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虱读音是什么:早年收集的文章----吕洞宾双百字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2:21:55

道家诗词文化欣赏---吕洞宾双百字诗

 

                         吕洞宾双百字诗

                            修命百字诗

          养命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

          白云生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修性百字诗

          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酒又何曾饮,色欲已罢尽。

          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

          莫论他人非,只寻自己病。官中不记名,私下凭信行。

          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份。不在人殼中,免却心里闷。

          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

    提起吕洞宾,大家都知他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是慈悲救世、历世显化的“活神仙。”那么列位或许要问,他平日都做些什么?又是怎么修炼成仙的呢?上面的两首“百字诗”,就是他修道成仙的“法宝。”

    据仙经记载:吕洞宾自得钟离权点化后,首先系统地在他的修炼纲要中,明确提出修行之人,既要“修命”、又要“修性”的“性命双修”理论;同时也是“道家内丹派”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文中的“修命”部分:既我在《道德经》有关章节中,零散介绍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和道”的内容。这里的“命”,为“生命之根”,指的是人体内的精、血,也即是“坎水”、“离火”的基本物质成分。

    诗中的:

    第一行是说:要静中有动,专注命根,勿有其它任何私心杂念。

    第二行是说:“炼精化气”的要点和方法。其中的“应物”,既是“肾精”。当肾气发动时,千万不要被性欲所迷,这样一来,方能保住真精和元阳之气。

    第三行是说:“炼气化神”的要点和方法。既坎离既济、水火交融。其中的“普化一声雷”,是“炼气化神”成功的标志。

    第四行是说:“炼神还虚”的要领和体会,功到此境,就如同喝了“长生酒”一般。

    第五行是说:“炼虚和道”的美妙感受,以及最终的修行结果——“长寿百岁,得道升天”。

    文中的“修性”部分:这一部分比较容易理解,无非是摈弃七情六欲、和光同尘而已。还记得我在前文中,有一首《酒色财气》歌吗?只要体会到贪恋酒、色、财、气的危害性,并有效地加以节制或戒止,就可以达到诗中的境界。

老子的养生哲学:少、中、静

老子的养生哲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清心寡欲

    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身体好象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跑了。由此看来,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一再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贵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老子的这个养生哲学,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几分道理。例如,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重要。

 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不受损失。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与”,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的坚石。

 老子的养生学说,二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今天看来,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这些养生观点仍然是有价值的。

静以养生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的同时,也非常丰富、细微、深刻地描述了做静功(即坐禅或静坐)时的体会和感觉。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做静功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哲学观点,并希望用以治国安民。

 例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练功诀窍。

 我们都知道,静功练得好,会使人舒适无比,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种感觉非一般不练静功者所能体会到,而老子体会到了。不仅体会到了,还写成文字留传下来,堪称难得。例如,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恍惚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深远冥昧啊,深远冥昧中却涵有极细微的精气,这极细微的精气最具体,最真实。他把练功入静后的美妙感觉,描述得无以复加。

 他又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经常可以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经常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这两者(有形和无形)各不同,实出一源,都很深远,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可是,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奥妙呢?他认为,只有“专气致柔”(专心守气,致力柔松)和“涤除玄览”(消除杂念,深入静观),才能做到。用气功的术语来说,就是意守丹田,静到妙处,想着丹田可以看其微妙,不想丹田可以看到其终极,千变万化,玄妙莫测。这正是静功入静的写照。可以设想,老子若非练静功深有体会,他是描绘不出这样细微的。

老子不仅对静功深有体会,而且也提出了一套练静功的方法。例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意思是若从气功或静功角度来理解,即为消除杂念,意守腹部,削弱欲望,强健筋骨,当然,老子要把这种主张推广到治国治民,让人人都如此(“常使民无知无欲”),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做静功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历来为修炼者所重视。

 怎样才能入静?老子指出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意即要塞住知识的穴窍,关上知识的大门,不露锋芒,超脱纠纷,以便入静。这可说是中国气功消除杂念、引导入静最古老的诀窍。

 综合上述可见,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历代养生家甚至道家、儒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邀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等都曾坚持练静功,而且在这方面都有文字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困境自疗术

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给自己制定那些虚无缥缈的终极目标。机会总是隐藏在周围的琐碎小事里,抱怨是没有用的,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你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无法改变的事,忘掉它;有机会去补救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后悔、埋怨、消沉不当于往事无补,反而会阻碍新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