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装备5开发完成:去除我执的无我随观,名为空解脱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33:06
三解脱门:去除我执的无我随观,名为空解脱门;去除颠倒相的无常随观,名为无相解脱门;去除爱欲的苦随观,名为无愿解脱门。 

    当佛法观智到达顶点时,它即会依禅修者的倾向,而平静地只观照三相之一,即无常,或苦,或无我。

 

    根据注疏,信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无常;定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苦;慧根最为显著者,会平静地观照无我。

 

    由于这最后阶段的随观,是禅修者即将体验出世间圣道的管道,所以称它为‘解脱门’。于此,被称为解脱的是四种圣道,而导向该道的佛法随观,即被称为解脱门。

 

    无我随观被称为空随观,因为它透视诸行为无我、无有情及无人。

 

    无常随观被称为无相随观,因为它去除‘颠倒相’,即由于颠倒想,而呈现的欺人的常相与稳定相。

 

    苦随观被称为无愿随观,因为它通过去除对诸行错误的乐想而断除了欲。

 

    道与果的解脱:若人以导向出起之观观照无我,其道即名为空解脱;若是观照无常,其道即名为无相解脱;若是观照苦,其道即名为无愿解脱。

 

    如是,圣道根据观照的方式而得三种名称。同样地,在道心路过程里的圣果,也依道的方式而得三种名称。

 

    当禅修者通过无我随观证得圣道时,该道从空而无我的一面,缘取涅槃为目标,所以它被称为空解脱。

 

    当他通过无常随观证得圣道时,该道从无行相的一面,缘取涅槃为目标,所以它被称为无相解脱。

 

    当他通过苦随观证得圣道时,该道从无愿(脱离渴爱)的一面,缘取涅槃为目标,所以它被称为无愿解脱。

 

    圣果也依在它之前生起的圣道,而得该些名称。然而,在果定心路过程里,对于以上述的方式观照行法者,在每一种情况生起的果,只依观照的方式而被称为空解脱等。

 

    当圣弟子证入其果定时,该圣果依导向证入果定的观智种类而得其名,而不是依道心路过程里的圣道而命名。

 

    这即是说,若他通过观照无我证入果定,该圣果即被称为空解脱;若是通过观照无常证入果定,该圣果即被称为无相解脱;若是通过观照苦证入果定,该圣果即被称为无愿解脱。

 

    但更广泛言之,则可以用上述的三种名称,来称呼一切的圣道与圣果。因为它们都是缘取无相、无愿与空的涅槃为目标,也因为它们都拥有无相、无愿与空的素质。

 

    圣者之分析:在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后而断除邪见与疑,他成为了须陀洹圣者。他已解脱了恶道轮回,以及最多会再投生七次。

 

    须陀洹(入流者)已进入必定趣向涅槃之流,即八圣道。须陀洹已断除了最粗的三结:身见、疑与戒禁取见(执取仪式);他对佛法僧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也已解脱了任何恶道轮回。

 

    于四漏,他已断除了邪见漏;于十四不善心所,他已断除了邪见与疑心所,而根据注疏,他也已经断除了嫉与悭心所。

 

    须陀洹解脱了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恶道轮回的烦恼,他的行为特征是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服用麻醉品。

 

    须陀洹圣者有三种:极七返有者,最多会再投生于人间与天界七次的须陀洹。

 

    家家者;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前,再投生于良善家庭两或三次的须陀洹。

 

    一种子者,只会再投生一次,即证得阿罗汉果的须陀洹。

 

    在培育了斯陀含道之后而减轻了欲、嗔与痴,他成为了斯陀含圣者,即最多只会再回到这世间一次的人。

 

    斯陀含(一还者)已断除了较粗的欲、嗔与痴。因此,虽然这些较轻的烦恼还会生起,但并不时常发生,而且它们的困扰力也很弱。

 

    缅甸帕奥禅师提到,如果圣者投生到梵天界,即使他们只是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他们都不会再投生到欲界。

 

    根据对《人施设论》的注释,斯陀含圣者有五种: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间,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

 

    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

 

    他在天界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

 

    他在天界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间,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

 

    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然后投生于天界,直至寿元尽时再投生于人间,及于人间证入般涅槃。

 

    当知,一种子的须陀洹,只会再投生一次;但第五种斯陀含,则会再投生两次。然而,后者还是被称为‘一还者’,因为他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

 

    在培育了阿那含道之后,而断除了欲欲与嗔恨,他成为阿那含圣者;他不会再回到这欲界。

 

    阿那含(不还者),已完全断除了系缚有情于欲界的欲欲与嗔恨两结。他也断除了欲漏,以及嗔、恶作两个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缘为目标的一切贪也不会再生起。

 

    因此,他死后会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证入般涅槃。当知投生于净居天的只有阿那含圣者,但并不是所有的阿那含都投生于该处。

 

    圣典提及五种阿那含:化生到色界天之后,在还未活到其寿元的一半时,他即证得了阿罗汉道。

 

    在活了超过其寿元的一半之后,或甚至在临死时,他才证得了阿罗汉道。

 

    他不须奋斗即能证得阿罗汉道。

 

    他必须经过奋斗才能证得阿罗汉道。

 

    他从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净居天,然后在其地证得阿罗汉道。

 

    在培育了阿罗汉道而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后,他成为阿罗汉、漏尽者、世间至上应供者。

 

    首三道所断除的五结称为‘下分结’,因为它们系缚诸有情于下等世间,即:欲界生存地。已断除它们的阿那含不会再投生到欲地,但还是被五个‘上分结’系缚于生死轮回里。

 

    通过证悟阿罗汉道,这五个上分结也被完全断除;它们是:对色界生命之欲、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我慢、掉举、无明。

 

    阿罗汉也断除了其余两个漏:有漏与无明漏;这是为何他们被称为‘漏尽者’的原因。阿罗汉圣道,也断除了其余的不善心所:痴、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

 

    摘编于《阿毗达摩概要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