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英语怎么说:写百姓生活 为时代放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5:57:22

本报记者 姜 范 朱 磊 赖 薇 
       春节期间,90多名经济日报社记者走进基层,与群众同行同住、一起回家,记录了他们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反映出时代的律动、火热的实践——

        回家,一个朴素而温暖的愿望。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这个愿望化作了一个简短却有力的召唤,让亿万人跨越千山万水、不畏雨雪风霜。

当亿万百姓踏上回家之路,我们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也同步展开了。向基层进发,与生活同步,为百姓放歌,从1月10日到2月10日,90多名经济日报社记者从全国各地出发,汇入到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人、学生人流中,深入到坚守工作岗位的建设者、保卫者、服务者之中。与群众同行同住,一起回家、共享团圆、一同访亲,记录他们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发掘和反映时代的律动、火热的实践。

一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一道道清新而富有韵味的新闻报道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262篇稿件、100多幅图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身边的感动,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故事,共同绘就了一幅勃勃生机的新春图景。

传递关爱温暖 体验巨大变化

数九严寒,阻挡不了归心似箭。

数九严寒,被关爱与希望温暖。

回家路上,总有关爱伴随左右。关爱,是发自肺腑的真诚,是细致入微的体贴,是将心比心的理解。

关爱在人们的手中传递,在记者的笔端流淌,滋润着漫长的旅途。

——爱是默契。1月11日,在零下21摄氏度的寒夜里,记者苏大鹏、韩秉志登上了从沈阳开往成都的K388次列车。乘务人员与旅客、旅客与旅客之间的关爱,让这趟超员的列车秩序井然、暖意融融。车厢过道上挤满了旅客,一位旅客要打热水但挤不过去,周围的旅客主动伸出了手,你传我,我传他,装满热水的水杯很快回到了那位旅客手中。这样的故事在这趟运行时间长达43小时11分钟的列车上屡见不鲜。

——爱满行囊。准备回上海老家过年的73岁吴阿婆的年货让记者吃了一惊,满满一提箱外加一大口袋的哈尔滨红肠、福建香菇、山西狗头枣、山东金丝小枣……这都是吴阿婆的同事和邻居各自从自己家乡专门带给她的特产。吴阿婆幸福地聊起,住在一个院里的老同事、老邻居亲如一家人。“吴阿婆的行囊里可不仅仅是年货,全是暖暖浓浓的情谊呢。”记者杜芳感叹。

——爱是理解。1月20日,正在北京西站候车回家的安徽蚌埠农民刘长兴突然发起了高烧, 036候车室的工作人员王琳娜端药递水,把他护送上车。“我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对待旅客就会更尽一份心,会将心比心把旅客当亲人一样看待。”王琳娜的短短几句话,让前去采访的记者齐慧红了眼圈。

除夕之夜,万家团圆。真诚的关爱温暖着大江南北。

——82岁的王同秀老人在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的移民新村过了一个热闹的大年夜。1973年,丹江口水库建设,他从丹江口库区迁移到淅川县香花镇,从土坯房搬进了屋架房。2011年6月,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老人又从淅川县香花镇搬迁到邓州市白牛镇。“到这里以后,当地政府每年补助600元,医院还给村里老人建了健康档案,免费体检。我这辈子移民了两次,越迁生活越好。”王同秀欣慰地对记者崔文苑说。

——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杨德选笑容满面。87岁的杨德选告诉记者丁士、苏民:“国家每个月给我近2000元的补助,看病能报销,连房子也是政府补贴帮着盖的。”

——驻守在“世界屋脊”的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新训支队里欢声笑语。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兵各显神通,按照自己家乡的习俗包出了风格各异的饺子。当战士们举杯庆贺的时候,记者韩叙、郭存举发现,屋里没有了总队政委唐映慧的身影。询问才知,政委唐映慧正在外面站岗,静静地守卫着战士的欢乐。

——来宾市的万名党员干部邀请万名农民回家做客。记者童政记录了这样一个画面: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把兴宾区迁江镇雷老村的村民欧律伟、卢艳梅、欧国光请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张秀隆说,“你们是尊贵的客人,我把你们邀请到家里做客,就是想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了解你们的想法。”发自肺腑的话语,拉近了大家心里的距离。

