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头 插梳怎么用:“梁祝”,超越语言的“平凡心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31:48

“梁祝”,超越语言的“平凡心动”

茅威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03日   19 版)

  “梁祝”,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爱情传说,堪称中华文化的某种符号和意境象征。这个民间故事,以巨大的想象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戏剧的传统艺术样式,几乎都曾经演绎过《梁祝》的美妙爱情。而这其中,越剧最为脍炙人口。

  曲调舒缓柔美,擅长将男欢女爱演到极致的越剧剧种,实为最适合演绎梁祝传说的艺术种类。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来自越剧的尹派唱腔。事实也确如此,从越剧早期的“的笃班”到随后的“小歌班”时期,《梁祝》一直是越剧的常演剧目之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袁雪芬、范瑞娟两位老前辈创作主演的越剧《梁祝》,更是将这一传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传播是艺术的生命。2006年,在越剧走过百年之际,浙江“小百花”特邀戏剧导演郭小男创作新版《梁祝》,以经典为基础,又重新寻找传世经典在现代社会中新的艺术传播方式。

  “规避颠覆、谨慎重述”成为我们再创经典的宗旨。新版《梁祝》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20世纪50年代的老版越剧《梁祝》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了新的创作。新版《梁祝》大胆地选择了“移步换形”的尝试,令每一位参与者都承受着如履薄冰般的巨大压力。经过各方合力,古典和时尚这对看似矛盾的元素,还是在新剧中寻找到了一个妥当的平衡点——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表现方式,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挥。今天的观众以现代的情感为坐标,从新版《梁祝》中获得了新的满足。我们找到了一种属于当下舞台的新的情感叙述方式,它既承接起了观众对这个经典的一切记忆与情感联系,也成功地重述了这个经典,使之在人文和审美上,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诉求——寻求一份足以打动每一个人的“平凡的心动”。

  2006年首演至今,历经5年多在国内各大城市及港台、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巡演和检验,新版《梁祝》终于达成了既定的创作目标:让这部经典,在世界意义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广泛地传播和重述。

  2011年,朝鲜血海歌剧团以“梁祝”为主题创作的同名歌剧在中国展开巡演。“小百花”有幸在有关方面的通力支持下,与朝鲜血海歌剧团《梁祝》剧组,进行了“中朝梁祝共同传颂千年爱情”的两团观摩交流及专项主题互动。

  基于共同的故事本源——传说,小提琴协奏曲——音乐,血海歌剧团的歌剧版《梁祝》和新版越剧《梁祝》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是各具艺术特色的不同创作,歌剧版本《梁祝》在改编之初,曾对越剧《梁祝》的各个版本进行过认真透彻的研究。最终,歌剧版本《梁祝》以20世纪50年代老版本为舞台造型的基础,并参考了新版越剧《梁祝》的创作,演出了一台富有独特想象力的作品。

  虽然习惯了新版《梁祝》美学呈现的观众,对朝鲜的《梁祝》存在着某些审美上的“错位”,但在现场观看朝鲜歌剧的演出时,艺术家们的精湛歌舞表演,严谨到近乎整齐划一的艺术表现,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钦羡之情,仍然令观众非常动容。特别是“祝英台”的扮演者金香,演唱技巧几能与欧美歌剧演员媲美。“十八相送”中舞蹈演员以手姿所演绎出来的“呆头鹅”形态,既非写实,也非写意。其比拟的呈现,完全不同于中国戏曲的艺术理念。

  越剧前辈王文娟、徐玉兰曾排演过朝鲜名剧《春香传》,并亲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岁末年初的长安街上,新版越剧《梁祝》与血海歌剧团歌剧版本《梁祝》,又共同唱响了化蝶的诗意与浪漫。

  被几代越剧人讲述得足够动人的“梁祝”故事,在被我们越剧人进行现代化“再传播”的同时,被朝鲜民族以歌剧的形式用朝语演绎,这无疑拓展了“梁祝”传说和越剧艺术的影响力,更将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续写一段新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