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的民族主义: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激发潜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0:39:36
                   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激发潜能
                  
                  
                  第一章   自我暗示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一讲跟我们各位交流一下自我暗示。心理学自我暗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自我经营、自我修炼一项非常重要的自我素质。也就说很多心理现象通过心理的调整,通过心理在这方面自我的一些经营,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心理暗示来达到的。什么是心理暗示?通过语言或者通过一个其它什么方式,对我们的感知、情感、意志、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这么一些心理活动,这就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可能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去归纳、去思考,并且把它上升到一个从心理学怎么去自我认知,给我们带来一个自我的调整。你看在美国,有一次几个心理学家,他们就拿外表这个铁罐子,外表写的是液化气,但事实上它从来都没有装过液化气,但它外表写着液化气,让过路的人参与,自愿参与,让他们来闻一闻现在这个罐子里边可能还有什么味道,但这液化气这几个字呢?并不是刻意让他们去让他们观察,绝大多数人通过他的所谓的嗅觉带给心理的这种反应,直至在生理上他真正的一种感觉到的,最后几乎都在讲:好像闻到有一点液化气的味道。这就是你看,通过一种情景,一种数字带给他视觉上的影响,直至能产生心理上的反应。
                  
                  著名的拳击手阿里,他获得过连续几届奥运会的冠军,他经常有一个在比赛时候他的自我暗示,就是他在打拳击的时候,经常有时候自言自语:我是一只蝴蝶。他的这样一个自我暗示,经常他这个动作
                  又是在晃动中,这样自言自语,而对方一拳冲过来,冲不着,再打一拳又没打中,而阿里又在不断的在喃喃自语:我是一只蝴蝶,造成了对方真的把阿里当成蝴蝶了,你看一打跑了,一打又跑了。所以这样的自我暗示,不仅他带给了自己信心,也影响了别人的发挥。
                  
                  日本教育家,很多心理学这方面的造诣都是蛮棒的,很多例子说明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多么的重要。他们就把这个学生,根本就不了解,只是坐在后边听了听,让这些学生知道,来了几个老师不认识的。但过一会儿,这个心理学家就很随意的就挑了一些学生出去了,将近这个班级学生的一半,然后分别跟他们谈话,就说通过你们做活动、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感觉你们非常有潜质,我们感觉你们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就给予一种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半年以后跟踪,发现这种随意被带到教室外边这些小学生,他们的这种成长、进步,明显的比那些没有得到心理暗示的学生进步的更快。
                  
                  我们思维通过这种心理暗示,它首先是通过一种词语,就是表达您在哪方面具备一定的素质,再通过图象再带给别人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讲:心理暗示跟心理活动的所谓知情谊这么一个活动过程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说,“知”就是我们通过一种对事物的认知、通过对语言的一种理解,但这种情感它往往是一种图象,是一种情景。所以我们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讲:灵魂总是通过形象来进行思考的。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他可能接受过很多教育,自身的素质也可以,也就说我们讲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高度,但是此人的形象思维不够,很多时候他考虑问题没有立体感,就显得有时候比较僵化、比较固执,就会让我们感觉到就比较倔,认死理。所以有时候我们讲:形象思维对一个人对问题更客观、更整体的一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讲心理暗示,一定要通过你语言的一种描绘,能带给别人一种可清晰的想象的情景,这样才成立。你像毛主席,他的思想、境界,那是非常的高深,但是毛主席总是能够用一种形象的语言让劳苦大众听明白,并且愿意跟着他去闹革命,去做正确的事业,非常重要。你不能一跟对方去讲总是讲一些很理性的、逻辑的、抽象的这样一种关系,大家听的都对,但是往往没有形象的一种思维,就难以真正的改变对方由内向外的一种正确思维,就不可能正确的引导他的行为。
                  
                  你看阿里巴巴,现在首席执行官马云,我们讲也是个天才,我觉得他在很多方面所表现出来一种语言,一种甚至是表面上很谦虚的这样一种描绘,我们觉得他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他并不是用那样看的很高深、很理性、很让人感觉到那样矜持那样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他总能够带给团队一种信心、一种凝聚力、一种会心的对我们事业、对我们目标追求的这样一种默契。
                  
                  所以我们前面讲了这么多,都是心理暗示跟形象思维,跟我们在表达在沟通的时候有一种情景,带给我们在这方面的影响非常重要,否则的话你单纯给别人讲一种理性的道理效果很难达到。就跟我们做母亲、做家长的,有时候跟孩子讲:考试不要紧张,实际上你会发现,“不要紧张”是一个很理性的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听到您这样一种语言,他就更紧张,什么不紧张?这就是您如果不能带给孩子一种从紧张的思维里边去找到自我,可能您越让他不紧张,反而你这种抽象的、理性的反而带给他更多的紧张,没有转移他的注意力。
                  
                  我们讲心理暗示很多时候它发挥的作用就是把大家从紧张的、教条的、认死理儿的思维关系带到相对比较轻松、积极的这样一种思维中来。我们可以跟孩子这样讲,你看:去年国庆黄金周一起出去玩耍,定下来你要提前两天准备,因为国庆节一过要期中考试,可是没想到你吃东西吃坏了肚子住院,儿童医院住院,妈妈陪着你打了两天吊针,结果怎么样?你复习也没复习好,可是结果是你参加期中考试照样考的不错,说明了什么?那就是能把你平时学习的这种表现能够发挥出来就可以了。像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就是把孩子带到一个轻松的情景中,要转移孩子现在所谓针对考试这个目标紧张的心情。这样的才叫通过一种形象的语言使我们心理暗示,我们带给我们沟通者这样期望的一个效果。
                  
                  我们中国乒乓球队有一个被称之为智多星的老国手,大家可以想象是哪一位呢?徐云生,他在心理调整,在这方面打球就非常的巧。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决赛,团体决赛,当时是周总理、贺龙都在,那一届比赛在北京举行,你想当时的张泽东如日中天,一个人拿三分;容国团输两场拿一分,你徐云生如果要再敢输,你就输三分,紧张的不得。所以搭档就很紧张,手都在发颤,护腕上写着拼命的拼,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教练再怎么:不要紧张,多跑一跑,多出汗,转移注意力,效果不佳,因为当时那个气氛太让人窒息了,简直紧张的受不了,这个时候又开始快比赛了,教练指望比赛能够让你进入状态。徐云生先发球,徐云生的对手,是前世界冠军狄春,当时对手是日本,徐云生手还在发颤,发球前徐云生下意识的先看了对手一眼,一看狄春腿在发抖。大家想一想,注意力转移了没有?腿发抖那是什么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我总是注意在自己的这个目的上:我不要发抖,我不要紧张,我要放开,我一定不会出错,你反而更容易出错,这就是这样负面的心理暗示。这在心理学有时也叫目的颤抖:越不想让它发生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越高,反而让你的注意力越集中在这个方面。
                  
                  你看我们讲:沟通也是如此。与人相处、与客户、上下级之间这种良好的沟通,首先就是通过自我暗示先跟自己沟通好,先跟自己的频率把它调整到我们希望的频率中。你不能因为你现在首先对对方有情绪、有成见、有看法,你企图去说服他,你就可以发现,你既然认为他有情绪,你这种企图说服这种假设,本身你自我暗示就不成立。你就没有跟他形成一个在这方面情绪,这样一个你应该扮演的角色,反而有时候很容易我们两个人都情绪化,你怎么这样说话呢?我这样说不都半天站在工作的角度?对方马上就反击:那什么意思啊?那好像我这么说就是完全为我自己吗?那我不是这个意思。那你是什么意思呀?你看看,这就是:我们没有先把自己的频率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先看到别人情绪不好,也可能你的看法没错,但是你这样的回应方式就会给我们带来了问题,这就正所谓: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所谓的间接暗示,间接暗示不是我直接去说服你,但是我会通过一种情景、一种环境对你产生影响。
                  
                  卡耐基,可不是《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耐基。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钢铁大王。他有一次跟他的一个下属在沟通他的销售业绩的时候,你看那个时候整个一季度能够完成几百万美金的销售额已经是不错了,那个年代几百万相当于可能现在多少个亿了,不错,但卡耐基就给我们沟通的对象,比如说就在我面对,他背后放了个白板,就像黑板一样,写上你第一季度完成了420万,不错。但是我觉得因为这个季度它的市场有它的特点,从第二季度整个市场会发生一些变化,你的这个市场营销策略应该有所调整,三天后能不能把你调整后的计划再拿来我们再沟通一下,好不好呢?好的。三天以后部下把他调整好的计划拿过来,同样坐在这儿跟卡耐基进行交流。但是背后这个白板上写的不是420万了,而是480万,旁边是另外一个部门的签名。什么意思啊?这就是卡耐基用一种间接的暗示在激励他沟通的对象:你完成了420万,不错,值得鼓励,肯定,但是我会用这样一种间接的暗示给你传达一个信息,还有比你做得更好的部门,你根本就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和资格。但是我又不会说,我不会这样去比较,你看看人家其它部门,人家就销售了480万。你要这么去比较、去说,可能我们这个部下心里马上有一种逆反心理,马上有一种不快,马上有为自己寻找一种客观的理由这方面的一种情节,是不是效果更不好呢?因为我们不管我们沟通也罢,我们跟对方希望交流信息也罢,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我们的效果,而不是在那谁一定要说服谁。从这点上我们讲自我暗示带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心态,达到我们期望沟通的效果是非常重要。
                  
                  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培训师,非常有名。他有一次培训,都是世界五百强的一些总监,都是搞市场的这些总监,你想:个个都牛的不得了,一个个到了会场都东坐一个,西坐一个。他心情就感觉不好,看到这个情景以后,这个培训师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这个培训师穿了一身军装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来,突然双手这么一起:全体起立,往中间靠拢,站成两排,大家站好,快!然后站在那:一、二、报数!再分开。当时这些总监们个个都是很牛的,随意惯了,但一看一个穿一身军装的一个教官,让大家全体都情不自禁的都跟着他的这种,伴随着他的声音、跟着他的手势,去做这个培训师对他们的要求。您看这就是一种间接暗示。如果说他站在那大家往前靠拢,大家要往前来学习吗?你就会发现东一个西一个,跟你慢吞吞的。这个心理学培训师就通过这样一种心理来达到他的暗示,达到一种他期望的效果,这样一种目的,传达这样一种信息。
                  
                  这个心理学培训师,曾经给一个部队在培训的时候,他就发现他们谈判老也谈不下来,围绕着价格,就培训费用价格,这个军队是个部队就总觉得你这个报价有点高,最后这个培训师:那我们大家现在先谈到这,我们想一想再说,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再谈,它是一个椭圆形的会议室。半个小时过了,这个培训师来了以后,一下坐在这个位置,这个部队的跟他谈判的这些代表就纳闷:怎么坐在这了?但这个培训师先发话了,我想了想:价格不能再变了,就这么定了,就把这个协议合同就往前一推,这个心理学培训师,你知道他采取的什么一种策略呢?他在底下了解过,这么一个小会议室经常是他们军队高层开会的地方,而这个椭圆这边这个位置,是这个部队最高长官所坐的位置,平常从这儿发出来的声音是从来不会被拒绝的。所以这个心理学培训师首先坐在这个位置,突然就先发制人说出来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决定:这个价格不能再调整了,我认为就这么决定了。对方就看着,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从这个地方发出的声音是不能拒绝的,所以情不自禁的:啊,那就这么定吧!所以这就是他这个心理学培训师,仍然是通过心理学在心理的这种暗示达到了他沟通的目的。
                  
