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情趣送货上门:失落的辉煌:贫困县石门坎民国教育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8:47

 

足球场旧址

朱焕章一家合影

石门坎

从外表看,石门坎不像是个很有文化的地方。这里几乎是中国最贫困的乡村,茅草屋触目可及,屋里人畜共住,不到百米长的街道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坑洼,污水横流,一到夏天,苍蝇乱飞,一不小心就得踩一脚牛马的粪便。街上总能碰到似乎长期没有洗过脸的人,颜色灰一块白一块。没什么娱乐活动,看电视是孩子们在打猪草之余,为数不多的用来打发空闲时间的方式。

  但杨忠信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有膝盖那么高的荒草,找到已经废弃多年的游泳池、篮球场。他手舞足蹈地一比画,就复活了这个村落曾经十分辉煌的时光。

  在石门民族中学一间四周没有窗户的校史馆里,这段辉煌历史被原原本本地记录在许多老照片上。照片都有点模糊,泛着黄色,上面有一大片欧式建筑群,那是过去的石门坎学校。照片上还有一个大型运动场,里面曾经容纳过100支来自全国的运动队进行比赛。

  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个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西部山区的小村,一度从偏远落后的状态,一跃变成“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曾经担任过威宁县教育局局长的杨忠信相信,自从1905年传教士柏格理将现代教育带入这个村庄时开始,在那些长满杂草、如今被用来拴牛的地方,曾经生长出一枚中国早期最优秀的现代教育的硕果。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教育还远近闻名。那时,年幼的杨忠信正是出于对这种名望的仰慕,从自己居住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步行到石门坎求学,路上整整走了12天半。

  如今早已退休的杨忠信,曾经花费大量时间,一点点走遍了滇东北苗寨里那些曾被石门坎教育影响过的地方。他发现,辉煌一时的石门坎教育已经被很多人忘记,当年遍及周边乡镇的学校,如今也都无处可寻。

  为此,他写过县志,写过石门民族学校校史,试图保存那段历史。他觉得,当年那种“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教育,以及它所创造的奇迹,不应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