新春走基层,记者们收集着浓浓的关爱,也发现和描绘着充满希望的变化,这些变化清晰可见又意味深长,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是着力改善民生的体现。

——变化,发生在河北平山的小山村。记者雷汉发随穆振国到河北平山县穆家庄村过年。穆振国是县里有名的“养殖大王”。他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掌握的养殖知识,让当地濒临倒闭的养殖场起死回生。“去年咱们特种养殖场的收益是近两年最好的一年,年收入500多万元。为了方便业务联系,咱新买了一辆汽车当‘年货’。”穆振国指着“途观”越野车自豪地对记者说。

——变化,发生在山东青岛的居民区。记者李春霞走进青岛市四方区洛阳街道康居社区低保户盛江兴的家中。在这个家中,一年的房租只需572元。“没搬进来之前,光房租就要花9100元,现在我还享受着政府的水费补贴和取暖补贴,一年能省8000多元。”住进新家的老盛很满足。

——变化,发生在山西屯留的红土地。从北京赶回屯留县南渔泽村过年的刘晶给记者李哲算起了家庭收入账:为附近的矿区看山,一年能挣1万元的工资;家里的小旅馆租给了村子对面的工厂,一年能得1.5万元的租金;几间门面房,一年也能收入5000元左右。在南渔泽村,像刘晶家这样的并不少。这个传统的玉米种植村的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变化,发生在桂东南革命老区的村庄里。正月初一,广西博白县松旺镇鹅颈村的外出务工人员自发举行了一次建设家乡的聚会。近年来,鹅颈村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养殖,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但是进村和村里的路一直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泥泞一片。村民们不等不靠,踊跃捐款修路。不一会儿,开会的村民就捐出了8万多元。大家还选举了几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作为项目负责人,计划在清明节前筹集好资金,年内完成全部道路硬化工程。

可喜的变化,在祖国大地遍开绚烂之花。这变化,来自于自强不息的力量,来自于根植心中的希望,来自于百折不挠的努力。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有幸见证并呈现出这些变化,正是这些可喜的变化,描绘着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画卷。

感受地气温度 领悟深沉使命

“这是一次有温度的采访。”采访归来的记者们说。

新春走基层,重心在一个“走”字。一个“走”字,让记者深入基层,深入新闻的源头活水,脑海中的世情、国情、民情的抽象概念化作鲜活的场景和血肉丰满的人物,一条条“活鱼”由此跃然纸上;一个“走”字,让记者度过了一个忙碌的新春,脚下沾满现实的泥土,双手触摸着生活的纹理,与群众的情感纽带日益牢固,也让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得到了最真切的检验和体现。

——感动的泪水是有温度的。跟随京藏铁路列车奔驰在雪域高原的记者韩叙,感动的泪水似乎不曾间断。当列车员说孩子不亲自己只亲奶奶时,当线路工说我们爬也要爬完这70公里时,记者不禁落泪。这么苦,如何坚持?京藏车队七组列车长刘洋的话解释了记者的疑问:我们苦是苦,但只要想明白为了谁吃苦,为什么吃苦,就会明白这个苦吃得值得。“出于对理想的执著,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出于对良心的坚守,这些可爱的人们苦中作乐。正是因为拥有千千万万像他们那样可爱的人,咱们的日子才越过越温馨。”采访结束时,记者韩叙有了这样的感悟。

——心灵的震撼是有温度的。在从新疆回河北老家过年总共50多个小时的路上,农民技术员高清月和记者姜帆谈得最多的是他的绿色梦想,是他喜欢的林果技术服务工作。高清月为了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震撼了记者姜帆:“作为新一代的农民,高清月不再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也不只是为了挣些辛苦钱回家盖房子娶妻生子,而是放眼全国,吃尽千辛万苦,走过大大小小的果园,只为心中绿色的梦想。看到他的执著,我也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这次新春走基层采访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记者董碧娟不会忘记,在浙江诸暨店口镇采访时,那个在雨中等她采访的打工妹王柳。这个19岁的姑娘日复一日身着蓝色工服穿梭在流水线之间,但她并没有感到厌倦,而是积极地工作、用心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奉献着青春。