                  在心理学我们必须要了解“有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积极、主动,还有一些正确的观念往往都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所谓“有意识”,有意识那就是:别人要求你怎么做。到了三月份我们要植树,我们要学雷锋,有意识的我们要做一些好事情、正确的事情,但并不一定是我们主动的平时在这方面就能做到。也就是说:人,对我们影响更大的往往是无意识,就说我们的一些信念,我们的一些习惯、态度、好恶,往往是无意识在发挥作用。我们开过车的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我们这样来分辨一下:就说我们人通过我们的视觉,有意识得出一种判断,往往需要多长时间呢?0.5秒钟,我们有时候开车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个障碍物,我们有意识就给自己的大脑就传达了信息,这是个障碍物一定要拐过去,或者要减速。但是在开车的时候如果你发生突然的一个事件,突然从旁边窜出个人,突然前面的车给停了,这个时候我们只用零点一几秒,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做出反应。那我们讲这个时候难道是有意识在发挥作用吗?不,是无意识。就跟我前面讲的,所谓的急中生智,所谓在突然情况下,我们做出的一种反应,这个往往是无意识的。
                  
                  你像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弗洛伊德曾经的大弟子,分析心理的主要的创始人。他就跟我们谈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就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思维,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而无意识呢?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比如说我们经常有时候感觉不好,我心情不好,我觉得这件事情让我心理特不舒服,往往我们讲这就叫无意识,就跟我们讲做梦一样,用弗洛伊德他的《梦的解析》:梦常常跟现实相反,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一种这样的我们普通人的理解,梦总是跟现实是背叛的、相违背的。事实上从荣格的分析心理来讲:做梦大多数情况下,就像我们体内的医生一样,它能够很好的使我们移情,很好的能转换我们一些情感,使我们保持一个更好的状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
                  
                  比如说做梦,它怎么能说是做梦就总是怎么违背?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做梦它有的时候就是我们内心里边无意识的一种期待、一种远景、一种渴望,在梦中我们去回味,做梦也确实出现了我突然跟这个领导的关系搞的很僵,结果一惊醒,还好是一个梦,但是从分析心理告诉我们:这个时候你实际上就有一种在内心里的愿望,要跟领导的关系怎么搞好,实际上我们一个人能够自己跟自己沟通,自己跟自己在这方面调整好非常重要。所以说正常情况下做梦反而能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有时候我们能够很好的面对自己做梦,能够很好的自我去沟通一下、反思一下、思考一下,我觉得我们人生可能走得更到位,所以你这所谓相反的梦而恰恰是在现实中你渴望怎么去做好,怎么去避免在这方面,在梦中提醒了你,在梦中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期待可能表现出来了,难道不是吗?难道我们总是要把它做为一种相反,然后我们才去解脱?那反而更消极,所以我们说对我们人生影响更大的是潜意识,这就是这种潜意识对我们的习惯、对我们的信念、对我们的行为指挥的更加流畅自然。
                  
                  潜意识一旦拥有,我们终生享用,它对我们产生一种力量、一种信心,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讲你看,既然自我暗示带给我们的一种心情,带给我们的一种思想是不同的。那就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现象?那就是我们今天积极乐观的去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要投入能量,我们沮丧、颓废,去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也要投入能量,是不是?那我们今天是积极的、乐观的?还是消极的、颓废的?那是你的选择,没有人能够替你去做你内心里边这样的一种调整,需要你去付出的事情。
                  
                  我们有些消极心态的人,他自己不高兴也不希望别人高兴,自己不愉快也希望别人不愉快,自己不愉快看到别人高兴他心里就不好受,当然在心理还有一种暗示:所谓的这样一种暗示就是他自己心情不好,有的时候是刻意的,所谓刻意是什么?他要刻意的使自己不愉快,使自己心情不好、很郁闷,以期待获得别人的关注,获得别人的注意,来获得别人的关爱。从心理学讲如果是一个儿童,我们讲这叫心理不成熟,做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讲这就是心理退化。因为在现实中我们也沟通到一些这样的现象,甚至是老人,突然有一种失落感,突然觉得孩子是不是对他的关爱、关注会减少,所以有时候反而刻意的一种不愉快、郁闷带来家人对他的关注和关爱,我们觉得这反而是心理不积极的一种状态,是心理退化的一种表现。我们怎么去认知?因为我们人,如果从我们的潜意识不能认知到它,我们觉得很难用大道理能够跟他去讲清楚,你就会发现你要想开一点,他根本就没有在这方面真正找到自我的时候,外界的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也就是说我们人的潜意识里边都有一个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在工作中、生活中总是真实的在表现我们自己,那是很难伪装出来的。快乐的人他总是表现出那样的快乐,而消极的人呢,他总是表现出那样的不快乐,所以在心理暗示里边它还有传递的作用。你积极吗?你有信心吗?这个时候还跟它传递给别人,甚至你有信心别人也觉得你就是有信心,你就是有能力,有时候你自己好像没有信心,我可能不行,我这件事情可能还需要再努力,如果说这样一种暗示直至影响了你的行为方式的话,我要是领导,我也觉得你不行。因为领导不是神仙,他也不是做未来,总是预测那样的绝对有把握,您的信心就会传递给你的领导,影响你的领导在这方面对你的信任。如果你表现出犹豫,表现出在这方面还要思考,还要前瞻后顾,可能机会就跟你擦肩而过。所以积极心态的人总是带给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可能还会赢得机会,而消极心态的人反而这种负面的暗示带给他可能怎么样?别人对他的不信任。一正一反人生在这方面就带给我们对事情、对机会把握差距很大。
                  
                  你看罗斯福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年轻的时候实际上尽管挺自信,但是他性格上有时候挺胆小,他总是在他特别想去表现的时候表现不出来,心里也很苦闷。通过跟心理学家的咨询沟通,他就得到一个这样的方法,就不断的告诫:我勇敢、我有信心,我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总是这样假装勇敢,真的就勇敢了。所以心理暗示有的时候,面对自己可能胆怯、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假装一下,假装、假装慢慢可能就给你传达了一个原来不过如此,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可怕,没有我原来预计的可能我要这么做就给我带来多大的刺激和伤害,所以人一旦在思想上放弃,那可真的就有问题了。这就是有一句话不是这么讲吗?哀,莫过于心死,就所谓最悲哀的莫过于你自己的心已经死掉了,总是一种负面的暗示在自我、在互动,那可能带给你更多的一种颓废。
                  
                  你像两个秀才曾经进京赶考,一路上有说有笑,突然迎面走过来一个抬着棺材送葬的队伍。其中一位就特别的沮丧,特别的消极:多背呀,你看我要进京赶考,怎么遇到这么背?晦气,甚至就感觉自己右眼好像最近就是不舒服。而另外一位秀才,抬着棺材,又有官又有才,好运气,这样一种积极的暗示带给我们这两位秀才完全相反的一种暗示所产生对他们的一种作用,可以想象两个人坐在考场,拿到同样的卷子,谁更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呢?显然是后者。
                  
                  因为我们讲从心理学人有几种情绪,比如说我们讲兴趣,这种愉快属于积极的,惊奇就属于中性的,那剩下来就是属于什么恐惧、悲伤、气愤、轻蔑、厌恶等等,人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这样一种情绪组成,所以我们一旦受到了刺激,人总是更容易情绪就受到了负面的影响,更容易情绪不好,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怎么去调节,带给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人都要有一种信念和信心去面对我们的人生,信念、态度和观念有时候还不一样。观念有时候对问题的看法,有时候我们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变化,而人的一种信念常常怎么样?非常的坚信、难以改变。只有思想观念多次的重复,才可能成为我们人的信念,才能真正成为我们下意识、潜意识做人这样的一种信心,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这一讲同所谓的自我暗示带给我们一些很多在这方面自我的经营,达到我们希望的一种行为方式,这是我们这一讲所希望达到的带给大家的思考。我们这一讲就到这,谢谢大家。
                  
                  第二章   自我控制
                  
                  各位,我们这一讲大家交流一下自我控制。用心理学解释:自我控制是人类最高的一个能力,实际上人的一生很多事情都跟我们的情绪、都跟我们的意识息息相关。一个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人,往往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就会由于他仅仅情绪的失控带给他可能事后难以补救的损失。也就是说一个自我控制在这方面经常有的时候难以去自控的人,在心理学有的时候也给他带来一个什么暗示?习得性无助。
                  
                  这在我们前面也给大家交流,就说他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他有的时候还会给自己传达一个什么暗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为人,这就是我遇到什么事情,我怎么想我就说出来,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观点。不可以,你在不恰当的场合、不恰当的地点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又针对了不恰当的人情绪失控了,带给我们事后的损失,常常我们加倍的努力都难以挽回。我们做人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以选择你的行为,但是你不能选择你的结果,它可能给我们带来事后的懊悔,不以我们意识为转移。我们这么评价一个人自我的心胸和自我的调节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一些小事情或者是一些突发事情而发火、而生气,一个人因为多大的事情而发火,我们就能评价他的胸怀、心胸有多大。
                  
                  你看古时候有一位妇人、一位女士,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情而生气、而发火,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她谈禅说道、开阔心胸。这位禅师听了这位妇人的讲述以后,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把她锁在里边,并没有给她讲什么开阔心胸的大道理。这位妇人气得是跳脚大骂,骂了许久这位高僧也不理会,不理她。妇人一看不行,就开始哀求,这个高僧走过来:您还生气吗?然后这个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这份罪?高僧一听她这么说: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心如止水?也就是说她本来是生着气、带着气来的,现在好像是气上加气,又加了一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到这个鬼地方,不理她。过了一会儿,妇人又开始说,又要哀求:我不生气了,然后这个高僧:为什么呀?因为我觉得不值得生这个气。然后这个高僧就说:您现在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你心中还有衡量,还在生气,仍然不理她。又过了一会儿,再沟通、交流,过会这妇人突然就问这个高僧:大师,什么是气?似乎她突然有一种境界,什么是气?因为实际上高僧就在用一种情景、一种沟通、一种暗示在传递着:这个话必须你说出来,我给你讲道理,再怎么给你解脱,再给你再讲一些你应该想开一点,没有用的,不解决根本问题,最后这个妇人自己问什么是气。所以我们讲用禅学的思想,生气好比覆水,就像水覆地一样难以收回。
                  
                  禅学里边同样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生意,它永远都亏本,那就是生气。因为生气总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情绪化、不理性。所谓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就是你看有个心理暗示这样来比喻:大家可能这样去记忆,就可能争取不生气。他说:所谓生气,就是别人吐出来的东西你却接在口里,你咽下去就会很反胃,是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选择的回应方式伤害了你自己。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讲调节控制,我们这样一种心理情绪能够达到一种移情,是我们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都会遇到。
                  
                  就像我现在一个讲座,一个课程讲的比较多的就是《情绪与压力管理》,就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经常有时候有些情绪、一些压力造成我们心情,造成我们面对我们的一些工作状态不在。你看现在很多企业里边也在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经验,懂得调整我们员工在这方面的一些情绪的变化。像日本曾经也是他们有些发泄的场所,就是员工,特别是先生们下班以后,往往并不急着马上要回家,而是大家要先喝上两杯,大家抒发一下情感,转移一下自己在这方面可能一种压抑、一种重复工作带给的一种心情不好的移情、转移。甚至还有一些宣泄,就是把一些我们可以重复使用的陶瓷,大家进去摔,隔音的地方,大家就进去叫、去喊、去唱。当然有一些日本企业,还有一些所谓橡皮人把董事长、总经理的形象,搞一个一模一样的橡皮人,把它在一个房间里面,大家进去可以练练手脚、练练拳击、散打之类的。
                  
