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之息和幽魂:癌症的生命奇迹需要全方位的创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53:17

  ■专家背景

  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著名肿瘤外科学专家,擅长治疗消化道肿瘤。

  李萍萍: 北京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工作。

  唐丽丽: 北京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身心医学专委会委员,承担肿瘤患者疼痛和心理问题的处理和控制。

  ■季加孚教授

  提高“健康素养” 更实际、更可靠、更划算

  恶性肿瘤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北京市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北京市肿瘤发病率最近10年来直线上升;而在欧美国家,癌症发病率趋势很平缓,而死亡率还呈下降趋势。这与他们注重癌症的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有直接关系。我国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确诊时病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这时患者很痛苦,治疗起来花费多,预后却并不理想。怎样让老百姓了解防癌抗癌知识,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上医治未病,健康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事业。2009年12月,卫生部公布了中国居民首次健康素养调查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健康的期望和需求增加,时下流行养生热,养生大师层出不穷误导百姓, 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缺乏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

  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疾病认识的提高,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关注患病的人和患病的人群。现在国内、国际上有一个共识——防病比治病更实际、更可靠、更划算。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是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要承担的责任。除了治疗疾病,医院以及在医院供职的医学家、科学家要为社会服务,宣传健康生活方式,这就是国际上讲的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

  实际上,医学科学是一个很复杂的学科,肿瘤学发展很快,新的治疗理念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倡多学科协作组治疗模式。患者一旦确诊为癌症,来到我院都能得到“一站式”服务:多学科治疗协作组成员都是由各个科室主任或高年资主任医师构成,以保证医疗质量。并且多学科治疗协作组需要贯穿在同一个患者的全部治疗过程中,即一个患者可能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接受多次这种讨论。不同专业的医生会在同一时间讨论病例,减少患者反复挂号、不断转科看病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科的医生看待同一疾病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当他们意见达成一致时,这个治疗方案往往是最佳的。这种治疗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个体综合治疗方案。目前已经实施了两年多,从反馈情况看,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李萍萍教授

  健康的环境可以避免癌症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已正式将癌症明确为可控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仅有一小部分癌症是遗传性的,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吸烟和通过其他途径使用烟草,感染、辐射、工业化学物和污染,以及食物、营养、身体活动等许多方面。它意味着健康的环境可以避免癌症的发生,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的食物更加丰富,膳食的能量密度越来越大,所含的油脂、糖和添加剂的含量越来越多,酒精类饮料越来越多。同时,身体活动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日益变成久坐不动型,体重和肥胖率在增加,这些变化与世界癌症模式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如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和激素相关癌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发病率较高,这与进食红肉、身体肥胖度和大量饮用含酒精饮料等有一定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呼吸道、消化道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肝癌、胃癌等)发病率较高,这与吸烟、饮酒、黄曲霉素,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而肺癌仍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高的最常见癌症。

  烟草是很强的致癌物,也是氧化应激的来源。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80%的男性肺癌和50%的女性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含酒精的饮料是多种癌症的原因之一。因酒精(乙醇)的活性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致癌作用,含酒精饮料导致癌症发生的程度取决于饮用的量。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身体肥胖度会增加患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和肾癌的危险性。身体活动对结肠癌具有预防作用。有规律的持续的身体活动能预防某些部位的癌症,如结肠癌和雌激素相关的癌症。

  国际抗癌联盟已发布报告“若可戒烟、节食、限制饮酒、有规律锻炼和接种针对致癌感染的疫苗,约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意味着每年将减少300万—400万例癌症发生。

  预计到2030年,癌症患者的人数将增加一倍,其中大部分新增患者可能来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癌症预防工作更加紧迫和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生。

  ■唐丽丽主任医师

  癌症患者不是一个“会喘气的瘤子”

  心理对疾病的影响现在已经受到注意。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对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反应。当发生患者不顺应医疗时,可能需要及时解决其心理社会因素,是焦虑吗?是家庭成员不配合吗?是经济问题吗?还是患者对临床检查或扫描感到恐惧?这些不是生物医学能够回答的问题。

  以前,癌症一旦确诊就等于判了死刑,患者经受一种被隔绝、被打上烙印以及自卑的折磨。由于癌症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医生和家属不会将癌症的诊断告诉患者本人。这些观念直到今天也还在继续着。尽管今天一些癌症的生存率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人们仍然对“癌症”感到恐惧。因为癌症仍然属于难治性疾病,不仅疾病本身会带来痛苦,治疗中也可能受到的折磨,所有这一切使病人的躯体功能、对生活的满意感、社会交往等都下降,使整个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这就是癌症对患者人性一面的影响。

  随着目前癌症处理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约有1/2—1/3新诊断的癌症病人,预计可生存5年以上。被治愈或带病生存多年的癌症患者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癌症治疗后重新适应生活的复杂过程。即使已经成功完成治疗的癌症患者,仍然有许多特殊需求。有30%—40%的癌症病人伴有精神障碍,感到焦虑和抑郁;还有对严重疾病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恐惧、社会隔离、丧失能力、复杂的治疗,以及对家庭和朋友的影响等等,对一个人整个生活的冲击是巨大的。虽然有些问题还没有达到精神疾病诊断的程度,但仍需要某种支持,尤其是对情绪的支持。

  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知识对肿瘤科医生、癌症患者和家属都很重要。只有将疾病与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治病救人,仅仅关注疾病对医学来说是不够的,那样忽略了人的存在,不能使得患者真正受益于医疗,正像一位患者抱怨的那样:“我不是一个会喘气的瘤子!”无论对于医生或患者来说,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本病史都是同样重要的,它将医学的技术、艺术及医学精神都囊括其中,将病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这将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将医学真正回归到“人道主义”的层面。

  ■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刘晨


              ----原载2012年2月5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