——触摸的真实是有温度的。除夕夜与留守工人一同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又冒雪进山区采访电力抢修的记者陈莹莹,从采访中收获了这样的理解:“通过采访报道,让我觉得‘基层’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踩在雪地里,我没法知道电力抢修员的步子有多滑;没有敬留守的农民工那杯酒,我不会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工人兄弟们有多重情谊。”在记者张忱看来,“走”基层是个难得的阅读中国的机会:“脚上有泥,才能做出好新闻。因为脚上有泥,才能看到真实。当我们看到万花筒般的生活在阳光下现出的五彩斑斓,下笔将更加理性和谨慎。在这些文字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百姓。”

——精心的编排是有温度的。为了更好地表达对采访对象的敬意,为了将记者们在前方采写的作品用更加活泼、美观的版面表达出来,夜班编辑们默默坚守,字斟句酌、全心打磨。当万千游子奔走在回家的路上,当窗外亮起绚烂的节日烟花,编辑们却在分秒必争地与时间赛跑,争取让读者早些看到报纸。“记者的风景,在路上;编辑的风景,在版面。对我们而言,两种风景,一样深情。”夜班编辑谢兴、胡文鹏对自己的辛劳进行了颇有诗意的总结。

——艰苦的磨炼是有温度的。记者郭存举不会忘记在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日多林政检查站的采访。驻守在海拔近5000米哨所的9个战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常年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这里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吃的蔬菜数月才能供给一次,黝黑的战士们不善言谈、羞于表达,记者数次启发他们多讲些自己的故事,憨厚的战士们始终微笑着一言不发。“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再平常不过,繁重的检查任务让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更加坚强。进藏采访让我明白了每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都是一座新闻富矿,这也启发我以后更应该不惧困难,多去艰苦的地方。”对于郭存举来说,这次的采访是他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细致入微的体贴是有温度的。在西藏采访时,一个藏族小姑娘点燃从邻居家凑来的牛粪饼给记者取暖;在湖北嘉鱼,与记者初次相识的方腊梅不顾自己的旅途辛苦,细心地关照着记者:“你们太辛苦了,要跟着我们这么奔波,家里都出来打工了,条件不好。”这样的理解和体贴让记者们深深地体会到: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群众也会给你同样的真诚关爱。

——群众的关切是有温度的。节后“用工荒”究竟是什么原因?家庭服务业的“找人难”与“难找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矛盾?这些话题与亿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新春走基层关注的重点所在。正在北京寻找发展机会的“80后”农民工说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我们这代人想法多、创意多,渴望能真正融入城市得到社会认同。”三代农民工同台竞技、务工需求趋向多元化、普遍要求薪酬上调、沿海地区魅力不减、家门口务工优势大增,通过深入的调查和采访,记者在春节上班伊始就将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呈现给读者。

——切实的帮助更是有温度的。记者顾阳、谭辛随残疾农民工万胜乘坐长途大巴回到江苏省泗洪县瑶池乡西莫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说他5年来一直苦苦找寻失踪的妻子,却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没有报案的情况后,马上帮忙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四处查询。万胜家境困难,两个女儿很懂事学习非常努力,记者又牵挂在心,一回到北京立刻着手联系慈善组织,希望能尽快帮她们找到捐资助学的机构,解决一家的后顾之忧。“万胜刚给我们发来短信,他的妻子可能在南京。他所在的公司领导得知情况后,还派车派人,准备这几天陪他一同寻妻。”接到万胜的短信,顾阳和谭辛感到了些许宽慰:“我们相信,只要爱心一点点汇聚到一起,就可能变成很大的力量,让需要帮助的人体会到无处不在的关怀和温暖。”

“‘走基层’的走,是和采访对象一起走,和老百姓走在一起。一起挤车、一起下田、一起走泥路……和他们走在一起,才能想在一处,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才能看到政策落实到基层的真实效果。”登上L165次农民工专列进行全程采访的记者王晋写下了这样的感受。的确,正是这样的“走”基层、用双脚丈量民生,让新闻记者在广阔天地中更真切地了解到群众的期待,也更真切地理解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面对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我们责无旁贷!

“回家”回味悠长,“出发”充满希望。带着“回家”的沉甸甸的收获,我们将“再出发”,带着百姓的需求,带着满怀的激情,继续探寻五彩的生活、感知时代的脉搏。播种辛勤,收获力量,我们的脚步将更坚实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