                  我记得我给一个国有企业,是电信行业,当时我只是开个玩笑,我说:你看我们二楼我都看到有些空房子,我们能不能也学习日本一些好的企业,我们也搞一个我们老总的橡皮人放在里边,我们员工有些情绪也可以进去练一练嘛。实际上我是开玩笑,但是我用我的余光,因为当时不是在讲课,是在沟通,我用我的余光发现我旁边再过一个就是总经理,我旁边是秘书,再过一个就是总经理。我用余光就发现当我说了要建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的橡皮人的时候,我发现他这个上下好像下意识的在动,他这个肢体语言好像传达了一个什么信心:我们单位如果要建这么一个橡皮人,估计想练手的人还不少。那也就是他自己可能在这方面不一定自信,他这个肢体语言又让我们办公室主任是一位女士,那可有眼色了,她已经看到了老总这个肢体语言下意识看来是不乐意,可是他又不反驳我。我们这位办公室主任就这么说了一句:李老师,如果我们单位要建这么一个室,谁要是进去要先到我们办公室要登记的。我说什么?进这样的室还要先登记,那谁来进?你要登记的话,我说你干脆这个室里面四角搞个监视器得了,那不看得更清楚?进去的人都是啥态度?都在那怎么练手呢?都打什么部位?你总是打我们老总的要害部位,那可能心情就有问题吧。本身我们讲在心理学,移情、宣泄没有道德标准,你像日本的很多社长、董事长,你只管骂我听不见,你只管打我不疼,明天有好的工作状态,你就是好员工。我们讲人在情绪的时候,他本身是个移情,这个时候不要伦理道德,人哪里有绝对的我永远都是那样的理性,我永远都是按部就班,那这样的人那不成机器了?我们觉得这就是面对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怎么样的去除了自我经营,我们组织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胸怀、有所设计,就达到我们积极去面对。我们应该面对但有时候不情愿的一些事情。
                  
                  日本最近有一本小说在网上蛮流行,叫所谓的《钝感力》,它不是说迟钝,纯粹麻木,而是有时候我们有时候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有时候一种韧劲,就跟有时候难得糊涂、心宽体胖。有时候我们以柔克刚,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的有所为。我们所谓难得糊涂,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方向,我们感觉到你最近心情不好,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马上就去回应,可能也会给我带来不好的结果。
                  
                  苏东坡像后来在他人生中真是蛮了不起,他自我调节情绪,在他的很多诗句里边也是有很多这方面的表现。比如说大家都能够琅琅上口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也给我们传递你面对这样一些不快、面对一些不好的事情,此事古难全,很正常。你看所谓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既然已经失去了,你整天去忧虑、去抱怨又有什么用呢?他的一个朋友特别怕老婆,我们这个苏东坡也在调侃:突然听到了河东狮吼声,他老婆叫唤就狮子吼一样,拄杖落手心茫然,突然有的时候来,我们大家想开点不就得了?我们就听她这种吆喝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们讲很多时候,它并不是说这件事情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而是我们的心态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回应,它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感受、需要我们怎么去自我经营。
                  
                  包括我们职业经理人如何把情绪锁在家里边,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行业它出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叫情感衰竭。所谓情感衰竭就是搞服务行业,我们医院也经常面对患者,而患者本身有时候就不正常,要不怎么是患者,特别是本身生理上有毛病,精神上就更容易发作,更容易刺激。我们搞服务行业,经常面对一些难缠的、特殊需求的客户,有时候就容易出现情感上的一种衰竭,心力交瘁。所以心情就特别的不好,这就有一种压抑,我们对客户至上,客户是上帝,面对我们真的是很讨厌的客户,我们要忍着。
                  
                  所以我们讲在这方面我们怎么样的去很好通过我们自我转换,通过我们组织在这方面的一种经营和设计,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否则的话,比如说在酒店、服务行业,包括我们一些搞营销市场,你就会发现流动率特别高,而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人的问题,自己心情不好,感觉找不到,这个时候就会带给我们大家一看,好不容易我们磨和的差不多了,但是之间还没有找到感觉,大家又流失了,这样的团队总是给我们搞出一种动荡,连相对的稳定都达不到,所谓我们对一些一旦情绪来了,我们怎么去很好的去调节、很好的去转换,这方面就是我们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自我在这方面去经营,我们觉得也是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情感短路、情绪失控,你这方面没有预先的控制,那么事后的补救往往是无济于事,而且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懊悔。
                  
                  你看有一个小孩子特别喜欢发火,年龄不大,十岁的一个小男孩,整天就是他平时也挺听话,也是一个好学、有礼貌,可是一旦有情绪了就是控制不住,这个讲道理他事后都明白,可是一旦这个情景,一旦他当时要发作了,他就控制不了。每次父亲都很着急,有时候也很生气,有一次父亲给他讲道理,走到他们家后院子看到有一个木板,就说儿子能不能这样,你以后每次你要忍不住,你要发火,你就在这个板子上钉一个钉子,每次你忍不住就在板子上钉一个钉子。他儿子钉到47个钉子的时候,很少发火,父亲也看在眼里,心里边也是为儿子感到高兴。跟儿子沟通:有时候,你看,你的成长爸爸都看在眼里,这样吧,你要能够保证一天一个火都不发,一天一个火都不发你就拔掉一个钉子,哪一天一个火都不发,你再拔掉一个钉子,你想做为小孩嘛,他可能不能做到持续的每天都不发火,但几个月过后,我们讲47个钉子都拔掉了,儿子这个时候真的很少发火了。父亲也真的感到很高兴,看来这样一种间接的暗示,这样的一种体验,效果比他讲大道理好的多。但是父亲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就领着儿子就走到这个板子面前,你看,你47个钉子也拔掉了,你现在也很少发火了,爸爸真的感到很高兴,但是我想问一下,这47个钉子是拔掉了,但在板子上留下了什么?儿子说留下了痕迹,是啊,所谓留下痕迹就是你是把钉子拔掉了,但是在板子上的痕迹却是怎么,可能长久存在下去吧?也就是说,当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不恰当的行为表现、这种伤害别人的一种语言带给别心灵的伤疤,不是你事后几句抚慰和语言就能抚平的,也就说事先控制比你事后补救效果要好得多,这对我们人生来讲,可能你事后补救有的时候连机会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怎么样的去认知它,市场需要情商,这种情商实际上对我们人生在社会的地位所产生的价值不言而喻。
                  
                  你看有的时候我们这么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很有名的一句话,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地位和成就,往往不是智商来决定的,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情商。也就是说:从经理人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情商比较差的经理人一定会被淘汰,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信息时代,这个转型时代,这么一个学习时代,大家之间相互之间的合作,重叠、依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如果你这个人非常不擅长与人合作,而且自己的情绪也是经常很难控制,遇到一些事情我行我素,而且个性又棱角太强,有问题,我要是领导,我认同你的能力,但是我们关键的时候不会重用你,为什么?你情商不行,您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是个人才,但是一旦把你放在管理岗位起负作用可能也是人才,我不放心。所以我们有些骨干在这方面感觉到一些被失落呀,被冷落,多反思一下自己,这样的心态更积极。
                  
                  因为我们讲现代的这种职场告诉我们,成功的80%靠的情商,而情商我们因为上次在我们系列讲座给大家简单地介绍过,我们这次更深入的去谈它背后需要一些哪方面的心理的一些调整和自我暗示。比如说宽恕、谅解是治愈伤痛的良方,学会用另外一种目光、眼光去看待伤害你的人,他不值得你如此重视,怎么能把你气成这个样呢?墨菲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就说有的时候我们刻意追求、刻意希望避免,结果由于我们在这方面这种意图非常的明显,它反而朝反方向发生的概率更高。就如果这件事情有可能发生,我们又不断的在暗示希望它不发生,它发生的概率还特别高。
                  
                  就跟我们说,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不正常的人在那争、吵、辩,旁观者搞不清哪一个真正的不正常。一个不正常的人现在他表现出来不正常,他很正常,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正常的人被别人气成了不正常,你更不正常,所以我们这方面怎么去认知,你比如说我们开车,有时候也发生了我们不期望发生的事情。你看我们在这个道上开,怎么前面一定有磨蹭的,怎么半天我们这个道就比别的道慢?我们强行拐到这个道,怎么拐到这个道,怎么我们这个道又慢了,怎么回事?
                  
                  大家再想一想,小的时候有没有学骑自行车,你在操场上已经快会了,快会了你就自己想骑了,然后你就告诫自己:不敢撞到前面那栏杆,不敢撞,你还真的骑的又对,它就撞上去了。你看你越想不要这样发生,越想它发生的概率还越高。我们人生很多事情是不是跟我们总是在开玩笑?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学会用另外一种眼光、另外的一种态度去看待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真的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好地修炼。也就是说,不管对方做错了什么可能伤害我们,恰恰是我们选择的回应方式伤害了我们自己。所谓的宽恕,我们不是阿Q,我们怎么说,忍,我们也不提倡,因为在心理学忍就是压抑,这种忍有时候还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发泄,一旦我们找到突破口,这个忍要不就是伤害自己,要不就是攻击别人,而这种量就是本着宽大为怀,我们求大同存小异,我们甚至能把我们的对手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你看有一句话怎么讲,说报仇是上帝的事情,你不要整天在这方面我一定要争这口气,我咽不下这口气,不能这么讲。很多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他总有一个曾经的经历,就是咽下了一口气,沉下了一口气,不就过去了?
                  
                  基督山伯爵,他曾经在那个监狱里,那真是死牢,让大家看的都绝望了,但是他跟这个老者合作,最后这个老者用生命换取了伯爵的再生机会。并且告诉他财宝隐藏的地方,一再忠告他,你不要得到财宝以后就去报仇,结果这个伯爵不干,基督山伯爵仍然要去报仇,结果他心爱的妻子并没有回到他身边,他失去的更多。所以我们讲很多时候你选择的回应方式对自己的伤害,可能对我们来讲更是一个我们人生怎么去很好转换认知的问题。
                  
                  面对我们组织企业在市场上要竞争、要发展,我们也要有一种心态,现在市场不是说谁打败谁,不是说谁一定要战胜谁,我们所说的什么?那就是现在市场是看谁的生命力强,看谁活得更久。我们竞争的是谁能够把市场做的更大,让消费者来评判我们谁是真正的赢家,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我一定要打,常常是两败俱伤。真的是别人比你失去的更多,那么你也没有得到什么。所以从这点上有时候从心理上带给我们的一种思考,我认为也是非常有必要。
                  
                  就像有一个人在山路上他突然碰到了一个好像滚下来的草团一样,他就很生气,在路上怎么跑出来?他就用脚踢,结果这个草团越来越大,他又脚踢越来越大,他气得不得了:你还想堵着我的路?我今天我就要这样,就要跟你斗下去,结果这个草团干脆把这个路都封死了。所谓仇恨带就是你不断去改变现状、在发泄,结果怎么样?反而把你前进的路给堵死了。因为我们讲人生有这么一个谚语:上帝不可能把一切好事情都给你,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是不是?用禅学的话讲:人生于苦难,死于安乐。有时候我们这样一个自我暗示,人生有时候它更应该怎么样?去面对一些不快,怎么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这一讲心理暗示,也是想跟大家如何把我们的知觉和意识跟情绪很好的分割开来,这对我们人生真的是一个持续需要经营的课题。就说我们也知道,我们现在可能情绪不好,我们也能感觉到我现在可能会有一些情绪地发泄,这样一种倾向,但是我们能够把我们的情绪,能够把我们这种认知很好的区分开来,这就是理性与感性。可能在这方面的一种碰撞,我们内心里边还是有一个积极的自我调整,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人生真的是很了不起地修炼。
                  
                  著名的心理学家劳伦斯,他也是在生理学方面造诣很高,他说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免疫力会下降,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智商会下降、判断力会下降,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别人充满了有时候更多的甚至是敌意,对不对?我心情不好,所以我看见别人高兴,我就觉得更生气。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怎么样?造成我们更容易对事物的判断朝反方向这方面去发展,所以心情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这么讲,就说我们前面讲了心态这样的一种情绪,实际上它跟做人的修养是息息相关的。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他能很体面的照顾到大家的自尊心,自尊是人情感里边非常高层次的一种内心里的需求和满足。这方面受到了伤害,实际上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你看美国有一位将军,在南北战争胜利以后,这些富人们都在请他们酒会、庆贺。首先端上来一盘洗手的水,但是嗽口、先嗽嗽口然后再洗手,但是有一些将领就不明白,端起来就要喝。这些达官贵人都在那斜着眼睛都嘲笑,这土老帽,但是大将军看到这个情景,端起来,我们大家为了我们的胜利首先把这一碗清水喝下去,所有的达官贵人都得举起来,把它喝下去。这就是这位将军在这么一个场合下,他首先考虑的是他的部下的自尊和面子需要他这个时候出面来进行维护,而不是训斥自己的部下。我们觉得在这方面来讲:这就是一个做领导的一种修养,如果我们从来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厌恶、嘲笑然后直接就表达出来,我们讲这在人生也是很有问题的。而且这种情绪的发现,我们在现实中也做了一些跟踪的课题和案例,它往往跟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有的时候我们前面讲,这种追求完美的人,有时候也特别容易抑郁,但是性格上特别敏感的人、性格内向的人,他有时候也容易怎么样?特别的在形成一种抑郁。由于他性格比较内向,所以他也很少跟别人沟通,别人也不知道他内心里的真正的一些思想和想法。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忙,也不可能总是有那么多的精力听你去倾诉,听你去讲你的感受,所以也造成了我们在这方面大家可能对他这种负面地判断,造成他更敏感、更自我保护,压力更大。所以我有时候也是就讲现在面对压力,我们即要积极去面对它,但还要学会怎么去调整。高压锅原理,那就是人在压力的时候潜能最大,适当的压力反而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潜质,我们敢于去面对这是一个前提,这就叫正确的人生定位。你不能说人都是这样很平稳的、很舒服的,实际上人的潜质也会受到可能很多的伤害和抑制。
                  
