,湍湍飞瀑,还有溶洞古刹以及葱郁的白皮松林。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参谒、登临、神游、咏诵的历史名山,为198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批命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膏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的范围为:北至主峰花石岩,南至五龙壑,西至石膏山林场入口,东至灵石、沁源县界,总面积达75平方公里。

  石膏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分为5个主要景区,分别为观光度假核心区、高山流水度假区、花石岩主峰观光区、山林野趣森林探险区和白杨河野营探险区。各景区又分为若干分景区。石膏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的自然景观以山、水、峡谷、森林及岩溶景观为主景,同时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游人在此可以享受高山、峡谷、森林、流泉的自然生态美景;体验登山穿林探险的乐趣;得到科普考查、教学实习的满意收获;而且石膏山更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石膏山的开发,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研究所》总体设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筑,生态型项目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国内一流旅游品牌。

  石膏山一改过去传统“观光型”的旅游行为,正在变成公众化休闲、多样化消费的大市场,它以浓浓的商业气息,昂首挺立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