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日party歌曲:让寿山石回归文化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52:59
让寿山石回归文化视野作者:冯志杰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字号: 小 中 大 | 发布: 2011-12-30 08:25 打印

  寿山石历史悠久,早在南朝就作为雕刻材料被应用。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入印,掀起了文人骚客自篆自娱的风潮,篆刻艺术也由此诞生。所谓“花乳石”即是指寿山石一类软质叶腊石。常言所说的“印石三宝”:田黄,鸡血,芙蓉。其中田黄与芙蓉皆是寿山石中的品种。寿山石雕刻,是古人文房雅玩的常见之物。

  现今所见寿山石,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开采的。由于新石艳丽非常,无须加工即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加之国内寿山石市场开发较晚,文化积淀因漫长的市场空白期而削弱,寿山石市场逐渐形成一种重质不重艺的文化现象。

  笔者父亲是福州本地颇有名气的“冯华记图章店”老板,解放后公私合营并入福州雕刻厂,由此缘故笔者入行很早。当时全国盛行将民间艺人统一收拢整编,提倡集体创作,于是在雕刻厂内,笔者认识了几乎所有当时福州的民间寿山石雕刻艺人,并与他们亦师亦友地工作了20年。那时的雕刻作品肩负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宣传任务,并从专科院校补充了许多专家和学生,为寿山石雕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成熟理论,这也是寿山石雕刻历史上创新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就单单以雕刻的形式与题材而言,那短短的二三十年,毫不逊色于过往的三四百年。不过这也为日后这个行业重石质不重工艺埋下了隐患。

  1983年,笔者移居香港。在接触当地寿山石行业的时候,接触了许多明清时期的田黄作品。明清时期的寿山石雕作,从选材到立意,再到最后表现形式,都与现代寿山石雕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形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审美差异。旧时寿山石作品的受众,以文人骚客、书香门第为多。对作品的要求多是小而精,或含蓄内敛,寥寥数刀只求意至;或极尽精巧,大有非得“芥子之中纳须弥”之气势。这种审美趣味对寿山石雕作的影响,正是寿山石雕刻风格的分水岭。接触旧时佳作后,笔者为之倾倒,刻意研习。1985年,一位朋友将笔者两件田黄石作品送与苏富比国际拍卖行拍卖,彼时拍卖行尚不接收当代寿山石作品。朋友告知此作品乃当代所作,鉴定师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最终定为17世纪作品,却将笔者名字也写上。此事一度成为佳话,撇开事件本身不谈,这至少说明笔者雕刻上承袭古人古风,算是略有小成。

  2011年,笔者受保利拍卖行所邀,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举行个人专场寿山石作品拍卖,此在业内尚为首次。与其说是要得到国内首屈一指的拍卖行认可,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笔者被寿山石市场重石质而不重工艺的现象所激发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危机感,希望由此引发市场对于雕刻艺术与雕刻家个人风格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