                  你看有个教授,在校园里边有一次跟学生在沟通在谈话,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田径场,慢慢的就走了一圈,400米一圈,走了将近十分钟。这个教授就跟学生说:这样吧,你自己再围着这个圈再走一圈,这个学生觉得这啥意思?也只好自己就这么走,走回来:七分钟。教授自己看了一下表,然后不知道在哪儿又找了块砖头,又给这个学生,你拿着这个砖头再走一圈,这个学生尽管很不情愿,但也不知道这个教授到底想要干什么,只好低头就走。走回来了,四分多钟,不到五分钟回来了。我们现在想问教授跟学生漫步,慢慢的这么走了一圈用了将近十分钟,有没有目标?没有目标,有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大家就慢慢走嘛,没目标、没压力、用了十分钟。然后教授让这个学生再走一圈,有没有压力呢?没有压力。你就反正给我走一圈,但有没有目标呢?有目标。走一圈的目标,教授在这等你。第三圈给你拿一块砖头,能不能承受呢?学生能够承受,不是说给他一块大石头,他承受不了。给他这块砖头能承受压力,有没有目标?有,既有压力也有目标,用了四分多钟。所以我们人生当有了明确的目标,又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给自己产生一种压力转换为动力的时候,人生的潜能和潜质开发的最好。所以我们面对环境,你要不就首先改变一下环境,对环境的看法,要不就是改变你在处境中,您在这方面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否则的话你很难有所突破。
                  
                  白宫的商业顾问,就曾经美国的白宫商业顾问叫保罗史托兹,他曾经最早提出来逆商。他说人的逆商主要从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来进行在这方面的需要去思考、面对、经营,第一就是我们讲控制感,就是在这方面面对逆商,你有多大的对它的控制,对它在这方面你自我的掌控能力。你不能说遇到在困境中,你这方面首先思维就不对了,遇到困境中你就抱怨,就没有信心,不可以。逆商的第二点,那就是诱因和责任的归宿,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客观的对这个问题的诱因、原因进行一下分析,并且能够有个正确的归因,不是总是抱怨客观,而也能主动反思一下主观上有没有什么原因。第三那就是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这一点在逆商里边很重要,你不能说这件事情慢慢来,这件事情根据形势的发展再做决定,不可以。因为逆商,所谓的逆商带给我们可能面对的是我们当时的情景,我们必须在这方面缩短时间,尽快转换成我们的能力。第四就是我们讲这个影响,它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不能你的逆商、你现在的不快或者你现在遇到的困境影响到更多的部门,你的机会可能也会丧失,也会别人对你提出更多的可能你不希望的看法。
                  
                  我们这一讲从我们人的最高的一种能力自我调控跟大家进行了沟通,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塑造弹性的心理,放弃绝对化,调整我们的期望值,达到我们人生健康、持续地发展,谢谢各位,我们这一讲就到这。
                  
                  第三章   自我改变
                  
                  大家好,这一集跟我们交流一下自我改变。我们人生都有一种思维倾向,特别希望环境变、别人变,惟独不希望自己改变。恰恰我们人生靠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的恰恰是改变一下我们自己。而不是首先我们对环境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更不可以首先来改变我们的上司,来达到您期望的推销自我的目的。
                  
                  你看我在《管出效益》里边曾经也简单的给大家介绍过老鹰。老鹰,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可以活到七十岁,但它在它四十岁不惑之年,它做出一个痛苦、坚决、但非常重要的抉择,人生也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之年是我们最成熟、最有成就感、最自信,但反过来最有可能是最固执、最听不进去意见,学习能力下降,那么老鹰在它不惑之年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抉择呢?原来老鹰到了它不惑之年的时候,它爪子老化、羽毛厚重、喙也越来越弯曲,捕捉食物的能力也在下降,面对它的一生,它现在有两个选择:等死或者是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任何生物、动物都会选择本能的就是求生,老鹰也不例外。它经过五个月漫长的痛苦地经历,把喙不断地击打岩石,等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柔软没有力量的指甲在一根根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以后,便把那厚重影响它飞翔的羽毛再拔掉。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重新飞翔,再过三十年的岁月。
                  
                  这个小故事想说明:老鹰在它不惑之年有过一个痛苦、坚决,但是对它一生非常重要的抉择。我们想说明在我们人生的征途中,我们在某些时候也必须敢于做出自我挑战、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这么一个决定,吃老本可能就要栽跟头。就跟我们讲从学习这种思维上,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定义,那就是学习能力它首先体现在使我们改变旧习惯和旧观念的能力,可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而是你能不能够去改变曾经一些所谓正确的东西,可能今天并不一定还那样有效。敢于去挑战传统,敢于去重新面对时代对我们提出来新的要求。
                  
                  这就是我们讲联合国教科文也在这方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那就是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作为一个组织,面对我们在发展的途中,我们在这个时候也敢于去做出一个自我更新,这样一种信心、抉择非常重要。你看有这么一句话说:一个优秀的组织,它总是在系统地进行放弃,总是系统的在进行放弃也就是说,我们讲:所谓我们人生做这种加法就是我们总在不断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首先清楚我们应该拒绝一些什么,淘汰一些什么,这在我们后边自我突破里这一讲里边会给大家更深入的阐述。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人生来讲,我们一定要敢于去面对我们人生随着时代变化或发展,我们自我去更新、自我去挑战、自我去充电、自我去发展。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在企业里边的各种课题、各种沟通,我们去做方案先要跟我们各级管理者、甚至是员工进行交流,就会发现大家习惯性的谈问题,大家都在谈问题。但是都在谈什么?都在谈别人的问题:领导听不进去意见,特别的固执,总在用他最喜欢的人。我们有时候领导也会说这个部下特别的在这方面太自我,这个部下人际关系很差,而且比较倔,似乎让你也很着急。
                  
                  我们甚至也遇到了很多中层,就是管理者、职业经理人来听课,在跟他沟通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有这样的一种现象,这个课如果我们老总来听就好了,如果我们老总来听才有用,我们听了好像也作用不大等等。这就是似乎也在谈问题、说问题,但是坐在这,却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我记得上次在系统思考还是哪一集里边也给大家进行过交流,你这样一种思想:你想的问题、带的问题,但却在怎么希望别人改变,那你是在为自己学还是为别人学?你可能人坐在这儿,但是你在为别人学,希望别人改变。
                  
                  所以我们曾经也是在一个EMBA班里边,在上课途中搞一些活动案例的时候,这些老总们一开始也是习惯性思维,总是他的一些副总,你别看他有时候说哪一个部下说的他可生气了,你能感觉到他对这个部下可偏爱了。我们有些老总不喜欢说的人,那可能这人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已经很低了。他特别喜欢说,好像很生气,但是我能感觉,我当时就说:你别看你在这儿说,别看你说这个部下让你多生气,你多有点恨铁不成钢,真的有点儿你很着急,实际上我能感觉您的语气、眼神,你偏爱这个部下,你总是希望他达到您希望的一种期望值,可没有他自己的感觉和认知,在团队中怎么协调、怎么发展、怎么能够更实事求是去扮演他应该扮演的角色。
                  
                  所以我们怎么去理解制度,就企业制定的制度、程序、流程、标准,还有我们说的在这方面的一些规范,它能够怎么?它是变化的外因,它是一个外因,是变化的依据,我们希望从内心里边得到大家的一种共识,围绕着价值观大家主动能够去修正、去改变自己,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才是我们变化的内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如果大家的思维方式,大家围绕着共同追求的价值,在这方面很难统一,在这方面大家经常是我行我素,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小团体的维护,我们觉得这样的团队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和制度,可能都难以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我们不管现在有多么好外企的经营模式,还有我们国内一些成功企业一些考核的办法或者它们一些激励措施,我们可以学习,但绝对不能照搬。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对一些外企,外企大家一看它的制度并没有那么复杂,但是为什么那样的享用?那样的能够执行起来有板有眼?我们觉得:本身它一来到我们中国去建立它的文化价值体系、用人标准,大家都是在一个游戏规则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个磨合,你不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你在里边就没有立足之地,而我们的企业就不一定了吧?潜规则那可能盛行,跟领导搞好关系可能比做好工作更重要。我们有时候用在权术上,处理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精力可能比用在工作上的精力还要多,这怎么能够?你现在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大家各有各的小九九,结果你却照搬一个模式来解决我们这样的思维方式,您觉得可能能达到目的吗?这就是依靠一个制度、一个外因来解决我们内因上的可能冲突和不和谐,这是不是徒劳的?
                  
                  所以我们讲自我改变,我们这一讲首先要从我们自身上每一个人都去感受一下,都去重新认知一下,重新看待一下别人的长处和我们合作的共同点在那里。
                  
                  埃及前总统政治家撒达特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不能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人将永远不能够改变现实,因此也永远不会取得任何进步。也就是说他的思维方式不变,面对制度、面对流程总是那样的品头论足,总是那样的强调他的客观原因,总是谈这样那样的一旦触及到他的权利利益的时候就那样多的保护,那样多的原因。您不觉得这样的思维方式绝不是什么制度、流程、程序能够解决的?
                  
                  詹姆斯·艾伦在他《思想的力量》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话非常的有名,大概意思是:试着改变一下我们对人和对事情的看法,你会惊讶的发现事情和人对您也发生了变化,难道真的是事情和人发生变化了吗?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变化,进而使环境,我们从另外一个目光去看待,由于自我的改变,我们赢得了同事和领导对我们更多的赏识和认同。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我,一个企求不改变自我就想达到我们人生目标的人,终其一生,他会生活在悲惨的深渊中,这就从我们自我意识、自我的思想做起,非常重要。否则的话自己在这方面没有说服自己,任何外在的、强加给他的都不会起到好的作用。
                  
                  就跟做家长的都明白,如果我们的孩子思维方式习惯不好,你就会发现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比让他学习几个新的习惯要困难的多,哪怕他拿笔的姿势、做事、做作业磨蹭,或者有一些吃饭的不好习惯等很难改变。
                  
                  我们有一些老总自己能力比较强,总是喜欢去教部下,就包括我们现在跟踪的这个项目企业。比如说一个IT企业,这个老总素质非常高,股份公司。还有一个地产企业,也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口才各方面也很棒,我们不管他平时跟部下的沟通也罢、训斥也罢,总是高高在上,总是他们两位有共同点,就是给部下去讲,企图教会部下,让部下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最后把他们累得不得了。事实证明这么多年过去了,部下并没有真正的被他教会什么,仍然是以前的这种风格,以前的一些做法,还是那样的有他自有的个性。我们做为老总更应该怎么样?跟他进行沟通,您扮演一个帮他出主意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选好干部、出出主意。你帮他出主意,通过我们下属的嘴巴说出来,他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很多老总特别累,也觉得一旦玩大了,怎么心情更压抑了?更焦虑了?就是您在这方面总是扮演了一个期望,你总是期望教会部下,给你带来了那样多的烦恼,那样多的部下不见成长,实际上部下逐渐也可能依赖,什么东西都听您说,什么事情都凡是上面有答案,不动脑子。实际上我们讲,从这点上老总的思想首先应该重新去认定一下您现在的角色。你身边有没有一批成功的、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有创新思想的经理人是决定你能不能壮大、健康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一个标志。你连人都没有,你敢玩大吗?一大就出问题,一大就给你带来更多的烦恼。
                  
                  我们有的时候从自我改变也会发现一种什么现象?培训完了以后,牢骚更多了,口才渐长,一个个谈问题、说问题的本领在提高,搞得我们有些老总就很生气,让你们去培训,回来以后看到的都是问题,这不好、那不好,你看人家哈佛案例里边这样讲:企业应该怎么做?你看海尔?你看邯钢成本控制的多么的到位?这老总慢慢听的也觉得不对头,让你去学习,怎么去学回来为我所用,我们企业应该怎么办,怎么学完了都是别人怎么做?怎么反过来都是品头论足我们企业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我们企业如果没有问题,还要你们干什么,是不是?我们觉得什么是我们的一种自我改变来达到我们一种学习?首先意识到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回来在强调问题,这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一种自我改变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我们做市场、做客户,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我们业务人员、市场人员,你看他接受了很多所谓成功各方面的训练,也接受了很多营销的方法、手段、技巧,但是你发现他的营销业绩不见长。
                  
                  我不知道我们各位管理者老总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和现象:在你的团队中,真正在我们团队业绩比较好的市场营销人员反而是我们一开始并不一定非常看好的。我们看好的就是那种外向、活泼、口才好、会来事,您觉得这就一定是他的营销能力强吗?从我们这方面客户心理来讲,这要打个问号,甚至它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现代市场客户心理的研究、分析、管理更多的是客户需要您如何带给他一种感觉,如何跟你合作他心理感到很安全。夸夸其谈只会谈一些方法、技巧,随意去承诺,这样的一种营销人员是初级的、低级的。我们更应该培养那些有韧劲、有耐心、情绪调节比较好,而且又有一些心理在这方面能够很好感受别人情感和需求能力的业务人员。你看他并不一定是那样的外向、那样的夸夸其谈、那样的给人感觉特别的会来事,但是他却是我们优秀的营销市场人员,我们有些能说会道的,可能还会把别人的成功当做运气,他是错误的。我们很多领导在这方面真的有所理解、有所重新认定吗?
                  
                  在美国曾经说:你想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吗?赶快找韦伯。他有一句话怎么讲:所以我们做管理,重要的不是学会管理别人,而是首先学会管理自己。因为管理自己比管理别人困难的多,对吧?我们讲通过自我管理就能达到更好的管理效能。
                  
                  比如说我们讲心服、口服是两个概念,口服可能靠你的权力可以达到,命令他、要求他,你必须这么做,你做不好你就怎么样,那可能也行,部下被动的服从,口服。但是不是心服呢?你是不是真的在让部下感觉到您在帮助他,你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上司?所以我们讲:你自身的影响力、人格魅力不够,有时候可能带给我们部下真正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和互动的效果就比较差。自身,你要自己的身,自身正,不令也行。你有时候并没有怎么样刻意的去推动部下,部下的主观能动性也驱使他应该做,你其身不正,自己就有问题,虽令也不从。你下了命令,因为部下是口服心不服,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在沟通上、在执行力上由于自身在这方面的固执,有些管理者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管理效果。
                  
                  这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想说明什么?就说我们想改变现状,要改变别人,我们在这方面可能的以我们的意愿,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改变一下我们自己,改变一下我们看待问题的观点。这样的话不仅实事求是,而且能让我们更好的首先融入环境。正所谓适者生存,你连环境都适应不了,怎么能够达到自我经营、改善和提高呢?有一句话怎么讲,人的改变之门只能由内向外,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只能由内向外开启的大门,无论别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不能替别人开门。所以怎么去引导我们的部下、引导我们的管理者,他自己意识到他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在沟通激励里边非常重要的一种暗示、一种传递。这不是表面的一种表达。
                  
                  就跟我们讲太阳和风在打赌,看谁能够让山坡上行走的那位老者衣服脱掉。那风就说你看我的我先来,拼命的吹,吹的这老者衣服就吹开了,它还使劲,这老者就把衣服裹紧,它还在吹,那老者裹的更紧。再吹老者干脆蹲在那:我不走了。这风越吹越累,最后精疲力竭,老者一件衣服都没有脱。太阳说话了:看我的。慢慢的升起,这个老者走着走着觉得越来越热,不行,该脱衣服。太阳越升越高,更热了,这个老者说不行再脱,谁让他脱?他自己感觉到热了要脱。所以由外向内的我就要你怎么做,只能带给对方更多的抵触、防卫。
                  
                  就跟这个铁杆有一天就很不解,我用这么大劲,这个锁子都砸不开,你钥匙怎么轻轻一转它就开了呢?这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也就是说我们与对方去沟通、能够用一种心让他真正意识到他应该怎么做的时候,这才是我们希望能够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思想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外界,总是觉得这件事情是由什么造成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就会给我们人生的发展带来麻烦。
                  
                  我们在MBA班有个学生,因为曾经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个研究生群,有很多学校都在那,科大、交大等等好多学校都在。因为在那一次上,你不能说来回飞呀整天飞,所以在那儿一次住都要住20多天。我们有个学生很聪明,是从四川这边考去的,特别会说话、会来事,听完课以后跟你沟通,请个客,跟老师多交流,反正给人感觉会来事,也会说话。但是我们感觉:他工作了没有四年多,就跳了四个单位,而其中有两个单位,听他说现在发展的也非常不错,但是他的语言口气里边总有忿忿不平,领导承诺不兑现、家族式管理让人觉得压抑的很,重用了一些他不喜欢的上司,而且自以为好像是功臣,让他感觉到没有前途等等,总在说这个、那个说了很多。
                  
                  我当时听他,突然我就问他:你四年多就换了四个单位,而其中有两个单位现在又发展那么好,那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问题?结果我们这位MBA学生瞪着眼睛想了想:实际上很多问题我跟你说是这样那样的,他兜个圈子转来转去,还是环境的问题、别人的问题,总之就不说自己有问题。当时我也就不耐烦了,像这样的学生我也懒得跟他沟通了。我说你看,遇到问题你就抱怨,遇到问题你甚至就要跳槽、就要重新的选择,所以你的所有工作,你刚才讲的这么几次,它不能算是经验,只能是经历而已。经验,它一定要提炼出对我们有价值的,我们下一次走的更好,而你一遇到问题就抱怨,一遇到问题就似乎都是别人不对,都是环境有问题,然后只是一个失败地经历,所以我现在就觉得您这样的思维继续下去,就学了MBA我们觉得你要不去调整也会有问题。因为什么呢?我当时就这样的问他,我说你看现在,曾经前几年社会上不就有种说法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我说:处处不留爷呢?我本来以前有一种说法吗?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但我们这位还没这么说,人家聪明。我说你看你遇到问题,就此处不留爷,他呢?就自有留爷处,那我说处处不留爷呢?我们这个学生处处不留爷,爷考MBA。给人这样一种思维我就感觉他更是无药可救,你的这种思维、这种固执、对环境的抵触已经让人觉得就很难跟你沟通,尽管我承认你聪明,但你这种聪明带给别人可能对你的一种做人的不认同,无法去接受你做人,你哪里有机会去推销自己?
                  
                  所以我们讲,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面对,这个世界又有那样的机会、又有那样的奇迹,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机会。当然我们说了要改变自己并不是说仅仅是改变一下就完了,我们还要培养一些新的习惯,通过调整新的习惯就可能对对方产生影响,如果仅仅是改变:我不说了,我不去做了,那可能也是一种消极、被动,而是改变自己,又能培养出新的习惯,积极去面对你应该做、积极去表达出你应该说,积极去面对你不愿意面对的人,你还能跟他合作,达到你人生价值的体现和自我推销,多好啊!所以我们讲这种由外向内的观点,总是在抱怨外界只能使人产生一种怨恨、不满、发泄,它也可能暂时能起到一点效果,但是它不会持久。所以我们说身外之物与我们内在的力量相比,它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在忠告一些职业经理人,你如何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来替代旧的、不好的习惯对我们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并且在改变中尝到甜头。因为人有一种天生惧怕改变的一种本能。因为改变,未来一定有一些不确定性,未来一定有一些我们难以掌控的,我们习惯性的就要自我保护,不喜欢现状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我们还是跟我们人生,自我经营要有这么一个暗示,你什么风险都不敢冒吗?你的明天的风险更大,你总在维护你今天的安全吗?你的明天就更不安全。所以我们总知道这种抱怨、懊悔只能使我们更加的心情不好,而且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
                  
                  在心理学有个暗示:一个人的烦恼就是他总也忘记不了烦恼,就曾经那些没有了结的、没有处理好的那些遗憾,那些不愉快的情景,那些我们不愉快的人伤害我们,当时的那种感受等等不愉快的图象经常在缠绕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一天由于哪一件事情不愉快,这些图象就一个接一个跟踪而来,让我们心情更加的抑郁,更加的难以去自己找到自我的状态。从心理学,自我调整就是我们要检验一下,到底是什么使我们今天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这样消极的一种情绪?我们要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也是通过自我暗示,通过我们理性的思考达到我们所谓的自我催眠。自我催眠就是自我的一种心理上的暗示来达到我们心情一种超脱,总之我们讲思想不改,行为难以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对我们伤害最深的并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我们自身有什么过错,而是我们不能够正视和面对我们的错误。
                  
                  人总在追求一种幸福,追求一种满足。所谓满意之泉必须源自于我们内心,也就是我们内心里边真正有一种自我改变,自我去面对,积极去适应环境,这样的一种勇气和心态就能够给我们带来更积极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组织的改变,每一次它都可能或多或少发生这样那样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这一讲主要是从自我改变从这方面给我们提出一种积极的讯号,那就是:与其说我们总是希望环境变、别人变,不如我们主动去自我调整,自我去发生一些改变。它更积极、更主动、更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自我,我们未来就更有信心。好!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这一讲就到这,谢谢大家。
                  
                  第四章   自我约束
                  
                  各位朋友我们这一讲跟大家交流一下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在我们人生来讲,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谈我们人生的一个修炼,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总在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而首先应该做我们应该做的。也就是说做为我们职业经理人,不要总是在强调我喜欢做什么,而首先应该喜欢你正在做的什么,这样的话一种自律、一种面对环境对你提出要求主动地适应,那可能带给你的机会反而更多。
                  
                  我们企业要发展,企业要创新,企业要把握市场的机会,我们讲修炼内功加创新等于成功。我们把修炼内功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为当前我们发现就是很小的企业,它都有蛮不错的制度、流程、考核的办法。你看有的IT企业都是几十个人,你就会发现他们很多一些基本的规范,一种开会,一种大家在这方面的自律,大家上下级信息传递的这种信息对称等等都做的非常不到位,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有先进的工具、方法、道理,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基本的一些现象、基本的一些规则面前,大家似乎并没有这个好的习惯。所谓职业素质,它体现出来的往往就是首先是好的习惯,像丰田汽车公司制造,它能重复的让这些员工犯错吗?非常难,因为他的习惯已经促使他按正确的方法去按部就班,你打破了这个程序,他非常的不习惯。内功的修炼使员工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所具有的一种自律、一种规范、一种习惯,我认为非常重要。当然有时候这种研发人员、市场人员可能面对着很多变数,很多的需要创新,需要一些内部地沟通和我们的应变,但是企业总有我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总有我们应该大家共同的必须去面对的规范程序,在这方面我认为企业也必须在这方面有所认知。
                  
                  用德鲁克的话讲,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利润来源于外部,也就是说内部不管管理的再好,大家敬业心再强,实际上我们内部所表现出来这样一种经营的过程,它都是一个成本,对吧?成本在这方面需要的投入、我们表现的好的、我们怎样去激励等等,我们的利润来源于外部,所以我们如何避免一种低效的内耗,使我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我们的执行力,降低我们不必要的一些经营成本,我认为是非常重要。
                  
                  就好比我们讲程序化管理如何代替经验管理?程序化管理就是它用一种程序来代替我们曾经的一种主观经验这方面带给我们的一种判断,它更加的有序代替无序、理性代替感性,在这样的一个思维下,这样的一种行为下,我觉得企业的这个过程不可以少。因为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程序化也引进了规范化管理,似乎在这方面也在强调。但是个性化的这种我行我素的现象时有发生,经常越级管理,有时候部下直接就越过他的直接上司跟总经理去汇报,经常出现了我们在规则面前,明明通知大家都要按时开会,任何人不能迟到,但是我们总有一些人我行我素、姗姗来迟,来了又不停的打电话,然后又过早的离开,我们总经理看在眼里见怪不怪。似乎又给大家传递个信息:我是谁呀!我的工作很重要,原来制度在大家人人面前不平等,是不是?给大家传达一个信息:原来他的工作重要,我们坐在这开会的看来都是没啥事干的,所以我们有时间坐在这儿开会。原来制度是这样的一种标准的话,我们企业那还有规矩?那还有在制度面前人人必须去接受的一种刚性传达给大家的一种自律、一种要求呢?
                  
                  《孙子兵法》里边告诉我们:善用兵者,修道保法,故能够胜败之政。就说你能把规则很好的建立起来,大家在遵守规则这方面形成一种统一,步调一致,我们就能够判断、就能够有信心去打胜仗。
                  
                  我个人认为我们很多中国现在需要转型的企业首先是要把内功修炼好。“治大国若烹小鲜”你像老子这个话也是:我们很多时候这种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看在眼里他不去做,还有这么多的原因、理由是别人为什么不去做,这不是我的责任。这是他们管辖的范围等等,口口声声我们都是企业的主人,每个人把一些应该做的事情都要分得那样的清楚,造成我们一种低效的内耗,大家互相之间面和心不和。所以我们讲团队中不要把一些小事情看得是那样的无所谓,所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勿以恶小而为之。
                  
                  你看有一个例子就叫所谓犯错的成本,就说如果我们企业面对这些破坏规则、面对不执行制度的现象经常是批评一下就完了,这就犯错的成本很低,所以大家有时候就尽管领导表面上也会批评,但是领导有时候旧有的习惯,觉得这个部下也是为了工作着想,而没有再坚持原则,这就是犯错的成本很低,大家在这方面很快又重复了,旁观者也是。原来不按照制度领导仍然还对他蛮青睐。我们坚持制度又使我们损失了一些效能、多走一些程序,我们何苦呢,是不是?往往这种小事情它有传染病,能给团队中带来更多负面的传递。
                  
                  就跟我们的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常常是这样形成的,写错一个字橡皮一檫不就完了吗?对吧,一件事情没做好,纠正一下不就完了吗?所以我们讲做人也罢,我们企业面对一些小事情,我们怎么经营、管理也罢,管理无小事,细微处见精神。
                  
                  管理决战在细节,就是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我们的职业素质、我们的规范。并且要跟我们每个人的一种利益和在这方面的得失我觉得要联系起来。因为信息的传递,有两个信息对人的影响特别大,一个是有价值的信息,还有一个是有威胁的信息。你要做不好这件事情对你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不这么做也无所谓,我不这么做了不起就是说我一下、批评一下,慢慢也麻木了,他就不这样用心去做。
                  
                  你就像以前有个秀才跟一个书法家学毛笔字,经常在纸上啪啪一写完就交,认为给我改正,给我改,然后经常的就是这样的完成任务,总希望自己进步再得到老师的指教。老师有一天就说不行,不能用你的纸来写,必须用我给你的纸,宣纸啊,这个纸怎么样?一两银子一张纸,这个秀才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不行,你不是要跟我学吗?必须这么执行。大家想想这个时候学写字的秀才敢随便在这一两银子一张纸上写画了吗?您说他还不进步吗?想不进步都难,因为他在用心做他想的事情。
                  
                  所以我们讲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就是一个致命的缺点。我们一个团队、我们自我的经营要防微杜渐,因为小事情有传播的力量,它有感染力就影响,这就所谓的蝴蝶效应。就看你这样做无所谓,别人也这样,看你这样好像领导也不批评,他也这样,所以所谓的法不责众就造成了我们大家似乎在这方面就这样了,好像也没啥了不起。
                  
                  这就是所谓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最需要的是公共道德,而不是特别高大、特别让我们摸不着、感人的事件,公共道德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但为什么不去做?我们敢于去面对自己,反复去碰撞,这对我们来讲不管是我们社会环境,我们企业管理,包括我们个人,我觉得这都是应该我们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我们面对现在在心理学测试里边也是有这么一个结果,就说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跟普通的人士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责任心比较强,我记得前面我们在《管出效益》里边也给大家强调过责任心是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管理者、我们领导,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你跟部下安排工作,他的第一反应是Why?为什么?这件事为什么我应该做?为什么让我去做?他首先想的是人,而有的部下你跟他安排工作,他首先想的How,怎么做?如何做?他首先想的是事情而不是我。那就是前者首先想到我,就有可能不承担责任,他首先想着这件事对我有啥利益,如果做不好我怎么保护自己。而第二位首先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
                  
                  所以我们讲: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用孙子兵法的这种思想来讲,我们首先把人用好,包括我们上午就说管仲曾经的思想:你一开始把人用正,后边这种弯曲的、不好的一种现象和人就很难立足。如果我们用了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不承担责任的人,反而对这些积极心态的人可能会排斥,一个总是喜欢为自己找借口的人,他的动机就是不承担责任。
                  
                  什么是责任?我们讲责任就是领导给你安排了工作,你努力去完成,实现客户的要求,实现我们目标对你的一种期望值,并且一种主动的态度去积极完成它,这就是责任。前者是从外界来的,对你的要求、对你提出来这方面的一种工作、指派,但后者就是一种由内向外、一种主动的,我们更强调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你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职业经理人学会接受责任是非常重要,学会接受责任,并且为自己的责任而主动承担是每一个成功职业经理人一个重要的标志。也就是说:特别是我们管理者学会接受责任,实际上你就为自己的成功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我相信领导、大领导关键的时候总是要重用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我们面对所谓的责任并不是说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这样随意的就跟别人去承担、去许诺。所以我们说做为管理者来讲,你真的想发挥管理效能就要勇于承担责任,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是巩固自己最好的方法。当然我们面对组织的激励这方面,我个人也是建议就说我们做为一般的员工,他首先考虑这件事情对我意味着什么,对我到底有什么好处,对我的利益在那里,如果说这件事情就是奉献,就是大公无私,就是跟企业的未来,那不可以,纯粹的精神激励是愚民政策,一定要跟他期望的利益、物质这方面也要让他深深的感觉到,否则他不会真心去用力投入,更谈不上责任心。
                  
                  有一个母亲把她三岁的儿子放在家里边,她自己到底下菜市场买菜。她们家住在五楼,结果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她儿子在五楼的凉台上,在叫她,而且在凉台上那个地方往外爬。一下把母亲吓的菜都扔掉了,赶紧就这样的叫。但是这个孩子一看到妈妈在底下叫,三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害怕,就在那凉台就往外爬,母亲就一个箭步往上冲,这个孩子一看妈妈往前跑,也在爬,就掉下来了。母亲就像足球守门员一样,就在那样的快到的时候迎面这样扑上去,抱住了孩子,自己确实也摔伤了一些,但是这个孩子安然无恙。这样一个镜头,这样一个情景被大家广为传播。然后记者就采访了,简直是太了不起了,然后就提出这么一个要求,能不能再来一次?这母亲说这简直胡说,他说:我们说再来一次不是说让这个真的孩子,是我们拿一个玩具的孩子。那母亲说:我不想再回忆这一幕。他说我们主要是为了新闻,为了使更多的母亲们避免这个。反正好说歹说,这个年轻母亲就说:那我试一试吧!也从五楼凉台就往下扔玩具娃娃,但这个母亲离的很近,几次都接不着。她说我不想再接了,最后这记者说怎么回事呀?玩具娃娃本身这个速度相对也慢,你提前又有准备,怎么就接不住呢?这个母亲说我也搞不清楚,可能原因是因为它不是我的孩子。
                  
                  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用心去工作,而这个利益跟我无关的时候,你这个时候谈什么责任、谈什么主动性,我认为这方面一定要结合起来,这也是给我们的管理者在这方面一种很好的思考。当然做为我们员工来讲这种毅力、这种耐性我们认为也更加的重要。
                  
                  美国前总统叫科立兹:毅力是无法替代的美德,就把很多天才这些自认为自己很有天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实际上他都不能跟毅力这个美德相比较。
                  
                  我们前面也给大家也说过:一个好的猎手首先要学会等待,要有一种韧劲,你这方面有时候表现的太过就会给别人带来怎么样?我可能认同你这个能力,不喜欢你这个人,也会给你的发展、你的前景可能带来一种暗淡,最后就是发展的时候似乎重用了你,真正机会来了又放弃你。所以你有时候锋芒太露,你得罪的人太多,对吧?大家不喜欢你这种风格,做为领导我也要考虑这么多人都反对你,我还在保你、还在重用你,那我是不是就反过来得罪更多的人?所以我反而把一直重用的、我信赖的人抛弃了,有这个可能,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式的管理这种文化意识形态下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我们有时候有个性、有能力、有魄力的部下,这方面学会一定的收敛,这就是职业人的博弈,非常重要。你锋芒太露,有时候别人真的就会给你穿小鞋。你得罪的人比较多,大家真的就是关键的时候拆你的台。
                  
                  你看我们讲有一个业务经理,这个领导真的想把他安排到一个分工司去当经理,就想重用他一下。但是让这个总经理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职业经理人,大家都不喜欢跟他合作。怎么会呢?主动性挺强,工作又比较热情,也比较真诚,怎么这个样呢?通过了解发现原来这个员工比较怎么?他经常有什么特点呢?就是喜欢锋芒太露,喜欢表现自己,好大喜功。所以造成大家不喜欢跟你合作,一合作好像什么都你的,一说起来都是你最强,好像都是你的功劳。他可能也没有这个意思,但从性格上来讲他从这方面自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所以这个领导就说找个机会要找他谈谈,看他在这方面对自我的认知。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坐一个大桌子吃火锅,又是我们这位业务经理就表现自己,明明这是办公室的事,他又在大家吃什么?都点什么?然后怎么怎么又在这忙活,因为他要忙,大家又不好拒绝他。过会儿坐那吃,这个领导这个大火锅一夹,夹了一个鸡蛋,这里边还有鸡蛋?然后这个老总就说鸡蛋,谁下的?然后我们这个业务经理:我下的。然后这个老总就说:你看,下蛋这是母鸡的事情,你就不要争着去做。也是从侧面给他一个暗示,不要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表现自己,大家都看在眼里了。这就是这样的好大喜功,太过的表现自己,忽视了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会给你人生带来一些麻烦。
                  
                  你看西点军校有这么一个要求,要么领导,要么服从,别无选择。这就是毅力,这就是自我的约束。这个世界上你不要把很多事情都想的跟我们的思想、跟我们的意识联系起来。那里有绝对的好与坏?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它,即便已经发生了。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事的好坏就看你怎么想,就世界的事、世界上的事情好与坏就看你怎么想。橘生于南,对吧?它就是橘,生于北就是枳。人才有的时候这样去发挥,我们看待他的长处,他就人才,我们总看他的缺点,总是对他这方面不满、那方面看不惯,可能就是他的缺点。
                  
                  拿破仑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就看我们怎么样的去认知,怎么样的去感受,怎么样的去用好。我记得前面给大家去讲情绪压力的时候也提到过:就说我们人生的这种感觉就是两个人由铁窗往外望,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满地的泥泞,而另外一个人看到满天的星辰。显然看到满地泥泞的人他就更加的沮丧消极,更加的不乐观,而看到满天星辰的人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未来、更多的自我的一种激励、自我的突破。这方面就看我们怎么样的去换个角度去找准我们更积极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打猎,每次打猎都领着他心爱的大臣,他有这个嗜好:追猎物。有一次猎物中了箭还在跑,他就追,看你能跑多远。结果这个猎物被制服的一瞬间,突然一挣扎把旁边马给惊吓,马背上有国王的一把刀,就顺着马背滑下来把国王的一个脚指头砍掉了,国王痛的两眼冒金星,痛苦的不得了。他心爱的大臣走过来了一看到这个情景:国王,一切都是为最好而准备。国王一看你简直太狰狞、太可恨,我重用你,你竟然幸灾乐祸。士兵!把他绑起来打入地牢!国王也被抬回去了。几个月过后国王的脚伤好了,这个时候他打猎的嗜好、瘾头又来了,他身边这时候有个新大臣陪着他继续打猎,因为他有这个嗜好,有一次他们又在追一个猎物,中了箭了还在跑,跑的更欢,看你能跑多远!结果这个猎物跑跑一下进了一个森林里,这个国王跟那个新大臣也追进去一看,猎物找不到了。突然被一个更加落后的部落包围了,把这个国王就绑起来,把大臣也绑起来,就拖到了后边。拖到了后边就把他们一松开,又刷刷洗洗,然后就准备怎么样?部落就集合,就放到锅里边,真的要在点火的瞬间,有个小兵就跑过来就说:头儿有问题。那头儿说:什么问题?我们现在要煮的这两个人,有一个少一个脚指头。这个头儿一看皱着眉头,把哪个少脚指头的拖出来,给他几鞭子、踢几脚,扔走!也就是这个部落要煮国王和这个新大臣,并不是要吃,而是祭祖、祭祀用。祭祖少个脚指头不吉利,就把这国王拖出来踢了两脚,几鞭子就扔了。国王真是惊魂未定,慢慢跑哇跑,捡了一条命。回去以后慢慢清醒过来了,是什么救了他的一条命呢?少的这个脚指头。他又在想我以前心爱的大臣说一切都是为最好而准备,我又把他打入了地牢。赶快放出来!现在这个脚指头救了我的命,就把他以前心爱的大臣放出来。一见这个大臣:你看你受苦了,几个月嘛也瘦了,也看你消瘦了许多嘛,就说你现在提任何要求我都会满足你。这个大臣说国王,一切都是为最好而准备,我什么要求都没有。国王说你现在受了苦,你怎么会没有要求?只管提,我都会满足你。大臣说我说的是心里话呀,国王,一切都是为最好而准备。国王您想一想,如果您上次不把我打入大牢,那么这一次陪你打猎的一定又是我,那么被煮的人是谁呢?
                  
                  这就是既然已经发生了,它一定有积极的一面,就看我们怎么看待,我觉得这就有时候我们人生的一个自我的调节,就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一切都是为最好而准备,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这就是用我们讲心理学里边也有一句话怎么说,这就是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乐观的去接受它吧!
                  
                  从这种比如说我们一些职业经理人,我们怎么去认知,有时候我有跟他们交流,他说困惑的很,每天在这努力,李老师你说的我们也按部就班,我们也有毅力,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领导我觉得胸怀不够,甚至有时候我们讲有些截胡,就是部下做出来的成绩,他这个时候更多地表现对部下有些压抑,部下好的创意他采纳了,实际上给部下也从来没有表现的机会。所以我就说:如何学会利用惰性也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这方面地修炼。什么意思?就说明明是领导应该做的,但是他这个时候不想做,他认为这个对他没价值,对他的表现似乎没有意义,你也不要抱怨,也不要觉得这件事情不是你应该做的。很好的利用对方的惰性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你一定会赢得更高层次领导对你的刮目相看,这就是博弈。
                  
                  所谓的博弈,就是能够很好的做好你应该做并不一定是你喜欢做,也就是说当你的这种喜欢跟环境、跟你想追求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一定要选择什么你应该做。这方面毅力对我们的一种修炼,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我相信一个在这方面有一些自我经营,又恰到好处,恰当的时间在恰当的场合又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抓住了机会,让更高一层的领导人对你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在这方面的认知,一旦机会来了,我相信他忘不掉你。这就是我们如何既要接受现实,而且还能很好的把握住可能我们表现的机会。成功人士他首先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主动去适应环境,而我们看到很多所谓不成功的人总是在抱怨环境,这种抱怨实际上不仅是对环境,实际上更多的是对自己不满。
                  
                  威廉·詹姆斯,现代心理学之父讲:愉快乐观的去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吧,这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在为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而在那抗争、烦恼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走向了我们人生的快乐之道。
                  
                  我们这一集跟大家沟通的自我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一种修养、我们一种毅力、我们一种自我控制、一种自我在这方面恰到好处的在经营中、在自我的控制中又恰到好处,一旦机会出现,敢于去表现,这就跟我们打太极,绝不是软弱无能,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我们一旦面对无法改变的一种现实我们怎么去接受,怎么很好的去达到我们的一种期望的状态,这一讲我们各位就沟通到这,谢谢各位。
                  
                  第五章   自我困惑
                  
                  这一讲我们跟各位朋友交流一下自我困惑。现在这么一个变化信息时代,我们要面对方方面面对我们的要求和挑战,经常有时候是非常无奈地去面对它,所以经常会出现非常地苦恼,困扰着我们。如何面对这种压力,如何面对我们不得不去学习、去应付工作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去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经常是无法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而内心里边认为自己最想干的事情,最想在这方面得到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却没有机会,我们又无能去改变现状给我们带来的压力,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地去面对在这方面的一些苦恼。
                  
                  包括我们职业经理人、我们年轻的一些员工,职业生涯的困惑:什么样的路对我最适合,应该从哪方面去经营设计自己,他认为最到位。还有就是人际关系的困扰也给我们带来一些烦恼、压力、焦虑,用马斯诺“人的幸福指数、幸福感”来讲:一个人际关系经常搞得不好的人,他的幸福指数非常低。经常就感觉到非常地焦虑,非常地自我不在状态。
                  
                  我们这一讲除了从谈自我在这方面面对一些困惑、面对一些无奈以外,我们面对企业,领导人怎么去看待一些我们企业的现象,我认为也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企业是长远目标描绘得具体,短期目标执行起来随意,计划成了摆设。也就是说我们三年五年描绘得非常地具体,我们要多大的规模、市场的占有率,我们要现代化、专业化,我们要走国际化道路等等,但是来年的具体目标却经常在变,我们的理由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我们就想问了:那你凭什么去制定那样详尽、具体的三年五年的大目标呢?它带给我们的指导意义又何在呢?用韦尔奇的话讲,他说我们GE从来不去制定详尽的三年五年的目标计划,因为这样详尽的计划就会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就会产生教条、就会产生官僚。因为市场总是会出现很多变数,比如说政策、环境、客户,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变动的因素想当然地归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呢?所以我们觉得从这种大的目标告诉我们往哪里去,小的目标制定好了指引我们怎么去,怎么去才是我们执行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在后边《自我管理》这一集围绕着执行力这一块儿,我们会给大家具体进行一下交流。
                  
                  由于我们短期目标执行随意就会造成什么?实际目标模糊,人人猜测上面的意图。因为经常在变,领导一开会就变了,然后一具体安排工作,原来以前制定的计划现在又不顶用了。我们2007年底辛辛苦苦在一个度假村制定的2008年的目标计划,这一过了春节,变了,马上又按新的目标、新的计划去执行。所以实际目标模糊,人人猜测上面的意图,而且还会造成我们部门之间的沟通,相互之间封闭,横向沟通很差,各自为政,谈论工作总是从自己的目标在这方面去设定,缺乏横向沟通就带给了我们一种问题。
                  
                  这就是我们讲:所谓以终为始,我们系统思考不够,很多这种问题就是我们这样一种现象已经告诉我必然会发生什么问题,关起门来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它一定会在执行中带给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的时候这方面不协调,它就必然会出现。因为有些部门的工作比如说到了二季度,到了五月份的时候就需要哪些部门,比如说生产研发在这方面给予一些配合、给予一些指导、给予一些工作的这方面的跟进,但是你没有横向沟通,那这些部门到这个时候的人力、物力、时间真的就是那样地吻合、协调吗?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很多制定目标的时候忽视了一点,就是我们重叠这部分的工作,就是跟相关部门都有关系的这个边界,我们是不是真的沉下来相关部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对称?否则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制定的目标本身就给我们未来出问题就已经打下了伏笔,我们天天讲团队、讲合作,但是这种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我们想说表面的一团和气并不代表是一个真正的团队,我们在利益相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团队;只要出现了利益不合,大家这个时候率先地就是维护自己的小部门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团队的利益。我们这种合作推诿首先这样一种现象告诉我们,就是团队的价值观形同虚设。因为我们讲价值观通常都会强调一个什么?那就是个人利益与部门的利益,部门利益与我们团队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不约而同的以团队的利益为主,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可能有一些局部、我们有些部门会感到不舒服,但是价值观是统领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共同唱的一本赞美诗歌,任何人不可以动摇、挑战它。至于我们寻求的公正怎么使我们内心里更平衡?那是我们在执行中不断完善,不能因为我们的小农意识影响了我们团队。
                  
                  推诿扯皮这种现象我认为是非常不好的,也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种企业里面发生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现象。推诿、扯皮、自我保护,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不对称造成我们很多领导不断地补救,工作效率低下。怎么讲呢?就是说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就是我们没有信息回馈,沟通最重要的是对方的回应,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对这方面的理解,相关的部门、领导和下属往往并不一定信息对称,目标管理里边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面对上下级安排工作的时候,上下级达成共识、信息对称。是通过部下的嘴巴说出来他要怎么做,而不是总是我们命令、我们要求。
                  
                  我们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就工作例会的焦点转向了分清是非
                  ,大家辩论责任。你看有一个我们中国蛮知名的啤酒企业,当时我再次给他们去做一些培训、沟通的时候,我看他们负责这个培训的,当然他们这主要是总经理助理,是一位女士,她就说:李老师,当时您这个观点,如果早一点跟我们这些部门沟通,可能他们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会做得更好。就是当时在夏天市场非常地好,遇到有一批啤酒颜色不是非常地清晰、清澈,所以这个客户就想换货,因为它效益好,这个时候它就不换,因为我们质检部门说了:这个质量没问题,你不想要就退,就店大欺人。给这个客户就气得不得了,然后就觉得你们就这样对待客户,然后就找了一些媒体,这可好,媒体这么一折腾,老总发现了。老总就气得不得了,这样的事情居然让媒体曝光,我们作为一个啤酒这样公众消费产品的一个企业,品牌、服务、诚信多么的重要,你们自己在这儿推诿、扯皮,还在这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气坏了,都是我管理无方,自罚一万块钱。主管生产的副总一看,老总来真的了,赶紧的跟上,自罚八千,底下这些中层都吓坏了,知道这回可能要来真的了,当然事后也确实是两个中层,一个撤职,一个降职使用。
                  
                  但是我们想说的就是:遇到问题以后,不是说我们相关的部门怎么快速去解决,使我们团队的利益、我们的价值尽量地去受损减少,而是大家现在谁的责任:是采购问题?这回的质量、采购的原料有问题?还是制造有问题?还是工艺有问题?还是最后的成品包装这方面、生产这方面有问题等等,大家都在说又说不清,不是首先想的共同地一致对外,而是推诿、扯皮,我们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讲企业及时去解决、快速去反应对企业是多么地重要。
                  
                  所谓的快速反应,首先大家的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前提,你不能盲目去快速反应,一去问题马上就解决这也不行。所以我们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明确了方向快速的去反应,在执行中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这点上我也是会强调我们这么做绝不会回避问题,不是说我们分清是非、责任我们就不管了,而是我们首先保证了事情朝正确的动态发展这么一个前提下我们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采取恰当的方式,针对恰当的人提出来我们的处理意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先要分清是非而延误战机,使我们的客户更加地不满意,使我们的市场的价值在降低,口碑在不好的影响在传播。孰重孰轻,我们怎么去认知?有的时候我们企业还会出现工作制度不断在修正、不断在升级、不断在完善,但是没有起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这就是我发现我们有不少经理人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一谈问题经常就说得头头是道,我觉得现在的程序不是非常地合适。现在的制度我觉得也没有好像可操作性有问题,但怎么去、什么样的制度合适,应该怎么样地去建立他却说不出来。所以说我们讲很多时候我们打太极,我们这样一种思维就是一种陀螺,我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利、给予你尊重,但是我不给你事后找理由、找借口的机会。在我们现实中还会出现一些年轻人心态浮躁、稳定性比较差,让我们的领导有时候就纳闷儿:难道现在的年轻人总是让他就觉得跟我企业的未来真的能同舟共济?真的跟他签很长的合同能使我企业更长久、更稳定?他心里边还真是不踏实,甚至有的时候领导对这个花出比较多的这种精力、时间、财力去投入培训,他心里边都打嘀咕:一方面他也觉得培训很重要,可是这种培训完了以后:成才之日,跳槽之时,我替别人培养人才,我们成了黄埔军校了。所以在这方面也是我们讲:如果说你的团队文化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企望通过外部的一种手段,正说明你内因有问题。留不住人才这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内部的激励、价值观在这方面可能出现了一些我们没有注意的现象和问题,难道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还在从外界什么什么别人的原因,还是现在这些市场的一些原因?
                  
                  我们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一种什么现象?绩效考核,我们的员工不配合,我们的管理者也不积极,有时候也有这样一些现象,就是我们企业管理、经理人如何去进行绩效管理是评价一个经理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素质。你在这方面经常做得不到位,您还觉得您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经理人,首先从我这样一种思想上你就通不过,因为绩效目标考核与管理是直接面对的我们实打实的每个月的目标能否实现,在这方面上下级之间地互动、评估,如何修正改进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流于形式走过场,我们却建立了很多所谓的制度、考核的方法、企业文化。务虚的东西满天飞,所以这样的话我们认为有问题。
                  
                  当然有时我们老总他也会发牢骚:你看,薪酬进行了调整,但是实际的工作的效能和激情、主动性仍然没有发生改变,我也进行调整了,员工的工资也涨了,但是这个工作效能、积极性、主动性我怎么感觉并不比以前强多少?就福利和激励是两回事儿,人人都有份儿这叫福利,激励是面对表现不一样的员工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对待,这才叫激励。有时候还会出现别人不买帐,你看有时候我们讲有的部门明明它也工资涨了,但是它一跟其它部门比心里不平衡,这也会造成我们一些可能的内耗,培训完就跟我们讲这种困惑、不理解,口才见长,谈问题、说问题的本领提高。回来以后都成了品头论足的专家,甚至有时候我们在说问题、谈问题都希望别人先动、等待、观望,或者就是我们讲:言而不行,行而无果。大家似乎都不愿意真正地去突破,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说起来头头是道,似乎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是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可能都不知道,因为大家都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你看我们给一个民营企业,我们交流的次数多了,然后底下的门卫也熟悉了。有一次我们准备上去,当时这个老总来电话说一会儿下来,就在大厅等一下。我们在那儿等的时候,这个门卫就跟我们交流、谈话,说这个企业的发展,它应该怎么样,企业应该朝哪个方向,企业应该怎么激励。我一听:这个门卫行啊!你看这个门卫说的这个战略、这种市场、这种发展头头是道,但是我突然我也一换位,这是你需要考虑的吗?你是不是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得很好,每天考虑企业的发展,你作为一个门卫,就说很多时候你连你应该做的都没做好,整天去关心这样的事情、那样的发展,这是不是我们团队中这样的一种可能的现象:就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当将军,但是自己作为士兵,你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每天谈什么啊?
                  
                  所以我们讲这也是我们有的时候会出现:我们面对这种问题,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感觉到一些困惑:曾经的能人不再能了。用彼得原理来讲,就是说:可能随着组织的发展,我们把一些不合适的人、不称职的人放在了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这就是我们自身的组织设计、人才结构和人才的定位、人才观出问题了,骨干梯队不理想,曾经的能人不再能,甚至有些我们的研发人员、一些市场销售人员、这些骨干经常流动、不稳定。经常眼睛往外看的,瞄着外部的一些变化,这样的人才往往他就是自恃自己,比较自信,感觉也比较好,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他到底是价值观跟我们团队的一些冲突?不吻合?还是他自己在这方面有一些上下级沟通的困难?还是对他激励他感到不公平,我们一定要找准他内心的动态,不能等着事态已经发生了我们再去挽留就来不及了。特别是搞一些研发的、有个性的,他一旦决定要离开我们这个团队,你再去挽留,晚了。死要面子,说出去的话他也不收回来,这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懊悔,你这个时候又去说他这不对、那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而造成我们离开的员工都是忿忿不平,都是寒心而去,您觉得对我们又有什么价值呢?这样的话就会给我们带来难以建立良性的人才机制。
                  
                  我们会发现现在企业、我们中国型企业这些老总也罢、经理人也好,不管你从各方面去听到的、看到的,你会发现:现在真正的问题往往并不是什么制度,什么我们没有考核的标准,我们现在没有程序,而是人的问题。在这方面总也理不顺,不是不平衡就是沟通信息不对称,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里边还有几个小团队,我们有时候发展到现在规模大了,也仍然没有找到哪一个模式,怎样做才是最适合我们的经营管理模式,我们发展得规模越大有时候内耗也越大,也给我们带来一种恐慌。
                  
                  信息化管理,我们上了很多CRM、ERP,但是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一种实时地监控,实时对我们最关注的事情的信息的反馈,难以进行在这方面我们快速的一种对策。这种资源管理所产生的效能,也就说上ERP有个前提,也就是说我们团队的信息化、我们的程序化、一些基础的职业素质这方面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上ERP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效果,并且我们要有韧劲儿,要不断地重复,不能指望一上就能给我们带来马上立杆见影。急功近利反而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风险,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出现组织流程再造,我们抵触比较大、创新不力,新措施难以推行。这怎么办?这难道是我们的思想不对吗?是我们的制度不好吗?连我们自己可能都显得很无奈,自己都难以去真正的理性去评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个信息时代操纵我们人类的力量,不仅仅是命运问题,而更多的有的时候是跟我们自身的因素,就是我们自我的认知能否主动去适应环境,并且客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变化对我们的要求。也就是说:现在不再是简单的几个法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就可以解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现象,它可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思考,否则的话只有一种模式的思维,只能给我们带来失败,给我们只能带来使问题更加地复杂化。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多变,人际关系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在这方面的一些困惑,究其原因就是这个社会日趋复杂、变幻莫测。这个信息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今天合理的可能明天它就出问题,今天有效的方法,明天可能就不适合了。我们今天看得特别好的优秀的人才,没过几天他的这种心态的变化简直让我们目瞪口呆,想都想不到的一种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困惑,所以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所谓适者生存,面对我们的一些困惑,这种现象就是惟有脑筋动得快的在这方面的我们一些管理者,我们一些人才才能主动去适应环境,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因为我们人常常会无意识的去给我们带来一些现象和无奈,被心理所操纵。
                  
                  我们心理学研究防卫心理、自我认知,在这方面跟这种现象不吻合,我们的防卫心理就特别强。你像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罗杰斯也在讲:这个世界上给我们带来麻烦的还不是我们那些未知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反而是我们已知的它不是这回事儿。就好比我们人人都在追求公平,实际上作为一个组织、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公平有时候和效率不能成正比。追求公平有时候对积极、肯干、努力的人的激励,可能他不认同,对那种消极、养尊处优混日子的人,他可能也得到了一种满足。
                  
                  所以我们讲在这方面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这是美国的,他有个所谓的漏桶原理:就是说一个企业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如何把握这么一个度很重要,否则的话,我们内部总在寻求公平,好像我们很人性化,好像我们在追求一种人性管理,但是企业组织的这种效能,这种所谓的我们的一种积极、主动、创新性遭到了可能在这方面的一种负面地暗示,给我们带来了甚至是一些积极、努力、想干的人这方面变得消极了,甚至可能流失了,怎么去看待这方面我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很多时候困惑也跟我们一开始这种假设、跟我们的期望,本身它之间就不对称,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当然对于我们很多中年人,人到中年我们今天前面也在讲很多管理者、这种成功人士或者一些经理人,人到中年的心理危机也需要我们去思考,因为人到中年的时候,从以前对外部更多地向往、追求逐渐转化为对内心世界变化,在这方面的一些关注它越来越明显。你想想我们现在的中年人,还有整天那么多的理想,整天那么多对未来的一种激情?他有时候现在更关注的我还行吗?我还有能力吗?我还有竞争性吗?我的未来的职业还安全吗?领导对我的信任还像以前那样吗?包括我们现在年老的父母需要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健康也需要我们重视,孩子一天天长大,这种教育也带给我们家庭的一些影响,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作为中年人,这种心理的变化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的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困惑。所以有时候我们讲许多心理这方面的情绪,所谓可能的一些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失落感、空虚感在这方面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你看有的时候我们讲这个情绪,你要主动刻意去控制并不代表你真的会有一个快乐的心情,一定要学会调整。
                  
                  可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现实中,有时候有些现象比如说:韩剧,我们讲这种韩剧现象、韩剧的效应,我们怎么讲?韩剧,站在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韩剧能够使人持续地看、持续地进入状态,能够使人智商下降。因为韩剧带给人更多的一种情景,更多的一种角色,这在心理学叫什么?验证性心态。所谓验证性心态,就是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些不同的,但是我们更在意这些相同的、跟我们期待一致的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就不自觉的进入了一个角色,甚至觉得自己就像编导一样,期待着一种现象、一种情感、一种人物,自己都扮演一个角色,可能身入其境了,这样的一种心理甚至还会带给自己一种情感的变化,神神叨叨的,搞不清楚他现在一些情绪、一种情感的变化。
                  
                  因为女性人到中年的时候这种情感的变化也会有时候突然搞不明白,本身看得时间长了,智商也下降了,这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因为在心理学还有一个什么现象?叫所谓的悬念效应。因为韩剧它有一个悬念,它总是持续的带给大家一种好奇、一种期待、一种困惑,甚至一种恐惧,这样一种持续性的,又把我们很多
                  一些特别容易受暗示的这方面心态的人牢牢地给吸引住。造成有的时候一些家庭在这方面一种沟通的不对头。我相信很少有两口子坐在那儿都聚精会神的看韩剧,这个现象我认为是比较少的。我们讲人生面对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困惑也罢,我们必须面对也罢、停顿一下、思考一下,让我们的心灵呼吸一下,我认为非常重要。
                  
                  用禅学上来讲: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决定我们人生的宽度,但你决定不了人生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人生、我们生活的真正的价值、生活的质量、主动权在你手里,如果说你认为人生就是压力、就是忙碌、就是焦虑、就是困惑、就是烦恼,那是你的选择,你要付出激情,你要付出能量,你要在这方面去投入,但是你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积极的、就是敢于去面对,从中找到属于我的一种快乐愉悦,这也是一种能量地投入,这仍然是你的选择。
                  
                  你看我们这么讲:在非洲有个土著部落,老人他就边卖草帽边在编织,几个美国游客来看,当时在非洲不知道什么币,十块钱一顶帽,不错。然后就跟他商量,我现在要一万顶,这个土著老人想了想:一万顶,那看来得二十块钱一顶。这个美国人一下纳闷了:我买你一万顶,怎么反而加倍了?这个土著老人说:是这样,你看我现在边织边卖,我的生活真的是很愉悦、很自如,我自己也很愉快,但是我一想到你一下要买一万顶帽子的话,我就要加班加点,我就感到很累,我心里就很不舒服,所以一定要更贵一些。这就是人生的过程。如果我们为了追求我们认为的这种所谓的财富而不顾一切,牺牲了我们很多,这在我们后边,我们最后一集人生自我满足我们会给大家更多地去在这方面去进行一些互动和交流。
                  
                  我们这一讲面对我们自我的困惑,我们怎么去看待,怎么去面对无奈,我们怎么去能够很好地转换,转化为一个我们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这是我们这一讲希望带给大家,传递的一个思想,好,各位,我们今天这一讲就到这儿,谢谢大家。